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食品科学高科技人才。 1、要求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热爱祖国,献身食品科技事业。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艰苦奋斗、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遵纪守法,品德优良。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要求掌握食品科学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了解掌握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能独立承担科研、设计和教学任务,具备开拓科研方向的基本能力,并取得创造性的成果。成为从事食品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技术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3、要求掌握两门外国语,能熟练运用第一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好的写作和听说能力,能够进行正常的国际学术交流。对第二外国语要求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
基本学制:3年(博士生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延长或缩短在校学习时间,在校学习时间3至5年) |
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并充分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和学术群体的作用,成立由导师和相关学科指导教师组成的博士生指导小组。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博士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 重点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通过学习,掌握新的科学实验手段。在拓宽和加深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掌握学科前沿动态的基础上学会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为使研究生全面把握本学科研究进展和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定期进行专题研讨,前沿讨论,并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讲座。博士生每周应向导师或指导小组汇报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情况。 |
应修学分:总学分不少于21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16学分(必修课不少于14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 |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 名称 |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
指导 教师 |
1 |
食品生物技术 |
食品生物技术是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食品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及食品的加工、改造、安全、检测等方面的新的学科,其发展将对食品科学理论的发展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本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应用生物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发酵食品。通过对相关基因和代谢的研究,一方面利用基因工程、代谢工程提高活性产物的水平;一方面分离鉴定与有害产物相关的基因,对其进行修饰或敲除,从而提高发酵食品的产量和质量; 2.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天然活性物质及其代谢营养机制,开发新的功能性食品; 3. 应用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技术,研究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生理活性以及相互作用,为传统食品的现代化、工业化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4.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安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
|
2 |
食品化学与食品分析 |
采用现代分析技术揭示食品体系中食品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复杂的食品体系和现象作出解释。对食品中常见成分,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糖类、矿物质,以及各种添加剂,如色素、抗氧化剂、防腐剂等进行灵敏和有效的检测,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同时,对食品和药食两用资源中的活性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和结构解析,为研发具有我国和我省特色的健康食品奠定化学基础。 |
许 杨 谢明勇 邓泽元 阮榕生 曹郁生 倪永年 郑为完 印遇龙 陈红兵 刘成梅 熊 华 李建科
|
3 |
食品营养与安全 |
通过体内和体外试验,采用先进的理化和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等手段,营养方面主要研究食品营养成分在机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和功能,研究营养和功能性成分与人类慢性病的关系,同时应用食品科学和(中)医药学的相关技术研究相应产品的工艺参数,以便将营养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有机结合,为预防和治疗人类慢性病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应的产品研究膳食营养与人类慢性病的关系。安全方面主要研究食品中化学性和生物性的污染和危害,包括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或残留、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新技术及其快速检测新技术等。 |
|
4 |
食物(含生物质)资源开发与利用 |
食物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潜力非常大,以“生态、绿色、有机”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和现代食品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如微胶囊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微粉碎、超高压技术和生物食品纳米技术,研究不同类型食物资源加工贮藏的特殊性问题,从事油脂资源开发利用、功能性食物资源的研究及生物质转化可再生能源和可降解材料的研究等。 |
|
5 |
食品加工与保藏 |
应用交叉学科知识,研究食品加工与储藏新技术;研究揭示食品在加工储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寻求最佳的加工工艺;继续深入研究微胶囊技术在油脂加工、保健功能食品生产方面应用及有关理论,加速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这些研究实用性强,对于提高食品品质,推动发展我国食品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
三、课程设置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任课教师 (职称) |
考核 方式 |
备 注 |
||
必修 课
|
公 共 基 础 课 |
0010006 |
英 语 |
90 |
5 |
1 |
|
考试 |
|
|
0010004 |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
54 |
3 |
1 |
|
考试 |
|
|||
专 业 核 心 课 |
5611001 |
高等食品化学 |
36 |
2 |
1 |
黄绍华教授 温辉梁教授 |
考试 |
适用所有方向 |
||
5611002 |
食品生物技术 |
36 |
2 |
1 |
曹郁生教授 许杨教授 |
考试 |
适用所有方向 |
|||
5611003 |
学科前沿讲座 |
