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基于双层超表面的宽带、高效透射型轨道角动量发生器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提出一种宽带、高传输效率的双层超表面, 其单元结构是在介质层两边对称刻蚀结构参数相同的十字型金属贴片且将两层超表面沿y方向错位半个周期长度形成. 通过引入y方向的错位, 双层超表面的透射带宽得到大幅度提升. 同时, 采用等效电路理论分析了该双层超表面的带宽展宽机理.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结合Pancharatnam-Berry相位原理, 实现了宽带轨道角动量波束生成器. 实验和仿真结果表明, 在11—12.8 GHz的频率范围内, 器件能够将左旋圆极化波转换为携带轨道角动量的右旋圆极化波.
关键词: 双层超表面/
宽带/
Pancharatnam-Berry相位/
轨道角动量

English Abstract


--> --> -->
1992年, 荷兰物理学家Allen等[1]首次提出Laguerre-Gaussian激光束携带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AM)的概念. 此后的研究发现, 携带轨道角动量的波束具有特殊的螺旋相位分布特性, 因此在粒子操控、信息传输、光学成像和光刻技术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6]. 另一方面, 由于不同模态的OAM波束具有正交性, 这使得它们在传播过程中互不干扰, 且每一种模态的OAM波束在独立携带信号传输的过程中相位分布保持稳定. 因此, 从理论上讲, 采用不同模态的OAM波束携带微波信号, 可以实现无穷多的信号传输通道, 这极大提高了频谱容量[7,8]. 这一新技术为解决目前无线通信领域中频谱资源紧缺的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因此吸引了广大****的研究兴趣. 要将OAM波束实际应用到无线通信领域中, 需要对OAM波束的产生方法进行研究. 目前, 产生OAM波束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螺旋相位板[8]; 2)环形阵列天线[9]; 3)反射型螺旋抛物面天线[10]. 可是, 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缺点, 如馈电结构复杂、天线尺寸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研究人员又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 即用超表面产生OAM波束[11].
超表面是超材料的二维形式, 它是将亚波长单元结构在平面内进行周期或非周期排列形成的. 通过调节超表面单元的形状、结构参数和排列方式, 能够对电磁波的极化、振幅及相位等物理量进行有效调控[12], 从而产生新的物理现象和应用. 利用超表面灵活调控电磁波的特点, 人们已经开发出了多种新型功能器件, 如偏振转换器[13]、吸波器[14]、平面透镜[15]和全息成像等[16]. 近年来, 超表面又被用来产生OAM波束[17-19]. 由于超表面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易加工、且易于与其他器件集成等优点, 因此在OAM波束生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反射型超表面来形成OAM波束, 而对透射型OAM发生器的研究较少. 基于此, 本文提出一种透射型超表面, 该结构是在介质板的两面分别刻蚀十字型金属结构, 同时将上下两层超表面沿y方向发生半个周期的位移形成. 通过将上、下两层超表面沿y方向错位半个周期, 有效拓展了电磁波的透射带宽, 且透射效率高于90%. 在此基础上, 结合Pancharatnam-Berry (P-B)相位原理[20], 按照一定规律旋转超表面结构单元, 并进行重新排列, 形成OAM波束发生器, 该器件能够在11—12.8 GHz的频率范围内将左旋圆极化波转换为携带OAM的右旋圆极化波.
提出的双层超表面结构单元如图1所示, 图中黄色部分为金属铜. 它是将两个具有相同参数的十字型结构印制在介质层的两边, 同时将两个十字结构沿y方向错位半个周期长度(Ly = P/2)形成. 将该单元结构沿x方向和y方向周期延伸, 得到超表面结构. 其中, 介质板为介电常数${\varepsilon _{\rm{r}}} = 2.65$的F4B, 其厚度为d = 2 mm. 沿x方向和y方向的周期相等, 为P = 15 mm, 其他结构参数为Dy = 11.2 mm, Dx = 5.2 mm, wx = 1.5 mm, wy = 1.6 mm, Ly = 7.5 mm.
图 1 超表面单元的物理模型 (a)上层结构俯视图; (b)下层结构仰视图; (c)侧视图
Figure1. Schematic of metasurface unit cell: (a) Top view; (b) bottom view; (c) side view of the unit cell.

