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 | ||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 ||
(全日制学术性) | ||
专业名称(代码) | 中国古代史(060106) | |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代码) | 历史学(0601) | |
授予硕士学位门类(代码) | 历史学(06) | |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表 | ||
填表日期: 2012 年 2 月 21 日 | ||
一、学科简介 | |
基本情况:中国古代史专业1982年获得硕士授予权,是安徽省最早获得硕士点的专业。同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至今已连续招收30届约230人,已经毕业188人。著名学者张海鹏、胡澱咸、苏诚鉴、陈怀荃、杨国宜、王廷元等退休后,裘士京、王世华、李琳琦、周晓光、庄华锋、肖建新、吴晓萍、王福宝等1990年后担任导师,近年又增补徐彬、刘道胜、梁仁志等年轻同志为导师,形成良好的后继有人的局面。2001年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03年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得博士授予权(现有7位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获得中国历史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完成由单一硕士点到一级学科硕士点,再到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全过程。表明中国古代史专业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在全国史学界不仅据有一席之地,影响日渐扩大,并逐渐形成自己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富有朝气,团结向上的教师队伍。 主要研究方向和特色:主要研究方向是先秦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唐宋史、明清史。主要的特色有:先秦史偏重于文明起源、经济制度制度方面;魏晋南北朝史偏重于社会史、史学史方面;唐宋史偏重于制度史方面;明清史偏重于徽学,包括徽商、徽州教育、新安理学等方面,其中徽学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形成多个研究方向。拥有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二个(专门史、中国古代史),省级研究基地一个(皖南研究中心),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史。 师资队伍和著名学者:本专业现有导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3人。获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10人次;皖江学者1人,千百万工程杰出人才2人;安徽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4人;安徽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获得者1人;安徽省省级教学名师3人。 主要实验室和设备:学院拥有800平米展厅的博物馆,不同时代的文物精品数千件(藏品中数十件国家等级品),2007年开始对外展出。主要依靠中国古代史教师的力量整理和布展,在全国师范类高校中并不多见。主要设备还有学院公用的实验室、电脑房等。 代表性课题和主要成果:本专业代表性课题有国家社科项目10项。如明清商业经济发展与教育变迁(03CZS003)、理学地域化:新安理学与徽州社会研究(07BZX35)、经济与文化互动视野下的徽商研究(07BZS040)、7-19世纪长江下游圩田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04BZS013)、宋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研究(05BZS008)、民间文书与地方社会研究——以徽州文书和徽州区域为中心(08CZS005)、等,另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教育部基地项目、教育部一般项目、安徽省社科重点和一般项目、教育部高校古籍整理项目30多项。主要成果有出版著作数十部,其中获得安徽省社科一等奖的有《徽商研究》、《徽州教育》、《新安理学》、《安徽文化史》、《中国社会史》、《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主要参与)6部;安徽省社科二三等奖的有《江南铜研究》等4部;《中国古代史》(十院校本)获教育部教材二等奖;学术论文获得省级社科论文奖一二三等奖的有10多篇。安徽省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5次。 已培养研究生情况及就业方向:本专业目前已培养180多名硕士研究生,1995年以前毕业的基本从事高等院校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现多为教授或骨干,近年毕业生多为中学历史教师、公务员等,总数约四分之一考取博士生,其中不乏暂露头角者。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有3篇硕士研究生论文获安徽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 |
二、培养目标 | |
本学科主要为高等院校和各级科研机构培养教学、科研人才,同时也为各级政府机关培养具有丰富历史知识、研究能力和品学兼优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坚实的中国古代史专业知识,能胜任高校和相关机构的相应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具体要求: 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才兼备。 2.具有全面、坚实的中国古代史系统知识及相关研究方向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熟练查阅本专业的文献资料,掌握相关研究方向近期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具有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和严谨、踏实、诚实、刻苦的科研作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硕士学术水平。 3.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信息获取技能。撰写专业论文; 4.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 |
三、研究方向 | |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 |
1.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课程学习在前一年半完成,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写作、答辩在后一年半内完成,其中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 2. 不能按期完成学位论文答辩者,如申请毕业,需完成毕业论文答辩。 3. 研究生无特殊情况不允许延长学习年限;特殊情况下逾期不能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或不能按时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的,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超过2年。如确需延长学习年限延期毕业者,于每年3月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填写《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申请表》,经导师、学位点和所在院系主管研究生负责人同意,经研究生学院审批。研究生在延长学习年限期间,不享受普通奖学金和优秀奖学金。在最长的修业年限(5年,包括休学时间)内不能完成全部培养环节的、不按规定申请延期或延期申请未被批准的研究生,应当退学并按肄业处理。 | |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 |
