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水合肼还原的氧化石墨烯吸附NO<sub>2</sub>的实验研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还原氧化石墨烯由于独特的原子结构, 作为气体检测领域有潜力的候选者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 本文采用水合肼作为还原剂来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 并以此作为叉指电极的气体敏感层, 研究了其对NO2气体的响应特性. 结果表明, 水合肼还原的氧化石墨烯可以实现在室温下对浓度为1—40 ppm (1 ppm = 10–6)的NO2气体的检测, 具有较好的响应性和重复性, 恢复率可以达到71%以上, 但是灵敏度只有0.00201 ppm–1, 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 对浓度5 ppm的NO2的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是319 s和776 s. 水合肼还原的氧化石墨烯气体传感器的传感机制可归因于NO2分子和传感材料之间的电荷转移. 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突出电学特性促进了电子转移过程, 这使得传感器在室温下表现出优异的气体传感性能. 本实验研究可为石墨烯基传感器件的应用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还原氧化石墨烯/
水合肼/
二氧化氮/
气体传感

English Abstract


--> --> -->
自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Novoselov等[1]创造性地使用胶条剥离高定向热解石墨的方法制备出石墨烯片以来, 石墨烯优异的电学和力学性能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2-9]. 相比于磁性材料[10,11]以及其他二维材料[12], 石墨烯具有独特的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 在气体传感器领域表现出巨大研究潜力. 2007年, 该研究小组在《Nature》上首次报道了石墨烯气体传感器, 并证实了石墨烯气体传感器可以达到单个气体分子的检测精度[13]. 后来, 研究者发现, 由于表面的羟基、羧基、环氧基等含氧官能团的存在[14], 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GO)也具有优异的气体传感性能[15,16]. 同时这些官能团的存在也会造成氧化石墨烯的电阻值过大, 导致材料不适合用于电子器件中, 所以对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化学还原或者加热还原是十分必要的. 在还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 rGO)中, 一些含氧基团在经过不完全的还原反应后仍会残留在石墨烯表面, 同时还原反应也会进一步引入空位和结构缺陷, 有利于材料对气体的吸附[17].
到目前为止, 制备石墨烯的方法主要有机械剥离法[1,18]、还原氧化石墨法[19]、外延生长法[20]和化学气相沉积法[21]等,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rGO[22-24], 主要是由于它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大规模生产[25]. 石墨的氧化方法主要有三种: Brodie法[26], Staudenmaier法[27]和Hummers法[28]. 而Hummers法因为方法简单、耗时短、安全性高、对环境的污染较小, 已成为制备氧化石墨的主要方法[29]. 但此反应过程中过量的高锰酸离子会造成潜在的污染, 因而需要用H2O2进行处理, 并加以水洗和透析[30]. 在还原氧化石墨的制备过程中, 热还原是一种简单常见的还原方法. 研究表明, 对GO进行热还原处理可以实现气体传感器在室温下工作[31]. 