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男女有别Regulating Rural Communities in Traditional China: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苏力; 摘要(Abstract):
父子和兄弟关系一纵一横构成了历史中国农耕村落秩序(齐家)的支架,但这两种关系的再生产都必须依赖男女关系,一种最具创造力也最具颠覆力的关系。"男女有别"因此成为保证村落秩序稳定的核心制度原则。制度实践包括为严防生物乱伦和近亲结婚以确保繁衍健康后代的外婚制和同姓不婚制,也包括为稳定和确保村落家族社区秩序确立的"从一而终"和"授受不亲"的制度,力求杜绝各种潜在的文化乱伦。
关键词(KeyWords): 齐家;;男女有别;;外婚制;;从一而终;;男女授受不亲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苏力;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3][古希腊]欧里庇得斯:《美狄亚》,《欧里庇得斯悲剧六种》(《罗念生全集》卷3),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4]邬国义等:《国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5]苏力:“语境论——一种法律制度研究的进路和方法”,载《中外法学》2000年第1期。[6]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7]《摩西五经》,冯象译注,三联书店2013年版。[8]费孝通:“生育制度”,载《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9]苏力:“纲常、礼仪、称呼与秩序建构——追求对儒家的制度性理解”,载《中国法学》2007年5期。[10]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11]范晔:《后汉书》第4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12]元稹:“莺莺传”,载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13]王朔:“序《他们曾使我空虚》”,载《随笔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最典型的规范表达是“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尽管这在社会层面几乎从未获得严格遵循,尤其是“夫死从子”。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仪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56页。(2)烽火戏诸侯引发了西周都城东迁。司马迁:《史记》册1,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7-148页;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促成了大明王朝的更替。刘健述:“庭闻录”,载《近代中国史料丛刊》3编第26辑,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印行,第3/2页。海伦与帕里斯的爱情至今活在荷马史诗中,但特洛伊城邦3000多年前就在战火中灰飞烟灭了。[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1)这不仅是社会学和社会生物学的研究结论。Richard A.Posner,Sex and Reas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p.89-91(1992);费孝通:“生育制度”,载《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中国民间也经常提及特别是男性“吃着碗里瞧着锅里”,载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2回;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13页。(2)姚若龙:“最浪漫的事”,1994年李正帆/曲,赵咏华/演唱。(3)“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沈德潜选:《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0页。(4)这个“义”在此特指丈夫对妻子的义务。“何为人义……夫义、妇顺”;“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89、815页。(1)“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08页;“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娶妻避其同姓”。邬国义等:《国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04 、310页。(2)Edward Alexander Westermarck,The History of Human Marriage,5th ed.,Mac Millan,p.80(1921).(3)Shor Eran and Simchai Dalit,Incest Avoidance,the Incest Taboo,and Social Cohesion:Revisiting Westermarck and the Case of the Israeli Kibbutzim,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9 May;114(6):1803-42.日常经验证据是,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往往都会称哥哥妹妹来表达深情。这至少部分表明哥哥妹妹的关系及其称谓未必能拉开,相反常常会拉近,恋爱或性爱双方的心理和情感距离。请看后注中的例证。(4)“姓所以别婚姻,……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郑樵:《通志二十略》,王树民点校,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2页。(5)相关的经验证据是藏族用骨系概念来“别婚姻”,努力避免父系和母系的近亲结婚,但实践上根本不可能。苏力:“藏区的一妻多夫制”,载《法律和社会科学》卷13辑,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11-13页。(1)这在农耕时代是普世的。时下为人们了解的惟一例外是云南泸沽湖摩梭人的走婚制。有关的研究很多,可参看,Cai,Hua,A Society Without Fathers or Husbands:The Na of China,Zone Books,2001;Shih,Chuan-kang.Quest for Harmony:The Moso Traditions of Sexual Union&Family Lif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但摩梭人并不是一个从妻居的社会,而只是一个“无父的社会”。(2)这类研究很多。如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相对于男性迁移人口增加更多,这或表明女性对于陌生环境的适应力更强和/或陌生环境更欢迎女性迁移者。相关的研究可参看,胡宏伟、曹杨、吕伟:“心理压力、城市适应、倾诉渠道与性别差异——女性并不比男性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更严重”,载《青年研究》2011年3期;又请看,张文新、朱良:“近十年来中国人口迁移研究及其评价”,载《人文地理》2004年2期。(1)位于湖南省岳阳的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张谷英村就是明朝万历年间路过此地的张谷英建立的,至今保持着单姓;据说他与刘万辅和李千金在当地分别建立了相互通婚的单姓村庄。(1)隔离男女并不限于历史的农耕中国。地中海地区的传统穆斯林家庭同样强调分隔男女。而在古希腊,古典学者科恩的研究指出,与传统穆斯林社会在这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请看,David Cohen,Law,Sexuality and Society:The Enforcement of Morality in Classical Athe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转引自Richard A.Posner,Sex and Reas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40(1995)。(2)例如,董解元:《西厢记》卷六(黃嘉惠刻本),齐鲁书社影印本;王实甫:“西厢记”,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2页。