1.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在指导方法上,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应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以及研究生个人的特长与才能,努力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研究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研究生按时制定好个人培养计划。 2.研究生课程讲授方式要有针对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专题式、报告式、评价式的教学方式,可规定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实验有机结合,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3.师和导师组要做好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安全稳定工作,协助院系、职能部门处理研究生的突发事件。 | |
六、培养流程与要求 | |
1.制定培养计划 第一学期内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个人特点,制定“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必须在培养方案范围内制定,一经确定,要切实执行,不得随意变动。如需修改,必须履行相关手续。 2.明确时间节点 本学科点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明确教学实践、论文开题、中期汇报、论文初稿审阅、论文定稿审阅、答辩等各环节的时间节点,强化各环节的检查,加强二三年级研究生的教学管理,按时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培养环节。 3.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时间应在第3-4学期完成。学位点根据选题情况,成立由3-5名导师组成的审查小组,听取研究生汇报,对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难点,明确方向,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 4.中期考核 本学科点中期考核工作在第四学期中期前完成(每年5月底前)。 A、考核在学院统一组织领导下,由各专业负责实施,组成包括学院(学科)负责人、导师代表、班主任等在内的若干考核小组(每组成员3-5人)进行考核,同时较广泛地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也可以考核专业综合水平。 B、业务方面主要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是否达到规定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反映出来的科研及思维能力;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由院学生工作组会同有关人员进行。 C、填写相关表格,对被考核研究生作出结论性意见。 D、经过中期考核的硕士研究生,按考核成绩分流: 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研究工作能力(以论文为主要参照),可进入硕士论文阶段,继续完成硕士学业。特别优秀者,可以进一步推荐硕博连读。 终止学业:个别成绩较差,明显表现出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学位者,要求限期改正,限期末改正者终止其学业,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给相应证书。 5.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成立4-5位专家组成考核小组,全面负责本院研究生的论文中期进展和检查考核工作,重点检查论文进展和学术规范。一般应在第五学期完成。 6.完成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资格审核、学位申请条件审核 定稿付印之前,必须对论文的真实性加以检查。 | |
七、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 |
1.课程设置分为6类:①公共必修课 ②公共选修课③专业基础课(必修)④专业方向课(必修)⑤专业选修课⑥补修课⑦学术活动为1分。 2.总学分为≥34学分,分配如下: ①公共必修课为4门(7学分),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类)或自然辩证法概论(理科类)18学时,1学分,第一外国语4学分; ②公共选修课(2学分) ③专业基础课(必修)3门以上(不少于12学分),原则上要按一级学科设置,至少要有两门一 | |
级学科课程; ④专业方向课(必修)2门以上(不少于6学分),按研究方向设置; 本方向之外的课程,可以作为专业选课程进行选修。若作为专业选修课,每门课程折合3学分。 ⑤专业选修课2门(4学分); 选修课最低开班人数和最多限选人数由各开课学院具体开课时确定。 ⑥实践环节为2学分。 3.补修课:同等学力与跨专业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方案,列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只计成绩,不计学分。具体课程设置、选修方式与考核由各学院自行安排。 | |
八、学术活动 | |
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本学科要采取措施鼓励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参加本学科专业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本学科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在学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制订相应的考核办法。学术活动记1学分。具体按照《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暂行办法》执行。 | |
九、实践环节 | |
1.专业实践:大力加强专业实践环节是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本学位点必须根据自己专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专业实践方案及考核办法。专业实践可以为教学实践(如参加本科生辅导课、实验课、毕业论文指导、批改作业等工作)、课程见习、专业实习等形式。实践环节计2学分。 2.社会实践: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暂不计学分。学院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考核其完成情况是否合格。 | |
十、科学研究 | |
学术研究是学术型研究生的重要任务,研究生必须开展高水平、创新的学术研究。学校积极鼓励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安徽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本学位点可以根据本学科特点、培养目标自行制订论文发表的具体要求和鼓励规定。 | |
十一、学位论文 | |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应鼓励研究生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论文选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研究经济建设中提出的理论问题,选择有重要应用和开发价值的课题。学位论文要有新见解。要采取盲审和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等措施,加强学位论文写作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 |
十二、考核方式 | |
考核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行研究生激励和淘汰措施的重要依据。 1.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 研究生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文献阅读、课堂讨论、作业等)(占20%)和期末考 | |
