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暨南大学历史系教学大纲世界现代史教学大纲

暨南大学 /2011-07-24



世界中世纪史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本课程是讲述公元476年到1500年之间近一千年左右人类封建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它的内容包括:公元前后的亚欧民族大迁徙;东亚国家包括中国、越南、日本封建制的发展、以印度为主的南亚国家封建制的发展、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教;西欧封建制以及东欧拜占廷、保加利亚、基辅罗斯封建制的形成与发展等。
教学目的:中世纪的将近一千年是连接古代与近代的桥梁,也是封建制形成与发展的时期。对这一阶段的学习将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在真正成为一体(新航路开辟)之前,各个地区与民族在封建社会是如何独立发展,又是如何彼此相互联结的;了解这种发展既是古代文明承继的结果,又是近代社会兴起的摇篮,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与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
教学要求:使学生在世界古代史学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加深对史学方法的理解与运用,并使之成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史学分析与写作能力。


 

前言

一,中世纪史的概念与内容
二,中世纪研究的范围
三,封建制度的基础、形成及一般特征

 

第一章 民族大迁徙前后的历史变迁

一,古典文明时期欧亚大陆概况
1,古典文明的高度发展及其彼此的互相联结
⑴,罗马帝国的高度发展
⑵,汉帝国的高度发展
⑶,欧亚大陆文明的相互联结:商业联结;文化联结
2,古典文明的衰落
⑴,罗马帝国的衰落
⑵,汉帝国的衰落

二,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
1,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形成
2,游牧世界与游牧民族概况
3,亚欧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
⑴,迁徙原因
⑵,民族大迁徙过程及其后果
⑴,未遭侵略地区:中国南方与印度南方
⑵,打退入侵地区:拜占廷与波斯帝国
⑶,遭侵略但幸存下的地区:中国北部与印度北部
⑷,遭到彻底破坏的地区:欧洲中西部
l 日耳曼人和匈奴人在西方
l 蛮族对西方的继续入侵
4,中西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分析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罗马帝国文明发展及其衰落概况
2,简述汉帝国文明发展及其衰落概况
3,从商业联结与文化联结论述欧亚大陆古典文明的相互联结状况
4,简述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概况
5,亚欧民族大迁徙的原因与后果是什么?并简述其过程。
6,为什么同样的民族大迁徙会造成中西方不同的后果?


本章参考书目:
1,恩格斯:《马尔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51-369页。
2,恩格斯:《法兰克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539-563页。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8、9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42、175页。
4,朱寰、马克垚:《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5,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人民出版社,1980年。
6,马克垚主编:《世界历史》(中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8,项英杰等著:《中亚:马背上的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第二章 东亚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中国的隋唐
1,隋朝统一中国
2,唐代的高度文明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思想文化的转折

二,东亚的其他封建国家与日本
(一)东亚的封建国家-越南、朝鲜、日本
1,各国人民之间早就有来往
2,三国在本国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学习仿效中国

(二)日本
1,大化改新之前的日本
⑴,地理环境
⑵,古代居民
⑶,原初文明与民族性格
2,封建制度的建立—大化改新
⑴,大化改新前的日本—日本奴隶社会的特点
⑵,大化改新
3,庄园的兴起和幕府政治的建立
⑴,班田制的瓦解
⑵,庄园的兴起
⑶,皇权衰落和政治多元化的出现
⑷,幕府政治的建立
4,廉仓幕府时代(1192-1333)
⑴,武士政治建立后日本社会变化特点
⑵,武士不推翻天皇而保留其下来的原因
⑶,廉仓幕府的衰落(1281-1333)
⑷,武士道
⑸,和汉文明的差异及其超越
5,室町幕府(1336-1573)
⑴,室町时代的特征
⑵,战国大名的改革措施
6,小结。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中国隋唐时代文明的高度发展。
2,比较越南、朝鲜与日本在向中国学习的过程中的封建制。
3,大化改新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
4,班田制的实施及其历史意义。
5,试比较廉仓幕府、室町幕府及其德川幕府经济基础及其特点。
6,日本文化发展的情况及其特点。


本章参考书目:
1,朱寰、马克垚:《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2,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人民出版社,1980年。
3,马克垚主编:《世界历史》(中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5,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78年。
6,叶渭渠:《日本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第三章 西欧封建社会

