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湖北星斗山地形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1

王进1, 朱江,1,*, 艾训儒1, 姚兰1, 黄小1, 吴漫玲1, 朱强1, 洪建峰21. 湖北民族大学林学园艺学院, 湖北恩施 445000
2. 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湖北恩施 445000

Effects of topography o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across plant life forms in Xingdou Mountain, Hubei, China

Jin WANG1, Jiang ZHU,1,*, Xun-Ru AI1, Lan YAO1, Xiao HUANG1, Man-Ling WU1, Qiang ZHU1, Jian- Feng HONG21. School of Forestry and Horticulture, Hubei Minzu University, Enshi, Hubei 445000, China
2. Bureau of Xingdou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Enshi, Hubei 445000, China

通讯作者: *(2017052@hbmy.edu.cn)

编委: 阎恩荣
责任编辑: 李敏, 实习编辑: 赵航
收稿日期:2018-09-17接受日期:2019-03-20网络出版日期:2019-05-20
基金资助: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6YFC0503100)


Editorial board: YANAn-rong
Editor: LI Min, ZHAO Hang
Received:2018-09-17Accepted:2019-03-20Online:2019-05-20
Fund supported: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2016YFC0503100)


摘要
探究地形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森林群落物种组成的维持特征。该研究以湖北星斗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 测量了50个样地中224种木本植物的叶面积、叶厚度、叶干质量、叶干物质含量和比叶面积,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揭示了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叶功能性状变异特征, 并采用偏曼特尔检验分别从群落水平和物种水平分析了地形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研究发现: 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变异系数分布范围为23.42%-110.45%; 不同生活型之间的植物叶功能性状差异明显。群落水平上, 海拔与乔木叶干质量、灌木叶面积和木质藤本叶厚度显著正相关, 坡度仅对灌木和木质藤本比叶面积具有显著影响, 坡向与灌木叶厚度、叶干质量和比叶面积显著正相关。物种水平上, 海拔比坡度和坡向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更为显著, 且不同物种对地形变化的敏感度不一致; 在控制空间结构影响后, 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降低。该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叶功能性状对地形变化的响应格局不同, 这可能是星斗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多样性的主要维持机制。
关键词: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性状变异;空间结构;偏曼特尔检验

Abstract
Aims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topography o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across plant life forms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species diversity maintenance in forest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test how leaf traits among trees, shrubs and woody lianas respond to topographic variability distinctly. Methods Five leaf functional traits (leaf area, leaf thickness, leaf dry mass, leaf dry matter content and specific leaf area) were measured for 224 woody plant species with contrasting life forms (trees, shrubs and woody lianas) across 50 plots of evergreen and deciduous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s in Xingdou Mountain, Hubei Province, China. The variation i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of trees, shrubs and woody lianas were analyzed by one-way ANOVA. We test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ffect of topographic variability o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of woody plants by Partial Mantel test at community level and species level, respectively. Important findings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leaf functional traits in different life forms ranged from 23.42% to 110.45%,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among different life forms. At the community level,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ltitude and tree leaf dry mass, shrub leaf area and woody liana leaf thickness. Slope only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shrub and woody liana leaf area, and slope aspect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hrubs leaf thicknes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eaf dry mass and specific leaf area. At the species level, the effects of slope and slope aspect on plant leaf functional traits were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ose of altitude, and the sensitivity in the responses of functional traits to topographic variation was not consistent across different species.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effects of spatial structure, the effects of topographic factors on functional traits of plant leaves were reduc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ponses of leaf functional traits to topographic variation we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life forms, which might be one of the major mechanisms maintaining plant diversity in the evergreen and deciduous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s of Xingdou Mountain.
Keywords:evergreen and deciduous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variation of traits;spatial structure;Partial Mantel test


PDF (1391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引用本文
王进, 朱江, 艾训儒, 姚兰, 黄小, 吴漫玲, 朱强, 洪建峰. 湖北星斗山地形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2019, 43(5): 447-457. DOI: 10.17521/cjpe.2018.0228
WANG Jin, ZHU Jiang, AI Xun-Ru, YAO Lan, HUANG Xiao, WU Man-Ling, ZHU Qiang, HONG Jian- Feng. Effects of topography o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across plant life forms in Xingdou Mountain, Hubei,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19, 43(5): 447-457. DOI: 10.17521/cjpe.2018.0228


植物功能性状是指能够响应环境变化, 并对生态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的植物表型特征(D??az & Cabido, 2001; 孟婷婷等, 2007)。植物叶功能性状能够反映植物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对策, 指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Cornelissen et al., 2003b; Reich, 2003)。在植物各器官中, 由于叶片具有生长周期短、更新快、数量多, 同时对生境条件变化最敏感等特点, 叶功能性状成为表征植物资源利用、能量分配以及生长对策权衡的重要指标(Kayama et al., 2002; Wang & Chen, 2013), 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使用(张林和罗天祥, 2004; 祝介东等, 2011; 黄海侠等, 2013)。

植物功能性状在物种沿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中起重要作用。在不同尺度上, 地带性气候条件是决定物种、生活型或植被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宋永昌, 2001), 而在同一气候区, 地形是影响植被分布格局的最重要的因子(Sakai & Ohsawa, 1994; Hara et al., 1996; Dai et al., 2010)。地形通过地貌过程和形态变化控制光、热、水和土壤养分等资源的空间再分配(沈泽昊等, 2000)。其中, 海拔作为主要地形因子, 会显著影响温度、降水和光照等的梯度变化, 从而决定热量和水分的分配, 使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适应性变化(王常顺和汪诗平, 2015)。坡向、坡度等地形因子通过影响光照、地表径流等因素间接影响水热条件(Cantón et al., 2004; 李钰等, 2013a), 导致植物叶性状在阴坡(北坡)与阳坡(南坡)的差异(李钰等, 2013b)。Mark等(2010)的研究表明, 不同海拔高度以及南北两坡的植被生活型分布显著不同。可见, 植物叶功能性状和地形因子之间关系密切, 且不同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的影响各异。

近年来, 关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较多(丁佳等, 2011; 张奇平, 2011; 李钰等, 2013a, 2013b; 党晶晶等, 2014; 陈晨等, 2015), 但是, 从不同生活型角度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关系的研究较少。事实上,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活型的差异是植物在竞争和共存中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Harrod et al., 1999; Aem et al., 2003; Waltz et al., 2003; Homyack et al., 2004)。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本身的差异, 导致其对光照、降水、温度、养分等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存在差异(李家湘等, 2017), 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异(Westoby & Wright, 2006; 钟巧连等, 2018), 所以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群落构建机制尤为重要。

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亚热带区域, 地形起伏较大, 其典型植被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是常绿阔叶林向落叶阔叶林过渡的一种特殊的森林类型(中国森林编辑委员会, 2000)。该类型森林中植物种类丰富、区系复杂, 且对环境变化敏感(黄永涛等, 2015), 为研究地形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植物性状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对象。目前, 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星斗山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地形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为森林群落构建机制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鄂西南的星斗山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为29.95°-30.17° N, 108.95°-109.45° E), 保护区总面积68 339 hm2, 海拔范围815.0-1 751.2 m。该区域处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日照时间1 298.9 h, 年平均气温12 ℃, 无霜期255天, 年降水量1 471.7 mm, 其中5-9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1%, 年蒸发量1 109.2 mm。

1.2 样地设置与调查

2013年7-8月, 在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 参照CTFS (Center of Tropical Forest Sciences)样地调查技术规范(Condit, 1998), 在不同海拔、坡度和坡向下, 建立50个规格为20 m × 20 m大小的森林动态监测样地, 并记录每个样地所在海拔、坡度、坡向等环境因子。样地基本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星斗山50个样地地形基本情况。海拔和坡度为实际观测值, 坡向为正弦化数据。

Fig. 1Basic topography status of 50 plots in Xingdou Moutain. The altitude and slope were presented as the actual observation data, and the aspects were sinusoidally transformed.



在各样地中利用网格法将其划分成16个5 m × 5 m的样块, 对其中所有胸径在1.0 cm以上的木本植物(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进行调查, 调查指标包括物种名称、树高、胸径、生长状况和相对坐标等, 共调查到224种植物, 其中乔木147种, 灌木58种, 木质藤本19种。

1.3 叶片采集

2014年6-8月, 参照植物功能性状采样方法(Pérezharguindeguy et al., 2013), 分别对样地内调查到的224种木本植物(乔木147种, 灌木58种, 木质藤本19种)进行叶片采集。对每个样地内胸径在10 cm以上的个体(包括木质藤本)全部采样, 对样地内胸径小于10 cm的个体按照胸径从大到小依次选择前5个个体进行采样, 如果样地中物种的个体数不足5个则全部进行采样。利用枝剪统一在植株林冠的向阳面采集5-10枚(复叶采集4-5组)长势良好、无病虫害的完整叶片。将采集的叶片样本用自封袋密封后装入保鲜箱中, 迅速带回实验室进行叶功能性状的测定。

在50个样地中, 采集到的乔木物种数为7-30种, 灌木物种数为2-14种, 木质藤本物种数为1-4种(图2)。

图2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星斗山50个样地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箱体中“□”为平均值、“—”为中位数; “○”为异常值。

Fig. 2Species diversity of plants from different life forms in 50 plots of Xingdou Mountain. In the box, “□” is the average, “—” is the median. “○” is the abnormal value.



1.4 叶功能性状测定

在各样地采集的叶片样本中, 每个个体选取2枚最为完整、大小相近的健康叶片, 用叶面积仪(LI-COR 3000C Area Meter, LI-COR, Lincoln, USA)测定每个叶片(包括叶柄)的叶面积(LA, cm2); 使用数显千分尺进行叶片厚度(LT, mm)的测定, 测定时避开叶片主脉, 选择叶片的中心部位进行测量; 使用精度为0.001 g的电子天平测定叶鲜质量(LFM, g); 把测量完的叶片装入原信封, 放入80 ℃烘箱中烘干至恒质量, 测叶干质量(LDM, g)。

叶干物质含量(LDMC, g·g-1)、比叶面积(SLA, cm2·g-1)按照下列公式(Cornelissen et al., 2003a; Pérezharguindeguy et al., 2013)进行计算:

$LDMC=\frac{LDM}{LFM}\times 100%$
$SLA=\frac{LA}{LDM}\times 100%$

1.5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1.5.1 地形数据

海拔以实际观测记录值表示; 坡度依据样地4个角的高程计算, 每个样地每次取3个角的高程确定一个平面作为1次计算, 4次计算的均值作为一个样地坡度, 并进行弧度化处理; 坡向以正东为起点, 采用罗盘仪记录顺时针旋转的角度值作为样地坡向数据, 并将角度值进行正弦化处理。

1.5.2 物种数据

群落水平: 以样地为单元, 建立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叶功能性状矩阵, 作为群落水平的分析对象。

物种水平: 分别对乔木(147种), 灌木(58种), 木质藤本(19种)的重要值进行计算, 选择重要值前2的物种, 共计6个优势种作为物种水平的分析对象。其中, 乔木优势种为川陕鹅耳枥(Carpinus fargesiana)、齿缘吊钟花(Enkianthus serrulatus), 灌木优势种为翅柃(Eurya alata)、红果树(Stranvaesia davidiana), 木质藤本优势种为大金刚藤(Dalbergia dyeriana)、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1.5.3 分析方法

(1)叶功能性状变异分析。分别从群落和物种水平分析了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变异。其中, 在群落水平, 利用变异系数(CV)衡量叶功能性状间的变异程度, 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最小显著差异(LSD)后置检验法检验不同生活型间的叶功能性状变异; 在物种水平, 利用CV衡量6个优势种叶功能性状间的变异程度。

(2)偏曼特尔分析。运用该方法可以排除空间结构的多重作用及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 从而明确地形因子对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的独立影响。基于各样地叶功能性状均值数据建立“叶功能性状矩阵”; 基于各样地海拔、坡度和坡向数据建立“地形因子矩阵”; 将各样地经纬度坐标转化为百分制数据并建立“空间距离矩阵”, 运用R软件“ncf”包中的“Partial Mantel test”函数分析群落水平下地形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999次置换); 采用同样的方法, 以6个优势种为对象, 分析物种水平下地形变化对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999次置换)。

数据的计算与统计分析通过Excel 2016、SPSS 22.0和R 3.5.1等软件平台完成, 并通过Origin 2018软件完成制图。

2 结果和分析

2.1 不同生活型叶功能性状变异特征

群落水平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及其变异特征如图3所示。对于5种叶功能性状平均值, 木质藤本的LA (92.93 cm2)、LT (0.24 mm)和LDM (0.42 g)最大, 而LDMC是乔木(0.34 g·g-1)最大, SLA是灌木(298.19 cm2·g-1)最大。LALTLDM的变异系数均表现为乔木>灌木>木质藤本, 而LDMCSLA表现为木质藤本>乔木>灌木。

图3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群落水平3种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变异。图中百分数据为变异系数(CV); 箱体中“█”为平均值、“—”为中位数; “○”为异常值。**, p < 0.01; *, p < 0.05; ns, p > 0.05。

Fig. 3Variation of leaf functional traits across three life forms of plants at community level. The figures on top of the boxed are th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CV) of that trait across all plots. In the box, “█” is the average, “—” is the median. “○” is the abnormal value. LA, leaf area; LT, leaf thickness; LDM, leaf dry mass; LDMC, leaf dry matter content; SLA, specific leaf area. **, p < 0.01; *, p < 0.05; ns, p > 0.05.



