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忆崔澂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1

白克智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3
引用本文
白克智. 忆崔澂师. 植物学报, 2018, 53(6): 739-740

作者简介:白克智, 1959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 先后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 长期从事植物生长发育及其调控的研究。1986年,其主持的“满江红生物学特性研究”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曾任《植物生理学报》编委、《植物学报》常务编委、中国植物生长调节剂协会主任等职。
接受日期:2018-11-10网络出版日期:2018-11-1
-->Copyright
2018《植物学报》编辑部


History
Received:Online: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崔澂(1911-1996)

崔澂(② 崔澂(1911-1996)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 早年就读于齐鲁大学和浙江大学, 20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 50年代初回国后曾先后任南开大学生物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理室主任等职, 并担任全国植物生理协会秘书长和《植物学报》主编。崔先生在矿质营养和植物激素等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并培养了大批学生。)先生的大学学业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颠沛流离中完成的。当时物质条件很差, 崔先生适应了这样的环境, 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多项研究, 主要包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建立和矿质营养研究2个方向, 为日后取得研究成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留学美国期间, 崔先生主要从事锌和生长素代谢研究, 证明锌和色氨酸与生长素有密切关系, 并在回国后构建了锌参与色氨酸和生长素的合成途径。

20世纪50年代初崔先生从美国留学回国, 受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和南开大学, 常驻天津。当时新中国刚成立, 百废待兴, 崔先生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当中。他笃信苏联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提出的“植物生理学是合理农业的基础”, 并身体力行。崔先生到南开大学后不久就成为明星教授, 不但教学与科研做得有声有色, 还提倡体育锻炼, 是教职工运动会的长跑运动员。

崔先生领导的植物生理教研组和科研团队人数不多, 但名声不小。举凡与生理学有关的农林生产问题他都关注并思考解决之道, 不久他就被任命兼职天津市农林局副局长。崔先生做研究最大的特点是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 他利用日伪留下的设施开展水稻合理灌溉研究, 为北方节水稻作提供理论基础; 他与化学系的专家合作开展新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筛选, 迅速建立起简易的筛选程序, 为杨石先校长领导的新农药合成提供助力。崔先生的研究团队借鉴组织培养中生根生芽的调控对无根豆芽的生产进行了科学探索, 此为无根豆芽的肇始。在关注农业生产的同时, 崔先生并未放松基础研究, 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组织培养和微量元素研究的基础设施, 并开展了富有特色的研究工作。

崔先生领导的植物生理教研组是当时学校的明星单位, 不但他本人亲自授课, 还建立了周末读书报告会制度并坚持多年, 教研组同仁轮流报告新近的读书心得, 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学生也参加, 会上有讨论、有争议、有点评, 气氛热烈。这在当时南开大学是独一无二的。

笔者当年作为本科生参与了这项活动, 受益匪浅。崔先生很重视对学生的国情教育, 他亲自带领学生参观工厂, 观摩在简陋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出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农药的新品种。

20世纪60年代初, 崔先生调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担任生理室主任。他的研究团队逐渐扩大, 仍坚持在国家需求和基础理论研究两方面探索前行。但凡产业单位派人前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崔先生都大力支持。因此六七十年代, 生理室联系生产实际的工作多种多样, 诸如农业丰产经验的调查与总结、果蔬贮藏保鲜以及微量元素的果树埋瓶应用。与此同时, 他继续抓紧基础研究。微量元素缺素症状的显现需要特殊的玻璃器皿, 以前都用特定品牌的进口容器。为节省外汇, 他带领研究小组筛选出一种可用于这项特殊研究的国产玻璃器皿。在此时期, 崔先生的团队在微量元素锌和锰的生理作用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

崔先生很重视对年轻人科学素质的培养。记得在一次学术讨论之后, 他举起自己的手说:“我这双粗笨的手在暗室里做了6年燕麦芽鞘鉴定生长素的精细实验, 有志者事竟成”。崔先生谆谆教导大家要多听学术报告, 多参与讨论, 开阔眼界, 学人之长, 拓展思路。

1969年, 国外有商品乙烯利可用于橡胶增产的报道, 当时正值西方对中国禁运橡胶, 海南岛和云南的橡胶园刚开始产胶而国家却急需橡胶之时。崔先生得知此事立即组织科研人员查阅文献并找到乙烯利的合成方法, 还亲自去北京农药二厂促请合成1 kg乙烯利样品, 派人送到海南岛试验。这成为中国使用乙烯利增产橡胶之始, 试验结果增产效果明显, 后来很快成为我国橡胶园割胶的常规技术。

20世纪70年代中期, 崔先生的组培小组培养马铃薯茎尖获得成功。团队成员想到这一技术可能应用于马铃薯种薯的去病毒。经调查显示, 我国马铃薯几个主要产区种薯退化情况严重, 可谓触目惊心, 这促使他们决心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不久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牵头,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内蒙古大学以及多个地方农科所组成协作组联合攻关。经过几年的努力, 协作组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马铃薯完全脱毒和快速繁殖, 并提供大量无毒种薯, 增产效果明显。1986年, “马铃薯无病毒原种生产技术和繁育体系”项目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至1988年脱毒种薯已推广近2.67×105 hm2, 平均增产50%以上。现在无病毒种薯已在全国普遍推广。

组织培养需要添加椰子乳, 但其活性成分不详。20世纪70年代北方市场椰子不能常年供应。崔先生的团队在寻找椰子乳代用品时发现月光花和中国特有的荸荠汁有类似椰子乳的效应, 于是开展了这2种材料中生理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纯化及鉴定研究, 最终发现2种生理活性物质。在这一耗时费力的探索过程中锻炼了人才, 建立了相应技术。

崔先生早年在美国博士后工作期间曾开展烟草茎段组织培养研究, 他发现腺嘌呤或腺苷可解除生长素对芽生长的抑制作用, 从而诱导成芽。腺嘌呤/生长素比值高生芽, 反之生根, 二者相等则不分化。这一工作是植物细胞全能性实验验证过程的重要阶梯。Skoog与崔先生的文章至今仍被植物生理学教科书引用, 成为经典文献。植物全能性的证实和大量应用使植物科学研究领先于动物学研究, 而动物细胞全能性的发现要晚得多。崔先生是植物细胞全能性证实过程中唯一的中国科学家; 他将组织培养由单纯的生长培养转变为生长与分化发育并重的新阶段, 使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应用有了质的飞跃。

崔先生诲人不倦, 鼓励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资质的学生和助手, 勉励他们只要勤恳努力都能发挥长处, 学有所用, 做出成绩, 同时告诫晚辈小聪明是靠不住的。在崔先生身上深刻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在基础研究领域崔先生从未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 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经典工作以及从荸荠汁中发现细胞分裂素类物质之后, 晚年他又提出探索植物细胞分化、脱分化和再分化机理的课题, 这一设想是超前的, 至今仍是分子生物学探索的热点。在崔先生身上充分体现了科学家追求真理永不停步的精神。

斯人已逝, 风范长存。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文献选项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相关话题/植物 生理 培养 中国科学院 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