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没有国家的国家理论——读《社会学与法学的国家概念》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没有国家的国家理论——读《社会学与法学的国家概念》
赵真; 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正>毫无疑问,"纯粹法理论"为"世纪法学家"凯尔森(Hans Kelsen)赢得了更多的学术声誉。对此,阿列克西(Robert Alexy)的评价并不夸张:如此敏锐地捕捉到法的规范性问题,历史上无人能出其右[1]。除了两版《纯粹法理论》,国家理论、民主理论以及宪法法院作为"宪法守护者"的制度设计,同样是凯尔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赵真;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Peter Badura,Die Methoden der neueren allgemeinen Staatslehre,2.Aufl.,S.143(1998).[2]Christoph Mllers,Staat als Argument,1.Aufl,S.40(2000).[3]关于凯尔森著作的分期研究,参见Carsten Heidemann,Die Norm als Tatsache,1.Aufl,S.19(1997),或Stanley L.Paulson,Toward a Periodization of the Pure Theory of Law,in:L.Gianformaggio(ed.),Hans Kelsen’s Legal Theory-a Diachronic Point of View,S.11(1990)。[4]Martin Kriele,Einführung in die Staatslehre:Die geschichtlichen Legitimitts grundlagen des demokratischen Verfassungsstaates,6.Aufl.,S.1.[5]Christoph Mlers,Der vermisste Leviathan-Staatstheorie in der Bundesrepublik,1.Aufl.,2008,S.17.[2]盖伯与拉班德的实证主义也存在细微的区别,一个简单的介绍,参见李忠夏:《宪法的教义化——德国国家法学方法论的发展》,《法学家》2009年第5期,第42页以下。[3]Michael Stolleis,Geschichte desffentlichen Rechts in Deutschland,Bd.Ⅱ,S.424(1999).[4]Stolleis,Geschichte desffentlichen Rechts,S.448、450.[5]Volke Neumann,Theologie als staatsrechtswissenschaftliches Argument:Hans Kelsen und Carl Schmitt,in Der Staat47(2008),S.166.[6]Paul Laband,Das Staatsrecht des deutschen reiches,Bd.2,4.Aufl.,S.35(1901).[7]例如,凯尔森将其称为“19世纪的国家法的完美概括”,参见Hans Kelsen,Allgemeine Staatslehre,1925,Ⅸ.[8]Georg Jellinek,Allgemeine Staatslehre,3.Aufl.,1914,9.[9]这个命名是由凯尔森第一次提出的,带有浓厚的论战的味道,是否适当还存在争论。参见Mllers,Argument,12,Fn.3。Hans Kelsen,Der soziologische und der juristische Staatsbegriff,2.Aufl.,S.116(1928).[1]Hans Kelsen,Das Problem der Souvernitt und die Theorie des Vlkerrechts,10f.2.Aufl.,1928.[2]Kelsen,Staatsbegriff,106,ders.,Allemeine Staatslehre,6f.,ders.,Hauptproblem der Staatslehre,2.Aufl.,1923,ⅩⅦ(Vorrede zur2.Aufl).[3]关于凯尔森的法理论和新康德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一个详细的讨论,参见张一:“凯尔森法学思想中的新康德主义探源”,载《环球法律评论》2012年第2期。[4]Jens Kersten,Georg Jellinek und die klassische Staatslehre,2000,S.173.[5]凯尔森认为,耶利内克的法的国家也是一种目的论的统一体。Kelsen,Staatsbegriff,S.122。[6]“目的”在耶利内克的原文中对应的是Zwecke,是Zweck的复数形式。参见Jellinek,Staatslehre,S.179。[1]Jellinek,System der subjektivenffentlichen Rechte,2.Aufl.1905,200f.[2]Walter Pauly,Die Identifizierbarkeit des Staates in den Sozialwissenschaften,in ARSP85(1999).[3]Weyma Lübbe,Legitimitt kraft Legalitt,1991,S.28.[1]关于效力与实效的区分,参见Kelsen,Reine Rechtslehre,1.S.72f。[1]一个不同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参见Pauly,Identifizierbarkeit,S.117。[2]此外,国家学与神学的在论证上的相似性还体现在:对国家的服从与对上帝的服从(Kelsen,Staatsbegriff,S.226),无政府主义与无神论(ders.,Staatsbegriff,S.232),国家不法行为与神正论(ders.,Staatsbegriff,233ff)等。[1]Horst Dreier,Rechtslehre,Staatssoziologie und Demokratietheorie bei Hans Kelsen,2.Aufl.,S.217(1990).[2]但是,由于其纯粹性和反意识形态的倾向,纯粹法理论招致了各个方面的批评和反对。David Dyzenhaus,Legality and Legitimacy:Carl Schmitt,Hans Kelsen and Hermann Heller in Weimar,p.105(1999),Fn.7。[3]参见Kelsen,RR1,4ff.在物理-心理-精神的三阶图型中,凯尔森的规范属于“精神”的领域。当规范作为一种意义存在时,它便具有了一种本体论上的地位。凯尔森的规范概念预设了这样一个第三阶世界的存在,尽管它存在与否在哲学上还是一个问题。