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法理学的宣称与论说——2010年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综述 冯威; 1: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正>在法学理论研究日趋多样化与精致化的今天,"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的召开乃是一种宣称,她表明:汉语世界的法理学研究者们热切期待着直面同台交流;同时,就法理学基本问题、研究范式与可能结论上存在的分歧,他们已有心理和智识上的准备,如无根本抵牾,当秉持开放心态相互切磋。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冯威;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我们通常只是区分法律的事实性与规范性(或实效与效力)两个维度,See Robert Alexy,The Dual Nature of Law,Papers of Plenary Sessions of IVR24th World Congress,Beijing,China,Sept.15-21,2009,p.257;Jürgen Habermas,Faktizitt und Geltung.Beitr?ge zur Dis-kurstheorie des Rechts und des demokratischen Rechtsstaats.Frankfurt a.M.:Suhrkamp1992,S.15.因而在笔者看来,郑永流教授此处所言的“形式性”与“规范性”,乃是对法律规范性维度的进一步划分。换言之,法教义学研究的是规范体系内部的形式性,规范法学(包括法律实证主义与自然法学)研究的是规范体系外部的约束力。比较下文对“法律规范性问题”的集中探讨。[2]参见郑永流:“文章载道,哲人风骚——一个协会及会刊的百年回望”,载《政法论坛》2009年第5期;亦参见郑永流:“主题报告”,载《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2010年7月2-3日,第3-18页。[3]参见高全喜:“西方‘早期现代’的思想史背景及其中国问题”,载《读书》2010年第4期;亦参见高全喜:“吊诡的错位——当代中国法理学的基本问题”,载《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2010年7月2-3日,第293-302页。[5]以下参见颜厥安:“重新思考效力概念”,载《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文集》,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2010年7月2-3日,第21-43页。[6]See Hans Kelsen,Pure Theory of Law,Translation from the Second(Revised and Enlarged)German Edition by Max Knight,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p.10.[7]Ibid.,p.193.[8]Vgl.Eugenio Bulygin,Das Problem der Geltung bei Kelsen,in:Stanley L.Paulson und Michael Stolleis ed.,Hans Kelsen.Sta-atsrechtslehrer und Rechtstheoretiker des20.Jahrhunderts,Tübingen:Mohr Siebeck,2005,S.83.转引自颜厥安:“重新思考效力概念”,载《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文集》,第28页。[1]Vgl.ders.,a.a.O.,S.86-88.转引自颜厥安,同上,第29页。[2]See Stanley L.Paulson,“The Weak Reading of Authority in Hans Kelsen's Pure Theory of Law”,Law and Philosophy19(2000),pp.131-171.值得注意的是,鲍尔森的原文针对的是凯尔森的“权威”理论,流行的看法是将其进行“弱读”(weak reading)——即“弱的权威”,但鲍尔森本人实际上反对这种做法,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强的(或重读的)权威”。颜厥安教授从效力的角度来考察法律规范性,并借鉴鲍尔森的上述区分,提出了“弱的规范性”。当然,他与鲍尔森一样,对此持批评立场。[3]See H.L.A.Hart,The Concept of Law,Oxford1961,pp.56-57,84-86,and100-110.[4]See Ronald Dworkin,Law's Empire,Oxford:Hart Publishing1998,pp.135-139.[5]See H.L.A.Hart,Positivism and the Separation of Law and Morals,71Harvard Law Review593(1958);and The Concept of Law,Oxford,1961,pp.7-8,and pp.185-193;and Essays on Bentha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2,pp.252-255.[6]See H.L.A.Hart,Postscript,in:Hart,The Concept of Law,2nd ed.,P.Bulloch and J.Raz ed.,Oxford1994,p.255.[7]Vgl.Jürgen Habermas,Faktizit t und Geltung.Beitr ge zur Diskurstheorie des Rechts und des demokratischen Rechtsstaats.Frankfurt a.M.:Suhrkamp1992,S.57-58.[8]以下参见庄世同:“法律的图像:一种人文主义的分析与诠释”,载《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2010年7月2-3日,第44-69页。