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山东省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动的影响研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彭山桂1,, 汪应宏1, 陈晨2, 王健1, 雷刚3, 程道平4,
1.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徐州 221116
2. 济南铁路局土地管理局,济南 250001
3. 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济南 250001
4. 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济南 250014

The impact of local government construction land supply structure on migration in Shandong,China

PENGShangui1,, WANGYinghong1, CHENChen2, WANGJian1, LEIGang3, CHENGDaoping4,
1.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Spatial Informatics,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
2. Ji’nan Railway Bureau,Land Administration Bureau,Ji’nan 250001,China
3. Shandong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Ji’nan 250001,China
4. School of Business,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
通讯作者:程道平,E-mail:chengdaoping2001@163.com
收稿日期:2015-08-3
修回日期:2015-11-3
网络出版日期:2016-01-25
版权声明:2016《资源科学》编辑部《资源科学》编辑部
基金资助: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18)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ZZ15_0379)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SZBF2011-6-B35)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彭山桂,男,四川蓬安人,博士生,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E-mail:pengshangui@163.com



展开

摘要
为全面反映地方政府建设用地供给行为对人口生活、生产活动地点选择的影响,明确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变动影响人口流动的机理,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三类主体的一般均衡模型,利用模型的求解和数值模拟,提出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利用2001-2013年山东省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门限回归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方式。研究发现:①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呈现出特殊倒U型的影响方式,在(0,0.823]和(0.823,∞)两个区间内,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影响的偏回归系数分别为2.307 2、-2.133 1,处于不同区间时,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的影响方式存在明显差异;②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影响的偏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小于人口规模(26.617 3)和城市区位(11.445 5),但是大于基础设施投资水平(1.399 5),说明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的影响程度介于人口规模、城市区位与基础设施投资水平之间,其对人口流动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建设用地供给结构作为工具,根据自身对人口流入的实际需求采取差别性的调控方式,吸引或引导人口流入或流出。

关键词:建设用地;供给结构;一般均衡模型;门限回归;山东省
Abstract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impact of local government land supply behavior on migration, clarify the mechanism of population inflow influenced by construction land supply structure adjustment. Here,we built a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for local government,enterprise and residents using panel data for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Shandong,China from 2001-2013. We analyzed the empirical impact of construction land supply structure of local governments on population inflow using threshold regression. We found that the construction land supply structure has an inverted U type relationship with population inflow. The effects on population inflow are different when construction land supply structures are different. The (0,0.823) interval enhances the value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supply structure and helps draw population inflow while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industrial land or de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land. The (0.823,∞) interval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population inflow if we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industrial land or reduce the proportion of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land. The partial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of construction land supply structure is less than the population size (26.617 3)and city location (11.445 5)and greater th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1.399 5).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tructure of construction land supply is an indispensable factor to population inflow. Based on real demand of the government itself on population inflow,local governments can use the construction land supply structure as a tool and adopt different ways to regulate and guide the population inflow and outflow.

Keywords:construction land;supply structure;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threshold regression;Shandong Province

-->0
PDF (1018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彭山桂, 汪应宏, 陈晨, 王健, 雷刚, 程道平. 山东省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动的影响研究[J]. , 2016, 38(1): 62-72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6.01.07
PENG Shangui, WANG Yinghong, CHEN Chen, WANG Jian, LEI Gang, CHENG Daoping. The impact of local government construction land supply structure on migration in Shandong,China[J]. 资源科学, 2016, 38(1): 62-72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6.01.07

1 引言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随着人口生产、生活活动在地域上的集中,一方面导致土地利用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另一方面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供给也对人口在生产、生活地点的选择上产生了显著的影响[1]。目前,较多****关注到了前一方面的问题,相关研究分析了人口集聚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2]、房地产价格[3]、土地利用结构[4]的影响。但是,对于后一方面,即土地资源供给对人口生产、生活地点选择影响的研究偏少。与此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住宅用地供给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方面。如Glaeser等、Gyoddurko等的研究发现,当城市发展引起住房需求增长时,如果住房供给面临的土地资源约束较少,城市住房供给富有弹性,则住房价格上涨相对有限,住房需求增长主要带来数量增长而非价格上升,这种情况下城市人口将出现快速流入[5,6]。反之,如果住房供给面临刚性条件限制,城市住房供给缺乏弹性,则住房价格将出现快速上涨,住房需求增长主要带来价格上升而非数量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人口没有明显变化。龙奋杰等以中国35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城市发展、住宅供给与人口流动之间的关系,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7,8]。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基本上均是强调这样一个逻辑:居住用地供给通过住宅价格影响城市居民的居住成本,进而影响人口的居住地选择,如果城市居住用地供给不足导致房价快速上涨将会阻碍人口的流入。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仅仅关注了居住用地供给对人口生活成本的影响,没有将企业用地供给对人们经济生产活动的影响纳入考察。针对这一不足,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的一般均衡模型,综合考察地方政府土地供给行为对人口生活、生产活动的影响,进而反映地方政府土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机理。

