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与理性之间的选择——评《气候变化正义》和减排规制手段 陈若英; 1: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建构必须直面两个核心问题:如何减排及如何在各国之间和代际之间分摊减排成本。今天的中国法学家和公共政策制定者更应关注前者,选择恰当的规制手段实现减排。面对命令型和激励型两类基本规制手段,需要正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异,重申前者是后者建立和持续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而不能期望用后者处理前者尚未解决的问题。在考虑不同的激励型规制手段时,需从效率和分配正义的角度缜密分析比较补贴、排放税和排放权交易。当衡量效率时,应考虑不同规制手段建立和运行的制度和财务成本;而分配正义的内容不仅涉及财富的再分配,还应包括技术和人力资本的分布与发展。
关键词(KeyWords): 气候变化;;排放税;;排放权交易;;激励型规制手段;;命令型规制手段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陈若英;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相关报道参见福克斯新闻网2011年11月9日报道:Collapse of Chicago Climate Exchange Means a Strategy Shift on Global War-ming Curbs,http://www.foxnews.com/politics/2010/11/09/collapse-chicago-climate-exchange-means-strategy-shift-global-war-ming-curbs/。[2]相关报道例见:Richard Black:UN Climate Body Admits Mistakes on Himalayan Glaciers,BBC官网:http://news.bbc.co.uk/2/hi/8468358.stm,2010年1月19日。[3]缘起于2009年11月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前,东安格立安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气候研究所数据服务器被黑客侵入后导致该研究所科学家的数千封邮件被泄漏,引发了对气候科学家研究的质疑。此后,八家世界级科研机构发布报告,确认没有证据证明这些科学家从事了欺诈或有违科学研究职业道德的行为。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因此事件而变得更为开放和透明。相关内容见维基百科的介绍:http://en.wikipedia.org/wiki/Climatic_Research_Unit_email_controversy#cite_note-4。[4]例如:Michael Gerrard,The Law of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US and International Aspects,American Bar Association,2012,Richard Hildreth,et al,Climate Change Law: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West,2009,John Broome,Climate Matters,W.W.Norton&Company,2012,Michael Northcott,A Moral Climate:The Ethics of Global Warming,Longman and Todd,2007,及Stephen Gardiner,The Perfect Moral Storm:The Ethical Tragedy of Climate Chang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5]Eric Posner,David Weisbach:ClimateChangeJustic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下文简称《正义》。中文版(译为《气候变化的正义》)已于2011年由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李智、张键译。[1]例如:Daniel Farber,Climate Justice,110Mich.L.Rev.985.,Daniel A.Farber,The Case for Climate Compensation:Justice Climate Change Victims in a Complex World,2008Utah L.Rev.377,Amy Sinden,Allocating the Costs of the Climate Crisis:Efficiency Versus Justice,85Wash.L.Rev.293(2010),Jonathan C.Carlson,Reflections on a Problem of Climate Justice:Climate Change and the Rights of States in a Minimal-ist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18Transnat'l L.&Contemp.Probs.45(2009)。[2]除上注中提到的书评外,还例如:Leonard J.Long,How Not to Think About Climate Justice,29Quinnipiac L.Rev.463(2011);Arvind Subramanian,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World Trade Review,available at:http://tinyurl.com/3jrrs2;Steve Vanderheiden,Perspectives on Politics,available at:http://tinyurl.com/3uf7hq4。[3]见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官网关于这次会议的信息:http://www.law.uchicago.edu/events/2012-05-11-conference-climate-change-justice。[4]Daniel Farber,Climate Justice,110Mich.L.Rev.985.,Daniel A.Farber,The Case for Climate Compensation:Justice Climate Change Vic-tims in a Complex World,2008Utah L.Rev.377,Amy Sinden,Allocating the Costs of the Climate Crisis:Efficiency Versus Justice,85Wash.L.Rev.293(2010),Jonathan C.Carlson,Reflections on a Problem of Climate Justice:Climate Change and the Rights of States in a Minimalist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18Transnat'l L.&Contemp.Probs.45(2009)。[8]小波斯纳在这方面的代表作(与Mathew Adler合著)为《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新基石》(New Foundations of Cost and Benefit Analy-si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和Climate Regulation and the Limits of Cost-Benefit Analysis.99California Law Review1557(2011)(与Jonathan Masur合著)。[9]Robert V.Percival,et al,Environmental Regulation:Law,Science and Policy(4th edition),Aspen Publishers,p.29(2003).瑏瑠韩缨:“气候变化国际法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度博士论文;郭冬梅:“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度博士论文。[1]《正义》第48页和美国知名的环境保护组织NRDC的报告均指向了“清洁发展机制”中关于温室气体三氟甲烷(HFC-23)的补贴制度。