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050101)专业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点,始建于1983年,同年正式招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建点迄今近30年,学位点凝聚了前辈学者祖保泉教授、方可畏教授、严云绶教授、王明居教授、梅运生教授、汪裕雄教授、以及朱良志教授、刘锋杰教授等著名学者的大量心血。他们为文艺学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树立了良好的风尚,开创了本学科基本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经过近30年的建设,在原初文艺学硕士点基础上,又发展衍伸出了美学硕士点和艺术学硕士点。文艺学硕士点导师力量强,藏书丰富。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除藏书20万册的文学院图书馆外,有自己的专业资料室,藏书3000余册。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在承续前辈学者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形成了三个大的方向:一是文艺理论;二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三是西方文艺理论论史。文艺理论方向:主要有陈文忠教授的文学原理和文学接受史研究,李平教授的艺术理论研究,江守义教授的小说叙事学研究,章池副教授的现代悲剧学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涵盖古代和现代两个时段。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方向:主要有李平教授的中国文化史和《文心雕龙》研究,张勇副教授的中国文化思想史和禅宗诗学研究,项念东副教授的中国现代学术史和学术方法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方向:主要有陈文忠教授的20世纪中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江守义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研究,章池副教授的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想史研究。西方文论史方向:主要有陈文忠教授的西方文艺理论史研究,陈文忠教授和江守义教授的20世纪西方批评流派研究,等等。
文艺学硕士点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前辈学者祖保泉先生的《文心雕龙》研究、《二十四诗品》研究和《人间词话》研究、梅云生先生的中国诗学史研究、汪裕雄先生的审美意象学等等,在海内外学界具有深广的影响,同时也为今天的学术团队所传承;此外,团队学者又形成了各自的学术专长:如陈文忠教授的文学接受史研究,李平教授的《文心雕龙》研究,江守义教授的叙事学研究,章池副教授的现代悲剧学研究,张勇副教授的禅宗诗学研究等等。陈文忠教授的文学接受史研究,学界公认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和理论奠基者。
文艺学硕士点学术成果丰硕。新世纪以来,获国家社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5项,省社科项目1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3项,另有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及一般项目10余项。团队成员潜心学术,孜孜以求,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有数十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和《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和转摘;出版学术著作和专业教材20多部,其中陈文忠教授主编的《文艺学美学研究导论》被列为文学院一级学科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的指定教材。
本学科学殖深厚,学风淳厚,学术特色鲜明,学生质量上乘,在全国高校中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学术力量与学科地位在高校同类学科中处于前列。近30年来,已培养研究生近200名。学生学风严谨,基础扎实,在导师的认真施教和悉心指导下,均以优良成绩获得硕士学位。毕业生一部分考取博士生继续深造,直接走上社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一直令人满意。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系统坚实的文艺学专业理论知识,能胜任高校文艺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并具有独立学术研究能力的人才。
具体要求: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和邓小平理论。
2、具有较全面的文艺学理论知识和系统、坚实的本研究方向的专门知识;对本专业的学术经典有深入研究,掌握本方向的学术发展趋势;能对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科学理论分析,具有创造性学术研究的能力;具有严谨踏实的学风。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身体健康。
三、研究方向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1.学制为3年。课程学习在前一年半完成,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写作、答辩在后一年半内完成,其中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
2.不能按期完成学位论文答辩者,如申请毕业,需完成毕业论文答辩。
3.无特殊情况不允许延长学习年限;特殊情况下逾期不能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或不能按时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的,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超过2年。如确需延长学习年限延期毕业者,于每年3月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填写《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申请表》,经导师、学位点和所在院系主管研究生负责人同意,经研究生学院审批。在延长学习年限期间,不享受普通奖学金和优秀奖学金。在最长的修业年限(5年,包括休学时间)内不能完成全部培养环节的、不按规定申请延期或延期申请未被批准的研究生,应当退学并按肄业处理。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1.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在指导方法上,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2.采取以自学为主,必要的课堂教学、系统读书、科研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以“导读”为目的,注重理论和方法的启发;读书务求作出系统的笔记,并在读书笔记基础上写作学期、学年论文(要求有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以锻炼和提高研究能力、写作能力。
3.导师和导师组要做好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安全稳定工作,协助院系、职能部门处理研究生的突发事件。
六、培养流程与要求
(一)培养流程中主要环节的时间安排
1.“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第一学期入学初;
2.专业基础课、方向课教学:第一至第三学期;
3.教学实践:第四学期;
4.论文开题:第四学期;
5.中期汇报:第四学期5月底前;
6.论文初稿审阅:第五学期;
7.论文定稿审阅:第六学期4月20日之前;
8.论文答辩:第六学期5月底前后。
(二)培养流程中主要环节的要求
1.制定培养计划