另外, 也可以使用水合肼[32]、柠檬酸钠[33]等还原剂来还原氧化石墨烯. Alizadeh和Soltani[34]利用水合肼、抗坏血酸和硼氢化钠三种还原剂来还原氧化石墨烯, 研究了其对甲基膦酸二甲酯(dimethyl methylphosphonate, DMMP)蒸汽的敏感性, 并设计了一种用于识别DMMP蒸汽的传感器阵列. 本文采用改进的Hummers方法[28]制备氧化石墨烯, 再使用水合肼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 并以此作为Au平面叉指电极(interdigital electrode, IDE)的气体敏感层, 制备出化学电阻型气体传感器, 并研究了其对1—40 ppm (1 ppm = 10– 6)NO2气体的响应度、恢复性、重复性等气敏特性.
2
2.1.材 料
-->石墨粉(> 99.8%)购自阿法埃莎(中国)化学有限公司. 硫酸(H2SO4)、高锰酸钾(KMnO4)、过氧化氢(H2O2)、水合肼(N2H4·H2O)(> 80%)、磷酸(H3PO4)、盐酸(HCl)、氨水(NH3·H2O)(25%)购自西格玛奥德里奇(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标准NO2气体购自北京市北氧特种气体研究所有限公司. 所有化学品均为分析级试剂, 无需进一步纯化.
2
2.2.制 备
-->氧化石墨烯通过改进的Hummers方法制备[28], 将制备好的氧化石墨分散在去离子水中, 形成浓度为4 mg/mL的GO悬浮液, 用于进一步的实验. 还原氧化石墨烯是通过使用Li的方法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分散液而获得的[35]. 简言之, 就是用去离子水稀释GO悬浮液, 得到稳定的分散体, 将稀释的GO水溶液通过超声处理10 min, 然后引入NH3·H2O和N2H4·H2O作为化学还原剂. 最后, 将混合溶液在油浴(95 ℃)中加热1 h以将GO还原为rGO, 通过抽滤收集所获得的复合物, 并用去离子水和乙醇洗涤数次, 最后将粉末在环境温度下干燥48 h.
传感膜按照如下方法制备: 气体传感器是用Au平面叉指电极(指宽和间隙宽度均为50 μm)作为基板制备的. 首先将rGO溶液超声处理10 min, 以形成均匀的分散体, 将适量的rGO的分散液滴加到IDE上, 并在加热板上在60 ℃下干燥10 min, 传感器在标准大气压下干燥2 h至完全干燥. 最后使用银浆将Au叉指电极和银线连接起来, 用于进一步的测试.
2
2.3.测 量
-->传感器测量是室温下在动态配气测试系统中进行的, 用干燥空气作为载气, 通过数字流量控制器用干燥空气稀释已知体积的目标气体来得到实验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气体浓度. 通过集成测试系统(Keithley 2700)测试和记录传感器实时电阻值. 将传感器固定在测试室中, 并将它们交替地暴露于干燥空气和给定浓度的NO2中, 与此同时测量得到气体传感器的实时电阻值.
2
3.1.对NO2气体的响应和灵敏度测试
-->首先, 对气体的响应定义为 $S = {R_{\rm{a}}}/{R_{\rm{g}}}$, 其中${R_{\rm{a}}}$${R_{\rm{g}}}$分别是传感器在干燥空气中的初始电阻值和暴露于NO2气体后的电阻值. 室温下, 对水合肼还原的氧化石墨烯气体传感器对浓度为1—40 ppm 的NO2气体的响应性能进行了检测, 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 该传感器响应了浓度为1—40 ppm的NO2气体, 随着氧化性气体NO2的通入, 传感器的电阻值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吸附诱导的电荷转移会导致电阻率发生变化, 由于rGO材料体现出p型半导体的特性, 而NO2充当电子受体, 一旦吸附在rGO的表面上就会发生电荷转移, 电子从rGO上转移至NO2上, 从而引起还原氧化石墨烯薄膜中载流子密度的增加, 造成电阻值的减小, 响应S值的增大; 同时, 由于NO2气体的吸附, 吸附体系表面的静电势能也可能受到影响[36], 吸附表面的原子的静电势值在气体吸附后会明显增加[37], 从而导致电阻值的减小; 另外, NO2是磁性分子, NO2气体在rGO上的吸附可能导致NO2的磁态发生改变, 引起体系态密度的改变, 从而造成石墨烯吸附体系的电子性质的变化, 进而引起电阻值的改变[37,38].
图 1 对1—40 ppm NO2的实时响应曲线
Figure1. Real-time response curves to 1?40 ppm NO2.

