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会刑事司法中的媒体要素 胡铭; 1: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不仅正在改变着社会生活,也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刑事司法。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转型社会中,媒体已经成为刑事司法中无法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实证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刑事司法和媒体交织在一起、难舍难分,这背后则是更为复杂的宪政层面的价值博弈。作为应对,一方面媒体应以合理方式、有限程度地介入刑事司法;另一方面法律人应以更加理性的态度来审视刑事司法中的媒体要素。
关键词(KeyWords): 转型社会;;刑事司法;;媒体;;要素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浙江大学交叉研究种子基金项目《新媒体传播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成果之一;;国家211工程第3期建设项目《转型期法治理论、制度和实证研究》资助
作者(Author): 胡铭;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郭良副研究员发布的的互联网调查报告,62.8%的网民认为互联网可以使人们更加了解政治,60.4%的网民认为互联网可以使政府官员更多地了解群众看法,55.3%的网民认为互联网可以使政府更好服务人民。参见郭良:《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载《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3月13日。[2]Benjamin L.Liebman,Watchdog or Demagogue?The Media in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Columbia Law Review,Vol.105,2005,p.1.[1]现实主义者根据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提出,为了使司法判决满足合理性与合法性的要求,避免人们对司法判决的各种批判,法官们往往以成文的规则为判决合理性的表面依据,在判决中尽力掩盖其他因素对司法过程的影响。这样,每一个判决好像都是严格依法作出的,都达到了合理与合法的要求。参见付池斌:《现实主义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2]对于这十起案件的报道可参见本报记者:《舆论之锋初亮剑》,载《南方都市报》2006年12月27日;李曙明:《对黑帮头目刘涌改判死缓的质疑》,载《南方都市报》2003年8月21日;郭松民:《邱兴华匆匆被“斩立决”说明什么》,载《南方都市报》2006年12月29日;社论:《最高法院的荒唐逻辑》,载《南方都市报》2005年4月16日;陈良军:《许霆案处理“机械了点”》,载《南方都市报》2008年2月21日;本报记者:《只缺一张暂住证一大学毕业生竟遭毒打致死》,载《南方都市报》2003年4月25日;本报记者:《劣质奶粉事件应强调损害赔偿》,载《南方都市报》2004年4月21日;傅达林:《从杨佳案到周正龙案:司法公开才能消弭误解》,载《南方都市报》2008年10月12日;社论:《闹市飙车案:就事论事也需正视公众挫折感》,载《南方都市报》2009年5月13日;石玉:《蒙冤11年赵作海无罪释放》,载《南方都市报》2010年5月10日。[1]关于法治新闻的功能,公安司法机关与媒体的认识是不同的。曾有学者就此做过调查,被调查的法官群体中的多数观点,即48.3%的人认为,公众关注法庭新闻最重要的目的是“了解法律知识”,而记者们中68%的被调查者认为公众主要是“对有冲突、有悬念的故事感兴趣”。参见徐迅:《中国媒体与司法关系现况评析》,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1]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对于该案所作出的判决如下:责令《民主与法制》杂志社为给福田区人民法院名誉造成的侵权影响而向原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5000元。对于该案的具体分析参见冷静:《从法院状告新闻媒体谈起-一起名誉侵权官司所引起的思考》,载《北大法律评论》第2卷第1辑,第267-280页。该文从民法学的角度讨论该案件,得出的结论是法院不享有民法上的名誉权,更不应该诉诸名誉权之诉。[1]转引自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150-151页。[1]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显然,人民要拥有一切权力并管理国家各项事务,就必须知道国家各方面的情况,因此,国家机关应当主动地公开这些情况,以便人民真正“知道”和有效“行使国家权力”。[1]See:427U.S.539,96S.Ct.2791,49L.Ed.2d683(1976).[3]美国宪法第1修正案被视为是新闻自由权的法律根源,该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相关讨论参见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册.美国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页。[4]Wayne R.LaFave,Jerold H.Israel,Nancy J.King,Criminal Procedure(Fourth Edition),West Group,2004,p.1074-1075.[5]英国学者认为,在这些审前程序中,只允许控方提出证据,而辩方的作用被限于辩论,因而任何关于证据的报道都会不可避免得偏向控方,所以法律禁止媒体对移送程序进行报道。参见[英]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主编:《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姚永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页。[6]对于审前媒体报道的限制原本不适用于北爱尔兰,英国2003年《刑事司法法》对新闻报道限制的适用范围作了一定的扩展。该法第311条对“预备性审理的新闻报道上的限制”作出了明确规定,根据该法的立法说明,“本条将新闻报道上的限制的要求扩展到北爱尔兰,包括根据1987年刑事司法法对审理时间长或者复杂的欺诈案件举行的预备性审理,以及根据1996年刑事诉讼和侦查法对审理时间长或者复杂的非欺诈案件举行的预备性审理。目前,这些限制仅仅适用于大不列颠。”参见郑旭译:《英国2003年刑事司法法立法说明》,载陈光中主编:《21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2]Richard Nobles,David Schiff,A Story of Miscarriage:Law in the Media,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Vol.31,2004,P.228.[1]Wayne R.LaFave,Jerold H.Israel,Nancy J.King.Criminal Procedure(Fourth Edition,West Group,2004。p.1100-1101).[2]Soledad Liliana Escobar-Chaves,Craig A.Anderson.Media and Risky Behaviors,Children and Electronic Media,Vol.18.2008,p.168-170.[3]Philip Schlesinger,Howard Tumber,Graham Murdock,The Media Politics of Crime and Criminal Justice,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Vol.42,1991,pp.408-411.[1]也有的学者将新闻媒体比作一场球赛的播报员,参见熊秋红:《转变中的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9页。