第一学期内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个人特点,制定“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必须在培养方案范围内制定,一经确定,要切实执行,不得随意变动。如需修改,必须经过导师或导师组同意。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位点根据选题情况,成立由3-5名导师组成的审查小组,听取研究生汇报,对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难点,明确方向,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
3.中期考核
.A、考核在学院统一组织领导下,由本专业负责实施,组成包括学院(学科)负责人、导师代表、班主任等在内的考核小组(每组成员3-5人)进行考核,同时较广泛地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
B、业务方面主要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是否达到规定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反映出来的科研及思维能力;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由院学生工作组会同有关人员进行。
C、填写相关表格,对被考核研究生作出结论性意见。
D、经过中期考核的硕士研究生,按考核成绩分流:
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研究工作能力(以论文为主要参照),可进入硕士论文阶段,继续完成硕士学业。特别优秀者,可以进一步推荐硕博连读。
终止学业:个别成绩较差,明显表现出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学位者,要求限期改正,限期末改正者中止其学业,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给相应证书。
4.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在第五学期,由学院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成立4-5位专家组成考核小组,重点检查论文进展和学术规范。
5.完成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资格审核、学位申请条件审核。定稿付印之前,必须对论文的真实性加以检查。
七、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课程设置分为6类:①公共必修课②公共选修课③专业基础课(必修)④专业方向课(必修)⑤专业选修课⑥补修课。
2.总学分为≥34学分,分配如下:
①公共必修课为4门(7学分),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类)或自然辩证法概论(理科类)18学时,1学分,第一外国语4学分;
②公共选修课(2学分)
③专业基础课(必修)3门以上(不少于12学分);
④专业方向课(必修)2门以上(不少于6学分);
本方向之外的课程,可以作为专业选课程进行选修。若作为专业选修课,每门课程折合3学分。
⑤专业选修课2门(4学分);
⑥实践环节为2学分;
⑦学术活动为1学分。
3.补修课:同等学力与跨专业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方案,列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八、学术活动
在校期间,按照《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暂行办法》,要求研究生参与导师或导师组的科研项目,参加本学科专业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以及相关学术讲座活动。学术活动记1学分。
九、实践环节
1.专业实践:专业实践为教学实践(如参加本科生辅导课、实验课、毕业论文指导、批改作业等工作)、课程见习、专业实习等形式。实践环节计2学分。
2、社会实践: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暂不计学分。学院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考核其完成情况是否合格。
十、科学研究
学术研究本学科研究生的重要任务,研究生必须开展高水平、创新的学术研究。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必须以安徽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四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1篇以上。
十一、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
2.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论文选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选择本学科有重要理论及应用价值的课题。
4.学位论文要采取盲审和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等措施,加强学位论文写作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
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十二、考核方式
1.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
(1)研究生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文献阅读、课堂讨论、作业等)(占2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80%)综合评定。
(2)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原则上应以考试方式进行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评定。部分外语免修的硕士研究生,可以申请免修免考。
(3)方向课、选修课通过做课程论文等方式予以考核。
(4)实践环节等用考查的方式进行。
(5)学位课程成绩必须达到75分、其它课程成绩达到60分(合格)及以上者可获得学分。
2.课程考试、考查未通过者,须参加补考。补考由开课学院组织安排,补考仍未通过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3.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考试、考查,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参加考试、考查时,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缓考,经批准后方可缓考。擅自不参加考试者,该课程的成绩以零分计,不能参加正常补考。
附1:研究方向
| |
附2:课程设置
| | ||||||||||||||||||||||||||||||||||||||||||||||||||||||||||||||||||||||||||||||||||||||||||||||||||||||||||||||||||||||||||||||||||||||||||||||||||||||||||||||||||||||||||||||||||||||||||||||||||||||||||||||||||||||||||||||||||||||
|
附3:课程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代码:2001001, 开课:政法学院, 学时:36, 学分:2, 适用:硕士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历史作用、现实问题和主要对策等,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坚定学生社会主义信念,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阅读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了解当今世界的形势、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并自觉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拓展和深化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考核相结合,通过平时成绩、考试成绩、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编写的统一教材。
