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冤狱是怎样炼成的——从《窦娥冤》中的举证责任谈起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冤狱是怎样炼成的——从《窦娥冤》中的举证责任谈起
How was Miscarriages of Justice Fashioned——Starting from the Burden of Proof in Dou E Yuan 易延友; 1:清华大学 北京100084 摘要(Abstract):

窦娥的悲剧固然反映了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以及科技水平的不够发达,但是其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无罪推定原则的缺失,以及相应的权力约束机制的缺席。无罪推定原则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举证责任的分配方面,而且表现在以权利约束权力的制衡方面。因此,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仍然应当着眼于基本制度的建设,而与科技基本无关。

关键词(KeyWords): 窦娥冤;;无罪推定;;举证责任;;权力制衡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易延友;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关汉卿等著:《窦娥冤》,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第1版。该书一共收录了元杂剧3篇,其中除了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外,还有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和无名氏的《陈州粜米》。本文所展开的分析,如无特别说明,均以此处引用的版本为基本依据。[1]见第一折:(蔡婆婆云:)“自十三年前窦天章秀才留下端云孩儿与我儿做儿媳妇,改了她小名,唤作窦娥。自成亲之后,不上二年,不想我这孩儿害弱症死了。媳妇儿守寡,又早三个年头,服孝将除了也。”———关汉卿等著:《窦娥冤》,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2月第1版,第6页。[2]见第二折:“(张驴儿云:)窦娥,你药杀了俺老子,你要官休,要私休?(正旦云:)怎生是官休?怎生是私休?(张驴儿云:)你要官休呵,拖你到官司,把你三推六问,你这等瘦弱身子,当不过拷打,怕你招认药死我老子的罪犯.你要私休呵,你早些与我做了老婆,倒也便宜了你。”同上,第21页。[3]见第二折。[4]见第二折。[1]见第三折。[2]见第四折。[3]《新元史.刑法志》。[4]《新元史.刑法志》。[1]见第二折。[2]当然,这并非从文学的角度所作的分析。若从文学角度,也许关汉卿想要渲染的是窦娥的冤屈,而不是窦娥冤屈产生的过程,因此他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去描写法场的悲惨,而仅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来介绍复杂的案件发生情况以及案件审理程序。[3]在汉语文献中,“举证责任”一词的使用可谓混乱不堪。即使在证据法比较发达的英美国家,举证责任一词也存在着多种说法。本文在最通常意义上使用举证责任这一概念,即:当事人负担的使事实裁判者对某一特定事实为真确信到一定程度的法律义务。此概念可参看:I.H.Dennis,The Law of Evidence,second edition,Sweet%Maxwell,2003.原文表述为:“The term‘burden of proof’,also known as the‘onus of proof’,refers to the legal obligation on a party to satisfy the factfinder,to a specified standard of proof,that certain facts are true.”Seep.369.[1]Fitzjames Stephen,History of the Criminal Law,Vol.1,p.354.Roderick Munday,Evidence,second edition,Butterworths,2003,p.67.[2]P.Roberts,Taking the Burden of Proof Seriously,in1995Crim.L.R.783.Seealso,I.H.Dennis,The Lawof Evidence,second e-dition,Sweet%Maxwell,2003,pp.375-76.[1]转引自:F.A.Hayek,The Road to Serfdom,ARK Paperbacks,1968,p.18.[1]关于在英国很早就禁止刑讯逼供的问题,可参看:John H.Langbein,‘The Privilege and Common Law Procedure:The Sixteenth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ies’,in R.H.Helmholz et el,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Its Origins and Development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pp.119-120;Leonard W.Levy,Origins of the Fifth Amendment:The Right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Ivan R.Dee,Chicago,1999,p.326.[1]在关汉卿的原著《感天动地窦娥冤》中,并无关于二人相貌的直接描写。但在李继尧编写的《包公打皇帝》一书中,关于窦娥的相貌,倒是有几句间接的描写:在窦娥刚送到蔡婆婆家中的时候,作者的描写是“那蔡婆婆见端云长得可爱……便托人说合”。及至窦娥死了丈夫,张驴儿父子找上门来,又有一句:“张驴儿见了窦娥骨头都软了。”至于那张驴儿,用窦娥的话来说就是“贼眉鼠眼的无赖”。见《包公打皇帝》,第52页。[1]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可参看,徐忠明:“《窦娥冤》与元代法制的若干问题试析”,原载《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增刊,后收入徐忠明著:《法学与文学之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以下;强世功:“文学中的法律:安提戈涅、窦娥和鲍西娅———女权主义的法律视角及检讨”,载《比较法研究》,1996年第1期。[1]干宝.搜神记[M].贾二强,点校.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2]陈顾远.中国法制史概要[M].台北:三民书局印行.[3]李继尧,编.包公打皇帝[M].台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4]杨雪峰.明代的审判制度[M].台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1.[5]畅孝昌,改编.窦娥冤(Snow in Summer)[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6][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M].米健,朱林,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7]苏力.窦娥的悲剧[J].中国社会科学,2005,(2).[8][德]考夫曼.法律哲学[M].刘幸义,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相关话题/北京 法律 文学 科技 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