[1]See H.L.A.Har,t“Commands and Authoritative Legal Reasons”,in:Essays on Bentha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2,pp.243-268.有必要澄清的是,哈特在该文中使用的是“peremptory reason”,该词接近于拉兹早先在《实践理由与规范》一书中所使用的“exclu-sive reason(排他性理由)”,认为规则具有排除一阶理由之权衡的效果。然而,拉兹后来在《自由的道德》一书中进行了细微的修正,认为规则是一种“pre-emptive reason”(通译为“阻断性理由”),它并不排除对一阶理由进行权衡,而是阻断了根据一阶理由的权衡结果而行动,以此区别于哈特的“peremptory reason”。因而,即使将哈特的“peremptory reason”同样译为“阻断性理由”,也必须注意哈特与拉兹两人的微妙差异。See Joseph Raz,Practical Reason and Norms,2nd ed.,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pp.35-48;and The Mo-rality of Freedo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6,pp.38-42.[3]参见庄世同:“规则与司法裁判”,载《台湾哲学研究》第2期,1999年3月;“论法律原则的地位”,载《辅仁法学》第19期,2000年6月;“法律的规范性与法律的接受”,载《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第1期,2002年6月。[4]以下参见马驰:“法律缘何是命令——以法律的规范性为线索”,载《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2010年7月2-3日,第125-137页。[5]See Robert Summers,New analytical Jurists,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Nov.1966).[6]以下参见范立波:“论法律规范性的概念与来源”,载《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2010年7月2-3日,第104-124页。[7]See Hart,supra note18.[8]区别于上文颜厥安教授对“弱的规范性”之界定。See Stanley L.Paulson,supra note11.[9]参见上文颜厥安教授对哈特的“效力”概念之检讨。See Ronald Dworkin,supra note13.[1]See David K.Lewis,Convention:A Philosophical Study,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p.97.[2]See Hart,supra note18.[3]See Michael E.Bratman,Shared Cooperative Activity,101The Philosophical Review(1992);and“Shared Intention”,104Ethics(1993).[4]See Scott J.Shapiro,Legality(forthcoming),pp.156-159.[6]以下参见陈景辉:“规则的理性化与内在价值”,载《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2010年7月2-3日,第70-103页。陈景辉副教授本人使用了“规则的理性化”与“规则的正当化”这两种措辞,存在字面上的模糊性,但根据他对Alan H.Goldman,Christopher McMahon,Edward F.McClennen,Larry Alexander&Emily Sherwin等人的引证来看,更完整的表述似乎为“对遵守规则之理性的正当化”。See Alan H.Goldman,The Rationality of Complying with Rules:Paradox Resolved,(2006)116Ethics,pp.462-463;Christopher McMahon,Collective Rationality and Collective Reaso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p.10;Edward F.McClennen,The Rationality of Being Guided by Rules,in Alfred R.Mele&Piers Rawling 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Rationali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pp.223-224;Larry Alexander&Emily Sherwin,The Rule of Rules:Morality,Rules,and the Dilemmas of Law,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2001,pp.61-68.[7]See Frederick Schauer,Rules and the Rule of Law,(1991)14Harvard Journal of Law and Public Policy,p.647;and Playing by the Rul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p.204.比较上文范立波副教授引证大卫.刘易斯的“推定性理由”。[1]See Joseph Raz,The Morality of Freedom,p.53.[2]Ibid.,p.177and199.需要指的是,在介绍拉兹的“构成性内在价值”理论时,陈景辉副教授引证了柏拉图在《理想国》第2卷中提到三种“善”:有一种善,我们乐意要它,只是因为它本身,而不是它的后果;有一种善,我们之所以爱它即为了它本身,又为了它的后果;有一种善,我们爱它并不是为了它本身,而是为了它的后果。泮伟江博士指出,柏拉图对三种“善”的区分,是为了促使对话者反思“正义属于哪一种善?”,而不是为了区分不同种类的“善”。换言之,正义只有因为它本身是好的,而不是因为假借正义之名可以获得名和利。那么何处寻找本身就好的正义呢?这就需要走出洞穴的哲学家以真理之光烛照事物的本质。泮伟江博士对柏拉图的解读更接近原典,笔者从之。因而不宜将拉兹的价值论比附柏拉图的正义论。