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哲学(010102)专业培养方案

安徽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4-04-01

中国哲学(010102)专业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中国哲学”硕士学位点于2006年设置,2007年开始招生。本学位点目前设立三个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中西哲学比较。本硕士点目前共有导师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本学位点自2006年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项目4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3部,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光明日报》、《学术月刊》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80余篇。荣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部级教学优秀奖、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8项。出席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达50余人次。培养的硕士生有的考取了全国重点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有的在一些大专院校担任教学、科研、行政工作。

二、培养目标

1、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学术规范和严谨的科研作风,具有追求真理、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
2、掌握本学科较为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本专业范围内学科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对本学科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并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硕士学术水平。
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进行中外哲学的对话与比较。
4、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具有阅读和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经典文本的能力。以促进中国哲学的发展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
5、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等信息交流手段,具有能够借助网络进行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的能力。
6、具有健康的体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本专业暂设三个研究方向:
A、中国古代哲学B、中国近现代哲学C、中西哲学比较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研究生导师
(博导注明)
1 中国古代哲学 先秦子学研究;佛教哲学研究;宋明理学研究 郭淑新(博导)
戴兆国(博导)
郭应传
2 中国近现代哲学 胡适哲学思想研究;熊十力哲学思想研究 郭淑新(博导)

3 中西哲学比较 诠释学研究;康德道德哲学研究;
中西诠释传统、诠释方法比较研究 彭启福(博导)
戴兆国(博导)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1.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课程学习在前一年半完成,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写作、答辩在后一年半内完成,其中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
2.不能按期完成学位论文答辩者,如申请毕业,需完成毕业论文答辩。
3.研究生无特殊情况不允许延长学习年限;特殊情况下逾期不能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或不能按时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的,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超过2年。如确需延长学习年限延期毕业者,于每年3月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填写《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申请表》,经导师、学位点和所在院系主管研究生负责人同意,经研究生学院审批。研究生在延长学习年限期间,不享受普通奖学金和优秀奖学金。在最长的修业年限(5年,包括休学时间)内不能完成全部培养环节的、不按规定申请延期或延期申请未被批准的研究生,应当退学并按肄业处理。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1.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在指导方法上,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应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以及研究生个人的特长与才能,努力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研究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研究生按时制定好个人培养计划。
2.研究生课程讲授方式要有针对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专题式、报告式、评价式的教学方式,可规定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实验有机结合,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3.导师和导师组要做好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安全稳定工作,协助院系、职能部门处理研究生的突发事件。

六、培养流程与要求

1、制定培养计划
第一学期内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个人特点,制定“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必须在培养方案范围内制定,一经确定,要切实执行,不得随意变动。如需修改,必须履行相关手续。
2、明确时间节点
各学位点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明确教学实践、论文开题、中期汇报、论文初稿审阅、论文定稿审阅、答辩等各环节的时间节点,强化各环节的检查,加强二三年级研究生的教学管理,按时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培养环节。
3、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时间应在第2-4学期完成。学位点根据选题情况,成立由3-5名导师组成的审查小组,听取研究生汇报,对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难点,明确方向,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
4、中期考核
根据本院研究生规模和学科点现状,按照学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提出本院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的具体时间和办法,中期考核安排在第四学期中期前完成(每年5月底前)。
A、考核在学院统一组织领导下,由各专业负责实施,组成包括学院(学科)负责人、导师代表、班主任等在内的若干考核小组(每组成员3-5人)进行考核,同时较广泛地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
B、业务方面主要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是否达到规定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反映出来的科研及思维能力;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由院学生工作组会同有关人员进行。
C、填写相关表格,对被考核研究生作出结论性意见。
D、经过中期考核的硕士研究生,按考核成绩分流:
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研究工作能力(以论文为主要参照),可进入硕士论文阶段,继续完成硕士学业。特别优秀者,可以进一步推荐硕博连读。
终止学业:个别成绩较差,明显表现出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学位者,要求限期改正,限期末改正者终止其学业,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给相应证书。
5、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列出时间、具体组织形式等)
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成立4-5位专家组成考核小组,全面负责本院研究生的论文中期进展和检查考核工作,重点检查论文进展和学术规范。一般应在第五学期完成。
6、完成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资格审核、学位申请条件审核。
定稿付印之前,必须对论文的真实性加以检查。