2 理论分析框架

在中国经济分权的制度环境下,地方政府面临激烈的横向政治竞争和纵向财税竞争,这两种竞争对地方政府的价值取向及其土地供给行为产生了直接且深刻的影响[9]。在政治竞争方面,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方式是一种相对绩效评价,主要集中于经济增长排名的考察。因此,为取得良好的政绩考核结果,获得职位晋升,地方官员需要努力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10]。在财税竞争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普遍面临着事权-财权不对等的局面,地方政府为保障财政收支的可持续性,必须尽量追求财政增收[11]。在这种政治、财政双重激励下,地方政府必须使用一切工具,实现自身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的最大化。由于分税制和金融改革后,地方政府失去了对资本要素的控制。同时,在货币政策外生给定,劳动力配置日益由市场来决定的情况下,土地供给政策成为了地方政府为数不多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地方政府一方面凭借自身在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地位,选择商住用地非饱和供给模式[12],使商住用地保持供不应求状态,高价供给商住用地,争取财政收入,迎合财税竞争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协议出让,设置前置性条件的招、拍、挂出让等手段低价供给工业用地,以争取投资、发展经济,迎合政治竞争的需要[9]。进而形成了特殊的价格差异化的土地供给行为。地方政府这种价格差异化的土地供给行为对人口流动具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由于地方政府工业用地低价出让行为的存在,使得土地要素及由其竞争引入的资本要素的稀缺程度下降,劳动力的稀缺程度因此相对上升,劳动力要素的价格(劳动报酬)相对提高,有利于吸引人口流入,可将其称为地方政府土地供给行为对人口流入的“引力”效应。二是土地作为城市房地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格高低将反映到城市房价(房租)上。由于地方政府商住用地高价供给行为的存在,由住房直接消费和商业地租转嫁至商品间接消费构成的住房支出过高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而降低对人口的吸引力,可将其称为地方政府土地供给行为对人口流入的“阻力”效应[13]。由于不同地方政府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存在差别,其对政治激励和财政激励的偏好程度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地方政府的土地供给结构导致其地价特征各异。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差异性的土地供给结构所具有的引力和阻力效应水平也将存在差别,进而会对人口流动产生各异的影响。上述分析的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3 一般均衡模型的构建

3.1 模型的设定

(1)地方政府目标函数。根据前面提出的理论分析框架,对现实背景进行必要的简化抽象,构建包含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三类主体的一般均衡模型,通过模型的建立和求解,考察地方政府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机理。根据Cai等研究成果[14],将地方政府i的目标函数设置为如下线性函数:
UiG=Yi+λiCi(1)
式中 UiG为地方政府i的效用; Yi为地区的经济总产出; Ci为地方政府i的财政盈余; λi用于衡量地方政府i对政治激励和财政激励的偏好, Yi0+。若 Yi01,则表明地方政府i受政治激励的影响更大,倾向于提升地区经济产出;若 Yi1+则表明地方政府i受财政激励的影响更大,倾向于提升政府的财政盈余;特别地,当 Yi=,则表明地方政府i对经济产出和财政盈余的重视程度相同。
对于地方政府i的财政收入,设其由三部分组成:①税收收入,其与地方经济产出密切相关;②土地出让收入,由商住用地出让收入和工业用地出让收入两部分组成;③上期财政结余资金。根据上述思路得出地方政府i目标函数的第一个约束条件:
Ci+Ii=Bi+tYi+PirQir+PifQif(2)
式中 CiIi含义同公式(1); Ii为地方政府i对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的投资; Bi为上期的财政结余;t为税率,t∈(0,1),设其外生给定; Bi为商住用地价格; Pir为商住用地供给量; Pif为工业用地价格; Qif为工业用地供给量。由于中国地方政府建设用地指标来源于国家层面的分配,建设用地供给量存在着规模上限。因此,引出地方政府i目标函数的第二个约束条件:
Qir+QifQˉi(3)
式中 Qˉi为地方政府i建设用地供给量的上限; QirQif含义同公式(2)。在上述两个约束条件下,地方政府通过选择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的投资( Ii)、商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的供给量( QirQif)来实现自身效用( UiG)的最大化。
(2)企业生产函数。假设企业是同质的,生产函数相同。基于这一假设,可以将城市i内的所有企业抽象为一个大的产业部门,这一大的产业部门的产出即是城市i的经济总产出。这一大的产业部门根据不同城市的禀赋、生产要素成本在空间进行选址,并在空间上达到均衡[15]。为方便分析,选择不变规模报酬的C-D生产函数来描述城市i的经济产出过程:
Yi=k1IiαNiβ(Qif)1-α-β(4)
式中Yi 、Ii 和Q fi含义同公式(2);k1为城市i的自然禀赋(如宏观区位等因素)对经济产出的影响;Ni为城市i 的居民数量;设, 用于测度基础设施投资、劳动力和工业用地对城市经济产出的边际影响。
(3)居民效用函数。假设每一居民提供一单位的同质劳动力,并据此获取工资收入。工资收入用于消费两类商品:商住用地和价格为1的其他商品。为方便分析,设居民的效用函数符合不变规模报酬的C-D生产函数[16]
Ui=k2Xi1-ε(QirNi)ε(5)
Ui 为城市i 居民的效用水平;Qri和Ni含义同公式(2)、公式(4);ki为城市i 的自然禀赋(如环境、气候等因素)对居民效用的影响;Xi为城市i 居民消费的其他商品的数量;ε 为对于居民效用的商住用地与其他商品的替代弹性,。居民的效用函数受如下预算约束的限制:
wi=Xi+(QirNi)Pir(6)
式中 XiQirNiPir含义同公式(2)、公式(4); wi为城市i内劳动力工资水平。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理论分析框架
-->Figure 1The analysis framework
-->

