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暨南大学会计学学习教案-第六章 会计循环(2)

暨南大学 /2011-11-24


 
    (1)“生产成本”
 
 
    (2)“制造费用”
 
 
    (3)“管理费用”
 
 
    (4)“财务费用”
 
 
    (5)“应付工资”
 
 
    (6)“应付福利费”
 
 
    (7)“累计折旧”
 
 
    (8)“产成品”
 
 
    (9)“待摊费用”
 
 
    (10)“预提费用”
 
 
3.会计处理 
五、商品销售过程的核算
    商品的销售过程既是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也是成品资金转化为应收账款及货币资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一方面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出售给顾客,以满足社会和个人消费的需要;另一方面按照销售价格从顾客那里收回货款,以保证企业再生产和纳税的需要。
1.核算内容
    企业销售过程的主要经济业务包括:
 
 
    (1)将商品出售给购买者,实现商品价值
 
 
    (2)发生和支付销售费用,计算和交纳销售税金,结转已售商品的成本
 
 
    (3)处理与购买单位、税务机关等之间的资金结算关系
 
 
2.主要会计科目
    为了核算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企业应设置“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等会计科目。
 
    (1)“主营业务收入”
 
 
    (2)“主营业务成本”
 
 
    (3)“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4)“营业费用”
 
 
    (5)“应收账款”
 
 
    (6)“应收票据”
 
 
    (7)“预收账款”
 
 
    (8)“应交税金”
 
 
3.会计处理 
六、利润及利润分配的核算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利润指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重要指标。企业扩大商品销售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等方面所取得的业绩,都会通过利润指标反映出来,从而成为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标准;是影响企业和其他会计报表使用者进行相关投资与信贷决策的重要因素。会计信息使用故里借助于利润指标,可以分析企业利润增减变化情况及其变动趋势,促使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利润更是计算纳税的依据。
    因此,必须加强利润及利润分配的核算,如实反映企业利润的形成情况和利润的分配情况,为相关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其决策有用的利润信息。
1.企业利润的计算
    在商品销售过程中,企业既会实现销售收入,也会发生销售费用和销售税金等;同时,企业还应根据配比原则,计算和结转本期已售商品的实际成本。
    企业的各种收入扣除相关的成本、费用后的差额为利润或亏损。
    下面分四个步骤计算和确定企业的净利润,并以此反映企业净利润的形成过程: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2.利润形成及其分配的内容
    利润的形成及其分配的核算也就是企业财务成果的核算。财务成果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经营成果,一般可以用利润总额来表示。它主要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三个部分。
    在企业以前年度发生过亏损的情况下,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首先应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按国家税法规定,企业某年发生的亏损可以用下一年度的税前利润弥补。下一年利润不足弥补的,可以在5年内用税前利润延续弥补(延续5年未弥补的亏损,用税后利润弥补)。
    企业弥补了以前年度发生的、按规定可以用税前利润弥补的亏损后,企业应按照国家规定对利润总额进行纳税调整;然后,再根据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国家规定的所得税率依法纳税。
    企业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除国家另有规定者以外,应按照下列顺序进行分配:
 
 
    (1)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
 
 
    (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
 
 
    (3)提取公益金。
 
 
    (4)向投资者分派利润。
 
 
    股份有限公司在提取公益金以后,则应依照有关规定按照下列顺序进行分配:a.支付优先股股利;b.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任意盈余公积金按照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议决议提取和使用;c.支付普通股利。
    企业利润的形成及其分配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
    第一、计算和确定企业当期的利润总额(即财务成果)。
    第二、反映和监督企业利润的分配情况。包括:a.计算和缴纳企业所得税;b.按规定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公益金;c.计算和支付应分配给所有者的利润;d.结转企业的未分配利润。
3.主要会计科目
为了反映和核算企业利润的形成和分配情况,企业应设置下面7个主要会计科目:
    (1)“营业外收入”
 
 
    (2)“营业外支出”
 
 
    (3)“所得税”
 
 
    (4)“本年利润”
 
 
    (5)“利润分配”
 
 
    (6)“盈余公积”
 
 
    (7)“应付股利”
 
