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刑事政策与刑法解释中的价值判断——兼论解释论上的“以刑制罪”现象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刑事政策与刑法解释中的价值判断——兼论解释论上的“以刑制罪”现象
劳东燕; 1:清华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在刑法解释中,为确保刑法规范的开放性,有必要赋予其合乎时代精神与现实需要的价值判断,包括引入超越实证法范围的价值判断。教义学本质上涉及的是价值判断的规范化问题,具有将价值判断问题转化为法解释技术问题的功能。在法教义学层面,基于罪刑法定的制约,只有部分法外的价值判断能够实现向法内价值判断的转换。概括性条款与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充当着法教义学与法外价值判断之间的联结点,描述性构成要件要素也并非与法外的价值判断无涉。在刑法解释中,解释者应当优先以刑事政策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来填充其间的价值判断内容。正是通过为价值判断提供实体内容,刑事政策为教义学体系的演进提供方向性指导,防止后者蜕变为封闭、僵化的存在。通过对危害性评价的支点产生作用,刑事政策在影响对行为的应受刑罚处罚必要性及其程度的判断的同时,反过来对犯罪成立要件的解释构成制约。贯彻"以刑制罪"的逻辑,有助于对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做出合理的界定。"以刑制罪"现象的存在,要求将罪刑相适应作为刑法解释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KeyWords): 刑法解释;;刑事政策;;价值判断;;以刑制罪;;罪刑相适应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笔者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刑事政策与刑法理论的建构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1CFX06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劳东燕;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①Wolfgang J.Mommson,he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 of Max Weber,Cambridge:Polity Press,1989,p.29.①Schünemann,Nulla poena sine lege?Walter De Gruyter,1978,S.30-31.②Vgl.Class,Generalklausel im Strafrecht,in Festschrift für Eberhard Schmidt,Scientia Verlag Aalen,1971,S.123-124.这是德国学者Class对概括性条款的特性所做的归纳,笔者以为它同样适用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与概括性条款一样,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同样需要通过填充法外的价值而获得实在的内涵,二者之间并无本质的不同。差别或许只在于,前者更具有一般性而由此可能比后者更不明确。③根据白建军教授的统计,截止到《刑法修正案(六)》,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纯正兜底犯44个,包括非法经营罪、强奸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非法拘禁罪、侮辱罪、抢劫罪、聚众哄抢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破坏生产经营罪等。参见白建军:《关系犯罪学》,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20-421页。②当然,的确有德国学者认为,"可能的文义"无非就是类推,它只是法律适用者虚拟的一个另类名称,以免触及刑法上的禁止类推。当人们把为唤起人们注意而和平地静坐封锁理解为是"可责地运用武力",或者将盐酸视为"武器"时,其实就已进入禁止的类推中。只是在此显示出,相对于这是类推而言,认为此处不是类推的想法是更加危险的想法,因为在此,解释的界限与刑法上禁止类推的难题根本没有被考虑到。[德]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05年6月8日)第1条规定,“入户抢劫”中的“户”是指住所,其特征为供他人家庭生活和与外界相对隔离两个方面,前者为功能特征,后者为场所特征。一般情况下,集体宿舍、旅店宾馆、临时搭建工棚等不应认定为“户”,但在特定情况下,如果确实具有上述两个特征的,也可以认定为“户”。④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第37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6页。应该说,本案的结论尚有斟酌的余地,进入偶然用于赌博的他人住所实施抢劫,同样侵害住宅的安宁,不认定为入户抢劫难以与此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与惩罚必要性程度相称。①Roxin,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Band I,4.Aufl.,2006,Rn.19,S.859.①白建军教授对此做过专门的论述,参见白建军:《罪刑均衡实证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9-101页。①对“量刑反制定罪”的见解的具体批评意见,参见张明楷:“许霆案的刑法学分析”,载《中外法学》2009年第1期,第49-51页;苏力:“法条主义、民意与难办案件”,载《中外法学》2009年第1期,第100-101页;王静:“侵犯著作权罪与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的关系”,2011年清华大学法学硕士论文,第17-24页。[1]黎宏:“论‘刑法的刑事政策化’思想及其实现”,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2][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学》,丁小春、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3][德]鲁道夫.冯.耶林:《法学是一门科学吗?》,李君韬译,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4][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缔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版。[5][德]卡尔.恩吉施:《法律思维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6]张明楷:“危险驾驶罪及其与其他相关犯罪的关系”,《人民法院报》2011年5月11日第6版。[7][德]托马斯.魏根特:“论刑法与时代精神”,载《刑事法评论》第1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8]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9]王作富主编:《中国刑法适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0]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11]张明楷:《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2]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上)》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3]徐岱:“刑法解释学的独立品格”,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3期。[14]许德风:“论法教义学与价值判断:以民法方法为重点”,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2期。[15][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16][美]约翰.莫纳什、劳伦斯.沃克:《法律中的社会科学》,何美欢等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17]苏力:“法条主义、民意与难办案件”,载《中外法学》2009年第1期。[18]许德风:“论法教义学与价值判断:以民法方法为重点”,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2期。[19]劳东燕:《刑法基础的理论展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0]劳东燕:“罪刑法定的明确性困境及其出路”,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21]白建军:《关系犯罪学》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2]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第21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23]赵晓力:“美国宪法的原旨解释”,载《宪法与公民》(《思想与社会》第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24][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25]张开骏:“基于法治原则的民意正当性拷问与刑事理性策略”,载《刑事法评论》第2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6][德]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27]欧阳本祺:“论刑法解释的刑事政策化”,载《刑事法评论》第2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8]张明楷:《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9]张明楷:“实质解释论再提倡”,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4期。[30][德]亚图·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31][德]许内曼:“刑法体系与刑事政策”,载许玉秀、陈志辉合编:《不移不惑献身法与正义:许逎曼教授六秩寿辰》,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32][德]Lothar Kuhlen:“刑事政策的原则”,陈毅坚译,载《中国政策报告》第3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33][德]克劳斯.罗克幸:《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蔡桂生译,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2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34]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5]舒洪水:“近现代法益概念的发展及其功能化解读”,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9期。[36][日]关哲夫:“现代社会中法益论的课题”,王充译,载《刑法论丛》第12卷,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37]舒洪水:“法益在现代刑法中的困境与发展:以德日的立法动态为视角”,载《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7期。[38]周光权:“刑法目的的相对性”,载《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1期。[39]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40]阮齐林:“绑架罪的法定刑对绑架罪认定的制约”,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41]冯亚东:“罪刑关系的反思与重构——兼谈罚金刑在中国现阶段之适用”,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42]高艳东:“从盗窃到侵占:许霆案的法理与规范分析”,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3期。[43][日]前田雅英:“刑法学和刑事政策”,黎宏译,载《中国刑事政策报告》第1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44]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3版。[45][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46]劳东燕:“强奸罪与嫖宿幼女罪的关系新论”,载《清华法学》2011年第2期。[47]陈兴良主编:《罪名指南(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8]周折:“刑法的刑事政策化与刑事政策法治化的双重解读”,载《刑事法评论》第16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相关话题/刑法 刑事 政策 法学 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