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InGaAs(110)解理面的扫描隧道谱的理论诠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本工作应用截面扫描隧道显微镜(XSTM)研究了In0.53Ga0.47As/InP异质结构的(110)解理面. 扫描隧道谱(STS)测量结果显示, InGaAs的电流-电压(I-V)隧道谱呈现与衬底InP(110)面完全不同特点. InP的I-V谱呈现的零电流平台宽度(隧道谱表观带隙)接近材料带隙, 可基于平带模型解释. In0.53Ga0.47As的表观带隙却比其带隙(室温0.74 eV)高出约50%. 这反映了针尖与InGaAs发生隧穿时的不同物理图像, 需应用针尖诱导能带弯曲(TIBB)模型来解释. 基于三维TIBB模型的计算, 我们发现表面态密度是对隧道谱线特征具有敏感影响的参数. 适当选取参数不仅能定量解释InGaAs的I-V谱的零电流平台宽度, 而且能较准确预言零电流平台的起、止能量位置,并能计算给出与实验高度重合的I-V理论谱线.
关键词: 半导体表面/
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谱/
针尖诱导能带弯曲

English Abstract


--> --> -->
作为研究纳米结构和表面界面的先进表征技术,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与其他显微技术相比有一个重要优势, 即不仅给出高空间分辨的形貌特征, 而且能通过扫描隧道谱(STS)测量获得局域电子结构信息. 不过, 在很多STM应用中, 对STS测量结果的解释却是比较复杂的问题, 往往涉及不同物理因素的影响, 如针尖诱导能带弯曲(tip-induced band bending, TIBB)效应[1-5], 镜像势[6,7]等, 进而依赖不同物理模型来解释. 对于半导体的STM/ STS实验来说, 物理图像较简单的平带模型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适用的, 往往发生在半导体具有高的掺杂浓度或因高的表面态密度(density of surface states, DOSS)而产生表面费米能级钉扎的情形. 很多其他情形下TIBB效应是不可忽略的. 该条件下半导体能带带隙与电流-电压隧道谱(I-V)所观测的零电流平台宽度(表观带隙)需要通过模型计算方能建立定量关系.
Feenstra等[8-12]所发展的TIBB模型是目前被较多采用的诠释半导体STS结果的物理模型. 本质上该模型系唯像模型, 当具体被应用于半导体的STS测量结果分析时, 还涉及半导体功函数、表面态等物理参量的影响, 这些参数对STS谱线形、表观带隙大小和带边位置等参量具体影响规律如何, 迄今尚未见到有文献系统阐述. 结合具体实验数据澄清对上述问题的认知, 对于更好地发挥STS这一重要分析手段在半导体表面界面研究上的应用, 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文采用XSTM测量技术对分子束外延(MBE)生长的晶格匹配InP/In0.53Ga0.47As异质结构进行了表征. 该结构是构建0.9—1.7 μm近红外波段光电探测器的基础. 不仅应用于制作短波红外焦平面器件[13], 而且基于此结构所发展的雪崩光电二极管(APD)属于应用于长距离和高比特率光纤通信的最重要的器件方案[14]. 目前通过MBE进行的该材料结构生长中, 异质结界面的优化生长一直都是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15]. 与此紧密相关的是需要借助对界面生长质量和界面特性有效表征的技术手段, 而XSTM方法则具备独特优势[5].
本工作所研究的沿InP(001)衬底外延生长的InP/In0.53Ga0.47As异质结构, 其截面为非极化(110)面. I-V谱测量显示, InP的零电流平台宽度略小于材料带隙, 这可基于平带模型予以解释, 说明InP(110)面存在较高DOSS能够引起费米能级钉扎; 较小的表观带隙则与能带的带边态引起的带隙窄化有关. 但与InP缓冲层的STS实验明显不同的是, InGaAs(110)面STS测量显示, 其表观带隙则比材料带隙约大50%, 意味着InGaAs的STM实验中存在明显的TIBB效应. 对此应用Feentra的三维能带弯曲模型进行了分析计算[9,10], 发现仅计入TIBB效应尚不足以准确解释I-V谱的零电流平台的能量起、止位置等特征参数. 对此需纳入参量DOSS, 后者对线形特征有着敏感影响. 通过对DOSS数值的恰当选取能够计算出与实验高度吻合的I-V测量谱线.
