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国际社会契约:法治世界的原点架构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国际社会契约:法治世界的原点架构
何志鹏; 1:吉林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在行为的层面上,国际社会契约是一种实践,国家之间为了应对共同的挑战和风险,共同让渡权能、建立组织,授予组织一定的配置资源、协调行动的权能。作为世界秩序结构的理念,国际社会契约是主权国家通过意思表示转让权能,授权国际机构协调利益与行动的协议安排。世界秩序中的国际社会契约意味着用契约的理念和观念来认识和理解国际社会组织化的格局,以及在国际关系中推广契约的实践。国际社会契约的观念有助于认清国家主权的实质、解读无政府背景下国际秩序的方向以及国际组织的人格基础;培养和发展国际社会契约的思维能够更有效地塑造主权国家的行为模式、促进国家生存方式从实力到身份的转化,奠定经由国际法治实现世界和谐的基石。

关键词(KeyWords): 国际社会契约;;国际组织;;国际法;;国家;;主权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何志鹏;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J.L.Brierly.The Law of Nations: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Peace,6th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85-110(1978);Chadwick F.Alger and David R.Deener,Hypotheses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Organ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International Order,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 at Its Annual Meeting Vol.57,pp.36-49(1963);Martti Koskenniemi,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Law,1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4(1990);梁西:“论国际社会组织化及其对国际法的影响”,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4期。[2]关于社会契约理论,参见Encyclopedia Britannica,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vol.10,p.920.[1]制度包括规则和组织两个方面,参见Peter M.Haas,Robert O.Keohane,and Marc A.Levy,Institutions for the Earth:Sources of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MIT Press,1993.[2]Thomas Hobbes,Leviath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p.98(1943).[3]Hans 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7th ed.,Revised by Kenneth W.Thompson and W.David Clinton,McGraw-Hill,2006,p.505;Hedley Bull,The Anarchical Society:A Study of Order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3rd ed.,Palgrave Macmil-lan,pp.8-19(2002);[英]马丁.怀特、赫德利.布尔、卡斯滕.霍尔布莱德编:《权力政治》,宋爱群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63-64页。[4]B.Guy Peters and John Pierre,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Rethin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8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Re-search and Theory223(1998);James N.Rosenau and Ernst Otto Czempiel.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30-57(1992).[7]国外已经有学者提到,针对全球化,可以设置一致性规则或者委托代理来形成国家间共识,并使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当然,这里的一致性规则还仅限于国际条约,并不完全是国际社会契约。凯利.科格莱昂斯:“全球化与国际制度的设计”,载[美]约瑟夫.S.奈、约翰.D.唐纳胡主编:《全球化世界的治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页。[1]社会契约理论的古典论者霍布斯、卢梭、洛克,现代论者罗尔斯、诺齐克等虽然对于契约所论证的目标存在差异,但是论证结构基本一致。对于社会契约理论存在着若干批判,也有一些新分析,但是其对于宪政国家的理论意义是不可磨灭的。参见[英]迈克尔.莱斯诺夫等:《社会契约论》,刘训练、李丽红、张红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171、333-379页。[2][3]F.M.Ozkaleli.International Social Contract,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west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Palmer House Hilton,Chicago,Illinois,2004-04-15.www.allacademic.com/meta/p84315_index.html(2009-05-26).Grace Roosevelt.Jean-Jacques Rousseau,the Count D'antraigu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Contract Tradition,30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97(2009).[4]笔者对传统社会契约理论的简短批判,参见何志鹏:“非社会契约论”,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第5卷第1期,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笔者的观点是,国家权力并非源于社会契约,而是源于社会分工。[1][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97-144页;[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3-101页;[德]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0-132页;[英]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编:《全球化理论:研究路径与理论论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306页。[2]参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页;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57-374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参见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208、215-231页;秦亚青:《文化于国际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6页;白云真、李开盛:《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概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93、288-296、230-252页。[4]例如丹尼尔.