参见Robert Alexy,Hans Kelsens Begriff des Relativen Apriori,in Stanley L.Paulson/Michael Stolleis(Hrsg.),Hans Kelsen-Staatsrechtslehrer und Recht-stheoretiker des20.Jahrhunderts,2005。[4]Kelsen,RR1,63.实际上,凯尔森并不反对“法应该是道德的或善的”,而只是反对“法只有在符合道德价值时才是有效的”。[1][德]罗伯特·阿列克西:“德语世界的法哲学《德语法学思想译丛》总序言”,张龑译,载《环球法律评论》2011年第1期。[2][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3][德]马克思·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5][德]卡尔·施密特:“政治神学:主权学说四论”,载刘小枫编:《政治的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6][奥]汉斯·凯尔森:“上帝与国家”,载刘小枫编:《施米特与政治法学》,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相关话题/法学 法理 政治 宪法 马克思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私人自治的政治哲学之维
    私人自治的政治哲学之维 易军; 1: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学院 摘要(Abstract): 从政治哲学视角来看,私人自治具有个人性与消极性,即为一种个人自由与消极自由,而非集体自由与积极自由。私人自治的原则化实系国家向私人让渡部分立法权,使私人分享立法权,成为立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近代法学期刊:司法改革的“推手”
    近代法学期刊:司法改革的“推手” 张仁善; 1: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近代法学期刊最主要的宏旨之一就是关注司法改革,倡导司法改革,反映司法改革成果,进而推进司法改革,成为描绘司法改革图景的平台,预测司法改革走向的风向标,司法主权的捍卫者,重大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无偿合同:民法学与社会学之维
    无偿合同:民法学与社会学之维 宁红丽;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作为典型合同体系例外和特别规则存在的无偿合同,无论在成立(生效)要件、终止方式,还是在债务人承担的义务标准等方面,其制度设计都与有偿合同迥异。制度差异的背后隐藏着对不同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北京大学出版社法学新品图书推荐
    北京大学出版社法学新品图书推荐 摘要(Abstract): 高铭暄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与完善高铭暄先生1981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为我国刑法学理论研究的"源头"性著作,集我国刑事立法理论研究之大成,承前启后,为后来者研究新中国刑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合宪性推定与塞耶谦抑主义——读《美国宪法原则的起源和范围》
    合宪性推定与塞耶谦抑主义——读《美国宪法原则的起源和范围》 王书成; 1: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中心 摘要(Abstract): 塞耶(James Bradley Thayer,1831-1902)在美国历史上深深影响了包括霍姆斯、布兰代斯、法兰克福特等一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经由政府道德法反腐败的法理求解——美国经验与中国借鉴
    经由政府道德法反腐败的法理求解——美国经验与中国借鉴 蔡宝刚; 1:扬州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专门创制政府道德法具体规范政府官员的从政道德行为,是美国"水门事件"后反腐败的重要理念转向、制度创新和成效改进。这种反腐路径的法理源于基督教道德原罪假说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的交互同构关系剖析
    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的交互同构关系剖析 何珊君; 1: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Abstract): 非政治公共领域是介于政治公共领域和私域之间的社会中间领域,具有非政治性、公共性、契约性、非营利性等特征。它本质上蕴涵了人们为之努力了数百年的宪政理想,是消解现阶段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当代法理学的宣称与论说——2010年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综述
    当代法理学的宣称与论说——2010年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综述 冯威; 1: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在法学理论研究日趋多样化与精致化的今天,"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的召开乃是一种宣称,她表明:汉语世界的法理学研究者们热切期待着直面同台交流;同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人格物确立的法理透视
    人格物确立的法理透视 冷传莉; 1:贵州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人格物概念是司法需求催生的产物,用以概括诸如结婚戒指、祖传物品、家宅、基因等兼具人格利益与财产利益的特定物,人格物本质上是人格与财产高度契合的结果,并成为架通人格与财产的重要桥梁。关键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在艺术和巫术之间的宪法解释——对《解读宪法》的再解读
    在艺术和巫术之间的宪法解释——对《解读宪法》的再解读 陈林林; 1: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美国宪法被认为有三个反民主的属性:宪法本身有意地包含了反民主的因素;宪法通过的方式,在今日看来并不民主;宪法最终由一个极不民主的法院来解释。①不过,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