利用MBE技术在n型InP衬底(001)面上相继生长0.2 μm的InP缓冲层和1.5 μm的InxGa1–xAs层, 其中In的组分x = 0.53, 形成晶格匹配的InGaAs/InP异质结. 另外, InP缓冲层n型掺杂, 掺杂浓度为1.0 × 1017 cm–3, 而InGaAs层非故意掺杂, 呈弱n型, 杂质浓度约1.0 × 1015 cm–3.
图1所示为进行XSTM实验的样品构型图. 薄片样品通过样品托上的夹具垂直于样品托表面固定, 为了获得平整解理面, 先在样品表面沿着夹具上端缘形成轻微划痕, 以便于轻微撞击样品后就获得垂直样品面沿划痕解理的端面. 为避免空气影响, 样品解理操作在氮气手套箱中完成. 另外手套箱与STM预腔密封对接, 使得样品到STM真空进样室的传输也在氮气保护下完成[16]. 样品先在进样室里由分子泵抽真空3 h左右再传入超高真空腔进行STM测量. STM设备为Omicron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 基准压强小于3.0 × 10–10 mbar (1 mbar = 100 Pa). 采用恒流成像模式, 成像参数设置为: 偏压1.30 V(加在样品上), 参考电流25 pA. STS数据基于I-V数据采集获得. 进行XSTM测量时, 需要在(110)解理面以每次约800 nm的步长向样品表层侧逐步横向移动STM针尖, 每次移动针尖后进行成像扫描, 并通过观察扫描轮廓线有无高度突变来判断是否到达样品表层边缘[17]. 当解理面边缘位置确定后, 再结合样品生长时已确定的外延层厚度参数, 自表层向内移动相应针尖坐标位置找到需要测试的界面区域进行测量.
图 1 处于样品托中用于XSTM实验的样品照片
Figure1. Photography of sample in the sample holder for the XSTM experiment.

图2(a)为InGaAs/InP异质结(110)解理面的STM形貌结果. 形貌图中标出了晶体生长的(001)方向, 可以看到沿该方向在界面两侧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衬度变化. 左侧颜色较暗淡的为InP缓冲层, 右侧较明亮的为InGaAs层. 本工作中重点分析这两种外延层的STS测量结果. 在STM实验中, I-V谱是最为常用的STS测量方式. 对于半导体样品, I-V谱在V = 0 V附近所呈现的零电流平台宽度由半导体能带带隙决定. 图2(b)图2(c)分别给出了InP和InGaAs的典型测量结果(为了突出零电流平台附近谱线特征, 图中仅显示了 ± 1.2 V范围的谱线). 需要指出的是, 虽然很多文献在进行I-V数据分析时习惯对I-V数据作微分处理, 进而以dI/dV谱或归一化微分隧道谱的形式来表示[18], 但上述数据处理过程一般要对原始I-V数据进行必要的平滑处理以降低数值微分所放大的噪声干扰. 该数据处理也会对谱线特征结构(如峰位或拐点)的准确指认有一定影响. 为了避免此类误差, 本文的数据分析基于未做任何处理的原始I-V谱线数据[19]. 另外, 为了尽可能减小数据指认的不确定性以及局域缺陷态叠加产生的影响, 对每一材料的I-V数据分析基于在表面不同空间随机取样十几组数据获得, 并采用如图2(d)图2(e)所示的表观带隙能量分布直方图的形式(能量间隔0.05 eV)归纳获得统计性测量结果.
图 2 (a) InGaAs/InP异质结(110)解理面的STM形貌; (b)和(c)为InP和InGaAs(110)面的典型的I-V隧道谱给出的表观带隙测量结果; (d)和(e)分别为在InP和InGaAs(110)表面分别随机采样13和17条I-V谱线给出的表观带隙直方图统计结果
Figure2. (a) STM topography of the cleaved (110) surface of InGaAs/InP hetero-structure; (b) and (c) are the typical I-V tunneling spectra of InP and InGaAs (110) surface, respectively; (d) and (e) are the statistical histograms of the apparent tunneling gaps with the sampling of 13 and 17 spectra on the (110) surfaces, respectively.

