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试论中国诗教传统的社会批评功能:从言者无罪到表达自由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试论中国诗教传统的社会批评功能:从言者无罪到表达自由
苏亦工; 1:清华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孔子曾将诗的社会功能表述为"兴"、"观"、"群"、"怨"。其中的"怨",汉儒多解释为"刺上政",即以政治批评为核心形成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间的信息交流和社会互动。肇端于先秦,成熟于两汉的儒家诗教传统绵延两千余年,曾经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过持久而广泛的影响。即便是以歌功颂德为主的"颂"诗,也常寓规谏劝勉于颂美之中,乃至有所谓"虽颂皆刺"之说。中国古人"言者无罪"的政治理想是诗教传统的另一厚赐,堪与当今西方的表达自由理念相映成辉。我辈炎黄传人坐拥如此丰厚之文化遗产,理应光大传统,推陈出新,将中国古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道德理想落实到制度和实践层面。

关键词(KeyWords): 诗教;;传统文化;;“虽颂皆刺”;;表达自由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苏亦工;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方可成、杨继斌等“红歌能治精神病?”,载《南方周末》2010年8月12日。[2]http://zh.wikipedia.org/zh-cn/%E7%BA%A2%E8%89%B2%E6%AD%8C%E6%9B%B2。访问日期:2010-09-26。[1]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26446&PostID=18364905。访问日期:2010-09-26。[2]参见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1页及《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47页。[3]《论衡全译》第1241页,译注者题解。田凤台认为《论衡》中的《宣汉》至《须颂》等篇是王充“畏罪心理与未忘名利之实证”见氏著:《王充思想析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版,第155页。[4]屈万里先生以《魏风》里的《硕鼠》和《园有桃》为乱世之音的示例,参见《屈万里先生文存》(第1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5年版,第176页。但《乐记》明言“声成文谓之音”。可知所谓“乱世之音”,首先应是指的音乐曲调,歌词尚在其次。[1]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1),载《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2]朱东润先生说:“温柔敦厚之说,则深中于人心,此则以儒家思想支配中国社会,人人不敢有所违异故也。中国诗词每作委婉之辞,不敢有所指斥,兢兢焉恐失诗人忠厚之旨。”载氏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9-10页。[3]胡为雄编著:《诗国盟主毛泽东》,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260页。据逄先知回忆,1950年某日,毛泽东的女儿“在院子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毛泽东听到了,立即给她纠正,说没有共产党的时候,中国早就有了,应当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此之后,毛泽东把这个问题正式提到中央的会议上来。”见董边等编:《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增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1页。[4]孔颖达:《毛诗正义》(卷1)。载《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5]朱明勋“也谈《诗经》的赋比兴”文认为赋比兴为诗经所独有。参见《孔孟月刊》,台北2005年版,第44卷第3、4期,第7页。[1]夏传才先生认为《周颂》和《大雅》中的颂歌把“文王、武王的诞生神圣化”,“对文王像神明一样崇拜,他几乎被偶像化了。”但他又认为《诗经》中的这类颂歌“和后世那些谄媚帝王以取宠,美化独夫民贼以邀赏,类似献给慈禧为之歌功颂德的祝寿诗,是大不相同的”。见氏著《思无邪斋诗经论稿》,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第98-101页[2]分见《孟子·告子下》,《荀子·性恶》。[1]毛宇宽:“血泪凝成的光辉——苏联音乐的历史启示”,载《人民音乐》评论版,2008年5月第89页。[2]转引自[美]赫德里克·史密斯:《俄国人》,下册,上海国际问题资料编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92页。[3]郑玄说:“诗者,承也。政善则下民承而赞咏之;政恶则讽刺之”,见朱彝尊原著,冯晓廷等点校:《点校补正经义考》(三),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筹备处1997年版,第677页。又孔颖达《毛诗正义序》谓:“夫《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见前引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4]朱自清先生说:“比兴有‘风化’、‘风刺’的作用,所谓‘譬喻’,不止于是修辞,而且是‘谲谏’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便指的这种作用。比兴的缠夹在此,重要也在此。”《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36页。[1]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见孙党伯、袁謇正主编:《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册第17页。[2]郑玄:《诗谱序》,载《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3]刘宝楠撰:《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90页。又见程树德《论语集释》,程俊英、蒋见元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12页。[4]王念孙:《广雅疏证》,钟宇讯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144、428、430页;俆复主编:《广雅诂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第372、427页。[5]另一种意见认为“诗可以怨”泛指一般意义上的怨情,不一定专指“怨刺上政”。