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培养目标: 1、在本专业方面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相关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能力。掌握较为全面的实际工作方法,具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书刊和文献,并掌握一门第二外语,具有中外文互译,撰写论文和一定的听、说的能力。 |
基本学制:实行以3年制为基本学制的弹性学制,博士研究生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延长或缩短在校学习时间,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为3至5年。 |
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的方式。 |
应修学分:总学分不少于 21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16学分(必修课不少于14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 |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
指导教师 |
1 |
管理科学与系统动力学 |
管理科学与系统动力学研究是将管理科学、数学、系统科学与计算机知识技能结合,从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预测、规划、决策、战略制定和管理优化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注重将系统动力学与其它多种理论结合,进行复杂系统动态管理中的系统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 |
贾仁安教授 甘筱青教授 何宜庆教授 |
2 |
自然资源系统工程 |
综合利用管理科学、决策科学、系统科学及经济学、生态学、农学、现代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相关理论与方法,围绕自然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着重研究自然资源的价值理论与产权理论,市场配置的基础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优化配置自然资源的手段,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与实现途径,变废为宝、兴利除害、综合利用、全面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与产出率的方法等问题。 |
胡振鹏教授 傅 春教授 |
3 |
工业工程与管理工程 |
以经济学、管理学、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等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化分析技术和计算机工具,将管理工程与工业工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现代企业在生产和运作过程中的组织、决策优化、计划和控制等问题。 |
黄新建教授 刘卫东教授 马 卫教授 彭迪云教授 卢晓勇教授 |
4 |
决策分析 |
主要研究多目标最优化中的解集的拓扑结构问题,这是多目标优化理论中最具特色,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
龚循华教授 朱传喜教授 曾广兴教授 |
5 |
人力资源与科技管理 |
在科技管理研究方面,主要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研究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机制与模式、相关策略、扩散与转移的理论与模型;R&D管理模型;科技活动的规律、组织和控制;高科技及其产业化的基本发展规律,产业及市场管理的有效途径等。 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是与科技管理研究结合进行的。一方面着重研究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模式、技术、工具和方法,以及对比国际前沿的各种管理思想和模型;另一方面着重研究在科技管理中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合理流动与合理计量,管理者对知识劳动者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潜能的充分调动并实现知识集体共享。 |
周绍森教授 尹继东教授 陈东有教授 |
三、课程设置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任课教师 (职称) |
考核方式 |
备 注 |
|
必
修
课 |
公 共 基 础 课 |
0010006 |
英 语 |
90 |
5 |
1 |
|
|
|
0010004 |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
54 |
3 |
1 |
|
|
|
||
专 业 核 心 课 |
5511001 |
管理学前沿 |
36 |
2 |
1 |
众导师 |
考试 |
第1,2,3,5方向 |
|
5511002 |
非线性分析 |
36 |
2 |
1 |
龚循华 教授 |
考试 |
第4方向 |
||
5511003 |
经济学前沿、系统科学前沿 |
36 |
2 |
2 |
众导师 |
考试 |
第1,2,3,4,5方向 |
||
5511004 |
学术专题课程1 |
36 |
2 |
2 |
各方向 导师 |
考查 |
各研究方向根据学生情况开设专题课程 |
||
选修 课
|
专 业 方 向 课 |
5512005 |
学术专题课程2 |
36 |
2 |
3 |
各方向 导师 |
考查 |
各研究方向根据学生情况开设专题课程 |
必修环节 |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
|
3 |
4 |
|
|
|
||
学术活动 |
|
2 |
|
|
|
|
四、必修环节
开题报告(3学分): 开题报告必须以学术报告会形式进行,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在博士研究生入学后的2年内统一组织和实施。 开题报告由文献综述和研究计划两部分组成。要求博士生在阅读50至100篇有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写出文献综述书面报告。文献综述报告应对本学科相关领域的近期国内外研究动态,包括这些领域的主要进展、前沿课题及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等给出详尽的介绍。文献综述由博士生本人完成。 |
学术活动(2学分): 博士生在学习期间要求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其中至少做2次报告)。博士生参加学术活动的形式可为参加国际、全国性和省内学术会议或校内外学术讲座等。博士生参加学术活动后须撰写不少于400字的小结,并填写《南昌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册》,经导师考查合格,给予学分,并存入博士生业务档案。 |
五、学位论文
发表论文要求: 博士生在学期间(以入学时间为界)必须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且必须修满10分。以第一作者发表(增刊不计算在内)的论文:在本专业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每篇2.5分,其中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每篇5分,ISTP收录的论文每篇5分,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论文每篇5分,被SCI、EI、SSCI收录或新华文摘转载的论文每篇10分。学术论文必须以南昌大学为第一单位署名发表,如论文尚未正式刊出,须有正式录用通知。在读博期间以学生为第一的发明专利,记2.5分。 |
科研能力与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是对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培养的全面训练。博士生应选择学科前沿领域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为确保论文的进度和质量,要求做到: 1、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能够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反映作者在本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2、论文选题确定后博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拟定论文工作计划,对科研经费的来源、试验器材的采购和加工计划等应尽早提前考虑并采取措施,经过认可后才能进行课题研究。论文计划经学位点负责人审定后在第四学期结束前报学科、学院、研究生院备案。 3、博士生应按阶段在本学科的学术会议上报告科研和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取得本学科的集体指导和帮助。该报告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由学院或学位点记录备案。 4、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成果可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应用,但不能作为博士阶段的科研成果。 5、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要求概论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数据可靠、计算正确、图表清晰、层次分明、文字简练。学位论文应包括: (1)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以及本人做出的贡献; (2)说明采用的实验方法、试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 (3)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 (4)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 (5)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必须指明出处,与别人合作的部分应说明本人的具体工作。 6、博士学位论文采用计算机编辑和输出,具体格式参照《学位论文与摘要的统一要求》及《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国家标准。 7、博士学位论文详细摘要或论文应在答辩前三个月送评阅人或有关单位,以广泛征求意见。 8、博士生在学期间(以入学时间为界)正式发表的或已录用的论文清单必须附在本人学位论文中。博士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同时附交论文发表所在刊物的该期封面、目录及本人论文第一页的复印件或录用通知书的复印件。论文发表或完成的认可由各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决定,并同申请材料汇总一同交研究生院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备案。 9、凡不符合上述要求者,所在学院和研究生院不受理其学位论文答辩的申请。 博士生完成课程学习以及各个必修环节,取得相应学分,并完成博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要求后,按照《南昌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