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安徽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2)专业培养方案

安徽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4-04-01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2)专业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于200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3人,获得博士学位的7人(另有2人在读),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储泰松、熊仲儒)。本学科目前设有2个研究方向。一是语言学研究方向,以心理语言学、历史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为主要特色;二是语言教学研究方向,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汉语母语教学研究。本学科研究的传统强项是语言习得研究,主要学者有孔令达教授等。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坚实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知识,能胜任高校语言学理论及应用语言学科的教学,并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高级人才。
具体要求是:
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才兼备。
2、具有比较全面的普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研究语言理论、语言现象、语言教学的能力,能够胜任高校语言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和其他应用语言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从事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理论研究及办公自动化、信息工程等组织管理工作。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5、应掌握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及动态,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硕士学术水平。

三、研究方向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1.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课程学习在前一年半完成,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写作、答辩在后一年半内完成,其中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
2.不能按期完成学位论文答辩者,如申请毕业,需完成毕业论文答辩。
3.本学科无特殊情况不允许延长学习年限;特殊情况下逾期不能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或不能按时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的,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超过2年。如确需延长学习年限延期毕业者,于每年3月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填写《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申请表》,经导师、学位点和学院分管院长同意,经研究生学院审批。研究生在延长学习年限期间,不享受普通奖学金和优秀奖学金。在最长的修业年限(5年,包括休学时间)内不能完成全部培养环节的、不按规定申请延期或延期申请未被批准的研究生,应当退学并按肄业处理。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1.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在指导方法上,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应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以及研究生个人的特长与才能,努力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研究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研究生按时制定好个人培养计划。
2.研究生课程讲授方式要有针对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专题式、报告式、评价式的教学方式,可规定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实验有机结合,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3.导师和导师组要做好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安全稳定工作,协助院系、职能部门处理研究生的突发事件。

六、培养流程与要求

时间内容 要求
第1学期 制定“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
第1-3学期 学位课程学习 按照培养方案修满学分
第3学期 学位论文开题 交开题报告书
第4学期 教学实践 编制实习计划、完成实习过程
第4学期 中期考核 完成相关表格,参加考核
第5学期末 提交毕业论文初稿 论文基本成型,体例完备
第6学期4月 论文送审 完成定稿
第6学期6月上旬之前 论文答辩 完成答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申请学位的各类材料
第2-5学期 学术活动 提交一篇学术论文

七、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课程设置分为5类:①公共必修课4门7学分,②公共选修课2门2学分,③专业基础课(必修)3门以上不少于12学分,④专业方向课(必修)2门以上不少于6学分,⑤专业选修课2门4学分。同等学力与跨专业考生须选修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
2.毕业所需总学分为≧34学分。
①公共必修课为4门(7学分),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类)或自然辩证法概论(理科类)18学时,1学分,第一外国语4学分;
②公共选修课(2学分)
③专业基础课(必修)3门以上(不少于12学分);
④专业方向课(必修)2门以上(不少于6学分);
本方向之外的课程,可以作为专业选课程进行选修。若作为专业选修课,每门课程折合3学分。
⑤专业选修课2门(4学分);
⑥实践环节为2学分。
⑦学术活动为1学分。
学分分布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3.补修课:同等学力与跨专业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方案,列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八、学术活动

研究生需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学术活动主要形式包括: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参加本学科专业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一场学术报告,听取学术报告、讲座等不低于10场。学术活动记1学分。具体按照《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暂行办法》执行。

九、实践环节

1、专业实践:主要形式包括教学实践(如参加本科生辅导课、实验课、毕业论文指导、批改作业等工作)、课程见习、专业实习等形式。实践环节计2学分。
2、社会实践: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暂不计学分。

十、科学研究

学术研究是学术型研究生的重要任务,研究生必须开展高水平、创新的学术研究。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安徽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四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1篇。

十一、学位论文

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并通过答辩。学位论文要有新见解,且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十二、考核方式