主要参考书目:
《邓小平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和1993年版。
《江泽民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代码:2001002, 开课:政法学院, 学时:18, 学分:1, 适用:硕士
课程性质:《中西哲学比较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公共基础课,本学科的专业方向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能够不断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在比较、融通中西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论阐发的不同路径,进而对现代哲学发展趋势有所把握和体认。
教学要求: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论述,阐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全面提升思维能力和水平。帮助学生比较深入系统地了解中西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学生比较、融通中西哲学理论的能力。
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西方哲学史》、《社会科学方法论现代西方哲学》。
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如何作综述研究、如何填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如何查找文献、如何撰写和发表社会科学论文、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学术研究与学术创造的道德要求、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提升。中西哲学本体论比较、中西哲学认识论比较、中西哲学方法论比较、中西哲学价值观比较、中西哲学历史观比较;中西哲学比较的个案研究:康德与孟子哲学思想比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比较、海德格尔与老庄哲学比较。
考核方式:期中作业、学期末撰写小论文填写一份课题申报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汤文曙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导读》,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论语》、《孟子》、《四书章句集注》、《道德经》、《庄子》;
2.孙伯揆、候惠勤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上、下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欧阳康张明仓3.:《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美]哈里斯•库珀:《如何做综述性研究》,刘洋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英]朱迪思•贝尔:《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马经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6.[英]戈登•鲁格玛丽安•彼得.:《给研究生的学术建议》,彭万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美]安德鲁•弗里德兰德卡罗尔•弗尔特:《如何写好科研项目申请书》,郑如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德]马克斯•韦伯戴兆国著:《社会科学方法论心性与德性》,李秋零田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李明辉著:《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刊印,1984年版。
6.ImmanuelKant,PracticalPhilosophy,TranslatedandEditedbyMaryJ.Gregor,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陈晏清:《现代唯物主义导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李德顺:《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孙正聿:《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代码:2001003, 开课:政法学院, 学时:18, 学分:1, 适用:硕士
(一)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普通高校理工科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公共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辨证思维能力,提高科学创新能力。并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与解决人与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科技人才。
(二)课程内容简介
自然辩证法概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四个方面。1.自然观:研究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和发展,重点研究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及其规律。2.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研究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论问题,包括科学的本质、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评价和检验等。3.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研究技术的本质以及技术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论问题,以及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4.科学技术与社会:重点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等问题。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自然史;科学史;科学思想史;技术史;科技与社会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分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四个部分进行专题性讲授。
(五)考核方式
笔试(结合课程论文和平时成绩)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主要参考书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6.
2.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
3.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黄顺基.《科学技术哲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6.霍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7.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8.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卡逊.《寂静的春天》,科学出版社,1979.