方差分析及LSD检验结果表明, 3种生活型两两之间的LALDMLDMC皆差异极显著(p < 0.001)。LT在乔木和木质藤本间差异极显著(p < 0.001), 在灌木和木质藤本间差异显著(p < 0.05), 而乔木和灌木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SLA在乔木和灌木、灌木和木质藤本间差异极显著(p < 0.001), 而乔木和木质藤本间差异不显著(p > 0.05)。

物种水平优势种植物叶功能性状变异特征如图4所示。5种叶功能性状平均值显示, 中华猕猴桃的LA (107.44 cm2)、LT (0.35 mm)和LDM (0.55 g)最大, 而LDMC是川陕鹅耳枥(0.39 g·g-1)最大, SLA是红果树(376.99 cm2·g-1)最大。根据变异系数来看, 大金刚藤的LALT变异最大, 而LDMLDMCSLA是波叶红果树变异最大。

图4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优势种植物叶功能性状变异(物种水平)。图中百分数据为变异系数(CV); 箱体中“█”为平均值、“—”为中位数; “○”为异常值。横坐标1-6代表物种: 1, 川陕鹅耳枥; 2, 齿缘吊钟花; 3, 翅柃; 4, 红果树; 5, 大金刚藤; 6, 中华猕猴桃。

Fig. 4Variation i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across dominant species (species level). LA, leaf area; LT, leaf thickness; LDM, leaf dry mass; LDMC, leaf dry matter content; SLA, specific leaf area. The figures on top of the boxes are th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of each trait for a species across all sampled plots. In the box, “█” is the average, “—” is the median. “○” is the abnormal value. 1-6 represent species in the abscissa: 1, Carpinus fargesiana; 2, Enkianthus serrulatus; 3, Eurya alata; 4, Stranvaesia davidiana; 5, Dalbergia dyeriana; 6, Actinidia chinensis.



2.2 地形变化对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地形对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在群落水平和物种水平上的影响如表1表2所示。在控制空间结构(样地地理距离)影响下, 地形因子对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叶功能性状的显著影响均有所降低。

群落水平上(表1), 在控制空间结构影响后, 仅乔木类植物的LDM、灌木类植物的LA和木质藤本类植物的LT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 而灌木和木质藤本2类植物的SLA均受到坡度的显著影响(p < 0.05), 仅灌木类植物的LTLDMSLA受到坡向的显著影响(p < 0.05); 除此之外, 3种地形因子对其他叶功能性状的影响并未达到显著水平(p > 0.05)。

物种水平上(表2), 在控制空间结构影响后, 3种地形因子中海拔相比坡度和坡向对6种优势种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更为显著, 除齿缘吊钟花外,其他5种优势种植物的LA均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 而坡度和坡向对6种优势植物的5种叶功能性状的影响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 另外, 不同地形因子对同一物种叶功能性状的影响不同, 中华猕猴桃的LASLA均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 却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5), 而大金刚藤的LA与海拔和坡向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 而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5); 不同物种叶功能性状对于地形变异的敏感度并不一致, 齿缘吊钟花仅LDMC与海拔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5), 其他性状与3种地形因子均无显著相关性(p > 0.05), 而波叶红果树和大金刚藤的叶功能性状对地形变异更为敏感。

3 讨论

3.1 不同生活型叶功能性状的变异

生活型是植物对综合生境长期适应后在其生理、结构以及外部形态上表现的一种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特征反映(高贤明和陈灵芝, 1998)。不同生活型物种的分布特点与水分、光照等多种非生物环境因子相关(Toledo et al., 2011)。本研究发现, 除了木质藤本与乔木间的SLA和灌木与乔木间的LT差异不显著外, 其他性状在不同生活型间均有显著差异, 这说明在同一环境中, 不同生活型的植物采取不同的叶性状来适应环境(周丽等, 2014)。本研究中灌木的LDMC低于乔木, 而其SLA大于乔木和木质藤本。乔木具有较高的LDMC可能是为了避免损失更多的水分(Kenzo et al., 2015; He & Yan, 2018), 而SLA较小能降低植物内部水分的丧失(Poorter et al., 2008), 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灌木的植株生物量相对乔木较小, 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量较少。因此乔木的LDMC高于灌木, 而SLA低于灌木。

乔木和灌木是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主体部分, 它们的分布变化受人为干扰、地形或者土壤环境状况等多种因子组合共同影响(吴征镒, 1980; 宋永昌, 2004)。除了乔木、灌木以外, 木质藤本对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结构和生产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较高的SLA反映资源较为丰富, 而较低的SLA反映资源较为贫瘠(Cornelissen et al., 2003b)。在本研究中, 木质藤本的SLA相较于乔木、灌木偏低,而LA均值高于乔木、灌木, 体现木质藤本采取不断累积叶面积, 提高光截获能力的保守策略, 这也是木质藤本能在林隙特殊生境成功生存和定居的重要原因。

3.2 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对地形变化的响应特征

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表1, 表2), 相较于未控制空间结构影响, 在控制空间结构影响后, 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的独立影响总体上有所降低, 但也存在部分与之相反的情况。当以小尺度样地为研究单元时, 由于样地的空间分布和地形的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样地内植物能利用的光照、水分和土壤养分等资源存在差异(宋永昌, 2001; 丁佳等, 2011), 而植物的叶功能性状会根据资源分配的差异产生不同的适应策略(沈泽昊, 2002; Cornwell et al., 2006)。所以, 在分析植物叶功能性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时, 应考虑空间结构与地形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

Table 1
表1
表1群落水平上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的偏曼特尔检验
Table 1Partial Mantel tests fo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of different life forms and topographic factors at community level
生活型
Life form
性状
Trait
空间结构
Spatial
structure
未控制空间结构影响
Uncontrolled spatial structure effect
控制空间结构影响
Controlling the influence of spatial structure
海拔
Altitude
坡度
Slope
坡向
Slope aspect
海拔
Altitude
坡度
Slope
坡向
Slope aspect
乔木
Tree
LA (cm2)0.26*0.27*0.070.15*0.100.000.09
LT (mm)-0.02-0.02-0.020.00-0.01-0.020.01
LDM (g)0.150.20*0.020.120.15*-0.020.09
LDMC (g·g-1)0.13*0.08-0.000.05-0.09-0.040.02
SLA (cm2·g-1)0.060.070.010.090.04-0.010.08
灌木
Shrub
LA (cm2)0.18*0.23**0.050.13*0.15*-0.000.09
LT (mm)0.39**0.36**0.020.19**0.03-0.090.11*
LDM (g)0.32**0.31**0.19*0.34**0.070.120.29**
LDMC (g·g-1)0.150.110.120.02-0.040.08-0.01
SLA (cm2·g-1)0.30**0.31**0.23**0.19**0.100.16*0.13*
木质藤本Woody lianaLA (cm2)-0.02-0.03-0.070.01-0.02-0.070.02
LT (mm)0.230.39*0.210.110.40**0.140.05
LDM (g)-0.15-0.16*-0.04-0.05-0.050.01-0.02
LDMC (g·g-1)-0.07-0.080.04-0.09-0.050.06-0.07
SLA (cm2·g-1)0.160.20-0.060.020.12-0.12*-0.02
LA, leaf area; LT, leaf thickness; LDM, leaf dry mass; LDMC, leaf dry matter content; SLA, specific leaf area. The Partial Mantel coefficient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were obtained by 999 times of randomization . **, p < 0.01; *, p < 0.05.
LA, 叶面积; LT, 叶厚度; LDM, 叶干质量; LDMC, 叶干物质含量; SLA, 比叶面积。根据控制不同因子和叶功能性状之间进行999次置换得出Partial Mantel系数及其显著性。**, p < 0.01; *, p < 0.05。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Table 2
表2
表2物种水平上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的偏曼特尔检验
Table 2Partial Mantel tests fo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of different life forms and topographic factors at species level across
物种
Species
性状
Trait
空间结构
Spatial
structure
未控制空间结构影响
Uncontrolled spatial structure effect
控制空间结构影响
Controlling the influence of spatial structure
海拔
Altitude
坡度
Slope
坡向
Slope aspect
海拔
Altitude
坡度
Slope
坡向
Slope aspect
川陕鹅耳枥
Carpinus fargesiana
LA (cm2)0.27*0.34*0.160.200.24*0.070.12
LT (mm)0.40**0.43**0.090.29**0.15-0.070.20*
LDM (g)0.37**0.38**0.19*0.16*0.120.060.07
LDMC (g·g-1)0.21*0.12-0.050.17*-0.16-0.14*0.11
SLA (cm2·g-1)0.35*0.38*0.21*0.150.160.090.06
齿缘吊钟花
Enkianthus
serrulatus
LA (cm2)0.18*0.17*-0.01-0.030.03-0.02-0.09
LT (mm)-0.10-0.100.04-0.06-0.030.04-0.03
LDM (g)0.29*0.30*0.030.050.110.02-0.04
LDMC (g·g-1)0.170.060.020.04-0.17*0.02-0.01
SLA (cm2·g-1)0.060.08-0.01-0.060.07-0.01-0.08
翅柃
Eurya alata
LA (cm2)0.38**0.40**0.120.040.17*0.02-0.06
LT (mm)0.020.05-0.020.070.08-0.030.07
LDM (g)0.15*0.18*0.010.070.12-0.030.04
LDMC (g·g-1)0.22**0.20*-0.020.020.01-0.08-0.04
SLA (cm2·g-1)0.110.070.020.20**-0.07-0.010.18**
红果树
Stranvaesia
davidiana
LA (cm2)0.150.24*0.16*0.030.21*0.13-0.02
LT (mm)-0.03-0.08-0.050.05-0.10-0.040.07
LDM (g)0.30*0.37*0.000.39**0.23*-0.080.32**
LDMC (g·g-1)0.090.160.030.110.150.010.09
SLA (cm2·g-1)0.29*0.36*0.020.32**0.23*-0.050.25**
大金刚藤
Dalbergia
dyeriana
LA (cm2)0.210.38**-0.140.62**0.33*-0.14*0.60*
LT (mm)0.37*0.07-0.140.05-0.13-0.15-0.12
LDM (g)-0.050.00-0.08-0.130.03-0.08-0.12
LDMC (g·g-1)0.27-0.15-0.05-0.09-0.32**-0.05-0.23*
SLA (cm2·g-1)0.010.27*0.010.120.29*0.010.12
中华猕猴桃
Actinidia
chinensis
LA (cm2)0.43**0.50**0.06-0.010.29*-0.25**-0.10
LT (mm)-0.08-0.08-0.070.01-0.02-0.030.02
LDM (g)0.210.110.07-0.01-0.17-0.06-0.05
LDMC (g·g-1)-0.20*-0.17*-0.17**-0.160.03-0.07-0.13
SLA (cm2·g-1)0.120.28*-0.120.110.40**-0.23**0.09
LA, leaf area; LT, leaf thickness; LDM, leaf dry mass; LDMC, leaf dry matter content; SLA, specific leaf area. The Partial Mantel coefficient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were obtained by 999 times of randomization. **, p < 0.01; *, p < 0.05.
LA, 叶面积; LT, 叶厚度; LDM, 叶干质量; LDMC, 叶干物质含量; SLA, 比叶面积。根据控制不同因子和叶功能性状之间进行999次置换得出Partial Mantel系数及其显著性。**, p < 0.01; *, p < 0.05。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综上所述, 星斗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均呈现出较高的变异系数, 且不同生活型之间植物叶功能性状差异明显, 这与森林群落结构复杂, 生物多样性高具有直接关系。3种地形因子中, 海拔相比坡度和坡向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具有更显著的影响; 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叶功能性状对单一地形因子具有不同的敏感性; 地形和空间结构会共同导致多种环境因子的改变, 在以小尺度为研究单元分析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时, 取样点的空间结构也不应被忽视。

致谢 感谢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PKLHB1714)和湖北民族学院博士启动基金(MY2018B027)资助; 感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冯广博士对本研究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Aem W, Fule PZ, Covington WW, Moore MM (2003). Diversity in ponderosa pine forest structure follow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reatments
Forest Science, 49, 885-900.