根据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的原始凭证,会计人员对其进行分析、审核无误后,在记账凭证上编制会计分录,这是会计循环的第一步;然后应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有关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比较总括的资料。
一、分类账的概念及其种类
    会计所用主要会计账簿,除日记账以外,还有分类账。分类账(Ledger)是按照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分类设置的账户,它与日记账不仅在使用程序上有先后之别,而且在记载方式上也不完全相同。经济业务发生以后,首先根据原始凭证记入分录簿或记账凭证,然后再过入分类账。一般来说,每一会计科目设立一个账户,专门记录这一科目之内容的增减数额。汇集账户于一处之账册,称为分类账簿。也就是说分类账是账户的整体,账户是分类账的个体。分类账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1)为归类之会计账簿。
 
 
    (2)为终结之记录。
 
 
    (3)为编制报表提供依据。
 
 
    分类账按照反映经济业务的详细程度不同可分为总分类账(General ledger)和明细分类账(Subsidiary ledger)。总分类账是按照一级科目设置,提供总括资料的分类账;明细分类账是按照二级科目或明细科目设置,提供详细资料的分类账。
 
二、设置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意义
1.同时设置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作用
    同时设置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主要是为了满足经营管理的要求。经营管理者要求会计人员一方面要提供会计要素各项目的综合总括资料;另一方面也要提供会计要素各项目的详细具体资料。综合总括资料可以通过总分类账户来提供,详细具体的资料可以通过明细账户来提供。例如,“原材料”总分类账户可以供企业占用在原材料方面的资金数额,用以反映原材料方面占用的资金是否过多,是否超过了预定限额,以便控制原材料方面占用的资金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但是,单纯有了原材料占用的总额还不够,还需要了解各种原材料的占用情况。在实际工作中也可能出现原材料占用总额在合理的数额之内,而个别原材料存在超储积压的情况,或者,原材料总额超过了规定的限额,而个别原材料存在不足的情况。这些情况只有通过明细分类账户才能反映出来。因此,同时设置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可为经营管理者提供既综合总括,又详细具体的会计信息,便于经营管理者进行生产经营控制和决策。
2.总分类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
 
 
    (1)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联系
 
 
    (2)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区别
 
三、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过账
    在进行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过账时,二者是同时过人的——平行过账。二者过账没有先后之分,既不是先过总分类账户,后过明细分类账户,也不是先过明细分类户,后过总分类账户。这种平行过账,同时进行并不是绝对地指两只手同时在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中进行登记,主要是强调二者没有先后之分,是紧密相联的。
    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平行过账的要点有三个:
    (1)同时过入:对于企业发生的与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有关的经济业务(不是所有的业务都涉及到明细分类账户),一方面要过入有关总分类账户,另二方面要随即过入该总分类账户的所属明细分类账户中。
    (2)方向相同:对于企业发生的与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有关的经济业务,在过入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时,所过入账户的方向应保持一致,即总分类账户过入借方,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也应过入借方;总分类账户过入贷方,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也应过入贷方。
    (3)金额相等:对于企业发生的与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有关的经济业务,在过入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时,过入总分类账户的金额应该与过入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金额之和相等。
    如果严格地按照以上三个要点进行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户过账,其过账结果必然会出现以下四组等量关系:
    各总分类账户=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期初余额之和
    各总分类账户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之和
    各总分类账户的本期贷方发生额=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之和
    各总分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之和
    对于会计来说,这四组等量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错账的查找,从而保证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记录的正确。
一、试算平衡的意义及其依据的原理
    企业会计事项发生时,均是根据复式记账原理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以借方、贷方相等的金额进行分录簿的记录,过入分类账户后,其账户的借、贷方向与金额没有丝毫变化,故借、贷两方数额也应相等。但是,事实上,会计事项由编制分录到过账,借方与贷方金额究竟是否相等,仍需经过一番测试、验算,方可确定。此种测试、验算会计记录的过程称之为试算(Trail)。由于以试算的结果是否平衡来检查会计记录和过账是否有错误,因此称为试算平衡。
    在每一会计期间,或每一会计循环过程中,试算次数的多少,应视实际情况而定,除期末必需试算一次外,其他时间可以经常试算,而不宜隔得太久,以免增加查找记录错误的困难。
    编制试算平衡表的主要作用一般有:
 