贝尔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y society),他认为,“理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是后工业社会中社会变革的直接力量;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将“超工业社会”定义为“继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浪潮”,描述了信息社会的图景;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阐述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及信息社会来临的基本特征。[5]Maxwell Cohen.From Nation State to Global Social Contract,The Montreal Gazette,Dec27,1974.[6]Jeff Faux,Toward a Global Social Contract:The politics of the global economy(Speech Presented at the Latin American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25th Anniversary Conference on October25th,2000In Mexico City),www.epi.org/publications/entry/webfeatures_viewpoints_mexico_grand_bargain/.[7]Dan Swinney,Labor,Community and the Creation of Wealth:Towards a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the Social/Solidarity Econ-omy Movement,March26,2006.[1]Joseph E.Stiglitz,Making Globalization Work,Norton,2007.[2]Speech of Nancy Birdsall at the Dutch Scientific Council for Government Policy on December7,2008,www.cgdev.org/content/article/detail/1423664/.[3]Alastair Jamieson,G20:Gordon Brown calls for global tax on financial transactions,www.telegraph.co.uk/finance/newsbysector/bank-sandfinance/6520339/G20-Gordon-Brown-calls-for-global-tax-on-financial-transactions.html.[4]Robert Jackson,The Global Covenant Human Conduct in a World of Stat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5]David Held,Global covenant:the social democratic alternative to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Polity Press,2004.[6]John Rawls,Law of the Peopl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pp.4-5,58ff,88ff.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tius and Rawls,see Christoph A.Stumpf,The Grotian Theology of International Law:Hugo Grotius and the Moral 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Walter de Gruyter,pp.103,114,148(2006).[7]Whitley Kaufman,What's Wrong with Preventive War-The Moral and Legal Basis for the Preventive Use of Force,19Ethics&International Affairs23(2006).[8]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受着极端暴力行为的影响,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意识形态对立、宗教观念的冲突,以及技术的发展,恐怖主义的威胁迅速扩大,相关事件也就更加引人注目。参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2011年7月,印度出现的连环汽车爆炸案再次提醒人们,恐怖主义危害巨大。[1]中央编译局薛晓源教授发表“全球化与风险社会”演讲http://intranet.cpa.zju.edu.cn/show.aspx-id=4963&cid=198.[2]1814年5月30日,反法联盟国家同法国签订了《法、奥、俄、英和普和平条约》,根据和约第32条规定,参战各方于1814年10月1日至1815年6月9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会议。广义的维也纳协定还包括《储蒙条约》、1814年《巴黎和约》、1815年《巴黎和约》、《维也纳条约》、神圣同盟、四国同盟。[3]维也纳会议后,1818年的亚琛会议及其所制订的五国同盟、1820年的特拉波会议、1821年的莱柏克会议及1822年的凡罗拿会议同样也是欧洲协调的组成部分。[1]协约国和参战各国1919年6月28日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9月10日同奥地利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11月27日同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条约》,1920年6月2日同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1923年7月23日在洛桑与土耳其签订了最后的和平条约,该条约于1924年8月6日生效,和平得以重建。与此同时,1921-1922年冬,与太平洋有利害关系的各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并缔结了一系列条约,旨在将维持远东的现状建立在坚固的基础之上。具体细节,参见[英]卡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徐蓝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2]战胜国与其他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份签署《圣日耳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那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与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彻底瓜分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其附近小部份领土及小亚细亚的部分。[4]具体战争过程及国家之间的错综关系,参见[英]汤因比主编:《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共11卷)》,关仪、郑玉质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8]关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体制的分析,参见Russell S.Sobel,The League of Nations covenant and the United Nations charter:An analysis of two international constitutions,5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173-192(1994).[1]Thomas Donaldson,The Ethic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2]Robert Schultz,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Ethics of Globalization:Transnational Issues and Implications,Hershey,NY: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2009.[3]我国学者提出,人类意识的进步、世界作为自组织的有机体以及人类的动因促使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基于全球利益的形成可能出现认同谱系或范式。