参见[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第2卷,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4-45页。[3]以下参见泮伟江:“风险社会何以需要现代法治——重新理解中国法律的实效性困境”,载《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2010年7月2-3日,第468-485页。[4]See Hans Kelsen,General Theory of Law and State,translated by Anders Wedberg,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9,p.42.[1]See H.L.A.Hart,The Concept of Law,Oxford1961,pp.56-57.[2]泮伟江博士原文为“自我(alter)与他我(ego)”,查诸德文原著,实为“ego”与“alter ego”,其中,“ego”意为“我、自我”,“alter ego”可译为“另一个我、他我”,而正是在自我与他我之间存在着预期结构。Vgl.Niklas Luhmann,Rechtssoziologie,3.Aufl.,Opladen:West-deutscher Verlag,1987,S.32.[3]Vgl.ders.,a.a.o.,S.32-34ff,und S.42.[4]参见[美]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遇男、彭刚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416-417页。[4][5]Vgl.Niklas Luhmann,a.a.o.,S.39und S.43.[1]以下参见舒国滢:《法哲学沉思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7页;亦参见舒国滢:“世界、理论与逻辑”,载《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2010年7月2-3日,第195-206页。[2]此处喻指舒国滢教授的《法哲学沉思录》与维特根斯坦的早期著作《逻辑哲学论》在文体风格上的相似性,参见[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3]Vgl.Robert Alexy,Theorie der juristischen Argumentation,2.Aufl.,Frankfurt a.M.:Suhrkamp1991,S.261-272ff.[4]以下参见吴从周:“论法感(Rechtsgefühl)——以案例出发思考其在法官民事判决中之地位”,载《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2010年7月2-3日,第207-230页。Vgl.Gustav Rümelin,ber das Rechtsgefühl,S.17;zitiert nach Bihler,a.a.O.,S.2.转引自吴从周,同上,第217-218页。[1]Vgl.Gustav Rümelin,ber das Rechtsgefühl,S.17;zitiert nach Bihler,a.a.O.,S.2.转引自吴从周,同上,第217-218页。[2]Vgl.Rudolf v.Jhering,Vortr?ge von12.3.1884,S.31ff.转引自吴从周,同上,第218-211页。[3]Vgl.Erwin Riezler,Das Rechtsgefühl——Rechtspsychologische Betrachtungen,3.Aufl.,München1969,S.4-6.转引自吴从周,同上,第222-225页。[4]转引自吴从周:《民事法学与法学方法第二册(概念法学、利益法学与价值法学)》,2007年6月自印,第80页。[5]Vgl.Robert Alexy,Begriff und Geltung des Rechts,Freiburg/München:Verlag Karl Alber GmbH1992,S.29.[6]以下参见张龑:“正确性主张在制度化过程中的分野与论证性权威——对阿列克西正确性论证理论及其权威观的批判性讨论”,载《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2010年7月2-3日,第231-251页。[7]关于“正确性论证”,亦参见拙作“法律的正确性宣称——Alexy对法律实证主义的回应”一文。与张龑博士将“正确性论证”置于法律论辩理论的框架中有所不同,笔者主要关注的是它在阿列克西法概念论中的作用。当然,笔者在文末指出了通过正确性论证将阿列克西的法概念论与法律论证理论勾连起来的可能性。参见张龑:“正确性主张在制度化过程中的分野与论证性权威——对阿列克西正确性论证理论及其权威观的批判性讨论”,载《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文集》,第231-251页;冯威:“法律的正确性宣称——Alexy对法律实证主义的回应”,载《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文集》,第505-524页。[1]“transzendental-pragmatisch Argument(超验语用学论证)”,这一措辞肇始于阿佩尔(K.-O.Apel),张龑博士译为“超验实用主义论证”,有望文生义之疵。“说它是语用学的(pragmatisch),是因为这些规则所涉及的是语言规则,该规则并不专门研究句法学(Syn-tax)或语义学(Semantik),而是超越此点,也对讲话者和他所提出的表达之间的关系加以规范”。Vgl.Robert Alexy,Theorie der juristisch-en Argumentation,S.161,und“Nachwort”,S.417-426ff.;ders.,“Diskurstheorie und Menschenrechte”,Recht,Vernunft,Diskurs,Freiburg/München:Verlag Karl Alber GmbH1995,S.127-146ff.此外,在“商谈/论辩理论与人权(Diskurstheorie und Menschenrechte)”一文中,阿列克西同时还提出了另外两项论证:其一,人类学的经验论证,认为总是有人对正确性给予关切;其二,功利主义论证。超验语用学论证只得出了一种理想的商讨/论辩情境,后两项论证则体现了现实的商讨/论辩情境。[2]Vgl.Robert Alexy,Recht und Richtigkeit,S.4-6ff.