图2(b)为InP表面给出的一典型I-V谱线, 其零电流平台宽度(隧道谱表观带隙)约为1.11 eV, 还注意到I-V曲线零电流平台正负电压侧对应的拐点位置分别为–0.59和0.52 eV(从平带模型来说它们分别对应价带顶和导带底能量位置, 见图3). InP隧道谱表观带隙略小于其材料带隙1.35 eV. 实验中在InP表面随机采集了13条谱线, 总体上其谱线特征和图2(b)所示均非常类似. 根据这些谱线计算出的零电流平台宽度均值为1.098 eV, 均方差为0.035 eV, 进而可利用正态分布函数更直观地反映带隙能量的统计分布, 如图2(d)中与直方图叠加的蓝色虚线所示.
图 3 平带模型的STM隧道结能带示意图 (a)正偏压; (b)负偏压; TIBB模型下的隧穿能带图 (c)正偏压; (d)负偏压.EC, EVEF分别是样品的导带、价带和费米能级, EF, tip是针尖的费米能级, Edefect表示缺陷态能级.
Figure3. Schematic energy band diagram of STM tunneling junction with flat band model: (a) Positive sample bias; (b) negative sample bias; schematic energy band diagram of tunneling junction with the TIBB model: (c) positive sample bias; (d) negative sample bias. EC, EV and EF are the conduction band, valence band and Fermi level of the sample respectively, EF, tip is the Fermi level of the tip, and Edefect is the defect level.

图2(c)是测量给出的InGaAs(110)面的典型I-V谱线. 隧道谱表观带隙为1.13 eV, 价带顶和导带底能量分别为–0.67和0.46 eV. 图2(e)为用直方图展示的基于17条测量谱线所绘出的表观带隙直方图的统计分布结果. 其均值为1.108 eV, 均方差为0.038 eV. 值得注意的是, 前面InP的隧道谱表观带隙较接近其材料带隙1.35 eV, 但In0.53Ga0.47As表观带隙明显大于材料带隙0.74 eV; 测量值超过材料带隙的50%. 这一不同特征, 意味着这两种外延层的隧穿模型机制是不同的.
对InP的测量结果, 可基于图3(a)3(b)所示的平带模型能带图进行解释. 平带模型一般适用于材料高掺杂或有高的DOSS引起的费米能级钉扎情形. 平带模型条件下, 样品正偏压下针尖费米能级高于导带底能量EC (如图3(a)所示eVEC, e为单位电荷), 电子由针尖隧穿至样品. 如定义eVC = EC, 则平带模型下VC对应图3(a)中零电流平台的右侧拐点. 当偏压如图3(b)所示偏压为负时, 针尖费米能级对准价带顶, 发生电子由样品到针尖的隧穿, VV对应I-V谱零电流平台的左拐点. 这样有e(VC + |VV|) = Eg, 即隧道谱的表观带隙应等于材料的带隙Eg.
不过图2(b)图2(d)的实验测量结果显示, 平均表观带隙约1.10 eV比InP的带隙1.35 eV (室温)要小一些. 这一现象可解释为: 已有关于InP表面态的实验研究发现[20,21], InP(110)表面很容易因氧吸附而产生在距离导带底0.1—0.3 eV的能量区间产生大量深能级, 而本文I-V隧道谱所测量的InP(110)面的表观带隙比实际带隙数值上小约0.2—0.3 eV, 和上述氧吸附产生的深能级态恰在基本相同的数值范围. 由此看来InP表观带隙的窄化或源自上述深能级表面态对隧穿电流的贡献. 对此还要补充说明的是, 虽然前面提到本样品解理是在氮气手套箱保护氛围下进行的, 包括样品到STM真空腔的传递也是通过氮气手套箱与STM进样室对接来避免样品在空气中的暴露, 但是该制备条件尚不能达到对环境分子吸附充分抑制的超高真空条件原位解理所能提供的效果. 对于洁净半导体表面来说, 表面敏感的气体分子的吸附会是迅速的过程, 所以在我们的样品制备条件下InP表面仍存在产生氧吸附表面态的机制. 不过对同一气体分子的吸附敏感性也会因材料而异. 同一样品中InGaAs(110)解理面的STS结果则展示出不同于InP的特点. 如图2(c)的隧道谱显示, 其零电流平台宽度(表观带隙)比材料带隙大出很多, 意味着平带模型对应的物理图像是不适用的. 故对InGaAs隧道谱的解释必须应用TIBB模型而非平带模型机制[8-12].
