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培养目标: 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宽广的材料物理与化学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全面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动向,掌握必要的实验和计算技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英语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的基础理论及学科前沿课题的研究、或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或开发相关产品的能力,能在材料物理与化学领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
基本学制: 基本学制为3年,博士研究生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延长或缩短在校学习时间,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为3至5年。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用于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少于整个学习年限的三分之二。 |
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并成立由导师和相关学科指导教师组成的博士生指导小组。指导教师或指导小组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为博士生制订出个人培养计划,并对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学术活动、选题报告、学位论文等环节的要求和进度做出计划,并予以指导和检查。 博士生的培养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以开拓、创新为目标;研究结合科研实践进行,重点培养其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课程教学应充分发挥博士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式,鼓励博士生广泛阅读参考文献,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学术报告等活动,博士生每周应向导师或指导小组汇报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情况。 |
应修学分: 总学分不少于 21 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 16 学分(必修课不少于 14 学分);开题报告3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 |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
指导教师 |
1 |
半导体发光材料及器件
|
研究宽禁带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的制备技术,并结合半导体物理、现代分析技术等理论和实验手段,深入揭示其物理机制。 |
江风益教授 |
2 |
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
将量子理论凝聚态理论与光物理相结合,研究光与(凝聚态)材料的相互作用规律,研究量子干涉纠缠等新的物理机制对光场和材料性质的影响,研究电子与光子的带隙物理,对光子晶体、超晶格等人工晶体结构中光的传播与辐射行为及电子态和元激发进行理论研究。 |
刘正东教授 刘三秋教授 刘念华教授 |
3 |
材料的计算模拟与设计 |
薄膜缺陷结构、晶界与纳米结构计算模拟与设计。 |
周 浪教授 |
4 |
新型功能材料
|
研究具有光电和特殊表面特性的固体材料的制备,表征、改性和应用性能;重点研究稀土化合物结晶化学和微纳米固体材料的合成化学;电子互连与封装材料 |
李永绣教授 陈义旺教授 周 浪教授 |
5 |
材料微观结构表征方法与理论 |
利用各种材料分析手段,表征半导体材料、金属材料内部微观结构,并分析它们对性能的影响。 |
张 萌教授 |
6 |
材料中的热物理 |
研究材料中热运动的规律、与热运动有关的物性和宏观物质系统的演化,及其在工程技术、材料科学、能源利用等领域的应用, 特别是非平衡系统在有限时间中能流和熵流的规律。 |
何济州教授 |
三、课程设置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 程 名 称 |
学 时 |
学 分 |
开课 学期 |
任课教师 (职称) |
考核方式 |
备 注 |
||
必修 课 |
公 共 基 础 课 |
0010006 |
英 语 |
90 |
5 |
1 |
|
|
全部方向 |
|
0010004 |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
54 |
3 |
1 |
|
|
全部方向 |
|||
专 业 核 心 课 |
5711001 |
凝聚态物理学 |
36 |
2 |
1 |
刘念华 |
考核 |
全部方向 |
||
5711002 |
材料分析表征技术 |
36 |
2 |
1 |
张 萌 |
考核 |
全部方向 |
|||
5711003 |
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 |
36 |
2 |
2 |
集 体 |
考核 |
全部方向 |
|||
选修 课 |
专 业 方 向 课 |
5712004 |
半导体材料物理 |
36 |
2 |
1 |
江风益 |
考核 |
方向1,5 |
|
5712005 |
高等激光物理学 |
36 |
2 |
1 |
刘正东 |
考核 |
方向2 |
|||
5712006 |
固体量子理论 |
36 |
2 |
1 |
刘念华 |
考核 |
方向2 |
|||
5712007 |
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 |
36 |
2 |
1 |
周 浪 |
考核 |
方向3,4 |
|||
5712008 |
稀土材料化学 |
36 |
2 |
1 |
李永绣 |
考核 |
方向4 |
|||
5712009 |
湍动等离子体理论 |
36 |
2 |
2 |
刘三秋 |
考核 |
方向2 |
|||
5712010 |
材料的原子模拟 |
36 |
2 |
1 |
周 浪 |
考核 |
方向3 |
|||
5712011 |
材料的结构与相变 |
36 |
2 |
2 |
张 萌 |
考核 |
方向5 |
|||
5712012 |
材料合成与制备 |
36 |
2 |
2 |
陈义旺 |
考核 |
方向4 |
|||
5712013 |
现代热力学理论 |
36 |
2 |
2 |
何济洲 |
考核 |
方向6 |
|||
素 质 教 育 课 |
公共选修课 |
二外(日、法、德) |
54 |
|
|
|
|
|
||
|
跨学科的专业课程 |
各导师自定 |
可在全校博士、硕士生课程中选修 |
|||||||
必修 环节 |
|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
|
3 |
|
|
|
|
||
|
学术活动 |
|
2 |
|
|
|
|
四、必修环节
开题报告(3学分): 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进行,开题报告由文献综述和研究计划两部分组成。要求博士生在阅读100篇有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写出文献综述书面报告。文献综述报告应对本学科相关领域的近期国内外研究动态,包括这些领域的主要进展、前沿课题及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等给出详尽的介绍。 开题报告以学术报告会的形式进行,博士生以可视手段对拟开题作30分钟的全面汇报,就课题的研究范围、意义和价值、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当场回答评审小组委员的提问。评审小组由5位专家组成(包括导师),对该生的选题尤其是研究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给出“通过”或“不通过”的明确评定。如果不通过,则应在两个月后再行评审。如再不通过,取消学位申请资格。 |
学术活动(2学分): 博士生在学习期间要求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其中至少做2次报告)。学术活动的形式可为参加国际、全国性和省内学术会议或校内外学术讲座等。导师对博士生讲座的质量给出评语,经导师考查合格,给予学分。 |
五、学位论文
发表论文要求: 博士生在论文答辩前应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4篇,其中必须在本专业学术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3篇(增刊不计算在内,如在读博期间以学生为第一的发明专利,或导师第一,学生第二,可替代论文1篇);包括被SCI、SCIE、EI或ISTP收录的论文2篇。学术论文必须以南昌大学为第一单位署名发表,如论文尚未正式刊出,须有正式录用通知。 |
科研能力与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包括学术水平、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 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入学后必须积极参加本专业内不同方向课题组的学术活动,进一步熟悉各研究方向的特点与指导教师情况。掌握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关材料制备的物理化学方法和技术;掌握分析材料结构、研究材料物性的方法与技术,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英语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以物理、化学和数学为基础,从分子、原子和电子等层次深入揭示材料的物理与化学性质本质,致力于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开发,在材料物理与化学领域取得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对学科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要求作者对所研究的课题在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方面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论文应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表明作者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等方面均已达到培养目标中规定的要求。 鼓励本专业研究生参加本科生基础课的教学(辅导、答疑及作业批改、基础实验的指导及实验报告的批改、专题性课程的讲授等),可根据情况给予适当报酬。 以助研的身份参与课题组承担的科研工作,并须积极参加研究方向所承担的学术活动的组织和学科建设(如计算机室建设与管理、本研究方向通用软件建设、学术会议组织、专家讲学接待、学科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