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广西大石围天坑群不同植物群落的特征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1

于燕妹1,2, 黄林娟1,2, 薛跃规,1,2,*1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6
2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6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Dashiwei Tiankeng group, Guangxi, China

Yan-Mei YU1,2, Lin-Juan HUANG1,2, Yue-Gui XUE,1,2,*1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6 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Ecology of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Guilin, Guangxi 541006, China

通讯作者: *(xueyuegui@126.com)

编委: 李镇清
责任编辑: 赵航
收稿日期:2020-07-16接受日期:2020-09-27网络出版日期:2021-01-20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60047)


Corresponding authors: *(xueyuegui@126.com)
Received:2020-07-16Accepted:2020-09-27Online:2021-01-20
Fund supported: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31960047)


摘要
大石围天坑群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植物多样性资源。为进一步了解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特征, 该文在天坑不同位置(坑口、坑腰、坑底)以及坑外共布设25个样地, 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共鉴定出269种维管植物, 隶属于89科176属, 群落物种组成数量较多的科主要有樟科、蔷薇科、荨麻科等。群落成层现象明显, 各层优势种分布较为均匀, 其中乔木层优势种主要有香木莲(Manglietia aromatica)、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等, 灌木层优势种有异叶梁王茶(Metapanax davidii)、滇鼠刺(Itea yunnanensis)等, 草本层以楼梯草属(Elatostema)占优势。群落季相明显, 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 底部有常绿阔叶林分布, 坑口边缘小面积分布有落叶阔叶林; 群落生活型谱: 高位芽植物为55.76%, 地上芽植物为29.74%, 地面芽植物为6.69%, 隐芽植物为5.21%, 一年生植物为2.60%。该文分析了天坑植物群落类型、组成、结构等特征。
关键词: 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结构

Abstract
Dashiwei Tiankeng group is rich in plant diversity resources.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plant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ashiwei Tiankeng group, a total of 25 sample plots were set up in different positions (mouth pit, waist pit, bottom pit) and outside the pit in the Dashiwei Tiankeng group. 269 species of vascular plants belonging to 176 genera and 89 familie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sampling method, and Lauraceae, Rosaceae, Urticaceae and so on are the most abundant families in the community. The stratification is obviou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dominant species was more uniform in each layer of the community. Among them,Manglietia aromatica,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were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tree layer; Metapanax davidii, Itea yunnanensi were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shrub layer, and the dominant herb layer is Elatostema. The seasonal phase is obvious of the community. It is mainly evergreen and deciduous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with th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at the bottom pit and the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at the edge of mouth pit. The life form spectrum of the community is 55.76% for phanerophytes, 29.74% for aboveground plants, 6.69% for aboveground plants, 5.21% for cryptophytes and 2.60% for annual pla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ty types,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Tiankeng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which provided basic information for studies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Dashiwei.
Keywords:Dashiwei Tiankeng group;plant community;species composition;community structure


PDF (1405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引用本文
于燕妹, 黄林娟, 薛跃规. 广西大石围天坑群不同植物群落的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2021, 45(1): 96-103. DOI: 10.17521/cjpe.2020.0237
YU Yan-Mei, HUANG Lin-Juan, XUE Yue-Gui.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Dashiwei Tiankeng group, Guangxi,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21, 45(1): 96-103. DOI: 10.17521/cjpe.2020.0237




天坑是喀斯特地区石灰岩地层经过地下河阶段发育到地下大厅阶段(范蓓蓓, 2014), 最终地表塌陷形成的一种“负岛屿”结构。2003年被朱学稳研究团队命名为喀斯特天坑(朱学稳和Waltham T,2006)。随着越来越多的天坑被发现和命名, 掀起了天坑研究的热潮。喀斯特天坑植物群落是指天坑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 这些植物随着天坑的发育经历定居、适应、竞争一系列生态过程, 最终形成与天坑环境相互适应的植物群落。天坑植物群落主要分布于天坑底部碎石斜坡、崖壁和坑口边缘(林宇, 2005), 是喀斯特石山地区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原生植被类型。