先从图3(c)图3(d)的隧穿能带图就TIBB效应对带隙测量的影响给予定性说明. 当针尖和半导体表面施加电压时, 电场会感应表面处原来电中性的电荷载体(电子、空穴、电离的施主和受主)形成空间电荷的重新分布而对外加电场产生屏蔽作用, 导致外加电势部分偏压降落在半导体上产生所谓TIBB效应: 正偏压下如图3(c)能带向上弯曲; 负偏压下如图3(d)所示能带向下弯曲. 它必然导致大于材料带隙的隧道谱表观带隙, 即e(VC + |VV|) > Eg.
TIBB效应下的I-V谱能量宽度可基于电势微分方程的求解给出定量结果[22,23]. 图3是基于隧穿的一维能带图的说明. 2003年Feenstra[8]进一步考虑STM针尖形状的影响, 发展了更符合STM隧穿情形的三维能带弯曲模型. 对于InGaAs计算所用到的参数选取如下: 针尖曲率半径R = 30 nm, 张角θ = 90°, 针尖-样品间距s = 0.75 nm, 针尖(钨)功函数采用${\phi _m}$=4.74 eV[4]. 基于该模型的表面电势分析就可以预言TIBB效应存在时I-V谱的零电流平台宽度(表观带隙)的大小. 如图4所示, 计算出的InGaAs表面电势能随所加偏压的变化曲线如图中实线所示[24]. 图4的横坐标为针尖-样品的偏压, 纵坐标为以样品费米能级作为零参考点的能量变化值; 图中两组实线分别为表面处导带和价带电势随所加偏压的变化情况, 除了浅蓝色实线为未考虑表面态修正情形, 红、橙、浅绿和蓝色实线分别为考虑不同DOSS修正后情形, 稍后讨论. 另外, 图中黑色虚线是针尖费米能级随所加偏压改变而产生的与样品费米能级差的变化. 它与表面处价带或导带的交点为产生隧道电流的阈值点, 即I-V谱线上零电流平台的左、右拐点电压值(分别记为V–onsetV+onset). 二者差值ΔV给出的表观带隙取值(eΔV).
图 4 三维TIBB模型给出的InGaAs表面处带边电势能随所加样品偏压的变化关系, 不同颜色的实线对应于不同DOSS, 对应箭头所指为该态密度下计算得到的表观带隙, 优化的DOSS对应计算结果如红色实线所示
Figure4. Variation of surface potential of InGaAs with the sample voltage calculated by the 3D TIBB model. The solid lines of different colors correspond to different DOSS, and the corresponding arrows indicate the calculated apparent tunneling gaps at the DOSS. The optimized calculation result is shown by the red line.

表1给出了隧道谱实验测量结果以及不同DOSS情况下(包括不考虑表面态贡献)的TIBB模型对I-V谱特征参数的计算结果. 可看到表面态参数的选取对于表观带隙大小, 尤其是I-V谱零电流平台对应的电压起、止位置(即针尖费米能级对准价带顶和导带底的隧穿的能量位置)有着灵敏的影响. 当不计入表面态贡献时上述参数分别为–0.89 V和0.36 V, 与实验测量明显不一致.
The parameters of
I-V spectra
Apparent band gap/eVV–onset/VV+onset/V
Experimental1.13–0.670.46
Calculations
with the
density of surface
states/(cm2·eV)–1
01.25–0.890.36
1.0 × 10111.29–0.890.40
1.0 × 10121.21–0.750.46
2.0 × 10121.11–0.660.45
1.0 × 10130.90–0.490.41


表1InGaAs隧道谱特征参量的实验数据与TIBB模型计算的对比
Table1.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data and TIBB model calculations on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InGaAs tunneling spectra.

注意到Feenstra[11,12]在TIBB模型中引入过DOSS这一唯像参量修正. 模型中该修正对于能量位于禁带中的表面态分布采取如下简化处理, 即中性能级位于禁带中央, 禁带中的施主和受主能态分别在中性能级上下均匀分布. 而DOSS大小的取值目前文献中一般在1011—1013 (cm2·eV)–1量级[25]. 为了考察DOSS取值对I-V谱的影响, 选取1.0 × 1011—1.0 × 1013 (cm2·eV)–1态密度范围内几组典型取值进行计算. 各组取值下的电势能变化如图4所示. 如前所述, 每组的价带和导带带边与针尖费米能量(黑色虚线)交点间的电压间隔预言了相应DOSS下I-V谱的零电流平台宽度(STS表观带隙), 如图4中不同颜色水平箭号线所指示, 具体数值见表1. 为了与实验比较, 图中实验测量给出的表观带隙用黑色水平箭头标明.