转引自张龑:“正确性主张在制度化过程中的分野与论证性权威——对阿列克西正确性论证理论及其权威观的批判性讨论”,载《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文集》,第238-242页。[3]Vgl.Robert Alexy,Begriff und Geltung des Rechts,S.16.Fn.3.[4]Vgl.ders.,a.a.O.,S.49.[5]Vgl.Robert Alexy,Theorie der Grundrechte,Baden-Baden:Nomos Verlagsgesellschaft1985,S.76.Fn.24.[6]参见王鹏翔:“规则是法律推理的排他性理由吗?”,载王鹏翔主编:《2008法律思想与社会变迁》,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筹备处出版(2008),第345-386页。该文的英文删节版见Peng-Hsiang Wang,Are Rules Exclutionary Reasons in Legal Reasoning?,in:Marin Borowski(ed.),On the Nature of Legal Principles,Stuttgart:Franz Steiner Verlag2010,pp.37-48.[1]See Joseph Raz,supra note18.[2]以下参见雷磊:“形式原则与法律推理的推定模式”,载《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2010年7月2-3日,第252-276页;亦参见王鹏翔:“规则是法律推理的排他性理由吗?”,载王鹏翔主编:《2008法律思想与社会变迁》,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筹备处出版(2008),页345-386。[3]Vgl.Robert Alexy,Theorie der Grundrechte,S.84.[4]See Joseph Raz,The Morality of Freedom,p.47.[5]Ibid.,p.53.[6]Ibid.,p.46.[7]See Stephen Perry,Second-order Reasons,Uncertainty and Legal Theory,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62(1989),p.932;Freder-ick Schauer,Playing by the Rules,p.196-204.比较上文范立波对大卫.刘易斯“推定性理由”的介绍,以及陈景辉对绍尔的“推定性实证主义”的检讨。[8]比较上文陈景辉副教授对拉兹“标准正当化命题”的理解。See Joseph Raz,supra note34.[1]以下参见杨贝:“民事判决书论证参数的构想”,载《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2010年7月2-3日,第486-504页。[2]以下参见张骐:“论寻找指导性案例的方法——以审判经验为基础”,载《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2010年7月2-3日,第279-292页。[1]See Tze-Shiou Chien:“Customs in the Civil Law of Taiwan”(简资修:“习惯在台湾‘民法’中的地位”),载《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2010年7月2-3日,第1-23页。[2]See Yeong-Chin Su,The Normative Meaning of Article1of the Civil Code:From Perspectives of Comparative Law,Legislative History and Methodology,in the same author's“Beyond Self-governance and Regulation”(1999),pp.283-321(苏永钦:“民法第一条的规范意义──从比较法、法史与方法论角度解析”,载《跨越自治与管制》,1999年版,第283-321页),转引自简资修,同上,第3-4页。[3]See Thomas W.Merrill and Henry Smith,Optimal Standardization in the Law of Property:The Numerus Clausus Principle,110Yale L.J.1(2000).[1]以下参见桑本谦:“法理学主题的经济学的重述”,载《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2010年7月2-3日,第142-158页。[2]以下参见柯华庆:“实效主义法学纲要”,载《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2010年7月2-3日,第159-191页。[3]参见[美]皮尔斯:《皮尔斯文选》,涂纪亮周兆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1-63页。[4]See Charles Sanders Peirce,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Volume V,Pragmatism and Pragmatici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pp.121-123.[1]以下参见赵明:“中华帝国政治与法制的现代转型”,载《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2010年7月2-3日,第336-467页。[2]参见[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7-9页。[3]参见佐藤慎一:《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刘岳兵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6-77页。[4]同前引,[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7-9页。[1]参见江玉林:“后藤新平与傅柯的对话:反思台湾日治初期的殖民警察政治”,载《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2010年7月2-3日,第312-335页。