张全义:《世界国家生成机理初探:全球集体认同的生成与模式转换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4]爱德华.卡尔很早就已经指出:如果以一国自身的利益替代世界共同利益,则这种观点本身就具有霸权主义色彩,很难被接受。[英]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秦亚青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50-52、70-75页。[5]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宣言》始终把人类发展、人权实现作为环境保护的首要关切;1992年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更明确地提出:“人类处在关注持续发展的中心。”2002年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也将消除贫困、建立尊严放在首位。[6]Norman E.Bowie,Moral Decision Making and Multinationals,1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223(1991).[7]有学者认为,人类意识的进步、世界作为自组织的有机体以及人类的动因促使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在广义进化论的大历史场景中,根据人性、规范、身份的可建构性以及全球相互依存的现实等变量可以论证世界国家的生成和转换,根据对混沌认同、原始认同、古典国家认同、现代主权认同、后主权认同、世界国家认同这六种模式的转换可以说明世界国家生成的机理。人类可以形成基于全球利益的认同谱系或范式,为国际体系可以和平转变。张全义:《世界国家生成机理初探:全球集体认同的生成与模式转换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1]美国在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追求均势,强调意识形态的对立,不仅忽视了国际民主,也忽视了国内的民主和人权,其结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反而成为恐怖主义的重要目标。[英]克里斯.布朗、克尔斯滕.安利:《理解国际关系》,吴志成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291-304页。[2]Stephen D.Krasner,Sovereignty:Organized Hypocris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Jack Goldsmith,Sovereignty,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and International Law,52Stanford Law Review959(2000).[3]Samantha Besson,Sovereignty,International Law and Democracy,22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373(2011).[1]Howard Williams,Kant on the Social Contract,in David Bouchier and Paul Kelly(eds.),The Social Contract from Hobbes to Rawls,Routledge,p.146(1994).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契约不同于一般的交易契约,一般的交易契约可以在付出一定代价的基础上违约、退约,但是社会契约的授权基本上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人不能回到设想中的自然状态。[2]这就意味着,在国际组织缔约的时候,被视为各成员国集体缔约。参见朱文奇、李强:《国际条约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3]同上。[4]同上,第67页。[5]Henry G.Schermmers,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in Mohammed Bedjaoui,International Law: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pp.71-74(1991).[6]例如国家与国际组织缔约的问题、国际组织的豁免问题,参见Joseph A.Bongiorno,Sovereign Immunity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The Case of DeLuca v.the United Nations,10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s,Culture,and Society317(1996);Alexander Samuel Muller,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host states:Aspects of Their Legal Relationship,BRILL,pp.21-24(1995).[7]边沁将国际法称为“国际法理学”,奥斯丁则将之称为“国际实证道德”。以后的法学家直接提出“国际法是法吗-”这样的问题减少了,但很多人都在试图证明和回答这一问题,证明疑问仍然广泛存在。Cf.,ed.,Anthony D'Amato,Is International Law Really‘Law’-,79Northwestern Law Review1293(1984-1985);John R.Bolton,Is There Really Law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10Transnational Law&Contempo-rary Problems1(2000);Harold Hongju Koh,Is International Law Really State Law-,111Harvard Law Review1824(1998).[8]Thomas Poole,Sovereign Indignities:International Law as Public Law,22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351(2011).[9]国家的主导性引致国际社会的基本规范性原则不一致,参见[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第二版)》,张小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7-41、53-59页。[1]美国学者路易斯.亨金以表面上是实证的方式说明“绝大多数国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遵守了绝大多数国际法”(Louis Henkin,How Nations Behave,2nd ed.,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9,p.47),虽然这种说法的基础值的怀疑;凯尔森、哈特则从其所界定的法律概念入手,分析了国际法属于法律。[2]基本规范是凯尔森最有影响的一个法学概念,凯尔森以这一概念来表达所有规范的最高依据、最终基础,也就是使所有规范得以有效的规范。Hans Kelsen,Pure Theory of Law,2nd ed.,Max Knight trans.pp.193-203(1967).[4]Frag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difficulties arising from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law,Official Records of the General Assembly,Fifty-seventh Session,Supplement No.10(A/57/10),para.494;Martti Koskenniemi and P-ivi Leino,Frag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Postmodern Anxieties,15Leide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553(2002);Gerhard Hafner,Pros and Cons Ensuing from Frag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25Michig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849(2003-2004);Eyal Benvenisti&George W.Downs,The Empire'S New Clothes: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60Stanford Law Review595(2007).