图4上方所标示, 当DOSS取为2.0 × 1012 (cm2·eV)–1时所给出的计算结果(红色线)与实验最为一致: 此时不仅表观带隙值最接近实验结果, 而且对零电流平台起、止能量位置的预测也与实验吻合最好. 另外, 通过比较不同DOSS下的计算结果, 观察到DOSS增大时表观带隙展宽效应变小并趋近材料带隙. 例如当取较高DOSS (1.0 × 1013 (cm2·eV)–1)时, 表观带隙值为0.90 eV已经很接近材料带隙值(室温0.74 eV).
事实上, 对上述模型结果的更充分的验证还可以通过与InGaAs的I-V谱的理论计算结果比较来获得[11,12]. 图2(c)的实验测量谱线与计算谱线放到一起的比对如图5(a)所示. 其中, 红色虚线为计算结果. 图5(b)则是测量谱线(黑线)与计算谱线在更宽测量范围即(–1.6 V, 1.6 V)区间的比对. 可以看到, 无论从图5(a)所展示的细节特征还是图5(b)对整条谱线的线形趋势特征的预言, 计算结果均与实验吻合得很好.
图 5 (a) InGaAs的I-V谱的计算(红色虚线)结果与实验谱线(黑色实线)的对比; (b) 图(a)谱线在整个(–1.6 V, 1.6 V)电压范围对计算/实验对比结果的呈现
Figure5. (a) Comparison of the I-V spectra between the calculated (red dashed line) and experimental (black solid line); (b) comparison of the spectra within the whole voltage range of (–1.6 V, 1.6 V).

分析认为, 以图5中特定的I-V谱线进行的讨论说明是代表性的. 结合图2(e)的测量统计结果, I-V谱线的零电流平台宽度及其电压起止位置等参数对于来自表面不同位置的测量谱线会略有差异, 但是采用同样方法对其他谱线进行测试计算, 发现只要适当调节DOSS取值, 可以获得对相应实验谱线较满意的拟合结果. 其道理也不难解释, 因为STS给出的是局域电子态信息, 不同位置的I-V线形难免也存在局域性的表面态的调控, I-V谱线形特征自然也携带着具有空间局域特征的表面态信息. 作为进一步的说明, 在图6(a)(d)中又给出了InGaAs解理面上另外4组测量谱线(黑色)与计算(红色虚线)放到一起比对的结果, 可以看到二者的吻合均令人满意.
图 6 (a)—(d) InGaAs的四组I-V谱实验谱线(黑色实线)与模型计算(红色虚线)的比对, 各图中分别注明了计算时采用的表面态密度(DOSS)数值
Figure6. (a)–(d) Comparison of four groups of experimental I-V spectra (black solid lines) with the corresponding calculated I-V spectra (red dashed line). The DOSS for each curve is indicated, respectively.

扫描隧道谱的定量解释至今仍是一个较为复杂且研究并不充分的领域. 本工作基于现有TIBB理论框架计算分析了InGaAs(110)面的STS测量结果, 发现了DOSS参量同STS谱线线形有着密切关联. 理论模拟与实验比对表明, DOSS作为TIBB模型中的唯像参量对I-V谱上零电流平台起止电压位置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TIBB模型中该参量的恰当选取不仅可较准确地解释I-V谱的零电流平台宽度、平台能量起始和终止能量位置等谱线特征量, 而且在相当宽的能量范围内计算给出的I-V谱线能非常满意的与实验测量吻合. 本文虽然针对的是InGaAs这一具体材料的STS实验结果的分析, 但是所展示的分析方法对于半导体表面或界面的STS数据分析却具有普遍参考意义.