大石围天坑群是研究最早最系统的天坑群,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当地的雅长林场工作人员就对黄猄洞的林业、生态进行了考察, 受到民间组织和媒体的关注, 引来了许多考察队先后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探险(杨胜学, 2014)。其中朱学稳研究团队阐明了天坑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景观旅游与科研价值(朱学稳, 2009; 税伟等, 2015)。张继淹和刘金荣(2008)揭示了该天坑群发育早期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并提出天坑底部主要植被为森林。林宇(2005)揭示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天坑内生境有密切关系, 以及苏宇桥等(2016)在流星天坑植物群落调查中揭示了天坑相对孤立的负地形对生物多样性具有保育作用。范蓓蓓(2014)和冯慧喆(2015)结合天坑区系组成特征和天坑发育特点将天坑区系划分为演化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进一步揭示植物多样性和天坑发育之间的关系。沈利娜等(2020)揭示大石围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 其中野生兰科植物有67种。由于天坑四周是悬崖, 环境险峻, 开展坑内调查工作十分艰难, 调查数据仅来源于部分容易进入的天坑, 天坑植物群落数据仍需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植物样方调查一直是研究植物群落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本研究在2019年7-8月份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野外样方调查, 描述其植物群落特征, 为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大石围天坑群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 地处乐业县中部地区(106.36°-106.69° E, 24.86°- 24.94° N),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雨量充沛(5-10月), 年降水量1 440 mm, 平均年日照时间1 467.0 h, 年平均气温16.6 ℃, 干湿季分明, 昼夜温差大。坑内外土壤差异明显, 坑内峭壁四周土壤质地较薄, 以砂岩掺杂的石灰土为主; 坑外有红壤和黄壤之分, 质地均为黏土型, pH为6-7。天坑底部腐殖质深厚, 一般可以达到5-10 cm, 水分含量最高达到37%, 充足的水热条件为天坑内植物群落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小生境。

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类型表现出相似性低、重现性差的特点, 主要分为落叶阔叶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季雨林化常绿阔叶林, 暖性针叶林(含针阔叶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冠林灌丛等5个植被类型(林宇, 2005)。天坑群大部分植物群落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常绿阔叶树种主要有樟科的润楠属(Machilus)、山胡椒属(Lindera)、樟属(Cinnamomum)、木姜子属(Litsea), 壳斗科青冈属(Cyclobalanopsis), 其次是蔷薇科石楠属(Photinia), 木兰科的木莲属(Manglietia), 五加科的鹅掌柴属(Schefflera), 芸香科黄檗属(Phellodendron), 木犀科的女贞属(Ligustrum), 柿树科的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等。落叶树种主要有无患子科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青皮槭(Acer cappadocicum), 漆树科的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八角枫科的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 桑科榕属(Ficus), 桦木科鹅耳枥属(Carpinus), 榆科榆属(Ulmus)、朴属(Celtis)等。

1.2 研究方法

1.2.1 天坑样地调查

样地设置: 于2019年6-9月在野外进行详细勘察, 选取了具代表性的25个天坑样地作为调查对象, 分别是苏家、罗家、大曹、流星天坑、坑外残遗、受保护的风水林及小树林, 分别在坑口、坑腰、坑底及坑外植被良好的位置布设20 m × 20 m的样地。每块10 m × 10 m的乔木样方内沿对角线分别划5个5 m × 5 m的灌木样方作为灌木层和5个2 m × 2 m的草本样方作为草本层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 1)对样方内所有的物种进行木检, 记录内容为乔木层物种的种名、高度、胸径、冠幅, 灌木层物种的种名、高度、基径、冠幅, 草本层物种的种名、高度、数量、盖度。2)生境因子包括海拔、坡向、坡度、坡位、郁闭度等。3)土壤调查: 用土钻按照5点取样法在每个样地内四个角和中心以20 cm分层获取土样, 取至母质层处(60-100 cm), 装入采样袋。同时用环刀取不同层次的土样称质量后立即放入干燥的铝盒, 一起带回实验室进行土样分析。土壤水分用烘干法; 土壤pH用pH计测定(鲍士旦, 2000)。

1.2.2 天坑样地概况

通过野外样地调查, 记录了坑口样地8个(A1-A8)、坑腰样地8个(B1-B8)、坑底样地6个(C1-C6)和坑外样地3个(D1-D3), 共25个样地。其基本情况如表1

