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气候变化与秦汉至宋元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技术发展》评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李东辉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Online:2020-08-25



PDF (364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李东辉. 《气候变化与秦汉至宋元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技术发展》评介. 地理学报[J], 2020, 75(8): 1797-1797 doi:


近年来随着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打破传统行政区划研究的藩篱,以江河流域为中心的研究方兴未艾。黄河流域作为****们关注的重要区域,在一些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聚焦于历史气候变化与农业技术发展的著作仍不多见。著名历史****王星光先生长期致力于古代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的研究,由他领衔撰写的《气候变化与秦汉至宋元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技术发展》值得关注。这部书是作者历时8年的呕心沥血之作,由人民出版社于2019年12月出版,也是由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气候变化与秦汉至宋元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技术的发展研究史”的研究成果。

全书凡5章,共45万余字,分为绪论、正文、参考文献、后记等,以时间为经,以气候变化与农业技术发展关系为纬,对秦汉至宋元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与农业技术的应对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览全书,笔者认为该书的学术特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该书史料丰富,论证翔实充分。某种程度上而言,使用材料的丰富与否是衡量一本学术著作价值高低的重要指标。该书的研究资料除了正史、文集、会要、会典等基本的历史文献以外,还有考古材料以及碑刻墓志等相关材料,力求充分占有史料。占有丰富的材料才是完成一本学术著作的前提,真正体现作者学术能力的是对材料的灵活把握与运用。该书虽然史料充实,但并不给人一种堆砌史料之感,而是在尽可能全面占有、梳理和考订相关史料的基础上,择其信实者融入自身的表述中,因此该书具有了行文通畅、可读性强的特点。

其次,该书立意高远,以问题为导向,善抓研究重点。作者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之后敏锐地抓到了“气候变迁”与“农业技术发展”之间关系这一重要学术问题。认为尽管学界在历史气候变迁研究及农业技术发展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缺乏深入探讨二者关系,尤其是针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农业技术应对的专门研究,缺乏对传统农业技术体系顺应气候变化趋势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专门研究,也缺乏传统农业技术体系对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所发挥作用的深入系统研究。该书便以此为切入点,并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最后,该书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采用多重研究视角,把宏观研究与具体动态变化研究结合了起来。就该研究主题而言,除了要求作者有基本的历史学史料分析能力外,至少需要具备气候学、农学、地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该书在研究过程中综合采用了历史学实证法与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令人较为信服的结论。在研究视角上,该书不仅从宏观上把握了秦汉至宋元这一长时段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发展脉络,而且更加注重考察黄河中下游农业技术发展的动态变化,试图通过对黄河中下游气候变迁与农业技术形成机制的研究,进一步总结其发展规律。

该书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例如,该书把研究的地理范围界定为黄河中下游地区,但是由于研究时间跨度较长(自秦汉至宋元),加之不同时期史料留存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具体研究范围的侧重,因此在行文中仍需对此进行相应的概念界定以及配备相关的图示,这样才能使读者更加明晰;还有可以进一步充分吸收相关****的研究成果,如在关于用冰房及物候材料论证魏晋气候变迁的问题(第145页),牟重行在《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再考证》一书中对竺可桢先生的观点进行的讨论与补充可作参考。

总之,瑕不掩瑜,该书仍不失为研究历史气候变化与黄河流域农业技术发展的一部优秀著作,并对进一步深化气候变化与农业技术发展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相关话题/材料 历史 学术 系统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