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等离子体中X射线透过率分析及潜在通信应用研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X射线具有波长短、光子能量高等特点, 有望在等离子体环境中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输. 本文首先采用基于连续介质中的WKB分层法, 研究了黑障条件下, X射线在非均匀等离子体鞘套中的透过率特性, 仿真了不同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和碰撞频率下X射线信号的透过率, 理论上证明了X射线可用于黑障区信息传输的可行性. 其次通过搭建环形扩散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发生器及实验验证系统, 进行了国内外首次X射线穿过等离子体鞘套的验证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等离子体对X射线信号的透过率存在一定程度的衰减, 透过等离子体前后的X射线信号能谱轮廓相似度优于95.5%, 能谱峰值点的偏移量小于1.3%. 此外, 在原有理论模型的基础上, 考虑等离子中的粒子与X射线的碰撞、吸收效应, 优化了X射线在等离子体中的透过率模型, 与传统的理论方法相比, 该模型可对实验现象进行更好的解释. 同时计算了X射线在临近空间的透过率, 并分析了X射线通信所能达到的潜在指标. 这些结果有望为解决黑障区信号传输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验依据.
关键词: X射线/
等离子体鞘套/
透过率

English Abstract


--> --> -->
目前, 临近空间相关技术研究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战略制高点, 当再入飞行器返回地球, 或超高速飞行器在临近空间大气层飞行时, 瞬时速度大于5马赫(1马赫 ≈ 1225 km/h), 会与其前部的大气摩擦产生强烈的弓形冲击波和黏性流[1,2]. 此时飞行器表面温度迅速达到5000 K以上, 周围气体和耐热材料分解电离, 从而在飞行器的表面形成一个包覆的“等离子体鞘套”(plasma sheath), 对电磁波产生吸收、反射、折射效应, 使导航和通信信号中断、地面探测信号丢失, 造成“黑障”现象[3,4]. 一般再入飞船的黑障现象持续时间4—10 min, 发生在高度40—100 km的临近空间[5,6]. 因此, 如何解决黑障通信问题, 成为困扰航空航天领域的热点问题[7,8].
国外对黑障区通信的研究实验始于20世纪70年代, 1971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了RAM(radio attenuation measurements)系列再入飞行实验, 得到了等离子体鞘套的相关参数指标[9,10]. 随后Gregolre和Santoru[11]推导了非磁化等离子体中微波的传输特性, Lemmer等通过地面电弧风洞测试, 模拟并测试了等离子体鞘套的微波传输特性, 指出提高载波频率有助于减小信号衰减.
国内, 朱冰[12]和李伟[13]分别使用微波等离子体和气体放电灯模拟等离子体鞘套, 取得了部分实验结论. 随后, 袁承勋[14]研究了THz在等离子体鞘套中的传输特性, Zheng等[15]以激波管为实验平台, 研究了不同波段微波在等离子体中的衰减特性, 2015年之后, 刘智惟等[16]和Dan等[17]通过数值模型、搭建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源, 研究了非均匀等离子体鞘套中微波和THz的传输与散射特性.
2007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出X射线通信的概念, 因其载波波长短、单光子能量大穿透力强, 因此, NASA的Kieth[18]以及宋诗斌[19]和牟欢等[20]认为使用频率更高的X射线是一种可能解决黑障区通信的方法.
本文通过NASA的再入实验数据建立了非均匀等离子体鞘套模型, 利用基于连续介质中波动方程的WKB (Wentzel-Kramers-Brillouin) 分层法计算了黑障条件下, 1—30 GHz频率的微波与波长小于0.3 nm的X射线透过率, 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对, 得到了等离子体鞘套中X射线的传输特性, 为解决黑障区通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由于再入飞船周围包覆的等离子体鞘套具有非磁化、非均匀等特性, 且沿等离子体分布的法线方向梯度远大于流线方向分布, 而WKB法采用连续介质中波动方程的近似求解法, 它的基本思路是对传播介质进行分段处理, 认为各段介质中的电磁参数均匀、恒定, 具有计算时间少, 适应性强等特点, 被广泛地用于求解非均匀等离子体介质中电磁波传输特性[14,15]. 在WKB法中, 将等离子体看作是一种色散介质, 电磁波的传输特性可由Maxwell方程组和其本构方程表示:
$\nabla \times {{E}} = -{\mu _0}\frac{{\partial {{H}}}}{{\partial t}}, $
$\nabla \times {{H}} = {\varepsilon _0}\frac{{\partial {{E}}}}{{\partial t}} + {{J}}, $
$\frac{{{\rm{d}}{{J}}}}{{{\rm{d}}t}} + \nu {{J}} = {\varepsilon _0}{\omega _{\rm{p}}}^2({{r}}){{E}}, $
其中${\mu _0}$为真空电导率, ${\varepsilon _0}$为介电常数, ${{E}} $${{H}} $分别为电场与磁场强度, ${\omega _{\rm{p}}}({{r}})$表示位置${{r}}$处的瞬时等离子体角频率, 可描述等离子体鞘套的非均匀特性, 具体表示为
${\omega _{\rm{p}}}({{r}}) = {\omega _{{\rm{po}}}}\sin ((d, l) \cdot {\rm{\pi }}) = \sqrt {\frac{{{n_{\rm{e}}}\left( {{r}} \right) \cdot {e^2}}}{{{\varepsilon _0}{m_{\rm{e}}}}}} , $
其中${\omega _{{\rm{po}}}}$是等离子体角频率的最大值, $d$是到飞行器表面的距离, l是等离子体鞘套的厚度, ${n_{\rm{e}}}\left( {{r}} \right)$表示位置${{r}}$处的等离子体电子密度, ${m_{\rm{e}}}$为电子质量.
图1所示, 当X射线斜入射到二维非均匀动态时变等离子体鞘套时, 分别给出介质第0层、等离子体鞘套第1—N–1层与介质第N层在不同极化条件下所对应的电场与磁场分量. 再根据边界连续性条件, 即可得到$z = 0$界面处反射系数与$z = d$界面处的透射系数的表达式[16,17]. 其中, 等离子体鞘套中特定位置的介电常数${\varepsilon _{\rm{r}}}$可由${\omega _{\rm{p}}}({{r}})$得到.
${\varepsilon _{\rm{r}}} = {\varepsilon _0}\left(1 - \frac{{{\omega _{\rm{p}}}{{({{r}})}^2}}}{{{\omega ^2} + {\nu ^2}}} - {{J}}\frac{\nu }{\omega } \cdot \frac{{{\omega _{\rm{p}}}{{({{r}})}^2}}}{{{\omega ^2} + {\nu ^2}}}\right), $
其中$\nu $是等离子体的碰撞频率, ${\varepsilon _0}$是常数, $\omega $是入射电磁波角频率.
图 1 WKB分层法传播示意图
Figure1. Schematic of WKB stratification method.