相关话题/测量 实验 计算 材料 半导体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Si<sub><i>n</i></sub>团簇/石墨烯(<i>n</i> ≤ 6)结构稳定性和储锂性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摘要:目前,硅/碳复合材料是锂离子电池最有潜在应用前景的高容量负极材料之一,硅与碳材料的界面状态是影响其电化学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在作为碳材料结构单元的石墨烯表面构建了Sin(n≤6)团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Sin团簇/石墨烯(Sin/Gr)的几何构型、结构稳定性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背电极材料、结构以及厚度等影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研究
    摘要:背电极是影响钙钛矿太阳电池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采用COMSOL软件仿真研究了背电极材料、结构、厚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相对于背电极金属的功函数,其阻值对电池性能影响小.背电极结构除了阻值会影响电池性能,还存在影响电池性能的其他因素.蜂窝结构背电极中,考虑制作难易程度的情况下,圆形半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实验中scaler模式的模拟研究
    摘要:位于四川省稻城县海子山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包含3个子阵列,即地面粒子探测器阵列(KM2A)、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WCDA)和广角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WFCTA).作为LHAASO实验的主阵列,KM2A由5195个地面电磁粒子探测器(ED)和1188个地下缪子探测器(MD)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水团簇掺杂实验方法研究进展
    摘要:水是空间中最常见的分子之一,也是地球上生物赖以生存的最有价值的物质资源.水团簇的研究对于水资源的实际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水团簇还可作为理想的水微观模型,可拓展物理化学基础科学的发展,并为溶剂和溶质之间尺寸依赖的解离性质及相互作用等研究提供借鉴.另外一方面,气相酸性混合水团簇近年来引起了学界高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量子密钥分发系统中抗扰动偏振编码模式的实验研究
    摘要:基于移动设备的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系统能够为实时全覆盖多节点网络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然而该系统目前依旧存在着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偏振编码器的抗扰动性在移动设备应用中非常重要.在扰动情况下保偏光纤的偏振保持特性将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进而使得基于该特性的编码器的稳定性也随之受到影响.为解决扰动情况下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时域剪切干涉的纳秒脉冲相位测量技术
    摘要:提出一种时域剪切干涉技术测量纳秒激光脉冲的时间相位分布,该方法将待测脉冲分为彼此之间有数百个皮秒延迟量的两个脉冲;并在对其中一个脉冲加入适量的频移后和另一个脉冲合束,得到时域干涉条纹;最后采用相适应的算法,从记录的时域条纹计算得到纳秒激光脉冲的时间相位分布,并进一步计算得到激光脉冲的精细光谱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高能电子三维成像技术实验研究
    摘要:高能电子成像技术被首次提出作为温稠密物质和惯性约束聚变实验研究的高时空分辨诊断工具之一,现已通过前期实验证明其对中尺度科学诊断的可行性.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能电子成像技术诊断样品的能力,来获取样品内部信息,将高能电子成像技术和三维重建算法结合,提出了高能电子三维成像技术.本文主要通过实验研究了高能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强光一号”加速器短<i>γ</i>二极管径向箍缩率计算方法
    摘要:电子束流箍缩是强流电子束二极管工作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物理现象.束流径向箍缩率定义为靶面形成的束斑(环)面积随时间的变化率,是判断二极管的束流箍缩情况和工作特性的重要指标,目前对其的研究方法以光学诊断和针对特定二极管的理论估算为主.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强光一号”强箍缩短γ二极管为对象,给出了适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反铁磁轴子绝缘体候选材料EuIn<sub>2</sub>As<sub>2</sub>的表面原子排布和电子结构
    摘要:非平庸的能带拓扑性与磁性结合可以产生丰富的量子现象,包括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轴子绝缘体态等.不同于磁性掺杂和异质结方案,内禀磁性拓扑绝缘体避免了掺杂带来的无序,且制备工艺通常比异质结更加简单,因此对研究和利用磁性拓扑绝缘体都有重要的意义.最近,EuIn2As2被认为是内禀反铁磁轴子绝缘体,本文使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SrCoO<sub>2.5</sub>材料的超快应变动力学
    摘要:光激发引起的物质晶格结构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超快动力学过程.本文利用Thomsen模型与超快X射线衍射模拟相结合,研究了SrCoO2.5晶格中应力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发现不同厚度的SrCoO2.5样品在受激光照射加热后,其衍射峰会出现连续位移或分裂的现象,当样品厚度增大时,其受到激光的激发会较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