参见刘美红:《先秦儒学对'怨'的诊断与治疗》,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6]郑玄:《诗谱序》,载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15页。[7]《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第254页。又据王季思先生统计:毛公在《诗经》里注明属于兴体的111篇,其中国风71篇,占64%;小雅35篇,占32%;大雅4篇,占3%;颂诗1篇,占1%还不到。毛公在《诗经》里没有注明属于比、赋的诗篇,从朱熹的《诗经集传》看,在国风、小雅里,比兴和赋体大约各占半数,而大雅和颂诗除个别篇章外,全属赋体。见《王季思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1]马一浮先生说:“六艺之教,莫先于诗。于此感发兴起,乃可识仁。故曰兴于诗,又曰诗可以兴。”见氏著《复性书院讲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1]傅丽英:“《诗经》中怨刺诗与传统忠谏思想”,载中国诗经学会编:《〈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02页。[2]章太炎说:“《风》、《雅》有美有刺,《颂》则有美无刺也”,见章炳麟:《国学讲演录》,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1]张鹏一校补:《挚太常遗书》卷3,见《关中丛书》第4集,陕西通志馆民国间印本。又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0页注17引。[2]分见鲁讯:《伪自由书》第47页;《坟·摩罗诗力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1页。[3]郭绍虞、王文生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5-236页。按:《嵩高》通作《崧高》,《生民》当为《蒸民》。[1]焦循:《焦循诗文集》,刘建臻点校,广陵书社2009年版,第305页。不过,焦循此说似亦太过奴颜婢膝,此当与其价值观及政治倾向有关,此点可参见拙文“唐律得‘古今之平’补辨”。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5期,第132-133页。[3]孤城浪子:“短信诗经”,http://www.gclz.cn/read.php/507.htm。访问日期:2010-08-09。[1]关于采诗说参见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1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6-27页。质疑采诗说的可参见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夏传才先生指出,采诗之说:“史无明据,古无定制,对《诗经》中民间诗歌采集的具体情况,无法作出确定的答案。我们可以不拘泥于一说。王官采诗可能有,是否设专职官员遍至各国去采诗倒不一定,即使是宣令之官,也未尝不可以顺带收集点民歌以观民俗。各国献诗也可能有……”。此说似比较客观。(《诗经讲座》第79-80页)[2]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四库丛刊本)卷18,《胡致果诗序》谓:“《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未作以前之诗皆国史也。人知夫子之删诗,不知其为定史;人知夫子之作《春秋》,不知其为续诗。《诗》也,《书》也,《春秋》也,首尾为一书,离而三之者也。三代以降,史自史,诗自诗,而诗之义不能不本於史。”[新加坡]周颖南在《“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解》一文中说:“孔子作《春秋》与各国史官的‘史’不同。孔子所著虽然也是编年史,但它不是纪录霸主的功业、帝王的家世,而在天下大乱,礼义废弛的时代,孔子‘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意在拨乱反正,实现王道。”载中国诗经学会编:《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当然,关于《春秋》是否为孔子所做,也有不同看法,参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前言》,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册第5-16页。[3]王利器校笺:《文心雕龙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27页;并可参见郜积义:“经学的比兴与文学的比兴——《文心雕龙·比兴篇》新说”,载《人文杂志》2007年第4期第118页。[1]“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格言出自宋苏洵《嘉祐集》卷4,见曾枣庄、金成礼笺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2-83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格言出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本1983年版,第48页。[1]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按:“孯”正文释作“贤”,第169页注[17]又疑作“牽”,从之。[2]同上,第141页。[3]Sheila Suess Kennedy ed.,Free Expression in America:A Documentary History,Westport,Conn.:Greenwood Press,p.xvii(1999).[4]或称“意见自由”,见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6页。[1]苏联“不是一个可称良师的学习对象”,邵燕祥先生论之甚详,见氏著《邵燕祥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8-230页。[2]小马丁·路德·金语,转引自拙译《法律现代主义》,[美]戴维·鲁本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2-303页。[3]Vincenzo Zeno-Zencovich,Freedom of Expression:A Critical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New York:Routledge-Cavendish,p.1(2008).[4]Vincenzo Zeno-Zencovich,Freedom of Expression:A Critical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p.1.