[本文引用: 1]

Cantón Y, Barrio GD, Solé-Benet A, Lázaro R (2004). Topographic control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ound cover in the Tabernas badlands of SE Spain
Catena, 55, 341-365.

[本文引用: 1]

Chen C, Liu DH, Wu JJ, Kang MY, Zhang JT, Liu QR, Liang Y (2015). Leaf traits of Quercus wutaishanica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opographic factors in Mount Dongling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34, 2131-2139.

[本文引用: 1]

[ 陈晨, 刘丹辉, 吴键军, 康慕谊, 张金屯, 刘全儒, 梁钰 (2015). 东灵山地区辽东栎叶性状与地形因子关系
生态学杂志, 34, 2131-2139.]

[本文引用: 1]

Condit R (1998). Tropical Forest Census Plots: Methods and Results from Barro Colorado Island, Panama and A Comparison with Other Plots.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本文引用: 1]

Cornelissen JHC, Cerabolini B, Castrodíez P, Villarsalvador P, Montserratmartí G, Puyravaud JP, Maestro M, Werger MJA, Aerts R (2003a). Functional traits of woody plants: Correspondence of species rankings between field adults and laboratory-grown seedlings?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14, 311-322.

[本文引用: 1]

Cornelissen JHC, Lavorel S, Garnier E, Buchmann N, Gurvich DE, Reich PB, Steege HT, Morgan HD, Heijden MGAV (2003b). A handbook of protocols for standardised and easy measurement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worldwide
Australian Journal of Botany, 51, 335-380.

[本文引用: 2]

Cornwell WK, Ackerly DD (2009). Community assembly and shifts in plant trait distributions across an environmental gradient in coastal California
Ecological Monographs, 79, 109-126.



Cornwell WK, Schwilk LDW, Ackerly DD (2006). A trait- based test for habitat filtering: Convex hull volume
Ecology, 87, 1465-1471.

[本文引用: 1]

Dai N, Hirabuki Y, Mochida Y (2010). Influence of micro- landforms on forest structure, tree death and recruitment in a Japanese temperate mixed forest
Ecological Research, 18, 533-547.

[本文引用: 1]

Dang JJ, Zhao CZ, Li Y, Hou ZJ, Dong XG (2014). Variations with slope in stem and leaf traits of Melica przewalskyi in alpine grassland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8, 1307-1314.

[本文引用: 1]

[ 党晶晶, 赵成章, 李钰, 侯兆疆, 董小刚 (2014). 高寒草地甘肃臭草茎-叶性状的坡度差异性
植物生态学报, 38, 1307-1314.]

[本文引用: 1]

D??az S, Cabido M (2001). Vive la difference: Plant functional diversity matters to ecosystem processes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16, 646-655.

[本文引用: 1]

Ding J, Wu Q, Yan H, Zhang SR (2011). Effects of topographic variations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 on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in a subtropical ever 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Biodiversity Science, 19, 158-167.

[本文引用: 2]

[ 丁佳, 吴茜, 闫慧, 张守仁 (2011). 地形和土壤特性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 19, 158-167.]

[本文引用: 2]

Editorial Board of Forest in China (2000). Forest in China. Vol. 3, Broad-leaved Forest.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本文引用: 1]

中国森林编辑委员会(2000). 中国森林第三卷: 阔叶森林. 中国林业出版社, 北京.]
[本文引用: 1]

Fang JY, Shen ZH, Cui HT (2004).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s and research issues of mountain ecology
Biodiversity Science, 12, 10-19.



[ 方精云, 沈泽昊, 崔海亭 (2004). 试论山地的生态特征及山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生物多样性, 12, 10-19.]



Gao XM, Chen LZ (1998). The revision of plant life form system and an analysis of the life-form spectrum of forest plants in the warm temperate zone of China
Acta Botanica Sinica, 40, 553-559.

[本文引用: 1]

[ 高贤明, 陈灵芝 (1998). 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的修订及中国暖温带森林植物生活型谱分析
植物学报, 40, 553-559.]

[本文引用: 1]

Hara M, Hirata K, Fujihara M, Oono K (1996). Vegetation structure in relation to micro-landform in a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on Amami Ohshima Island, south-west Japan
Ecological Research, 11, 325-337.

[本文引用: 1]

Harrod RJ, Mcrae BH, Hartl WE (1999). Historical stand reconstruction in ponderosa pine forests to guide silvicultural prescriptions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14, 433-446.

[本文引用: 1]

He D, Yan ER (2018). Size-dependent variations in individual traits and trait scaling relationships within a shade-tolerant evergreen tree species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105, 1165-1174.

[本文引用: 1]

Homyack JA, Harrison DJ, Krohn WB (2004). Struc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precommercially thinned and unthinned conifer stands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94, 131-143.

[本文引用: 1]

Huang HX, Yang XD, Sun BW, Zhang ZH, Yan ER (2013). Variability and association of leaf traits between current- year and former-year leaves in evergreen trees in Tiantong, Zhejiang,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7, 912-921.

[本文引用: 1]

[ 黄海侠, 杨晓东, 孙宝伟, 张志浩, 阎恩荣 (2013). 浙江天童常绿植物当年生与往年生叶片性状的变异与关联
植物生态学报, 37, 912-921.]

[本文引用: 1]

Huang YT, Yao L, Ai XR, SA, Ding Y (2015). Quantitativ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ubtropical evergreen-deciduous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and the deciduous and evergreen species composition structure across two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in the southwest of Hubei,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9, 990-1002.

[本文引用: 1]

[ 黄永涛, 姚兰, 艾训儒, 吕世安, 丁易 (2015). 鄂西南两个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及其常绿和落叶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植物生态学报, 39, 990-1002.]

[本文引用: 1]

Kayama M, Sasa K, Koike T (2002). Needle life span,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 of Picea glehnii, P. jezoensis and P. abies planted on serpentine soil in northern Japan
Tree Physiology, 22, 707-716.

[本文引用: 1]

Kenzo T, Inoue Y, Yoshimura M, Yamashita M, Tanakaoda A, Ichie T (2015). Height-related changes in leaf photosynthetic traits in diverse Bornean tropical rain forest trees
Oecologia, 177, 191-202.

[本文引用: 1]

Li HW, Wang XA, Guo H (2012). Leaf functional traits of different forest communities in Ziwuling Mountains of Loess Plateau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31, 544-550.



[ 李宏伟, 王孝安, 郭华 (2012). 黄土高原子午岭不同森林群落叶功能性状
生态学杂志, 31, 544-550.]



Li JX, Xu WT, Xiong GM, Wang Y, Zhao CM, Lu ZJ, Li YL, Xie ZQ (2017). Lea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and the empirical regulations in dominant woody plants of shrublands across souther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1, 31-42.

[本文引用: 1]

[ 李家湘, 徐文婷, 熊高明, 王杨, 赵常明, 卢志军, 李跃林, 谢宗强 (2017). 中国南方灌丛优势木本植物叶的氮、磷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植物生态学报, 41, 31-42.]

[本文引用: 1]

Li Y, Zhao CZ, Dong XG, Hou ZJ, Ma XL, Zhang Q (2013a). Twig and leaf trait differences in Stellera chamaejasme with slope in alpine grassland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7, 709-717.

[本文引用: 2]

[ 李钰, 赵成章, 董小刚, 侯兆疆, 马小丽, 张茜 (2013a). 高寒草地狼毒枝-叶性状的坡度差异性
植物生态学报, 37, 709-717.]

[本文引用: 2]

Li Y, Zhao CZ, Dong XG, Hou ZJ, Ma XL, Zhang Q (2013b). Responses of Stellera chamaejasme twig and leaf traits to slope aspect in alpine grassland of Northwest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32, 3145-3151.

[本文引用: 2]

[ 李钰, 赵成章, 董小刚, 侯兆疆, 马小丽, 张茜 (2013b). 高寒草地狼毒枝-叶性状对坡向的响应
生态学杂志, 32, 3145-3151.]

[本文引用: 2]

Liu XJ, Ma KP (2015). Plant functional traits-concepts,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 45, 325-339.



[ 刘晓娟, 马克平 (2015). 植物功能性状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45, 325-339.]



Liu YP, Liu GF, Baiyila DF, Cheng WY, Chen ZJ, Jiang LL (2017). Effects of topographic factors on leaf traits of dominant species in different forest communities in Daqinggou Nature Reserves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53(3), 154-162.



[ 刘玉平, 刘贵峰, 达福白乙拉, 程伟燕, 陈志婧, 姜丽丽 (2017). 地形因子对大青沟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群落叶性状的影响
林业科学, 53(3), 154-162.]



Mark AF, Dickinson KJM, Allen J, Smith R, West CJ (2010). Vegetation patterns, plant distribution and life forms across the alpine zone in southern Tierra del Fuego, Argentina
Austral Ecology, 26, 423-440.

[本文引用: 1]

Meng TT, Ni J, Wang GH (2007).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environments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Chinese Version), 31, 150-165.

[本文引用: 1]

[ 孟婷婷, 倪健, 王国宏 (2007). 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
植物生态学报, 31, 150-165.]

[本文引用: 1]

Pérezharguindeguy N, Díaz S, Garnier E, Lavorel S, Poorter H, Jaureguiberry P, Bretharte MS, Cornwell WK, Craine JM, Gurvich DE, Urcelay C, Veneklaas EJ, Reich PB, Poorter L, Wright IJ, Ray P, Enrico L, Pausas JG, Vos AC, Buchmann N, Funes G, Quétier F, Hodgson JG, Thompson K, Morgan HD, Steege H, Heijden MGA, Sack L, Blonder B, Poschlod P, Vaieretti MV, Conti G, Staver AC, Aquino S, Cornelissen JHC (2013). New handbook for standardised measurement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worldwide
Australian Journal of Botany, 61, 167-234.

[本文引用: 2]

Poorter L, Wright SJ, Paz H, Ackerly DD, Condit R, Ibarra-?manríquez G, Harms KE, Licona JC, Martínez-ramos M, Mazer SJ (2008). Are functional traits good predictors of demographic rates? Evidence from five neotropical forests
Ecology, 89, 1908-1920.

[本文引用: 1]

Putz FE (1984). How trees avoid and shed liana
Biotropica, 1, 19-23.



Reich PB (2003). The evolution of plant functional variation: Traits, spectra, and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164, S143-S164.

[本文引用: 1]

Sakai A, Ohsawa M (1994). Topographical pattern of the forest vegetation on a river basin in a warm-temperate hilly region, central Japan
Ecological Research, 9, 269-280.

[本文引用: 1]

Schnitzer SA, Bongers F (2002). The ecology of lianas and their role in forests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5, 223-230.



Shen ZH (2002). A multi-scale study on the vegetatio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of a mountain forest transect
Acta Ecologica Sinica, 22, 461-470.

[本文引用: 1]

[ 沈泽昊 (2002). 山地森林样带植被-环境关系的多尺度研究
生态学报, 22, 461-470.]

[本文引用: 1]

Shen ZH, Zhang XS, Jin YX (2000). Gradient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mountain topography on vegetation pattern
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 24, 430-435.

[本文引用: 1]

[ 沈泽昊, 张新时, 金义兴 (2000). 地形对亚热带山地景观尺度植被格局影响的梯度分析
植物生态学报, 24, 430-435.]

[本文引用: 1]

Song YC (2001). Vegetation Ecolog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Shanghai.
[本文引用: 2]

[ 宋永昌 (2001). 植被生态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海.]
[本文引用: 2]

Song YC (2004). Tentative classification scheme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of China
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 28, 435-448.

[本文引用: 1]

[ 宋永昌 (2004). 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
植物生态学报, 28, 435-448.]

[本文引用: 1]

Toledo M, Poorter L, Claros MP, Alarcón A, Balcázar J, Lea?o C, Licona JC, Llanque O, Vroomans V, Zuidema P, Bongers F (2011). Climate is a stronger driver of tree and forest growth rates than soil and disturbance
Journal of Ecology, 99, 254-264.