三氟甲烷的温室气候效应极为明显,其减排因此能带来较多的排放权点数。因此,为了获得较多的排放权点数,一些企业开始四处购买再于日后关闭能产生三氟甲烷的生产设备。二氟一氯甲烷(HCFC-22)是一种因为严重破坏臭氧而已经被淘汰的制冷剂,但其生产过程中能产生副产品三氟甲烷。一些企业因此开始生产二氟一氯甲烷,然后倒手卖给需要排放权的企业,再由后者关闭该等设备后申请减排点数。这样的商业动机和交易不仅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后果,也浪费了大量资源。NRDC的报告见:http://www.nrdc.org/globalWarming/files/hfc23.pdf。[2]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勒提出了规制制度产生的原因之一是被规制者的需要和游说,详见:Stigler,G.J.,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Vol.2,1971。[3]Kevin Murphy,Andrei Shleifer,and Robert Vishny,The allocation of talent:implications for growth,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CVI,May1991。[4]见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农业贸易和市场规则的介绍:http://www.wto.org/english/thewto_e/whatis_e/tif_e/agrm3_e.htm。[5]例如,我国对风能发电机施加了70%的国产化率要求,使得国内风能涡轮机生产企业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了相较于外国生产商的竞争优势。详见中国风能与太阳能产业协会官方网站:http://cwpva.org/html/fengnenchanpin/2010/0402/56.html。[6]见王伟男:“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世界经济研究所2009年度博士论文。[1]《正义》第49页:按照每吨五十美元的价格,且假设排污权交易仅覆盖美国60%的排放量,美国每年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约两千亿美元,这将是美国年对外援助金额的十倍。再以《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为例,截至2012年10月5日,该制度预期确认的减排总量约为21.7亿吨当量,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会议官网”(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http://cdm.unfccc.int/Statistics/index.html。若同样按照每吨五十美元的价格计算,这一制度已经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大约1万亿美元;即使按照这些减排项目的投资成本(而非假设的交易价格)计算,截至2012年底,发达国家为此也已累计花费了约2154亿美元,具体数据见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成果报告2012》(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Benefits Report2012),第42页,http://cdm.unfccc.int/about/dev_ben/ABC_2012.pdf。[2]关于德国,见曹明德、李玉梅:“德国温室气体排放许可证交易法律制度研究”,载《法学评论》2010年第4期;关于日本,见冷罗生:“日本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及启示”,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1期。[3]美国加州南岸空气质量管理局(South Coast Air Quality Management District)关于美国第一个排放权交易项目的总结报告:Over a Dozen Years of RECLAIM Implementation:Key Lessons Learned in California's First Air Pollution Cap-and-Trade Program,http://www.aqmd.gov/reclaim/docs/Policy_Paper_Part1.pdf。[4]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under the Kyoto Protocol to Technology Transfer,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报告(2010年),http://ynccf.net/pdf/CDM/CDM_and_Technology_Transfer.pdf。发达国家经济学家的研究见:Stephen Seres,Analysi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under CDMs,http://cdm.unfccc.int/Reference/Reports/TTreport/TTrep08.pdf。[1]陈若英提交2012年(第6届)“北京大学、国立首尔大学和东京大学法学院年会”的草稿:Realizing Rule of Law Through Cross-Border Securities:Meeting the Information Challenge,已收稿并即将刊登于Peking University Law Journal创刊号。[3]较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经济学家,见Gary Becker,Crime and Punishment,An Economic Approac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76(1968)。[5]Robert V.Percival,Christopher H.Schroeder,Alan S.Miller and James P.Leape,Environmental Regulation:Law,Science and Policy(4th ed.),Aspen Publishers,p.136.[6]较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经济学家,见Gary Becker,Crime and Punishment,An Economic Approac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76(1968)。[1]美国加州南岸空气质量管理局(South Coast Air Quality Management District)关于美国第一个排放权交易项目的总结报告:Over a Dozen Years of RECLAIM Implementation:Key Lessons Learned in California's First Air Pollution Cap-and-Trade Program,http://www.aqmd.gov/reclaim/docs/Policy_Paper_Part1.pdf。[2]美国加州南岸空气质量管理局(South Coast Air Quality Management District)关于美国第一个排放权交易项目的总结报告:Over a Dozen Years of RECLAIM Implementation:Key Lessons Learned in California's First Air Pollution Cap-and-Trade Program,http://www.aqmd.gov/reclaim/docs/Policy_Paper_Part1.pdf。美国加州南安空气质量管理局项目总结报告。[1]贾远琨、王鹤:“26国联合抵制欧盟航空碳税步履维艰首次‘松口’”,2012年2月23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2/23/c_111561161.htm;陈听雨:“欧盟强推碳税或引发贸易战29国签约抵制”,2012年2月24日,http://finance.qq.com/a/20120224/000378.htm。[2]George Akerlof,The Market for“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84,No.3.(Aug.,1970)。