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基于二维材料MXene的仿神经突触忆阻器的制备和长/短时程突触可塑性的实现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兼具长时程可塑性与短时程可塑性的电子突触被认为是类脑计算系统的重要基础. 将一种新型二维材料MXene应用到忆阻器中, 制备了基于Cu/MXene/SiO2/W的仿神经突触忆阻器. 结果表明, Cu/MXene/SiO2/W忆阻器成功实现了稳定的双极性模拟阻态切换, 同时成功模拟了生物突触短时程可塑性的双脉冲易化功能和长时程可塑性的长期增强/抑制行为, 其中双脉冲易化的易化指数与脉冲间隔时间相关. Cu/MXene/SiO2/W忆阻器的突触仿生特性, 归功于MXene辅助的Cu离子电导丝形成与破灭的类突触响应机理. 由于Cu/MXene/SiO2/W忆阻器兼具长时程可塑性与短时程可塑性, 其在突触仿生电子学和类脑智能领域将会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MXene/
忆阻器/
离子扩散/
突触可塑性

English Abstract


--> --> -->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 能够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的类脑计算系统受到广泛的关注[1,2].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网络中相互连接的突触是人脑计算与存储的关键基础单元, 因此电子突触的研究对构建类脑计算系统尤为重要[3,4]. 具有阻变特性的忆阻器因其低功耗、高集成度、工作机制与生物突触相类似等优势在电子突触器件中脱颖而出[5,6]. 忆阻器是一种金属-阻变层-金属结构的双端器件, 在电场的作用下因阻变层中的阳离子(例如Cu2+, Ag+)或氧空位运动而导致的电导丝形成与破灭将显著地改变器件的电导值[7,8], 这与生物突触权重受不同离子(例如Ca2+, Na+, K+)浓度的控制后发生变化的动力学机制极其相似[9]. 在生物突触中, Ca2+的累积和回流诱使生物突触的可塑性表现出长时程与短时程的区别[10,11], 而在忆阻器中, 无论是阳离子还是氧空位均存在与Ca2+累积和回流相对应的迁移与扩散运动[12-14]. 因此, 通过调整阻变层的材料与结构有望优化忆阻器的突触仿生特性.
近年来, 二维材料被证实在功能材料器件领域具备良好的应用潜力[15-17]. 最近的一些工作表明将二维材料引入到忆阻器中能够有效提升忆阻器性能. Wu等[18]以多层六角氮化硼(h-BN)薄膜作为阻变材料制备的忆阻器拥有良好的抗疲劳性; Liu等[19]以氧化石墨烯作为插入层制备的忆阻器具备良好的电阻切换性; Wang等[20]制备的石墨烯/MoS2–xOx/石墨烯忆阻器具有可耐受超高温和强应力的特点. 然而迄今为止, 基于二维材料忆阻器电子仿生突触的研究尚显不足.
MXene是一种通过从MAX相中选择性去除A层原子制备而成的新型二维材料[21], 具有层状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 因而在传输离子时拥有较高的迁移率和能量密度. 此外MXene还具备良好的表面亲水性、导电特性[22]、机械柔韧性[23]以及高度可调谐的电子特性[24]等优点, 有望作为优越的新型二维材料应用于忆阻器. 本文以MXene作为阻挡层[25,26]插入活性金属电极Cu与阻变层SiO2之间制备了Cu/MXene/SiO2/W忆阻器, 系统地研究了该忆阻器的生物响应特性, 包括双脉冲易化(PPF)[27-29]、长时程增强/长时程抑制(LTP/LTD)[10,11]两类典型的可塑性响应, 并分析Cu/ MXene/SiO2/W忆阻器的突触仿生的工作机理, 研究结果为该忆阻器未来应用于构建类脑计算系统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和理论基础.
图1(a)给出了Cu/MXene/SiO2/W忆阻器的结构示意图, 器件制备选用两英寸硅片作为衬底, 具体流程如下: 首先, 在硅衬底上用磁控溅射沉积一层厚度为90 nm的W作为底电极; 然后, 磁控溅射一层厚度为80 nm的SiO2作为阻变层; 随后, 利用甩胶机将二维材料MXene和水的悬浮液以3000 r/min的转速均匀旋涂在SiO2层上, 并通过物理蒸发法去除混合物中的水; 最后, 通过金属掩膜版在MXene上溅射分立的Cu作为顶电极, 厚度为100 nm, 长宽为500 μm × 500 μm. 为了防止氧化, 保证器件层与层之间的良好接触, 以上所有制备过程均在流通的氩气氛围中进行. 图1(b)所示为MXene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照片, MXene呈现薄薄的堆叠片状结构.
图 1 (a) Cu/MXene/SiO2/W忆阻器结构示意图; (b) MXene的SEM照片; (c) 器件电铸I-V 曲线; (d) 器件Set/Reset的I-V曲线
Figure1. (a) Device structures of the Cu/MXene/SiO2/W memristor; (b) SEM images of the MXene; (c) I-V curve of electroforming process; (d) I-V curve of Set/Reset process