七、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课程设置分为6类:①公共必修课②公共选修课③专业基础课(必修)④专业方向课(必修)⑤专业选修课⑥补修课。
2.总学分为≥34学分,分配如下:
①公共必修课为3门(7学分),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类),1学分,第一外国语4学分;
②公共选修课(2学分)
③专业基础课(必修)3门(12学分);
④专业方向课(必修)2门(8学分);
本方向之外的课程,可以作为专业选课程进行选修。若作为专业选修课,每门课程折合3学分。
⑤专业选修课2门(4-6学分);
⑥实践环节为2学分;
学术活动为1学分。
3.补修课:同等学力与跨专业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方案,列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只计成绩,不计学分。具体课程设置、选修方式与考核由各学院自行安排。

八、学术活动

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各学科专业要采取措施鼓励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参加本学科专业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各学科专业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在学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制订相应的考核办法。学术活动记1学分。具体按照《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暂行办法》执行。

九、实践环节

1、专业实践:大力加强专业实践环节是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各学位点必须根据自己专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专业实践方案及考核办法。专业实践可以为教学实践(如参加本科生辅导课、实验课、毕业论文指导、批改作业等工作)、课程见习、专业实习等形式。实践环节计2学分。
2、社会实践: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暂不计学分。学院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考核其完成情况是否合格。

十、科学研究

学术研究是学术型研究生的重要任务,研究生必须开展高水平、创新的学术研究。学校积极鼓励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安徽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四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各学院和学位点可以根据各学科特点、培养目标自行制订论文发表的具体要求和鼓励规定。

十一、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应鼓励研究生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论文选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研究经济建设中提出的理论问题,选择有重要应用和开发价值的课题。学位论文要有新见解。要采取盲审和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等措施,加强学位论文写作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十二、考核方式

考核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行研究生激励和淘汰措施的重要依据。
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
研究生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文献阅读、课堂讨论、作业等)(占2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80%)综合评定。
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原则上应以考试方式进行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评定。部分外语免修的硕士研究生,可以申请免修免考。其他课程的考核方式,可由各学位点自行确定。实践环节等宜用考查的方式进行。考试、考查的形式按课程要求进行设计,可以是闭卷、开卷考试,也可以是做课程论文、实验考核等形式,但都应有文字档案记录。学位课程成绩必须达到75分、其它课程成绩达到60分(合格)及以上者可获得学分。
2.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考查未通过者,须参加补考。补考由开课学院组织安排,补考仍未通过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3.硕士研究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考试、考查,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参加考试、考查时,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缓考,经批准后方可缓考。擅自不参加考试者,该课程的成绩以零分计,不能参加正常补考。

附1:研究方向

方向代码

方向名称

方向简介

导师(博导☆)

课程

01

中国古代哲学

先秦子学研究;佛教哲学研究;宋明理学研究

郭淑新☆,戴兆国☆,郭应传

02

中国近现代哲学

胡适哲学思想研究;熊十力哲学思想研究

郭淑新☆

03

中西哲学比较

诠释学研究;康德道德哲学研究; 中西诠释传统、诠释方法比较研究

彭启福☆,戴兆国☆

附2:课程设置

课程类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学时

学分

是否学位课

考核方式

公共课

公共必修课

2001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

36

2.0

考试

200100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

18

1.0

考试

2001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2

18

1.0

考试

2005001

基础英语(阅读与写作)

1

54

2.0

考试

2005002

基础英语(口语)

2

36

2.0

考试

公共选修课

2099005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

3

18

1.0

考查

2099006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3

18

1.0

考查

2099007

学术前沿

3

18

1.0

考查

2099008

体育(分小类)

3

18

1.0

考查

专业课

专业基础课(必修)

2001015

哲学概论

1

60

4.0

考试

2001016

中国哲学史专题研究

1

60

4.0

考试

2001017

西方哲学史专题研究

1

60

4.0

考试

专业方向课(必修)

