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暨南大学历史系教学大纲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暨南大学 /2011-07-24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说明

一、目前史学界已普遍认同中国近代史是1840—1949年的历史。但基于课程编排的习惯性,本中国近代史课程目前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大纲所划分的年限,即只讲授1840—1919年间的中国历史。
二、本课程的任务是:依据历史事实,讲述1840—1919间中国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和说明这一历史过程,使学生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比较系统、比较深刻的了解,以便继续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提高应有的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
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介绍史学界相关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和新方法。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同时,应注意提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和陈述文字表达能力。
四、本课程为学期课,授课计划为60学时。

 教学内容

导言

一、中国近代史的定义、时限。
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历程、学术争鸣。
三、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意义——了解国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借鉴历史经验,为振兴中华,建设现代化的中国献计献策。


 本课程常用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共6册)、太平天国(共8册)、第二次鸦片战争(共6册)、洋务运动(共7册)、中法战争(共7册)、中日战争(共7册)、戊戌变法(共4册)、辛亥革命(共8册)。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中华书局1985年
近代史资料
中国近代史研究入门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国近代史争鸣录(事件篇)(人物篇)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
中华民国史研究述略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词典
马克斯恩格斯论 中国人民出版社
列宁斯大林论中国 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册)、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册)

 
第一章、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
2、西方强韧持久进取,中国保守防范抵拒

第二节、 鸦片泛滥和中国的禁
1、英国的鸦片贸易政策
2、鸦片泛滥对中国的祸害
3、林则徐广东禁烟
 
第三节、英国的武力政策和发动对华战争
1、 英国的武力政策
2、 发动侵害华战争
 
第四节、中国的应战
1、 林则徐等爱国将领坚决抗战
2、 道光政府从战和不定到一意主和
3、 无能将帅轻战误国
4、 三元里和中国人民的抗英斗争

第五节、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2、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的签订
3、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社会经济和思想学风的转变

第六节、学术争鸣和事实订误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3、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参考书目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杨国桢:《林则徐传》,上海人民出版社。
翦伯赞 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考资料 近代部分》上册,鸦片战争部分,中华书局。



第二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正当太平天国席卷中国大地,清政府忙于镇压国内人民之际,英发美等列强趁中国政治局势动荡之机,发动了又一场侵华战争。这次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权宜,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故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 、英法发动侵华战争与《天津条约》的签订
1、修约交涉——战争的原因
条约制度的建立。实施条约制度的重重障碍。修约交涉的失败。
2、“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
修约交涉失败后,英法决心武力解决。于是借两个事件为导火线,发动侵华战争。
3、英法联军侵华与《天津条约》的签订
英法联军攻占广州。联军进犯天津。《天津条约》的签订与内容。

第二节、战争再起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1、战争再起的原因
清政府和英法对《天津条约》内容均感不满。换约争执。大沽战役。联军攻占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
2、《北京条约》的签订

第三节、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俄国趁火打劫。《瑷珲条约》、《中俄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本章思考题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参考书目

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三联书店。
翦伯赞:《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近代部分》上册。



第三章、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第一节、 洪秀全和金田起义
1、起义的社会原因——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
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互相激荡,全国形成了广泛、普遍的起义形势。
2、洪秀全与拜上帝教
洪秀全早期阅历及其反清思想的形成。《劝世良言》和拜上帝会的创立。
3、从传教活动到发动起义——从宗教领袖到政治领袖
洪秀全的宗教理论——《三原》、《太平天日》的思想涵义。金田团营。定都天京。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政权与政策
1、《天朝田亩制度》
基本内容:平分土地,生产方式和分配原则,乡官制度。
性质:革命性,空想性,封建落后性。
2、其他制度和措施
城市管理、生产、分配、文化政策:别男女行,手工业生产实行国营,圣库制度,男女平等,批判儒学,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第三节、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1、政权的封建化,领导集团内部矛盾的演化。
2、天京内讧和石达开的出走。
3、太平天国形势急转直下。
分裂事件对太平天国造成的损失,精神危机与人心涣散,由全盛走向衰落。

