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以往鉴来 再创辉煌——纪念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成立90周年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1

路安民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
引用本文
路安民. 以往鉴来 再创辉煌【-逻*辑*与-】#x02014;【-逻*辑*与-】#x02014;纪念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成立90周年. 植物学报, 2018, 53(5): 575-577

作者简介: 路安民(图中左), 植物系统分类学家。20世纪60-70年代编著《中国植物志》等, 后从事植物系统发育和进化研究。“七五”以来主持了4项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和重点项目。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科学家荣誉证书。1987年8月-1990年12月担任中科院植物所所长。
接受日期:2018-08-31接受日期:2018-10-9网络出版日期:2018-09-10
-->Copyright
2018《植物学报》编辑部


History
Received:Accepted:Online:





Abstract:


【编者按】 2018年10月1日, 中科院植物所将迎来90周年华诞。植物所90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现代植物学发展的缩影, 更是中国植物科学不断前进、由弱到强的历史见证。为了庆祝植物所建所90周年, 同时也是展示中国植物科学的辉煌发展史, 更是为了纪念老一辈科学家对中国植物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植物学报》特设立“花开90载”专栏, 刊登有关中国植物学重要发现题材的文章, 以与读者共同回顾过去90年中国植物科学的发展状况。后续, 我们将逐一刊登约请亲历植物所发展的老专家撰写的文章。植物所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静生生物调查所和1929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 中科院将上述两所合并组建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正式更名为中科院植物所, 1962年北京植物生理研究室并入该所。90年来, 植物所一直是我国植物学研究的中心。在此期间, 植物所的科学家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例如, 中国植物学的奠基人胡先骕与郑万钧合作发表了著名的活化石水杉新属、种, 引起了世界植物学界的轰动; 钟补求先生发表的“马先蒿属的一个新系统”荣获1956年我国第一次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为我国多学科综合研究植物进化开创了先例; 1971年开始编写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暨《中国高等植物检索表》荣获了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3年, 秦仁昌先生的研究成果“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此外, 植物所主持与兄弟单位合作编著出版的世界上最大型且种类最丰富的巨著《中国植物志》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薪火相传90载, 继往开来谱新篇。在植物所90周年华诞之际, 《植物学报》编辑部借此专栏谨向所有为植物所发展做出贡献的专家致敬!

10年前, 在所庆80周年前夕, 我去昆明出差拜访了著名植物学家、植物所早期领导人之一吴征镒院士κ(κ 1949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 吴征镒(图中右)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代表的身份接收“静生生物调查所”和“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并促成两单位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 1953年改为“植物研究所”。从1950年到1966年, 他一直担任植物所副所长兼昆明植物所所长。1955年在植物所任职时, 他被选为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 他全职到昆明植物所任职所长。), 他说: “今年是植物所成立80周年, 代我向植物所表示祝贺!向全所同志们问候!”他特别强调: “昆明所和北京所是同根、同为一家, 北京所是中国植物学的“航空母舰”。我理解吴老的意思是: (1) 植物所在20世纪50年代分出了南京植物所(中山植物园)、庐山植物园、西北生物土壤所植物部、昆明植物所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 这些单位原来都是植物所的工作站, 以后独立成所或园; 同时植物所还派出一些植物学家到东北林业土壤所(现沈阳应用生态所)、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及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担任领导和学术带头人; (2) 在中国植物科学的发展中, 相当长的时间内植物所发挥着引领作用。

在植物所成立90周年之际, 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 怀念为植物所创建作出卓越贡献的已故老一辈植物学家!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为建设和发展植物所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党政、后勤管理人员和工人, 他们曾经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汗水, 甚至付出了生命。

90年来,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近70年, 植物所从仅有十几人、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上千人的大所; 从单一的植物分类学科发展成为植物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所; 经历了从描述植物学到实验植物学再到现代植物学, 即汤佩松院士提出的“创新”植物学阶段的演变, 为中国植物科学的发展、有些领域达到或领先于国际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利用、改造(包括生物技术、引种驯化和生态工程等)和保护, 以及为国家农、林、牧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初, 中国科学院提出“出成果、出人才”的办院方针, 研究所的任务是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 这一方针非常正确。过去, 不论所领导如何更替, “出成果、出人才”这一方针始终没有改变。植物所曾经提出发展的总目标: 一是力争将植物所建成全国植物科学的综合研究中心; 二是力争使植物所的研究队伍成为植物学研究的国家队。经过几代人的奋发努力, 植物所造就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及研究和技术骨干, 取得了数百项重要科研成果, 获奖约300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1978年,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 植物所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22项; 并获得国家三大奖(自然科学奖、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 获奖项目曾名列全院乃至全国科研院所前列。依据国家科委1988年发布的数据统计, 1987年对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按主要获奖者单位分布排出前16个单位, 前5名依次为: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植物所和中科院大气物理所。植物所位列第4, 在全国研究院(所)排名第1 (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和四等奖1项); 1988年, 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14项, 位居全院第1。10年后的1998年春的院工作会议上, 发布的全院120多个所1997年科研绩效评估中, 植物所位居全院第1。自1998年国务院批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以来, 植物所捷报频传, 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且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论文, 植物所连续被评为“A级”研究所, 给全所人员(包括广大离退休人员)以莫大鼓舞。2000-2013年, 植物所的5个实验室先后获批“国重”(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和植被与环境变化实验室)与“院重”(植物分子生理学、光生物学和北方资源植物实验室)。2015年, 植物所的两个突破(“战略植物资源的研究和产业化”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入选中科院100个优秀重大突破; 两个培育方向(“细胞分化与器官发生”和“物种形成及适应性进化”)入选中科院100个优秀培育方向。另外, 植物所科技布局与科研组织模式被评选为“全院改革举措亮点工作案例”。

作为“全国植物科学的综合研究中心”, 植物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批批准的“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第1批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它是中国植物学会及《中国植物志》、《中国植被》和Flora of China编辑委员会的挂靠单位。特别是植物所主办的《植物学报》(后改为英文刊JIPB)、《植物分类学报》(后改为英文刊JSE)、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JPE)、《植物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植物学通报》(后更名为《植物学报》)和《植物杂志》(现名为《生命世界》), 均属于国家级刊物, 长期代表中国植物学的学术水平。植物所拥有2个植物园、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多个生态台站和有丰富馆藏的图书馆; 特别是宏观植物学和微观植物学的紧密结合, 仍然是植物所的优势。

过去的90年, 植物所从前20年的艰难创业到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蓬勃发展, 再到后40年改革开放并走向辉煌。除了党的领导, 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重要条件外, 还与植物所的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有着许多的优良传统有关, 这些传统可概括为: 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这些精神是植物所的宝贵财富。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我们的先辈们为科学救国毅然回国, 开创我国植物学事业; 50年代一批青年人才公派留苏,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植物所通过公派或其它渠道派出国进修、合作研究或攻读学位达上百人次。现在约60岁到90岁的两代人, 尽管当时每月仅几十元工资、一家住十几平方米的平房, 但他们不讲任何条件, 绝大多数都回所服务, 成为70年代到90年代植物所的栋梁。

在纪念建所90周年之际, 作为一名与植物所同呼吸、共命运56年的老职工, 我最关心的是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及研究和技术骨干的培养与提拔, 这是研究所生命力所在, 是研究所永续发展的关键。根据以往经验, 必须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抓起, 给他们压重担并在实践中培养和考验。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 中科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办院方针给研究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为研究所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我相信, 植物所将会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文献选项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相关话题/植物 植物学 研究所 科学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