[本文引用: 1]

Waltz AEM, Fulé PZ, Covington WW, Moore MM (2003). Diversity in ponderosa pine forest structure follow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reatments
Forest Science, 49, 885-900.

[本文引用: 1]

Wang CS, Wang SP (2015).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responses of leaf traits to climate change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9, 206-216.

[本文引用: 1]

[ 王常顺, 汪诗平 (2015). 植物叶片性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
植物生态学报, 39, 206-216.]

[本文引用: 1]

Wang HY, Chen H (2013).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based on vegetative and reproductive traits in a subtropical forest community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18, 482-490.

[本文引用: 1]

Westoby M, Wright IJ (2006). Land-plant ecology on the basis of functional traits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1, 261-268.

[本文引用: 1]

Wu ZY (1980). Chinese Vegetation
Science Press, Beijing. 279-306.

[本文引用: 1]

[ 吴征镒 (1980). 中国植被. 科学出版社, 北京. 279-306.]
[本文引用: 1]

Zhang L, Luo TX (2004). Advances in ecological studies on leaf lifespan and associated leaf traits
Acta Ecologica Sinica, 28, 844-852.

[本文引用: 1]

[ 张林, 罗天祥 (2004). 植物叶寿命及其相关叶性状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植物生态学报, 28, 844-852.]

[本文引用: 1]

Zhang QP (2011). Differentiation Patterns of Leaf Traits of Main Trees Along Altitudinal and Micro-Topographical Gradients on Tianmushan Mountain
Master degree dissert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本文引用: 1]

[ 张奇平 (2011). 天目山主要树种叶性状在海拔梯度和微地形上的分异格局
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本文引用: 1]

Zhong QL, Liu LB, Xu X, Yang Y, Guo YM, Xu HY, Cai XL, Ni J (2018). Variations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and adaptive strategy of woody species in a karst forest of central 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2, 562-572.

[本文引用: 1]

[ 钟巧连, 刘立斌, 许鑫, 杨勇, 郭银明, 许海洋, 蔡先立, 倪健 (2018). 黔中喀斯特木本植物功能性状变异及其适应策略
植物生态学报, 42, 562-572.]

[本文引用: 1]

Zhou L, Zhang WQ, Tang HH, Chen WG, Pan LJ (2014).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characteristics of young-and-middle aged conifer-broadleaved plantation in Southern Subtropical Regio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3, 1732-1738.

[本文引用: 1]

[ 周丽, 张卫强, 唐洪辉, 陈伟光, 盘李军 (2014). 南亚热带中幼龄针阔混交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生态环境学报, 23, 1732-1738.]

[本文引用: 1]

Zhu JD, Meng TT, Ni J, Su HX, Xie ZQ, Zhang SR, Zheng YR, Xiao CW (2011). Within-leaf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of mature forests in different bioclimatic zones vary with plant functional types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5, 687-698.

[本文引用: 1]

[ 祝介东, 孟婷婷, 倪健, 苏宏新, 谢宗强, 张守仁, 郑元润, 肖春旺 (2011). 不同气候带间成熟林植物叶性状间异速生长关系随功能型的变异
植物生态学报, 35, 687-698.]

[本文引用: 1]

Diversity in ponderosa pine forest structure follow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reatments
1
2003

... 近年来, 关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较多(丁佳等, 2011; 张奇平, 2011; 李钰等, 2013a, 2013b; 党晶晶等, 2014; 陈晨等, 2015), 但是, 从不同生活型角度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关系的研究较少.事实上,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活型的差异是植物在竞争和共存中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Harrod et al., 1999; Aem et al., 2003; Waltz et al., 2003; Homyack et al., 2004).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本身的差异, 导致其对光照、降水、温度、养分等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存在差异(李家湘等, 2017), 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异(Westoby & Wright, 2006; 钟巧连等, 2018), 所以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群落构建机制尤为重要. ...

Topographic control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ound cover in the Tabernas badlands of SE Spain
1
2004

... 植物功能性状在物种沿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中起重要作用.在不同尺度上, 地带性气候条件是决定物种、生活型或植被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宋永昌, 2001), 而在同一气候区, 地形是影响植被分布格局的最重要的因子(Sakai & Ohsawa, 1994; Hara et al., 1996; Dai et al., 2010).地形通过地貌过程和形态变化控制光、热、水和土壤养分等资源的空间再分配(沈泽昊等, 2000).其中, 海拔作为主要地形因子, 会显著影响温度、降水和光照等的梯度变化, 从而决定热量和水分的分配, 使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适应性变化(王常顺和汪诗平, 2015).坡向、坡度等地形因子通过影响光照、地表径流等因素间接影响水热条件(Cantón et al., 2004; 李钰等, 2013a), 导致植物叶性状在阴坡(北坡)与阳坡(南坡)的差异(李钰等, 2013b).Mark等(2010)的研究表明, 不同海拔高度以及南北两坡的植被生活型分布显著不同.可见, 植物叶功能性状和地形因子之间关系密切, 且不同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的影响各异. ...

东灵山地区辽东栎叶性状与地形因子关系
1
2015

... 近年来, 关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较多(丁佳等, 2011; 张奇平, 2011; 李钰等, 2013a, 2013b; 党晶晶等, 2014; 陈晨等, 2015), 但是, 从不同生活型角度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关系的研究较少.事实上,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活型的差异是植物在竞争和共存中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Harrod et al., 1999; Aem et al., 2003; Waltz et al., 2003; Homyack et al., 2004).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本身的差异, 导致其对光照、降水、温度、养分等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存在差异(李家湘等, 2017), 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异(Westoby & Wright, 2006; 钟巧连等, 2018), 所以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群落构建机制尤为重要. ...

东灵山地区辽东栎叶性状与地形因子关系
1
2015

... 近年来, 关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较多(丁佳等, 2011; 张奇平, 2011; 李钰等, 2013a, 2013b; 党晶晶等, 2014; 陈晨等, 2015), 但是, 从不同生活型角度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关系的研究较少.事实上,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活型的差异是植物在竞争和共存中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Harrod et al., 1999; Aem et al., 2003; Waltz et al., 2003; Homyack et al., 2004).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本身的差异, 导致其对光照、降水、温度、养分等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存在差异(李家湘等, 2017), 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异(Westoby & Wright, 2006; 钟巧连等, 2018), 所以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群落构建机制尤为重要. ...

Tropical Forest Census Plots: Methods and Results from Barro Colorado Island, Panama and A Comparison with Other Plots.
1
1998

... 2013年7-8月, 在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 参照CTFS (Center of Tropical Forest Sciences)样地调查技术规范(Condit, 1998), 在不同海拔、坡度和坡向下, 建立50个规格为20 m × 20 m大小的森林动态监测样地, 并记录每个样地所在海拔、坡度、坡向等环境因子.样地基本情况如图1所示. ...

Functional traits of woody plants: Correspondence of species rankings between field adults and laboratory-grown seedlings?
1
2003a

... 叶干物质含量(LDMC, g·g-1)、比叶面积(SLA, cm2·g-1)按照下列公式(Cornelissen et al., 2003a; Pérezharguindeguy et al., 2013)进行计算: ...

A handbook of protocols for standardised and easy measurement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worldwide
2
2003b

... 植物功能性状是指能够响应环境变化, 并对生态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的植物表型特征(D??az & Cabido, 2001; 孟婷婷等, 2007).植物叶功能性状能够反映植物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对策, 指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Cornelissen et al., 2003b; Reich, 2003).在植物各器官中, 由于叶片具有生长周期短、更新快、数量多, 同时对生境条件变化最敏感等特点, 叶功能性状成为表征植物资源利用、能量分配以及生长对策权衡的重要指标(Kayama et al., 2002; Wang & Chen, 2013), 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使用(张林和罗天祥, 2004; 祝介东等, 2011; 黄海侠等, 2013). ...

... 乔木和灌木是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主体部分, 它们的分布变化受人为干扰、地形或者土壤环境状况等多种因子组合共同影响(吴征镒, 1980; 宋永昌, 2004).除了乔木、灌木以外, 木质藤本对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结构和生产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较高的SLA反映资源较为丰富, 而较低的SLA反映资源较为贫瘠(Cornelissen et al., 2003b).在本研究中, 木质藤本的SLA相较于乔木、灌木偏低,而LA均值高于乔木、灌木, 体现木质藤本采取不断累积叶面积, 提高光截获能力的保守策略, 这也是木质藤本能在林隙特殊生境成功生存和定居的重要原因. ...

Community assembly and shifts in plant trait distributions across an environmental gradient in coastal California
2009

A trait- based test for habitat filtering: Convex hull volume
1
2006

... 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表1, 表2), 相较于未控制空间结构影响, 在控制空间结构影响后, 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的独立影响总体上有所降低, 但也存在部分与之相反的情况.当以小尺度样地为研究单元时, 由于样地的空间分布和地形的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样地内植物能利用的光照、水分和土壤养分等资源存在差异(宋永昌, 2001; 丁佳等, 2011), 而植物的叶功能性状会根据资源分配的差异产生不同的适应策略(沈泽昊, 2002; Cornwell et al., 2006).所以, 在分析植物叶功能性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时, 应考虑空间结构与地形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 ...

Influence of micro- landforms on forest structure, tree death and recruitment in a Japanese temperate mixed forest
1
2010

... 植物功能性状在物种沿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中起重要作用.在不同尺度上, 地带性气候条件是决定物种、生活型或植被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宋永昌, 2001), 而在同一气候区, 地形是影响植被分布格局的最重要的因子(Sakai & Ohsawa, 1994; Hara et al., 1996; Dai et al., 2010).地形通过地貌过程和形态变化控制光、热、水和土壤养分等资源的空间再分配(沈泽昊等, 2000).其中, 海拔作为主要地形因子, 会显著影响温度、降水和光照等的梯度变化, 从而决定热量和水分的分配, 使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适应性变化(王常顺和汪诗平, 2015).坡向、坡度等地形因子通过影响光照、地表径流等因素间接影响水热条件(Cantón et al., 2004; 李钰等, 2013a), 导致植物叶性状在阴坡(北坡)与阳坡(南坡)的差异(李钰等, 2013b).Mark等(2010)的研究表明, 不同海拔高度以及南北两坡的植被生活型分布显著不同.可见, 植物叶功能性状和地形因子之间关系密切, 且不同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的影响各异. ...

高寒草地甘肃臭草茎-叶性状的坡度差异性
1
2014

... 近年来, 关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较多(丁佳等, 2011; 张奇平, 2011; 李钰等, 2013a, 2013b; 党晶晶等, 2014; 陈晨等, 2015), 但是, 从不同生活型角度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关系的研究较少.事实上,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活型的差异是植物在竞争和共存中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Harrod et al., 1999; Aem et al., 2003; Waltz et al., 2003; Homyack et al., 2004).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本身的差异, 导致其对光照、降水、温度、养分等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存在差异(李家湘等, 2017), 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异(Westoby & Wright, 2006; 钟巧连等, 2018), 所以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群落构建机制尤为重要. ...

高寒草地甘肃臭草茎-叶性状的坡度差异性
1
2014

... 近年来, 关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较多(丁佳等, 2011; 张奇平, 2011; 李钰等, 2013a, 2013b; 党晶晶等, 2014; 陈晨等, 2015), 但是, 从不同生活型角度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关系的研究较少.事实上,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活型的差异是植物在竞争和共存中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Harrod et al., 1999; Aem et al., 2003; Waltz et al., 2003; Homyack et al., 2004).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本身的差异, 导致其对光照、降水、温度、养分等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存在差异(李家湘等, 2017), 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异(Westoby & Wright, 2006; 钟巧连等, 2018), 所以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群落构建机制尤为重要. ...

Vive la difference: Plant functional diversity matters to ecosystem processes
1
2001

... 植物功能性状是指能够响应环境变化, 并对生态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的植物表型特征(D??az & Cabido, 2001; 孟婷婷等, 2007).植物叶功能性状能够反映植物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对策, 指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Cornelissen et al., 2003b; Reich, 2003).在植物各器官中, 由于叶片具有生长周期短、更新快、数量多, 同时对生境条件变化最敏感等特点, 叶功能性状成为表征植物资源利用、能量分配以及生长对策权衡的重要指标(Kayama et al., 2002; Wang & Chen, 2013), 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使用(张林和罗天祥, 2004; 祝介东等, 2011; 黄海侠等, 2013). ...