[1]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2]高亨:《诗经今注·诗经简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3]王充原:《论衡全译》,袁华忠、方家常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4]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5]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6]范处义:《诗补传》,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吕思勉:《经子解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8]浦汉明编:《浦江清文史杂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9]沈泽宜译注:《诗经新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10]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11][日]吉川幸次郎:《中国文学史》,陈顺智,徐少舟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2]刘节:《古史考存》,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13]余冠英:《诗经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14]聂石樵、邓魁英:“怀念刘盼遂先生”,载聂石樵辑校:《刘盼遂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5]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几个文化圈的比较》,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16]陈淳:《北溪字义》,熊国祯、高流水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17]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79年版。[18][日]吉川幸次郎:《我的留学记》,钱婉约译,中华书局2008年版。[19]邵燕祥:“我与诗与政治”,载杨义主编:《中国文学年鉴》(2008),中国文学年鉴社2009年版。[20][前苏]罗·梅德韦杰夫:《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彭卓吾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21][奥]威尔海姆·赖希:《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22][美]赫德里克·史密斯:《俄国人》上册,上海《国际问题资料》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23][前苏]罗·梅德韦杰夫:《让历史来审判》,赵洵,林英译,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4]王曾瑜:《凝意斋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5]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26]钱钟书:《七缀集》,三联书店2007年版。[27]邵燕祥:“民歌与伪民歌”,见《无权者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8]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版。[29]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30]李定凯编校:《闻一多学术文钞·诗经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版。[31]程颢、程颐撰:《二程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32]刘若愚:《中国诗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33]浦卫忠整理:《春秋公羊传注疏》(卷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4]钱穆:《中国文学论丛》,三联书店2002年版。[35]孙克强、张小平:《教化百科——诗经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6]周寿昌:《思益斋日扎》,中华书局2007年版。[37]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38]曲一曰主编:《毛泽东评说中国文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9]朱熹:《诗集传》,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40]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41]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42]陈子龙:《安雅堂稿》(卷3),台北伟文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版。[43]程廷祚:《青溪集》,宋效水点校,黄山书社2004年版。[44]鲁讯:《伪自由书·言论自由的界限》,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45]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73),中华书局1975年版。[46]张梦石:“论《诗经》怨刺精神与《楚辞》骚怨精神在汉代的融通”,载《中文季刊》(基隆)2009年第3期。[4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48]冯浩菲:“论毛传的贡献和影响”,载中国诗经学会编:《〈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49]俞志慧:《君子儒与诗教》,三联书店2005年版。[50]屈万里:“先秦说诗的风尚和汉儒以诗教说诗的迂曲”,载《屈万里先生文存》第1冊,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5年版。[51]林叶连:“朱子对兴义之解释及其后果”,载中国诗经学会编:《〈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52]李春青:《诗与意识形态: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诗学观念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3]夏传才:《诗经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4]朱熹:《答潘恭叔》,载朱傑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55]杜文澜辑:《古谣谚·序》,周绍良校点,中华书局1958年版。[56]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57]童怀周编:《天安门诗文集》(前言),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58]叶燮、薛雪、沈德潜:《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卷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59][日]吉川幸次郎著、高桥和已编:《中国诗史》,章培恒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60]蔡东藩,许厪父:《民国演义》(自序),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年版。