第四节、重整朝纲和《资政新篇》的提出
1、重整朝纲,稳定政局
重建新的领导核心,任命五军主将;军事出击,浦口之役和三河大捷,重振士气。
2、《资政新篇》的颁布
洪仁玕“总理朝政”,颁布《资政新篇》——基本内容,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农民运动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第五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的失败
1、太平天国的劲敌湘军
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应运而生,湘军的建制与特点,及其对近代军事、政治的影响。
2、“辛酉政变”和中外的联合镇压
慈禧太后与奕訢联合发动政变,翦除对外国采取强硬态度的“八大臣”,改变了中外猜的态度,提出“借师助剿”。外国侵略者欢迎在对外问题上较为开明奕訢政府。中外联合镇压。
3、太平天国的失败
太平军的军事斗争。太平天国政权的封建化。天京的陷落。失败的原因
4、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意义。
太平天国在近代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局限性。

 本章思考题

1、简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2、太平天国失败的内因和外因,历史意义。

 参考书目

1、王戎笙等:《太平天国运动史》人民出版社。
2、《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近代部分》上册,太平天国部分。

第四章、 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一节、 洋务运动之源起
1、洋务运动思潮的兴起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洋务思想的萌芽。改革的延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太平天国起义的打击,使清政府开始寻求摆脱内忧外患的富国 强兵之策,洋务思潮得以兴起。
2、洋务派的形成、总理衙门的设立
曾、左、李和奕訢的洋务主张,洋务运动的中央领导机构的设立。
3、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
顽固派的思想主张。两派争论的焦点和经过。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宗旨——“中体西用”
1、“中体西用”的内容含义
2、“中体西用”宗旨形成的原因及对中国学西方产生的影响

第三节、 洋务新政
1、洋务机构的建立
总理衙门,南洋大臣、北洋大臣,洋务教育机构——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
2、洋务派的求强活动——军事工业的创办和新式海陆军的建立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局等。军工企业的性质和局限性。
筹办新式海军的建议,南洋、北洋、福建水师的创建,“海军衙门”,北洋海军成军。
3、洋务派的求富活动——民用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
“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轮船招商局等主要官督商办企业。企业的性质。
4、商办企业的产生和中国新阶级的出现
第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复杂关系,决定民族资本主义的两重性。

第四节、洋务运动时期的思想文化
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和新式教育的推行、派遣留学、翻译西书、创办报刊,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逐渐变化。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洋务运动的研究与评价。

 本章思考题

1、洋务运动的评价。
2、分析评价“中体西用”。

 参考书目

1、《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中国近代化与洋务运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
 
 
第五章、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
1、俄国侵略西北和新疆的收复
阿古伯侵占新疆。左宗棠率军西征讨伐。曾纪泽与伊犁交收谈判,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
2、日美侵犯台湾和英国侵犯西南边疆
琉球渔民被杀事件与日本侵台,《台事专条》(即中日《北京专约》)的签订,日本吞并琉球。
“马嘉理事件”,《烟台条约》。英军发动侵藏战争,《藏印条约》、《藏印续约》的签订。

第二节、 中法战争
1、战争的起因
中越关系,法国侵略越南,刘永福黑旗军助越抗法,法军向越北部清军发动进攻。
2、清统治集团内部对战争的态度
主战派——洋务派对敌我力量的分析战和利弊的分析,清流派激烈的主战言论;
主和派——李鸿章对形势的分析与主和方针;慈禧太后的态度,临阵易帅之人事变动。
3、中法军队在海陆两线的战争
a、战争初期和《中法简明条约》的签订
b、马尾海战和清政府被迫宣战
法国突然袭击,福建水师覆没。
C、陆路大捷和《中法新约》的签订
冯子材与镇南关——谅山大捷,清政府下令乘胜而收,《中法新约》。