在测试过程中, 每个循环的NO2通入持续时间设定为10 min. 之后随着干燥空气被引入测量室中, NO2气体分子逐渐从rGO表面上分离, 开始解吸附, 传感器的电阻值增大, 响应S值减小. 值得注意的是, 当NO2吸附在表面上时, rGO传感器表现出快速的响应. 干燥空气流开启时, 电阻值在短时间内开始恢复, 基于水合肼还原的rGO传感器在室温下具有很好的可逆性. 另外, 响应S随着气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范围为1—40 ppm. 可能的原因是NO2浓度增加后, 更多的NO2分子被吸附到rGO的吸附位点上, 造成更多的电子从rGO转移到NO2分子上, 从而引起载流子密度的更大改变. 而且, 从图中可以发现, 水合肼还原的rGO材料可以响应低至1 ppm浓度的NO2气体.
灵敏度是气体传感器研究的关键问题, 它是根据响应度与气体浓度的曲线的斜率来确定的. 图2显示了响应度对NO2浓度的依赖性, 表现出它们之间几乎线性的关系. 传感器响应对浓度的依赖性可以定量描述为线性函数: $S = 0.00201C+$1.0196, 其中C代表NO2浓度, S代表响应度, 因此, 其灵敏度为0.00201 ppm–1.
图 2 响应与浓度的关系
Figure2. The plot of response vs. concentration.

2
3.2.对二氧化氮气体的恢复特性和重复性测试
-->通过计算恢复率百分比来确定传感器恢复特性:${\rm{Rec}} = ({R_{\rm a}'} - {R_{\rm{g}}})/({R_{\rm{a}}} - {R_{\rm{g}}}) \times 100\% $[39], 其中${R_{\rm{a}}}$是干燥空气中的初始电阻值, ${R_{\rm{g}}}$是在测试气体中的电阻值, ${R_{\rm a}'} $是暴露在干燥空气中的恢复后的电阻值. 传感器在不同浓度下的恢复率曲线如图3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 制备的rGO传感器具有较好的恢复性, 在1—40 ppm的浓度范围内, 恢复率始终保持在71%以上. 另外, 图3中的恢复率随气体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小, 而且图中也体现了恢复率下降的斜率越来越小, 之后随着浓度逐渐增加有趋于稳定的趋势. 首先, 恢复率随气体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气体浓度越高, 响应就越大, 电阻变化也越大, 电荷转移量也越多, 说明有更多的NO2分子吸附在石墨烯上, 相应地解吸附时石墨烯上会遗留更多的气体分子, 恢复率也就更低; 另外, 解吸附时吸附弱的位点上的气体分子会先解吸附, 而那些吸附较强的位点上还遗留有气体分子, 所以图中随着气体浓度逐渐增加, 恢复率下降的斜率越来越小, 之后有趋于稳定的趋势. 但随着时间的增加, 那些吸附性强的位点上气体分子也会逐渐解吸附, 只是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
图 3 恢复率与浓度的关系图
Figure3. The plot of recovery vs. concentration.

传感器的重复性可以通过记录连续暴露于10 ppm NO2后的三次循环实时响应曲线来得到, 如图4所示. 传感器在每个循环中保持几乎相同的响应和完全恢复, 在室温下表现出优异的可重复特性.
图 4 传感器对10 ppm二氧化氮气体响应的重复性测试
Figure4. Repeatability of the sensor after exposure to 10 ppm NO2.

2
3.3.对NO2气体的响应和恢复时间测试
-->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定义为: 从通入待测气体开始, 到传感器的电阻变化达到最大电阻变化的90%所用的时间. 而传感器的恢复时间是从解吸附开始, 到传感器电阻变化达到最大电阻变化的90%所需要的时间. 图5是室温下传感器对5 ppm浓度的NO2的响应变化曲线, 可以看出其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是319 s和776 s.
图 5 传感器对5 ppm NO2气体的响应和恢复时间
Figure5. Response and recovery times of the sensor to 5 ppm NO2.