36 |
2 |
1 |
所有上岗博导 |
考查 |
适用所有方向 |
|||
选修 课
|
专 业 方 向 课 |
5612004 |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原理 |
36 |
2 |
1 |
李思光教授、 黄国俊副教授 |
考试 |
适用方向1 |
|
5611005 |
现代食品分析技术 |
36 |
2 |
1 |
倪永年教授 王远兴副教授 |
考试 |
适用方向2 |
|||
5612006 |
现代食品营养学 |
36 |
2 |
1 |
谢明勇教授 邓泽元教授 |
考试 |
适用方向3 |
|||
5612007 |
生物加工工程 |
36 |
2 |
1 |
阮榕生教授 |
考试 |
适用方向4 |
|||
5612008 |
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 |
36 |
2 |
1 |
郑为完教授 熊华教授 |
考试 |
适用方向5 |
|||
素 质 教 育 课 |
公共选修课 |
二外 |
日语 |
54 |
3 |
|
|
|
适用所有方向 |
|
德语 |
54 |
3 |
|
|
|
适用所有方向 |
||||
跨学科的专业课程 |
|
|
|
|
|
可在全校博士、硕士生课程中选修 |
||||
必修 环节 |
|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
|
3 |
|
|
|
|
||
|
学术活动 |
|
2 |
|
|
|
|
四、必修环节
开题报告(3学分): 开题报告必须以学术报告会形式进行,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在博士研究生入学后的2年内统一组织和实施。成立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专家)必须严格审核博士生所作的开题报告,避免流于形式。经报告、评审通过后,博士生获得相应的学分。 (1)开题报告由文献综述和研究计划两部分组成。博士生在至少阅读80篇参考文献(其中外文文献不得少于50%)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写出文献综述书面报告。文献综述报告应对本学科相关领域的近期国内外研究动态,包括这些领域的主要进展、前沿课题及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等给出详尽的介绍。文献综述由博士生本人完成,综述报告应提前分送给考核小组每位成员。 (2)报告会应公开举行,会前张贴海报,公布开题者、导师、课题名、评审委员名单以及举行报告会日期和地点,并组织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科研人员、教师以及研究生参加。 (3)评审委员会成员不少于3人,其中博导至少2人。提倡聘请相近专业、跨学科有关专业或科研单位、企业界的专家参加。 (4)研究生对拟开题作30分钟的全面汇报,就课题的研究范围、意义和价值、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当场回答评审委员提问。指导教师介绍该生的业务基础、研究能力以及对拟开课题的评价。评审小组经过讨论,对该生能否完成课题任务、能否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做出明确评定,并将提问和讨论的主要内容记录在案,要求每位评审委员在开题报告表上签名。 (5)开题报告经审查通过,必须严格执行。如果由于原来考虑不周或客观上发生了不可预料的特殊情况如课题方向、研究对象需改变时,允许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导师、指导小组签署意见并经研究生院批准后,重新作开题报告,审查通过后方可执行。 |
学术活动(2学分): 博士生在学习期间要求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其中至少做2次报告)。博士生参加学术活动的形式可为参加国际、全国性和省内学术会议或校内外学术讲座等。博士生选听学术报告应有针对性,自己举行报告应有充分的准备,讲座报告应体现前沿性、科学性,突出自己从文献中自我学习、自我总结的能力和演讲能力。对博士生讲座的质量导师应有评语。博士生参加学术活动后须撰写不少于400字的小结,并填写《南昌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册》,经导师考查合格,给予学分,并存入博士生业务档案(具体要求见《南昌大学关于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暂行规定》)。 |
五、学位论文
发表论文要求: 博士生在学期间(以入学时间为界)必须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4篇,其中必须在本专业学术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3篇(增刊不计算在内,如在读博期间以学生为第一的发明专利,可替代论文1篇);或发表被SCI、EI收录的论文1篇或ISTP收录的论文2篇。学术论文必须以南昌大学为第一单位署名发表,如论文尚未正式刊出,须有正式录用通知。 |
科研能力与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包括学术水平、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 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是对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培养的全面训练。博士生应选择学科前沿领域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为确保论文的进度和质量,要求做到: 1、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能够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反映作者在本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博士学位论文在内容上要有明显的突破,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结论明确,要能体现创新的成果,对该研究领域的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论文写作上要求内容翔实,数据真实可靠,分析条理清楚,语法通顺流畅,图表清晰规范,标点符号正确。 2、论文选题确定后博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拟定论文工作计划,对科研经费的来源、试验器材的采购和加工计划等应尽早提前考虑并采取措施,经过认可后才能进行课题研究。论文计划经学位点负责人审定后在第四学期结束前报学科、学院、研究生院备案。 3、博士生应按阶段在本学科的学术会议上报告科研和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取得本学科的集体指导和帮助。该报告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由学院或学位点记录备案。 4、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成果可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应用,但不能作为博士阶段的科研成果。 5、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要求概论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数据可靠、计算正确、图表清晰、层次分明、文字简练。学位论文应包括: (1)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以及本人做出的贡献; (2)说明采用的实验方法、试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 (3)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 |
(4)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 (5)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必须指明出处,与别人合作的部分应说明本人的具体工作。 6、博士学位论文采用计算机编辑和输出,具体格式参照《学位论文与摘要的统一要求》及《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国家标准。 7、博士学位论文详细摘要或论文应在答辩前三个月送评阅人或有关单位,以广泛征求意见。 8、博士生在学期间(以入学时间为界)正式发表的或已录用的论文清单必须附在本人学位论文中。博士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同时附交论文发表所在刊物的该期封面、目录及本人论文第一页的复印件或录用通知书的复印件。论文发表或完成的认可由各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决定,并同申请材料汇总一同交研究生院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备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