3.2 模型的求解

求解上述模型的基本逻辑为:①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条件,确定城市i内工业用地需求量和劳动力的工资水平;②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城市i内居民在工资预算约束条件下,通过选择商住用地和其他商品的组合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③在企业利润和居民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城市i内土地市场供求达到均衡,在市场出清条件下工业和商住用地供给量即是地方政府i的最优选择,进而确定了工业和商住用地价格水平;④基于上述均衡,地方政府i可以通过调整工业和商住用地供给量(建设用地供给结构)来影响城市i内居民的效用水平。具体求解过程如下:
(1)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根据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当企业边际产出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利润最大化,由此可以得出企业均衡时的一阶条件:
?Yi?Qif=k1IiαNiβ(Qif)-α-β(1-α-β)=Pif?Yi?Ni=βk1IiαNiβ-1(Qif)1-α-β=wi(7)
公式(7)表明在企业利润最大化时,工业用地的边际产值与工业地价相等;劳动力的边际产值与工资相等。
(2)居民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根据前文设定的模型,居民效用最大化的求解即是一个约束极值问题:
maxUi=k2Xi1-ε(QirNi)εs.t.wi=Xi+(QirNi)Pir(8)
采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解公式(8)中的约束极值问题,整理可得:
wi=PirQirεNi(9)
联立公式(7)和公式(9),可得出公式(10):
Pir=εβk1IiαNiβ(Qif)-α-βQifQir(10)
联立公式(7)和公式(10),进一步可以得出下面这一条件:
PirPif=εβ1-α-βQifQir(11)
(3)地方政府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根据前文设定的模型,将公式(2)整理后代入公式(1),将上述模型的求解归结为如下约束极值问题:
maxUiG=Yi+λi(Si+tYi+PirQir+PifQif-Ii)s.t.Qir+Qif=Qˉi(12)
采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解公式(12)中的约束极值问题,整理可得:
?Yi?Qif+?Yi?Ni×?Ni?Qif=h(Pir-Pif)(13)
式中 h=λi1+λit。根据隐函数的求导方法,可对公式(13)中等号左边进行整理,并将公式(13)变为:
Pif+PirQirεNi×NiQif×1-α-ββ-1=h(Pir-Pif)(14)
对公式(14)进一步整理可得:
PifPir=h2β-1β-1+h(15)
联立公式(11)和式(15),可以得出:
QifQir=2β-1β-1(1-α-β)(1λi+t)+(1-α-β)εβ(16)
由于税率t外生给定,因此可以看出在一般均衡条件下,地方政府建设用地供给结构是地方政府偏好 λi的单调函数:地方政府i受财政激励的影响越大,越重视财政盈余, λi越大, QifQir越低,即商住用地在建设用地供给量中的比重越大。反之,地方政府i受政治激励的影响 λi越大,越重视地区经济产出, λi越小, QifQir越高,工业用地在建设用地供给量中的比重越大。
(4)包含建设用地供给结构的居民效用函数。将居民效用函数的工资预算约束条件公式(6)和居民效用最大化条件公式(9)联立可以得出商住用地供给量和其他商品消费量X的表达式:
Qir=εNiwi(Pir)-1X=(1-ε)wi(17)
将公式(17)中商住用地供给量 Qir、其他商品消费量X以及公式(10)中 Pir的表达式代入公式(5)的居民效用函数,并进行整理可得:
Ui=k1k2(1-ε)1-εβIiαNiβ-1(Qif)1-α-βk1εβIiαNiβ(Qif)-α-β(QifQir)ε(18)
进一步整理公式(18)可得:
Ui=T(Qif)R(QifQir)-ε(19)
式中 T=k2[k11-ε)β]1-εIiα-αεNiβ-1-βε,。令地方政府i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工业用地供给量与商住用地供给量之比) QifQir=Si,那么公式(19)中工业用地供给量( Qif)可进一步表示为: SiSi+1Qˉi, Qˉi含义同式(3),即城市地方政府i建设用地供给总量。将其代入公式(19)整理可得:
Ui=T(Qˉi)RSi(ε-1)(α+β-1)(Si+1)1+(ε-1)(α+β)(20)
式中 , 。结合公式(16)和公式(20)中可以发现:地方政府i对财税激励和政治激励的偏好决定了建设用地供给结构( ),而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建设用地供给结构( )对居民效用具有直接的影响。由于公式(20)中这种影响的函数关系无法直接判断,下面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这种影响的具体形式。