为了分析超表面的电磁特性, 首先利用电磁仿真软件(CST-2016)对其进行仿真分析. 仿真过程中, 选取单元结构进行建模, 将x, y方向的边界设为周期边界以模拟周期结构, 电磁波沿z方向传播. 图2为仿真得到的x极化波及y极化波的透射系数和相位特性, 图中tyytxx分别表示y极化波以及x极化波的同极化透射系数; φyyφxx分别表示同极化透射系数(tyytxx)的相位. 由图2可以看出, 在11—12.85 GHz的频率范围内, 该超表面对xy极化波都具有很高的透射率(> 90%), 且它们之间的相位差接近180°. 同时进一步分析了超表面对圆极化波的响应特性. 图3为左旋圆极化波激励超表面单元时, 仿真得到的同极化和交叉极化的透射和反射系数. 图中tr分别表示透射系数以及反射系数; 下标L以及R分别表示对应的入射波或透射波为左旋圆极化和右旋圆极化波, 如rL-R表示左旋圆极化波的交叉极化(右旋圆极化)反射系数. 由图3可知, 在11—12.85 GHz (相对带宽为15.3%)的频率范围内, 该超表面能将左旋圆极化入射波转换成右旋圆极化透射波, 且透射率高于0.9. 通过上述仿真分析可知, 本文提出的结构在11—12.85 GHz的宽频带范围内, 对线极化波和圆极化波都具有高透射特性, 且厚度超薄($d = {\lambda _0}/12.5$, ${\lambda _0}$为工作频带的中心波长), 其性能明显优于目前已报道的双层超表面.
图 2 超表面对线极化波的响应(txxtyyx极化波和y极化波的同极化传输系数的振幅, φxxφyy为同极化传输系数的相位)
Figure2. Amplitude and phase of co-polarize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where txx and tyy are amplitudes of co-polarize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s for x- and y-polarized incident waves, and φxx and φyy correspond to the phase of txx and tyy.

图 3 超表面对左旋圆极化波的响应(tL-LtL-R为同极化和交叉极化传输系数, rL-LrL-R为同极化和交叉极化反射系数)
Figure3. Response for left-hand circularly polarized incident wave, where tL-L and tL-R are co- and cross-polarize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s, and rL-L and rL-R are co- and cross-polarized reflective coefficients.

上、下两层超表面在y方向存在半个周期的错位是本文提出的双层超表面的主要特点. 从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这一特点是拓展双层超表面工作带宽的根本原因. 为了分析其物理机理, 选取Ly = 0 mm (双层超表面没有错位) 和7.5 mm (双层超表面沿y方向错位半个周期)两种情况, 分析x极化波和y极化波的透射性能, 结果如图4所示. 其中图4(a)y极化波的透射系数, 图4(b)x极化波的透射系数. 由图4可知, 当Ly从0 mm变为7.5 mm时, y极化波的透射系数的幅度(实线)和相位(虚线)变化明显, 而x极化波的透射系数基本不变. 进一步观察图4(a)还可以发现, 在11—12.85 GHz (橙色区域)的频率范围内, 当Ly从0 mm变到7.5 mm时, y极化波的透射系数的相位基本保持不变, 但透射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从0.1—0.4之间提高至0.9以上, 而x极化波的透射系数在该频段始终保持高透射特性. 这一特点, 使得圆极化波在该频段也具有高透射性能(图3).
图 4 (a) y极化波的透射系数; (b) x极化波的透射系数
Figure4. (a)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for y-polarized wave; (b)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for x-polarized wave.

进一步, 从等效电路角度分析双层超表面的带宽展宽机理. 由于双层超表面间的介质层厚度为亚波长量级, 因此它们之间会出现较强的电磁互耦现象. 为了考虑这种层间互耦效应, 本文提出图5(a)所示的等效电路, 其中$\beta $为电磁波在介质层中的传播常数, Zii (i = 1, 2)为超表面的自阻抗, Zij (i, j =1, 2)为超表面层间的互阻抗(耦合阻抗). 这里利用互阻抗Zij来描述双层超表面的层间电磁互耦特性. 注意, 假定双层超表面为无损耗系统, 因此超表面的阻抗包括下文研究的介质层的阻抗都为纯虚数. 采用参考文献[21]中的方法, 利用CST软件仿真得到ZiiZij, 并将其代入图5(a)所示的等效电路, 即可获得等效电路的S参数. 图5(b)为等效电路的S参数与利用全波仿真得到的双层超表面的S参数的对比. 比较发现, 它们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证实了等效电路的精确性.
图 5 (a) 等效电路模型; (b) 由等效电路及CST仿真得到的y极化波的S参数
Figure5. (a) Equivalent circuit model; (b)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s for y-polarized incident wave obtained from equivalent circuit (EC) modal and CST simulation.

