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060107)专业培养方案

安徽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4-04-01

安徽师范大学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学术性)

专业名称(代码)

中国近现代史(060107)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代码)

历史学(0601)

授予硕士学位门类(代码)

历史学(06)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表

填表日期: 2012 年 2 月 21 日


一、学科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1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开始招生,现为校级重点学科,拥有1个研究生省级精品课程、2个本科省级精品课程、1个校级重点扶持创新团队,是安徽省乃至全国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基地。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和特色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等,相关研究成果产生了较大影响,如房列曙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本专业共有硕士生导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1人,学士学位2人,安徽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安徽省高校学术带头人1人,安徽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获得者2人,房列曙、欧阳跃峰、马陵合、沈世培等教授分别为研究人才选拔制度、晚清政治制度史、铁路外债史、淮河流域开发的著名学者。

本专业代表性课题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4项(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研究、外债与民国时期经济变迁研究、晚清西学东渐的文化传播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项(外债与近代中外经济关系的变动、民国时期社会建设实践研究),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5项(粤氛纪事、《芜湖关贸易情形论略》整理、《钱币刍言》系列著作校勘、康輶纪行、《六述奇》校注),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8项[新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研究、中国考试:20世纪的改革与21世纪的展望、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研究、《安徽通史》(民国卷)、现代化的曲折历程:近代以来江淮地区社会经济变迁研究、铁路与社会经济——20世纪安徽铁路研究、淮系集团与晚清社会转型研究、江南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研究]等。出版《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李鸿章幕府》、《文明的撞击与困惑:近代江淮地区经济和社会变迁研究》、《清代奖赏制度研究》、《江南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等专著20余部,主编《中国近代史专题》、《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文化史纲》、《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等教材10余部。其中《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获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中国考试制度史》获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皖南一九四一》获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获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李鸿章幕府》获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傅秋涛》获黑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四等奖。

本专业目前已培养111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基本从事高等院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中学历史教师等岗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房列曙教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吴云峰获安徽省首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为高等院校和各级科研机构培养教学、科研人才,同时也为各级政府机关培养具有丰富历史知识、研究能力和品学兼优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才兼备。

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本学科内掌握宽广、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了解国内外对于本专业研究的历史、现状


以及发展趋势,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及动态,并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同时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好的科研潜力,并能够独立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4.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见附件1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1.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课程学习在前一年半完成,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写作、答辩在后一年半内完成,其中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

2.不能按期完成学位论文答辩者,如申请毕业,需完成毕业论文答辩。

3.研究生无特殊情况不允许延长学习年限;特殊情况下逾期不能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或不能按时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的,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超过2年。如确需延长学习年限延期毕业者,于每年3月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填写《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申请表》,经导师、学位点和所在院系主管研究生负责人同意,经研究生学院审批。研究生在延长学习年限期间,不享受普通奖学金和优秀奖学金。在最长的修业年限(5年,包括休学时间)内不能完成全部培养环节的、不按规定申请延期或延期申请未被批准的研究生,应当退学并按肄业处理。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1.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在指导方法上,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以及研究生个人的特长与才能,努力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研究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研究生按时制定好个人培养计划。

2.研究生课程讲授方式要有针对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专题式、报告式、评价式的教学方式,可规定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实验有机结合,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3.导师和导师组要做好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安全稳定工作,协助院系、职能部门处理研究生的突发事件。

六、培养流程与要求

1.制定培养计划

第一学期研究生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自身特点,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如需修改,必须履行相关手续。

2.明确时间节点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明确教学实践、论文开题、中期汇报、论文初稿审阅、论文定稿审阅、答辩等各环节的时间节点,强化各环节的检查,加强二三年级研究生的教学管理,按时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培养环节。

3.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生在第2-4学期完成。届时成立由3-5名导师组成的审查小组,听取研究生汇报,对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难点,明确方向,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

4.中期考核

根据研究生规模和学科点现状,按照学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提出本院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的具体时间和办法,中期考核安排在第四学期中期前完成(每年5月底前)。