试成绩(占80%)综合评定。 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原则上应以考试方式进行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评定。部分外语免修的硕士研究生,可以申请免修免考。其他课程的考核方式,可由各学位点自行确定。实践环节等宜用考查的方式进行。考试、考查的形式按课程要求进行设计,可以是闭卷、开卷考试,也可以是做课程论文、实验考核等形式,但都应有文字档案记录。学位课程成绩必须达到75分、其它课程成绩达到60分(合格)及以上者可获得学分。 2.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考查未通过者,须参加补考。补考由开课学院组织安排,补考仍未通过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3.硕士研究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考试、考查,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参加考试、考查时,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缓考,经批准后方可缓考。擅自不参加考试者,该课程的成绩以零分计,不能参加正常补考。 | |
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方向及导师一览表 | ||||
代码 | 研究方向 |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 导师 | 课程 |
01 | 先秦秦汉史 | 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国先秦和秦汉的历史,包括文明起源、商周文明和秦汉社会历史。特色是注重考古资料与文献的结合。这是中国文明的开端和封建社会早期的历史,遗留问题多,难度大,对研究中国的早期历史意义重大。 | 吴晓萍,庄华峰☆,汪福宝,肖建新☆ | 2008181魏晋隋唐史研究,2008182魏晋隋唐史史料学 |
02 | 魏晋南北朝史 | 本方向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侧重社会史、民族关系史和史学史。特色是社会动荡国家分裂,制度变化,民族关系复杂,也是中国历史上大融合时期,对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意义较大。 | 吴晓萍,庄华峰☆,肖建新☆,汪福宝 | 2008181魏晋隋唐史研究,2008182魏晋隋唐史史料学 |
03 | 隋唐史 | 本方向主要探讨隋唐时期历史,侧重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特点,研究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文化和制度变化。重点关注制度、文化、宗教、思想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关系。特色是国势强大,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对研究封建社会强盛时期的历史具有借鉴作用 | 吴晓萍,庄华峰☆,汪福宝,肖建新☆ | 2008181魏晋隋唐史研究,2008182魏晋隋唐史史料学 |
04 | 宋元史 | 本方向主要探讨宋代历史,侧重监察制度、行政责任制度、外交制度等及其变化,注重宋代的政治制度,外交关系。特色是研究封建社会发展阶段政治、经济、文化 | 吴晓萍,肖建新☆ | 2008184宋元史史料学,2008183宋元史研究 |
05 | 明清史 | 本方向主要研究明清史,侧重明朝制度史、明清时代徽学的徽商研究、徽州教育研究、新安理学研究和徽州谱牒研究等方面。特色是以皖南研究中心为基地,围绕徽学的上述几个主要方面,深入探讨封建社会后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带动整个徽学的深入建康发展。 | 李琳琦☆,周晓光☆,徐彬,刘道胜,梁仁志 | 2008185明清史研究,2008186明清史史料学 |
中国古代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 ||||||||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开课 学期 | 学时 | 学分 | 是否为学位课 | 考核 方式 | |
公共课 | 公共必修课 | 2001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1 | 36 | 2.0 | 是 | 考试 |
2001002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2 | 18 | 1.0 | 是 | 考试 | ||
2001003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2 | 18 | 1.0 | 是 | 考试 | ||
2005001 | 基础英语(阅读与写作) | 1 | 54 | 2.0 | 是 | 考试 | ||
2005002 | 基础英语(口语) | 2 | 36 | 2.0 | 是 | 考试 | ||
公共选修课 | 2099005 |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 | 3 | 18 | 1.0 | 否 | 考查 | |
2099006 |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 3 | 18 | 1.0 | 否 | 考查 | ||
2099007 | 学术前沿 | 3 | 18 | 1.0 | 否 | 考查 | ||
2099008 | 体育(分小类) | 3 | 18 | 1.0 | 否 | 考查 | ||
专业课 | 专业基础课(必修) | 2008178 | 史学理论与方法 | 1 | 60 | 4.0 | 是 | 考试 |
2008179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 | 1 | 60 | 4.0 | 是 | 考试 | ||
2008180 | 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 | 2 | 60 | 4.0 | 是 | 考试 | ||
专业方向课(必修) | 2008181 | 魏晋隋唐史研究 | 2 | 50 | 3.0 | 是 | 考试 | |
2008182 | 魏晋隋唐史史料学 | 3 | 50 | 3.0 | 是 | 考试 | ||
2008183 | 宋元史研究 | 3 | 50 | 3.0 | 是 | 考试 | ||
2008184 | 宋元史史料学 | 3 | 50 | 3.0 | 是 | 考试 | ||
2008185 | 明清史研究 | 3 | 50 | 3.0 | 是 | 考试 | ||
2008186 | 明清史史料学 | 3 | 50 | 3.0 | 是 | 考试 | ||
专业选修课 | 2008011 | 徽学概论 | 2 | 60 | 3.0 | 是 | 考试 | |
2008062 | 历史文献学 | 1 | 60 | 4.0 | 是 | 考试 | ||
2008187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 3 | 40 | 2.0 | 是 | 考试 | ||
2008188 | 中国古代史学史 | 1 | 60 | 4.0 | 是 | 考试 | ||
2008195 | 中国古代社会史 | 3 | 40 | 2.0 | 是 | 考试 | ||
环节 | 学术活动 | 1-4 | -- | 1.0 | 否 | 考查 | ||
专业实践 | 3-4 | -- | 2.0 | 否 | 考查 | |||
社会实践 | 1-4 | -- | 0.0 | 否 | 考查 | |||
中期考核 | 4 | -- | 0.0 | 否 | 考查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01001 | 课程名称: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
课程学时: | 36 | 开课院系: | 政法学院 | |
课程学分: | 2.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历史作用、现实问题和主要对策等,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坚定学生社会主义信念,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阅读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了解当今世界的形势、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并自觉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拓展和深化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考核相结合,通过平时成绩、考试成绩、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编写的统一教材。 主要参考书目: 《邓小平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和1993年版。 《江泽民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01002 | 课程名称: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
