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法律论证何以可能?——与桑本谦先生商榷法律论证理论的基本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法律论证何以可能?——与桑本谦先生商榷法律论证理论的基本问题
雷磊; 1: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法律论证:一个关于司法过程的理论神话》一文误读了阿列克西的法律论证理论。它误解了司法裁判的目标,也没有认清道德论辩的性质,更没能正确理解司法论证的理论细节,因而陷入了一种"整体性错误"之中。它企图用完全的外部性立场来消解司法裁判的规范性立场,用经验验证与权力决断来取代价值论证与正当性证明。这种社科法学的研究进路因为最终不能解决司法裁判中的"应当"问题,意义十分有限。

关键词(KeyWords): 阿列克西;;法律论证;;正当性;;理性证立;;价值判断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雷磊;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桑文也见到了这一点,只是在误解司法目的的前提下忽略了这一点的重要性。参见桑本谦:《法律论证:一个关于司法过程的理论神话》,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3期。[1]事实上,“普遍实践论辩”是一个囊括“道德论辩”的上位概念,桑文显然将两者混为一谈了。由于篇幅关系,具体的澄清将不是本文的任务。有兴趣可参见Robert Alexy,“Jurgen Habermas’s Theory of Legal Discourse”,17Cardozo Law Review(1996)。[2]Ch.L.斯蒂文森:《伦理学术语的情感意义》,载《事实与价值》,第16页。转引自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作为法律证立理论的理性论辩理论》,舒国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3]道德关乎情感与道德可证立这两点并不矛盾。See Aleksander Peczenik,“The Passion for reasons”,in:Luc J.Wintgens(ed.),The Law in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My Philosophy of Law,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Dordrecht/Boston/London1999,p.177。[1]Cristina Redondo,Reason for Action and the Law,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9,p.153.[2]Robert Alexy,“My Philosophy of Law:The Institutionalisation of Reason”,in:Luc J.Wintgens(ed.),The Law in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My Philosophy of Law,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Dordrecht/Boston/London1999,pp.23.[3]Robert Alexy,“On the Thesis of a Necessary Connection between Lawand Morality:Bulygin’s Critique”,Ratio Juris.Vol.13.No.2.2000.p.140.[1]See Robert Alexy,“The Special Case Thesis”,Ratio Juris.Vol.12.No.4.1999,p.376.[2]普遍实践论辩的缺陷主要有:(1)论辩参与者的规范性出发点不明;(2)并非所有的论证步骤都是确定的;(3)有些论辩只能近似地得以实现,所以经常存在无法达成共识的可能。参见同上引,第353页。[3]Robert Alexy,“The Special Case Thesis”,p.375.[1]有关法律原则优先于法律规则适用的具体条件,参见Robert Alexy,A Theory of Constitutional Right,translated by Julian River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58.[2]See Robert Alexy,The Argument from Injustice——A Reply to Legal Positivism,translated by Bonnic Litschewoki Paulson and Stanley L.Paulson,London:Clarendon Press,2002,p.72.[1]桑本谦:“法律论证:一个关于司法过程的理论神话”,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3期。[2][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律的不法与超法律的法》,载氏著:《法律智慧警句集》,舒国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3][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4][德]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作为法律证立理论的理性论辩理论》,舒国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5]舒国滢:“由法律的理性与历史性考察看法学的思考方式”,载《思想战线》2005年第4期。[6]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7]杨祖陶、邓晓芒:《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8]焦宝乾:《法律论证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9][荷]菲特丽丝:《法律论证原理——司法裁决之证立理论概览》,张其山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10]颜厥安:《法与实践理性》,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11]陈金钊等:《法律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2]舒国滢:“寻访法学的问题立场——兼谈‘论题学法学’的思考方式”,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13]颜厥安:《规范建构与论证——对法学科学性之检讨》,载氏著:《规范、论证与行动——法认识论文集》,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版。

相关话题/法律 司法 法学 过程 中国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