基于本实验中制备的rGO的传感器的气敏性能与用于室温NO2检测的一些文献数据之间的比较总结在表1中. 在基于石墨烯的NO2气体感测装置中, 本文实验制备的传感器在其中表现出更快的响应和恢复, 它对5 ppm NO2的响应时间为319 s, 这是表1所列传感器的最短响应时间. 该工作中的rGO无需外部能量注入就具有快速的响应和出色的恢复性能, 但是响应度较低, 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敏感材料 浓度 响应度 响应时间 恢复时间 文献
rGO 5 ppm $1.03\left( {{R_{\rm{a}}}/{R_{\rm{g}}}} \right)$ ~5.3 min ~13 min 本文
低温热还原rGO 2 ppm $1.56\left( {{G_{\rm{g}}} - {G_{\rm{a}}}} \right)/{G_{\rm{a}}}$ ~30 min > 30 min [40]
机械剥离石墨烯 2.5 ppm $0.005\left( {{R_{\rm{g}}}/{R_{\rm{a}}}} \right)$ ~1 h ~2.5 h [41]
CVD石墨烯 10 ppm 15% $\left( {\Delta R/{R_{\rm{a}}}} \right)$ ~30 min ~45 min [42]
外延生长的石墨烯 15 ppm 7.50%$ \left[ {\left( {{G_{\rm{g}}} - {G_{\rm{a}}}} \right)/{G_{\rm{a}}}} \right]$ ~7.5 min ~17 min [43]
注: a) 1 ppb = 10-9; b) Ga, 在干燥空气中的电导; Gg, 在测试气体中的电导; c) Ra, 在干燥空气中的电阻; Rg, 在测试气体中的电阻; d) $\Delta R$, 由气体浓度变化导致的电阻的相对改变, $\Delta R={R_{\rm{a}}} - {R_{\rm{g}}}.$


表1不同石墨烯基气体传感器检测NO2性能对比
Table1.Graphene based gas sensors for NO2 detection.