Table 1
表1
表1大石围天坑群样地基本概况
Table 1Basic information for Dashhiwei Tiankeng group plots
样地号 Plot样地名称 Name of plot海拔 Altitude (m)坡度 Slope (°)坡向 Aspect (°)郁闭度 Canopy density (%)
A1流星坑口 Liuxing mouth1 21056S75
A2流星坑口 Liuxing mouth1 20553N82
A3罗家坑口 Luojia mouth1 27442W73
A4罗家坑口 Luojia mouth1 26545S65
A5苏家坑口 Sujia mouth1 32534All75
A6苏家坑口 Sujia mouth1 32036W80
A7大曹坑口 Dacao mouth1 14540WS75
A8大曹坑口 Dacao mouth1 15045W70
B1流星坑腰 Liuxing waist1 16232WN70
B2流星坑腰 Liuxing waist1 15531WS75
B3罗家坑腰 Luojia waist1 28338S73
B4罗家坑腰 Luojia waist1 28136WN75
B5苏家坑腰 Sujia waist1 27642ES73
B6苏家坑腰 Sujia waist1 26839N74
B7大曹坑腰 Dacao waist1 13043W76
B8大曹坑腰 Dacao waist1 13535WS79
C1流星坑底 Liuxing bottom1 18028W75
C2流星坑底 Liuxing bottom1 18228ES75
C3流星坑底 Liuxing bottom1 04950WS65
C4流星坑底 Liuxing bottom1 04547All70
C5苏家坑底 Sujia bottom1 16628All79
C6苏家坑底 Sujia bottom1 15832All76
D1风水林 Fengshui forest1 36731W72
D2风水林 Fengshui forest1 23535N70
D3山地树林 Mountain grove1 25030ES85
All, 平地; ES, 东南坡; N, 北坡; S, 南坡; W, 西坡; WN, 西北坡; WS, 西南坡。
All, flat land; ES, southeast slope; N, north slope; S, south slope; W, west slope; WN, northwest slope; WS, southwest slope.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 数据分析

2.1 天坑样地维管植物组成

从所调查的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总体情况(表2)来看, 天坑植物资源丰富, 共记录了维管植物269种, 隶属176属89科。其中双子叶植物67科135属203种, 单子叶植物8科18属22种, 蕨类植物13科22属43种, 裸子植物1科1属1种。由此可见, 双子叶植物是天坑植物群落内物种的重要组成部分。

Table 2
表2
表2大石围天坑群样地维管植物组成
Table 2Composition of vascular plants in Dashiwei Tiankeng group plots
类别
Category
科数
No. of families
所占比例
Proportion (%)
属数
No. of genera
所占比例
Proportion (%)
种数
No. of species
所占比例
Proportion (%)
双子叶植物 Dicotyledon6775.2813576.7020375.46
单子叶植物 Monocotyledon88.991810.23228.18
裸子植物 Gymnosperms11.1210.5710.37
蕨类植物 Fern1314.612212.504315.99
合计 Total89100.00176100.00269100.00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表3可以看出, 樟科(10属17种)、荨麻科(6属13种)、凤尾蕨科(2属12种)、菊科(10属11种)、蔷薇科(7属11种)、桑科(5属10种)、五加科(4属9种)、芸香科(3属8种)、鳞毛蕨科(3属7种)、豆科(6属6种)、百合科(5属6种)、大戟科(4属6种)、鼠李科(2属6种)为主要种数量优势科, 其余均为单种科和寡种科(1-5种)。其余单种科有35科, 占总科数的39.3%。寡种科70科, 占总科数的78.7%。

Table 3
表3
表3大石围天坑群样地科、属、种组成
Table 3Composition of sections, genus and species in Dashiwei Tiankeng group plots