另一方面, 等效电路模型中的Zii为超表面的自阻抗, 它主要受超表面自身的结构形式和几何参数影响, 而互阻抗Zij与介质层的厚度及超表面层的相对位置有关. 因此, 当双层超表面沿y方向发生Ly的错位后, 等效电路中的自阻抗Zii不变, 互阻抗Zij将发生变化. 为了证实这一点, 取Ly = 0 mm和7.5 mm两种情况, 对双层超表面的自阻抗Zii和互阻抗Zij进行了仿真计算, 结果如图6所示. 可以看出, 对于不同的Ly, 自阻抗Z11基本保持不变, 而互阻抗Z12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正是因为Z12的这种变化, 极大地改善了超表面的传输性能.
图 6 等效电路模型中的阻抗元素 (a) Ly = 0 mm; (b) Ly = 7.5 mm
Figure6. Impedance elements of equivalent circuit for different Ly: (a) Ly = 0 mm; (b) Ly = 7.5 mm.

下面进一步分析耦合阻抗Z12对超表面高透射性的影响机理. 为便于分析, 首先将图5(a)所示的电路转换为图7(a)所示的${\text{π}}$型网络, 其中${Z_{{\rm{S, tl}}}}$, ${Z_{{\rm{L, tl}}}}$${Z_{{\rm{R, tl}}}}$分别为图5(a)中传输线($\beta d$)的${\text{π}}$型网络的元件值, 而${Z_{\rm{L}}}$, $Z_{\rm{S}}'$${Z_{\rm{R}}}$为不包含介质层的双层超表面的${\text{π}}$型网络的元件值. 最后, 双层超表面的${\text{π}}$型网络如图7(b)所示, 则等效电路的S21参数为
图 7 双层超表面的π型等效电路 (a) 精细结构; (b)总结构
Figure7. π-type equivalent circuit for bi-layer metasurface: (a) Fine structure; (b) overall framework.