2001018

中国哲学原典导读

1

60

4.0

考试

2001019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诠释传统

1

60

4.0

考试

2001020

诠释学专题研究

1

60

4.0

考试

2001021

中国哲学原典中的大智慧

1

60

4.0

考试

2001022

中西文化交流与比较

1

60

4.0

考试

2001023

中西哲学比较

1

60

4.0

考试

专业选修课

2001024

宋明理学专题研究

1

40

2.0

考试

2001025

现代西方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1

40

2.0

考试

附3:课程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代码:2001001, 开课:政法学院, 学时:36, 学分:2, 适用:硕士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历史作用、现实问题和主要对策等,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坚定学生社会主义信念,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阅读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了解当今世界的形势、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并自觉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拓展和深化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考核相结合,通过平时成绩、考试成绩、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编写的统一教材。
主要参考书目:
《邓小平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和1993年版。
《江泽民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代码:2001002, 开课:政法学院, 学时:18, 学分:1, 适用:硕士

课程性质:《中西哲学比较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公共基础课,本学科的专业方向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能够不断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在比较、融通中西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论阐发的不同路径,进而对现代哲学发展趋势有所把握和体认。
教学要求: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论述,阐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全面提升思维能力和水平。帮助学生比较深入系统地了解中西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学生比较、融通中西哲学理论的能力。
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西方哲学史》、《社会科学方法论现代西方哲学》。
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如何作综述研究、如何填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如何查找文献、如何撰写和发表社会科学论文、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学术研究与学术创造的道德要求、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提升。中西哲学本体论比较、中西哲学认识论比较、中西哲学方法论比较、中西哲学价值观比较、中西哲学历史观比较;中西哲学比较的个案研究:康德与孟子哲学思想比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比较、海德格尔与老庄哲学比较。
考核方式:期中作业、学期末撰写小论文填写一份课题申报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汤文曙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导读》,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论语》、《孟子》、《四书章句集注》、《道德经》、《庄子》;
2.孙伯揆、候惠勤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上、下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欧阳康张明仓3.:《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美]哈里斯•库珀:《如何做综述性研究》,刘洋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英]朱迪思•贝尔:《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马经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6.[英]戈登•鲁格玛丽安•彼得.:《给研究生的学术建议》,彭万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美]安德鲁•弗里德兰德卡罗尔•弗尔特:《如何写好科研项目申请书》,郑如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德]马克斯•韦伯戴兆国著:《社会科学方法论心性与德性》,李秋零田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李明辉著:《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刊印,1984年版。
6.ImmanuelKant,PracticalPhilosophy,TranslatedandEditedbyMaryJ.Gregor,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陈晏清:《现代唯物主义导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李德顺:《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孙正聿:《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代码:2001003, 开课:政法学院, 学时:18, 学分:1, 适用:硕士

(一)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普通高校理工科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公共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辨证思维能力,提高科学创新能力。并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与解决人与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科技人才。

(二)课程内容简介
自然辩证法概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四个方面。1.自然观:研究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和发展,重点研究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及其规律。2.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研究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论问题,包括科学的本质、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评价和检验等。3.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研究技术的本质以及技术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论问题,以及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4.科学技术与社会:重点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等问题。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自然史;科学史;科学思想史;技术史;科技与社会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分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四个部分进行专题性讲授。

(五)考核方式
笔试(结合课程论文和平时成绩)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主要参考书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6.
2.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
3.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黄顺基.《科学技术哲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6.霍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7.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8.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卡逊.《寂静的春天》,科学出版社,1979.
10.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哲学概论

代码:2001015, 开课:政法学院, 学时:60, 学分:4, 适用:硕士

课程编号:012112
课程负责人:吴先伍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哲学概论》是哲学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哲学专业硕士生对于哲学基本原理有一个了解,而且也使他们学会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的方式,引领学生了解哲学原理,思考哲学及其它社会现实问题。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预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读张世英的《哲学导论》、叶秀山的《哲学要义》、孙正聿的《哲学导论》、王德峰的《哲学导论》。
(四)教学内容:哲学的产生、哲学的发展、哲学的基本问题等基本理论问题;哲学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身与心关系的思考;哲学与科学、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理性的思维方式的关系;哲学视野中的现实社会等等。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考试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上海人民出版社);冯契:《智慧的探索·冯契文集第八卷》、《智慧的探索·补编·丰祺文集第九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叶秀山:《哲学要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版);孙正聿:《哲学修养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王德峰:《哲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哲学史专题研究

