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讲 绪 论
——心理学与中学教育
一、了解心理学
1. 何谓心理学?
2.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1. 了解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育工作自觉性。
2. 心理学的活跃领域与教育工作密切相关。
3. 心理学研究成果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
第二讲 心理发展与中学教育
一、心理发展
1. 心理发展概述
2.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连续性和阶段性:
(2)方向性和顺序性
(3)联系性和制约性
(4)个体差异性
3.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 遗传素质
(2)生活环境
(3)学校教育因素
(4)主观能动因素
二、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和心理年龄特征
2. 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四、如何把握中学生心理教育
1. 以社会学的观点设计教育策略
2. 注意当代学生在心理发展上的两重性
第三讲 学习动机与中学教育
一、动机、学习与学习动机
1. 动机
2. 学习
3. 学习动机
4. 几层关系的分析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与鉴别
1. 必要性
2. 激发动机的方式和措施
(1)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
(2)创设问题情景,启发积极思维;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3.学习动机的几种鉴测方法
(1)经验分析法
(2)主要测查法
第四讲 注意与学习管理
一、注意概述
1. 注意的概念
2.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1)概念
(2)如何把握两种注意
3. 注意的特征
(1)范围——把握对象的数量
(2)稳定性
(3)分配
(4)转移
二、注意规律在 教学中的运用
1. 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的组织
(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2)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3)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的相互转换规律
2. 注意力涣散现象的消除
第五讲 感知与课堂教学
一、感知概述
1. 何谓感觉和知觉?
2. 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
3.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二、感知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1.感受性和感受阈限
2. 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种感觉中,由于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种感受器的不同部位,或先后作用于同一种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它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
3.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相对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可理解性
4. 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
(1)知识经验
(2)心理定势
(3)需要和情绪
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 根据感知规律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
(1)相关规律
(2)应用
2. 把握第一印象
(1)形成第一印象的主要渠道
(2)如何把握第一印象
3. 培养学生观察力
(1)目的
(2)途径
第六讲 记忆规律与学习管理
一、记忆概述
1. 何谓记忆
2. 记忆的分类
3. 记忆的测量方法
(1)回忆法
(2)再认法
(3)再学法
二、记忆的过程和规律
1. 识记阶段(第一步)
(1)定义:
(2)形式:
2. 保持阶段
(1)保持:
(2)遗忘
(3)遗忘的原因和规律
3. 再认和重现
(1)再认
(2)重现
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 合理组织识记
(1)提出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2)使识记材料成为活动的对象。
(3)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4)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识记。
2. 有效组织复述和复习
三点原则性要求:
(1)科学地组织和安排复习时间。
(2)复习要适量。
(3)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
3. 指导学生合理运用记忆技术和方法
(1)以获得具体事物形象为目的,又可分:
(2)以获得理解抽象概念、定理公式、理论观点为目的,具体有:
(3)以获得强烈情绪体验为目的,一般有:
(4)以获得巩固的行为和动作为目的,可采取
4. 培养学生元记忆能力
(1)元记忆
(2)如何培养元记忆能力
5. 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
良好的记忆品质有下列特征:
(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准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第七讲 思维、想象与教学
一、基本概念
1. 思维
(1)概念
(2)思维与感知的区别:
(3)分类:
2.想象
(1)概念: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分类:
二、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发展
1. 思维想象在教学中的作用
(1)思维
(2)想象
2. 如何通过思维把握概念
(1)区分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
(2)准确表述概念定义。
(3)将被掌握的概念纳入知识系统。
(4)将所学概念运用于实践。
3. 运用思维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和程序;
(2)提出假设策略的方法;
4. 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1)分析和综合法
(2)比较和分类法
(3)系统化和具体化
(4)抽象和概括法
(5)归纳和演绎推理法
(6)类比推理法
5. 根据思维规律改进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提问问题的能力。
(2)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现教学法)
(3)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第八讲 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教学
一、知识的掌握
1. 知识的理解
(1)概念
(2)意义
(3)分类:
(4)条件:
2. 知识的迁移
(1)概念;
(2)意义:
(3)分类
(4)迁移条件和影响因素:
3. 知识的应用
(1)概念:
(2)意义
(3)形式:¹ 书面解答问题
(4)应用知识的解题过程
二、技能的掌握
1. 何谓技能?