一,西欧封建制的形成

(一),西欧封建制形成的背景
1,罗马因素的影响
⑴,土地私有制
⑵,先进的生产力
⑶,隶农制的出现
⑷,基督教和基督教会
2,日尔曼因素
⑴,社会结构上已进入到父系制时期
⑵,出现了奴隶制
⑶,马克(农村公社)制
(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过程
1,“自由地”阶段
2,采邑制阶段
3,世袭领有的封地阶段
(三),西欧封建制确立的标志
1,世袭领地制的确立
2,与封建领地制相适应的封建主阶级及其对其有土地、人身、司法依附关系的农奴阶级的形成。
3,封建领主剥削、统治农民的自给自足组织—封建庄园的普遍建立。

二,西欧封建政治(与中国相比较而言)——贵族民主政体

1,贵族民主制形成的原因
2,贵族民主制与君主制的差异
⑴,国王的权力在大小方面的不同
⑵,国王在权力的广度和所辖范围方面存在着差异
⑶,国王与臣属的关系不同
⑷,国王产生的形式不同
⑸,国王行使权力所受制约情况不同。
3,中西封建政体发展的差异
⑴,中国为从不完善的中央集权到逐渐完善的中央集权的道路
⑵西欧政体演变的三种类型:——英法型;德意型;西葡型。
4,中西不同政体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⑴,中国中央集权制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⑵,西欧贵族民主政体对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的阻碍作用

三,西欧基督教文化

(一),基督教教义简介
1, 上帝观
2, 基督观
3, 原罪说与救赎论
4, 末日论
5, 教会论
(二),中世纪基督教之渊源
1, 文化渊源—— ⑴基督教与犹太教; ⑵基督教与希腊哲学
2, 基督教与罗马帝国—— ⑴早期迫害时期; ⑵罗马国教时期
(三),基督教与世俗社会
1, 西欧的基督教化
2, 封建基督教会与修道院
3, 哥特式建筑
(四),基督教文化的演变
1, 基督教与经院哲学
2, 基督教道德的蜕化
3, 基督教对专制的追求
(五),基督教文化的个性特征与内在矛盾


复习思考题:
1,西欧封建制是怎样形成的?罗马因素与日尔曼因素各起了什么作用?
2,以法兰克为例,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三个阶段。 
3,西欧封建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如何理解?
4,与中国中央集权制相比,西欧贵族民主政体有何不同?试以各国例子说明之。
5,西欧封建政体在向集权制过渡时期,英法、德意与西葡有何不同?
6,1381年英国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与意义是什么?
7,简述英法的等级代表会议的产生与特点。
8,英法百年战争的原因、过程与结果是什么?
9,基督教的渊源有哪些?它们各在基督教中起了什么作用?
10,简述教权与皇权的斗争。
11,简述基督教会与封建时代的西欧。
12,十字军东征的原因、过程与影响是什么?
13,简述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的发展与演变。
14,简述:沃尔姆斯协约、神圣罗马帝国、阿维农之囚、末日审判书、大宪章、黄金诏书、再征服运动。


本章参考书目:
1, 朱寰、马克垚:《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2,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人民出版社,1980年。
3,马克垚主编:《世界历史》(中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5,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78年。
6,(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著,罗经国等译:
《世界文明史》(第一卷、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
7,,裔昭印:《世界文化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8,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9,王敦书:《西洋文化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0,(美)威廉-哈迪-麦克尼尔著,张卫平等,《西方文明史纲》,新华出版社,1992年。
11,(法)基佐著,程洪逵等译:《欧洲文明史——自罗马帝国败落起到法国革命》,商务印书馆,1998年。
12,德尼兹-加亚尔等著,蔡鸿滨等译:《欧洲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
13,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
14,(法)P.布瓦松纳著,潘源来译:《中世纪欧洲生活何劳动(五至十五世纪)》,商务印书馆,1985年.
15,(比利时)亨利-皮雷尔著,陈国樑译:《中世纪的城市》,商务印书馆,1985年.
16,(比利时)亨利-皮朗著,乐文译:《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7,(美)詹姆斯-W-汤普逊著,徐家玲译:《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
18,马克垚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



 

第四章 中古时期的东欧和东南欧国家


第一节 拜占廷帝国


一,五到六世纪拜占廷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
1,经济上;2,政治上;3,军事上

