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暨南大学历史系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上)教学大纲

暨南大学 /2011-07-24

中国古代史(上)教学大纲
 
 
 
(历史系一年级用)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系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使学生打好牢固的历史专业基础,认识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各朝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主要人物和主要的文化成就,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科研动态和研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为弘扬祖国文化,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努力奋斗。

二、教材
以十院校编写的《中国古代史》为教材,同时以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郭沫若的《中国史稿》,翦伯赞、郑天挺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谭骐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为辅助教材。
 
三、要求
学生应集中精力学好教材和老师授课的内容,阅读指定的参考书,纯熟地掌握中古史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注意培养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本大纲开列的教学参考书仅供参考,目的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复习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四、教学安排
本学期总授课时54节,课堂讨论两节,市内参观1天(省博物馆、市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馆)。论文写作辅导及总结两节,期末复习辅导两节。如条件许可,开展课外实习3天, 考察省内与中国古代史有关的重要名胜古迹。


必 读 参 考 书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陈寿《三国志》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李泽厚《美的历程》
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汤因比《历史研究》
金应熙《国外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评述》

导 言
一、什么是历史、历史学、历史科学?
二、学习中国古代史的目的和意义。
三、如何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

第一章 原始社会
(约2000万年前——前2070年)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开端
一、人类的起源
二、猿人和血缘家族
三、古人及其社会文化
四、新人和母系氏族的形成

第二节 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一、关于考古学文化
二、我国母系氏族的主要文化系列
三、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经济
四、图腾崇拜、原始文字和艺术
五、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和婚姻形态

第三节 父系氏族社会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一、父系氏族公社
二、原始社会的解体
三、传说中的部落战争与王位继承问题

重要名词:
猿人 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人
古人 大荔人 马坝人 长阳人
许家窑人 新人 河套人 柳江人
丁村人 峙峪人 山顶洞人 台湾左镇人
母系氏族 裴李岗文化 磁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 马家窑文化 青莲岗文化 大汶口文化
马家浜文化 父系氏族 龙山文化 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 良渚文化 印纹硬陶文化 齐家文化
细石器文化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图腾崇拜
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黄帝 炎帝 蚩尤 族外婚
禅让

思考题:
1、我国哪些地方发现了著名的古人类化石?各叫什么名称?
2、我国新石器时代有哪几种主要文化系统,它们各自特征和情况怎样?
3、结合半坡遗址分析我国氏族制度的特征。
4、我国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参考书目:
刘昶《人心中的历史》(《走向未来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怎样学习中国历史》(《书林》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马恩列斯论资本主义以前诸社会形态》(文物出版社1979年8月版)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贾兰坡等《中国历史的童年》(中华书局限1982年版)
黎耀西《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
彭光辉《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88年10期)

第二章 夏代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 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一、夏文化的探索
二、夏史概述
三、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四、夏代社会经济

第三章 商代奴隶制社会的发展
(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46年)

第一节 商史概述

一、商族的兴起
二、商朝的建立与巩固
1、成汤建国
2、盘庚迁都
3、武丁的鼎盛期
三、商朝的灭亡

第四章 西周奴隶制的进一步发展
(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第一节 西周史概述

一、 西周的建立和巩固
二、 西周前期的强盛
三、 西周的灭亡

第二节 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化

一、 分封诸侯藩卫
二、 西周的礼乐制度
三、 西周国家机器的强化

第三节 奴隶制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奴隶制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1、井田制
2、彻田为粮
3、西周的农业生产方式
二、西周的手工业与商业
三、西周文化

重要名词:
启 后羿 桀 二里头文化 太康失国
少康中兴 《夏小正》 弃 汤 伊尹
盘庚迁殷 殷墟 武丁 纣王 众人
人殉 协田 甲骨文 司母戊顶 《商书》
古公亶父 周原 周文王 姜尚 分封制
武王伐纣 周公东征 成康之治 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
厉王专利 平王东迁 金文 井田制 洛邑
宗法制 工商食官 《诗经》 《尚书》 利簋


思考题:
1、 为什么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 商代经济文化的主要成就。
3、 论述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 的内容和性质。
4、 西周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情况。
5、 简述西周衰亡的原因。
6、 试论中国奴隶制的主要特征。

参考书目:
《史记》中的《夏本纪》卷2,《殷本纪》卷3,《周本纪》卷4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年版)
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王世舜《尚书今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的夏商周考古部分(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周礼今注今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徐喜辰《井田制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
胡寄窗《关于井田制若干问题的探讨》(《学术研究》1981年4——5期)
林甘泉《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史研究》1981年3期)
岑仲勉《贡、助、彻的涵义及怎样施行》(《中山大学学报》1955年1期)
黄松英《古代东方奴隶制的发展和特点》(《历史教学》1961年8——9期)

