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强制交还国际诱拐儿童的司法裁量——以海牙公约第12条第2款为分析对象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强制交还国际诱拐儿童的司法裁量——以海牙公约第12条第2款为分析对象
杜焕芳; 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海牙《国际诱拐儿童民事方面的公约》旨在体现强制交还儿童的原则,但同时又规定了强制交还儿童的例外,以便扩大公约的适用范围。公约第12条第2款中"儿童是否转居于新的环境",是判决是否返还儿童的关键因素,构成强制交还儿童义务的例外。对此需要从物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要素来判定,但转居是否良好不是合适的判定标准。如果确定存在公约第12条第2款的例外情形,原则上依据公约交还儿童不存在剩余裁量,除非出于儿童个体的最大利益。对此需要考虑国际条约解释的一致性原则,尊重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海牙儿童保护公约的义务。

关键词(KeyWords): 海牙公约;;强制交还;;转居例外;;司法裁量;;统一解释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涉外民事诉讼程序修改理念与制度完善研究》(项目编号:12BFX1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Author): 杜焕芳;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Paul R.Beaumont&Peter E.McEleavy,The Hagu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hild Abduc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2]胡斌:“海牙《国际诱拐儿童民事方面的公约》评析”,载《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1998年(创刊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3]Frank Bates,The Response of American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towards International Child Abduction,16 NYU J.Int’l L.&Pol.(1984).[4]Nigel Lowe,Mark Everall&Michael Nicholls,International Movement of Children:Law Practice and Procedure,Jordan Publishing Ltd(2004).[5]许耀明:“涉外监护事件之准据法与相关国际公约”,载许兆庆主编:《国际私法论文选集》,台湾财产法暨经济法研究会协会2005年版。[6]徐光明:“论缔约国法院对国际私法条约的统一解释”,载《人民司法·应用》2011年第11期。[7]Fergus Power,The International Jurisprudence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Article 12,the Article 12(2)Exception and the Residual Discretion to Return A Child,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Auckland(2007).[8]朱文奇、李强:《国际条约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9]李双元、李赞、李娟:《儿童权利的国际法律保护》,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10]汪金兰:《儿童权利保护的国际私法公约及其实施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11]刘仁山:“现实利益中心地是惯常居所地法原则的价值导向”,载《法学研究》2013年第3期。[12]Christophe Bernasconi,Rules of Interpretation Applicable to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Treaties:An Overview,in W.P.Heere(ed.),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Hague’s750thAnniversary,T.M.C.Asser Press(1999).[13]王勇民:《儿童权利保护的国际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14]Paul Lagarde,Explanatory Report on the 1996 Hague Child Protection Convention,Actes et documents de la Dix-huitième session(1996),tome II(1998).[15]De Har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1980 Child Abduction Convention and the 1996 Protection Convention,33 NYU J.Int’l L.&Pol.(2000).[16]Nigel Lowe&Michael Nicholls,The 1996 Hague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Jordan Publishing Ltd(2012).[17][英]罗格松:“国际私法中的惯常居所:新的住所?”杜焕芳译,载《民商法论丛》2012年总第51卷。①关于诱拐儿童中的监护权问题,可参见杜焕芳、黄旭宇:“论跨境诱拐儿童中的监护权——以海牙诱拐公约的解释为中心”,载《武大国际法评论》2012年第2期。②截止2014年2月19日,公约成员已达91个,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回归时基于中国政府的声明继续适用该公约。See:http://www.hcch.net/index_en.php?act=conventions.status&cid=24,2014-03-07.①有关中央机关合作机制方面,可参见汪金兰:“统一国际私法的新机制——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的司法与行政合作”,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3期;杜焕芳:“国际民商事司法与行政合作中的中央机关机制”,载《时代法学》2006年第3期。②即申请人在转移或滞留儿童行为发生时,并未实际行使监护权,或者申请人已同意或事后默认该转移或滞留行为(第13条第1款a项)。③即在诱拐行为已经发生时,如果交还儿童将存在使该儿童遭受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或致其处于不堪忍受的境地的重大危险(第13条第1款b项)。④即如果发现该儿童拒绝被交还,并且其年龄和成熟程度均已达到应对其意见予以考虑的程度,司法或行政机关也可作出拒绝交还该儿童的裁定(第13条第2款)。⑤即如果被请求国关于保护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基本原则禁止依照公约第12条规定作出交还儿童的裁定,则被请求国可以拒绝作出该裁定(第20条)。