第三节、中日战争
1、战前的朝鲜问题与中日矛盾
日本的“大陆政策”,对朝鲜的侵略,《征讨清国策》,军事实力扩充。
2、日本不宣而战
朝鲜“东学道”起义引发中日冲突。日本出兵朝鲜,“丰岛海战”。
3、清政府消极应战、积极求和的外交政策
临战时清政府的腐败状况,掌权的后党避战求和态度。李鸿章外交求和失败。
4、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覆没——平壤之战,黄海海战,威海卫之役。
5、《马关条约》的签订
李鸿章马关谈判,《马关条约》的内容,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后果。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看待中国“乘胜而收”。
2、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如何评价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
 参考书目
1、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二卷,三联出版社。
 
 
第六章、 戊戌维新运动

第一节、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1、三国干涉辽
俄国伙同法、德对日本施压,日本退出辽东,向中国索取3000万赎辽费。
2、俄国插足东北与《中俄密约》
俄国窥视东北的野心。中国“一边倒”力主联俄。《中俄密约》的内容。
3、各国列强在华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
德国占领胶州湾,《胶澳租界条约》。俄国占领旅大,《旅大租地条约》。《中法广州湾租界条约》。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订租威海卫专条》。美国“门户开发”政策。
4、列强加强对华输出资本
列强的政治贷款,修筑铁路、投资工厂矿山。中国经济命脉被控。

第二节、 维新运动的高涨
1、维新思潮的源起
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代表人物在经济、政治上突破洋务思想藩篱,要求改革。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浪潮,维新运动经济社会基础的形成。
3、维新派代表人物及其变法理论
康有为维新思想形成过程,《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
梁启超对君权的批判,主编《时务报》;
谭嗣同的哲学著作《仁学》,“冲破网罗”的呐喊;
严复的译著《天演论》。
4、“公车上书”和维新运动的高涨
“公车上书”,上皇帝第二、第三、第四书,《万国公报》、《中外记闻》创刊发行。
“强学会”成立,《时务报》、《湘报》等的舆论宣传。

第三节、 变法维新与顽固守旧的争论
1、张之洞的《劝学篇》
张之洞与维新派的矛盾,封禁《强学报》,重弹“中体西用”老调。
2、两派争论
争论的中心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变革封建制度,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改革封建教育制度。

第四节、 百日维新与戊戌政变
1、百日维新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变法纲领。戊戌“保国会”及各地维新学会。光绪下诏“明定国是”,颁布新政措施。
2、戊戌政变
帝后两党的激烈斗争,太后发动政变,“六君子”死难,取消新政。
3、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本章思考题

1、“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
2、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

 参考书目

1、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人民出版社。


第七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一节、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反教会斗争的新高涨
民教纠纷,“天津教案”,四川大足的反洋教斗争。
2、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从义和拳到义和团。山东地方政府的“剿”、“抚”政策,运动迅速发展。
3、义和团的斗争口号
“扶清灭洋”的局限性。
4、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的发展
袁世凯严厉镇压。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暧昧态度。义和团向直隶和京津地区发展。

第二节、八国联军侵华和清政府宣战
1、八国联军武力干涉
列强对清政府施加外交压力,八国联军的组成,廊坊之战。
2、清政府宣战
“御前会议”上和战之争,太后的仇外心理,“宣战诏书”,主和派受戮。
3、“东南互保”
东南督抚指宣战诏书为“矫诏”,与列强共商《东南互保》,互保的结果。

第三节、京津军民抗击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1、京津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天津紫竹林之战,天津“都统衙门”。帝后西逃,北京陷落。
2、《辛丑条约》的签订
帝国主义就处理中国问题的争论,惩凶、赔款问题。《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3、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和评价。
反侵略的正义性,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本章思考题

1、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参考书目

1、廖一中:《义和团运动史》,人民出版社。
 


第八章、清末新政改革
 
第一节、清政府实行新政
1、20世纪初年中国的形势
列强对华政治和经济侵略扩张,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进入初步发展阶段,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加强。清政府受内外压力,不能再照旧统治下去。
2、除旧布新的政令
新政措施:改革官制、兵制、学制,奖励工商。