因此, 电磁波穿透二维等离子体鞘套时的透过率$T$与衰减系数${\rm{Att}}$可具体表示为:
$T = \exp \left( - 2\operatorname{Im} \left(\int\limits_0^d {\frac{\omega }{c}\sqrt {\frac{{{\varepsilon _{\rm{r}}}}}{{{\varepsilon _0}}}} {\rm{d}}z} \right)\right), $
${\rm{Att}} = 8.68\operatorname{Im} \left(\int\limits_0^d {\frac{\omega }{c}\sqrt {\frac{{{\varepsilon _{\rm{r}}}}}{{{\varepsilon _0}}}} {\rm{d}}z} \right), $
其中$d$为等离子体鞘套的厚度, $c$是光速. 根据NASA的RAM系列再入实验数据, 等离子体鞘套可看作是双指数分布[14], 具体为:
${N_{\rm{e}}}({d_r}) = \left\{ \!\!\!{\begin{array}{*{20}{l}}{{n_{{\rm{e}}\max }} \cdot \exp {\rm{(}}{a_1}{{{\rm{(}}{d_r} - {z_0}{\rm{)}}}^{\rm{2}}}{\rm{)}}, \;\;0 \leqslant {d_r} \leqslant {z_0}}\\{{n_{{\rm{e}}\max }} \cdot \exp {\rm{(}} - {a_2}{{{\rm{(}}{d_r} - {z_0}{\rm{)}}}^{\rm{2}}}{\rm{)}}, {z_0} \leqslant d_r^{} \leqslant d}\end{array}}\right.\!\!\!\!, $
式中, ${z_0}$是电子密度最大时的位置, $d$是等离子体鞘套的总厚度, ${N_{\rm{e}}}({d_i})$表示${d_i}$处等离子体鞘套的电子密度.
${a_{\rm{1}}}=1$, ${a_2}=0.5$, ${z_0}=0.09$ m, d = 0.18 m时, 通过模拟不同频率的微波与X射线穿透非均匀静态等离子体鞘套时的透过率(双指数分布的最大等离子体电子密度9 × 1017—5 × 1019/m3, 碰撞频率0.1—100 GHz)[16]. 图2给出基于WKB模型的X射线与微波的透过率特性, 可以看出, 对波长小于0.3 nm(能量大于4.1 keV)的X射线, 透过率大于99%, 且不受等离子体碰撞频率的影响, 理论上证明了X射线可用于黑障区通信的可能性.
图 2 X射线与微波透过率特性 (a) 不同等离子体电子密度; (b) 不同碰撞频率
Figure2. The X-ray and microwav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 Different plasma electron density; (b) different plasma collision frequency.

