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暨南大学历史系教学大纲《中国文化概论》大纲

暨南大学 /2011-07-24

《中国文化概论》大纲
 
第一讲 绪论
 
该部分就本课程的核心概念,涉及范围,基本宗旨等问题预作说明,是为绪论。
一.“文化”一词的源起及涵义
1.中国“文化”概念的源起
2.西方“文化”概念的源起
二.“文化”的界说
1.“文化”的定义
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3.文化结构
4.文化的特征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参考教材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增订本 。
李宗桂著:《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
 
第二讲 中国文化的生存环境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我们在考察中国传统文化时,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地理环境下予以分析。
本章参考书目:
卡尔·魏特夫 《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马克思 恩格斯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
《河殇》《新华文摘》1988年7—8期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1.“治水社会”与中央专制主义的长期存在
2. 优裕的农耕条件与中国文化的稳定性
3. 地理的隔绝导致中国文化的封闭与保守
二.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文化存在的经济环境
1. 农耕经济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2. 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 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4.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与中国文化的停滞性
三.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
1. 宗法制度的产生和确立
2. 家国同构
3. 世卿世禄制与官僚制度
4. 君权至上
 
第三讲 中国文化的演变轨迹
 
中国文化的发展,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趋丰富的过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本章参考书目:
柳诒徵 《中国文化史》(上,下)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上,下)
侯外庐 《中国思想通史》(五卷本)
一.上古文化的发生
1. 中华民族的起源
2. 远古的神话传说与原始宗教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文化到人本文化
1. 殷商的神本文化
2. 西周:从神本到人本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
1. 背景
2. 诸子百家的兴起与思想特征
四.秦汉:中国文化的定型
1. 秦王朝的统一措施
2. 汉王朝的文化政策
五.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和
1. 玄学的兴起
2. 道教的出现
3. 佛教的传入
六.隋唐: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七.宋明理学:中国文化的转折
八.清代:中国文化的沉暮与开新
 
第四讲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干。认真探讨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内在特质,对于科学地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章参考书目:
匡亚明 《孔子评传》
蔡尚思 《孔子思想体系》
姜广辉 《理学与中国文化》
《四书五经》
一.原始儒家的伦理亲情色彩
1.孔子“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爱说
① 生平
② 学说内容
2.孟子:“以德王天下”的仁政说
① “制民之产”;
② 民为邦本;
③ 王霸之别;
④义利之辩
⑤ 性善论
⑥反省内求的个人道德修养方式
⑦ 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3.荀子“隆礼重法”,“天人相分”的思想
二.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
1. 天人感应理论
2. 引入五行学说,说明阴阳消长和事物发展的次序
3.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规范
4. 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5. 阳德阴刑的政治理论
6. 人性论的“性三品说”
三.儒家的中兴:宋明理学的理欲论
1.“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2.“存天理,灭人欲”
3.理一分殊的思辩模式
四.近代以来的现代新儒家
五.儒家人生理想模式
理想人格:圣贤
理想社会:大同世界
趋于大同之途:三纲八目
正人正己,成己成物
穷独与达兼
 
第五讲 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
 
与儒家思想一样,道家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之一。自它在先秦形成后,历二千年而不衰,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民族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精神风貌。
参考书目:
詹剑峰 《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
赵明 《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
葛兆光 《道教与中国文化》
《老子》(《道德经》)
《庄子》(《南华真经》)
一.老子思想述评
1. 生平
2. “道法自然”的道论
3. 无为而治与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4. 绝仁弃义与虚心实腹
5. 不为天下先的处世原则
二.庄子思想述评
1. 生平及书
2. 扬弃老子的“道”论
3. “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批判精神和“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
4. 齐物论
5. “逍遥游”的自由观和人生哲学
三.崇尚自然天籁的道家美学
1.“自美”不美论
2.崇尚自然的审美观
3.“言不尽意”的创造原则
四.旨近老子的汉代黄老之学
1. 兴起背景
2. 黄老之术的特征
五.以老庄哲学为骨干的魏晋玄学
1. 定义
2. 《列子·扬朱篇》与自然主义思潮
3. 玄学的“天人新义”与魏晋风度
六.道家人生哲学模式
理想人格:隐士
不以物累形与返朴归真
无为无不为与不为人先
与时迁移与功成身退

第六讲 道教与中国文化
 
本讲着眼于三方面讲述:一为道教之缘起及要理;二为道教之流变;三为道教与中国文化之关系择要述之。其中一,三部分为横向之阐述,第二部分作纵向梳理。
一.源起及要义
1.道教之源起
2.要义
① 道教之神
② 道教的仪式与方式(方术)
③ 道教之修养(健身术与金丹术)
3.道教典籍:道教的成熟与定型
二.道教之流变与流派
1.道教之萌芽
2.早期道教
张角与太平道
张鲁与五斗米道
3.魏晋南北朝:道教之盛行
葛洪与金丹道
江东天师道
寇谦之与北天师道
陶弘景与茅山道
4.隋唐五代道教
5.宋元道教流派之定型
6.道教流派演变图
三.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七讲 中国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理想人格,价值趋向,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等,内在地蕴涵着中国文化不同于异域它邦的类型和特点。
一.文化类型的定义
二.中国文化类型:伦理型文化
三.伦理型文化的特点
1. 人本主义
2. 重道轻器
3. 经世重教
4. 崇古重老
5. 德政相摄
6. 重整体轻个体
 
第八讲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有关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争议
1.几个定义
2.学术界的争论
二.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精神
1.自强不息
2.正道直行
3.贵和持中
4.民为邦本
5.平均平等
6.求是务实的实用理性主义精神
7. 知足常乐,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8. 以道制欲
 

相关话题/历史 中国文化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