课程学时: | 18 | 开课院系: | 政法学院 | |
课程学分: | 1.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课程性质:《中西哲学比较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公共基础课,本学科的专业方向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能够不断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在比较、融通中西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论阐发的不同路径,进而对现代哲学发展趋势有所把握和体认。 教学要求: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论述,阐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全面提升思维能力和水平。帮助学生比较深入系统地了解中西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学生比较、融通中西哲学理论的能力。 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西方哲学史》、《社会科学方法论现代西方哲学》。 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如何作综述研究、如何填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如何查找文献、如何撰写和发表社会科学论文、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学术研究与学术创造的道德要求、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提升。中西哲学本体论比较、中西哲学认识论比较、中西哲学方法论比较、中西哲学价值观比较、中西哲学历史观比较;中西哲学比较的个案研究:康德与孟子哲学思想比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比较、海德格尔与老庄哲学比较。 考核方式:期中作业、学期末撰写小论文填写一份课题申报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汤文曙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导读》,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论语》、《孟子》、《四书章句集注》、《道德经》、《庄子》; 2.孙伯揆、候惠勤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上、下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欧阳康 张明仓3.:《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美]哈里斯•库珀:《如何做综述性研究》,刘洋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英]朱迪思•贝尔:《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马经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6.[英]戈登•鲁格 玛丽安•彼得.:《给研究生的学术建议》,彭万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美]安德鲁•弗里德兰德 卡罗尔•弗尔特:《如何写好科研项目申请书》,郑如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德]马克斯•韦伯戴兆国著:《社会科学方法论心性与德性》,李秋零 田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李明辉著:《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刊印, 1984年版。 6. Immanuel Kant, Practical Philosophy,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Mary J. Gregor, 陈晏清:《现代唯物主义导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李德顺:《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孙正聿:《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 ||||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01003 | 课程名称: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
课程学时: | 18 | 开课院系: | 政法学院 | |
课程学分: | 1.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一)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普通高校理工科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公共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辨证思维能力,提高科学创新能力。并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与解决人与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科技人才。 (二)课程内容简介 自然辩证法概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四个方面。1.自然观:研究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和发展,重点研究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及其规律。2.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研究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论问题,包括科学的本质、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评价和检验等。3.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研究技术的本质以及技术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论问题,以及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4.科学技术与社会:重点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等问题。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自然史;科学史;科学思想史;技术史;科技与社会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分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四个部分进行专题性讲授。 (五)考核方式 笔试(结合课程论文和平时成绩) (六)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主要参考书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6. 2.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 3.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黄顺基.《科学技术哲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6.霍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7.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8.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9.卡逊.《寂静的春天》,科学出版社,1979. 10.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