第五章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第一节 春秋大国争霸局面
一、王室衰微
二、大国争雄
三、弭兵之盟
四、兼并争霸的实质和意义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井田制的瓦解
三、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四、新旧势力的分化和斗争

第六章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 各国封建化变革运动

一、变法前的社会政治形势
二、各国的变法运动
1、 魏国的李悝变法
2、 楚国的吴起变法
3、 秦国的商鞅变法
三、封建制度的确立
1、土地与赋税制度
2、政治结构
3、阶级结构
四、战国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第二节 封建兼并战争和秦统一
一、诸侯间的兼并战争
4、 魏首霸中原
5、 魏齐争夺战
6、 齐秦对峙与和纵连横
7、 秦的远交近攻与长平之战
二、秦统一六国
1、 统一的历史趋势
2、 秦统一前的准备
3、 秦灭六国
三、秦统一六国的原因与意义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百家争鸣的社会性背景和形成原因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潮
三、诸子百家的学派与思想
4、 孔孟与儒家
5、 老庄与法家
6、 墨子与墨家
7、 韩非与法家
四、史学、文学及科技成就

重要名词:
管仲 宋襄公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秦穆公
阖闾 夫差 勾践 范蠡 李悝 吴起
商鞅 韩非 荀子 鲁班 屈原 春秋五霸
尊王攘夷 葵丘之会 城濮之战 践土之盟 弭兵之盟 出税亩
出租禾 三家分晋 田氏伐齐 战国七雄 马陵之战 徐州相王
胡服骑射 合纵连横 乐毅伐齐 长平之战 都江堰 《五经》
《三传》 《楚辞》 《甘石星经》 百家争鸣

思考题:
1、中国奴隶制度是怎样崩溃的?
2、怎样评价孔子。
3、略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
4、简述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5、秦统一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6、略述百家争鸣的成因和各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参考书目:
《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卷47,《齐太公世家》卷32
《商君列传》卷68《信陵君列传》卷77
《商君书新注》(陕西人民出版社)
《韩非子集释》(陈棋猷校注中华书局版)
《论语》《春秋》《左传》
《庄子》(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文物出版社)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匡亚明《孔子评传》
乌廷玉《评秦统一六国的物质基础和统一事业的完成》(《理论学习》1978年3期)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林剑鸣《试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西北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
林乃燊《怎样理解中国奴隶社会的上限和下限》(《社会科学评论》1985年第7期)


第七章 秦的建立和崩溃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第一节 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一、封建专制中央的政治体制
二、巩固统一与加强专制的措施
三、秦朝的社会特点及其速亡的原因
四、正确评价秦始皇

第二节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1、 泽乡揭竿而起
2、 农民政权的建立
3、 起义失败
二、刘邦、项羽领导农民军的斗争与秦的灭亡
三、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四、楚汉之争

重要名词:
秦始皇 吕不韦 荆轲 王翦 王绾 李斯 程邈
蒙恬 扶苏 胡亥 赵高 子婴 陈胜 吴广 周文
吕臣 刘邦 项羽 范增 韩信 章邯 《秦律》 三公九卿
郡县制 焚书坑儒 “泰半之赋” “黔首自实田” 秦王兵马俑
巨鹿之战 鸿门宴 楚汉之争

思考题:
1、 简述秦朝的政治制度和土地赋役制度。
2、 对秦始皇的评价。
3、 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4、 秦速亡的原因。
5、 楚汉战争中项羽为什么失败?刘邦为什么胜利?

参考书目:
《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卷5,《陈涉世家》卷48
马非百《秦集史》(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
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漆侠《秦汉农民战争史》(三联书店1962版)
林甘泉《论秦汉专制主义经济基础》(《秦汉史论丛》第二辑)
杨宽《秦始皇》(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刘泽华《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历史研究》1979年第二期)
白建纲《秦佣军阵初探》(《西北大学学报》1981年3期)
《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贺昌群 《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历史研究》1961年第六期)

第八章 西汉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公元前207年—— 公元25年)

第一节 西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 西汉王朝的建立
二、 汉初的政治政策
1、“无为而治”和“与民休息”的施政方针
2、恢复和健全国家政治
3、郡国并行制
4、打击分裂和割据势力饿斗争
三、汉初的政治政策
1、发展封建土地制度
2、完善封建赋役制度
3、开放性的经济措施
4、重农抑商政策

第二节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与开拓边疆

一、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化
1、 建立中朝
2、 设置刺史
3、 “察举”选官制
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 削弱诸侯王
二、汉武帝的经济改革
1、 算缗与告缗
2、 均输平准
3、 盐铁专卖
4、 改革币制
三、开拓边疆与对外关系