根据NASA的RAM-C再入飞行实验数据, 黑障区的等离子体具有大面积、非均匀等特性[7]. 如表1所示, 通过对不同等离子体产生方式进行对比, 发现辉光放电具有电子密度跨度大、等离子体持续时间长、面积大、非磁化、可控性好等优点[16,19], 可以模拟不同轨道高度下的等离子体鞘套的特性, 因此本次实验中采用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源.
等离子体产生方法最高电子密度持续时间可控性成本
辉光放电1017/m3连续
激波管> 1020/m3亚毫秒级一般
发动机喷流> 1020/m3几百毫秒一般
载飞真实鞘套4—10 min无法控制极高


表1各种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及其比较
Table1.Various plasma generating devices and their comparison.

2
3.1.实验条件
-->为了验证不同等离子体条件下X射线信号的传输透过率特性, 搭建如图3所示的演示验证系统, 其中栅控X射线源和具有能量分辨的硅漂移X射线 (SDD, silicon drift detector)[18]探测器分别放置在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源的两端, 该等离子体源的电子密度上限为2.5 × 1017/m3, X射线在等离子体内的传输距离为18 cm.
图 3 实验原理与现场图 (a)实验原理图; (b)实验现场图
Figure3. Schematic and experimental condition of X-ray transmission in plasma region: (a) Schematic diagram; (b) annotated photos of experiment condition.

实验中, 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可由Langmuir探针测得, 对于碰撞频率, 根据(9)式计算得出
${\nu _{\rm{e}}} \approx 6.08 \times {10^9}P\frac{{\sqrt {{T_{\rm{e}}}} }}{T}, $
式中, P为腔内气压, T为环境温度, Te为电子温度. 实验中, 填充气体为氩气, 压强P = 5 Pa, 温度T = 350 K, 电子温度Te = 10 eV, 此时不同射频电源功率下等离子体参数如表2所列.
射频电源功率/W等离子体电子密度/m3碰撞频率/MHz
3006.2 × 1016428
5009.1 × 1016491
7001.05 × 1017494
10001.23 × 1017523


表2不同射频电源功率下的等离子体参数
Table2.Different electron density and collision frequency under various RF power.

2
3.2.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X射线信号在等离子体中的传输特性, 基于上述实验验证系统, 测试了不同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光子能量(阳极高压)和光子流量(灯丝电流)下, X射线的透过率及能谱信息. 实验中, 等离子体介质的电子密度范围为6.2 × 1016—1.23 × 1017/m3, 栅控X射线源的阳极高压分别为15, 20和25 kV, 实验中每个数据点的采集时间为60 s. 此时, 不同光子能量和光子流量的X射线信号经过不同电子密度的等离子体后, 透过率如图4所示.
图 4 不同高压与灯丝电流时的透过率 (a) 不同光子能量; (b) 不同光子流量
Figure4. Transmission co-efficiency under various anode voltage and filament current: (a) Different X-ray energy; (b) different X-ray flow.