${S_{21}} = \dfrac{1}{{\left( {1 + \dfrac{{{Z_0}}}{{{Z_{\rm{p}}}}}} \right)\left( {1 + \dfrac{{{Z_{\rm{s}}}}}{{2{Z_{\rm{p}}}}} + \dfrac{{{Z_{\rm{s}}}}}{{2{Z_0}}}} \right)}},$
其中的${Z_{\rm{s}}}$${Z_{\rm{p}}}$满足下列关系:
${Z_{\rm{s}}} = \frac{{Z_{\rm{S}}' \cdot {Z_{{\rm{S,tl}}}}}}{{Z_{\rm{S}}' + {Z_{{\rm{S,tl}}}}}},$
${Z_{\rm{p}}} = \frac{{{Z_{\rm{L}}} \cdot {Z_{{\rm{L,tl}}}}}}{{{Z_{\rm{L}}} + {Z_{{\rm{L,tl}}}}}},$
式中, $Z_{\rm{S}}' = \dfrac{Z_{11}^2 \!-\! Z_{12}^2}{{Z_{12}}}$; ${Z_{{\rm{S, tl}}}} = \dfrac{Z_{{{\rm{11, tl}}}}^2 - Z_{{{\rm{12, tl}}}}^2}{{Z_{{\rm{12, tl}}}}}$, ${{{Z}}_{{\rm{11, tl}}}}$${Z_{{\rm{12, tl}}}}$分别为传输线的等效${\text{π}}$型网络的自阻抗和互阻抗; ${Z_{\rm{L}}} = {Z_{11}} + {Z_{12}}$; ${Z_{{\rm{L, tl}}}}{\rm{ = - }}\dfrac{d}{2\omega {\varepsilon _0}{\varepsilon _{\rm{r}}}}$.
首先, 由方程(2)和方程(3)计算ZsZp随频率的变化, 结果如图8所示. 其中, 图8(a)Ly = 0 mm的情况, 图8(b)Ly = 7.5 mm的情况. 比较图8(a)图8(b)发现, 在11—12.5 GHz的频率范围内(橙色区域), 当Ly = 0 mm时, ZsZp的虚部都大于零(呈感性); 当Ly = 7.5 mm时, Zp的虚部大于零(呈感性), 而Zs的虚部小于零(呈容性). 由方程(1)可知, 只有当ZsZp的虚部异号时, 才有可能使S21取最大值, 实现高效传输. 进一步研究发现, 在11—12.5 GHz的频率范围内, ZsZp近似满足$\dfrac{{{Z_{\rm{s}}}}}{{2{Z_{\rm{p}}}}} + \dfrac{{{Z_{\rm{s}}}}}{{2{Z_0}}} = 0$ (即图7所示的电路产生谐振的条件). 也就是说, 当两层超表面错位后, 有效改变了耦合阻抗Z12, 最终使得ZsZp在宽频带范围内近似满足${\text{π}}$型网络的谐振条件, 从而有效拓展了器件的工作带宽.
图 8 不同Ly值的情况下, ZsZp随频率的变化关系 (a) Ly = 0 mm; (b) Ly = 7.5 mm.
Figure8. Zs and Zp function as frequency for different Ly: (a) Ly = 0 mm; (b) Ly = 7.5 mm.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 结合P-B相位原理进一步实现了宽带OAM波束发生器, 结构如图9(a)所示. 该结构主要是将提出的超表面结构单元按照图9(b)划分的区域排列而成. 采用这种排列方式, 能保证圆极化波在高透射率的情况下形成螺旋相位分布, 从而实现OAM波束. 为了研究器件的工作性能, 对其进行电磁仿真分析. 仿真中, 采用左旋圆极化均匀平面波激励超表面. 选取11, 11.9和12.8 GHz为典型频率, 观察电场的振幅和相位在z = 100 mm处的xoy平面内的分布, 结果如图10所示. 可以看出, 电场强度呈空心环状分布, 而相位随着方位角由0变化到$4{\text{π}}$. 根据电场的振幅和相位的分布特点可以推断, 透射波为携带拓扑荷l = 2的涡旋波束. 为了实验验证超表面的电磁特性, 采用标准印刷电路板(PCB)技术制作了测试样品. 图11为加工得到的上层和下层超表面的照片. 同时, 利用近场测试系统对器件进行了测试, 结果如图12所示. 比较图10图12发现, 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证实了器件的优良性能. 为了进一步突显器件的性能, 将其与已发表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对比, 如表1所列. 通过比较发现, 本文提出的器件的整体性能较好, 尤其是工作带宽, 明显高于其他器件.
参考
工作
设计
原理
单元的最大
透射系数/%
相对带宽(透射
系数 > 0.8)/%
厚度/${\lambda _0}$
[19]P-B
相位
9130.05
[22]9250.05
[23]9150.05
[24]9260.07
本工作9517.9 (> 0.8)
15.3 (> 0.9)
0.08


表1与其他传输型超表面的性能对比(${\lambda _0}$为中心频率对应的波长)
Table1.Comparison with other transmissive metasurface.

图 9 产生OAM波束的超表面 (a) 整体结构排布; (b) 区域分布示意图
Figure9. Metasurface for generating OAM wave beam: (a) The whole structure; (b) phase distribution.

图 10 z = 100 mm处, 仿真得到的xoy平面内的电场及相位分布 (a), (b) 11 GHz处电场的振幅和相位; (c), (d) 11.9 GHz处电场的振幅和相位; (e), (f) 12.8 GHz处电场的振幅和相位
Figure10. Simulated amplitude and phase distributions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in xoy plane located at z = 100 mm: (a), (b) At 11 GHz; (c), (d) at 11 GHz; (e), (f) at 12.8 GHz.

图 11 加工的实物图 (a) 正面; (b) 背面
Figure11. Photos of fabricated samples: (a) Top view; (b) bottom view.

图 12 z = 100 mm处, 测试得到的xoy平面内的电场及相位分布 (a), (b) 11 GHz处电场的振幅和相位; (c), (d) 11.9 GHz处电场的振幅和相位; (e), (f) 12.8 GHz处电场的振幅和相位
Figure12. Measured amplitude and phase distributions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in xoy plane located at z = 100 mm: (a), (b) At 11 GHz; (c), (d) at 11 GHz; (e), (f) at 12.8 GHz.