第三节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产生的进步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第四节 王莽改制与失败

一、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二、王莽篡位
三、王莽改制的内容
四、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

第五节 赤眉绿林起义

一、 绿林起义的爆发与“更始”政权的建立
二、赤眉起义的进展与失败
三、刘秀建立东汉王朝
四、 西汉末年农民战争的特点和意义

重要名词:
汉高祖 吕后 汉文帝 汉景帝 汉武帝 王莽
晁错 贾谊 董仲舒 卫青 霍去病 呼韩邪单于
王昭君 张謇 司马迁 文景之治 吴楚七国之乱 推恩令
算缗告缗 算赋和口赋 平准均输 独尊儒术 十三州部刺史
九章律 盐铁会议 限田之议 昆阳之战 和亲政策
西域都护府 丝绸之路 代田法

思考题:
1、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具体表现
2、对汉武帝的评价。
3、试评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
4、略述王莽改制的社会背景,改制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5、董仲舒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6、张謇通西域的历史意义。

参考书目:
《史记》《货殖列传》卷120《高祖本纪》卷8《孝武帝本纪》卷12
《汉书·货殖传》上下卷24
《汉书· 诸侯王表·序》卷14
《后汉书》《刘玄、刘盆子传》卷11
文物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西汉部分
林干《匈奴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刘泽华《论刘邦——兼论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南开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
张传玺《项羽论评》(《文史哲》1954年第10期)
葛承雄《王莽的悲剧》(《西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吴象图《试论汉武帝时期的财政政策》(《中山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第九章 东汉封建专制体制的加强和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公元25年—公元189年)

第一节 东汉初年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

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植豪强地主
2、扩大尚书台权利
2、 扩大功臣、外戚、宦官专权
3、 省并郡县与集中兵权
4、 察举和征辟
二、恢复社会生产的经济措施
1、 释放奴隶
2、 稳定小农经济
3、 组织军队屯田
4、 度田清丈土地

第二节 豪强地主经济力量的壮大

一、豪强地主庄园的形成
二、地主田庄经济的特点
1、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 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
3、 宗族血缘的纽带关系
4、 武装自保坞堡建筑

第三节 东汉后期的腐朽统治与黄巾大起义

一、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1、外戚与宦官的斗争
2、党锢之祸
二、阶级矛盾的尖锐激化
三、黄巾大起义
1、起义的准备与爆发
2、黄巾军与东汉王朝的搏斗
3、起义被镇压与余部的斗争
4、起义的特点与意义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今文经与古文经
二、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思想的斗争
三、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形成和发展
四、史学、文学、艺术与科技

重要名词:
汉光武帝 汉灵帝 班超 甘英 梁骥 窦宪 张角
张鲁 赵过 汜胜之 杜诗 蔡伦 张衡 张仲景
华佗 桓谭 王充 班固 尚书台 度田事件 察举征群
豪族 清议 党锢之祸 谶纬神学 今古文经 白虎观会议 熹平石经
道教 五斗米道 部曲徒附 《神农本草》 《说问解字》 《汉书》

思考题:
1、 东汉初年刘秀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
2、 东汉大地主田庄的特点。
3、 东汉时期世族门阀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有什么特点?
4、 试述黄金起义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5、 为什么说自东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转入缓慢阶段?
6、 简述王充的哲学思想。

参考书目;
《后汉书》中的《光武帝纪》《仲长传统》《王充传》《张衡传》
崔是《四民月令》(见严可均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贺昌群《汉唐间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张传玺《两汉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北京大学学报》1961年第3期)
贺昌群《论黄巾农民起义的口号》(《历史研究》1959年第6期)
宁可《汉代学业生产漫谈》(《光明日报》1979年4月10日)
冼剑民《秦汉时期的岭南农业》(《中国农史》1988年第3期)


第十章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短期统一
(公元189年—公元316年)

第一节 魏、蜀、吴三国鼎立

一、汉末地方割据势力的混战
1、 豪强割据的原因
2、 董卓之乱
3、 主要的地方割据势力
二、曹操统一北方
1、 挟天子以令诸侯
2、 唯才是举
3、 官渡之战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 赤壁之战
2、 夷陵之战
3、 三国鼎立

第三节 三国的政治和经济

一、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
二、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国
三、吴国的经济开发与世家大族兴起

第三节 西晋的短期统一

一、魏晋政权更替与西晋统一中国
二、西晋的政治和经济措施
1、 分封制度
2、 西晋的门阀制度
3、 占田制度
三、统治集团的腐朽与八王之乱
四、西晋末年的农民起义