图4(a)可以看出, 当X射线信号的传输通道中存在等离子体介质时, 透过率存在一定的损耗, 随着入射X射线能量的增加, X射线信号的透过率呈现一定程度的增加(由15 kV时的49.23%提高到25 kV时的67.76%); 由图4(b)可以看出, 单光子能量保持不变时, 随着入射X射线光子流量的增加, 相同电子密度${n_{\rm{e}}}$下的X射线信号透过率显著增加, 当光子流量大于1.3 Mcps时, X射线信号的透过率趋于稳定, 接近理论仿真结果, 最高透过率在95%—97%之间. 因此, 对以X射线光子为载波的信息传输而言, 增加入射光子能量与流量有望实现X射线信号的高透过率.
此外, 对X射线信号穿透等离子前后, 能谱轮廓的相似度和峰值偏移量进行比较, 结果如图5所示, 随着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的增加, 能谱轮廓的相似度略微减小, 但均保持在95.5%以上, 能谱峰值偏移量保持稳定, 均小于1.3%, 因此, 等离子体对X射线信号只是整体衰减, 不改变穿透等离子体前后的能谱轮廓.
图 5 不同高压与灯丝电流时的能谱特性 (a)不同X射线能量时; (b)不同X射线流量时
Figure5.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under various X-ray energy and X-ray flow: (a) Different X-ray energy; (b) different X-ray flow.

理论上X射线可以几乎无衰减地透过等离子体鞘套, 而实验并非完全符合理论结果,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在求解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的传输特性时, WKB法本质上仍是基于Maxwell方程组, 只考虑了X射线的波动效应, 即当入射X射线的频率大于等离子体频率时, 可实现较高的透过率, 并未考虑入射X射线光子的粒子性, 并且忽略了入射X射线的强度(光子流量)对透过率的影响. 当X射线光子进入等离子体后, 会与等离子体中的粒子发生各种碰撞吸收、散射效应, 从而对出射X射线光子强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此时透过等离子体鞘套前后的X射线光子满足
${I_{{\rm{out}}}} = {I_{{\rm{in}}}}{{\rm{e}}^{ - \alpha L}}, $
式中, ${I_{{\rm{in}}}}$${I_{{\rm{out}}}}$表示入射与出射X射线强度, $\alpha $为吸收系数, $L$为等离子体鞘套厚度. 考虑X射线光子与等离子体物质的三种基本作用过程, 即束缚-束缚吸收、束缚-自由吸收、自由-自由吸收, 并考虑散射效应[21,22], 此时, 等离子体对X射线的吸收系数$\alpha $可表示为
$\begin{split} \alpha ({E_i}) =& [{\alpha ^{{\rm{ff}}}}({E_i}) + {\alpha ^{{\rm{bf}}}}({E_i}) + {\alpha ^{{\rm{bb}}}}({E_i})]\\ &\times [1 - \exp ( - {E_i}/T)] + {\alpha ^{{\rm{es}}}}({E_i}) \\ = & {N_e}[{\sigma ^{{\rm{ff}}}}({E_i}) + {\sigma ^{{\rm{bf}}}}({E_i}) + {\sigma ^{{\rm{bb}}}}({E_i})]\\ &\times [1 - \exp ( - {E_i}/T)] + {N_{\rm{e}}}{\sigma ^{{\rm{es}}}}({E_i}) \\ \end{split} , $
式中, 当入射光子能量为${E_i}$时, ${\alpha ^{{\rm{ff}}}}({E_i})$为自由-自由吸收系数, ${\alpha ^{{\rm{bf}}}}({E_i})$为束缚-自由吸收系数, ${\alpha ^{{\rm{bb}}}}({E_i})$为束缚-束缚吸收系数, ${\alpha ^{{\rm{es}}}}({E_i})$为散射系数, 由康普顿散射和汤姆逊散射两部分组成, ${\sigma ^{{\rm{ff}}}}({E_i})$, ${\sigma ^{{\rm{bf}}}}({E_i})$, ${\sigma ^{{\rm{bb}}}}({E_i})$${\sigma ^{{\rm{es}}}}({E_i})$为对应与入射X射线光子能量有关的吸收与散射截面, Ne为等离子体中的电子密度, T为电子温度. 此时, 对于以X射线光子为载波的通信而言, 只考虑入射和出射后的X射线光子数, 可满足
$ {N_{{\rm{out}}}} = {N_{{\rm{in}}}}{e^{ - \alpha L}} = \sum\limits_{I = 0{\rm{keV}}}^{E{\rm{keV}}} {{N_I}{{\rm{e}}^{ - {\alpha _I}L}}}, $
式中, ${N_{{\rm{in}}}}$, ${N_{{\rm{out}}}}$分别为入射与出射X射线总光子数, ${N_I}$表示不同能段的X射线光子流量, 可以由粒子蒙特卡罗仿真软件MCNP仿真得出或者硅漂移探测器(silicon drift detector, SDD)测出, ${\alpha _I}$表示不同能段的衰减系数, 可由(11)式得出. 因此, 可计算出考虑各种碰撞吸收效应后不同条件下X射线信号透过率的理论值, 并与仅考虑波动性时WKB法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如表3所列.
实验条件WKB法实验结果理论值
电子密度/m-3: 6.2 × 1016阳极高压/kV: 15流量5.41 kcps99.98%67.84%70.12%
流量 1.3 Mcps93.74%95.22%
电子密度/m-3: 1.05 × 1017阳极高压/kV: 20流量7.52 kcps99.91%57.41%54.65%
流量 0.82 Mcps82.88%84.07%
电子密度/m-3: 1.23 × 1017阳极高压/kV: 25流量21.86 kcps99.88%59.78%61.32%
流量 2.8 Mcps94.04%96.81%


