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硕士人才培养方案
养殖领域(全日制)
1、培养目标
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主要培养从事畜禽养殖技术研究、畜禽生产管理、畜禽品种繁育与保护、产品研发、技术服务与推广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1)掌握养殖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
(2)具有在养殖专业领域协同创新能力和管理工作能力。
(3)熟悉国家畜牧业生产、经营、推广等有关政策和法规,具有现代畜牧业发展理念、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推广能力;
(4)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修养,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
(5)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3、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
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实行学分制,最长不超过3年。攻读本专业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须学习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4学分。培养方式采取全脱产学习方式。论文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由导师小组集体指导,高等学校与畜牧部门合作培养的方式。
4、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全学程安排34个学分。其中课堂教学26学分(共520学时),包括公共课10学分、领域主干课10学分、选修课6学分。专业技术实践8学分,要求结合本专业工作,申报并实施1项具体的科技研发或技术推广项目,并完成学位论文。
(2)教学安排
|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开课 学期 | 学时 | 学分 | 考核 单位 | 备注 | 
| 公 共 课 | 英语 | 1-2 | 40+40 | 4 | 学校 | 
 | 
| 农业推广学 | 1 | 40 | 2 | 学校 | ||
| 农业科技创新方法 | 1 | 40 | 2 | 学校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2 | 2 | 学校 | ||
| 领 域 主 干 课 | 动物育种新技术 | 1 | 40 | 2 | 学校 | 
 | 
| 动物繁殖与胚胎工程 | 2 | 40 | 2 | 学校 | ||
| 动物营养与饲料检测技术 | 1 | 40 | 2 | 学校 | ||
| 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 | 2 | 40 | 2 | 学校 | ||
| 专业综合课(专题报告、案例讨论与分析) | 1-2 | 20+20 | 2 | 校企 | ||
| 选 修 课 | 特种动物资源及养殖技术 | 2 | 16 | 1 | 学校 | 任 选 6 个 学 分 
 | 
| 动物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 1 | 32 | 2 | 学校 | ||
| 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 2 | 32 | 2 | 学校 | ||
| 畜产品加工新技术 | 2 | 16 | 1 | 学校 | ||
| 现代市场营销学 | 1 | 32 | 2 | 学校 | ||
| 动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2 | 16 | 1 | 学校 | ||
| 自然辩证法 | 1 | 32 | 2 | 学校 |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2 | 32 | 2 | 学校 | ||
| 现代企业管理 | 2 | 32 | 2 | 学校 | ||
| 实 践 课 | 专业技术实践 (实地调研、技术研发实践、专业技术实践、技术创新实践;技术推广项目;学位论文) | 1-4 | 60周 | 8 | 校企 | 
 | 
(3)专业技术实践
| 项 目 | 内 容 | 学分 | 周 数 | 学期 安排 | 实 践 要 求 | 考核 方式 | 
| 实地调研 (开题报告) | 了解生产一线及企业技术需求。 | 0.5 | (5) | 1 | 深入基层,独立完成项目申报书的填写。 | 学校 | 
| 技术研发实践 | 参加指导教师的在研项目。 | 0.5 | (15) | 1—2 | 写出工作总结 | 学校 | 
| 专业技术实践 | 畜禽生产情况调查、动物生产管理、畜禽产品加工、销售等。 | 1 | 10 | 1—2 | 完成实践总结或调研报告。 | 企业 | 
| 技术创新实践 | 畜禽繁殖育种技术、畜禽饲料生产加工配制技术、畜禽标准化生产养殖技术、动物生产管理与疫病防控技术等 | 2 | 35 | 3—4 | 至少完成一个畜禽生产环节的技术岗位工作。 | 企业 | 
| 学位论文 (实践成果) | 论文撰写、答辩; (实践成果认定) | 4 | 15 | 4 | 独立完成 | 校企 | 
| 合 计 | 
 | 8 | 60 | 
 | 
 | 
 | 
注:( )为在校内专业学位课程教学周内的实践.
5、考核评价
(1)成绩考核
学生成绩考核的重点是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实际应用能力及综合素养三个方面。课程内专业知识采用笔试和操作方式由学校导师评定,占30%;专业技术实际应用能力(调研报告和实践成果)由企业导师评定,占40%;综合素养由校企导师组评定,占30%。
(2)学位论文
类型:项目设计、研究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实践成果(获奖,专利,标准等)。
选题要求:选题应来源行业、企业生产技术需求,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直接应用价值;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性和工作量;体现综合运用现代科技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校企双方专家论证后开题实施。
评审与答辩: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同时要求提交项目申报书(或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总结(论文)。
成立由学校、安徽省农业委员会、企业等单位专家组成的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答辩委员会。学位论文先由2名非答辩委员会成员评审,经修改后,由校内外指导老师共同推荐,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安排答辩。
实践成果的考核以成果的形成过程为主,强调自主创新,注重个人贡献,所获得的标志性实践成果可视同学位论文。经学生申请,答辩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可以免于答辩。
6、学位授予
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完成1项科技研发或技术推广项目,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各项考核环节符合要求的研究生,由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