1.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
研究生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文献阅读、课堂讨论、作业等)(占2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80%)综合评定。
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原则上实行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部分外语免修的硕士研究生,可以申请免修免考。其他课程的考核方式,由授课导师自行确定。实践环节等采用考查。考试、考查的形式按课程要求进行设计,可采用闭卷、开卷考试,也可以采用做课程论文、实验考核等形式,但都应有文字档案记录。
学位课程成绩必须达到75分、其它课程成绩达到60分(合格)及以上者可获得学分。
2.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考查未通过者,须参加补考。补考由开课学院组织安排,补考仍未通过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3.硕士研究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考试、考查,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参加考试、考查时,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缓考,经批准后方可缓考。擅自不参加考试者,该课程的成绩以零分计,不能参加正常补考。

附1:研究方向

方向代码

方向名称

方向简介

导师(博导☆)

课程

1

语言学

主要研究语言学理论、心理语言学与历史语言学

孔令达,熊仲儒,储泰松

2

对外汉语

主要研究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与理论

熊仲儒,周元琳,崔达送,胡德明,汪红艳,许凌虹

附2:课程设置

课程类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学时

学分

是否学位课

考核方式

公共课

公共必修课

2001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

36

2.0

考试

200100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

18

1.0

考试

2001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2

18

1.0

考试

2005001

基础英语(阅读与写作)

1

54

2.0

考试

2005002

基础英语(口语)

2

36

2.0

考试

公共选修课

2099005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

3

18

1.0

考查

2099006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3

18

1.0

考查

2099007

学术前沿

3

18

1.0

考查

2099008

体育(分小类)

3

18

1.0

考查

专业课

专业基础课(必修)

2004047

中国语言学史

1

60

4.0

考试

2004105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论

1

60

4.0

考试

2004106

中国语言文学文献与检索

1

60

4.0

考试

专业方向课(必修)

2004038

句法学

2

40

3.0

考查

2004039

认知语言学

1

60

4.0

考试

2004040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1

60

4.0

考试

2004041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2

40

2.0

考试

专业选修课

2004042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1

40

2.0

考查

2004043

语言学论文选题与写作

2

40

2.0

考查

2004044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2

40

2.0

考查

2004045

语用学

2

40

2.0

考查

附3:课程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代码:2001001, 开课:政法学院, 学时:36, 学分:2, 适用:硕士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历史作用、现实问题和主要对策等,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坚定学生社会主义信念,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阅读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了解当今世界的形势、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并自觉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拓展和深化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考核相结合,通过平时成绩、考试成绩、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编写的统一教材。
主要参考书目:
《邓小平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和1993年版。
《江泽民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代码:2001002, 开课:政法学院, 学时:18, 学分:1, 适用:硕士

课程性质:《中西哲学比较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公共基础课,本学科的专业方向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能够不断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在比较、融通中西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论阐发的不同路径,进而对现代哲学发展趋势有所把握和体认。
教学要求: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论述,阐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全面提升思维能力和水平。帮助学生比较深入系统地了解中西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学生比较、融通中西哲学理论的能力。
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西方哲学史》、《社会科学方法论现代西方哲学》。
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如何作综述研究、如何填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如何查找文献、如何撰写和发表社会科学论文、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学术研究与学术创造的道德要求、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提升。中西哲学本体论比较、中西哲学认识论比较、中西哲学方法论比较、中西哲学价值观比较、中西哲学历史观比较;中西哲学比较的个案研究:康德与孟子哲学思想比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比较、海德格尔与老庄哲学比较。
考核方式:期中作业、学期末撰写小论文填写一份课题申报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汤文曙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导读》,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论语》、《孟子》、《四书章句集注》、《道德经》、《庄子》;
2.孙伯揆、候惠勤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上、下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欧阳康张明仓3.:《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美]哈里斯•库珀:《如何做综述性研究》,刘洋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英]朱迪思•贝尔:《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马经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6.[英]戈登•鲁格玛丽安•彼得.:《给研究生的学术建议》,彭万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美]安德鲁•弗里德兰德卡罗尔•弗尔特:《如何写好科研项目申请书》,郑如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德]马克斯•韦伯戴兆国著:《社会科学方法论心性与德性》,李秋零田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李明辉著:《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刊印,1984年版。
6.ImmanuelKant,PracticalPhilosophy,TranslatedandEditedbyMaryJ.Gregor,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陈晏清:《现代唯物主义导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李德顺:《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孙正聿:《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代码:2001003, 开课:政法学院, 学时:18, 学分:1, 适用:硕士