也见于众多其他元曲剧作,如“潇湘雨”,“墙头马上”,“窦娥冤”,“李逵负荆”以及“碧桃花”,参见臧晋叔编《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49、347、1502、1520、1686页;冯梦龙:“蒋淑真刎颈鸳鸯会”,《警世通言》,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443页。英文中则有“Daughters and dead fish are no keeping wares”(死鱼非存货,女大不可留)以及“Marry your son when you will,your daughter when you can”(娶媳不忙,嫁女宜速)的说法。又请看,刘素静:“巴西人婚恋撷趣”,《当代世界》2005年第8期。(3)政治上的动乱,典型的例证如俄狄浦斯王的底比斯城邦的故事。[古希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埃斯库罗斯悲剧三种·索福克勒斯悲剧四种》,见《罗念生全集》卷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以及前面提及的特洛伊的故事。(1)社会和人际关系上的悲剧,最突出反映在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埃斯库罗斯悲剧三种·索福克勒斯悲剧四种》。详细的分析,请看苏力:“自然法、家庭伦理与女权主义——《安提戈涅》重新解读及其方法论意义”,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6期。(2)“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父子兄弟死,娶其妻妻之”。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00页。(1)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又请看,“丈夫死了,我可以再找一个;孩子丢了,我可以靠别的男人再生一个;但如今,我的父母已埋葬在地下,再也不能有一个弟弟生出来。”[古希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埃斯库罗斯悲剧三种·索福克勒斯悲剧四种》,见《罗念生全集》卷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9页。(2)《雷雨》中,周萍与后母繁漪相爱,繁漪愿意为了周萍而将原来的一切关系清零——“我不是周朴园的妻子”,但周萍的难题正如他剧中的台词:你繁漪可以“不是[我]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曹禺:《雷雨·日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8页。(3)当年,就因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夺走了他心爱的女俘,勇冠三军的希腊战将阿喀琉斯愤而退出战斗,特洛伊人乘机大破希腊联军,阿喀琉斯的同性恋好友帕特洛克罗斯因此被特洛伊大将赫克托尔杀死。[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卷16),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4)关于男女意外或偶尔的“授受相亲”引发各种社会后果的文学描写很多。一个典型的例子,可参看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0-131页。(1)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7页。又请看,“男女不杂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向,……外言不入于梱,内言不出于梱。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返),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2)“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15页。(1)费孝通:“附录:关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载《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40页;Radcliff-Brown,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Free Press,pp.63ff(1965).(2)这种例证在社会中比比皆是。在中国一个人婚后之所以必须改变对姻亲的称呼,就是对关系的重新界定。事实上,女性常常会下意识地以改变或拒绝改变称呼来激发或抵抗男性的欲求,文学作品的范例,可参看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3 、255-256页。(3)Michel Foucault,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Prison,trans.By Alan Sheridan,Vintage Books,1977.(4)沈从文的短篇《萧萧》讲到,主人公萧萧12岁时被嫁给两岁的丈夫,15岁那年,被家中长工花狗诱奸,怀了孕。花狗逃走了。夫家将怀着孕的萧萧交给萧萧家族的人处理。而在湘西民间处理这类事的规矩是,如果家族的人要面子,就将萧萧沉潭淹死;若舍不得,则任由夫家把萧萧卖给任何他人作“二路亲”,收的钱就算赔偿夫家的损失。参见《沈从文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21页。又请看陈忠实:《白鹿原》中田小娥以及相关者的命运或遭遇。(5)最典型的,请看《雷雨》中母亲鲁侍萍曾考虑让不知情的乱伦者周萍和四凤兄妹逃走,“最好越走越远,不要回头,今天离开,你们无论生死,永远也不许见我”。(曹禺:《雷雨·日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由她自己承担因她引发的所有罪过。中国民间更是一直流传着甚至就是赞美着那些无伤大雅的私奔故事。众所周知的有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司马迁:《史记》,第3000-3001页),唐代传奇《虬髯客》和《王宙》(《离魂记》)中李靖与红拂以及王宙与张倩娘等的故事(《太平广记》,李昉等编: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445-1448,2831-2832页)。(6)苏力:“齐家:父慈子孝和长幼有序”(即发)。(1)张颐武:“重视现代乡贤”,2015年9月30日《人民日报》第7版;黄海:“重视‘软约束’‘软治理’,用新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2015年9月30日《人民日报》第7版。(2)如民间广泛流传的“红颜祸水”的说法。又如《红楼梦》中的秦可卿,鲍二家的,以及冰清玉洁却被骂为狐狸精的晴雯,三个人都死了。而当与贾琏私通的鲍二家的上吊后,荣国府当家人王熙凤的反应是,“死了罢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14页。懵懂无知的萧萧,几乎是不可思议地幸运活下来了,也许仅仅因为小说作者沈从文的那一缕温情。(3)“贾宝玉[……]的叛逆性[……]特别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于少女们的爱悦、同情、尊重和一往情深,也即是对于封建礼教和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的观念的大胆的违背上。”何其芳:“论《红楼梦》”,载《何其芳文集》卷5,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8页。(4)“七出三不去”,最早见于《大戴礼记》。七出者为,不顺父母、无子、淫乱、恶疾、嫉妒、多口舌和窃盗;三不去者为,有所娶无所归、同更三年丧和先贫贱后富贵。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4-128页。(1)参见钱钟书:《管锥编》(第2版第3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98页。相关的历史研究,参见郭松义:“从赘婿地位看入赘婚的家庭关系——以清代为例”,载《清史研究》2002年第4期。李云根:“宋代入赘婚略论”,载《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2)“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司马迁:《史记》,第3297-3298页。秦汉之后的历代帝王家也屡屡出现父子相争、兄弟相残的现象——想想隋炀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明成祖这些典型的父子、叔侄、兄弟权力争夺的例子!