代码:2001016, 开课:政法学院, 学时:60, 学分:4, 适用:硕士

课程编号:012102
课程负责人:郭淑新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中国哲学史专题研究》是中国哲学硕士点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本科程的开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中国哲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为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进一步展开对中国哲学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系统地了解中国哲学思想演变和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规律,准确地把握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理论及其方法。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预修中国思想史、西方哲学史、训诂学、伦理学、逻辑学等相关课程。研读中国哲学经典文本。
(四)教学内容安排:
绪论: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上篇中国古代哲学向近现代哲学的演进历程
第一讲 从有无、理气、道器之辩到对历史观问题的考察
第二讲 从天人之辩到对人的自由和理想问题的探讨
第三讲 从名实、言意之辩到对逻辑学、方法论问题的关注
第四讲 知行范畴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嬗变
下篇中国近现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第一讲胡适兼治中西哲学,使中国传统哲学研究范式发生现代转换
第二讲熊十力坚守现代性理念,对传统哲学作出适应时代的调整
第三讲梁漱溟的比较文化观,凸显了对中西文化的辩证审视
第四讲冯友兰在方法论上会通中西,促进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进程
第五讲金岳霖融会东西方智慧,构筑现代中国的形上学体系
第六讲追问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重建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范式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考试方式:期末课程论文写作与平时成绩相结合。评价方法:百分制,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中国古代哲学经典文本(四书五经等);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上、下)》,中华书局,1991年。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冯友兰:《贞元六书》(上、下),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年。金岳霖:《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梁漱溟:《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臧宏、丁祯彦等:《中国哲学名论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西方哲学史专题研究

代码:2001017, 开课:政法学院, 学时:60, 学分:4, 适用:硕士

课程编号:012101
课程负责人:杨善解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西方哲学史专题研究》是中国哲学硕士点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主要任务是是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西方哲学的基本知识,并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是:系统地了解西方哲学思想演变和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规律,准确地掌握西方哲学的基本观点、理论及其方法。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为:逻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史、欧洲史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讲导言:西方哲学史概要(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及演变)
第二讲早期希腊的自然哲学(形而上学的最初形态)
第三讲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形而上学的形成)
第四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唯名论和实在论)
第五讲英国经验论哲学的源流(近代的唯物论)
第六讲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哲学(17世纪的形而上学)
第七讲法国启蒙哲学(百科全书派)
第八讲休谟和康德的哲学(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
第九讲黑格尔哲学(思辨的形而上学)
(以上内容在授课时视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采用期末开卷考试方式,试题主要为简答题和论述题。评价方法为百分制。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无固定教材,以教师自己的讲稿为主。
教学主要参考书目如下:
1、[德]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1-4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
2、[英]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
3、[德]文德尔班著:《哲学史教程》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
4、[美]梯利著:《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9年。
5、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6、苗力田、李毓章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中国哲学原典导读