(一)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普通高校理工科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公共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辨证思维能力,提高科学创新能力。并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与解决人与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科技人才。

(二)课程内容简介
自然辩证法概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四个方面。1.自然观:研究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和发展,重点研究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及其规律。2.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研究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论问题,包括科学的本质、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评价和检验等。3.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研究技术的本质以及技术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论问题,以及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4.科学技术与社会:重点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等问题。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自然史;科学史;科学思想史;技术史;科技与社会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分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四个部分进行专题性讲授。

(五)考核方式
笔试(结合课程论文和平时成绩)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主要参考书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6.
2.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
3.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黄顺基.《科学技术哲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6.霍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7.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8.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卡逊.《寂静的春天》,科学出版社,1979.
10.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句法学

代码:2004038, 开课:文学院, 学时:40, 学分:2, 适用:硕士

1. 词汇范畴
2. 短语结构
3. 论元结构
4. 功能范畴
5. 把字句
6. 被字句
7. 使动句
8. 话题、焦点
9. 语气词、时制、时体
10. 名词短语


认知语言学

代码:2004039, 开课:文学院, 学时:60, 学分:4, 适用:硕士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员明白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语言观,培养他们在句法、语义的分析基础上结合心理认知的角度思考、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为专业论文与学位论文的撰写积累丰富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不但应使学生掌握认知语言学的基础概念和理论,还要结合具体的言语现象去引导学生观察、收集、思考和分析。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类对世界的经验及人类感知这个世界并将其概念化的过程和方法,只有通过具体的言语分析才能让学生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系统学习过《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对语言学和现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好的把握。

(四)教学内容安排
1.认知语言学简介
2.类范畴与原型理论
3.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
4.意象图式与凸显原则
5.句法象似性与语言表达式
6.概念整合与意义构建
7.构式语法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l00分,平时形成性考核占总分的20%,为上课讨论表现或课外资料收集的表现;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分的80%,选一个与课程内容有关的题目做一篇学术论文,不少于4000字。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张敏著:《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陈忠著:《认知语言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沈家煊著:《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一版。
王寅著:《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吴为善著:《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袁毓林著:《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一版。
Haiman,John.NaturalSyntax:IconicityandEros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5,1stedition
Ungereer,F.&H.-J.Schmid.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London&NewYork:Longman.1996,1stedition.
Croft,William&D.AlanCruse.Cognitivelinguistic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4,1stedition.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代码:2004040, 开课:文学院, 学时:60, 学分:4, 适用:硕士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是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课程。本课程是对外汉语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重要课程,在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理论结构中起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全面讲授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引导学生从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角度理解和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习得以及跨语交际的基本理论,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汉语语言规律,掌握汉语教学规律、汉语习得规律,为学生日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积累经验并提供理论指导,也为学生以后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系统学习过《现代汉语》、《语言学纲要》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1.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况
2.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理论
4.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
5.教学类型和教学阶段
6.中国文化和对外汉语教学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试或小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赵金铭著:《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一版。
刘珣著:《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周小兵著:《对外汉语教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一版。
陈昌来著:《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李泉著:《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一版。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代码:2004041, 开课:文学院, 学时:40, 学分:2, 适用:硕士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课程,是对外汉语方向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专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并掌握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系统学习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与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1.绪论
2.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小史
3.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与语料库的使用
4.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基本理论
5.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6.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研究
7.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
8.对外汉语词法教学研究
9.对外汉语句法教学研究
10.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研究
11.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
12.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13.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
14.对外汉语泛读教学研究
15.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研究
16.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专题论文的写作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试或小论文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李泉主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第一版。
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第一版。
孙德金主编:《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第一版。
孙德金主编:《对外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第一版。
王建勤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第一版。
王建勤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第一版。
徐子亮、吴仁甫著:《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一版。
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第一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代码:2004042, 开课:文学院, 学时:40, 学分:2, 适用:硕士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一门非学位课程(选修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员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取得的进展、研究的方法和相关理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学员今后开展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了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加深对现代汉语结构系统和语法特点的认识,从别人的研究成果中学习新理论、新方法的运用。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系统学习过《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对语言学和现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好的把握。