10.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论
代码:2004002, 开课:文学院, 学时:60, 学分:4, 适用:硕士
第一部分文学研究方法论
现代批评理论发展概况及诸流派理论特色;重要批评流派代表性理论家批评思想和方法论研究;现代著名学者的学术思路和学习方法介绍研究;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学术规范。
第二部分语言研究方法论
现代理论语言学的一般理论特征,现代语言学理论方法的总体特征与具体特征,语法系统的内模块结构,各种研究方法分析。
中国语言文学文献与检索
代码:2004003, 开课:文学院, 学时:60, 学分:4, 适用:硕士
1.文献概说。文献类型、文献的载体、文献的形成与流播、文献的版本、目录、辑佚。
2.语言文学文献与语言文学研究文献。出土文献、注疏文献、史部文献、文学作品、宗教文献、科学文献、民族文献、国外汉学研究文献。
3.文献的利用与辨别。文献的利用与与考辨、语言文学文献目录、语言文学文献检索、文献类型的标识、数据库简介。
艺术理论
代码:2004029, 开课:文学院, 学时:60, 学分:4, 适用:硕士
(一)性质:艺术理论是艺术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旨在提高研究生的艺术理论修养。
(二)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一般艺术学理论,进而指导各个艺术门类的具体研究。
(三)预修:注重研究艺术活动,对艺术创作、艺术起源、艺术分类和艺术功能等作全方位的了解。
(四)内容:1.艺术哲学:a.艺术与反映;b.艺术的反映对象;c.艺术的反映形式;d.艺术与美。
2.艺术学一般原理:a.艺术起源;b.艺术分类;c.艺术创作;d.艺术功能;E.艺术发展;f.艺术批评。
(五)考核与评价方式:平时考核为考勤和检查笔记,占20%;
期末考核为撰写评论性文章,占8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德苏瓦尔著:《美学与艺术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科林伍德著:《艺术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
宗白华著:《艺术学》(《宗白华全集》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马采著:《艺术学与艺术史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刘纲纪著:《艺术哲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冯晓著:《中西艺术的文化精神》,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朱良志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姜耕玉著:《艺术辩证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
代码:2004030, 开课:文学院, 学时:60, 学分:4, 适用:硕士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属学科反思及学术史研究性质。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习科目,本课程意在通过考查20世纪中国文艺学的学科发展史,了解在过去的百年内中国文艺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重要学术论题的产生及思考路径、典范性学人的研究成果及学术史影响,藉著学术史的视角,挖掘20世纪优秀学人对中国文论固有思想传统及学术方法的思考经验,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训练其问题意识及研究方法的自觉。同时,通过师生共同阅读、讨论,强化思想交流和学术团队意识,在知识延展中互相缘助,提升学术思考的品质和力度。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采用文论经典研读与课堂学术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即按不同内容单元,要求课前细致阅读相关资料,并围绕一二问题形成书面报告,提交课中讨论。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要求预修《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等课程,了解掌握中国文论与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发展的一般知识。
(四)教学内容安排
1、20世纪中国文艺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
2、20世纪中国文艺学领域重要问题论争及研思路径。
3、20世纪中国文艺学经典论著、典范学者及其学术方法论研究。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本课程考核,采取平时读书报告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式。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杜书瀛、钱竟主编:《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童庆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论经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版
董学文:《文学理论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版
毛庆耆等著:《中国文艺理论百年教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程正民、程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的历史沿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文艺理论基本问题研究
代码:2004031, 开课:文学院, 学时:60, 学分:4, 适用:硕士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属文艺学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向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介绍现代文艺学体系中各个专题研究的历史脉络和前沿状况,为研究生了解本专业各专题情况和毕业论文选题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现代文艺学体系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及其重点、难点和论争的焦点,
掌握现代文艺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培养专题研究的能力。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1、文学基本理论;2、文艺学美学研究方法论
(四)教学内容安排
1、我国现代文艺学体系中重大理论问题专题研究。2、西方现代文艺学体系中重大理论问题专题研究。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以课程论文方式进行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二卷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钱锺书等著:《1949—2009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韦实编著:《新10年文艺理论讨论概观》,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