⑥The Hague Conference,Working Document No.25(Proposal of the delegation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吴用:《儿童监护国际私法问题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6页。①Thomson v.Thomson,[1994]3 CSR 551,[1994]SCJ No.6(SCC),October 20th,1994.②In re Koc,181 F Supp 2d 136(EDNY 2001).③Gonzalez-Locicero v.Nazor Lurashi,2004 US Dist LEXIS 10332(DPR 2004).④Zarate v.Perez(In re Zarate),1996 US Dist LEXIS 19047(D III 1996)[INCADAT cite:HC/E/USf 134].⑤Re N(Minors)(Abduction)[1991]1 FLR 413.⑥P v.B(No.2)(Child Abduction-Delay)[1994]4 IR 185;[1999]2 ILRM 401(SCI).⑦Re C(A Child)(Abduction-Settlement)[2006]EWHC 1229.⑧Cannon v.Cannon[2004]EWCA CIV 1330(CA)[INCADAT cite:HC/E/UKe 598].①目前,不少国家的法律已将诱拐儿童行为列为犯罪。例如,英国1984年《诱拐儿童法》、美国1993年《国际父母绑架刑事条例》和法国2005年《刑法典》。See M.McKeon,International Parental Kidnapping:A New Law,A New Solution,30 Family Law Quarterly(1996),p.235.②Saks v.Air France,470 U.S.392(1985).③Director General,Department of Families,Youth&Community Care v.Thorpe[1997]141 FLR 44.④Director General,Dept of Community Services v.M And C(1998)24 Fam LR 178.⑤Townsend v.Director Genera,Dept of Families,Youth and Community Care(1999)24 Fam LR 495.⑥Soucie v Soucie 1995 SLT 414(Scotland HC).⑦Garelli v.Rhama[2006]WDFL 2524,28 RFL(6th)455(Ontario Superior Court of Justice).①Astudillo v.Bays[1997]OJ No 1438(Ont Gen Div).②P v.S and A and West Lothian Council[2002]Fam LR 2.③David S v.Zamira S,151 Misc 2d 630,636,574 NYS 2d 429,433(1991),followed by In re Robinson,983 F Supp 1339,1346(D Colo1997).④In re Robinson,983 F Supp 1339,1346(D Colo 1997).⑤Cabrera v.Lozano(In re Cabrera),323 F Supp 2d 1303,1305(D Fla 2004).①In re Ahumada Cabrera,323 F Supp 2d at 1314;Giampaolo v.Erneta(2004,ND Ga)390 F Supp 2d 1269.②P v.B(No.2)(Child Abduction:Delay)[1999]4 IR 185;[1999]2 ILRM 401[INCADAT cite:HC/E/IE 391];Cannon v.Cannon[2004]EWCA CIV 1330.③Secretary,Attorney-General’s Dept v.TS(2000)27 Fam LR 376.④Director General,Dept of Families,Youth and Community Care v.Moore(1999)24 Fam LR 475.⑤State Central Authority v.Ayob(1997)21 Fam LR 567;(1997)FLC 92-746.⑥Secretary of the Dept of Human Services-State Central Authority v.CR(2005)34 Fam LR 354.⑦Secretary of Justice v.HJ[2006]NZSC 97(SCNZ)[7].⑧Anderson v.Acree 250 F Supp 2d 876,SD Ohio,Dec 12,2002(NO.C-2-02-888).①1999年,为增进对1980年海牙公约的多边理解、统一解释和有效实施,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常设局开发了国际儿童诱拐数据库(International Child Abduction Database(INCADAT)),收集了缔约国法院有关案件的判决摘要。②关于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参见王雪梅:《儿童权利论——一个初步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2-72页;柳华文主编:《儿童权利与法律保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4页。①S v.S[1999]NZFLR 625(HC).②Cour d’Appel de Paris,1 ere Chambre-Section C(France);Appellate Court,CA Paris 27 October 2005,05/15032.③Re C(Abduction:Settlement)(No 2)[2005]1 FLR 938.④1961年海牙《保护未成年人的管辖权和法律适用公约》,由于其参加国有限,地域适用受到限制,其实施和解释方面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亟待修订。⑤A.Dyer,Report on the Revision of the 1961 Hague Convention on Protection of Minors,Prel.Doc.No 1,Apr.1994.①参见张理化:“儿童诱拐公约中的惯常居所研究”,载《人民论坛》2013年第1期;Tai Vivatvarapho,l“Back to Basics:Determining a Child's Habitual Residence in International Child Abduction Cases Under the Hague Convention”,77 Fordham L.Rev.pp.3344-3369(2009);Michelle Morgan Kelley,“Taking Liberties:The Third Circuit Defines Habitual Residence under the Hagu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hild Abduction”,41 Villanova L.Rev.pp.1073-1085(2009).②See e.g.,Van Driessche v.Ohio-Esezeoboh,2006 US Dist LEXIS 92043(D Tex 2006);In re D D[2006]440 F Supp 2d 1283 at1297;Karkkainen v.Kovalchuk[2006]445 F 3d 280 at 289;Bader v.Kramer[2006]445 F 3d 346(4thCir 2006)at 349;Belay v.Getachew,272 F Supp 2d 553(D Md 2003).