代码:2001018, 开课:政法学院, 学时:60, 学分:4, 适用:硕士

课程编号:012112
课程负责人:臧宏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必修的专业方向课。中国哲学原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开端、中国哲学的生长点和中国诠释学的演练场。揭示儒、道、释的大智慧,把握他们生命观的异同点,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西、马的融合,提供第一手的可靠的智慧资粮,是本课程的根本目的、目标和任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训诂学(中国诠释学)的方法;大思维(太极思维或整体思维)的方法;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方法。也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训诂的能力、整体把握问题的能力和比较中西的能力。
(三)预修课程和相关知识:
学习中国哲学原典,要有必要的训诂学方面的知识。如训诂学的性质,训诂学的基本方法,训诂学上的一些基本术语等,都要有初步的了解。另外,也要知道和学会运用几本常用的训诂工具书(如《说文解字段注》、《经传释词》等)。这些,在前言中讲一讲就够了,不必另开设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1.《论语导读》,全书20篇,481章,除第10篇(乡党26章)不讲外,共455章,每周4学时,共15周,平均每周讲30章。
2.《老子导读》,全书共81章,每周4学时,共15周,平均每周5.4章。
3.《金刚经导读》,全书共32品,每周4学时,共15周,平均每周两品多一点。
以上三门课程,轮回讲授,每届学生可以听一门,也可以听三门。比如2010级听《论语导读》,在给2011级讲《老子导读》时,他们也可以跟着听,在给2012级讲《金刚经导读》时,他们同样可以跟着听。实际上,每一门课中,儒道释都涉及到,用心的人听一门,即可触类旁通。
(五)考试方式与评价方法:
采取出题作文开卷考试的方式。这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占有材料、分析比较、独立思考、文字表达等写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题目要统一,要有新的视角,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凡抄袭别人的文章,一律不给分数,有言在先,勿谓言之不预。
采用百分制的评分方法。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
3.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2版。
主要参考书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1版。
2.钱穆:《论语新解》。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3月第2版。
3.李泽厚:《论语今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4.萧天石:《道德经圣解》。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5.董子竹:《金刚经到底说什么?》。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诠释传统

代码:2001019, 开课:政法学院, 学时:60, 学分:4, 适用:硕士

课程编号:012113
课程负责人:郭淑新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中国哲学中的诠释传统》是中国哲学硕士点的专业方向课,是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本科程的开设,其目的是为了在总体把握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悠久的诠释传统的脉络进行梳理,对中国哲学的诠释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求中国诠释传统的当代转换之可能性和合理途径。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著作研究的兴趣以及对其进行现代诠释(对话、解读)的能力,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演进与诠释方法之间的关系。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预修经学史、训诂学、考据学、西方诠释学、西方诠释学史等相关课程。研读中国哲学经典文本。
(四)教学内容安排:
绪论:(概述自先秦哲学到清代朴学的演进,是一个文化经典的诠释传统形成、又不断源远流长的过程。)
第一讲:中华文化经典文本的形成、主题和表达特征。
第二讲:中国古代哲学诠释方法的基本范式
第三讲: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语言诠释传统
第四讲: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历史诠释传统
第五讲: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心理诠释传统
第六讲:中国古代诠释传统中的个案研究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考试方式:期末课程论文写作与平时成绩相结合。评价方法:百分制,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丁祯彦、臧宏、李似珍:《中国哲学名论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8年。潘德荣:《诠释学导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彭启福:《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周光庆:《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中华书局,2002年。王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公司出版社,1996年。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诠释学专题研究

代码:2001020, 开课:政法学院, 学时:60, 学分:4, 适用:硕士

课程编号:012114
课程负责人:彭启福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任务
《诠释学专题研究》,是本学科“中西哲学研究”方向的专业方向课程之一。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彰显西方诠释学的方法论意义,为本学科学生深入研究西方哲学和进行中西哲学比较奠定文本诠释的方法论基础,
二、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对西方诠释学思潮的源起、主要流派的思想特点、基本方法以及发展趋势有广泛而深入的把握,对西方诠释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有较为系统的了解。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1.《语言学概论》;2.《西方哲学史概论》。
四、教学内容
1.西方诠释学的起源;2.作为方法论的近代西方诠释学;3作为本体论的当代西方哲学诠释学;4.当代西方诠释学的多元化发展;5.西方诠释学视域中的语言;6.西方诠释学视域中的真理;7.海内外学者创建或重建“中国诠释学”的设想及努力。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试(课程论文写作与平时成绩相结合)
六、教材或主要参考资料:
1、潘德荣:《诠释学导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2、彭启福:《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下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Palmer:Hermeneutics:InterpretationTheoryinSchleiermacher,Dilthy,Heidegger,andGadamer.Evanston、版时,出版商曾对书名表示了困惑,因为他不了解哲学诠释学与真理\