地形和土壤特性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
2
2011

... 近年来, 关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较多(丁佳等, 2011; 张奇平, 2011; 李钰等, 2013a, 2013b; 党晶晶等, 2014; 陈晨等, 2015), 但是, 从不同生活型角度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关系的研究较少.事实上,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活型的差异是植物在竞争和共存中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Harrod et al., 1999; Aem et al., 2003; Waltz et al., 2003; Homyack et al., 2004).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本身的差异, 导致其对光照、降水、温度、养分等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存在差异(李家湘等, 2017), 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异(Westoby & Wright, 2006; 钟巧连等, 2018), 所以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群落构建机制尤为重要. ...

... 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表1, 表2), 相较于未控制空间结构影响, 在控制空间结构影响后, 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的独立影响总体上有所降低, 但也存在部分与之相反的情况.当以小尺度样地为研究单元时, 由于样地的空间分布和地形的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样地内植物能利用的光照、水分和土壤养分等资源存在差异(宋永昌, 2001; 丁佳等, 2011), 而植物的叶功能性状会根据资源分配的差异产生不同的适应策略(沈泽昊, 2002; Cornwell et al., 2006).所以, 在分析植物叶功能性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时, 应考虑空间结构与地形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 ...

地形和土壤特性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
2
2011

... 近年来, 关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较多(丁佳等, 2011; 张奇平, 2011; 李钰等, 2013a, 2013b; 党晶晶等, 2014; 陈晨等, 2015), 但是, 从不同生活型角度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关系的研究较少.事实上,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活型的差异是植物在竞争和共存中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Harrod et al., 1999; Aem et al., 2003; Waltz et al., 2003; Homyack et al., 2004).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本身的差异, 导致其对光照、降水、温度、养分等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存在差异(李家湘等, 2017), 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异(Westoby & Wright, 2006; 钟巧连等, 2018), 所以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群落构建机制尤为重要. ...

... 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表1, 表2), 相较于未控制空间结构影响, 在控制空间结构影响后, 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的独立影响总体上有所降低, 但也存在部分与之相反的情况.当以小尺度样地为研究单元时, 由于样地的空间分布和地形的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样地内植物能利用的光照、水分和土壤养分等资源存在差异(宋永昌, 2001; 丁佳等, 2011), 而植物的叶功能性状会根据资源分配的差异产生不同的适应策略(沈泽昊, 2002; Cornwell et al., 2006).所以, 在分析植物叶功能性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时, 应考虑空间结构与地形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 ...

1
2000

... 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亚热带区域, 地形起伏较大, 其典型植被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是常绿阔叶林向落叶阔叶林过渡的一种特殊的森林类型(中国森林编辑委员会, 2000).该类型森林中植物种类丰富、区系复杂, 且对环境变化敏感(黄永涛等, 2015), 为研究地形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植物性状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对象.目前, 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星斗山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地形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为森林群落构建机制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

1
2000

... 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亚热带区域, 地形起伏较大, 其典型植被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是常绿阔叶林向落叶阔叶林过渡的一种特殊的森林类型(中国森林编辑委员会, 2000).该类型森林中植物种类丰富、区系复杂, 且对环境变化敏感(黄永涛等, 2015), 为研究地形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植物性状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对象.目前, 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星斗山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地形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为森林群落构建机制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

试论山地的生态特征及山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004

试论山地的生态特征及山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004

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的修订及中国暖温带森林植物生活型谱分析
1
1998

... 生活型是植物对综合生境长期适应后在其生理、结构以及外部形态上表现的一种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特征反映(高贤明和陈灵芝, 1998).不同生活型物种的分布特点与水分、光照等多种非生物环境因子相关(Toledo et al., 2011).本研究发现, 除了木质藤本与乔木间的SLA和灌木与乔木间的LT差异不显著外, 其他性状在不同生活型间均有显著差异, 这说明在同一环境中, 不同生活型的植物采取不同的叶性状来适应环境(周丽等, 2014).本研究中灌木的LDMC低于乔木, 而其SLA大于乔木和木质藤本.乔木具有较高的LDMC可能是为了避免损失更多的水分(Kenzo et al., 2015; He & Yan, 2018), 而SLA较小能降低植物内部水分的丧失(Poorter et al., 2008), 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灌木的植株生物量相对乔木较小, 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量较少.因此乔木的LDMC高于灌木, 而SLA低于灌木. ...

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的修订及中国暖温带森林植物生活型谱分析
1
1998

... 生活型是植物对综合生境长期适应后在其生理、结构以及外部形态上表现的一种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特征反映(高贤明和陈灵芝, 1998).不同生活型物种的分布特点与水分、光照等多种非生物环境因子相关(Toledo et al., 2011).本研究发现, 除了木质藤本与乔木间的SLA和灌木与乔木间的LT差异不显著外, 其他性状在不同生活型间均有显著差异, 这说明在同一环境中, 不同生活型的植物采取不同的叶性状来适应环境(周丽等, 2014).本研究中灌木的LDMC低于乔木, 而其SLA大于乔木和木质藤本.乔木具有较高的LDMC可能是为了避免损失更多的水分(Kenzo et al., 2015; He & Yan, 2018), 而SLA较小能降低植物内部水分的丧失(Poorter et al., 2008), 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灌木的植株生物量相对乔木较小, 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量较少.因此乔木的LDMC高于灌木, 而SLA低于灌木. ...

Vegetation structure in relation to micro-landform in a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on Amami Ohshima Island, south-west Japan
1
1996

... 植物功能性状在物种沿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中起重要作用.在不同尺度上, 地带性气候条件是决定物种、生活型或植被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宋永昌, 2001), 而在同一气候区, 地形是影响植被分布格局的最重要的因子(Sakai & Ohsawa, 1994; Hara et al., 1996; Dai et al., 2010).地形通过地貌过程和形态变化控制光、热、水和土壤养分等资源的空间再分配(沈泽昊等, 2000).其中, 海拔作为主要地形因子, 会显著影响温度、降水和光照等的梯度变化, 从而决定热量和水分的分配, 使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适应性变化(王常顺和汪诗平, 2015).坡向、坡度等地形因子通过影响光照、地表径流等因素间接影响水热条件(Cantón et al., 2004; 李钰等, 2013a), 导致植物叶性状在阴坡(北坡)与阳坡(南坡)的差异(李钰等, 2013b).Mark等(2010)的研究表明, 不同海拔高度以及南北两坡的植被生活型分布显著不同.可见, 植物叶功能性状和地形因子之间关系密切, 且不同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的影响各异. ...

Historical stand reconstruction in ponderosa pine forests to guide silvicultural prescriptions
1
1999

... 近年来, 关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较多(丁佳等, 2011; 张奇平, 2011; 李钰等, 2013a, 2013b; 党晶晶等, 2014; 陈晨等, 2015), 但是, 从不同生活型角度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关系的研究较少.事实上,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活型的差异是植物在竞争和共存中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Harrod et al., 1999; Aem et al., 2003; Waltz et al., 2003; Homyack et al., 2004).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本身的差异, 导致其对光照、降水、温度、养分等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存在差异(李家湘等, 2017), 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异(Westoby & Wright, 2006; 钟巧连等, 2018), 所以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群落构建机制尤为重要. ...

Size-dependent variations in individual traits and trait scaling relationships within a shade-tolerant evergreen tree species
1
2018

... 生活型是植物对综合生境长期适应后在其生理、结构以及外部形态上表现的一种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特征反映(高贤明和陈灵芝, 1998).不同生活型物种的分布特点与水分、光照等多种非生物环境因子相关(Toledo et al., 2011).本研究发现, 除了木质藤本与乔木间的SLA和灌木与乔木间的LT差异不显著外, 其他性状在不同生活型间均有显著差异, 这说明在同一环境中, 不同生活型的植物采取不同的叶性状来适应环境(周丽等, 2014).本研究中灌木的LDMC低于乔木, 而其SLA大于乔木和木质藤本.乔木具有较高的LDMC可能是为了避免损失更多的水分(Kenzo et al., 2015; He & Yan, 2018), 而SLA较小能降低植物内部水分的丧失(Poorter et al., 2008), 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灌木的植株生物量相对乔木较小, 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量较少.因此乔木的LDMC高于灌木, 而SLA低于灌木. ...

Struc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precommercially thinned and unthinned conifer stands
1
2004

... 近年来, 关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较多(丁佳等, 2011; 张奇平, 2011; 李钰等, 2013a, 2013b; 党晶晶等, 2014; 陈晨等, 2015), 但是, 从不同生活型角度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关系的研究较少.事实上,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活型的差异是植物在竞争和共存中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Harrod et al., 1999; Aem et al., 2003; Waltz et al., 2003; Homyack et al., 2004).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本身的差异, 导致其对光照、降水、温度、养分等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存在差异(李家湘等, 2017), 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异(Westoby & Wright, 2006; 钟巧连等, 2018), 所以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群落构建机制尤为重要. ...

浙江天童常绿植物当年生与往年生叶片性状的变异与关联
1
2013

... 植物功能性状是指能够响应环境变化, 并对生态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的植物表型特征(D??az & Cabido, 2001; 孟婷婷等, 2007).植物叶功能性状能够反映植物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对策, 指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Cornelissen et al., 2003b; Reich, 2003).在植物各器官中, 由于叶片具有生长周期短、更新快、数量多, 同时对生境条件变化最敏感等特点, 叶功能性状成为表征植物资源利用、能量分配以及生长对策权衡的重要指标(Kayama et al., 2002; Wang & Chen, 2013), 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使用(张林和罗天祥, 2004; 祝介东等, 2011; 黄海侠等, 2013). ...

浙江天童常绿植物当年生与往年生叶片性状的变异与关联
1
2013

... 植物功能性状是指能够响应环境变化, 并对生态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的植物表型特征(D??az & Cabido, 2001; 孟婷婷等, 2007).植物叶功能性状能够反映植物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对策, 指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Cornelissen et al., 2003b; Reich, 2003).在植物各器官中, 由于叶片具有生长周期短、更新快、数量多, 同时对生境条件变化最敏感等特点, 叶功能性状成为表征植物资源利用、能量分配以及生长对策权衡的重要指标(Kayama et al., 2002; Wang & Chen, 2013), 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使用(张林和罗天祥, 2004; 祝介东等, 2011; 黄海侠等, 2013). ...

鄂西南两个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及其常绿和落叶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1
2015

... 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亚热带区域, 地形起伏较大, 其典型植被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是常绿阔叶林向落叶阔叶林过渡的一种特殊的森林类型(中国森林编辑委员会, 2000).该类型森林中植物种类丰富、区系复杂, 且对环境变化敏感(黄永涛等, 2015), 为研究地形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植物性状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对象.目前, 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星斗山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地形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为森林群落构建机制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

鄂西南两个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及其常绿和落叶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1
2015

... 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亚热带区域, 地形起伏较大, 其典型植被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是常绿阔叶林向落叶阔叶林过渡的一种特殊的森林类型(中国森林编辑委员会, 2000).该类型森林中植物种类丰富、区系复杂, 且对环境变化敏感(黄永涛等, 2015), 为研究地形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植物性状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对象.目前, 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星斗山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地形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为森林群落构建机制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

Needle life span,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 of Picea glehnii, P. jezoensis and P. abies planted on serpentine soil in northern Japan
1
2002

... 植物功能性状是指能够响应环境变化, 并对生态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的植物表型特征(D??az & Cabido, 2001; 孟婷婷等, 2007).植物叶功能性状能够反映植物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对策, 指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Cornelissen et al., 2003b; Reich, 2003).在植物各器官中, 由于叶片具有生长周期短、更新快、数量多, 同时对生境条件变化最敏感等特点, 叶功能性状成为表征植物资源利用、能量分配以及生长对策权衡的重要指标(Kayama et al., 2002; Wang & Chen, 2013), 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使用(张林和罗天祥, 2004; 祝介东等, 2011; 黄海侠等, 2013). ...

Height-related changes in leaf photosynthetic traits in diverse Bornean tropical rain forest trees
1
2015

... 生活型是植物对综合生境长期适应后在其生理、结构以及外部形态上表现的一种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特征反映(高贤明和陈灵芝, 1998).不同生活型物种的分布特点与水分、光照等多种非生物环境因子相关(Toledo et al., 2011).本研究发现, 除了木质藤本与乔木间的SLA和灌木与乔木间的LT差异不显著外, 其他性状在不同生活型间均有显著差异, 这说明在同一环境中, 不同生活型的植物采取不同的叶性状来适应环境(周丽等, 2014).本研究中灌木的LDMC低于乔木, 而其SLA大于乔木和木质藤本.乔木具有较高的LDMC可能是为了避免损失更多的水分(Kenzo et al., 2015; He & Yan, 2018), 而SLA较小能降低植物内部水分的丧失(Poorter et al., 2008), 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灌木的植株生物量相对乔木较小, 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量较少.因此乔木的LDMC高于灌木, 而SLA低于灌木. ...