相关话题/国际 司法 法律 法学 中央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2013)
    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2013) 徐昕;黄艳好;汪小棠; 1: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2:北京理工大学司法研究所 3:北京理工大学 摘要(Abstract): 2013年,劳动教养制度终被废除,法院以司法公开和防范冤案等为切入点提升司法公信力,检察机关加大反腐力度。201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经济法调整:从“权力干预”到“法律治理”
    经济法调整:从“权力干预”到“法律治理” 陈婉玲; 1:华东政法大学 摘要(Abstract): 经济法具有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双重功能的传统观点,既混淆了法律调整与权力干预的本质区别,也模糊了政府主体在经济法框架下"目的与手段"的定位,在客观上影响到对经济法范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诽谤行为是否构罪不应由他人的行为来决定——评“网络诽谤”司法解释
    诽谤行为是否构罪不应由他人的行为来决定——评“网络诽谤”司法解释 李晓明; 1: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2:苏州大学刑事法研究中心 摘要(Abstract): "网络诽谤"司法解释颁布以来,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其中规定的"被点击、浏览5 000次,或者被转发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刑事诉讼权利的类型分析——以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为视角
    刑事诉讼权利的类型分析——以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为视角 万毅; 1:四川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2013年1月1日生效的新刑事诉讼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了"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标志着中国刑事诉讼法从此步入"人权保障法"的序列。但是,作为抽象意义上立法与司法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除魅的政治、理性化的政治与宪法政治——对中国宪法学研究的政治哲学思考
    除魅的政治、理性化的政治与宪法政治——对中国宪法学研究的政治哲学思考 黎敏; 1: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中西历史的很多情势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存在一个悖论式的政治惯性,即任何诉诸人民高于宪法、人民可以不受宪法约束的宪法观,都容易成为威权主义和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刑事证据法学研究的再次转型:从价值表达到精确解释
    刑事证据法学研究的再次转型:从价值表达到精确解释 王超; 1: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摘要(Abstract):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程序正义理论的兴起,我国刑事证据法学研究发生了一次重要转型,即从借鉴前苏联刑事证据法学理论逐渐转向借鉴西方国家刑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中国古代婚变中的妇女保障及其司法特点
    中国古代婚变中的妇女保障及其司法特点 崔兰琴; 1:浙江工商大学法治与伦理研究中心 摘要(Abstract): 中国古代包括多种婚变肇因,而不同婚变肇因中的妇女保障内容各不相同,形成强制和意愿并举,道德、伦理、习惯、协调和诉求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国家对婚变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以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为背景
    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以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为背景 马建威; 摘要(Abstract): 金融消费者作为跨领域的新型消费群体,其权利保护的法律法规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在中国不仅未能在金融法律体系内确立自己的地位,同样也无法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找寻明确的依据,权利保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内结与外结:清代司法场域的权力游戏
    内结与外结:清代司法场域的权力游戏 徐忠明; 1:中山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为了实现放权与集权的政治意图,清代中国根据案件分类管理原则而设计了自理与审转、内结与外结的制度。州县、督抚与皇帝分别构成了清代中国司法程序的三个关键环节,按照诉讼案件的轻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论宪法的权威——一种政治宪法学的思考
    论宪法的权威——一种政治宪法学的思考 高全喜;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摘要(Abstract): 基于对西方法政思想史的考察,可将法律与权威的关系问题总结成三类,即关于权威的政治理论、哲学理论和法学理论,并由此依照政治宪法学方法重构出宪法的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