A 考核在学院统一组织领导下,由各专业负责实施,组成包括学院(学科)负责人、导师代表、班主任等在内的若干考核小组(每组成员3-5人)进行考核,同时较广泛地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

B 业务方面主要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是否达到规定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反映出来的科研及思维能力;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由院学生工作组会同有关人员进行。

C 填写相关表格,对被考核研究生作出结论性意见。

D 经过中期考核的硕士研究生,按考核成绩分流:

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研究工作能力(以论文为主要参照),可进入硕士论文阶段,继续完成硕士学业。特别优秀者,可以进一步推荐硕博连读。

中止学业:个别成绩较差,明显表现出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学位者,要求限期改正,限期末改正者中止其学业,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给相应证书。

5.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按二级学科成立4-5位专家组成考核小组,全面负责本院研究生的论文中期进展和检查考核工作,重点检查论文进展和学术规范。一般应在第五学期完成。

6.完成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资格审核、学位申请条件审核。

定稿付印之前,必须对论文的真实性加以检查。

七、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课程设置分为6类:①公共必修课 ②公共选修课③专业基础课(必修)④专业方向课(必修)⑤专业选修课⑥补修课。

2.总学分为33-38学分,分配如下:

①公共必修课为4门(7学分),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类)或自然辩证法概论(理科类)18学时,1学分,第一外国语4学分;

②公共选修课(2学分)

③专业基础课(必修)3门以上(不少于12学分),原则上要按一级学科设置,至少要有两门一级学科课程;

④专业方向课(必修)2门以上(不少于6学分),按研究方向设置;

本方向之外的课程,可以作为专业选课程进行选修。若作为专业选修课,每门课程折合3学分。

⑤专业选修课2门(4学分);

选修课最低开班人数和最多限选人数由各开课学院具体开课时确定。

⑥实践环节为2学分。

3.补修课:同等学力与跨专业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方案,列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只计成绩,不计学分。具体课程设置、选修方式与考核由各学院自行安排。

八、学术活动


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各学科专业要采取措施鼓励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参加本学科专业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各学科专业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在学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制订相应的考核办法。学术活动记1学分。具体按照《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暂行办法》执行。

九、实践环节

1.专业实践:大力加强专业实践环节是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各学位点必须根据自己专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专业实践方案及考核办法。专业实践可以为教学实践(如参加本科生辅导课、实验课、毕业论文指导、批改作业等工作)、课程见习、专业实习等形式。实践环节计2学分。

2.社会实践: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暂不计学分。学院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考核其完成情况是否合格。

十、科学研究

学术研究是学术型研究生的重要任务,研究生必须开展高水平、创新的学术研究。学校积极鼓励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安徽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四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各学院和学位点可以根据各学科特点、培养目标自行制订论文发表的具体要求和鼓励规定。

十一、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应鼓励研究生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论文选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研究经济建设中提出的理论问题,选择有重要应用和开发价值的课题。学位论文要有新见解。要采取盲审和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等措施,加强学位论文写作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十二、考核方式

考核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行研究生激励和淘汰措施的重要依据。

1.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

研究生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文献阅读、课堂讨论、作业等)(占2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80%)综合评定。

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原则上应以考试方式进行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评定。部分外语免修的硕士研究生,可以申请免修免考。其他课程的考核方式,可由各学位点自行确定。实践环节等宜用考查的方式进行。考试、考查的形式按课程要求进行设计,可以是闭卷、开卷考试,也可以是做课程论文、实验考核等形式,但都应有文字档案记录。学位课程成绩必须达到75分、其它课程成绩达到60分(合格)及以上者可获得学分。

2.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考查未通过者,须参加补考。补考由开课学院组织安排,补考仍未通过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3.硕士研究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考试、考查,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参加考试、考查时,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缓考,经批准后方可缓考。擅自不参加考试者,该课程的成绩以零分计,不能参加正常补考。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方向及导师一览表