3.3 地方政府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居民效用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在数值模拟过程中,设其他影响因素外生给定,通过调整建设用地供给结构的数值来反映居民效用的变化趋势。数值模拟中各系数取值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中的参数设定,将建设用地供给结构作(Si)为自变量,将居民效用作(Ui)为因变量,采用公式(20)进行数值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随着建设用地供给结构(Si)的变化,居民效用(Ui)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变化趋势。由于效用水平是人口流动的决定因素,根据公式(20),可以得出如下一个可检验的研究假设:人口流动由城市的区位(k1)、环境和气候(k2)、基础设施投资水平(Ui)、建设用地总规模 人口规模(Ni)、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决定(Si),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存在一个最优值 ,对应着居民效用的最大化水平(Ui),其将建设用地供给结构(Si)划分为 两个区间;在区间 内,在建设用地供给结构中增加工业用地比重或降低商住用地比重,有助于提升居民的效用水平,进而吸引人口流入;在区间 内,在建设用地供给结构中增加商住用地比重或降低工业用地比重,有助于提升居民的效用水平,进而吸引人口流入。
Table 1
表1
表1参数取值
Table 1The values of model parameters
参数αβε
取值0.446 80.430 10.600 0

注:αβ为在土地、资本、劳动力三要素的情况下,资本和劳动力在经济产出中的相对份额,取值来源于文献[17];ε为对于居民效用的商住用地与其他商品的替代弹性,取值来源于文献[15]。
新窗口打开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地方政府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影响居民效用的数值模拟结果
-->Figure 2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effect of construction land supply structure to residents utility
-->

4 实证分析

4.1 实证模型的设置

根据第三章节提出的模型构建,认为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存在一个门槛(最优值),将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分为两个区间,处于不同区间时,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变化对居民效用的影响方式存在差异。因此,本文设置实证模型的思路就是:估计这一门槛值,并考察两个区间内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变化是否对人口流入存在差异性的影响。首先设置一个基础模型如下:
Lit=c+αSit+βkit1+λkit2+γlnIit+β1lnQˉit+λ1lnNit+εit(21)
式中L为人口流入量;S为建设用地供给结构; 为城市区位等影响经济产出的自然禀赋; 为城市环境、气候等影响居民效用的自然禀赋;I为基础设施投资水平; 为建设用地规模;N为人口规模。模型的解释变量中;S为门限变量(即认为存在门槛条件的解释变量);其余 IN均为模型的控制变量。为消除变量量纲上的差异, 以自然对数形式进入模型;ε为残差项,c为常数项, 为回归系数,下标it分别表示地区和年份。
目前准确估计门限变量门槛值的方法为非线性计量经济学门限回归模型。根据Hansen[18]的研究,如果存在一个门限值 τ,使得门限变量 Sit>τSitτ时,其对人口流动的作用呈现出显著的差异,那么设置一个虚拟变量 Dit,令其满足:
Dit=0Sitτ1Sit>τ(22)
将虚拟 Dit变量加入基础模型(21)中,将其变形为:
Lit=c+α1DitSit+α2(1-Dit)Sit+βkit1+λkit2+γlnIit+β1lnQˉit+λ1lnNit+εit(23)
公式(23)实质上是一个门限变量 Sit的分段函数模型,如果门限值 τ选择适当,那么 α1α2将通过显著性t检验并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模型(23)也将通过显著性F检验。按此思路,确定门限值 τ需解决两个问题:①寻找门限值 τ的备选值。根据Chan[19]的研究,可以将数据样本按照门限变量大小进行排序,然后按照大小顺序分别设门限变量 Sit的数值等于门限值 τ,并按照模型(23)进行回归。选择残差平方和最小的门限变量的数值作为门限值 τ的备选值;②判断 α1α2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对此,可以对备选的门限值对应的回归方程进行Wald检验,原假设为 α1= α2,如果检验结果显著地拒绝原假设,则认为这一备选的门限值是恰当的门限值。