(1)概念:
(2)分类。
2. 掌握技能的意义
3. 动作技能
(1)分类
(2)程序
4. 智力技能
(1)特征
(2)形成的阶段
(3)促进条件
三、教学与心理卫生
1. 疲劳
(1)概念
(2)疲劳与学习效率
(3)预防措施
2. 成绩评定
第九讲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一、自学能力的培养
1. 何谓自学能力?
(1)自学态度的形成与学习自觉性的加强;
(2)自学方法与技能的掌握。
2. 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问题的关键
(2)流行自学方法训练
二、掌握学习策略的训练
1. 何谓学习策略?
2. 训练方法程序
(1)复述策略训练
(2)精心制作训练
(3)组织策略训练
(4)自我调节策略
3. 元认知
三、创造力的培养
1. 创造力概述
(1)概念
(2)结构
2. 创造力培养
第十讲 情感与情感教育
一、情感概述
1. 定义:包括情绪在内,是因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3.情绪、情感的两极性特征
4.情绪的机体变化和外部表现
(1)内脏器官
(2)腺体、内分泌
(3)表情姿势
(4)言语声调包括语音的高低、强弱,声调的轻重缓急。
二、情感的生理机制和内部结构
1. 生理机制
2. 情绪表现模式
3. 情绪种类
4.情感分类
(1)情绪的种类
(2)情感的种类
三、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
1.情感教学与教师的感染力
2.识别学生情绪
3.教会学生调节情绪
(1)要使学生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并端正学生的情绪经验。
(3)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4.情商和情感教学目标
(1)情商
(2)情感领域的五项教学目标:
四、中、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比较
第十一讲 意志与中学教育
一、意志概述
1. 定义
2. 意志过程
3. 意志的心理结构(成分)
(1)期望和抱负水平
(2)心理冲突
(3)选择与决策
二、意志品质和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1.意志品质
2.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特点
(1)自觉性方面
(2)果断性方面
(3)坚韧性方面
(4)自制力方面
3.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途径
(1)通过学校常规的课堂教学
(2)创设磨练一直品质的情境和机会
三、中学生压力挫折问题的应对指导
1. 挫折问题
2. 常见压力及不良应对方式
(1)常见压力
(2)应对方式
(3)不良应对方式
3. 应对指导
(1)一般方法
(2)实例
第十二讲 品德培养与中学教育
一、品德概述
1. 何谓品德?
2.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3. 品德的心理结构(成分)
二、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1. 态度定势
2. 道德信念的形成
3. 道德感和良心的培育
4. 道德意志力的培养(抗诱惑力)
5. 道德行为技能和习惯的养成
三、 品德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
1. 发展阶段及趋势
2. 影响因素
四、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的矫正
1. 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
2. 形成原因
3. 矫正方法
五、中学生的品德评价
1. 何谓品德概述
(1)定义
(2)作用
2. 品德评价基本方法
第十三讲 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一、个体、群体和集体
(1)个体
(2)群体
(3)集体
二、群体心理及对个人活动的影响
1. 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干扰作用
2. 社会惰化作用
3. 从众现象
4. 去个性化
5. 群体极化
三、班集体及其心理特征
1. 班集体和班集体心理
2. 重要心理因素
四、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能
(几条心理学原则)
1. 心向一致原则
2. 心理投入原则
3. 理平衡原则
4. 心理疏导原则
第十四讲 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个性特征
1. 气质
2. 性格
3. 能力
二、因材施教
三、中学生心理辅导
1. 情感方面
2. 意志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