[2]參見後藤新平《國家衛生原理》,小路田泰直監修,《史料集,公と私の構造日本における公共を考えるために-第4卷,後藤新平と帝国と自治》,東京:ゆまに書房,2003年,第31-33頁;鶴見佑輔:《〈決定版〉正伝後藤新平》,2衛生局長時代1892-98年,一海知義校訂,東京:藤原書店,2004年,第660-661頁;《〈決定版〉正伝後藤新平》,3臺灣時代1898-1906年,一海知義校訂,東京:藤原書店,2005年,第190-191頁,以及第843頁。转引自江玉林,同上,第316-324页。[3]See Foucault,Michel,Security,Territory,Population.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1977-1978,2007,p.107.[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第6卷、第7卷,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2][德]耶林:《为权利而斗争》,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当代法理学的宣称与论说——2010年海峡两岸法理学讨论会综述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相关话题/法理学 法律 研究所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是在原法律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政法大学的骨干学院。长期以来,始终秉承学校"推动政治进步、法治昌明、社会繁荣"的办学传统,坚持"学术立院、人才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征地补偿制度法律问题探讨
征地补偿制度法律问题探讨 薛小建; 1: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征地补偿是一项宪法制度。国家享有征地的固有权力。但如同国家享有其他权力一样,国家行使这项权力必然伴随着一定的宪法义务与宪法责任。补偿就是行使征地权力必须履行的义务,获得补偿则是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出土秦汉法律文献整理研究的新成果——读《二年律令与奏谳书——张家山二四七号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读》
出土秦汉法律文献整理研究的新成果——读《二年律令与奏谳书——张家山二四七号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读》 徐世虹; 1: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Abstract): 近30年来,秦汉法律文献伴随着考古发现而数量大为增加,各种整理、释读成果相继产生。在出土秦汉法律文献的整理研究中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承载使命重新启航——中国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承载使命 重新启航——中国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Email: 参考文献(R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合作的法律制度评论
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合作的法律制度评论 边永民;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环境合作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和发展至关重要。现在,该地区的环境合作是以项目为基础的,缺乏制度保障,已经发生的和潜在的纠纷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该地区的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私人企业为何去海外上市——中国法律对红筹模式海外上市的监管
私人企业为何去海外上市——中国法律对红筹模式海外上市的监管 唐应茂; 1:北京大学法学院 2:耶鲁大学 摘要(Abstract): 中国企业采用红筹模式海外上市过程中出现了国有企业红筹模式海外上市监管严、私有企业红筹模式海外上市特定时间段监管相对宽松的情况。造成不同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法律与伦理的契合与冲突——以拒证特权制度为视角
法律与伦理的契合与冲突——以拒证特权制度为视角 王天林; 1:山东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法律天然具有一种道德理性,在其形式的外壳之下,流动着伦理的血液。但是,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体系,法律与伦理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有时还会出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法律市场视野中的制度竞争与立法行为选择
法律市场视野中的制度竞争与立法行为选择 刘双舟; 1: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传统政治学理论认为,公众个体很难通过自身的行为来改变法律制度。而法律市场论则认为,公民不只是法律制度的被动适应者,通过在法律市场上选择适用对自己有利的法律,他们的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中国政法大学高级政法管理干部进修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高级政法管理干部进修中心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对进一步提高我国法律文书质量的企盼
对进一步提高我国法律文书质量的企盼 宁致远; 1: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宁致远; Email: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