4.2 数据收集与整理

考虑到在中国,市、县政府是经济分权格局下的利益竞争主体,同时,也是土地的供给主体,将数据收集的行政层级设置为市、县级较为适宜。但由于县级的相关数据难以获取,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最终将数据收集的行政层级设置为地级市层面。由于全国层面的分析对应着海量的数据收集工作,为保证研究的可行性,在综合考虑如下因素后,本文选取山东省作为案例进行研究:①山东人口流动特征符合研究需要。第六次人口普查成果显示,山东省85%的人口流动集中在省内[20],由于省际流动人口较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排除省际差异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能更准确地反映地方政府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动的影响。②能够获取山东省各地级市的相关数据,支持研究的开展。由于工业及商住用地规模数据来源于《山东省城市建设统计年报》[21],其数据起始年份为2001年,考虑到这一数据短板的存在,将数据收集的时间范围设定为2001-2013年。具体而言,各项指标数据的收集及整理过程如下:
(1)人口流入量(L)。根据于涛方[22]、陈丙欣[23]的研究,采用常住人口减户籍人口的方法,衡量地区的人口流入量(L),反映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若常住人口减户籍人口为正值,则表明其为人口净流入地区;若为负值,则表明其为人口净流出地区。测算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4]和《山东城镇化发展报告》[25]
(2)建设用地供给结构(S)。即工业用地存量/(商服用地存量+居住用地存量),测算数据来源于《山东省城市建设统计年报》[21]
(3)城市区位。相关研究认为,市场开放度通常与宏观区位的优良程度密切相关[26]。对此,选择进出口总额与GDP比值来衡量城市区位,测算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4],进出口总额按照美元对人民币年平均汇率进行了折算。
(4)城市环境、气候。根据Zheng[27]的研究,采用年平均降水量、空气质量良好率、城市温度指数,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取三者算术平均值(视三者权重相当)来衡量城市环境、气候。其中,年平均降水量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4],空气质量良好率数据来源于《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报告》[25],城市温度指数测算公式如下:
Tempit=1(Thit-Thtmin)2+(Tlit-Tltmax)2(24)
式中 Temp为城市温度指数; Th为城市年极端最高温; Thmin为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中年极端最高温的最小值; Tl为城市年极端最低温; Thmix为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中年极端最低温的最大值;下标it分别表示地区和年份。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28]
(5)基础设施投资水平(I)。采用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值表征,数据来源于《山东省城市建设统计年报》[21]
(6)建设用地规模 。数据来源于《山东省城市建设统计年报》[21]
(7)人口规模(N)。采用年末总人口表征(常住人口口径),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4]和《山东城镇化发展报告》[25]

4.3 门限回归分析结果

在获取相关指标数值形成面板数据后,可以进行门限回归分析,基于Hansen[29]提出的静态平衡面板数据门限回归Matlab程序,并根据模型(23)的特点,对其进行修订,形成本文用于门限回归分析的程序。为了选择恰当的门限个数和门限值,依次估计线性模型、单门限模型、双门限模型和三门限模型等4个模型,设上述4个模型的残差平方和分别为S0S1S2S3,回归方差分别为Sig0Sig1Sig2Sig3。利用格点搜寻法寻找使上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最小的门限值[30]。门限数量的设定检验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递进,首先检验线性模型,其原假设为线性模型,备选假设为单门限模型,检验统计量为F=(S0-S1)/Sig1F统计量不服从标准分布,对此,利用自举法(bootstrap)计算F统计量的临界值,选择自举次数为300次。如果拒绝原假设,则选择单门限模型,依此类推。按照上述方法,对模型进行了门限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Table 2
表2
表2门限回归模型检验
Table 2The test of threshold estimation models
模型假设门限变量(Sit
原假设备选假设F5%临界值P
(1)线性模型单门限模型56.08641.8230.009
(2)单门限模型双门限模型15.73825.9250.218
(3)双门限模型三门限模型8.61418.7480.470


新窗口打开
表2中,只有当假设检验的伴随概率p值小于5%(或大于95%)才能显著地判断在原假设和备选假设中选择哪一个模型。3组假设检验结果中,只有假设检验(1)中p值小于5%,显著地拒绝线性模型的原假设,接受单门限模型的备选假设,其余2个假设检验结果均无法进行判断。据此,可以确定门限回归模型为单门限模型,表明门限变量Sit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唯一的门限值。对此,在表3中列出了门限值的估计结果及其置信区间。根据门限回归结果,门限值的估计值为0.823,从而将门限变量Sit划分为2个区间,分别为(0,0.823],(0.823,∞)。
Table 3
表3
表3门限值估计结果
Table 3The estimation of threshold variable
估计值95%置信区间
0.823[0.725,1.188]


新窗口打开
在明确门限变量的门限值后,基于模型(23),设置1个虚拟变量,按照单门限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进而分析门限变量处于不同区间时,对人口流入作用的差异,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选择固定个体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考虑到面板数据中横截面数据大于时序个数,为避免横截面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选择基于截面数据加权(cross-section weight)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进行参数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Table 4
表4
表4单门限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Table 4Th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ingle threshold model
解释变量系数标准误差t统计量PVIF
C-2 968.730 0191.457 0-15.505 90.000 0-
(0.823)2.307 21.140 12.202 30.044 81.443 0
(0.823)-2.133 11.155 2-2.846 40.036 94.221 0
11.445 51.201 99.522 40.000 05.586 0
-1.842 31.468 7-1.254 20.211 79.392 0
1.399 50.867 26.451 50.000 01.357 0
15.164 22.350 51.613 70.108 74.278 0
26.617 334.179 015.115 00.000 03.662 0
R20.984 6F42.486 2
D.W统计值1.892 9PF0.000 0