(四)教学内容安排
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
2、现代汉语实词研究
3、现代汉语虚词研究
4、现代汉语句子和短语研究
5、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
6、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闭卷考试,百分制评分。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陆俭明著:《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赵元任著:《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一版。
朱德熙著:《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
朱德熙著:《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一版。
马庆株著:《汉语动词与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
一版。
陆俭明、马真著:《现代汉语虚词散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李临定著:《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
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语言学论文选题与写作

代码:2004043, 开课:文学院, 学时:40, 学分:2, 适用:硕士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一门非学位课程(选修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员了解论文选题的基本要求与论证的方法,学习如何收集和借鉴参考文献,如何收集和分析语言材料,如何在描写、解释中提炼创新的观点,如何写作一篇学术论文。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了解论文选题的基本要求与论证的方法,掌握收集使用参考文献的方法,能够在语言材料的分析中提炼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系统学习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写作课程,对语言学、写作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好的把握。

(四)教学内容安排
1、语言学论文选题的基本要求和论证的方法
2、参考文献的收集、分析与借鉴
3、语言材料的收集与分析
4、在描写与解释中提炼学术观点
5、论文的结构安排
6、论文的语言表达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查,百分制评分。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一版。
张斌著:《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陆俭明、沈阳著:《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代码:2004044, 开课:文学院, 学时:40, 学分:2, 适用:硕士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是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程。本课程在对外汉语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在帮助学生获得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在学生掌握对外汉语教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参与到对外汉语教学整个教学活动和全部教学过程的实践中,能用相关理论指导实践,能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对外汉语教学各方面的技能。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系统学习过《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1.对外汉语教学技能概说
2.教学技能与教学实践
3.语言测试技能与实践
4.教材选择和编写技能
5.教学管理技能与实践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实践能力考查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陈宏著:《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案设计》,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第一版
张和生、马燕华著:《对外汉语教学示范教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一版
杨文惠著:《汉语课堂教学实用技巧72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第一版
周健著:《汉语课堂教学技巧325例》,商务印书馆,2009,第一版
杨翼著:《对外汉语教学的成绩测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一版


语用学

代码:2004045, 开课:文学院, 学时:40, 学分:2, 适用:硕士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通过系统地介绍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得学生了解语用学的发展脉络,掌握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在对形式和意义进行细致描写和考察的基础上,进而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科学解释。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一方面要求研究人们在语境中有效使用语言和正确理解语言的能力,如日常言语的会话分析和文本分析;另一方面能够熟练地运用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语言现象做出相应的解释,尤其是对形式语用学、实验语用学、认知语用学等多种交叉理论的认识。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系统学习过《语言学纲要》、《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1.语用学简介
2.语境
3.会话含义理论
4.预设
5.言语行为理论
6.关联理论研究
7.模因论与顺应论
8.会话的语用研究
9.相关语用学专题研究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l00分,平时形成性考核占总分的20%,为上课讨论表现或课外资料收集的表现;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分的80%,选一个与课程内容有关的题目做一篇学术论文,不少于4000字。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姜望琪著:《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一版
何自然、冉永平主编:《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三版
束定芳主编:《中国语用学论文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第一版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一版
熊学亮著:《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Leech,G.Principlesof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83,1stedition.
Lyons,J.IntroductiontoTheoreticalLinguistic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68,1stedition.
Levinson,S.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1stedition.
Mey,J.Pragmatics:AnIntroduction.Oxford:Blackwell,1993,1stedition.
Sperber,D.an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Oxford:Blackwell.1995,2ndedition.
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Pragmatics.London:Arnold.1999,1stedition