黄土高原子午岭不同森林群落叶功能性状
2012

黄土高原子午岭不同森林群落叶功能性状
2012

中国南方灌丛优势木本植物叶的氮、磷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1
2017

... 近年来, 关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较多(丁佳等, 2011; 张奇平, 2011; 李钰等, 2013a, 2013b; 党晶晶等, 2014; 陈晨等, 2015), 但是, 从不同生活型角度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关系的研究较少.事实上,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活型的差异是植物在竞争和共存中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Harrod et al., 1999; Aem et al., 2003; Waltz et al., 2003; Homyack et al., 2004).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本身的差异, 导致其对光照、降水、温度、养分等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存在差异(李家湘等, 2017), 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异(Westoby & Wright, 2006; 钟巧连等, 2018), 所以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群落构建机制尤为重要. ...

中国南方灌丛优势木本植物叶的氮、磷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1
2017

... 近年来, 关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较多(丁佳等, 2011; 张奇平, 2011; 李钰等, 2013a, 2013b; 党晶晶等, 2014; 陈晨等, 2015), 但是, 从不同生活型角度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关系的研究较少.事实上,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活型的差异是植物在竞争和共存中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Harrod et al., 1999; Aem et al., 2003; Waltz et al., 2003; Homyack et al., 2004).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本身的差异, 导致其对光照、降水、温度、养分等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存在差异(李家湘等, 2017), 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异(Westoby & Wright, 2006; 钟巧连等, 2018), 所以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群落构建机制尤为重要. ...

高寒草地狼毒枝-叶性状的坡度差异性
2
2013a

... 植物功能性状在物种沿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中起重要作用.在不同尺度上, 地带性气候条件是决定物种、生活型或植被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宋永昌, 2001), 而在同一气候区, 地形是影响植被分布格局的最重要的因子(Sakai & Ohsawa, 1994; Hara et al., 1996; Dai et al., 2010).地形通过地貌过程和形态变化控制光、热、水和土壤养分等资源的空间再分配(沈泽昊等, 2000).其中, 海拔作为主要地形因子, 会显著影响温度、降水和光照等的梯度变化, 从而决定热量和水分的分配, 使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适应性变化(王常顺和汪诗平, 2015).坡向、坡度等地形因子通过影响光照、地表径流等因素间接影响水热条件(Cantón et al., 2004; 李钰等, 2013a), 导致植物叶性状在阴坡(北坡)与阳坡(南坡)的差异(李钰等, 2013b).Mark等(2010)的研究表明, 不同海拔高度以及南北两坡的植被生活型分布显著不同.可见, 植物叶功能性状和地形因子之间关系密切, 且不同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的影响各异. ...

... 近年来, 关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较多(丁佳等, 2011; 张奇平, 2011; 李钰等, 2013a, 2013b; 党晶晶等, 2014; 陈晨等, 2015), 但是, 从不同生活型角度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关系的研究较少.事实上,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活型的差异是植物在竞争和共存中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Harrod et al., 1999; Aem et al., 2003; Waltz et al., 2003; Homyack et al., 2004).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本身的差异, 导致其对光照、降水、温度、养分等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存在差异(李家湘等, 2017), 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异(Westoby & Wright, 2006; 钟巧连等, 2018), 所以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群落构建机制尤为重要. ...

高寒草地狼毒枝-叶性状的坡度差异性
2
2013a

... 植物功能性状在物种沿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中起重要作用.在不同尺度上, 地带性气候条件是决定物种、生活型或植被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宋永昌, 2001), 而在同一气候区, 地形是影响植被分布格局的最重要的因子(Sakai & Ohsawa, 1994; Hara et al., 1996; Dai et al., 2010).地形通过地貌过程和形态变化控制光、热、水和土壤养分等资源的空间再分配(沈泽昊等, 2000).其中, 海拔作为主要地形因子, 会显著影响温度、降水和光照等的梯度变化, 从而决定热量和水分的分配, 使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适应性变化(王常顺和汪诗平, 2015).坡向、坡度等地形因子通过影响光照、地表径流等因素间接影响水热条件(Cantón et al., 2004; 李钰等, 2013a), 导致植物叶性状在阴坡(北坡)与阳坡(南坡)的差异(李钰等, 2013b).Mark等(2010)的研究表明, 不同海拔高度以及南北两坡的植被生活型分布显著不同.可见, 植物叶功能性状和地形因子之间关系密切, 且不同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的影响各异. ...

... 近年来, 关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较多(丁佳等, 2011; 张奇平, 2011; 李钰等, 2013a, 2013b; 党晶晶等, 2014; 陈晨等, 2015), 但是, 从不同生活型角度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关系的研究较少.事实上,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活型的差异是植物在竞争和共存中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Harrod et al., 1999; Aem et al., 2003; Waltz et al., 2003; Homyack et al., 2004).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本身的差异, 导致其对光照、降水、温度、养分等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存在差异(李家湘等, 2017), 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异(Westoby & Wright, 2006; 钟巧连等, 2018), 所以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群落构建机制尤为重要. ...

高寒草地狼毒枝-叶性状对坡向的响应
2
2013b

... 植物功能性状在物种沿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中起重要作用.在不同尺度上, 地带性气候条件是决定物种、生活型或植被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宋永昌, 2001), 而在同一气候区, 地形是影响植被分布格局的最重要的因子(Sakai & Ohsawa, 1994; Hara et al., 1996; Dai et al., 2010).地形通过地貌过程和形态变化控制光、热、水和土壤养分等资源的空间再分配(沈泽昊等, 2000).其中, 海拔作为主要地形因子, 会显著影响温度、降水和光照等的梯度变化, 从而决定热量和水分的分配, 使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适应性变化(王常顺和汪诗平, 2015).坡向、坡度等地形因子通过影响光照、地表径流等因素间接影响水热条件(Cantón et al., 2004; 李钰等, 2013a), 导致植物叶性状在阴坡(北坡)与阳坡(南坡)的差异(李钰等, 2013b).Mark等(2010)的研究表明, 不同海拔高度以及南北两坡的植被生活型分布显著不同.可见, 植物叶功能性状和地形因子之间关系密切, 且不同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的影响各异. ...

... 近年来, 关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较多(丁佳等, 2011; 张奇平, 2011; 李钰等, 2013a, 2013b; 党晶晶等, 2014; 陈晨等, 2015), 但是, 从不同生活型角度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关系的研究较少.事实上,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活型的差异是植物在竞争和共存中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Harrod et al., 1999; Aem et al., 2003; Waltz et al., 2003; Homyack et al., 2004).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本身的差异, 导致其对光照、降水、温度、养分等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存在差异(李家湘等, 2017), 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异(Westoby & Wright, 2006; 钟巧连等, 2018), 所以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群落构建机制尤为重要. ...

高寒草地狼毒枝-叶性状对坡向的响应
2
2013b

... 植物功能性状在物种沿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中起重要作用.在不同尺度上, 地带性气候条件是决定物种、生活型或植被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宋永昌, 2001), 而在同一气候区, 地形是影响植被分布格局的最重要的因子(Sakai & Ohsawa, 1994; Hara et al., 1996; Dai et al., 2010).地形通过地貌过程和形态变化控制光、热、水和土壤养分等资源的空间再分配(沈泽昊等, 2000).其中, 海拔作为主要地形因子, 会显著影响温度、降水和光照等的梯度变化, 从而决定热量和水分的分配, 使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适应性变化(王常顺和汪诗平, 2015).坡向、坡度等地形因子通过影响光照、地表径流等因素间接影响水热条件(Cantón et al., 2004; 李钰等, 2013a), 导致植物叶性状在阴坡(北坡)与阳坡(南坡)的差异(李钰等, 2013b).Mark等(2010)的研究表明, 不同海拔高度以及南北两坡的植被生活型分布显著不同.可见, 植物叶功能性状和地形因子之间关系密切, 且不同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的影响各异. ...

... 近年来, 关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较多(丁佳等, 2011; 张奇平, 2011; 李钰等, 2013a, 2013b; 党晶晶等, 2014; 陈晨等, 2015), 但是, 从不同生活型角度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关系的研究较少.事实上,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活型的差异是植物在竞争和共存中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Harrod et al., 1999; Aem et al., 2003; Waltz et al., 2003; Homyack et al., 2004).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本身的差异, 导致其对光照、降水、温度、养分等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存在差异(李家湘等, 2017), 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异(Westoby & Wright, 2006; 钟巧连等, 2018), 所以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群落构建机制尤为重要. ...

植物功能性状研究进展
2015

植物功能性状研究进展
2015

地形因子对大青沟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群落叶性状的影响
2017

地形因子对大青沟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群落叶性状的影响
2017

Vegetation patterns, plant distribution and life forms across the alpine zone in southern Tierra del Fuego, Argentina
1
2010

... 植物功能性状在物种沿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中起重要作用.在不同尺度上, 地带性气候条件是决定物种、生活型或植被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宋永昌, 2001), 而在同一气候区, 地形是影响植被分布格局的最重要的因子(Sakai & Ohsawa, 1994; Hara et al., 1996; Dai et al., 2010).地形通过地貌过程和形态变化控制光、热、水和土壤养分等资源的空间再分配(沈泽昊等, 2000).其中, 海拔作为主要地形因子, 会显著影响温度、降水和光照等的梯度变化, 从而决定热量和水分的分配, 使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适应性变化(王常顺和汪诗平, 2015).坡向、坡度等地形因子通过影响光照、地表径流等因素间接影响水热条件(Cantón et al., 2004; 李钰等, 2013a), 导致植物叶性状在阴坡(北坡)与阳坡(南坡)的差异(李钰等, 2013b).Mark等(2010)的研究表明, 不同海拔高度以及南北两坡的植被生活型分布显著不同.可见, 植物叶功能性状和地形因子之间关系密切, 且不同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的影响各异. ...

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
1
2007

... 植物功能性状是指能够响应环境变化, 并对生态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的植物表型特征(D??az & Cabido, 2001; 孟婷婷等, 2007).植物叶功能性状能够反映植物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对策, 指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Cornelissen et al., 2003b; Reich, 2003).在植物各器官中, 由于叶片具有生长周期短、更新快、数量多, 同时对生境条件变化最敏感等特点, 叶功能性状成为表征植物资源利用、能量分配以及生长对策权衡的重要指标(Kayama et al., 2002; Wang & Chen, 2013), 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使用(张林和罗天祥, 2004; 祝介东等, 2011; 黄海侠等, 2013). ...

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
1
2007

... 植物功能性状是指能够响应环境变化, 并对生态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的植物表型特征(D??az & Cabido, 2001; 孟婷婷等, 2007).植物叶功能性状能够反映植物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对策, 指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Cornelissen et al., 2003b; Reich, 2003).在植物各器官中, 由于叶片具有生长周期短、更新快、数量多, 同时对生境条件变化最敏感等特点, 叶功能性状成为表征植物资源利用、能量分配以及生长对策权衡的重要指标(Kayama et al., 2002; Wang & Chen, 2013), 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使用(张林和罗天祥, 2004; 祝介东等, 2011; 黄海侠等, 2013). ...

New handbook for standardised measurement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worldwide
2
2013

... 2014年6-8月, 参照植物功能性状采样方法(Pérezharguindeguy et al., 2013), 分别对样地内调查到的224种木本植物(乔木147种, 灌木58种, 木质藤本19种)进行叶片采集.对每个样地内胸径在10 cm以上的个体(包括木质藤本)全部采样, 对样地内胸径小于10 cm的个体按照胸径从大到小依次选择前5个个体进行采样, 如果样地中物种的个体数不足5个则全部进行采样.利用枝剪统一在植株林冠的向阳面采集5-10枚(复叶采集4-5组)长势良好、无病虫害的完整叶片.将采集的叶片样本用自封袋密封后装入保鲜箱中, 迅速带回实验室进行叶功能性状的测定. ...

... 叶干物质含量(LDMC, g·g-1)、比叶面积(SLA, cm2·g-1)按照下列公式(Cornelissen et al., 2003a; Pérezharguindeguy et al., 2013)进行计算: ...