(3)除《莺莺传》中始乱终弃的张生以及司马相如外,有此类未遂或既遂情感的人并不罕见,从未断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欧阳修:《生查子》),“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的自嘲(苏轼:《蝶恋花》),以及今天广为传唱的“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传奇》,刘兵词,李健曲,2003年)。(4)除《萧萧》中的长工花狗外,还有冯德英《苦菜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中的长工王长锁,陈忠实的《白鹿原》中的短工黑娃;外国的,与此类似但有所不同的有,勃朗特《呼啸山庄》(方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中主人恩肖收养的弃儿希斯克利夫,以及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赵苏苏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的看林人米尔斯。(5)关于这一点,可参看,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1)一个典型的例证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2011年7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5次会议通过,法释〔2011〕18号),其中某些条款被学者指出“则将资本的逻辑贯彻到家庭之内的房产”。可参看赵晓力:“中国家庭资本主义化的号角”,载《文化纵横》2011年1期,又请看该期杂志在《保卫家庭》的封面选题下其他作者的文章。(2)许多学者都持这种观点。清代,章学诚认为,古代的礼不过是“贤智学于圣人,圣人学于百姓”,集大成者因此是周公而不是孔子。参见《文史通义校注》(上),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1页;近代刘师培,参见“古政原始论”,载《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83页。也认为“上古之时,礼源于俗”。又请看,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2页;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页;以及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上海世纪集团2005年版,第3页。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齐家:男女有别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相关话题/社会 生育 历史 文化 社会学
刑法契约化的概念辨正——以社会契约论为切入点
刑法契约化的概念辨正——以社会契约论为切入点Study on the Conception of Contractualization of Criminal Law 黄晓亮; 1: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中国刑法研究所 摘要(Abstract): 将刑法视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审查逮捕社会危险性评估量化模型的原理与建构
审查逮捕社会危险性评估量化模型的原理与建构The Social Risk in Reviewing Arrest:The Theory of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Model and Its Construction 王贞会; 1: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国家预防灾害的法社会学分析
国家预防灾害的法社会学分析Analysis of National Disaster Preven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 and Sociology 王超奕; 1: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Abstract): 面对灾害,应该如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社会法“法域”定位的偏失与理性回归
社会法“法域”定位的偏失与理性回归Deviation of Fixed Position of Social Law and Its Rational Regression 余少祥; 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要(Abstract): 将社会法视为与公法和私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由定婚到订婚——民国时期定婚制度的变迁及社会实态研究
由定婚到订婚——民国时期定婚制度的变迁及社会实态研究From Dinghun to Engagement——Study on the Changes of Dinghun System and the Social Reality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盛世谣言背后的历史、法律与社会——基于《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的讨论
盛世谣言背后的历史、法律与社会——基于《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的讨论 汪庆华; 1: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是美国汉学家孔飞力的代表性作品。孔飞力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系,师从费正清。博士论文修改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法制社会下我国腐败行为控制模式初探
法制社会下我国腐败行为控制模式初探 张金明; 1:长春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部 摘要(Abstract): 腐败问题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对于公权力的行使是否正当,社会财富的分配与占有是否合法,人们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否有腐败行为隐藏其中。我国现阶段在反腐上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激荡社会中的冷静思考者——读《忘山庐日记》
激荡社会中的冷静思考者——读《忘山庐日记》 韩丽雯; 1: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2:北京印刷学院 摘要(Abstract): 1901年11月《北京新闻汇报》登载了一篇文章,文章既指出新党观点的偏失,又指出旧党学说之弊,"旧党固未尽明新党所持之理,而新党亦大谬。……无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村居民对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来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查”的发现
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村居民对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来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查”的发现 卢春龙;张华; 1: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Abstract): 近年来,我国基层政府面临着政府信任缺失的信任危机。威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动员对于基层政府政治信任的支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宪法学研究的“他山之玉”——读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
宪法学研究的“他山之玉”——读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 苗泳; 1:中国政法大学 2: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摘要(Abstract): 刘禾是一位比较文学研究者,擅长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其代表作,曾获得美国文学艺术界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