代码

研究方向
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导师

课程

01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主要探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演变,重点关注人物、学术、思潮和文化运动以及思想文化与其他社会生活的关系。

房列曙,王彦章,陈九如

2008156中国近现代思想史,2008157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02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

及时跟踪中国近代社会史前沿研究,探寻近代转型背景下中国经济运行机制及其主要特点,深入解析1840年至1919年间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控制与运行的历史脉络,重点关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变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沈世培,马陵合☆,汪效驷

2008158中国近现代社会史,2008159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03

中国近现代政治史

揭示晚清与民国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向近代转型的发展历程,阐释政治事件的发生背景、演变原因及其多方面的社会效应,探讨政坛风云人物的政治理念与从政心态。

欧阳跃峰,刘灿华

2008165晚清政治制度研究,2008166民国政治制度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类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开课

学期

学时

学分

是否为学位课

考核

方式

公共课

公共必修课

2001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

36

2.0

考试

200100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

18

1.0

考试

2001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2

18

1.0

考试

2005001

基础英语(阅读与写作)

1

54

2.0

考试

2005002

基础英语(口语)

2

36

2.0

考试

公共选修课

2099005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

3

18

1.0

考查

2099006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3

18

1.0

考查

2099007

学术前沿

3

18

1.0

考查

2099008

体育(分小类)

3

18

1.0

考查

专业课

专业基础课(必修)

2008153

中国近现代史理论问题研究

1

60

4.0

考试

2008154

中国近现代政治史

1

60

4.0

考试

2008155

中国近现代史料学

1

60

4.0

考试

专业方向课(必修)

2008156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2

60

3.0

考试

2008157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2

60

3.0

考试

2008158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2

60

3.0

考试

2008159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2

60

3.0

考试

2008165

晚清政治制度研究

2

60

3.0

考试

2008166

民国政治制度研究

2

60

3.0

考试

专业选修课

2008160

中国近现代人物研究

3

40

2.0

考试

2008161

中国近代外交史

3

40

2.0

考试

2008162

中国现代外交史

3

40

2.0

考试

2008163

史学论文写作

3

40

2.0

考试

2008164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3

40

2.0

考试

2008169

中国当代社会史

3

40

2.0

考试

环节

学术活动

1-4

--

1.0

考查

专业实践

3-4

--

2.0

考查

社会实践

1-4

--

0.0

考查

中期考核

4

--

0.0

考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01001

课程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学时:

36

开课院系:

政法学院

课程学分:

2.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历史作用、现实问题和主要对策等,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坚定学生社会主义信念,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阅读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了解当今世界的形势、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并自觉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拓展和深化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考核相结合,通过平时成绩、考试成绩、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编写的统一教材。

主要参考书目:

《邓小平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和1993年版。

《江泽民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01002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课程学时:

18

开课院系:

政法学院

课程学分:

1.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课程性质:《中西哲学比较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公共基础课,本学科的专业方向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能够不断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在比较、融通中西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论阐发的不同路径,进而对现代哲学发展趋势有所把握和体认。

教学要求: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论述,阐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全面提升思维能力和水平。帮助学生比较深入系统地了解中西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学生比较、融通中西哲学理论的能力。

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西方哲学史》、《社会科学方法论现代西方哲学》。

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如何作综述研究、如何填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如何查找文献、如何撰写和发表社会科学论文、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学术研究与学术创造的道德要求、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提升。中西哲学本体论比较、中西哲学认识论比较、中西哲学方法论比较、中西哲学价值观比较、中西哲学历史观比较;中西哲学比较的个案研究:康德与孟子哲学思想比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比较、海德格尔与老庄哲学比较。

考核方式:期中作业、学期末撰写小论文填写一份课题申报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汤文曙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导读》,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论语》、《孟子》、《四书章句集注》、《道德经》、《庄子》;