汉语方言学

代码:2004046, 开课:文学院, 学时:40, 学分:2, 适用:硕士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一门选修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员了解认识汉语方言学的价值,了解汉语方言学历史与现状,加强学生方言研究的兴趣,具备调查研究一种语言所具备的全面基本功。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汉语方言学观,熟悉汉语方言学的基本理论、汉语方言的基本知识、汉语方言的分区和各大方言的特点,掌握汉语方言语音、词汇、语法调查的基本方法,具备听辨记录方音、整理方言音系和运用相关知识手段分析处理方言现象的能力。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学生应该具备普通语言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汉语音韵学等相关课程所涵盖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四)教学内容安排
1.方言和汉语方言概述
2.汉语方言研究
3.汉语方言的分区
4.汉语方言语音调查
5.汉语方言词汇调查
6.汉语方言语法调查
7.汉语方言的综合研究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撰写课程论文,提交调研报告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詹伯慧等著:《汉语方言和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袁家骅等著:《汉语方言概要》,语文出版社,1983年,第二版。
游汝杰著:《汉语方言学导论》(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侯精一著:《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李如龙著:《汉语方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中国语言学史

代码:2004047, 开课:文学院, 学时:60, 学分:4, 适用:硕士

第一章先秦两汉的语言学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的语言学
第三章元明清时期的语言学
第四章现代的语言学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论

代码:2004105, 开课:文学院, 学时:60, 学分:4, 适用:硕士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员通过学习,能从科学方法论的层次上理解和掌握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语言理论,为今后开展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了解语言学的分析方法、语言的调查方法等,加深对汉语结构系统和语法特点的认识,能够独立地开展语言调查与语言分析。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系统学习过《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课程,对语言学、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好的把握。

(四)教学内容安排
1. 西方现代理论语言学的一般理论特征
2. 西方现代理论语言学理论方法的总体特征
3. 语法系统的内模块结构
4. 西方现代理论语言学方法论的具体特征
5. 定性研究方法
6. 语言描写方法
7. 统计研究方法
8. 田野调查法
9. 句法论证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闭卷考试,百分制评分。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桂诗春、宁春岩著:《语言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方经民著:《现代语言学方法论》,河南人民出版,1993年,第一版。
陈保亚著:《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方立著:《美国理论语言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陈平著:《现代语言学研究》,重庆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Aarts,Bas.EnglishSyntaxandArgumentation,Palgrave,2001,2ndedition.
Haegeman,Liliane.ThinkingSyntactically,AGuidetoArgumentationandAnalysis.BlackwellPublishing,2006,1stedition.
Radford,Andrew,etal.Linguistics,AnIntroduc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9,2ndedition.


中国语言文学文献与检索

代码:2004106, 开课:文学院, 学时:60, 学分:4, 适用:硕士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对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文本与研究文献的历史与现状有全面了解,掌握重要的数据库及其检索方法,熟悉文献著录标准与规范,为今后开展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及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语言文学文献的基本类型、每类文献的研究现状、如何查找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等,加深对语言文本与研究文献特点的认识,能够独立使用与查找语言文学研究文献。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系统学习过《文献学概论》、《数据库概论》与相关语言文学课程,对中国语言学史、中国文学史等的基本概念、基本文献有较好的把握。

(四)教学内容安排
1.文献概说。文献类型、文献的载体、文献的形成与流播、文献的版本、目录、辑佚。
2.语言文献与语言研究文献。出土文献、注疏文献、史部文献、文学作品、宗教文献、科学文献、民族文献、国外汉学研究文献。
3.文献的利用与辨别。文献的利用与与考辨、语言文献目录、语言文献检索、文献类型的标识、数据库简介。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小论文,要求完成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研究文献目录。百分制评分。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杜泽逊著:《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年
汤林芬苏丽著:《文献检索》,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
荣新江著:《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褚良才著:《敦煌学简明教程》,中华书局,2001年
俞理明著:《佛经文献语言》,巴蜀书社,1993年
史金波、黄润华等著:《中国历代民族古文字文献探幽》,中华书局,2008年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游汝杰著:《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著作书目考述》,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沈颂金著:《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3年
毛远明著:《碑刻文献学通论》,中华书局,2009年
阳海清、褚佩瑜、兰秀英著:《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张西平等编著:《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调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音韵学