《基础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05001 | 课程名称: | 基础英语(阅读与写作) | |
课程学时: | 54 | 开课院系: | 外国语学院 | |
课程学分: | 2.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基础英语(阅读与写作)(待编辑) | ||||
《基础英语(口语)》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05002 | 课程名称: | 基础英语(口语) | |
课程学时: | 36 | 开课院系: | 外国语学院 | |
课程学分: | 2.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基础英语(口语)(待编辑) | ||||
《徽学概论》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08011 | 课程名称: | 徽学概论 | |
课程学时: | 60 | 开课院系: | 历史与社会学院 | |
课程学分: | 3.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课程负责人:李琳琦、梁仁志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专业选修课 □ 学 时:60 学 分:3 开课学期:1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系专门史方向研究之基础课程,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徽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内涵和研究之概括,为深入研究徽学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研究生对徽州区域历史文化发展的背景、历程及徽学研究的状况及其意义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了解。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大学本科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 (四) 教学内容安排 1.徽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2.徽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3.徽州文化内涵及其特色。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期末考试。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文献阅读、课堂讨论、作业等)(占2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80%)综合评定。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徽文化研究全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 高寿仙:《徽州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 ||||
《历史文献学》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08062 | 课程名称: | 历史文献学 | |
课程学时: | 60 | 开课院系: | 历史与社会学院 | |
课程学分: | 4.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课程负责人:刘道胜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学 时:60 学 分:4 开课学期:2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系专业基础性课程,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献目录、辑佚、版本、校勘等文献学基本知识。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研究生对中国历代文献的版本、目录、校勘、辑佚、辨伪等方面有一个系统而深入的了解,掌握中国历代文献散佚、存传等发展概况,为从事历史文献学教学和研究奠定基础。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大学本科历史文选 (四) 教学内容安排 1.文献与文献学;2.文献载体;3.文献的形成与流布;4.文献的收藏与散佚;5.文献版本;6.文献校勘;7.文献目录;8.文献辑佚与辨伪;9.类书与丛书;10.总集与别集;11.出土文献概述。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期末考试。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文献阅读、课堂讨论、作业等)(占2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80%)综合评定。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程千帆:《校雠广义》,齐鲁书社1991年版。 2、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3、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 5、钱存训:《书于竹帛》,上海书店2004年版。 6、黄爱萍:《四库全书纂修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史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08178 | 课程名称: | 史学理论与方法 | |
课程学时: | 60 | 开课院系: | 历史与社会学院 | |
课程学分: | 4.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课程负责人:徐彬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专业选修课 □ 学 时:60 学 分:4 开课学期:1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通过教学,使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较为透彻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同时对西方其他史学流派的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以达到借鉴和扬弃的目的,更好地从事历史研究和史学研究。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专题讲解,引导学生思考;推荐书籍,开阔学生思路;学术研讨,促进学生消化。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史学概论、史学论文写作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1.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涵义;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历史研究的方法。 2.西方主要史学流派的理论和方法。 3.历史论文写作。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课程论文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史学概论》,白寿彝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杨念群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王铭铭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红旗》杂志社编,红旗出版社1983年版。 5.《历史学习理论和方法》,李振宏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史学理论与方法》,宁可等著,中央电大出版社1991年版。 7.《如何写学术论文》,宋楚瑜著,台北正中书局1983年版。 |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08179 | 课程名称: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 | |