第二节、资产阶级立宪运动的开展和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资产阶级立宪运动的兴起
康有为等宣传君主立宪思想,资产阶级的立宪要求,日俄战争的结果促进立宪运动兴起。
2、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清政府颁布“预备立宪”上谕。

第三节、“预备立宪”的实行与立宪运动的失败
1、“预备立宪”的步骤
改革官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资议局、资政院的成立,“皇族内阁”的成立。
2、立宪派对“预备立宪”态度
立宪派成立立宪团体支持“预备立宪”,发动国会请愿运动要求缩短立宪期,对“预备立宪”失望转向革命。
3、对“预备立宪”的评价。


 本章思考题

1、如何评价清末新政。
 


第九章、辛亥革命

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1、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创立
孙中山童年接受西式教育,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创立“兴中会”。
2、兴中会初期的革命活动
广州“乙未起义”。孙中山伦敦被难。惠州起义。
3、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爱国运动的兴起
留日学生的爱国运动;上海学潮;“拒俄”、“拒法”运动和收回利权、抵制美货运动。
4、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章太炎、邹容、陈天华;梁启超与《新民丛报》。
5、革命团体纷纷成立
黄兴与华兴会;科学补习所——日知会;光复会。

第二节、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党人的活动
1、同盟会的成立和政治纲领
孙中山的组党活动:设立“青山革命军事学校”,改组美洲华侨会党“致公党”,组织欧洲留学生革命团体,筹建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革命纲领的提出。三民主义的内容和评价。
2、革命党人的活动
《民报》,与立宪派大论战;论战的结局和性质。
发动武装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1、革命力量的大汇合
预备立宪不得人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引发保路风潮。立宪派和地方绅士转向革命。
2、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
新军成为革命运动的基础,湖北革命形势的发展,武装起义中心转向湖北,起义一举成功。
3、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黎元洪出任军政府都督,立宪党人掌了大权。
4、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组织共和政府的波折,软弱的革命党人期待袁世凯反正,孙中山回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5、革命政权落入袁世凯手中
袁世凯东山再起,一面以清政府授以的大权要挟革命党人,一面谋求与革命党妥协以“养敌自重”。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心存幻想,“南北议和”,“虚位以待”袁。袁世凯逼宫和孙中山让位。《临时约法》。
6、临时政府北迁后的政局和“二次革命”
“同盟会中心内阁”的倒台。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宋案“发生。”“二次革命”。

第四节、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文化
1、社会变动中各种思潮的涌现
三民主义成为革命党人的指导思想。国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
2、史学、文学艺术和新闻出版的新面貌
资产阶级新史学。小说的繁荣和戏剧的革新。蓬勃兴旺的报刊和出版业。
3、新式教育的推广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本章思考题

1、同盟会政治纲领评析。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3、革命政权为什么轻易落入袁世凯手中?

 参考书目

1、《辛亥革命史》(三册),人民出版社
 


第十章、北洋军阀的统治和近代中国的新趋势

第一节、袁世凯专制独裁和护国运动
1、袁世凯专制与反袁斗争
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袁氏“约法”的内容。祀孔祭天。中华革命党与欧事研究会。
2、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
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筹安会与帝制请愿风潮。洪宪帝制出台。各派反袁活动,梁启超与蔡鄂的文武讨袁。云南护国起义和各省响应。袁取消帝制,病死。
3、北洋军阀分裂与护法运动
军阀割剧和张勋复辟。段祺瑞统治和护法运动。

第二节、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成长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和基本内容。陈独秀和李大钊。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
3、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马克思注意的传播。

 本章思考题

1、护国运动发生的原因和经过。
2、分析护法运动的原因、经过和作用。

 参考书目

1、《护国运动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
2、《护法运动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相关话题/历史 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