2.孙伯揆、候惠勤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上、下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欧阳康 张明仓3.:《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美]哈里斯•库珀:《如何做综述性研究》,刘洋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英]朱迪思•贝尔:《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马经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6.[英]戈登•鲁格 玛丽安•彼得.:《给研究生的学术建议》,彭万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美]安德鲁•弗里德兰德 卡罗尔•弗尔特:《如何写好科研项目申请书》,郑如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德]马克斯•韦伯戴兆国著:《社会科学方法论心性与德性》,李秋零 田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李明辉著:《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刊印, 1984年版。

6. Immanuel Kant, Practical Philosophy,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Mary J. Grego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陈晏清:《现代唯物主义导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李德顺:《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孙正聿:《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01003

课程名称: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程学时:

18

开课院系:

政法学院

课程学分:

1.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普通高校理工科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公共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辨证思维能力,提高科学创新能力。并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与解决人与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科技人才。

(二)课程内容简介

自然辩证法概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四个方面。1.自然观:研究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和发展,重点研究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及其规律。2.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研究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论问题,包括科学的本质、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评价和检验等。3.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研究技术的本质以及技术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论问题,以及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4.科学技术与社会:重点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等问题。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自然史;科学史;科学思想史;技术史;科技与社会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分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四个部分进行专题性讲授。

(五)考核方式

笔试(结合课程论文和平时成绩)

(六)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主要参考书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6.

2.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

3.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黄顺基.《科学技术哲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6.霍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7.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8.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9.卡逊.《寂静的春天》,科学出版社,1979.

10.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基础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05001

课程名称:

基础英语(阅读与写作)

课程学时:

54

开课院系:

外国语学院

课程学分:

2.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基础英语(阅读与写作)(待编辑)


《基础英语(口语)》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05002

课程名称:

基础英语(口语)

课程学时:

36

开课院系:

外国语学院

课程学分:

2.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基础英语(口语)(待编辑)


《中国近现代史理论问题研究》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08153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理论问题研究

课程学时:

60

开课院系:

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学分:

4.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课程负责人:沈世培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学 时:60 学 分:4

开课学期:1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理论问题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揭示中国近现代重大史学理论问题的发生与演变过程,培养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知识,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力求对中国近现代史作出全面的了解和科学的说明。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理论问题的研究,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从中发现历史演变规律;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历史学习;掌握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历史学研究能力和技能;并能不断开发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服务于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概述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力求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作指导,吸取中外有关研究成果,拓宽思路;概述运用史学理论研究历史的一般方法,教学中力争全面,突出重点,论点鲜明,持之有据,让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期末闭卷考试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王旭东著:《史学理论与方法》,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赵吉惠著:《历史学方法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赵光贤著:《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范达人著:《当代比较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白寿彝著:《史学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葛懋春著:《历史科学概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中国近现代政治史》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08154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政治史

课程学时:

60

开课院系:

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学分:

4.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课程负责人:欧阳跃峰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学 时:60 学 分:4

开课学期:1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讲述我国近现代政治制度与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发展,衰亡及其演变规律,例如监察制度,地方政治制度,人事制度及官吏管理(如官员的任用,考核,奖惩,回避,退休)等制度,其中可为今天借鉴之用的也不乏其例。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一般线索以及相关典章制度的必要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初步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最新研究动态;培养专业意识、学习历史分析和掌握研究型思维方式,由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中总结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经验教训。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1840—1949年间,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的晚清政权、太平天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权、军务院、护法军政府、广州与武汉民国政府、南京民国政府、伪满洲国、汪伪政权与红色根据地政权的建立过程、阶级属性、组织结构以及它们的演变情况等。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期末闭卷考试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张德泽编著:《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

郦纯著:《太平天国制度初探》,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一版;

钱实甫著:《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一版;

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中国近现代史料学》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08155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料学

课程学时:

60

开课院系:

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学分:

4.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课程负责人:王彦章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学 时:60 学 分:4