新窗口打开
表4中,回归方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F检验,调整后的决定系数达0.984 6,解释变量方差膨胀因子(VIF)值均小于10,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回归结果较为理想,可用于后续分析。从单门限模型回归分析结果中,可以发现下面3点规律:
(1)研究假设得到了证实。在(0,0.823]和(0.823,∞)两个区间内,建设用地供给结构(Si)的偏回归系数分别为2.307 2、-2.133 1,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这说明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建设用地供给结构(Si)处于不同区间时,其变化对居民效用的影响方式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在(0,0.823]区间内,增加工业用地比重或降低商住用地比重,能够提升建设用地供给结构(Si)的值,有助于吸引人口流入;在(0.823,∞)区间内,如果继续增加工业用地比重或降低商住用地比重,则会对人口流入产生负面影响,相反,增加商住用地比重或降低工业用地比重,有助于吸引人口流入。
(2)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动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除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外,实证模型中各解释变量在10%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的分别为:城市区位、基础设施投资水平、人口规模,其偏回归系数分别为11.445 5、1.399 5、26.617 3。通过比较各解释变量偏回归系数的大小,可以发现其大小顺序为:人口规模>城市区位>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基础设施投资水平,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的影响小于人口规模和城市区位,但是大于基础设施投资水平,可见,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3)部分因素对人口流入不存在显著影响。实证结果中表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解释变量和表示气候、环境的解释变量,均未通过t检验,表明其对人口流入的影响不显著。据此,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建设用地供给行为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体现在结构上而非数量上。同时,现阶段在山东省内,环境因素对人口流动影响还不显著。正如相关****[13]的研究发现,经济因素仍是现阶段山东省人口流动的重要动力。

5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通过模型推导和实证研究发现:
(1)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处于不同区间时,其变化对居民效用的影响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2)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的影响小于人口规模和城市区位,但是大于基础设施投资水平,其对人口流入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针对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对人口流入所具有的较为重要的影响及其倒U型的特殊影响方式,认为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建设用地供给结构作为工具,根据自身对人口流入的实际需求采取差别性的调控方式,具体思路如图3所示。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分类调控方式
-->Figure 3The methods of classification regula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supply structure
-->

图3中,在纵、横轴交点(L*S*),劳动市场达到均衡,建设用地结构处于倒U型曲线的拐点,按照劳动力市场供求状态和建设用地结构所处区间产生4种情景分类。具体而言,对于劳动力市场供小于求,人口规模未超过城市承载能力,需要人口流入的地区,如果其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处于(0,]区间,可以考虑增加工业用地比重或降低商住用地比重;如果其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处于(,+∞)区间,可以考虑增加商住用地比重或降低工业用地比重,从而提升居民的效用水平,吸引人口流入。反之,对于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或人口规模超过城市承载能力,需要人口流出的地区,如果其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处于(0,]区间,可以考虑增加商住用地比重或降低工业用地比重;如果其建设用地供给结构处于(,+∞)区间,可以考虑增加工业用地比重或降低商住用地比重,从而降低居民的效用水平,引导人口流出。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29]Hansen B E.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Esti-mation,testing,and inference
[J]. Econometrics,1999,93(2):345-368.
[本文引用: 1]
[30]余泳泽. FDI技术外溢是否存在“门槛条件”-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面板门限回归分析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8):49-63.
[本文引用: 1]
[1]郑思齐,龙奋杰,王轶军,. 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匹配-基于城市经济学角度的思考
[J]. 城市问题,2007,14(6):56-62.
[本文引用: 1]

[ZHENG Siqi,LONG Fenjie,WANG Yijun,et al.Employment and residential space matching: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economics
[J]. Urban Problems,2007,14(6):56-62.]
[本文引用: 1]
[2]甘红,刘彦随,王大伟. 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人文驱动因子模拟分析
[J]. 资源科学,2004,26(2):88-93.
[本文引用: 1]

[GAN Hong,LIU Yansui,WANG Dawei.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human driving factors of land use type conversion
[J]. Resources Science,2004,26(2):88-93.]
[本文引用: 1]
[3]吴阳香. 大城市人口迁移与房价相互作用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本文引用: 1]

[WU Yangxiang.Empiri-cal Stud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Hous-ing Price in Big City:As a Case of Nanjing City
[D]. Nanjing: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7.]
[本文引用: 1]
[4]刘新卫,张定祥,陈百明.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城镇土地利用特征
[J]. 地理学报,2008,63(3):301-310.
[本文引用: 1]

[LIU Xinwei,ZHANG Dingxiang,CHEN Baiming.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town-level land use in rapid urbanization stage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8,63(3):301-310.]
[本文引用: 1]
[5]Glaeser E L,Shapiro J.Urban growth in the 1990s:Is city living back?
[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3,43(1):139-165.
[本文引用: 1]
[6]Glaeser E L,Gyourko J,Saks R.Urban growth and housing supply
[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6,6(1):71-89.
[本文引用: 1]
[7]龙奋杰,李一,王轶军. 中国主要城市住宅供给与城市增长的实证分析
[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8(9):1533-1536.
[本文引用: 1]

[LONG Fenjie,LI Yi,WANG Yijun.Empirical study on housing supply and urban growth in major Chinese cities
[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 Tech),2008,48(9):1533-1536.]
[本文引用: 1]
[8]龙奋杰,郭明. 土地供给对中国城市增长的影响研究
[J]. 城市问题,2009,16(6):83-87.
[本文引用: 1]