本文提出并分析了一种新型、厚度超薄的双层超表面的传输特性. 通过将双层超表面沿y方向错位半个周期, 极大提高了y极化波在感兴趣频段内的传输效率. 在提高y极化波透射率的同时, x极化波仍保持高透射率, 因此双层超表面对圆极化波也有很高的透射率. 同时, 从等效电路理论角度深入研究了双层超表面透射带宽拓展的物理机理. 进一步利用P-B相位原理, 实现了宽带、厚度超薄的OAM波束发生器, 仿真和实验结果证实了器件的性能.
相关话题/结构 工作 网络 物理 测试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双金属/TiO<sub>2</sub>纳米管复合结构中增强的光电流
    摘要:将传统半导体材料与金属微纳结构相结合,利用其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可有效地增强复合结构的光电转换效率,使其广泛地被用于光电化学和光电探测等领域.本文以氧化铝纳米管为模板,采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出高有序的TiO2纳米管,并通过电子束热蒸发技术在大孔径的纳米管薄膜中分别负载金、铝和双金属金/铝纳米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改进经验模态分解域内心动物理特征识别模式分量的心电信号重建
    摘要: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诊断心脏疾病的严格标准,要求有效地消除噪声并准确地重建ECG信号.经验模式分解(empiricalmodedecomposition,EMD)方法重建ECG信号中,模式混叠及重建采用模式分量的识别以经验为基础,导致重建ECG信号准确度降低,且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原子操纵技术的人工量子结构研究
    摘要: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操纵技术是指利用扫描探针在特定材料表面以晶格为步长搬运单个原子或分子的技术.它是纳米尺度量子物理与器件研究领域一种独特而有力的研究手段.利用这种手段,人们能够以原子或分子为单元构筑某些常规生长或微加工方法难以制备的人工量子结构,通过对格点原子、晶格尺寸、对称性、周期性的高度控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Li(Na)AuS体系拓扑绝缘体材料的能带结构
    摘要:在拓扑领域中发现可以通过大数据搜索拓扑绝缘体,使得此领域对材料的探索转变为对材料性质的研究.半Heusler合金体系是非平庸拓扑绝缘体材料的重要载体.通过全势线性缀加平面波方法计算Li(Na)AuS体系拓扑绝缘体材料的能带结构.采用各种关联泛函计算LiAuS的平衡晶格常数,发现得到的能带图均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二维六方氮化硼材料的光子晶体非对称传输异质结构设计
    摘要:二维六方氮化硼(hexagonalboronnitride,hBN)材料在产生光学稳定的超亮量子单光子光源领域有着潜在应用,有望用于量子计算和信息处理平台,已成为研究热点.而光学非对称传输设备是集成量子计算芯片中的关键器件之一.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种基于hBN材料光子晶体异质结构的纳米光子学非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高温超导体电子结构和超导机理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
    摘要:超导是一种奇异的宏观量子现象.100多年来,已发现的超导体主要分为两类:以金属或者合金为代表的常规超导体以及以铜氧化物和铁基高温超导体为代表的非常规超导体.常规超导体的超导机理能被BCS超导理论完美解释,但高温超导体的超导机理至今仍未达成共识,已经成为凝聚态物理领域中长期争论且充满挑战的重大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混合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混沌时间序列预测
    摘要:为提高混沌时间序列的预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混合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预测模型(Att-CNN-LSTM),首先对混沌时间序列进行相空间重构和数据归一化,然后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对时间序列的重构相空间进行空间特征提取,再将CNN提取的特征和原时间序列组合,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根据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超级质子-质子对撞机中束流热屏的热-结构耦合模拟分析
    摘要:束流热屏(beamscreen)是新一代高能粒子对撞机中的重要部件,用于将束流在管道中运行时产生的热量转移到冷却系统中,同时通过束流热屏上的排气孔将残余气体输送至冷管壁上,维持良好的真空度.然而,在转移热负载的过程中,温度变化产生的形变会影响束流热屏的结构稳定性.如何在保证束流热屏良好传热性能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夹层结构的偏振无关1×2定向耦合型解复用器的设计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夹层结构的偏振无关1×2定向耦合型解复用器,用于分离1310nm和1550nm两个波长.通过合理选择夹层结构芯区的折射率及波导间隙,可以调节同一波长两个正交偏振模的耦合长度相等,实现偏振无关;通过合理选择夹层结构波导宽度,可以使两个波长分别从不同输出波导端口输出,实现解复用功能.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具有非广延分布电子的碰撞等离子体磁鞘的结构
    摘要:很多关于等离子体鞘层的研究工作都是基于电子满足经典的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函数,而等离子体中的粒子具有长程电磁相互作用,使用Tsallis提出的非广延分布来描述电子更为恰当.本文建立一个具有非广延分布电子的碰撞等离子体磁鞘模型,理论推导出受非广延参数q影响的玻姆判据,离子马赫数的下限数值会随着参数q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