开课学期:1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料学》是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全面介绍中国近代史史料的基本知识和情况,指导学生初步接触史料,使其对中国近代史史料的来源、范围、真伪考辨等有一定的认识,为其进一步研究指示门径。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发掘与考察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资料并分析研究史料的价值、源流和利用方法。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导读、学生阅读相关的史料、有针对性的课堂讨论、多种形式的答疑等。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绪论

第一章 档案史料与近代史研究

第二章 个人传记与近代史研究

第三章 地方史志与近代史研究

第四章 报刊杂志与近代史研究

第五章 近代史资料的编辑与整理

第六章 版本、目录与索引

第七章 校勘学与近代史研究

第八章 考据学与近代史研究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期末闭卷考试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谢国桢著:《史料学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编写组:《目录学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一版;

张革非等:《中国近代史料学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张注洪著:《中国现代革命史史料学》,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08156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课程学时:

60

开课院系:

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学分:

3.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课程负责人:陈九如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学 时:60 学 分:3

开课学期:2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必修的专业方向课,目标是了解先进的中国人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国情,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规律。培养研究生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理论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提高学习、研究历史科学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发展的过程及主要思想家的思想特点,从思想变迁的角度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脉络,逐步提高学生的政治观念、思想能力和理论修养。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使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史籍作教材,适当补充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对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同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及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做介绍,并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启发学生思考,培养研究能力,科学揭示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方向。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期末闭卷考试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吴雁南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彭明:《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胡维革:《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08157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课程学时:

60

开课院系:

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学分:

3.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课程负责人:房列曙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学 时:60 学 分:3

开课学期:2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必修的专业方向课,目的是对中国近代学术文化有系统而深入的掌握,让学生明白:学术自身的成就,常常并不因为国家的积弱而逊色,这正是社会经济与学术发展之间的不平衡规律在起作用。中国近代的经世之学,蕴涵着西理,体现了传统儒学道德观念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理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大体掌握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发展脉络,认识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在各个时期的特点,了解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主要内容。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道、咸时期:资产阶级文化的准备;同、光时期:资产阶级文化的形成;北京政府时期:新文化的转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新文化的艰难发展;根据地和解放区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胜利;共和国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期末闭卷考试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史概论》,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一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08158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课程学时:

60

开课院系:

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学分:

3.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课程负责人:汪效驷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学 时:60 学 分:3

开课学期:2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必修的专业方向课,通过本课程的讲授,要求学生大体掌握近代社会发展的脉络,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征,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诸多重大问题,进而从整体上把握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内涵。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掌握近代社会发展的脉络,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征,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诸多重大问题,进而从整体上把握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内涵。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的基本内容是研究传统社会向近代化社会的演变历程。在把握总体变迁的基础上,具体考察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与发展的历史,从社会本身发生的那些本质性的变化来描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基本线索。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期末闭卷考试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乔志强著:《中国近代社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胡朴安著:《中国全国风俗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一版。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08159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课程学时:

60

开课院系:

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学分:

3.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课程负责人:马陵合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学 时:60 学 分:3

开课学期:2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必修的专业方向课,探讨和揭示了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和规律性。通过学习本课程,更深刻地认识到旧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是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经济掠夺;认识到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增强爱国主义精神,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大体掌握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脉络,了解近现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形态的主要特点,理解近现代经济所具有的二元化格局及对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决定意义。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是概述近现代经济变迁的基本历程,以中西经济关系,官商关系,城乡关系,国家与地方关系为侧重点,通过具体历史阶段和具体经济部门的个案研究,揭示近现代经济发展所具有的过渡性特点及其所面临的困境。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期末闭卷考试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中国近现代人物研究》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08160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人物研究

课程学时:

40

开课院系:

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学分:

2.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课程负责人:刘灿华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专业选修课 □√