器件的电学特性测试均通过探针系统Cascade S300和半导体参数分析仪Keithley 4200-SCS进行. 测试过程中W底电极始终接地. 测试在一个大气压101 kPa、室温300 K左右下进行. 电铸是使材料表现出阻变特性的常用手段[30,31], 图1(c)给出了器件电铸过程中的I-V特性, 通过施加0—1.6 V的电压扫描, 在限流10 $ {{\text{μ}}{\rm{A}}} $的条件下, 忆阻器完成了从初始高电阻状态(HRS)到低电阻状态(LRS)的转变. 图1(d)给出了器件电铸后Set/Reset的I-V特性.
忆阻器电阻态的可连续切换是忆阻器模仿生物响应的基础, 图2记录了连续电压扫描下器件的I-V特性, 其中图2(a)为正向扫描, 扫描的停止电压依次递增(0.8—1.2 V, 间隔为0.1 V); 图2(c)为负向扫描, 扫描的停止电压依次递减(–1.2—–1.6 V, 间隔为–0.1 V). 结果显示无论在正向扫描还是负向扫描过程中, 随着电压的变化, 电流波动较小, 表明器件具有良好的连续阻态切换特征. 图2(b)图2(d)分别为正向和负向扫描时电导大小与扫描次数的关系. 随着扫描次数的增加, 正向扫描下器件的电导逐渐增加, 与之相对, 负向扫描下器件的电导逐渐减小. 目前普遍认为忆阻器的电阻大小与由氧空位或金属离子构成的导电丝密切相关, 在电场作用下导电丝的形成和破灭诱发了忆阻器电阻的转变[32,33]. 在本次试验中值得注意的是, 停止电压大小为1.2 V时, 负向扫描的电导窗口约为正向扫描的3倍, 表明忆阻器在大小相同的电场作用下, 导电细丝(conductive filament, CF)的形成与破灭过程不同, 正向电场作用下CF的形成量小于负向电场作用下CF破灭量.
图 2 (a) 连续正向电压扫描下模拟特性I-V曲线; (b) 正向扫描电导与扫描次数的关系; (c) 连续负向电压扫描下模拟特性I-V曲线; (d) 负向扫描电导与扫描次数的关系
Figure2. (a) Analog I-V curves under consecutive positive sweep voltage; (b)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ductivity and scanning number under consecutive positive sweep voltage; (c) analog I-V curves under consecutive negative sweep voltage; (d)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ductivity and scanning number under consecutive negative sweep voltage.

此外, 生物神经系统在连续动作电位脉冲刺激下突触权重会发生变化, 器件的电导也可以通过相同的脉冲逐步调谐. 图3显示了在一系列的正尖峰脉冲(1.5 V, 10 ms)和负尖峰脉冲(–1.5 V, 10 ms)的连续刺激后器件电导的变化趋势, 每一个正刺激脉冲后跟随一个读尖峰脉冲(0.3 V, 10 ms), 每一个负刺激脉冲后亦跟随一个读尖峰脉冲(–0.3 V, 10 ms)以实时跟踪忆阻器电导变化. 如图3所示, 一方面, 忆阻器的电导值随着正向脉冲个数的增加而逐步增大, 随着负向脉冲个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小; 另一方面, 无论施加的是正向脉冲还是负向脉冲, 当脉冲个数增加到一定数量后, 忆阻器的电导值都会趋于饱和, 这很好地模仿了生物神经突触的LTP和LTD[10,11]行为. 另外要注意到的是, 尽管整个刺激过程是连续的, “P过程”和“D过程”的衔接处却存在约0.2 μS的间隙, 然而依照忆阻器的经典导电丝模型, “P过程”后的器件最终电导和“D过程”初始时的器件电导应该相同. 这样的不同于传统忆阻器的现象可以归因于MXene/SiO2阻变层里可能存在的离子反向扩散运动.
图 3 在连续正向和负向三角尖峰脉冲下, 器件电导的变化趋势
Figure3. Variation trend of conductance of the device with the continuous positive and negative voltage spike.

