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刑事强制措施的基本范畴——兼评新《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刑事强制措施的基本范畴——兼评新《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
王贞会; 1: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摘要(Abstract):

刑事强制措施是通过对基本权之干预来实现程序保障目的的行为。强制性和程序性是刑事强制措施的基本属性,共同构成强制措施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依对人身自由的干预程度,可以将刑事强制措施分为羁押与羁押的替代措施。二者在目的指向上具有同一性,但在实现方式上存有区别。新《刑事诉讼法》将监视居住定位为逮捕的替代措施,理顺了刑事强制措施的层次性和内在关联,有利于减少逮捕措施的适用,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权利。

关键词(KeyWords): 刑事强制措施;;羁押;;羁押替代性措施;;人身自由权;;宪法保护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浙江工商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资助课题成果(SDSS2012YB00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0批资助项目“羁押控制及其替代措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资助号:2011M500255)

作者(Author): 王贞会;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参见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研究报告书:刑事诉讼的保释问题,第14页。[1]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52条规定: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第60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对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采用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2]新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符合逮捕条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监视居住:(一)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三)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惟一扶养人;(四)因为案件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更为适宜的;(五)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的。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证人,也不交纳保证金的,可以监视居住。[1][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2]王兆鹏:《刑事诉讼法讲义》,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版。[3]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上册总论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张凌、于秀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5][德]克劳思·罗科信:《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6]郎胜主编:《欧盟国家审前羁押与保释制度》,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7]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页。[8]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页。[9]林永谋:“论羁押”,载《法令月刊》1998年第8期。[10]孙长永:《探索正当程序——比较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11]陈瑞华:“未决羁押制度的理论反思”,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5期。[12]林山田:《刑事程序法》,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年版。[13][法]贝尔纳·布洛克:《法国刑事诉讼法》,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4]孙谦:“关于完善我国逮捕制度的几点思考”,《中国法学》2000年第4期。[15]陈卫东、隋光伟:“现代羁押制度的特征:目的、功能及实施要件”,载《中国司法》2004年第9期。[16][俄]к.ф.古岑科主编:《俄罗斯刑事诉讼教程》,黄道秀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7]岳悍惟译:“美国的保释制度”,载陈卫东:《保释制度与取保候审》,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18]郭天武:《保释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19]宋英辉:《刑事诉讼原理导读》,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20][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21]周伟:“解读保释:兼论取保候审的改革与完善”,载陈卫东:《保释制度与取保候审》,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22]杨正万:“监视居住制度功能分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23][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24][日]小林直树:《宪法讲义》(下),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版。[25]齐树洁主编:《英国司法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6][日]松尾浩也:《日本刑事诉讼法》(上册),丁相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7]杨宇冠:《人权法——〈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8][英]克莱尔·奥维、罗宾·怀特:《欧洲人权法:原则与判例》,何志鹏、孙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9]宋英辉、孙长永、刘新魁等:《外国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30]唐磊、吴常青:“论羁押的替代措施和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完善”,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31]宋英辉、王贞会:“刑事强制措施修改若干问题”,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相关话题/刑事 程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社会 中国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