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公法契约观视野下的刑事和解协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公法契约观视野下的刑事和解协议
张凌;李婵媛; 1:中国政法大学 2: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 摘要(Abstract):

刑事和解是我国司法实践中新近出现的一种纠纷解决模式,而其实质就是刑事和解协议的达成过程。刑事和解协议是一种公法视野下的契约,其定位、主体、签订过程、协议效力等,除具有普通"契约"本身特点之外,还渗透着公法上特有的品质。

关键词(KeyWords): 刑事和解协议;;定位;;签订过程;;效力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张凌;李婵媛;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郭明:“刑事契约论”,载《刑事一体化暨恢复性司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3,转引自刘伟:“背景与困境:刑事和解制度的理性考察”,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5期。[1][德]德特拉夫.弗里希:《德国刑法中的和解与赔偿》,刘方权译,载于北大法律信息网。[1]Tony Marshall:《恢复性司法概要》,刘方权译,载于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Comment-Display.asp?ArticleId=23652.[2]刘方权:《新西兰恢复性司法概况(译文)》,载于法搜网,http://www.fsou.com/html/text/art/3355725/335572579-4.html.。[1]Carolyn McLeod,载http://www.voma.org/rjfaq.shtml,February17,2003.[2]Professor Madigan:《Mediation in the Criminal System:an Improved Model for Justice》,http://voma.org/docs/VORP%20for%20sex%20crimes.pdf.[1]Professor Madigan:《Mediation in the Criminal System:an Improved Model for Justice》,http://voma.org/docs/VORP%20for%20sex%20crimes.pdf.[1]Professor Madigan:《Mediation in the Criminal System:an Improved Model for Justice》,http://voma.org/docs/VORP%20for%20sex%20crimes.pdf.[2]Carolyn McLeod,http://www.voma.org/rjfaq.shtml,February17,2003.[1]见Paul MBAN-ZOULOU,La mdiation pnale,2edition,2002,L’Harmattan,p.51.转引自施鹏鹏:《法国刑事和解程序及其借鉴意义》,载《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6期。[2]见Paul MBAN-ZOULOU,La mdiation pnale,2edition,2002,L’Harmattan,p.51.转引自施鹏鹏:《法国刑事和解程序及其借鉴意义》,载《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6期。[3]马静华:《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制度构想》,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4月,Professor Madigan:《Mediation in the Criminal System:an Improved Model for Justice》,http://voma.org/docs/VORP%20for%20sex%20crimes.pdf。[4]Carolyn McLeod,http://www.voma.org/rjfaq.shtml,February17,2003.[1]徐艳:《建立诉前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载法律图书馆网,http://www.law-lib.com/lw/lw-view.asp?no=9002&page=2。[2]刘方权:《新西兰恢复性司法概况(译文)》,载于法搜网,http://www.fsou.com/html/text/art/3355725/335572579-4.html。[1]宋英辉、许身健:“恢复性司法程序之思考”,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3期。[2]陈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3]陈瑞华:“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4][德]赫费:《政治的正义性》,庞学铨、李张林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5]于立深:《契约方法论——以公法哲学为背景的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向朝阳、马静华:“刑事和解的价值构造及中国模式的构建”,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6期。[7]汪建成:“辩诉交易的理论基础”,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6期。[8][日]三月章:《日本民事诉讼法》,汪一凡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版。[9][日]田中二郎:“公法契约的可能性”,肖军译,载《行政法学研究》2002年第1期。[10]马静华、罗宁:“西方刑事和解制度考略”,载《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11]史立梅:“刑事和解:刑事纠纷解决的‘第三领域’”,载《政法论坛》2007年第5期。[12]陈瑞华:《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13][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机制》,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14]杜宇:“‘犯罪人—被害人和解’的制度设计与司法践行”,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15]孙保民、吴春波:“和谐检察视野下的刑事和解制度再探讨”,载《法学理论与法律实务》2007年第3期。[16]韩德胜:“刑事和解制度的设计”,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24期。[17]孙应征、赵慧:“论刑事和解在我国相对不起诉制度中的构建”,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2期。[18]周和玉:“刑事和解适用程序探讨”,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24期。[19]冯仁强、谢梅英:“刑事和解‘反悔’行为的认定与处理——兼议刑事和解协议的审查标准”,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相关话题/刑事 法学 司法 法律 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