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刑法主观主义原则:文化成因、现实体现与具体危害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刑法主观主义原则:文化成因、现实体现与具体危害
刘艳红;马改然; 1:东南大学法学院 2:内蒙古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重视人内心的儒家化法律传统,重教化轻报应德主刑辅的法理念,以及重视国家轻视个人的义务本位的法权观,是形成我国刑法主观主义的法律文化根源。现今刑法学界所说的刑法主观主义,是传统刑法文化与主观主义之合体。刑法主观主义在当下体现为对主观罪过过于依赖、对人身危险性过于关注,以及犯罪特殊形态认定中的主观倾向。刑法主观主义对我国刑事法治具有重大危害,它导致定罪量刑随意出入人罪,使得刑事规则主义的生成颇为困难,并且冲淡了客观行为的定型意义,由此出现了一些影响极坏的冤假错案。要想减少并消除刑法主观主义的危害,必须把与中国传统刑法文化相融合的主观主义逐出刑法领域,取而代之的应是刑法客观主义。

关键词(KeyWords): 法文化;;刑法主观主义原则;;现实体现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立项课题“中西刑法文化和定罪制度比较研究”(SFB2024)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刘艳红;马改然;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案例参见“苏某某、黄某某贩卖毒品案”,法律门网:http://www.falvm.com.cn/falvm/app/db/f_caseshow.jsp?TID=case20090409172635028138324,最后访问日期:2011-03-19。[2]BGH Strafverteidiger1981,S.549.转引自林东茂,刑法综览(修订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页。[1]参见“儿做恶爹除害村民上树从轻发落六旬汉坐牢5年”,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s/2003-04-11/1308991329.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03-19。[2]参见“大义灭亲兄杀弟依法判决从轻处”,中国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34684,最后访问日期:2011-03-19。[3]同[1]。[4]BGH Strafverteidiger1981,S.549.转引自林东茂,刑法综览(修订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页。[2]参见“就为一句狠话付出坐牢代价”,《劳动午报》:http://www.ldwb.com.cn/template/23/file.jsp?aid=88194,最后访问日期:2011-04-04。[1]参见“20世纪末平反冤假错案案例纪实”,天涯社区:http://www.hicourt.gov.cn/bbs/show_con.asp?id=2811&a_id=6,最后访问日期:2011-03-28。[2]同上。[1]参见“成都新都惊爆全国最大医腐窝案首次拿行贿人开刀”,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8/15/content_524999.htm,最后访问日期:2011-03-24。[2]参见“帮人买毒竟说不是犯罪郑州开庭公审‘三级警督’”,中原网:http://www.zynews.com/2005-12/08/content_324806.htm,最后访问日期:2011-03-24。[1]梁冶平,《法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3]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4]黄源盛:“董仲舒春秋折狱案例研究”,载《台大法学论丛》1992年第8期。[5]苏舆撰:《春秋繁露义证》精华第五,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6]李娟:“董仲舒之原心定罪的含义”,载《研究生法学》2006年第5期。[7]黄源盛:“两汉春秋折狱‘原心定罪’的刑法理论”,载《政大法学评论》2005年第6期。[8]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9][日]西田太一郎:《中国刑法史研究》,段秋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10]梁冶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1997年版。[11]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12]陈晓枫:《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3]陈子平:《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4]赵秉志主编:《刑法教学案例》,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15]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6]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版。[17]陈兴良主编:《刑法总论精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18]郑逸哲:《刑法进阶(第二本刑法教科书)》,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增修3版。[19]张文、刘艳红等:《人格刑法导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20]刘艳红:《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1]陈兴良:“刑法行为论的体系性构造”,《中山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22]林钰雄:《刑事法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3][德]海因里希·耶赛克、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M].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版。[24]周光权:《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5]伟群:“论遗弃故意与遗弃罪的立法作用”,载《中原财经法学》2007年第19期。[26]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7]何鹏、李洁主编:《危险犯与危险概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8]赵秉志主编:《刑法教学案例》,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29]周少华:“罪刑法定在刑事司法中的命运”,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2期。[3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31][日]小野清一郎:《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王泰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2][德]亚图·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33]陈兴良、周光权:《刑法学的现代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4]王博娟:“受虐杀夫案的刑法思考”,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判解》(第10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35]梁冶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1997年版。[36]吴经熊:《法律哲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7]格非:“《世界》札记”,载《读书》2005年第6期。

相关话题/刑法 法律 文化 法学 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