课程学时: | 60 | 开课院系: | 历史与社会学院 | |
课程学分: | 4.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课程负责人:李琳琦、梁仁志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专业选修课 □ 学 时:60 学 分:4 开课学期:1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通过教学,使研究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其特征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同时熟悉经济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专题讲解,引导学生思考;推荐书籍,开阔学生思路;学术研讨,促进学生消化。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大学本科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 (四)教学内容安排 1.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前沿动态。 2.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3.经济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课程论文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古代经济史》九卷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2.《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四卷本,田昌五、漆侠主编,齐鲁书社1997年版。 3.《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李伯重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
《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08180 | 课程名称: | 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 | |
课程学时: | 60 | 开课院系: | 历史与社会学院 | |
课程学分: | 4.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课程负责人:周晓光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专业选修课 □ 学 时:60 学 分:4 开课学期:2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通过教学,使研究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历程及重要文化专题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包括文化起源、文化变迁、各个时期文化的主要内容、变化、特点。同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目的是开阔学生眼界,引导思考,发现研究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专题讲解,引导学生思考;推荐书籍,开阔学生思路;学术研讨,促进学生消化。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概论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1.文化学的基础知识及理论。 2.中国文化渊源述论。 3.各历史时期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4.重要文化现象的专题研究。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课程论文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中国文化通志》,萧克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3.《中国文化史概要》(增订版),谭家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中国古代文化史》,阴法鲁、许树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周晓光、裘士京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 ||||
《魏晋隋唐史研究》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08181 | 课程名称: | 魏晋隋唐史研究 | |
课程学时: | 50 | 开课院系: | 历史与社会学院 | |
课程学分: | 3.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课程负责人:庄华锋、汪福宝、徐彬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专业选修课 □ 学 时:50 学 分:3 开课学期:2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通过教学,使研究生对魏晋隋唐史研究现状、前沿、热点问题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了解。这些问题包括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的历史演变、社会史、史学史、民族关系、佛经发展状况等等。同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目的是开阔学生眼界,引导思考,发现研究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专题讲解,引导学生思考;推荐书籍,开阔学生思路;学术研讨,促进学生消化。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中国古代史、中国社会史、史学史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1.简介20世纪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的基本状况。 2.评述近年来热门课题和前瞻性课题研究的成果与方法。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期末小论文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及续编、拾遗),唐长孺著,三联书店1978、1982年版。 2.《魏晋南北朝史论稿》,万绳楠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唐代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5.《隋唐五代史论集》,韩国磐著,三联书店1979年版。 | ||||
《魏晋隋唐史史料学》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08182 | 课程名称: | 魏晋隋唐史史料学 | |
课程学时: | 50 | 开课院系: | 历史与社会学院 | |