[2]陈光中教授曾就刘涌案接受新浪网的采访,期间谈到了媒体与司法的关系问题,参见《专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陈光中:改判死缓体现了法治精神》,载《新浪观察》2003年9月2日。[1][美]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曹玉堂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2]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册.美国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法]卡斯特斯特法尼等:《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下)》,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德]克劳思.罗科信:《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5][美]詹姆斯.M.伯恩斯等:《民治政府》,陆震纶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6][美]彼得森编:《杰斐逊集(下)》,刘祚昌等译,三联书店1993年版。[7][英]约翰.基恩:《媒体与民主》,卻继红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8]邱联恭:《司法的现代化与律师之任务》,台湾五南图书公司1993年版。[9][英]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主编:《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姚永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10][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转型社会刑事司法中的媒体要素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相关话题/司法 媒体 刑事 法律 互联网
统一司法资格考试:观察与省思
统一司法资格考试:观察与省思 张建伟; 1:清华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统一司法考试是在精英司法的理念下确立的制度,在实行精英司法预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今行之8年,已到加以观察与检讨之时,需要改进以实现精英司法的理想。统一司法考试的运作存在一些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司法能动性与司法能动主义
司法能动性与司法能动主义 周赟; 1:厦门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司法能动主义"与"司法能动性"是一对紧密关联但却明显有别的一对范畴。前者是关于司法或司法过程的一种主张、追求或理念,而后者则是对司法性状的描述。然而,目前学界似乎并没有清楚且有意识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关于司法权威问题之探讨
关于司法权威问题之探讨 陈光中;肖沛权; 1: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 2: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司法权威是一种特殊的公权力,同时具有社会公信力;它来源于法律权威、司法公正以及司法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它的权力要件由司法主体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反社会人格——刑事犯罪之人格基础
反社会人格——刑事犯罪之人格基础 张建秋; 1:江苏省南京监狱 摘要(Abstract): 虽然东西方文化以及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概念系统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决定了人们对人格存在不同的认识,但不管人格的概念、含义多么丰富复杂,人格问题多么抽象神秘,它都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经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困境和司法解散制度——美国法的经验和对中国的启示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困境和司法解散制度——美国法的经验和对中国的启示 耿利航; 1: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有限责任公司的封闭性是导致股东"压迫"或"公司僵局"困境难以化解的根本原因。现代美国法院不断地对其传统司法解散制度进行扩展解释,放松公司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的多元模式
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的多元模式 谭志君; 1:湘潭大学法学院 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摘要(Abstract): 刑事被害人的权利救济有多种模式。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承担与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是传统的救济模式,但由于犯罪人赔偿能力的限制等诸多原因,刑事被害人很难从犯罪人那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传媒与司法的偏差——以2009十大影响性诉讼案例为例
传媒与司法的偏差——以2009十大影响性诉讼案例为例 栗峥; 1: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 摘要(Abstract): 2009年中国十大影响性诉讼案例体现出传媒与司法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张力,并延展出了两种不同的正义路径——一种是经现代媒介手段演绎、修饰、重组出的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征地补偿制度法律问题探讨
征地补偿制度法律问题探讨 薛小建; 1: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征地补偿是一项宪法制度。国家享有征地的固有权力。但如同国家享有其他权力一样,国家行使这项权力必然伴随着一定的宪法义务与宪法责任。补偿就是行使征地权力必须履行的义务,获得补偿则是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出土秦汉法律文献整理研究的新成果——读《二年律令与奏谳书——张家山二四七号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读》
出土秦汉法律文献整理研究的新成果——读《二年律令与奏谳书——张家山二四七号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读》 徐世虹; 1: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Abstract): 近30年来,秦汉法律文献伴随着考古发现而数量大为增加,各种整理、释读成果相继产生。在出土秦汉法律文献的整理研究中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通过司法的非司法解决:群体性争议中的行政诉讼
通过司法的非司法解决:群体性争议中的行政诉讼 汪庆华; 1: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通过对一起土地补偿纠纷引起的群体性行政诉讼案件长期的实地观察,并利用田野调查中获得的大量一手资料,包括国家正式文件,详细的会议纪要,法院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的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