 
1.试算平衡表可以用来检查分类账的过账工作和记录情况是否正确和完备。
 
 
2.试算平衡表所汇列的资料,为会计人员定期编制财务报表提供方便。
 
二、试算平衡的方法
    试算平衡一般采用两种方法:
1.本期发生额试算平衡
    本期发生额试算平衡是依据借贷复式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理为依据进行试算平衡的。因为每一笔会计事项都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以借贷相等金额进行登记,也就是说,每笔会计分录的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相等,那么,无论多少笔会计事项的借方金额之和肯定等于其贷方金额之和。其试算平衡公式为:
    所有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所有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2.余额试算平衡
    余额试算平衡是依据会计的平衡式,即“资产=负债+所有堵权益”为依据进行试算平衡的。因为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余额都满足这一会计平衡式,利用此平衡式随时检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账户的余额是否符合这一平衡公式。其试算平衡公式为:
    所有账户借方余额之和=所有账户贷方余额之和        
    如果没有错误,则所编成的以上两种试算平衡表都会平衡。也就是说,如果以上试算平衡结果不平衡的话,说明在过账程序中或编制会计分录时发生了错误,须及时查明原因。

三、试算不平衡查找原因
1.不平衡的原因
    一般来说,试算平衡表上发生不平衡的原因可能是:
    (1)所编试算平衡表中各金额栏加总的错误。这要求加总时认真细心,在确定无误的前提下再查找其他原因。
    (2)编制试算平衡表过程中的错误。例如,编表写错数字,错记金额的借、贷方向,或漏列某一账户的发生额或余额。
    (3)各分类账户的余额计算错误。
    (4)过账时的错误。如,在根据分录簿过入分类账时,就将借、贷的方向或金额记错了,或者某一账项根本就漏掉或重复过账。
2.查找步骤
    检查以上错误大致可以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重新加总试算平衡表中借、贷栏或余额栏的金额,并复核合计数,检查是否由于本表的加总工作有错误。
    (2)按照试算平衡表中所列账户的名称和金额,逐一与分类账户所记的本期发生频或余额核对。重点注意是否有抄错的数字或漏列的金额,是否有将借贷方向填错了。如资产账户的余额是否填入表中的贷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余额是否填入表中的借方。
    (3)将分类账户所列的期初余额和上期资产负债表相核对。重点注意是否有抄错的数字或漏掉的账户余额,并检查各账户借、贷方本期发生额的汇总及其余额是否有错误。
    (4)按分类账户的记录,逐笔与分录簿相核对。重点注意各账项或借、贷方向是否有过账错误,是否有遗漏或重复过账的账项。
四、试算平衡表的格式和编制
    试算平衡表的格式有二种:一种是本期发生额试算平衡表,它是根据各分类账户借方、贷方本期发生额合计数编制而成的,见图表1。第二种是余额试算平衡表,它是根据各分类账户在试算时结出的借方余额之和与贷方余额之和编制而成的,见图表2。
    试算平衡表的数字是从各总分类账户中获得的,因此,在编制试算平衡表之前,必须先计算各账户于试算之日止的本期借、贷方发生额和余额,然后再将各账户名称及其金额抄录于试算平衡表内。所经过的程序可分两项说明。
1.分类账金额的计算
    第一步,加计各账户借、贷双方金额,求出总和,用铅笔记于各账户最末一项“金额”之下。由于这是临时汇总于试算时的本期发生额合计,不需用钢笔填写,只需用铅笔填写。
    第二步,利用各分类账借方发生额合计、贷方发生额合计及期初余额,结出于试算时各账户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
    试算时账户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于试算时借方发生额合计-本期于试算时贷方发生额合计
    试算时账户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试算时贷方发生额合计-本期于试算时借方发生额合计
    将计算出来的结果用铅笔记于各分类账户余额栏最末一项金额之下。为了减少计算工作量,有些账户没有发生业务的可以不必结余额,直接利用以前的余额。
2.填制试算平衡表
    第一步,填写单位名称,表式名称,编表日期。
    第二步,将各分类账户的名称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先后顺序填入表内。
    第三步,将各分类账户本期借方、贷方发生额合计或余额填入表中相应账户名称的借方、贷方或余额栏,最后分别本期发生额试算平衡公式或余额试算平衡公式加总,检查是否平衡。 在编制会计报表之前,除日常会计业务已经编制了会计分录,并已经过账,但根据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还有许多业务需要进行调账处理,以便真实地反映某一期间的经营业绩。
一、调账的概念及内容
    一个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会计事项,经过编制会计分录记入分录簿,过入分类账,并利用试算平衡原理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分类账的记录是否正确,然后,即可进行财务报表的编制。由于会计期间假设的建立,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进行加工处理。也就是说,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费用是否都已入账,或者虽已入账,是否都属于本期的经营收入和经营费用。为了正确确定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在编制财务报表之前,就一些有关账项进行适当的或必要的调整,这就叫做调账(Adjustment)。账项之调整必须经过编制会计分录,然后过入有关账户,以达成账面记录正确。在日记簿中为调账所作的会计分录称为调整分录(Adjusting entry)。
    企业在会计期间终时所需调整的账项,一般有以下几类:
 