二,查士丁尼重建奴隶制帝国的企图(527-565)
1,组织力量审编《民法大全》
2,镇压“尼卡”起义
3,力图恢复奴隶制帝国

三,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形成
1,时间:经历了五个王朝
2,经过与共性(与西部封建化过程相比)
3,个性特征

四,拜占廷的衰亡
1,根本原因;2,经过

五,拜占廷的历史地位
1,从时间上;2,从地理上;3,从宗教文化上。


第二节 俄罗斯

一封建制度产生和形成——基辅罗斯公国(九——十三世纪)
1,罗斯建国的事实
2,封建制度产生的特点和原因
3,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基辅罗斯的消亡

二,斯科公国的兴起和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1,莫斯科公国的建立
2,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三,沙皇制度的建立
1,对内实行专制政策
2,对被统治阶级加强农奴制


第三节 波兰和捷克

一,波兰
1,波兰的封建关系与统一国家的形成
2,议会君主制与波兰联合

二,捷克
1,捷克封建国家的形成和特点
2,胡司战争(1419-1434)


复习思考题:
1,五至六世纪拜占廷帝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特点及其后果
2,拜占廷帝国向封建制过渡和封建制度发展的特点。
3,拜占廷帝国衰亡的原因及其影响
4,拜占廷文化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5,罗斯国家的形成及其封建关系的确立
6,莫斯科公国的兴起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7,波兰统一国家的形成与议会君主制的形成及其特点
8,捷克胡司战争的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本章参考书目:
1,朱寰、马克垚:《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2,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人民出版社,1980年。
3,马克垚主编:《世界历史》(中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5,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78年。
6,(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著,罗经国等译:
《世界文明史》(第一卷、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
7,裔昭印:《世界文化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8,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9,王敦书:《西洋文化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0,(美)威廉-哈迪-麦克尼尔著,张卫平等,《西方文明史纲》,新华出版社,1992年。
11,(法)基佐著,程洪逵等译:《欧洲文明史——自罗马帝国败落起到法国革命》,商务印书馆,1998年。
12,德尼兹-加亚尔等著,蔡鸿滨等译:《欧洲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
13,列夫臣科:《拜占廷简史》,三联书店,1962年。
14,徐家玲著:《人类文明系列:走进拜占廷文明》,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
15,姚海:《俄罗斯文化之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16,刘祖熙:《斯拉夫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17,鲁勃佐夫:《胡司战争》,三联书店,1962年。


 

第五章 阿拉伯帝国

一,伊斯兰国家产生前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危机
1,自然环境
2,阿拉伯人的社会危机

二,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麦地那国家的产生
1,伊斯兰教的创立
2,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和宗教义务
3,伊斯兰教的历史作用
4,麦地那国家的产生
5,对穆罕默德的评价

三,“圣战”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繁荣
1,四大哈里发时期的阿拉伯(632——661)
2,倭马亚王朝(661——750)的统治——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3,阿拔丝王朝(750——1258)

四,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复习思考题:
1,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作用
2,简述伊斯兰教
3,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及其后果和影响
4,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本章参考书目:
1,朱寰、马克垚:《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2,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人民出版社,1980年。
3,马克垚主编:《世界历史》(中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5,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78年。
6,(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著,罗经国等译:
《世界文明史》(第一卷、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
7,裔昭印:《世界文化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8,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9,郭应德:《阿拉伯中古史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10,秦惠彬主编:《伊斯兰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第六章 中古时期的印度

一,印度封建制的形成和发展

二,印度封建制的特点
1,土地制度为封建土地国有制
2,政治制度为中央集权制
3,农村村社与种姓制度长期并存

三,印度教
1,佛教的衰落
2,印度教的产生及内容


复习思考题:
1,印度封建制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2,印度教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本章参考书目:
1,朱寰、马克垚:《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2,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人民出版社,1980年。
3,马克垚主编:《世界历史》(中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5,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78年。
6,(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著,罗经国等译:
《世界文明史》(第一卷、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
7,裔昭印:《世界文化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8,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9,辛哈:《印度通史》,商务印书馆,1964年。
10,易宁:《人类文明系列:走进古印度文明》,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
11,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印)D.D.高善必:《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商务印书馆,1998年
13,A.L.巴沙姆:《印度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


 

相关话题/历史 世界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