钱中文:《文学发展论》(增订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姚一苇《艺术的奥秘》,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钱钟书《七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一版
韦勒克《批评的概念》,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7年第一版
拉尔夫•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
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
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古代文学批评专题研究
代码:2004032, 开课:文学院, 学时:60, 学分:4, 适用:硕士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标、任务
本课程以中国古代关于文学理论的文字材料为对象,系统地总结和介绍中国古人对文学的认识和看法,阐释古人提出的文学理论范畴、术语,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形成发展的社会文化原因。
本课程的目标与任务:
1.了解中国文学理论历史发展的线索;
2.理解中国重要的文论范畴、术语和命题;
3.体悟中国古代文论直觉体验的思维方式;
4.在积累一定的古文论知识基础上,对古代文论的现代性做出思考。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较为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脉络,掌握中国古代文论中主要的理论范畴,继承并发扬古代文学理论的优秀遗产,深化文学和文艺学的研究。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中国文学批评史,阅读中国古代一些重要文论材料。
(四)教学内容安排
1、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和演变:a.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b.重要的文学批评专著和重要的文学理论观点;c.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特色;d.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发展演变的规律。2、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以考试方式进行考核,考试的形式为做课程论文,成绩按百分制评定。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王运熙等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张伯伟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
范文澜著:《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郭绍虞著:《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下),中华书局,1981年。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中下),中华书局,1983年。
现代文学批评专题研究
代码:2004033, 开课:文学院, 学时:40, 学分:4, 适用:硕士
1、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发展概况及阶段特点;
2、重要批评流派代表性批评家的批评思想和方法论研究;
3、现代文学批评与现代文学观念及古代文学批评的关系。
西方文论经典研究
代码:2004034, 开课:文学院, 学时:40, 学分:4, 适用:硕士
1、西方文论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特色;
2、各历史阶段重要理论派别及代表性理论家经典论著导读;
3、西方文论史上重大理论问题及发展变化;
4、中西文艺理论基本问题的比较研究。
20世纪西方批评流派研究
代码:2004035, 开课:文学院, 学时:40, 学分:4, 适用:硕士
1、俄国形式主义批评;2、精神分析批评;3、结构主义批评;4、英美“新批评”;5、接受美学批评;6、女性主义批评;7、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中国文化思想史
代码:2004036, 开课:文学院, 学时:40, 学分:2, 适用:硕士
1、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一般情况:
a.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文化学术思潮;
b.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发展、交融与互补;
c.典章制度;
d.宗教礼俗。
2、中国古代文艺思潮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现代文史学术原典导读
代码:2004037, 开课:文学院, 学时:40, 学分:2, 适用:硕士
1、介绍中国现代文史领域最具典范意义的学者之生平、论著、学术关注点及典范意义所在。
2、重要文史论著(篇章)导读。
3、所涉学术问题的扩展思考及研究训练。
小说叙事学
代码:2004097, 开课:文学院, 学时:40, 学分:2, 适用:硕士
小说叙事
中国禅宗美学
代码:2004103, 开课:文学院, 学时:40, 学分:2, 适用:硕士
略
公文写作与秘书实务
代码:2004104, 开课:文学院, 学时:40, 学分:2, 适用:硕士
略
语文教学方法与实践
代码:2004104, 开课:文学院, 学时:40, 学分:2, 适用:硕士
略
中国现代悲剧研究
代码:2004104, 开课:文学院, 学时:40, 学分:2, 适用:硕士
略
基础英语(阅读与写作)
代码:2005001, 开课:外国语学院, 学时:54, 学分:2, 适用:硕士
基础英语(阅读与写作)(待编辑)
基础英语(口语)
代码:2005002, 开课:外国语学院, 学时:36, 学分:2, 适用:硕士
基础英语(口语)(待编辑)
学术活动
代码:2099001, 开课:其他, 学时:0, 学分:1, 适用:硕士
必修环节(略)
专业实践
代码:2099002, 开课:其他, 学时:0, 学分:2, 适用:硕士
必修环节(略)
社会实践
代码:2099003, 开课:其他, 学时:0, 学分:0, 适用:硕士
必修环节(略)
中期考核
代码:2099004, 开课:其他, 学时:0, 学分:0, 适用:硕士
必修环节(略)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
代码:2099005, 开课:其他, 学时:18, 学分:1, 适用:硕士
公共选修课(略)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代码:2099006, 开课:其他, 学时:18, 学分:1, 适用:硕士
公共选修课(略)
学术前沿
代码:2099007, 开课:其他, 学时:18, 学分:1, 适用:硕士
公共选修课(略)
体育(分小类)
代码:2099008, 开课:其他, 学时:18, 学分:1, 适用:硕士
公共选修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