[1]张文磊:"基于国家利益分析的国际碳减排合作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度博士学位论文;龙金光:"曼谷气候谈判各国'拉锯'依然",2012年9月14日,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9/14/17612988_0.shtml。[1]王慧、曹明德:“气候变化的应对:排污权交易抑或碳税”,载《法学论坛》2011年第1期。[2]顾华详:“论哥本哈根协议的法律价值”,载《重庆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3]吴卫星:“从哥本哈根会议透视全球气候变化法律规制中的几个问题”,载《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4]郭冬梅:“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惩罚性措施运用趋势比较分析”,载《河北法学》2013年第2期。[5][美]Eric A.Posner:《气候变化的正义》,李智、张键译,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出版。[6]赵惊涛:“排污权交易与清洁发展机制”,载《当代法学》2008年9月刊。[7]李睿鉴、陈若英:“对私募投资中对赌协议的法经济学思考”,载《广东商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8]徐升泉:“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的知识产权制度问题研究”,载《知识产权》2010年第5期。[9]李寿德、程少川、柯大钢:“我国组建排污权交易市场问题研究”,载《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8期。[10]邓海峰:“排污权转让法律问题研究”,载《清华法学》2011年第2期。[11]汪劲主编:《环保法治三十年:我们成功了吗?——中国环保法治蓝皮书(1979-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2]陆新元等:“中国环境行政执法能力建设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载《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增刊。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感性与理性之间的选择——评《气候变化正义》和减排规制手段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相关话题/法学 法学院 法律 环境 计算
海洋环境容量的物权化及其权利构成
海洋环境容量的物权化及其权利构成 邓海峰; 1:清华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海洋环境容量是一种基于海水的自净能力而产生的特殊海洋资源。由于其具有可感知性、可确定性和相对的可支配性,海洋环境容量具有成为物权客体的可能。以海洋环境容量为客体形成的海洋排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我国环境行政执法对刑事司法的消极影响与应对
我国环境行政执法对刑事司法的消极影响与应对 赵星; 1:中国海洋大学 2:山东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目前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非常严峻,近年来多起恶性环境事故在中国境内频发。我国的环境行政执法活动存在较大的缺陷,无法良好的完成环境违法行为的防控工作,同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中国法律实证研究的回归与超越
中国法律实证研究的回归与超越 赵骏; 1: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快速发展的法律实证研究不仅在制度构建、司法等各环节中的重要性日趋显著,并为学术变迁提供了动力,搭建了宽广的学术交流平台。对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法律体系而言,法律实证研究更能在指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劳务派遣制被滥用的缘由及法律规制
劳务派遣制被滥用的缘由及法律规制 涂永前; 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于近日出台,关涉如何解决劳务派遣被滥用。但该修正案尚未从根本上改善劳务派遣之同工同酬及其实施难题。虽法有明文,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对修改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再思考
对修改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再思考 曹明德; 1: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2:《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摘要(Abstract):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存在着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缺乏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的市场机制,环境管理机构设置重叠、空缺,立法体系不完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会计信息“真实”之新解——一个法律解释的视角
会计信息“真实”之新解——一个法律解释的视角 李美云; 1: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财税金融法研究所 摘要(Abstract): "真实"作为会计师的信息披露原则和审计师的审计目标之一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认可。"真实"是一种主观判断,是相对的、动态的真实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法律理学:跨越法学与理学
法律理学:跨越法学与理学 胡水君; 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要(Abstract): 中国法理学正处于重铸和衔接古今中西学术的历史关口,需要经历一个从法学向理学跨越的历史过程。将中国文化传统与近代西学系统综合起来看,在"古今中外"时空背景下,中国法理学既可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法律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批判
法律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批判 陈景辉; 1: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 摘要(Abstract): 法律与社会科学运用的方法论,最为重要的是如下三个部分:由"中国概念"带来的中国法律实践特殊化的效果,由"价值中立"获取的客观描述中国特殊实践得以形成的所有要素,以及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我国农村土地、林木、农作物与相关权利主体的辨析——兼论我国民事法律体系建构的反思
我国农村土地、林木、农作物与相关权利主体的辨析——兼论我国民事法律体系建构的反思 王冠玺; 1: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我国民法的制定,基本上是按照不同的社会功能,分别制定法律;这种垂直切割式的立法,对正处转型期、公私法纠结问题严重的国家而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法律哲学发展的逻辑与方法——对庞德《法律史解释》的解释
法律哲学发展的逻辑与方法——对庞德《法律史解释》的解释 夏锦文;陈小洁; 1:扬州大学法学院 2: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庞德在《法律史解释》中以法律的稳定与变化这一主题为逻辑起点,通过对先前法律学说的直接批判,导引出一种全新的解释——社会工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