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完善的基本方向——以人权保障为重心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完善的基本方向——以人权保障为重心
闵春雷; 1:吉林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完善应当彰显人权保障的主旋律,并将这一立法目的贯穿始终。基于刑事诉讼活动的特殊力量对比关系,应特别需要加强对公权力的制约,将其作为修法的首要任务。应坚持从诉讼的特有规律和要求进行程序设计,通过诉权对裁判权的有效制约,实现程序的诉讼化,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提高诉讼效率的同时,应关注当事人基本权利的保障,在程序设计上体现出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最后,立法的目的在于实施,通过程序性救济及程序性制裁机制的完善,强化程序刚性,促进程序正义的实现。

关键词(KeyWords): 人权保障;;权力制约;;诉讼化;;程序分流;;程序刚性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闵春雷;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详细论证参见闵春雷:“论量刑证明”,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新探”,载《中外法学》2010年第5期。[1]关于程序性制裁的论述详见陈瑞华:《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1]左卫民,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2][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3]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理性思考”(上),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1期。[4]闵春雷:“定罪概念及原则的刑事一体化思考”,载《当代法学》2004年第4期。[5]熊秋红:“解读公正审判权——从刑事司法角度的考察”,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6]陈瑞华:“刑诉法:一部民权法,而非治民法”,载《南方周末》,2011年9月8日。[7]《德国刑事诉讼法典》,李昌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8]《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9]陈瑞华:《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10]宋英辉主编:《刑事和解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相关话题/程序 刑事 法学 吉林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刑事和解价值之辩
    中国刑事和解价值之辩 曾友祥; 1: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刑事和解是在中国犯罪被害补偿制度缺位,被害人财产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借助表面的提高诉讼效率、解决疑难案件、促进社会和谐的光环,在司法实践中进行的改革探索。由于刑事和解恶化司法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证明困难解决体系视野下的刑事推定
    证明困难解决体系视野下的刑事推定 褚福民; 1: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Abstract): 变更待证事实方式、严格责任、阶梯型罪名体系都具有解决犯罪构成要件证明困难的功能,它们与刑事推定一起构成解决犯罪构成要件证明困难的体系,三种方式的存在为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中国刑事法治建设的本土化路径——以藏族“赔命价”习惯法之积极贡献为视角
    中国刑事法治建设的本土化路径——以藏族“赔命价”习惯法之积极贡献为视角 南杰·隆英强; 1: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 2: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藏族"赔命价"习惯法是贯穿于整个藏族历史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本土法律文化,是中国本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半纯粹刑事程序公正的内涵——兼论修改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原则
    半纯粹刑事程序公正的内涵——兼论修改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原则 谢安平; 1: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半纯粹刑事程序公正理论认为,刑事诉讼程序公正和程序所生结果公正分别有独立的标准和内涵,在一般情况下公正的刑事诉讼程序也能得到公正的结果,它包括两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附条件不起诉对精神病人实施轻罪案件的程序分流
    附条件不起诉对精神病人实施轻罪案件的程序分流 蔡巍; 1:最高人民检察院理论研究所 摘要(Abstract): 针对大量存在的限制行为能力精神病人实施轻罪的案件,利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进行程序分流既减轻了法院的审判压力,节约了司法资源,同时也以不起诉附加的义务形式,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说者”与“听者”角色转换——司法判决可接受性的程序性思考
    “说者”与“听者”角色转换——司法判决可接受性的程序性思考 聂长建; 1: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在司法判决中,"说者"意味着行使权利的人,"听者"意味着履行义务的人。现代司法判决体现民主原则,实现由不平等的主客间性的"独白式"走向平等的主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中国刑事司法错误的治理路径——基于转型语境的理论诠释
    中国刑事司法错误的治理路径——基于转型语境的理论诠释 林喜芬; 1: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我国在治理刑事司法错误方面主要包括防治与认知两个层面。在防治策略上,主要采取变法路径,依赖法治化的制度变革求取冤假错案的减少,但却遭遇本土制度语境的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法律事实建构论的主体之维——以刑事诉讼为对象的分析
    法律事实建构论的主体之维——以刑事诉讼为对象的分析 杨波; 1:吉林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事实发现理论围绕发现客观事实而构筑其理论框架,对于主体的地位和价值缺乏应有的考虑和关注。法律事实建构论突破了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势,着眼于具有差异性的认识主体在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转型社会刑事司法中的媒体要素
    转型社会刑事司法中的媒体要素 胡铭; 1: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不仅正在改变着社会生活,也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刑事司法。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转型社会中,媒体已经成为刑事司法中无法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实证的角度,我们可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反社会人格——刑事犯罪之人格基础
    反社会人格——刑事犯罪之人格基础 张建秋; 1:江苏省南京监狱 摘要(Abstract): 虽然东西方文化以及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概念系统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决定了人们对人格存在不同的认识,但不管人格的概念、含义多么丰富复杂,人格问题多么抽象神秘,它都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经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