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暨南大学历史系教学大纲《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暨南大学 /2011-07-24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教育学》是暨南大学文学院师范方向学生的必修课程。本课程2学分,40课时。其中课堂教学16周,教育见习2周,复习考试2周。
教育学作为科学的认识形态,主要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它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又与社会科学的其它学科研究对象相区别。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教育学与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我国的教育学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根本指导思想,同时还应以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系统科学等学科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同时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教育科学是有关教育问题的各种科学理论的学科群。值得注意的是,就像其它任何学科一样,教育学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出现了高度综合的现象,出现了许多子学科、边缘学科。比如教育管理学、教学论、德育论、教育技术学等。由于这种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学科综合,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扩大了研究视野,深化了问题研究。
 
三、教学媒体的应用
1、文字教材:文字教材将选用最新出版的权威性教育学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
2、网络课件:网络课件制作内容主要包括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学习重点、考试说明及重点章节的讲授,为教学和复习提供了必要的内容。
3、其它媒体:与教育学大纲内容相关的各种影像资料。
 
四、实习见习
在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指导学生将运用理论知识。选择条件好的中学进行实习见习、与中学教师座谈、接触学生。
 
第二部分 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教育的起源理论、理解教育的涵义与本质;
2.明确20世纪五种主要的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及主要观点;
3.掌握教育的三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把握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涵义
二、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演进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演进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创立
二、教育学的发展
三、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第二章 教育的功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的过程。
(2)理解教育各种功能的概念。
(3)理解教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分析负向功能出现的原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功能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的促进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与享用功能
三、教育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文化功能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三、教育的政治功能
四、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明确教育目的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观;
2.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和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
3.认识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二、社会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第二节 中国的教育目的
一、中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二、中国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实现

第四章 教育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教育制度等概念。
2.掌握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3.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
4.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概述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工业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第三节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的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教师职业的由来、地位、作用及其特征。
2.了解教师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3.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学生的发展、师生关系的内涵。
4.理解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5.把握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6.了解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师生关系的类型、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职业
二、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形象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二、学生的地位
三、学生的发展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六章 课 程
 
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课程的一般理论
2.熟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的结构和基本编写原则及其对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的类型
三、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第二节中学课程设置
一、教学计划
二、教学大纲
三、教科书

第七章 教学过程
 
本章教学目的
1.掌握中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树立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的教育观点;
2.理解和掌握教学的实质和规律;
3.熟悉和掌握教学各项原则的基本精神和贯彻要求,并学会运用教学原则分析教学工作;
4.熟悉和掌握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第二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三、我国目前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第三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述
二、常用的教学方法
三、学生学习方法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或课堂教学)
二、课的类型和结构
三、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的概念
 
第五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二、上课(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第八章 德育理论与实践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德育、德育过程、各种德育方法的概念以及德育内容。
2.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原则和德育途径的主要内容。
3.能运用德育过程规律、德育原则,解释、说明有关德育实践的具体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二、德育的任务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德育原则
一、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三、知行统一的原则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七、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八、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第四节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的途径
二、德育的方法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

本章教学目的
1.掌握班级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了解班主任的角色作用、班主任提高自身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3.掌握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三、班主任的修养
 
第二节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一、教育和激励各类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协调和统筹各种影响
 
第三节班级组织及管理
一、班级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二、班级管理目标和工作原则
三、班级管理的基本环节

第十章 课外教学与课外活动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内容。
2.理解并把握课外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组织形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小学课外教育概述
一、课外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二、课外教育的作用与任务
 
第二节、课外教育的基本要求与组织形式
一、课外教育的基本内容
二、课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三、课外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十一章 教育测评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教育评价的概念与功能
2.掌握成绩测评的理论和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考 试
一、高考与会考
二、标准化考试和非标准化考试
三、考试的条件和指标
四、考试的命题
五、考试成绩的评定
 
第二节 德育测量
一、德育测量的意义
二、德育测量的方法
 
第三节 教育评价的种类和原则
一、教育评价的种类
二、教育评价的原则
 
第四节 教育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一、教育评价的标准
二、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三、教育评价的方法

第十二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素养和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
2. 掌握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一、 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
   二、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结构
   三、 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一、研究课题的选定
   二、文献检索
   三、教育研究的设计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
   二、教育科学的观察研究法
   三、教育调查研究
   四、教育实验研究

相关话题/历史 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