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唐代判词的法律特征与文学特征——以白居易“百道判”为例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唐代判词的法律特征与文学特征——以白居易“百道判”为例
朱洁琳; 1: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作为应试举士为科考而历练笔力的科判,白居易"百道判"文情并茂,表现出一定个性的法审美价值,为唐判法律与文学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判词中衡情酌理分析论证,具实判文书重要特征;富有文采,注意用典,具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唐判的文学品格虽一定程度上消减法律运用的准确性,但具历史的合理性。该种法律与文学的结合成于科举的要求、骈文和律学的发展、社会尚文风气的侵染等。

关键词(KeyWords): 白居易;;百道判;;实判文书特征;;文学特征;;法审美价值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朱洁琳;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2]即“丙”,避唐高祖父昞讳而改。朱金诚:《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569页。[1]《周礼·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2]《礼记·昏义》“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1]“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61页。[3]关于唐代的法律体系研究,学界尚对《唐六典》性质的认定存在争议,本文采钱大群、李玉生先生的说法,认为《唐六典》不是唐代的行政法典,因而不属于唐代法律体系的一部分。详见李玉生:《唐令与中华法系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33页。[1]《得乙居家理,廉使举请授官。吏部以无出身,不许。使执云:行成于内,可移于宫》,白居易:《白居易集》,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419页。[2]《得乙为军,昧夜进军,诸将不发,欲罪之。辞云:不见月章》,白居易:《白居易集》,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95页。[3]《得甲献弓蹲甲,而射不穿一扎。有司诘之。辞云:液角者不得牛戴牛角》,白居易:《白居易集》,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84页。[4]《得丁为士,葬其父用大夫礼。或责其僭。辞云:从死者》,白居易:《白居易集》,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422页。[5]《得景请预驸马。所司纠云:景、庶子也,且违格令,欲科家长罪。不伏》,白居易:《白居易集》,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97页。[6]《得甲夜行,所由执之。辞云:有公事,欲早趋朝。所由以犯禁,不听》,白居易:《白居易集》,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98页。[1]吴承学:“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载《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2]汪世荣:“中国古代判词研究”,载《法律科学》1995年第3期。[3]《元稹集》,冀勤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版。[4]付兴林:《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5]霍存福:“张鷟《龙筋凤髓判》与白居易《甲乙判》异同论”,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2期。[6]白居易:《白居易集》,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99年版。[7]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8]刘昫等撰:《旧唐书·志第三十·刑法》,中华书局1975年版。[9]《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10]李明高编著:《文心雕龙译读》,齐鲁书社2009年版。[11]霍存福:“中国传统法文化精神论纲”,载《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5期。[12]杨廷福:《唐律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3]钱大群:《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14]赵静:《修辞学视阈下的古代判词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15]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中华书局2005年版。[1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儒学下·赵冬曦》,中华书局1975年版。[17]杜佑撰:《通典·选举三·历代制下》,王文锦、王永兴、刘俊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18]周庆生等主编:《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19]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罗根泽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20]贺卫方:“中国古代司法判决的风格与精神——以宋代为基本依据兼与英国比较”,载《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21]胡适口述,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2]王清云:《汉唐文官法律责任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23]张晋藩主编:《中华法系的回顾与前瞻》,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版。[24]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十》,新兴书局(台北)1965年版。[25]董诰等编:《全唐文·举选议》,中华书局1983年版。[26]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罗根泽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27]李明高编著:《文心雕龙译读》,齐鲁书社2009年版。[28]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29]沈家本撰:《历代刑法考·法学盛衰说》,郑经元、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30]何勤华主编:《律学考》,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31]张晋藩:《张晋藩文选》,中华书局2007年版。

相关话题/法律 文学 刑法 中国政法大学 中华书局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法律实证研究的回归与超越
    中国法律实证研究的回归与超越 赵骏; 1: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快速发展的法律实证研究不仅在制度构建、司法等各环节中的重要性日趋显著,并为学术变迁提供了动力,搭建了宽广的学术交流平台。对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法律体系而言,法律实证研究更能在指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我国刑法中的“致人死亡”问题研究
    我国刑法中的“致人死亡”问题研究 徐立;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要(Abstract): 我国刑法分则中包含"致人死亡"的条款多达34条,"致人死亡"是对各种各样的可能引起死亡后果的行为的高度概括,其内涵和外延极其丰富,在不同的条款中其含义是不同的,因而"致人死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劳务派遣制被滥用的缘由及法律规制
    劳务派遣制被滥用的缘由及法律规制 涂永前; 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于近日出台,关涉如何解决劳务派遣被滥用。但该修正案尚未从根本上改善劳务派遣之同工同酬及其实施难题。虽法有明文,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会计信息“真实”之新解——一个法律解释的视角
    会计信息“真实”之新解——一个法律解释的视角 李美云; 1: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财税金融法研究所 摘要(Abstract): "真实"作为会计师的信息披露原则和审计师的审计目标之一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认可。"真实"是一种主观判断,是相对的、动态的真实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法律理学:跨越法学与理学
    法律理学:跨越法学与理学 胡水君; 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要(Abstract): 中国法理学正处于重铸和衔接古今中西学术的历史关口,需要经历一个从法学向理学跨越的历史过程。将中国文化传统与近代西学系统综合起来看,在"古今中外"时空背景下,中国法理学既可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法律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批判
    法律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批判 陈景辉; 1: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 摘要(Abstract): 法律与社会科学运用的方法论,最为重要的是如下三个部分:由"中国概念"带来的中国法律实践特殊化的效果,由"价值中立"获取的客观描述中国特殊实践得以形成的所有要素,以及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反思刑法明确性原则的机能
    反思刑法明确性原则的机能 张建军; 1:甘肃政法学院 2:南京师范大学 摘要(Abstract): 作为裁判规范,刑法是法官据以认定犯罪并对犯罪科处刑罚的依据。明确的刑法规范无疑为国家刑罚权划定和标识了清晰的疆界,指明和框定了刑罚权发动的具体范围。因此,刑法的明确性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我国农村土地、林木、农作物与相关权利主体的辨析——兼论我国民事法律体系建构的反思
    我国农村土地、林木、农作物与相关权利主体的辨析——兼论我国民事法律体系建构的反思 王冠玺; 1: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我国民法的制定,基本上是按照不同的社会功能,分别制定法律;这种垂直切割式的立法,对正处转型期、公私法纠结问题严重的国家而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法律哲学发展的逻辑与方法——对庞德《法律史解释》的解释
    法律哲学发展的逻辑与方法——对庞德《法律史解释》的解释 夏锦文;陈小洁; 1:扬州大学法学院 2: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庞德在《法律史解释》中以法律的稳定与变化这一主题为逻辑起点,通过对先前法律学说的直接批判,导引出一种全新的解释——社会工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宋代奁产的法律分析
    宋代奁产的法律分析 金眉; 1: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在宋代,决定设立奁产及其种类、数量的权利人是家长。奁产设立后可以因设立人的意愿而变更、取消,但设立人没有正当理由不能任意变更、取消和买卖奁产。在室女并没有变更和处分奁产的权利。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