中国哲学原典中的大智慧

代码:2001021, 开课:政法学院, 学时:60, 学分:4, 适用:硕士

课程编号:012115
课程负责人:臧宏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必修的专业方向提高课。哲学就是爱智慧,就是对智慧的追求,不探索智慧的哲学,就不是真正的哲学。因此,研究中国哲学原典中的大智慧,对于发展中国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视角,开阔他们的心胸。促进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的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的中国化,是本课程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弄清智慧与知识的关系,特别是智慧与知识的不同,还要使学生懂得智慧如何获得和智慧如何表达的问题。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学过《儒道释原典导读》的学生,这个问题自然解决。
(四)教学内容安排:
1.《论语》的大智慧(五周讲完)。
2.《老子》的大智慧(五周讲完)。
3.《金刚经》的大智慧(五周讲完)。
(五)考试方式与评价方法:
采取出题作文开卷考试的方式和百分制评分的方法。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
3.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2版。
主要参考书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1版。
2.钱穆:《论语新解》。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3月第2版。
3.李泽厚:《论语今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4.萧天石:《道德经圣解》。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5.董子竹:《金刚经到底说什么?》。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中西文化交流与比较

代码:2001022, 开课:政法学院, 学时:60, 学分:4, 适用:硕士

课程编号:012116
课程负责人:彭启福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任务
《中西文化交流与比较》,是本学科“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方向的专业方向课程之一。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中西文化交流历史的梳理以及对中西哲学在本体论、方法论和某些具体哲学问题上的不同理路之分析,为学生展开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奠定一定的哲学基础。
二、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一是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有个初步的了解,二是对中西哲学在本体论、方法论以及某些具体哲学问题上的不同理路有所把握。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1.《中国哲学史概论》;2.《西方哲学史概论》;3.其他相关知识。
四、教学内容
1.文化概论;2.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萌芽和发展;3.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4.鸦片战争及其在中国的文化反响;5.本体论与方法论视野中的中西诠释传统比较;6.中西美学思想之比较。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试(课程论文写作与平时成绩相结合)
六、教材或主要参考资料:
1.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三卷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3.潘德荣:《文字·诠释·传统——中国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4.李清良:《中国阐释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


中西哲学比较

代码:2001023, 开课:政法学院, 学时:60, 学分:4, 适用:硕士

课程编号:012117
课程负责人:戴兆国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中西哲学比较》是本学科的专业方向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比较、融通中西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论阐发的不同路径,进而对现代哲学发展趋势有所把握和体认。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帮助学生比较深入系统地了解中西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学生比较、融通中西哲学理论的能力。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
(四)教学内容安排:中西道德哲学比较、中西哲学本体论比较、中西哲学认识论比较、中西哲学方法论比较、中西哲学价值观比较、中西哲学历史观比较;中西哲学比较的个案研究:康德与孟子哲学思想比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比较、海德格尔与老庄哲学比较。
(五)考试方式与评价方法:期中作业、学期末撰写小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论语》、《孟子》、《四书章句集注》、《道德经》、《庄子》;
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3.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6.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张祥龙:《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戴兆国:《心性与德性》,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戴兆国:《西方道德哲学著作解读》,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李明辉:《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刊印,1984年版。
11.ImmanuelKant,PracticalPhilosophy,TranslatedandEditedbyMaryJ.Gregor,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宋明理学专题研究