重要名词:
曹操 袁绍 董卓 刘备 诸葛亮 孙权 司马懿
司马昭 司马炎 孟获 蔡文姬 曹魏屯田 九品中正制 士家制
唯才是举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猇亭之战 复客制 世袭领兵制
高平陵之变 八王之乱 占田制 户调式 荫客制

参考书目:
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三国志》中的《魏书·武帝操》卷1,《蜀书·先主备》卷32
《蜀书.诸葛亮》卷35,《吴书、吴主权》卷47
(日本)冈崎文夫《魏晋南北朝通史》(弘文堂1932年)
(日本)胜义雄《魏晋南北朝》(讲谈社1974年)
高敏《关于西晋占田、课田制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83年第三期)
唐长孺《西晋田制释》(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朱大渭《论诸葛亮治蜀——兼论诸葛亮是儒法合流的典型人物》(载于《魏晋隋唐史论集》第二辑)

思考题: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2、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简述西晋占田制的内容和社会效果。
4、西晋王朝短命的原因。
5、西晋王朝末年农民大起义及其历史作用。

第十一章 东晋南朝门阀制度的盛衰与南方经济的发展

(公元317年——公元589年)

第一节 东晋偏安江南与南北战争

一、东晋的建立及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
二、祖逖和桓温北伐
三、北府兵的建立与淝水之战
四、侨置州郡与土断

第二节 东晋的门阀制度与农民战争

一、东晋门阀制度的僵化
二、东晋经济的发展和封建赋役的加重
三、孙恩、卢循起义

第三节 南朝政权的更替第与门阀制度的衰落

一、宋、齐、梁、陈的更替
二、南朝的士族和庶族
三、南方经济的发展
1、江南地区的开发
2、庄园经济的发展
2、 手工业和商业

重要名词:
司马睿 祖逖 桓温 王导 谢安 符坚 刘裕
萧道成 萧衍 陈霸先 侨郡 土断法 北府兵 淝水之战
侯景之乱 中书舍人 灌钢法 青瓷 检籍 门生义故

思考题:
1、试述东晋南朝的政治特点。
2、简述淝水之战
3、试论门阀制度的兴衰。
4、你是怎样评价孙恩和卢循的?
5、试述东晋南朝庄园经济的情况。
7、 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及其意义。

参考书目:
《晋书》中的《王导传》卷65,《祖逖传》卷62,《符坚载记》下卷114。
《隋书.食货志》卷24
韩国盘《魏晋南北朝史纲》
唐长孺《南朝寒人的兴起》《魏晋南北朝论丛续编》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士族的形成与升降》
赵克尧《论魏晋南北朝的坞壁》(《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
黄烈《民族融合与淝水之战》(《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4期)
(日本)川胜义雄《六朝贵族社会研究》(岩波书店1982年)
林甘泉《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前言(《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4期)

第十二章 十六国、北朝的更替
(公元304年——公元581年)

第一节 十六国的兴亡

一、 十六国时期各民族政权的建立
二、 十六国时期的社会矛盾
三、 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第二节 拓拔魏统一北方与孝文帝的改革

一、 拓拔氏的兴起
二、 北魏初期的政治与经济问题
三、 孝文帝的改革
四、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

第三节 北朝的政权更替

一、 东魏西魏的分立
二、 北齐政治与均田制
三、 北周的改革和统一北方
四、 北朝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一、 魏晋玄学与宗教
二、 史学、文学和艺术
三、 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重要名词:
石勒 拓拔珪 孝文帝 冯太后 高欢 宇文泰
高洋 周武帝 法显 范縝 王羲之 葛洪
马鈞 祖冲之 陶渊明 顾恺之 陈寿 范晔
五胡十六国 均田制 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 河阴之变
六镇起义 府兵制度 魏晋玄学 建安文学 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神灭论》 《后汉书》 《水经注》 《齐民要术》
《文心雕龙》 《诗品》 《文选》 北方佛教三大艺术

思考题:
1、 你怎样理解十六国北朝的民族斗争问题?
2、 简述孝文帝的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3、 北魏均田制与北齐均田制有什么区别?
4、 论述北魏均田制的产生,内容及作用。
5、 略述北周的政治制度。
6、 用历史事实说明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参考书目:
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台湾)劳干《魏晋南北朝史》(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5年)
孙祚民《处理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几个重要准则》(历史研究1980年第五期)
唐长孺《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载于《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唐长孺《南朝士族的衰落》》(《历史教学》1957年2期)
谭惠中《关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历史研究》1963年第三期)
黄烈《五胡汉化与五胡政权的关系》(《历史研究》1963年第三期)

相关话题/历史 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