学 时:40 学 分:2

开课学期:3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中国近现代人物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选修课程,基本内容是研究影响我国近代、现代社会进程的历史人物,从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的角度,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基本线索。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大体掌握中国现代主要著名人物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军事思想及文化主张,认识其成功之道,总结其经验教训,更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现代史的了解。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主要介绍“五四”以来的中国历史人物的研究概貌和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郭沫若、胡适、蒋介石的生平、事迹、思想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着重介绍本系教师对李大钊、郭沫若、胡适、蒋介石、毛泽东等研究的成果,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前沿情况及人物研究的思想方法。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课程论文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黄允升主编:《毛泽东生平实录》,北京:红旗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何虎生著:《蒋介石传》,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桑逢康著:《胡适评传》,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中国近代外交史》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08161

课程名称:

中国近代外交史

课程学时:

40

开课院系:

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学分:

2.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课程负责人:刘灿华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专业选修课 □√

学 时:40 学 分:2

开课学期:3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中国近代外交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选修课程,基本内容是研究影响我国近代外交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揭示近现代中国外交关系的基本线索。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基本格局,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演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以及国人近代外交观念的形成。并对具体的外交案例有大致的了解。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将对近代外交案例逐个进行解剖,着重介绍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祖国领土与主权的不断丧失,半殖民地程度的逐步加深;以及国人西方认识的深化,近代外交观念的萌发,驻外使节的派遣,以及为维护民族权益而进行的艰难抗争。进而分析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演变,展现中国在远东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揭示近代外交的基本走向,总结近代外交的种种失误。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课程论文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赵佳楹编著:《中国近代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丁名楠等著:《帝国主义侵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一版;

卿汝楫著:《美国侵华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3、1956年,第一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沙俄侵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一版;

王芸生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一版;;

杨公素著:《晚清外交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马士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中国现代外交史》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08162

课程名称:

中国现代外交史

课程学时:

40

开课院系:

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学分:

2.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课程负责人:刘灿华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专业选修课 □√

学 时:40 学 分:2

开课学期:3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中国现代外交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选修课程,基本内容是研究影响我国现代外交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揭示现代中国外交关系的基本线索。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大体掌握中国现代外交史的发展脉络,认识中国外交史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了解中国现代外交史领域中诸多重要问题。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1.中国现代外交史的发展脉络;2.中国现代外交史政策的变化和重大外交事件研究;3.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双边外交,多边外交概况以及同国家组织的关系;4.著名外交家的外交思想和外交活动等。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课程论文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赵佳楹编著:《中国现代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石源华著:《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08163

课程名称:

史学论文写作

课程学时:

40

开课院系:

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学分:

2.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课程负责人:欧阳跃峰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专业选修课 □√

学 时:40 学 分:2

开课学期:3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史学论文写作》是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选修课程,系统阐述历史学学位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包括选题、情报搜集、观点与论证、史料运用、开题报告撰写等,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历史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本课程在讲述理论的同时,以国内外历史教育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为案例,解剖案例,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历史学学位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包括选题、情报搜集、观点与论证、史料运用、开题报告撰写等。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课程论文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张海惠、王玉芝编:《建国以来中国史学论文集篇目索引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一版;

李振宏、刘克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收藏》,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蒋大椿主编:《史学探渊:中国近代史学理论文编收藏》,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08164

课程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课程学时:

40

开课院系:

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学分:

2.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课程负责人:刘际钢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专业选修课 □√

学 时:40 学 分:2

开课学期:3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选修课程,本课程以历史学为主体,主要是1949年以后的中国历史,属于中国通史的一部分,其内容是叙述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本课程是一门融科学性、现实性、政治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学科,这是它与其它专业基础课的不同所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共和国史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培养学生从时代发展的高度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的能力。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课程论文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陈明星主编:《新中国四十五年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晚清政治制度研究》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08165

课程名称:

晚清政治制度研究

课程学时:

60

开课院系:

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学分:

3.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课程负责人:欧阳跃峰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学 时:60 学 分:4