[LONG Fenjie,GUO Ming.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land supply on urban growth in China
[J]. Urban Problems,2009,16(6):83-87.]
[本文引用: 1]
[9]陶然,袁飞,曹广忠. 区域竞争、土地出让与地方财政效应:基于1999-2003年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J]. 世界经济,2007,(10):15-27.
[本文引用: 2]

[TAO Ran,YUAN Fei,CAO Guangzhong.Regional competition,land transfer and local financial effect: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China's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in 1999-2003
[J]. World Economics,2007,(10):15-27.]
[本文引用: 2]
[10]周黎安.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
[J]. 经济研究,2007,(7):36-50.
[本文引用: 1]

[Zhou Li’an.Governing China's local officials:An analysis of promotion tournament model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7,(7):36-50.]
[本文引用: 1]
[11]陶然,陆曦,苏福兵,. 地区竞争格局演变下的中国转轨:财政激励和发展模式反思
[J]. 经济研究,2009,(7):21-32.
[本文引用: 1]

[TAO Ran,LU Xi,SU Fubing,et al.China’s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 under evolving regional competition patterns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9,(7):21-32.]
[本文引用: 1]
[12]张娟锋,虞晓芬. 土地资源配置体制与供给模式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路径分析
[J]. 中国软科学,2011,(5):29-36.
[本文引用: 1]

[ZHANG Juanfeng,YU Xiaofen.The effect of land allocation and supply pattern on real estate market
[J]. China Soft Science,2011,(5):29-36.]
[本文引用: 1]
[13]彭山桂,汪应宏,陈晨,. 城市间地价竞争的人口城镇化效应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J]. 现代城市研究,2014,(8):14-19.
[本文引用: 2]

[PENG Shangui,WANG Yinghong,CHEN Chen.The effect of land price competition among cities on demographic urbanization:A case study of Shandong province
[J]. Modern Urban Research,2014,(8):14-19.]
[本文引用: 2]
[14]Cai H,Treisman D.Does competition for capital discipline governments? Decentralization,globalization,and public policy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5,95(3):817-30.
[本文引用: 1]
[15]师展. 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及其市场影响研究
[D]. 北京:清华大学,2011.
[本文引用: 1]

[SHI Zhan.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Local Gover-nments’ Land Leasing Behaviors on the Land and Housing Markets in Chinese Cities
[D]. 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2011.]
[本文引用: 1]
[16]Zheng S Q,Yu M F,Hong Y L.Demand for urban quality of living in China:Evolution in compensating land-rent and wage rate differentials
[J]. 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9,38(3):194-213.
[本文引用: 1]
[17]丰雷,魏丽,蒋妍. 论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J]. 中国土地科学,2008,22(12):4-10.


[FENG Lei,WEI Li,JIANG Yan.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 of land element to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China Land Science,2008,22(12):4-10.]

[18]Hansen B E.Sample splitting and threshold estimation
[J]. Econo-metrics,1999,68(3):575-603.
[本文引用: 1]
[19]Chan K S.Consistency and limiting distribution of the least sq-uares estimator of a threshold autoregressive model
[J]. The Annals of Statistics,1993,21(1):520-533.
[本文引用: 1]
[20]朱洪祥,雷刚,吴先华,. 基于预警指标体系的城镇化质量评价-对山东省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深化
[J].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2):7-12.
[本文引用: 1]

[ZHU Hongxian,LEI Gang,WU Xianhua,et al.Urbaniz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early warning indicator system:Deepening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in Shandong province
[J]. Urban Studies,2011,18(12):7-12.]
[本文引用: 1]
[21]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城市建设统计年报(2001-2013)[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013. [本文引用: 4]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Shandong Province. Shandong Provincial Urban Construction Statistics Annual Report(2001-2013)[M]. Beijing: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2001-2013.] [本文引用: 4]
[22]于涛方. 中国城市人口流动增长的空间类型及影响因素
[J]. 中国人口科学,2012,(4):47-58.
[本文引用: 1]

[YU Taofang.Spatial-temporal feature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China urban floating population growth
[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2012,(4):47-58.]
[本文引用: 1]
[23]陈丙欣,叶裕民. 中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及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
[J]. 城市问题,2013,(3):2-8.
[本文引用: 1]

[CHEN Bingxin,YE Yumin.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na’s urbanization
[J]. Urban Problems,2013,(3):2-8.]
[本文引用: 1]
[24]山东省统计局. 山东省统计年鉴(2002-2014)[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4. [本文引用: 4]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Shandong Pro-vince.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Shandong Province(2002-2014)[M]. Beijing: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2-2014.] [本文引用: 4]
[25]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统计局. 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报告(2002-2014)[M]. 济南:黄河出版社,2002-2014. [本文引用: 3]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Shandong Pro-vince,Bureau of Statistics of Shandong Provinc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Report of Shandong Province(2002-2014)[M]. Jinan:The Yellow River Press,2002-2014.] [本文引用: 3]
[26]余珮,孙永平. 集聚效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区位选择的影响
[J]. 经济研究,2011,(1):71-82.
[本文引用: 1]