表3不同条件下理论与实验结果对比
Table3.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results under various condition.

可以看出, 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 针对X射线粒子性强的特点, 考虑碰撞吸收及散射等因素后, 理论与实验值接近. 即X射线光子进入等离子体后, 与等离子体中各种粒子发生碰撞、散射作用, 增加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后, 碰撞散射截面增大, 透射率减小. 等离子体电子密度不变时, 其碰撞、散射截面固定不变, 因此增加光子能量和流量时, 可增加X射线的透过率, 这些结论有望为解决黑障区信号传输提供一定的依据.
对于相同等离子体电子密度下, 文献[23]中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为1.57 GHz微波的透过率为千分之一(–30 dB), 而实验中X射线有望以较高的透过率穿透等离子体屏蔽, 因此有望实现黑障区数据的可靠传输.
X射线在等离子体鞘套和临近空间环境时衰减较小, 但无法在地面环境中有效传输. 因此可通过X射线载波, 将信号透过等离子体鞘套后上传到中继站, 然后通过激光或微波通信的方式转发到地面. 整个通信系统如图6所示.
图 6 黑障区X射线通信信号传输原理图
Figure6.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X-ray communication signal transmission process in blackout region.

考虑到临近空间链路中的损失, 通过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MCNP软件仿真X射线信号透过等离子体鞘套后, 从再入飞船(40—80 km)传输到中继站(240—280 km)时, 临近空间链路对不同能量X射线光子的透过率[24,25], 结果如图7所示.
图 7 临近空间X射线的透过率
Figure7. Transmission rate of X-ray on condition of near space.

图7可以看出, 5 keV能段的X射线光子在临近空间向上传输200 km后, 透过率为39%, 而15 keV的X射线光子透过率高达97%, 考虑到飞行器的负载、收发天线效率、探测器量子效率等因素, 15—25 keV是临近空间用于X射线通信的最佳能段. 此外, 根据X射线通信的功率传输方程和误码率模型[26?28], 仿真了入射X射线光功率10 W, 链路长度200 km, 发散角3 mrad时, 不同能量、调制模式下X射线的通信指标, 结果如图8所示. 4 PPM (pulsar position modulation)的通信速率高于OOK (on-off keying)调制, 单光子能量越高, 通信速率相对越低. 对15 keV的入射X射线光子, 若采用4 PPM调制, 理论上最高可实现1.3 Mbps的测控、导航信号的传输.
图 8 不同光子能量与调制模式下的X射线通信指标
Figure8. Communication speed and BER versus different energy and modulation.