代码:2001024, 开课:政法学院, 学时:40, 学分:2, 适用:硕士

课程编号:012118
课程负责人:丁怀超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
《宋明理学专题研究》系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选修课。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高度思辨性和广泛影响性的哲学学派。宋明理学既是先秦儒学的进一步理论发展,又是儒学汲取道家与道教、佛学特别是禅宗思想理论而加以综合创新的重要理论成果,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后期基本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理论支撑,对日本、韩国以及同南亚国家的思想文化具有深远影响。本课程旨在系统梳理宋明理学之发生、发展、转变、衰落的历史过程,重点剖析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基本理论内容,进而引领学生逐步走进宋明理学乃至中国哲学的学术殿堂,发现和发明宋明理学乃至中国哲学的学术思想内容,为学生从事中国哲学的学术研究提供基本参照和支撑。本课程的基本目的和目标,在于系统讲授宋明理学的思想理论观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学术视野上剖析宋明理学学术理论,培养从事中国哲学特别是古代哲学的研究和教学专门人才。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解释和揭示宋明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与学术思想的原因,讨论宋明理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具体研究和解释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胡宏、朱熹、陆九渊、陈白沙、湛若水、王阳明、刘宗周等十余位思想家的基本学术理念、理论体系和哲学范畴,分析宋明理学的社会历史影响和学术史地位,讨论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道家与道教、佛教特别是禅宗的学术理论关系,阐述宋明理学提出和所蕴含着的哲学理论问题及其现代意义。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本课程属于提高性研究课程。学生在学习和研究本课程之前,一般应具备中国哲学史基本知识,并尽可能了解或理解一两种中国先秦儒学经典如《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的基本内容,以及《中国哲学原著选读》、《中国哲学史研究》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讲: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第二讲:宋明儒学与道家道教
第三讲:宋明理学与佛教禅宗第四讲:宋明理学分期与流派
第五讲:周敦颐与理学的肇起第六讲:程颐程颢的理学思想
第七讲:张载的理学思想第八讲:理学思想的南传
第九讲:胡宏对理学的贡献第十讲: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
第十一讲:陆九渊的思想贡献第十二讲:陈白沙湛若水的心学
第十三讲:王阳明的心学理论贡献
第十四讲:刘宗周的思想体系第十五讲:理学理论与现代哲学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核方式为撰写小论文。要求每位研修《宋明理学专题研究》课程的学生交出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小论文。评价方法采用百分制。
(六)教材与教学基本参考书
本课程的基本教材:
陈来《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初版,后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北京三联书店分别再版。
本课程主要教学参考书:
吕思勉《理学刚要》,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再版;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初版,人民出版社2002年再版;
向世陵:《理气心性之间》,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初版,人民出版社2008年再版。


现代西方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代码:2001025, 开课:政法学院, 学时:40, 学分:2, 适用:硕士

课程编号:012119
课程负责人:潘德荣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任务
《西方哲学经典著作选读》是本学科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倡导一种研读哲学经典著作的研究取向,并引导学生既对哲学经典著作保持足够的尊重,也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同时,也深化学生对哲学史的了解和对相关哲学问题的把握。
二、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对选读的哲学经典著作写作的时代背景、基本的内容、核心的观点及其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有一定的认识。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1.《西方哲学史概论》;2.相关哲学经典及哲学家的传记等。
四、教学内容:
选取西方哲学发展史与现代西方哲学中有重大影响的哲学经典著作进行研读,主要围绕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核心思想及其在哲学史或当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的重大影响等展开有针对性的研读。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查(课程论文写作与平时成绩相结合)
六、教材或主要参考资料:
1.所选读的哲学经典著作;
2.有关哲学家的思想传记;
3.与所选读的经典著作相关的其他哲学著作;
4.国内外学者的导读性著作。