开课学期:1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晚清政治制度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讲述晚清时期出现的各个政权的组织结构及其发展、演变情况,例如清朝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监察制度、人事制度及官吏管理,太平天国政治制度,重点关注随着社会转型而出现的带有近代性质的政权机构,尤其侧重于清末新政、预备立宪时期的政治制度改革。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晚清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况及其向近代转型的发展趋势,了解与典章制度相关的必要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初步了解晚清政治制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最新研究动态;培养专业意识、学习历史分析和掌握研究型思维方式,由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中总结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经验教训。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1840—1911年间,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的晚清政权、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过程、阶级属性、组织结构以及它们的演变情况,戊戌变法、清末新政、预备立宪时期有关政治制度的改革。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期末闭卷考试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张德泽编著:《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

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钱实甫:《清代的外交机关》,三联书店1959年,第一版;

郦纯著:《太平天国制度初探》,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一版;

罗尔纲:《湘军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第一版;

李进修:《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求实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史远芹、曹贵民、李玲玉:《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民国政治制度研究》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08166

课程名称:

民国政治制度研究

课程学时:

60

开课院系:

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学分:

3.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课程负责人:刘灿华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学 时:60 学 分:4

开课学期:1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民国政治制度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讲述民国时期出现的各个政权的组织结构及其发展、演变情况,例如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权、军务院、护法军政府、广州与武汉民国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伪满洲国、汪伪政权与红色根据地政权,重点是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近代组织结构和行政程序。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况及其向近代转型的发展趋势,着重了解北洋军阀时期的国会与宪法草案、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国民党的“党治主义;在此基础之上,初步了民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最新研究动态;培养专业意识、学习历史分析和掌握研究型思维方式,由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中总结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经验教训。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1812—1949年间,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权、军务院、护法军政府、广州与武汉民国政府、南京民国政府、伪满洲国、汪伪政权与红色根据地政权的阶级属性、组织结构以及它们的演变情况。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期末闭卷考试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李进修:《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求实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史远芹等:《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第一版;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孔庆泰等:《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中国当代社会史》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08169

课程名称:

中国当代社会史

课程学时:

40

开课院系:

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学分:

2.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课程负责人:宋曲霞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方向课 □√

学 时:60 学 分:3

开课学期:3 开课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中国当代社会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必修的专业方向课,主要讲授中国当代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世界背景、历史前提、基本脉络和丰富内涵,使学生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中国当代社会演变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当代社会研究领域的主要学者、重要机构、代表性论著、重大课题和最新研究动态,初步掌握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演变和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中国当代社会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当代中国社会意识的演变,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演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考查40%、期末闭卷考试6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高燕宁、卢萍、柳春清著:《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于光远著:《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张静如、刘志强、卞杏英主编:《中国现代社会史》,上下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严昌洪著:《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张仁善著:《1949年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罗沛霖、杨善华、程为敏主编:《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孙立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学术活动》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99001

课程名称:

学术活动

课程学时:

0

开课院系:

其他

课程学分:

1.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必修环节(略)


《专业实践》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99002

课程名称:

专业实践

课程学时:

0

开课院系:

其他

课程学分:

2.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必修环节(略)


《社会实践》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99003

课程名称:

社会实践

课程学时:

0

开课院系:

其他

课程学分:

0.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必修环节(略)


《中期考核》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99004

课程名称:

中期考核

课程学时:

0

开课院系:

其他

课程学分:

0.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必修环节(略)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99005

课程名称: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

课程学时:

18

开课院系:

其他

课程学分:

1.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公共选修课(略)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99006

课程名称: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课程学时:

18

开课院系:

其他

课程学分:

1.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公共选修课(略)


《学术前沿》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99007

课程名称:

学术前沿

课程学时:

18

开课院系:

其他

课程学分:

1.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公共选修课(略)


《体育(分小类)》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2099008

课程名称:

体育(分小类)

课程学时:

18

开课院系:

其他

课程学分:

1.0

适用类别:

硕士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公共选修课(略)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审批表

学科点负责人意见及说明: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审核意见(包括审核方式、内容、意见、结论):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所在学院(所)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研究生院和主管校领导审核意见:

研究生学院负责人(签名):      学校领导(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相关话题/安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