 
1.应收、应付账项的调整
 
 
2.递延事项,即预收、预付事项的调整
 
 
3.坏账与折旧事项的调整
 
 
4.对账后的账项调整
 
 
5.转账调整
 
 


 
二、会计基础
    会计期间假设为企业计算费用、收入和利润规定了一个起止时间界限,但没有解决在此会计期间内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会计基础的选定。
    会计基础(Accounting basis)是指企业会计人员确认和编报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等会计项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会计基础有二种,即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1.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又称实收实付制或现金制(Cash basis)。收付实现制是按照是否在本期已经收到货币资金(现金、银行存款)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基础。收付实现制要求,在确定本期收入时,只将那些在本期已经实际收到货币资金的收入(预收收入),不管是否已经提供了产品或劳务(收入是否实现或赚得)均作为本期的收入;相反,对于那些本期没有收到货币资金的收入(应收收入),尽管已经提供了产品或劳务(收入已实现或赚得)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在确定本期费用时,只将那些在本期实际已经支付了货币资金的费用,不管是否属于本期的费用或为取得本期收入所付的代价均作为本期的费用;相反,即使有些费用应该属于为取得本期收入所付的代价,由于没有实际支付货币资金,也不作为本期费用处理。
    【例】某企业本月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企业预收购货单位一批货款10000元存入银行。
    (2)企业销售产品一批给购货单位,货款5000元,货已发给对方,对方尚未付款。
    (3)企业以银行存款6000元支付全年报刊杂志费。
    (3)企业从银行取得短期借款后,应按季度支付利息,第一个月未支付利息。
    根据收付实现制原理确认本月的收入和费用。
    业务(1):虽然企业未提供产品或劳务给对方,但按收付实现制应确认为本期收入入账,因为已经实际收到了货币款项。
    业务(2):虽然产品已经提供,收入已经实现,由于货款未收到,按收付实现制不作为本期收入入账。
    业务(3):支付的6000元是全年的报刊杂志费,虽然本月只应负担6000元的1/12,即500元,由于本期已全部付了银行存款,按收付实现制应将6000元全部确认为本期的费用。
    业务(4):由于企业尚未向银行实际支付利息,按收付实现制,不确认本月应付的利息费用(财务费用)。
2.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或应计制(Accrual basis)。权责发生制是以应收应付(是否应该属于本期)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要求,凡应属于本期的收益,不管是否在本期实际收到了货币资金,均应作为本期收入;凡不应属于本期的收入,即使已经收到了货币资金,也不作为本期收入;凡应属于本期的费用,不管是否已经实际支付了货币资金,均应作为本期费用,凡不应属于本期的费用,即使已经支付了货币资金,也不作为本期费用。
    业务(1):尽管企业已经收到了货币资金,但由于该产品或劳务并未提供,该项收入未实现(未赚得),按权责发生制,不作为本期收入入账,而应作为企业一项负债入账——预收账款。
    业务(2):尽管该批产品的货款5000元未收到,但由于该项收入已经实现了(收入已经赚得),按权责发生制,也应该作为本期收入入账。
    业务(3):虽然企业支付了全年的报刊杂志费用6000元现款,但只有其中的十二分之一应该属于本期的费用,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本期费用应为500元。

相关话题/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