Are functional traits good predictors of demographic rates? Evidence from five neotropical forests
1
2008

... 生活型是植物对综合生境长期适应后在其生理、结构以及外部形态上表现的一种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特征反映(高贤明和陈灵芝, 1998).不同生活型物种的分布特点与水分、光照等多种非生物环境因子相关(Toledo et al., 2011).本研究发现, 除了木质藤本与乔木间的SLA和灌木与乔木间的LT差异不显著外, 其他性状在不同生活型间均有显著差异, 这说明在同一环境中, 不同生活型的植物采取不同的叶性状来适应环境(周丽等, 2014).本研究中灌木的LDMC低于乔木, 而其SLA大于乔木和木质藤本.乔木具有较高的LDMC可能是为了避免损失更多的水分(Kenzo et al., 2015; He & Yan, 2018), 而SLA较小能降低植物内部水分的丧失(Poorter et al., 2008), 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灌木的植株生物量相对乔木较小, 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量较少.因此乔木的LDMC高于灌木, 而SLA低于灌木. ...

How trees avoid and shed liana
1984

The evolution of plant functional variation: Traits, spectra, and strategies
1
2003

... 植物功能性状是指能够响应环境变化, 并对生态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的植物表型特征(D??az & Cabido, 2001; 孟婷婷等, 2007).植物叶功能性状能够反映植物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对策, 指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Cornelissen et al., 2003b; Reich, 2003).在植物各器官中, 由于叶片具有生长周期短、更新快、数量多, 同时对生境条件变化最敏感等特点, 叶功能性状成为表征植物资源利用、能量分配以及生长对策权衡的重要指标(Kayama et al., 2002; Wang & Chen, 2013), 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使用(张林和罗天祥, 2004; 祝介东等, 2011; 黄海侠等, 2013). ...

Topographical pattern of the forest vegetation on a river basin in a warm-temperate hilly region, central Japan
1
1994

... 植物功能性状在物种沿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中起重要作用.在不同尺度上, 地带性气候条件是决定物种、生活型或植被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宋永昌, 2001), 而在同一气候区, 地形是影响植被分布格局的最重要的因子(Sakai & Ohsawa, 1994; Hara et al., 1996; Dai et al., 2010).地形通过地貌过程和形态变化控制光、热、水和土壤养分等资源的空间再分配(沈泽昊等, 2000).其中, 海拔作为主要地形因子, 会显著影响温度、降水和光照等的梯度变化, 从而决定热量和水分的分配, 使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适应性变化(王常顺和汪诗平, 2015).坡向、坡度等地形因子通过影响光照、地表径流等因素间接影响水热条件(Cantón et al., 2004; 李钰等, 2013a), 导致植物叶性状在阴坡(北坡)与阳坡(南坡)的差异(李钰等, 2013b).Mark等(2010)的研究表明, 不同海拔高度以及南北两坡的植被生活型分布显著不同.可见, 植物叶功能性状和地形因子之间关系密切, 且不同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的影响各异. ...

The ecology of lianas and their role in forests
2002

山地森林样带植被-环境关系的多尺度研究
1
2002

... 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表1, 表2), 相较于未控制空间结构影响, 在控制空间结构影响后, 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的独立影响总体上有所降低, 但也存在部分与之相反的情况.当以小尺度样地为研究单元时, 由于样地的空间分布和地形的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样地内植物能利用的光照、水分和土壤养分等资源存在差异(宋永昌, 2001; 丁佳等, 2011), 而植物的叶功能性状会根据资源分配的差异产生不同的适应策略(沈泽昊, 2002; Cornwell et al., 2006).所以, 在分析植物叶功能性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时, 应考虑空间结构与地形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 ...

山地森林样带植被-环境关系的多尺度研究
1
2002

... 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表1, 表2), 相较于未控制空间结构影响, 在控制空间结构影响后, 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的独立影响总体上有所降低, 但也存在部分与之相反的情况.当以小尺度样地为研究单元时, 由于样地的空间分布和地形的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样地内植物能利用的光照、水分和土壤养分等资源存在差异(宋永昌, 2001; 丁佳等, 2011), 而植物的叶功能性状会根据资源分配的差异产生不同的适应策略(沈泽昊, 2002; Cornwell et al., 2006).所以, 在分析植物叶功能性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时, 应考虑空间结构与地形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 ...

地形对亚热带山地景观尺度植被格局影响的梯度分析
1
2000

... 植物功能性状在物种沿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中起重要作用.在不同尺度上, 地带性气候条件是决定物种、生活型或植被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宋永昌, 2001), 而在同一气候区, 地形是影响植被分布格局的最重要的因子(Sakai & Ohsawa, 1994; Hara et al., 1996; Dai et al., 2010).地形通过地貌过程和形态变化控制光、热、水和土壤养分等资源的空间再分配(沈泽昊等, 2000).其中, 海拔作为主要地形因子, 会显著影响温度、降水和光照等的梯度变化, 从而决定热量和水分的分配, 使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适应性变化(王常顺和汪诗平, 2015).坡向、坡度等地形因子通过影响光照、地表径流等因素间接影响水热条件(Cantón et al., 2004; 李钰等, 2013a), 导致植物叶性状在阴坡(北坡)与阳坡(南坡)的差异(李钰等, 2013b).Mark等(2010)的研究表明, 不同海拔高度以及南北两坡的植被生活型分布显著不同.可见, 植物叶功能性状和地形因子之间关系密切, 且不同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的影响各异. ...

地形对亚热带山地景观尺度植被格局影响的梯度分析
1
2000

... 植物功能性状在物种沿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中起重要作用.在不同尺度上, 地带性气候条件是决定物种、生活型或植被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宋永昌, 2001), 而在同一气候区, 地形是影响植被分布格局的最重要的因子(Sakai & Ohsawa, 1994; Hara et al., 1996; Dai et al., 2010).地形通过地貌过程和形态变化控制光、热、水和土壤养分等资源的空间再分配(沈泽昊等, 2000).其中, 海拔作为主要地形因子, 会显著影响温度、降水和光照等的梯度变化, 从而决定热量和水分的分配, 使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适应性变化(王常顺和汪诗平, 2015).坡向、坡度等地形因子通过影响光照、地表径流等因素间接影响水热条件(Cantón et al., 2004; 李钰等, 2013a), 导致植物叶性状在阴坡(北坡)与阳坡(南坡)的差异(李钰等, 2013b).Mark等(2010)的研究表明, 不同海拔高度以及南北两坡的植被生活型分布显著不同.可见, 植物叶功能性状和地形因子之间关系密切, 且不同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的影响各异. ...

2
2001

... 植物功能性状在物种沿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中起重要作用.在不同尺度上, 地带性气候条件是决定物种、生活型或植被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宋永昌, 2001), 而在同一气候区, 地形是影响植被分布格局的最重要的因子(Sakai & Ohsawa, 1994; Hara et al., 1996; Dai et al., 2010).地形通过地貌过程和形态变化控制光、热、水和土壤养分等资源的空间再分配(沈泽昊等, 2000).其中, 海拔作为主要地形因子, 会显著影响温度、降水和光照等的梯度变化, 从而决定热量和水分的分配, 使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适应性变化(王常顺和汪诗平, 2015).坡向、坡度等地形因子通过影响光照、地表径流等因素间接影响水热条件(Cantón et al., 2004; 李钰等, 2013a), 导致植物叶性状在阴坡(北坡)与阳坡(南坡)的差异(李钰等, 2013b).Mark等(2010)的研究表明, 不同海拔高度以及南北两坡的植被生活型分布显著不同.可见, 植物叶功能性状和地形因子之间关系密切, 且不同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的影响各异. ...

... 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表1, 表2), 相较于未控制空间结构影响, 在控制空间结构影响后, 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的独立影响总体上有所降低, 但也存在部分与之相反的情况.当以小尺度样地为研究单元时, 由于样地的空间分布和地形的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样地内植物能利用的光照、水分和土壤养分等资源存在差异(宋永昌, 2001; 丁佳等, 2011), 而植物的叶功能性状会根据资源分配的差异产生不同的适应策略(沈泽昊, 2002; Cornwell et al., 2006).所以, 在分析植物叶功能性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时, 应考虑空间结构与地形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 ...

2
2001

... 植物功能性状在物种沿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中起重要作用.在不同尺度上, 地带性气候条件是决定物种、生活型或植被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宋永昌, 2001), 而在同一气候区, 地形是影响植被分布格局的最重要的因子(Sakai & Ohsawa, 1994; Hara et al., 1996; Dai et al., 2010).地形通过地貌过程和形态变化控制光、热、水和土壤养分等资源的空间再分配(沈泽昊等, 2000).其中, 海拔作为主要地形因子, 会显著影响温度、降水和光照等的梯度变化, 从而决定热量和水分的分配, 使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适应性变化(王常顺和汪诗平, 2015).坡向、坡度等地形因子通过影响光照、地表径流等因素间接影响水热条件(Cantón et al., 2004; 李钰等, 2013a), 导致植物叶性状在阴坡(北坡)与阳坡(南坡)的差异(李钰等, 2013b).Mark等(2010)的研究表明, 不同海拔高度以及南北两坡的植被生活型分布显著不同.可见, 植物叶功能性状和地形因子之间关系密切, 且不同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的影响各异. ...

... 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表1, 表2), 相较于未控制空间结构影响, 在控制空间结构影响后, 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的独立影响总体上有所降低, 但也存在部分与之相反的情况.当以小尺度样地为研究单元时, 由于样地的空间分布和地形的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样地内植物能利用的光照、水分和土壤养分等资源存在差异(宋永昌, 2001; 丁佳等, 2011), 而植物的叶功能性状会根据资源分配的差异产生不同的适应策略(沈泽昊, 2002; Cornwell et al., 2006).所以, 在分析植物叶功能性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时, 应考虑空间结构与地形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 ...

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
1
2004

... 乔木和灌木是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主体部分, 它们的分布变化受人为干扰、地形或者土壤环境状况等多种因子组合共同影响(吴征镒, 1980; 宋永昌, 2004).除了乔木、灌木以外, 木质藤本对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结构和生产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较高的SLA反映资源较为丰富, 而较低的SLA反映资源较为贫瘠(Cornelissen et al., 2003b).在本研究中, 木质藤本的SLA相较于乔木、灌木偏低,而LA均值高于乔木、灌木, 体现木质藤本采取不断累积叶面积, 提高光截获能力的保守策略, 这也是木质藤本能在林隙特殊生境成功生存和定居的重要原因. ...

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
1
2004

... 乔木和灌木是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主体部分, 它们的分布变化受人为干扰、地形或者土壤环境状况等多种因子组合共同影响(吴征镒, 1980; 宋永昌, 2004).除了乔木、灌木以外, 木质藤本对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结构和生产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较高的SLA反映资源较为丰富, 而较低的SLA反映资源较为贫瘠(Cornelissen et al., 2003b).在本研究中, 木质藤本的SLA相较于乔木、灌木偏低,而LA均值高于乔木、灌木, 体现木质藤本采取不断累积叶面积, 提高光截获能力的保守策略, 这也是木质藤本能在林隙特殊生境成功生存和定居的重要原因. ...

Climate is a stronger driver of tree and forest growth rates than soil and disturbance
1
2011

... 生活型是植物对综合生境长期适应后在其生理、结构以及外部形态上表现的一种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特征反映(高贤明和陈灵芝, 1998).不同生活型物种的分布特点与水分、光照等多种非生物环境因子相关(Toledo et al., 2011).本研究发现, 除了木质藤本与乔木间的SLA和灌木与乔木间的LT差异不显著外, 其他性状在不同生活型间均有显著差异, 这说明在同一环境中, 不同生活型的植物采取不同的叶性状来适应环境(周丽等, 2014).本研究中灌木的LDMC低于乔木, 而其SLA大于乔木和木质藤本.乔木具有较高的LDMC可能是为了避免损失更多的水分(Kenzo et al., 2015; He & Yan, 2018), 而SLA较小能降低植物内部水分的丧失(Poorter et al., 2008), 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灌木的植株生物量相对乔木较小, 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量较少.因此乔木的LDMC高于灌木, 而SLA低于灌木. ...

Diversity in ponderosa pine forest structure follow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reatments
1
2003

... 近年来, 关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较多(丁佳等, 2011; 张奇平, 2011; 李钰等, 2013a, 2013b; 党晶晶等, 2014; 陈晨等, 2015), 但是, 从不同生活型角度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关系的研究较少.事实上,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活型的差异是植物在竞争和共存中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Harrod et al., 1999; Aem et al., 2003; Waltz et al., 2003; Homyack et al., 2004).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本身的差异, 导致其对光照、降水、温度、养分等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存在差异(李家湘等, 2017), 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异(Westoby & Wright, 2006; 钟巧连等, 2018), 所以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群落构建机制尤为重要. ...

