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权威与服从:对施密特理论的检视——读《论法学思维的三种模式》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权威与服从:对施密特理论的检视——读《论法学思维的三种模式》
李帅; 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正>卡尔·施密特(Carl Schmitt)~(1)是20世纪广受争议的德国法学家,有人认为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公法学家,并因与凯尔森进行举世瞩目的法学论辩而至今为人所称道;但也有人认为他是纳粹的理论旗手,为了个人政治利益诉求而在论述中缺失了正当性。然而,如果我们暂且搁置施密特理论中存在的纳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

作者(Author): 李帅;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德]卡尔·施密特:《论法学思维的三种模式》,苏慧婕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2]蔡宗珍:《导读》,载[德]卡尔·施密特:《论法学思维的三种模式》,苏慧婕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3]肖厚国:“法律权威源自何处——苏格拉底对法律权威的哲思”,载《人大法律评论》2015年第1辑。[4]《辞海》(中),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5][英]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制度百科全书》,邓正来编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6]夏登峻主编:《英汉法律词典》,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7][英]杰里米·边沁:《论一般的法律》,毛国权译,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8]于浩:“凯尔森对施密特国家理论的检讨——读《上帝与国家》”,载《政法论坛》2015年第6期。[9][奥]凯尔森:《上帝与国家》,林国荣译,载刘小枫选编:《施米特与政治法学》,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10][德]卡尔·施米特:《合法性与正当性》,冯克利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11]陈胜强:“政治决断掩盖了‘权力决断’——民元以来立宪的文化分析”,载《法学评论》2014年第4期。[12][美]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13]李帅:“经济法治中的权威决断:诠释、问题、探讨——以卡尔·施密特法学思维三种方法为视角”,载《经济法学评论》2015年第2期。(1)由于音译的原因,有些著作中将其译为施米特,本文正文中统一按照《论法学思维的三种模式》一书中的译法将之译为“施密特”,引用其他著作时则在注释中保留原有的译法。(2)在施密特的法学思维理论中,虽然尽量保持一个法学家的客观中立,但正如施密特自己所言,中立是“有专业知识的鉴定者、顾问、有专业知识的陪审员不是某种利益的代理人和多元体系的代表”时才能达成,即必须没有利益代表与诉求才可能保持中立,而加入纳粹党的施密特是不可能绝对做到中立的。[德]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朱雁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03页。(1)Carl Schmitt,uber die drei Arten des rechtswissenschaftlichen Denkens,2.Aufl,Berlin,p.9(1934).(2)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对魏玛宪法上关于总统紧急权力的解读上。McC ormick,John P.The Dilemmas of Dictatorship:Carl Schmitt and Constitutional Emergency Powers.The Canadian Journal of Law and Jurisprudence 10.01,pp.163-187(1997).(3)例如,行为主义法学派代表人物杰罗姆·弗兰克从另一个角度对法律适用过程中的决断做了解读,他认为法的适用并不是非人性的抽象适用,而是具体个体的个性对规则的解读,各种外部因素对法官个性产生刺激,形成一种“预感”,这种预感经过思考和整理就形成了法官的结论或猜测。因此,法律适用过程中的公式是“P×S=D”,其中个人对规则的理解与把握构成人的个性(Personality),具体的事实是对人的个性产生的刺激(Stimulus),且这种刺激是一个重复的过程,最初的刺激会使人产生一个最初的判断(Decision),随后法律适用者会找寻其他的刺激以巩固、验证这一判断或者推翻这一判断。参见胡震、韩秀桃:《行为主义法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4)Sartori,Giovanni.The Essence of the Political in Carl Schmitt.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1.1,pp.63-75(1989).(5)Carl Schmitt,Politische Theologie.Vier Kapitel zur Lehre von der Souvernitt,Berlin,6.Aufl,p.16(1922).(1)这就与自由主义的宪政理论发生了冲突。Scheuerman,William E.Carl Schmitt’s Critique of Liberal Constitutionalism.The review of Politics 58.02,pp.299-322(1996).(2)Cristi,Renato.Carl Schmitt on Sovereignty and Constituent Power.Can.JL&Jurisprudence 10,p.189(1997).(3)施密特在《政治的概念》中认为,政治中战争法权的应有之义是决定谁是敌人,正如希腊城邦公法中的公敌条例及罗马法中的公敌条例,都是宣告谁是敌人的规则,而被宣告为敌人的一方如果态度强硬,则意味着内战之可能,在战争中胜利的一方会将社会秩序和社会本身的存在以宪法确立下来,而此时战争本身是一个无关正义的概念(这一点自格劳秀斯起就得到了公认),战胜仍是由武器的力量来决定。参见[德]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朱雁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5页。(1)See April Carter,Authority and Democracy,Routledge&Kegan Paul,p.1(1979).(1)See Carl Schmitt,Political Theology Four Chapters on the Concept of Sovereignt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23(2005).(2)George C.Homans,Social Behavior,Harcourt,Brace and World,p.13(1961).(1)Marcel Mauss,The Gift,Free Press,pp.1-3(1954).(2)Benjamin Harrison,The Obligations of Wealth,In Views of an Ex-President,Bowen-Merrill Co.,pp.355-356(1901).(3)Max Weber,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p.152(1947).(1)Bertrand de Jouvenel,Sovereignt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323(1957).(1)Hans Speier,Social Order and the Risk of War,Stewart,pp.323-328(1952).(1)See Sebastian De Grazia,What Authority is not,the American Political Review.Vol.53,No.2,pp.322-326(1959).(2)Hobbes,On the Citizen,Richard Tuck and Michael Silverthorne(ed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143(1998).(3)Samuel Thompson,The Authority of Law,Ethics,Vol.75,No.1,p.16(1964).

相关话题/法学 法律 政治 上海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