国际政治学者则更可能用“分散性”(decentralized)来描述国际立法、司法、守法没有统一体系的现象,例如Hans 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7th ed.,revised by Kenneth W.Thompson and W.David Clinton,McGraw-Hill,pp.286-316(2006).[5]Kal Raustiala,The Architectur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Transgovernmental Networks and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Law,43Virgi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1(2002);Delano Ruben Verwey,The European Community,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rea-ties,TMC Asser Press,2004.[6]Ernst-Ulrich Petersmann,How to Constitutionalize International Law and Foreign Policy for the Benefit of Civil Society,20Michig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1(1998-1999).[7]J.H.Jackson,Dispute settlement and the WTO,1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JIEL)3(1998);E.-U.Petersmann,The WTO constitution and human rights,3JIEL19(2000);M.Hilf,Power,rules and principles-which orientation for WTO/GATT law-,4JIEL111(2001);Jill Lynn Nissen,Achieving a Balance between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The Need to Amend the WTO/GATT to Include Multilater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28Law&Policy of International Busuness901(1996-1997);Rochelle Cooper Dreyfuss,Andreas F.Lowenfeld,Two A-chievements of the Uruguay Round:Putting TRIPS and Dispute Settlement Together,37Virgi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75(1996-1997).[1]同时,更广泛地看,联合国在发展国际法方面做出了一些贡献,但也存在着原则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执行和实施方面的弱点。参见[英]亚当.罗伯茨、[新西兰]本尼迪克特.金斯伯里:《全球治理:分裂世界中的联合国》,吴志成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362-393页。[2]Theresa Reinold,State Weakness,Irregular Warfare,and the Right to Self-Defense Post-9/11”,105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44(2011).[3]David Wippman,Atrocities,Deterrence,and the Limits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23Fordham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473(1999-2000);Máximo Langer,The Diplomacy of Universal Jurisdiction:The Political Branches and the Transnational Prosecution of International Crimes,105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1(2011).[4]对于国家主权的具体分析,参见何志鹏:“主权:政治现实、道德理想与法治桥梁”,载《当代法学》2009年第5期。[5]Louis Henkin,International Law:Politics and Values,p.11.[6]Louis Henkin,The Mythology of Sovereignty,in Ronald St.John Macdonald(ed.),Essays in Honor of Wang Tieya,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p.356(1993).[1]Jack Donnelly,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43-103(2000).[2]Hans 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7th ed.,Revised by Kenneth W.Thompson and W.David Clinton,McGraw-Hill,2006,p.463;also Referred to the5th ed.,on p.481.[3]Heikki Patomki,Aft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ritical realism and the(re)construction of world politic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4]C.f.,e.g.the several articles in Peter Mayer and Volker Rittberger(eds.),Regim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larendon Press,1995.[5]Alexander 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chapters3,4,6,7.[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作为存在体的最基本的特色。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1]“一般地说来,没人会遵守他的诺言,除非是怕有更大的祸害,或希望有更大的好处……契约之有效完全是由于其实用”。见[荷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15页。[5]例如,有学者提出,将来的国际社会可能是契约构建的整体,而国际法就是契约的基本表现方式。文同爱:《生态社会的环境法保护对象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版2006年版,第285页。[6]因为国际社会契约是法治的文本基础和体制基础,是宪政的结构前提,没有良好的契约,很难形成有效的法治体系。国际法院针对1996年核武器合法性问题的咨询意见[Legality of the Threat or Use of Nuclear Weapons,Advisory Opinion,ICJ.Reports,p.226(1996)]、2010年针对科索沃独立问题的咨询意见(www.icj-cij.org/docket/files/141/15987.pdf)不尽如人意,基本原因就是国际社会没有形成明确的规范。所以,必须强调国际社会契约的建构。[1]Hans 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7th ed.,Revised by Kenneth W.Thompson and W.David Clinton,McGraw-Hill,p.284(2006).[2]当然,这里所说的和谐并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一些大国以本国主张压制他国要求的、所谓的“国际利益和谐”(参见[英]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秦亚青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49-50、57-59页),而是在国际社会具有共同生活方式背景下产生的共同要求。