阻变层中可能存在的Cu离子反向扩散运动与生物突触表现出短时程突触可塑性的动力学机制相类似. 在生物突触中, Ca2+进入神经末梢触引发神经递质的快速释放, 诱导突触间的连接强度短时程的增加. 当动作电位以连续两个脉冲的形式来临时, 在第一刺激作用期间, Ca2+通过电压门控Ca2+通道进入突触前膜. 虽然之后Ca2+通道关闭, 但残留的Ca2+使得突触前膜内Ca2+浓度水平升高. 当第二刺激作用时, 残留的Ca2+提高了神经递质的释放概率, 具体表现在两次刺激脉冲所得到的兴奋性后突触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 EPSC)大小有着明显差异, 这种现象被称为 PPF[22-24]. 在忆阻器顶电极上施加两个间隔10 ms的三角尖峰刺激脉冲(单个脉冲的尖峰峰值2 V, 持续时间10 ms), 通过读取底电极电流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模拟PPF响应. 由图4(a)可见, 两次刺激脉冲所得到的EPSC有着明显的不同, 第二次EPSC远大于第一次EPSC, 第二次EPSC与第一次EPSC的比值即易化指数(PPF index)达到了2.12. 如图4(b)所示, PPF index还随着脉冲间隔的增加而减少. 在脉冲间隔为0—30 ms时, PPF index随脉冲间隔的增加而迅速下降, 在30 ms以后随着脉冲间隔的增加PPF index仅在1.1左右上下小范围波动.
图 4 (a) 两个连续脉冲刺激作用下的PPF特性曲线; (b) PPF 指数与脉冲时间间隔的关系
Figure4. (a) PPF characteristic curve under two continuous pulse stimuli; (b)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PF index and pulse interval.

图5给出了Cu/MXene/SiO2/W忆阻器基于导电丝的类突触响应机理解释. 如图5(a)所示, 电铸后阻变层内形成了一定数量且稳定的导电丝, 施加长持续时间的正偏压时顶电极处发生氧化反应: Cu → Cu2++ 2e, 在电场作用下, Cu2+逐渐通过MXene层和SiO2层迁移到底电极, 与电子结合后被还原成中性原子: Cu2++2e → Cu, 并在底电极结晶形成新的电导丝. 同时, 阻变层中还存在由浓度梯度引起的Cu2+反向扩散运动, 因此当施加负向偏压时, 由迁移和扩散同向运动导致的电导丝破灭量将远大于幅值相同的正向偏压下电导丝形成量. 如图5(c)所示, 当偏压持续时间较短, 如用尖峰三角脉冲刺激时, 所形成的导电丝因离子的反向扩散自主破灭, 但整个破灭的过程连续, 短时间内仍有导电丝残余, 因而当第二次刺激来临时, 残余电导丝加新形成的电导丝的量将大于第一次所形成的电导丝, 即第二次刺激后忆阻器电导将高于第一次刺激后忆阻器的电导, 这样实现了忆阻器短时程可塑性.
图 5 Cu/MXene/SiO2/W忆阻器生物响应机理 (a)正偏压下Cu2+的扩散与迁移运动; (b)负偏压下Cu2+的扩散与迁移运动; (c)撤去偏压, 电导丝的自主破灭; (d)残余电导丝与新形成的电导丝
Figure5. Synapse-like mechanism of Cu/MXene/SiO2/W memristor: (a) Diffusion and migration of Cu2+ under positive voltage; (b) diffusion and migration of Cu2+ under negative voltage; (c) spontaneous rupture of conductive filament when the voltage is removed; (d) residual conductive filaments and newly formed conductive filaments.