佛教哲学专题研究

代码:2001026, 开课:政法学院, 学时:40, 学分:2, 适用:硕士

课程编号:012120
课程负责人:郭应传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佛教哲学专题研究》主要是为哲学专业,尤其是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其主要目的是在比较性的视野之下,包括儒道佛比较、中印佛学比较和中西哲学比较等维度,把握和领会中国佛教哲学颇具民族特色的内涵与特质。本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在于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不仅使学生们了解中国佛学的历史演进脉络及其阶段性主题,更注重让学生们较为深切地、批判性地理解和体会中国佛教哲学在理论思维方面的利弊得失。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佛教哲学尤其是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梳理、研讨,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佛教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和命题、基本内容、源流演变以及发展规律,并由此能够宏观地、较为深入地领会中国佛教哲学与儒、道思想的交融互摄,从而把握中国佛教哲学的思维理路、价值取向、终极关怀等意蕴。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为了使得讲授、研讨的教学过程能够顺利展开并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学生们应具备中国哲学史方面的基本知识,当然,若能够储备和掌握一定西方哲学史方面的知识将更好。
四、教学内容安排
采用教师主讲与学生辅讲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运用讨论交流式的教学方法,围绕中国佛教典籍而展开,选取最能体现中国佛教精神并充分展现基于佛教哲学思想的基础而对儒、道思想融摄会通佛教原典《坛经》为代表。让学生们在搜集资料和凝练讲稿的准备过程中,真切地体会中国佛教哲学的精神品格和生命智慧。教师在讲授、点评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儒、道、佛的互动互融,也应重视中印佛学思想的异同以及中西哲学的比较,以期开拓学生们的视界,把握佛教亦哲学亦宗教的特质。
五、考核方式与评介方法
采取平时讲稿的准备发言情况、讨论交流的参与程度与期末小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们的考核与评介主要依据学生们的出勤率、学习态度、讨论的积极性以及对佛教哲学思想的把握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介。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以禅宗典籍《坛经校释》为主(〔唐〕慧能著,郭朋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参考书目主要包括:方立天《佛教哲学》(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版;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俄〕舍尔巴茨基《小乘佛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俄〕舍尔巴茨基《大乘佛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赖永海《中国佛性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1版;印顺《佛法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版;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版。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代码:2001027, 开课:政法学院, 学时:40, 学分:2, 适用:硕士

课程编号:012121
课程负责人:余亚斐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是阐明中国哲学史的史料来源,辨别中国哲学史史料的真伪,评判中国哲学史史料的价值,为中国哲学史研究提供客观依据的一门科学。它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当今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普遍开设的选修课程。目的在于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提供可靠根据。因此,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任务在于,研究如何掌握中国哲学史史料的来源,怎样进行科学的鉴别和分类,以及学会搜集史料的方式方法,为研究中国哲学史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每位学生按照上课,认真履行请假制度,上课积极讨论,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中国哲学史史科学虽然作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基础性学科,但仍然需要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对预修课程有一定的要求。预修课程和相关知识为:1、中国哲学史研究;2、中国思想史。
(四)教学内容安排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教学设上下两编:上编讲史料学通论,下编讲史料举要。
上编:史料学通论——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方法论
第一讲、史料的调查与鉴别
第二讲、史料的校勘
第三讲、史料的考证
第四讲、史料的诠次
下编:史料举要——中国哲学史史料疏理
第五讲、先秦诸子的哲学史史料
第六讲、两汉时期哲学史史料
第七讲、魏晋时期哲学史史料
第八讲、隋唐时期哲学史史料
第九讲、宋明时期哲学史史料
第十讲、清代时期哲学史史料
第十一讲、近代时期哲学史史料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平时表现和期末考核相结合,平时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为课程出勤率,第二为讨论的积极性和讨论内容的深刻性;期末考核以论文作业的形式开展,论文要求与本课程的内容相关,以论文质量的高低加以评分。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2、萧萐父著:《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3、张岱年:《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一版
4、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第一版
5、刘建国:《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概要》,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6、陈高华等著:《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基础英语(阅读与写作)

代码:2005001, 开课:外国语学院, 学时:54, 学分:2, 适用:硕士

基础英语(阅读与写作)(待编辑)


基础英语(口语)

代码:2005002, 开课:外国语学院, 学时:36, 学分:2, 适用:硕士

基础英语(口语)(待编辑)


学术活动

代码:2099001, 开课:其他, 学时:0, 学分:1, 适用:硕士

必修环节(略)


专业实践

代码:2099002, 开课:其他, 学时:0, 学分:2, 适用:硕士

必修环节(略)


社会实践

代码:2099003, 开课:其他, 学时:0, 学分:0, 适用:硕士

必修环节(略)


中期考核

代码:2099004, 开课:其他, 学时:0, 学分:0, 适用:硕士

必修环节(略)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

代码:2099005, 开课:其他, 学时:18, 学分:1, 适用:硕士

公共选修课(略)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代码:2099006, 开课:其他, 学时:18, 学分:1, 适用:硕士

公共选修课(略)


学术前沿

代码:2099007, 开课:其他, 学时:18, 学分:1, 适用:硕士

公共选修课(略)


体育(分小类)

代码:2099008, 开课:其他, 学时:18, 学分:1, 适用:硕士

公共选修课(略)

相关话题/安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