课程学分: | 3.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课程负责人:吴晓萍、汪福宝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专业选修课 □ 学 时:50 学 分:3 开课学期:3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密切关注魏晋隋唐史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专题讲解、个案分析、学术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总体把握魏晋隋唐史研究状况及基础史料,并提高科研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魏晋隋唐史研究现状、前沿、热点问题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了解。目的是开阔学生眼界,引导思考,发现研究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专题讲解,引导学生思考;推荐书籍,开阔学生思路;学术研讨,促进学生消化。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史史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1.简介20世纪魏晋隋唐史史研究的基本状况。 2.评述近年来魏晋隋唐史热门课题和前瞻性课题研究的成果与方法。 3.讨论魏晋隋唐时期的一些重要问题。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期末小论文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古代史史料学》,陈高华等著,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2.《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三、四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3.《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及续编、拾遗),唐长孺著,三联书店1978、1982年版。 4《魏晋南北朝史论稿》,万绳楠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5.《唐代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 ||||
《宋元史研究》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08183 | 课程名称: | 宋元史研究 | |
课程学时: | 50 | 开课院系: | 历史与社会学院 | |
课程学分: | 3.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课程负责人:肖建新、吴晓萍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专业选修课 □ 学 时:50 学 分:3 开课学期:3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密切关注宋元史最新研究成果,探讨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采用专题讲解、个案分析、学术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研究生总体把握宋元史,并提高科研能力。通过教学,使研究生对宋元史研究现状、前沿、热点问题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了解。这些问题包括宋代的御史监察制度、宋代外交、宋元文化等等。同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目的是开阔学生眼界,引导思考,发现研究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以专题形式讲解,引导学生思考,推荐书籍论文,开阔思路。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中国古代史、宋元史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1.简介20世纪宋元史研究的基本状况。 2.评述近年来热门课题和前瞻性课题研究的成果与方法。 3.讨论宋元时期的一些重要问题。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期末小论文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简明宋史》,周宝珠等主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宋史》,陈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宋史丛考》,聂崇歧著,华世出版社1980年版。 4.《元朝史》,韩儒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元代史》,周良霄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 ||||
《宋元史史料学》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08184 | 课程名称: | 宋元史史料学 | |
课程学时: | 50 | 开课院系: | 历史与社会学院 | |
课程学分: | 3.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课程负责人:吴晓萍、肖建新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专业选修课 □ 学 时:50 学 分:3 开课学期:3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主要介绍关于宋元的文献史料,兼及考古、口传史料等,勾勒概况,揭示规律,通过集中讲解和示范研读,诱发研究生的学术感悟,提高阅读、理解、运用史料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关于宋元的文献史料,兼及考古、口传史料等,勾勒概况,揭示规律,通过集中讲解和示范研读,诱发研究生的学术感悟,提高阅读、理解、运用史料的综合能力。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大学本科中国古代史及宋元史。 (四)教学内容安排 1.宋元文献史料。 2.宋元考古、口传史料。 3.宋元史料的阅读、理解和运用。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课程论文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古代史史料学》,陈高华等,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2.《史料与史学》,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历史研究法》,漆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史料学概论》,谢国桢,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6.《四库全书总目》,永瑢等,中华书局1965年版。 | ||||
《明清史研究》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08185 | 课程名称: | 明清史研究 | |
课程学时: | 50 | 开课院系: | 历史与社会学院 | |
课程学分: | 3.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课程负责人:周晓光、刘道胜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专业选修课 □ 学 时:50 学 分:3 开课学期:3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密切关注明清史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采用专题讲解、个案分析、学术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研究生总体把握明清史的研究状况及前沿问题,并从中发现新的研究课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以专题形式讲解,引导学生思考,推荐书籍论文,开阔思路。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中国古代史、明清史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1.介绍20世纪明清史研究的基本状况。 2.评述近年来明清史研究的热门课题、前沿性研究课题的社会和学术意义。 3.讨论有关明清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期末小论文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明史》(上、下册),汤纲、南炳文,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991年版。 2.《简明清史》(一、二),戴逸主编,人民出版社1980、1984年版。 3.《中国通史》(明清部分),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中国教育制度史》(第四、五卷),李国钧等总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 ||||
《明清史史料学》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08186 | 课程名称: | 明清史史料学 | |