[1]杨志清:“难以自圆其说的‘全球社会契约论’”,载《社科信息文荟》1994年第16期。[2]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的未来》,张世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3]周弘:“福利国家向何处去”,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4]袁志刚、邵挺:“全球化进程中的基本矛盾与协调机制”,载《学术月刊》2007年第11期。[5]盛洪:“终结核达尔文主义”,载《新青年.权衡》2006年第4期。[6][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7]薛晓源、周战超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8][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的‘世界主义时刻’——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演讲”,王小钢等译,载《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冬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9][美]约瑟夫.S.奈:“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联”,邓正来译,载《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冬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0]包利民:“全球化的伦理观照”,载《维真学刊》2001年第2期。[11]俞吾金:“偶然性、风险社会与全球伦理意识——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讲演“,载《文汇报》2005年9月26日。[12]万鄂湘、石磊、杨成铭、邓洪武:《国际条约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3]万鄂湘、石磊:“论国际组织缔约能力的法律依据”,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14]郭树勇:“关于国际政治的社会性”,载《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7期。[15][美]约拉姆.巴泽尔:《国家理论》,钱勇、曾咏梅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6][法]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陈太先、睦茂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相关话题/社会 国际 国际关系 国际法 人类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实施问题研究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实施问题研究 何海岚; 1: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Abstract): 随着人权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改变了否定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作为一项法定权利的观念,开始承认经社文权利与其他权利一样具有法律约束力,并在理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恶债在国际法中的沉淀与反思——以中国的海外投资风险为视阈
    恶债在国际法中的沉淀与反思——以中国的海外投资风险为视阈 王淑敏; 1:大连海事大学国际海事法律研究中心 摘要(Abstract): 在历史的卷帙中探寻真实的恶债,藉以印证中国海外投资的合法与适格。尽管"恶债不予继承"的国际法使命有待提升,但其对于海外投资的负面影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无偿合同:民法学与社会学之维
    无偿合同:民法学与社会学之维 宁红丽;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作为典型合同体系例外和特别规则存在的无偿合同,无论在成立(生效)要件、终止方式,还是在债务人承担的义务标准等方面,其制度设计都与有偿合同迥异。制度差异的背后隐藏着对不同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以权利制约权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基本权利立法实践的发展
    以权利制约权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基本权利立法实践的发展 徐爽; 1:中国政法大学人权与人道主义法研究所 摘要(Abstract):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2010年如期形成,标志着法律日益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保障公民权利的最重要的制度手段。从政策调控到法律体系——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司法“零距离”何以可能?——论如何应对社会与司法疏离的挑战
    司法“零距离”何以可能?——论如何应对社会与司法疏离的挑战 陶世祥; 1:重庆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从基本的法治共识和司法的本身规律来讲,司法职业化是司法现代化的当然要求。但是,司法职业化的极端发展又有导致社会与司法疏离的危险。法官的职业理性与大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公益性社会组织营利活动的法律规制
    公益性社会组织营利活动的法律规制 杨道波; 1:聊城大学法学院 2: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 摘要(Abstract): 各国对于公益性社会组织营利活动的立法规制主要有允许型和禁止型两种模式,但明确区分相关营利活动和无关营利活动而实施不同约束政策和激励政策却成为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试论中国诗教传统的社会批评功能:从言者无罪到表达自由
    试论中国诗教传统的社会批评功能:从言者无罪到表达自由 苏亦工; 1:清华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孔子曾将诗的社会功能表述为"兴"、"观"、"群"、"怨"。其中的"怨",汉儒多解释为"刺上政",即以政治批评为核心形成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间的信息交流和社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后TRIPs时代国际商标立法:从最低保护到规则统一
    后TRIPs时代国际商标立法:从最低保护到规则统一 薛源;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TRIPs协定为国际商标权的保护确立了重要的标准和原则,也成为重要的国际商标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国际形势的发展,国际商标保护面临新的问题。随着W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与社会和解:中国法治模式的伦理文化之维
    与社会和解:中国法治模式的伦理文化之维 陈寿灿;何历宇; 1:浙江财经学院法学院 2: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 摘要(Abstract): 随着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依法治国不仅成为政治精英治国方略的不二选择,也逐步成为绝大多数民众的共识。但是,选择什么样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变革社会中的法律:以社会文化事实为分析点
    变革社会中的法律:以社会文化事实为分析点 青维富; 1:西华师范大学 摘要(Abstract): 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以社会为基础的。社会变革必然引起法律变迁,社会的现代化必然导致法律的现代化。因此当我们在研究法律时,就必须把握法律所面临的社会语境,将它纳入社会关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