[6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62]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63]林子仪:《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台北月旦出版公司1993年版。[64]萧公权:《宪政与民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65]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66]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67]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68][英]丹尼斯·罗伊德:《法律的理念》,张茂柏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相关话题/政治 国际 河北 中国文学 江苏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后TRIPs时代国际商标立法:从最低保护到规则统一
    后TRIPs时代国际商标立法:从最低保护到规则统一 薛源;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TRIPs协定为国际商标权的保护确立了重要的标准和原则,也成为重要的国际商标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国际形势的发展,国际商标保护面临新的问题。随着W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的交互同构关系剖析
    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的交互同构关系剖析 何珊君; 1: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Abstract): 非政治公共领域是介于政治公共领域和私域之间的社会中间领域,具有非政治性、公共性、契约性、非营利性等特征。它本质上蕴涵了人们为之努力了数百年的宪政理想,是消解现阶段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军事利用民用卫星的国际法问题
    军事利用民用卫星的国际法问题 吴晓丹; 1:哈尔滨工业大学 2:意大利米兰大学 摘要(Abstract): 作为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空间物体,卫星具有广泛的军事应用价值。当代战争和冲突越来越依赖各种卫星功能,军事化利用商业卫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象。随着技术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国际船舶油污责任赔偿体系下的损害赔偿范围
    国际船舶油污责任赔偿体系下的损害赔偿范围 陈小曼; 1:西南政法大学 摘要(Abstract): 伴随着全球海上油类运输的日益频繁,船舶发生溢油事故的风险和严重性也随之递增。一起重大油污事故往往会导致成千上万起的索赔,船舶油污损害的赔偿范围便成为建立责任主体和受害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中国国际法研究反思
    中国国际法研究反思 何志鹏; 1:吉林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中国的国际法研究,在取得值得关注的进展的同时,也存在未能深入探索国际法实践前沿问题、未能充分体现中国立场、未能充分论证、遵循学术规范的问题。这些表层问题的深处是中国国际法教学的薄弱、学术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国际法对残疾人的保护——兼评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
    国际法对残疾人的保护——兼评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 张爱宁; 1:外交学院国际法研究所 摘要(Abstract): 在《残疾人权利公约》之前,联合国通过若干人权公约的努力并没能改变残疾人处于人类社会底层这一事实,究其原因,这些公约只是间接地涉及残疾人权利和一般性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政治正确与宪法重述——物权法与宪法的话语比较及阐释
    政治正确与宪法重述——物权法与宪法的话语比较及阐释 高平; 1:重庆大学法学院 2:山东政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宪法与物权法分属公法与私法领域,性质不同、功能相异,但是物权法中诸多条文表面上看来却是由宪法条文直接移入。实质上,为消解所谓的"合宪性"问题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最高法院的政治决策过程——以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为视角
    最高法院的政治决策过程——以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为视角 杨力; 1: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2: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摘要(Abstract): 最高人民法院的政治决策往往产生悖论后果,是没有意识到政策推进可能产生的现实弊端,抑或对未曾预料或隐藏的实施成本给予足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对资产追回国际法律合作的现实考量
    对资产追回国际法律合作的现实考量 张士金; 1: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2: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调研处 摘要(Abstract): 资产追回国际法律合作是打击腐败犯罪最重要的环节和手段,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的国际公约对其予以规范。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民族国家:双重规训与政治成熟——一个主要基于近代中国语境的自由民族主义共和法权解释
    民族国家:双重规训与政治成熟——一个主要基于近代中国语境的自由民族主义共和法权解释 许章润; 1:清华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在近代中国的语境下,以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互动为基本线索,分析民族主义之为一种国民情感和国民心智;于民族国家的组织原理视角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