课程学时: | 50 | 开课院系: | 历史与社会学院 | |
课程学分: | 3.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课程负责人:李琳琦、梁仁志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专业选修课 □ 学 时:50 学 分:3 开课学期:3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要求研究生了解明清时期的文献资料、官方档案资料、民间契约文书,以及方志、家谱、碑刻等资料的留存状况和特点,并通过相关资料的讲解和示范研读,提高研究生查找、阅读、理解、运用史料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以专题形式讲解,引导学生研读原始文献,推荐相关古籍和书籍论文。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中国古代史、历史文选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1.明清文献史料。 2.明清官方档案资料。 3.明清民间契约文书。 4.明清方志、家谱、碑刻资料。 5.明清史料查找、的阅读、理解和运用。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期末小论文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古代史史料学》,陈高华等著,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2.《史料与史学》,翦伯赞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明清史资料》(上、下册),郑天挺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杨国桢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四库全书总目》,永瑢等主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08187 | 课程名称: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 |
课程学时: | 40 | 开课院系: | 历史与社会学院 | |
课程学分: | 2.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专业选修课 | ||||
《中国古代史学史》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08188 | 课程名称: | 中国古代史学史 | |
课程学时: | 60 | 开课院系: | 历史与社会学院 | |
课程学分: | 4.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课程负责人: 徐彬、汪福宝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 学 时:60 学 分:4 开课学期:1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国史学的起源、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掌握各时期史学的特点、重要史家、史著及史学流派的基本状况,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史学遗产。 教学内容:导论部分,介绍史学史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史学史的学科性质;中国史学的起源和战国秦汉间的史学;汉魏六朝史学;唐宋元史学;明清史学;近代封建史学的延续;资产阶级史学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当代中国史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吴泽主编:《中国史学史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乔治忠:《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8年版。 4.杜维运:《中国史学史论文选集》,台北华世出版社1985年版 | ||||
《中国古代社会史》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08195 | 课程名称: | 中国古代社会史 | |
课程学时: | 40 | 开课院系: | 历史与社会学院 | |
课程学分: | 2.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专业选修课 | ||||
《学术活动》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99001 | 课程名称: | 学术活动 | |
课程学时: | 0 | 开课院系: | 其他 | |
课程学分: | 1.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必修环节(略) | ||||
《专业实践》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99002 | 课程名称: | 专业实践 | |
课程学时: | 0 | 开课院系: | 其他 | |
课程学分: | 2.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必修环节(略) | ||||
《社会实践》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99003 | 课程名称: | 社会实践 | |
课程学时: | 0 | 开课院系: | 其他 | |
课程学分: | 0.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必修环节(略) | ||||
《中期考核》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99004 | 课程名称: | 中期考核 | |
课程学时: | 0 | 开课院系: | 其他 | |
课程学分: | 0.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必修环节(略) | ||||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99005 | 课程名称: |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 | |
课程学时: | 18 | 开课院系: | 其他 | |
课程学分: | 1.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公共选修课(略) | ||||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99006 | 课程名称: |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 |
课程学时: | 18 | 开课院系: | 其他 | |
课程学分: | 1.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公共选修课(略) | ||||
《学术前沿》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99007 | 课程名称: | 学术前沿 | |
课程学时: | 18 | 开课院系: | 其他 | |
课程学分: | 1.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公共选修课(略) | ||||
《体育(分小类)》课程简介 | ||||
课程编码: | 2099008 | 课程名称: | 体育(分小类) | |
课程学时: | 18 | 开课院系: | 其他 | |
课程学分: | 1.0 | 适用类别: | 硕士 | |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 ||||
公共选修课(略) | ||||
中国古代史专业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审批表
学科点负责人意见及说明: 负责人(签名): 2011年 |
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审核意见(包括审核方式、内容、意见、结论):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
所在学院(所)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
研究生院和主管校领导审核意见: 研究生学院负责人(签名): 学校领导(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