本文基于WKB法, 引入X射线与等离子体中各粒子间的碰撞效应, 同时考虑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影响, 构建了X射线穿透非均匀等离子体鞘套的数学模型. 并设计实验对修正后的模型进行了验证. 理论仿真与实验同时表明: 1)等离子体鞘套对X射线传输有影响, 等离子体电子密度越高, 对X射线信号透过率的影响越显著; 2)穿透等离子体鞘套前后, X射线信号的能谱轮廓相似度和峰值偏移量基本保持不变; 3)增加X射线信号光子数的能量和流量, 可以显著提高透过率. 相比于传统的波动模型, 该修正模型考虑了X射线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 更加接近X射线在等离子体中信号传输的真实情况. 此外计算了黑障区X射线通信的可行性, 为下一步研究X射线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机理及X射线通信在黑障区的应用, 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实验基础.
感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李小平教授、刘彦明教授在实验过程中提供的帮助.
相关话题/实验 光子 电子 信号 通信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氦离子显微镜对钨中氦行为的实验研究
    摘要:针对热核聚变面向等离子体钨材料中氦泡形成、演变以及机理研究的需求,克服目前常用离子注入、电子扫描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离线研究手段存在的不足,提出氦离子显微镜对钨中氦的上述行为原位实时在线研究方法.借助氦离子显微镜的离子注入、显微成像和聚焦离子束纳米加工功能,它可以提供能量为0.5—35ke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光子重吸收对硅片的光载流子辐射特性影响的理论研究
    摘要:光载流子辐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材料性能的表征,本文基于一种包含光子重吸收效应的光载流子辐射理论模型,对单晶硅中光子重吸收效应对光载流子辐射信号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光子重吸收效应对光载流子辐射信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样品掺杂浓度、过剩载流子浓度和过剩载流子的分布.由于过剩载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Ce和O空位共掺杂TiO<sub>2</sub>的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
    摘要: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加U的计算方法,研究了Ce和O空位单(共)掺杂锐钛矿相TiO2的电子结构和光吸收性质.计算结果表明,Ce和O空位共掺杂TiO2的带隙中出现了杂质能级,且带隙窄化为2.67eV,明显比纯TiO2和Ce,O空位单掺杂TiO2的要小,因而可提高TiO2对可见光的响应能力,使TiO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表面形貌对热阴极电子发射特性的影响
    摘要:为了研究热阴极表面形貌对电子发射能力的影响,使用飞秒激光微纳加工技术在光滑的热阴极表面制备不同尺寸和形状的周期性条纹结构,并使用相同的制备工艺对阴极进行除气和激活.测试结果显示:阴极表面周期性条纹结构可有效增强阴极的电子发射能力,正交双向条纹结构表面阴极的发射电流密度高于单向条纹结构表面阴极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氢化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的稳定性和电子特性: 第一性原理研究
    摘要:用氢对单层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TMDs)进行功能化是调节单层TMDs电子性质的既有效又经济的方法.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单层TMDs(MX2(M=Mo,W;X=S,Se,Te))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进行理论研究,发现在单层MX2的层间有一个比其表面更稳定的氢吸附位点.当同阳离子时,随着阴离子原子序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可实现偏振无关单向传输的二维硅基环形孔光子晶体
    摘要:基于光子晶体来构筑偏振无关光二极管在光电集成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首先提出了一种环形孔光子晶体,能带结构显示其对横电及横磁模式同时展现出显著的方向带隙.以此构建了三角形状的环形孔光子晶体,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其透过谱及场分布图,发现该结构能实现偏振无关单向传输特性,然而正向透过率太低(约2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二维应变作用下超导薄膜LiFeAs的磁性和电子性质
    摘要: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二维应变作用下LiFeAs超导薄膜的磁性结构、电子能带和态密度变化,分析了应变对其超导电性的作用.结果显示,对体系施加1%—6%的二维平面张、压应变均不改变其基态条形反铁磁性结构,费米面附近的电子态密度主要来自于Fe-3d轨道电子以及少量的As-4p电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微结构气体探测器中紫外激光束的信号和指向精度实验研究
    摘要:在气体探测器研究中,利用266nm紫外激光的双光子电离物理机制使气体电离产生可测量的信号,是一种重要的标定方法.随着微结构气体探测器(MPGD)的不断发展,用紫外激光标定来实现较高精度位置分辨率成为了一种研究需求,对此有两个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实验研究激光可测信号大小以及激光指向精度.分析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中有源区上激发态电子向高能级泄漏的研究
    摘要:利用热力学统计理论和激光器输出特性理论,建立了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THzQCL)有源区中上激发态电子往更高能级电子态泄漏的计算模型,以输出功率度量电子泄漏程度研究分析了晶格温度和量子阱势垒高度对电子泄漏的影响.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晶格温度上升会加剧电子泄漏,并且电子从上激发态泄漏到束缚态的数量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硼或氮掺杂的锯齿型石墨烯纳米带的非共线磁序与电子输运性质
    摘要:基于非共线磁序密度泛函/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硼或氮掺杂的锯齿型石墨烯纳米带的非共线磁序与电子透射系数.未掺杂的石墨烯纳米带的计算结果表明磁化分布主要遵循类似于Neel磁畴壁的螺旋式磁化分布.相比于未掺杂的情况,硼/氮掺杂的石墨烯纳米带的磁化分布出现了双区域的特征,即杂质原子附近的磁化较小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