代码:2004107, 开课:文学院, 学时:40, 学分:2, 适用:硕士


语言与文化

代码:2004107, 开课:文学院, 学时:40, 学分:2, 适用:硕士


基础英语(阅读与写作)

代码:2005001, 开课:外国语学院, 学时:54, 学分:2, 适用:硕士

基础英语(阅读与写作)(待编辑)


基础英语(口语)

代码:2005002, 开课:外国语学院, 学时:36, 学分:2, 适用:硕士

基础英语(口语)(待编辑)


学术活动

代码:2099001, 开课:其他, 学时:0, 学分:1, 适用:硕士

必修环节(略)


专业实践

代码:2099002, 开课:其他, 学时:0, 学分:2, 适用:硕士

必修环节(略)


社会实践

代码:2099003, 开课:其他, 学时:0, 学分:0, 适用:硕士

必修环节(略)


中期考核

代码:2099004, 开课:其他, 学时:0, 学分:0, 适用:硕士

必修环节(略)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

代码:2099005, 开课:其他, 学时:18, 学分:1, 适用:硕士

公共选修课(略)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代码:2099006, 开课:其他, 学时:18, 学分:1, 适用:硕士

公共选修课(略)


学术前沿

代码:2099007, 开课:其他, 学时:18, 学分:1, 适用:硕士

公共选修课(略)


体育(分小类)

代码:2099008, 开课:其他, 学时:18, 学分:1, 适用:硕士

公共选修课(略)

相关话题/安徽师范大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安徽师范大学专门史(060105)专业培养方案
    安徽师范大学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学术性) 专业名称(代码) 专门史(060105)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代码) ...
    安徽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 2014-04-01
  •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哲学(010102)专业培养方案
    中国哲学(010102)专业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中国哲学”硕士学位点于2006年设置,2007年开始招生。本学位点目前设立三个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中西哲学比较。本硕士点目前共有导师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 ...
    安徽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 2014-04-01
  •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6)专业培养方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6)专业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1、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于1985年与华东师范大学钱谷融等先生合作招收硕士生(由胡叔和教授牵头,招一届),1998年,由谢昭新教授牵头申报并获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为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和安徽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学科。2 ...
    安徽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 2014-04-01
  •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060107)专业培养方案
    安徽师范大学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学术性) 专业名称(代码) 中国近现代史(060107)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代码) ...
    安徽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 2014-04-01
  •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050104)专业培养方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050104)专业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中国古代文献学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实力最强的传统学科之一,涌现了张涤华、宛敏灏、刘学锴、余恕诚等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的高学历、高层次的师资队伍;目前在研的国家社科资金项目2项、高校古委会项目4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1项; ...
    安徽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 2014-04-01
  •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050105)专业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050105)专业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中国古代文学是安徽师范大学实力最强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和安徽省首批省级重点学科。2000年,在本学科的基础上组建了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2001年3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正式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 ...
    安徽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 2014-04-01
  •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060106)专业培养方案
    安徽师范大学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学术性) 专业名称(代码) 中国古代史(060106)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代码) ...
    安徽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 2014-04-01
  • 安徽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070501)专业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学(070501)专业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自然地理学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被评为校重点学科;2000年依托自然地理学研究队伍成功申报了“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校级重点实验室;2002年“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文物局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安徽遥感考古工作站”在我校成立;2007年 ...
    安徽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 2014-04-01
  • 安徽师范大学中共党史(030204)专业培养方案
    中共党史(030204)专业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安徽师范大学中共党史硕士学科专业点1985年开始招生,1986年获得学位授予权,在华东地区第二个取得授予权,至今仍是安徽省唯一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中共党史学科是安徽省重点学科。目前,本学科点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科学研究、学生培养和社会服务 ...
    安徽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 2014-04-01
  • 安徽师范大学植物学(071001)专业培养方案
    植物学(071001)专业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植物学学科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也是我校最早取得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之一(1985年),1995年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是安徽省教育厅第一批建设的省级重点学科,已于2001年验收合格完成建设目标。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平台,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结构合 ...
    安徽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 201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