[YU Pei,SUN Yongping.The im-pacts of agglomeration on MNE’s location choice in China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11,(1):71-82.]
[本文引用: 1]
[27]Zheng S Q,Kahn M E,Liu H Y.Towards a system of open cities in China:Home prices,FDI flows and air quality in 35 major cities
[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10,40(1):1-10.
[本文引用: 1]
[28]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地面气象资料[EB/OL].[2015-08-03].http://cdc.nmic.cn/dataSetLogger.do?changeFlag=dataLogger&tpCat=SURF&titleName=%E5%9C%B0%E9%9D%A2%E6%B0%94%E8%B1%A1%E8%B5%84%E6%96%99. [本文引用: 1]
[30][YU Yongze.Is there FDI a “Threshold Condition” in technology spillover?
[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2012,(8):49-63.]
[本文引用: 1]
[28][China Meteorological Science Data Sharing Service Network. Ground Meteorological Data[EB/OL].[2015-08-03]. http://cdc.nmic.cn/dataSetLogger.do?changeFlag=dataLogger&tpCat=SURF & title Name=%E5%9C%B0%E9%9D%A2%E6%B0%94%E8%B1%A1%E8%B5%84%E6%96%99.]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人口 结构 城市 数据 土地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土地出让相关收入央地分成政策变迁与耕地资源流失的关系
    徐智颖,钟太洋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23RelationshipbetweenchangesinrevenuesharingpolicyforlandconveyanceandarablelandlossXUZhiying,ZHONGTaiyangSchoolofGeographi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太赫兹波对钾离子通道蛋白二级结构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摘要:钾离子通道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钾离子通道蛋白种类繁多,钾离子通道允许钾离子特异性穿过细胞膜,从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离子通道蛋白的二级结构决定其功能特性,皮秒尺度内二级结构的波动会对离子通道蛋白的功能,即离子通过速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模拟施加不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海洋上空折射率结构常数廓线估算
    摘要:湍流问题从提出到现在已困扰人们300多年.虽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案,但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问题仍将困扰人们.湍流主要由浮力热气泡和风切变产生,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之间传递物质和能量.2019年6月开展了第二次海洋季风实验(seamonsoonexperiment-II:SMEX-II),实验过程中通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二维<i>X</i>O<sub>2</sub> (<i>X</i> = Ni, Pd, Pt)弹性、电子结构和热导率
    摘要: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二维XO2(X=Ni,Pd,Pt)的稳定性、弹性、电子结构和热导率.计算结果显示,二维XO2同时具备较好的机械和动力学稳定性.此外,二维NiO2,PdO2和PtO2的杨氏模量分别为124.69N/m,103.31N/m和116.51N/m,泊松比分别为0.25,0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ENSO气温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差异及成因分析
    摘要:基于全球地表气温资料,分别构建了ElNi?o和LaNi?a事件对应的全球气温关联网络,并分析网络结构特征的差异,探究可能的成因.结果表明,与LaNi?a事件气温网络(简称LaNi?a网络)相比,ElNi?o事件气温网络(简称ElNi?o网络)中格点温度序列间的相关性减弱,气温网络的连通度显著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多孔结构体材料热整流效应
    摘要:基于傅里叶导热定律,两种具有不同热导率温度依赖特性的材料组合而成的两段式组合材料可以实现热整流效应.本文提出在体材料上均匀布置多孔结构,通过多孔结构孔隙率调整材料的热导率参数,进而强化热整流效应.基于有限元方法和有效介质理论,计算并分析了温差和孔隙率等参数对体材料热整流系数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腔体结构参数对毛细管放电型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放电特性的影响
    摘要:毛细管放电型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在微纳卫星在轨机动应用中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系统研究了单次放电能量5J条件下,不同毛细管腔体尺寸参数对推力器能量沉积特性、烧蚀特性、输出推力参数和等离子体羽流参数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增大毛细管腔体内径会显著降低放电电流密度,减小沉积能量和等效功率;增大腔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太赫兹石墨烯等离激元的多参数相位可调谐结构及其应用
    摘要:太赫兹波的振幅和相位进行主动调控由于在太赫兹功能器件方面的广泛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采用的金属-介质-金属超表面结构结合石墨烯等二维材料可实现太赫兹振幅/相位的动态调控,但存在调控自由度少(电压或光强)以及超表面结构加工工艺复杂及价格昂贵等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棱镜耦合石墨烯等离激元结构的相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三层芯结构在单模大模场面积低弯曲损耗光纤中的应用和分析
    摘要:研究并分析了一种采用三层芯结构的单模大模场面积低弯曲损耗光纤.纤芯由纤芯高折射率层、包层低折射率层和下陷低折射率层三层结构构成.系统地分析了三层芯光纤(three-layer-corefiber,TLF)中不同结构参数对基模模场面积及弯曲损耗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调整三层芯的结构参数,在不牺牲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扭转变形对掺金黑磷烯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
    摘要: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扭转变形对掺金黑磷烯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与本征黑磷烯受扭体系相比,掺金黑磷烯体系的电子结构对扭转变形的敏感度提高.能带结构分析发现,本征黑磷烯是直接带隙半导体,金掺杂后,可实现其从半导体到金属的转变.掺金黑磷烯体系扭转1°后,带隙被打开,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