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培养目标: 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同时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先进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及技术工作的实际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和学术交流。 |
基本学制: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以3年制为基本学制的弹性学制,博士研究生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延长或缩短在校学习时间,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为3至5年。 |
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并成立由导师和相关学科指导教师组成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博士生的培养环节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为主,重点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拓宽和加深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掌握学科前沿动态的基础上学会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定期进行专题研讨,前沿讨论,并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讲座。博士生每周应向导师汇报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情况。 |
应修学分:总学分不少于 21 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16 学分(必修课不少于14 学分);必修环节 5 学分(开题报告3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 |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
指导教师 |
1 |
废水处理及资源化技术 |
以鄱阳湖及其水系和境内长江地段为主要研究对象,坚持走水质保护和水量保护并重的水资源保护之路。 |
周文斌教授 万金保教授 刘琪璟教授 金腊华教授 吴志强教授 杨仲南教授 黄万抚教授 余啸雷教授 周国发教授 邱祖民教授 篮伟光教授 |
2 |
区域生态经济 |
区域生态经济着重研究一定区域内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律。 |
|
3 |
环境监测与评价 |
通过分析监测阐明污染物的来源、组成、含量和变化规律,为污染预报、预防和处理提供依据;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环境评价是环境治理、管理标准和控制防治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
|
4 |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综合利用 |
积极开展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是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
三、课程设置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 程 名 称 |
学 时 |
学 分 |
开课 学期 |
任课教师 (职称) |
考核 方式 |
备 注 适用方向 |
|
必修 课
|
公 共 基 础 课 |
0010006 |
英 语 |
90 |
5 |
1 |
|
考试 |
|
0010004 |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
54 |
3 |
1 |
|
考试 |
|
||
业 核 心 课
|
5811001 |
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讲座 |
36 |
2 |
1 |
|
笔试 |
1~4 |
|
5811002 |
现代生态学理论 |
36 |
2 |
2 |
|
论文 |
1~4 |
||
5811003 |
环境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
20 |
1 |
2 |
|
论文 |
1~4 |
||
5811004 |
现代环境评价与规划 |
36 |
2 |
1 |
|
笔试 |
1~4 |
||
选修课 |
专业方向课 |
5812001 |
水污染治理新技术 |
36 |
2 |
1 |
|
笔试 |
1 |
5812002 |
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专题 |
36 |
2 |
1 |
|
论文 |
4 |
||
5812003 |
环境经济与规划理论 |
36 |
2 |
1 |
|
论文 |
2、3 |
||
5812004 |
高等环境生物技术 |
36 |
2 |
2 |
|
论文 |
1~4 |
||
5812005 |
综合研究 |
36 |
2 |
1-3 |
|
论文 |
1~4 |
||
5812006 |
现代微生物学 |
36 |
2 |
1 |
|
笔试 |
1、4 |
||
5812007 |
生态动力学与生态建模 |
36 |
2 |
2 |
|
论文 |
2、3 |
||
5812008 |
Internet新技术及应用 |
20 |
1 |
2 |
|
论文 |
1~4 |
||
5812009 |
3S技术前沿 |
20 |
1 |
2 |
|
论文 |
1~4 |
||
5812010 |
同位素水文学 |
20 |
1 |
2 |
|
论文 |
1、4 |
||
素 质 教 育 课 |
公共选修课 |
二外(日、法、德) |
54 |
3 |
1 |
|
|
|
|
|
跨学科的专业课程 |
|
|
|
|
|
可在全校博士、硕士生课程中选修 |
||
必修 环节 |
|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
|
3 |
|
|
|
|
|
|
学术活动 |
|
2 |
|
|
|
|
四、必修环节
开题报告(3学分): 开题报告必须以学术报告会形式进行,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在博士研究生入学后的2年内统一组织和实施。成立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专家)必须严格审核博士生所作的开题报告,避免流于形式。经报告、评审通过后,博士生获得相应的学分。 |
学术活动(2学分): 博士生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其中至少做2次报告)。形式可为参加国际、全国性和省内学术会议或校内外学术讲座等。博士生选听学术报告应有针对性,自己举行报告应体现前沿性、科学性,突出自己从文献中自我学习、自我总结的能力和演讲能力。对博士生讲座的质量导师应有评语。博士生参加学术活动后须撰写不少于400字的小结,并填写《南昌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册》,经导师考查合格,给予学分。 |
五、学位论文
发表论文要求: 博士生在学期间(以入学时间为界)必须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4篇,其中必须在本专业学术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3篇(增刊不计算在内,如在读博期间以学生为第一的发明专利,可替代论文1篇);或发表被SCI、EI收录的论文1篇或ISTP收录的论文2篇,学术论文必须以南昌大学为第一单位署名发表,如论文尚未正式刊出,须有正式录用通知。 |
科研能力与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包括学术水平、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 博士生应选择学科前沿领域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为确保论文的进度和质量,要求做到: 1、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能够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反映作者在本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2、论文选题确定后博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拟定论文工作计划,对科研经费的来源、试验器材的采购和加工计划等应尽早提前考虑并采取措施,经过认可后才能进行课题研究。 3、博士生应按阶段在本学科的学术会议上报告科研和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取得本学科的集体指导和帮助。该报告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由学院或学位点记录备案。 4、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5、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要求概论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数据可靠、计算正确、图表清晰、层次分明、文字简练。学位论文应包括: (1)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以及本人做出的贡献; (2)说明采用的实验方法、试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 (3)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 (4)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 (5)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必须指明出处,与别人合作的部分应说明本人的具体工作。 6、博士学位论文采用计算机编辑和输出,具体格式参照《学位论文与摘要的统一要求》及《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国家标准。 7、博士学位论文详细摘要或论文应在答辩前三个月送评阅人或有关单位,以广泛征求意见。 8、博士生在学期间(以入学时间为界)正式发表的或已录用的论文清单必须附在本人学位论文中。博士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同时附交论文发表所在刊物的该期封面、目录及本人论文第一页的复印件或录用通知书的复印件。论文发表或完成的认可由各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决定,并同申请材料汇总一同交研究生院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备案。 9、凡不符合上述要求者,所在学院和研究生院不受理其学位答辩的申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