2
3.4.水合肼还原的氧化石墨烯吸附NO2气体的传感机理分析
-->首先, 水合肼还原的rGO气体传感器的传感机制可归因于一旦目标气体分子被吸收到膜表面上, NO2分子和传感材料之间的直接电荷转移. rGO的突出电学特性促进了电子转移过程, 这使得传感器在室温下表现出优异的气体传感性能. 由于rGO表现为典型的p型半导体, 并且氧化性气体NO2充当电子受体, 因此NO2气体的吸附导致rGO的空穴密度和电导率的增强. 第二个原因是石墨烯片上缺陷和含氧官能团的存在. 一些含氧基团在经过不完全的还原反应后仍会残留在石墨烯表面, 与纯石墨烯相比, rGO在表面上残留有羟基和环氧基, 这些官能团会使材料功能化并有利于吸附气体. 同时还原反应也会进一步引入空位和结构缺陷, 提供更多反应位点, 有助于材料进一步地吸附气体.
实验研究表明, 利用水合肼还原的氧化石墨烯可以实现在室温下对1—40 ppm浓度的NO2气体的检测, 具有较好的响应性和重复性, 通入干燥空气后可以恢复到初始状态, 没有基线漂移现象, 恢复率可以达到71%以上, 但是灵敏度只有0.00201 ppm–1, 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另外, 对5 ppm浓度的NO2的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是319 s和776 s. 总的来说, 本文的实验研究对于利用水合肼作为还原剂来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机理和特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可为下一步的石墨烯基传感器件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关话题/传感器 测试 材料 电子 化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纳米石墨烯片-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及热物性研究
    摘要:本文分别制备了纳米石墨烯片质量分数为0%,0.5%,1%,1.5%,2%的纳米石墨烯片-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并通过扫描电镜测试、红外光谱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实验及导热分析等实验对其形貌结构及热物性进行表征和研究.实验表明本文制备的纳米石墨烯-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具有很好的相变稳定性;当纳米石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化学物质释放的电离层闪烁抑制方法研究
    摘要:中低纬地区经常发生的电离层闪烁,严重影响卫星链路的无线电信号传播过程,导致卫星通信导航信号质量下降,甚至中断.在电离层闪烁发生前的酝酿生成期,通过向电离层闪烁“种子因素”的等离子体泡内释放电子密度增强类化学物质,填充等离子体泡,改变等离子体环境特性,调控电离层动力学过程,能够降低电离层等离子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超强激光与泡沫微结构靶相互作用提高强流电子束产额模拟研究
    摘要:利用二维粒子模拟方法,本文研究了超强激光与泡沫微结构镀层靶相互作用产生强流电子束问题.研究发现泡沫区域产生了百兆高斯级准静态磁场,形成具有选能作用的“磁势垒”,强流电子束中的低能端电子在“磁势垒”的作用下返回激光作用区域,在鞘场和激光场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多次加速过程,从而显著提升高能电子产额.还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化学气相沉积石墨烯薄膜的洁净转移
    摘要:石墨烯因其优异的性能在很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石墨烯薄膜主要是以铜作为催化基底,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这种方法制备的石墨烯薄膜需要被转移到目标基底上进行后续应用,而转移过程则会对石墨烯造成污染,进而影响石墨烯的性质及器件的性能.如何减少或避免污染,实现石墨烯的洁净转移,是石墨烯薄膜转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二维材料MXene的仿神经突触忆阻器的制备和长/短时程突触可塑性的实现
    摘要:兼具长时程可塑性与短时程可塑性的电子突触被认为是类脑计算系统的重要基础.将一种新型二维材料MXene应用到忆阻器中,制备了基于Cu/MXene/SiO2/W的仿神经突触忆阻器.结果表明,Cu/MXene/SiO2/W忆阻器成功实现了稳定的双极性模拟阻态切换,同时成功模拟了生物突触短时程可塑性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包含液相扩散方程简化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模型
    摘要: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模型对于电池特性分析和电池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准二维(P2D)模型复杂度太高,为了在保证模型精度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复杂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包含液相简化的P2D(LSP2D)模型,该模型首先基于电化学平均动力学将电池端电压化简成为仅耦合固相Li+浓度cs和液相Li+浓度ce的方程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太赫兹液晶材料与器件研究进展
    摘要:液晶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可调控光电功能材料,基于液晶的太赫兹器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高性能太赫兹功能器件的研发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综述了太赫兹领域液晶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液晶技术与太赫兹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关键词:液晶/太赫兹波/超材料/石墨烯EnglishAbstractResear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超薄柔性透射型超构材料吸收器
    摘要:设计并加工了一种超薄柔性透射型吸收器,总体厚度为0.288mm,可实现柔性弯曲,容易做到与曲面目标共形.该吸收器由三层结构组成,底层是金属光栅,中间为介质层,表面单元由两条平行放置的尺寸不同的金属线组成.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对横电波在5和7GHz的吸收分别达到97.5%和96.0%,对横磁波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极低温散粒噪声测试系统及隧道结噪声测量
    摘要:介观体系输运过程中载流子的离散性导致了散粒噪声.通过测量散粒噪声可以得到传统的基于时间平均值的电导测量无法得到的随时间涨落信息,因而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在极低温量子输运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极低温环境下的噪声测量是一种难度很大的极端条件下的微弱信号测量,通常需要在低温端安装前置放大器并且尽量靠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激光加载下金属锡材料微喷颗粒与低密度泡沫混合实验研究
    摘要:金属材料的微喷是冲击加载下金属表面发生的一种动态破碎现象,微喷研究在很多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惯性约束聚变(ICF)和烟火制造等.由于激光实验特有的优势,近几年国内外开展了很多利用强激光驱动冲击加载研究材料微喷过程的实验.利用泡沫材料对微喷颗粒进行静态软回收虽然可以获得颗粒的形态分布、颗粒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