植物叶片性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
1
2015

... 植物功能性状在物种沿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中起重要作用.在不同尺度上, 地带性气候条件是决定物种、生活型或植被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宋永昌, 2001), 而在同一气候区, 地形是影响植被分布格局的最重要的因子(Sakai & Ohsawa, 1994; Hara et al., 1996; Dai et al., 2010).地形通过地貌过程和形态变化控制光、热、水和土壤养分等资源的空间再分配(沈泽昊等, 2000).其中, 海拔作为主要地形因子, 会显著影响温度、降水和光照等的梯度变化, 从而决定热量和水分的分配, 使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适应性变化(王常顺和汪诗平, 2015).坡向、坡度等地形因子通过影响光照、地表径流等因素间接影响水热条件(Cantón et al., 2004; 李钰等, 2013a), 导致植物叶性状在阴坡(北坡)与阳坡(南坡)的差异(李钰等, 2013b).Mark等(2010)的研究表明, 不同海拔高度以及南北两坡的植被生活型分布显著不同.可见, 植物叶功能性状和地形因子之间关系密切, 且不同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的影响各异. ...

植物叶片性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
1
2015

... 植物功能性状在物种沿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中起重要作用.在不同尺度上, 地带性气候条件是决定物种、生活型或植被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宋永昌, 2001), 而在同一气候区, 地形是影响植被分布格局的最重要的因子(Sakai & Ohsawa, 1994; Hara et al., 1996; Dai et al., 2010).地形通过地貌过程和形态变化控制光、热、水和土壤养分等资源的空间再分配(沈泽昊等, 2000).其中, 海拔作为主要地形因子, 会显著影响温度、降水和光照等的梯度变化, 从而决定热量和水分的分配, 使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适应性变化(王常顺和汪诗平, 2015).坡向、坡度等地形因子通过影响光照、地表径流等因素间接影响水热条件(Cantón et al., 2004; 李钰等, 2013a), 导致植物叶性状在阴坡(北坡)与阳坡(南坡)的差异(李钰等, 2013b).Mark等(2010)的研究表明, 不同海拔高度以及南北两坡的植被生活型分布显著不同.可见, 植物叶功能性状和地形因子之间关系密切, 且不同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产生的影响各异. ...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based on vegetative and reproductive traits in a subtropical forest community
1
2013

... 植物功能性状是指能够响应环境变化, 并对生态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的植物表型特征(D??az & Cabido, 2001; 孟婷婷等, 2007).植物叶功能性状能够反映植物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对策, 指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Cornelissen et al., 2003b; Reich, 2003).在植物各器官中, 由于叶片具有生长周期短、更新快、数量多, 同时对生境条件变化最敏感等特点, 叶功能性状成为表征植物资源利用、能量分配以及生长对策权衡的重要指标(Kayama et al., 2002; Wang & Chen, 2013), 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使用(张林和罗天祥, 2004; 祝介东等, 2011; 黄海侠等, 2013). ...

Land-plant ecology on the basis of functional traits
1
2006

... 近年来, 关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较多(丁佳等, 2011; 张奇平, 2011; 李钰等, 2013a, 2013b; 党晶晶等, 2014; 陈晨等, 2015), 但是, 从不同生活型角度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关系的研究较少.事实上,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活型的差异是植物在竞争和共存中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Harrod et al., 1999; Aem et al., 2003; Waltz et al., 2003; Homyack et al., 2004).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本身的差异, 导致其对光照、降水、温度、养分等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存在差异(李家湘等, 2017), 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异(Westoby & Wright, 2006; 钟巧连等, 2018), 所以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群落构建机制尤为重要. ...

Chinese Vegetation
1
1980

... 乔木和灌木是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主体部分, 它们的分布变化受人为干扰、地形或者土壤环境状况等多种因子组合共同影响(吴征镒, 1980; 宋永昌, 2004).除了乔木、灌木以外, 木质藤本对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结构和生产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较高的SLA反映资源较为丰富, 而较低的SLA反映资源较为贫瘠(Cornelissen et al., 2003b).在本研究中, 木质藤本的SLA相较于乔木、灌木偏低,而LA均值高于乔木、灌木, 体现木质藤本采取不断累积叶面积, 提高光截获能力的保守策略, 这也是木质藤本能在林隙特殊生境成功生存和定居的重要原因. ...

Chinese Vegetation
1
1980

... 乔木和灌木是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主体部分, 它们的分布变化受人为干扰、地形或者土壤环境状况等多种因子组合共同影响(吴征镒, 1980; 宋永昌, 2004).除了乔木、灌木以外, 木质藤本对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结构和生产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较高的SLA反映资源较为丰富, 而较低的SLA反映资源较为贫瘠(Cornelissen et al., 2003b).在本研究中, 木质藤本的SLA相较于乔木、灌木偏低,而LA均值高于乔木、灌木, 体现木质藤本采取不断累积叶面积, 提高光截获能力的保守策略, 这也是木质藤本能在林隙特殊生境成功生存和定居的重要原因. ...

植物叶寿命及其相关叶性状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1
2004

... 植物功能性状是指能够响应环境变化, 并对生态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的植物表型特征(D??az & Cabido, 2001; 孟婷婷等, 2007).植物叶功能性状能够反映植物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对策, 指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Cornelissen et al., 2003b; Reich, 2003).在植物各器官中, 由于叶片具有生长周期短、更新快、数量多, 同时对生境条件变化最敏感等特点, 叶功能性状成为表征植物资源利用、能量分配以及生长对策权衡的重要指标(Kayama et al., 2002; Wang & Chen, 2013), 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使用(张林和罗天祥, 2004; 祝介东等, 2011; 黄海侠等, 2013). ...

植物叶寿命及其相关叶性状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1
2004

... 植物功能性状是指能够响应环境变化, 并对生态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的植物表型特征(D??az & Cabido, 2001; 孟婷婷等, 2007).植物叶功能性状能够反映植物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对策, 指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Cornelissen et al., 2003b; Reich, 2003).在植物各器官中, 由于叶片具有生长周期短、更新快、数量多, 同时对生境条件变化最敏感等特点, 叶功能性状成为表征植物资源利用、能量分配以及生长对策权衡的重要指标(Kayama et al., 2002; Wang & Chen, 2013), 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使用(张林和罗天祥, 2004; 祝介东等, 2011; 黄海侠等, 2013). ...

天目山主要树种叶性状在海拔梯度和微地形上的分异格局
1
2011

... 近年来, 关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较多(丁佳等, 2011; 张奇平, 2011; 李钰等, 2013a, 2013b; 党晶晶等, 2014; 陈晨等, 2015), 但是, 从不同生活型角度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关系的研究较少.事实上,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活型的差异是植物在竞争和共存中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Harrod et al., 1999; Aem et al., 2003; Waltz et al., 2003; Homyack et al., 2004).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本身的差异, 导致其对光照、降水、温度、养分等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存在差异(李家湘等, 2017), 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异(Westoby & Wright, 2006; 钟巧连等, 2018), 所以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群落构建机制尤为重要. ...

天目山主要树种叶性状在海拔梯度和微地形上的分异格局
1
2011

... 近年来, 关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较多(丁佳等, 2011; 张奇平, 2011; 李钰等, 2013a, 2013b; 党晶晶等, 2014; 陈晨等, 2015), 但是, 从不同生活型角度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关系的研究较少.事实上,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活型的差异是植物在竞争和共存中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Harrod et al., 1999; Aem et al., 2003; Waltz et al., 2003; Homyack et al., 2004).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本身的差异, 导致其对光照、降水、温度、养分等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存在差异(李家湘等, 2017), 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异(Westoby & Wright, 2006; 钟巧连等, 2018), 所以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群落构建机制尤为重要. ...

黔中喀斯特木本植物功能性状变异及其适应策略
1
2018

... 近年来, 关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较多(丁佳等, 2011; 张奇平, 2011; 李钰等, 2013a, 2013b; 党晶晶等, 2014; 陈晨等, 2015), 但是, 从不同生活型角度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关系的研究较少.事实上,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活型的差异是植物在竞争和共存中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Harrod et al., 1999; Aem et al., 2003; Waltz et al., 2003; Homyack et al., 2004).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本身的差异, 导致其对光照、降水、温度、养分等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存在差异(李家湘等, 2017), 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异(Westoby & Wright, 2006; 钟巧连等, 2018), 所以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群落构建机制尤为重要. ...

黔中喀斯特木本植物功能性状变异及其适应策略
1
2018

... 近年来, 关于地形因子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较多(丁佳等, 2011; 张奇平, 2011; 李钰等, 2013a, 2013b; 党晶晶等, 2014; 陈晨等, 2015), 但是, 从不同生活型角度研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变异关系的研究较少.事实上,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生活型的差异是植物在竞争和共存中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Harrod et al., 1999; Aem et al., 2003; Waltz et al., 2003; Homyack et al., 2004).不同生活型植物叶性状本身的差异, 导致其对光照、降水、温度、养分等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存在差异(李家湘等, 2017), 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异(Westoby & Wright, 2006; 钟巧连等, 2018), 所以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群落构建机制尤为重要. ...

南亚热带中幼龄针阔混交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
2014

... 生活型是植物对综合生境长期适应后在其生理、结构以及外部形态上表现的一种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特征反映(高贤明和陈灵芝, 1998).不同生活型物种的分布特点与水分、光照等多种非生物环境因子相关(Toledo et al., 2011).本研究发现, 除了木质藤本与乔木间的SLA和灌木与乔木间的LT差异不显著外, 其他性状在不同生活型间均有显著差异, 这说明在同一环境中, 不同生活型的植物采取不同的叶性状来适应环境(周丽等, 2014).本研究中灌木的LDMC低于乔木, 而其SLA大于乔木和木质藤本.乔木具有较高的LDMC可能是为了避免损失更多的水分(Kenzo et al., 2015; He & Yan, 2018), 而SLA较小能降低植物内部水分的丧失(Poorter et al., 2008), 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灌木的植株生物量相对乔木较小, 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量较少.因此乔木的LDMC高于灌木, 而SLA低于灌木. ...

南亚热带中幼龄针阔混交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
2014

... 生活型是植物对综合生境长期适应后在其生理、结构以及外部形态上表现的一种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特征反映(高贤明和陈灵芝, 1998).不同生活型物种的分布特点与水分、光照等多种非生物环境因子相关(Toledo et al., 2011).本研究发现, 除了木质藤本与乔木间的SLA和灌木与乔木间的LT差异不显著外, 其他性状在不同生活型间均有显著差异, 这说明在同一环境中, 不同生活型的植物采取不同的叶性状来适应环境(周丽等, 2014).本研究中灌木的LDMC低于乔木, 而其SLA大于乔木和木质藤本.乔木具有较高的LDMC可能是为了避免损失更多的水分(Kenzo et al., 2015; He & Yan, 2018), 而SLA较小能降低植物内部水分的丧失(Poorter et al., 2008), 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灌木的植株生物量相对乔木较小, 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量较少.因此乔木的LDMC高于灌木, 而SLA低于灌木. ...

不同气候带间成熟林植物叶性状间异速生长关系随功能型的变异
1
2011

... 植物功能性状是指能够响应环境变化, 并对生态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的植物表型特征(D??az & Cabido, 2001; 孟婷婷等, 2007).植物叶功能性状能够反映植物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对策, 指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Cornelissen et al., 2003b; Reich, 2003).在植物各器官中, 由于叶片具有生长周期短、更新快、数量多, 同时对生境条件变化最敏感等特点, 叶功能性状成为表征植物资源利用、能量分配以及生长对策权衡的重要指标(Kayama et al., 2002; Wang & Chen, 2013), 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使用(张林和罗天祥, 2004; 祝介东等, 2011; 黄海侠等, 2013). ...

不同气候带间成熟林植物叶性状间异速生长关系随功能型的变异
1
2011

... 植物功能性状是指能够响应环境变化, 并对生态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的植物表型特征(D??az & Cabido, 2001; 孟婷婷等, 2007).植物叶功能性状能够反映植物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对策, 指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Cornelissen et al., 2003b; Reich, 2003).在植物各器官中, 由于叶片具有生长周期短、更新快、数量多, 同时对生境条件变化最敏感等特点, 叶功能性状成为表征植物资源利用、能量分配以及生长对策权衡的重要指标(Kayama et al., 2002; Wang & Chen, 2013), 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使用(张林和罗天祥, 2004; 祝介东等, 2011; 黄海侠等, 2013). ...




相关话题/植物 环境 资源 控制 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