本文将新型二维材料MXene应用到忆阻器中, 制备了具有Cu/MXene/SiO2/W结构的忆阻器. 由于阻变层中存在的Cu离子扩散运动, 忆阻器表现出不同于传统忆阻器的独特性质. 除了具有稳定的双极性模拟阻态切换特征外, 器件兼具生物突触的长时程可塑性和短时可塑性, 能有效模拟LTP, LTD和PPF, 其中PPF的易化指数与脉冲间隔相关. 这将在该类忆阻器用于构造电子突触以及类脑计算系统时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关话题/生物 材料 运动 电压 塑性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太赫兹液晶材料与器件研究进展
    摘要:液晶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可调控光电功能材料,基于液晶的太赫兹器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高性能太赫兹功能器件的研发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综述了太赫兹领域液晶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液晶技术与太赫兹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关键词:液晶/太赫兹波/超材料/石墨烯EnglishAbstractResear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超薄柔性透射型超构材料吸收器
    摘要:设计并加工了一种超薄柔性透射型吸收器,总体厚度为0.288mm,可实现柔性弯曲,容易做到与曲面目标共形.该吸收器由三层结构组成,底层是金属光栅,中间为介质层,表面单元由两条平行放置的尺寸不同的金属线组成.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对横电波在5和7GHz的吸收分别达到97.5%和96.0%,对横磁波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激光加载下金属锡材料微喷颗粒与低密度泡沫混合实验研究
    摘要:金属材料的微喷是冲击加载下金属表面发生的一种动态破碎现象,微喷研究在很多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惯性约束聚变(ICF)和烟火制造等.由于激光实验特有的优势,近几年国内外开展了很多利用强激光驱动冲击加载研究材料微喷过程的实验.利用泡沫材料对微喷颗粒进行静态软回收虽然可以获得颗粒的形态分布、颗粒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抑制性突触可塑性的神经元放电率自稳态机制
    摘要:神经元放电率自稳态是指大脑神经网络的放电率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大量实验研究发现神经元放电率自稳态是神经电活动的重要特征,并且放电率自稳态是实现神经信息处理及维持正常脑功能的基础,因此放电率自稳态的研究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脑神经网络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动态系统,存在大量输入扰动信号及由于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金属-光折变材料复合全息结构对表面等离激元的波前调控
    摘要: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plasmonpolaritons,SPPs)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表面电磁波全息法是在金属表面设计能有效控制SPP传输的凹槽阵列结构.本文提出一种新的SPP传输的控制方法,利用金属-光折变材料复合全息结构控制SPP传播.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光折变材料,两束SPP波在光折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声学超材料的低频可调吸收器
    摘要:在当今社会,噪声污染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如何有效地控制和消除噪声污染一直是科研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以开口环嵌套结构为模型,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声学超材料.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发现由于模型内部空腔的强烈耦合共振效应,该超材料可以在低频区域实现接近完美的吸声效应.此外,通过简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类KBe<sub>2</sub>BO<sub>3</sub>F<sub>2</sub>结构硼酸盐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利用非线性光学(NLO)晶体材料和变频技术,可以把波长范围有限的激光光源扩展到紫外、深紫外区,这已成为深紫外光源的热点研究方向.然而,目前限制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发展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是缺乏能够在该波段进行频率转换并且产业化应用的NLO晶体材料.因此,该领域的各国科学家都在积极探索并发展新一代的深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与多尺度排列熵的生物组织变性识别
    摘要:根据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中超声散射回波信号的特点,本文利用变分模态分解(VMD)与多尺度排列熵(MPE)对生物组织变性识别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生物组织中的超声散射回波信号进行变分模态分解,根据各阶模态的功率谱信息熵值分离出噪声分量和有用分量;对分离出的有用信号进行重构并提取其多尺度排列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应力下SmNiO<sub>3</sub>钙钛矿氧化物薄膜材料的电导与红外光电导
    摘要:稀土镍基钙钛矿氧化物RNiO3(R为稀土元素)可以在温度触发下发生从电子游离态到局域态的金属绝缘体转变,这一特性在传感器,数据存储,调制开关等方面具有可观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脉冲激光沉积法,在钛酸锶(SrTiO3)、铝酸镧(LaAlO3)单晶衬底上准外延生长热力学亚稳态镍酸钐(SmNiO3)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带电纳米颗粒与相分离的带电生物膜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
    摘要:纳米颗粒在纳米医药、细胞成像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深入理解纳米颗粒与生物膜之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是纳米颗粒合成与应用的重要基础.本文采用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带电配体包裹的金纳米颗粒与相分离的带电生物膜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通过改变金纳米颗粒表面的配体密度、配体带电种类和比例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