Family
拉丁名
Latin name
属数
No. of
genera
种数
No. of
species

Family
拉丁名
Latin name
属数
No. of
genera
种数
No. of
species

Family
拉丁名
Latin name
属数
No. of
genera
种数
No. of
species
樟科Lauraceae1017唇形科Lamiaceae33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11
荨麻科Urticaceae613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22透骨草科Phrymaceae11
凤尾蕨科Pteridaceae212亚麻科Linaceae12铁青树科Olacaceae11
蔷薇科Rosaceae711小檗科Berberidaceae12铁角蕨科Aspleniaceae11
菊科Asteraceae1011蹄盖蕨科Athyriaceae12桃金娘科Myrtaceae11
桑科Moraceae510柿科Ebenaceae12使君子科Combretaceae11
五加科Araliaceae49山茱萸科Cornaceae12肾蕨科Nephrolepidaceae11
芸香科Rutaceae38茄科Solanaceae22杉科Taxodiaceae11
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37茜草科Rubiaceae22山矾科Symplocaceae11
鼠李科Rhamnaceae26漆树科Anacardiaceae22山茶科Theaceae11
豆科Fabaceae66毛茛科Ranunculaceae22伞形科Apiaceae11
大戟科Euphorbiaceae46马桑科Coriariaceae12三白草科Saururaceae11
百合科Liliaceae56马钱科Loganiaceae12清风藤科Sabiaceae11
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45马鞭草科Verbenaceae12槭树科Aceraceae11
禾本科Poaceae55楝科Meliaceae23七叶树科Hippocastanaceae11
紫金牛科Myrsinaceae24壳斗科Fagaceae22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11
榆科Ulmaceae24爵床科Acanthaceae22旌节花科Stachyuraceae11
卫矛科Celastraceae14姜科Zingiberaceae12堇菜科Violaceae11
鼠刺科Iteaceae14夹竹桃科Apocynaceae22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11
卷柏科Selaginellaceae14桦木科Betulaceae22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11
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34胡桃科Juglandaceae22剑蕨科Loxogrammaceae11
胡颓子科Elaeagnaceae14海桐科Pittosporaceae12黄杨科Buxaceae11
天南星科Araceae33杜英科Elaeocarpaceae12海金沙科Lygodiaceae11
莎草科Cyperaceae13杜鹃花科Ericaceae12防己科Menispermaceae11
忍冬科Caprifoliaceae23紫草科Boraginaceae11大麻科Cannabaceae11
葡萄科Vitaceae33肿足蕨科Hypodematiaceae11败酱科Valerianaceae11
木犀科Oleaceae23远志科Polygalaceae11百部科Stemonaceae11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33苋科Amaranthaceae11菝葜科Smilacaceae11
番荔枝科Annonaceae23五列木科Pentaphylacaceae11八角枫科Alangiaceae11
冬青科Aquifoliaceae13乌毛蕨科Blechnaceae11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2 天坑群落结构

2.2.1 主要植被类型

根据《中国植被》的植物生活分类系统(王国宏等, 2020), 以高度≥5 m的乔木划分为乔木层、高度<5 m的乔木为灌木层, 并以乔木层优势种-灌木层优势种命名群落, 共划分25个群落, 如表4, 植物群落的物种数最多的是A2号样地, 共50种, 其次是A6和C3号样地, 共47种, 最少的是B6、C1和C2号样地,仅有25种。比较所有样地的物种数, 发现40种以上的样地有8个, 占所有样地的32%; 30-40种之间的样地有11个, 占所有样地的44%; 30种以下的样地有6个, 占所有样地的24%。

Table 4
表4
表4大石围天坑群各样地主要植被类型
Table 4Main vegetation types in different plots of Dashiwei Tiankeng group
样方号
Plot
群落类型
Community type
科数
No. of
families
属数
No. of
genera
种数
No. of
species
主要物种
Major species
A1南酸枣-黄果厚壳桂林
Ass.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 Cryptocarya concinna
294142南酸枣、黄果厚壳桂、凤尾蕨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Cryptocarya concinna, Pteris cretica
A2掌叶木-黄果厚壳桂林
Ass. 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 Cryptocarya
concinna
344550掌叶木、黄果厚壳桂、荩草
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Cryptocarya concinna, Arthraxon hispidus
A3南酸枣-掌叶木林
Ass.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 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263941南酸枣、掌叶木、野棉花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Anemone vitifolia
A4南酸枣-川钓樟林
Ass.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 Lindera pulcherrima
263637南酸枣、川钓樟、长叶水麻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Lindera pulcherrima, Debregeasia
longifolia
A5掌叶木-异叶梁王茶林
Ass.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 Metapanax davidii
313943掌叶木、异叶梁王茶、求米草
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Metapanax davidii, 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
A6掌叶木-簇叶新木姜子林
Ass. 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 Neolitsea
confertifolia
334247掌叶木、簇叶新木姜子、板蓝
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Neolitsea confertifolia, Strobilanthes cusia
A7岩樟-中华野独活林
Ass. Cinnamomum saxatile - Miliusa sinensis
243032岩樟、中华野独活、石筋草
Cinnamomum saxatile, Miliusa sinensis, Pilea plataniflora
A8南酸枣-多核鹅掌柴林
Ass.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 Schefflera
brevipedicellata
212932南酸枣、多核鹅掌柴、板蓝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Schefflera brevipedicellata, Strobilanthes cusia
B1灰岩润楠-粗糠柴林
Ass. Machilus calcicola - Mallotus philippensis
243335灰岩润楠、粗糠柴、水苎麻
Machilus calcicola, Mallotus philippensis, Boehmeria macrophylla
B2灰岩润楠-黄果厚壳桂林
Ass. Machilus calcicola - Cryptocarya concinna
223030灰岩润楠、黄果厚壳桂、五萼冷水花
Machilus calcicola, Cryptocarya concinna, Pilea boniana
B3灰岩润楠-滇鼠刺林
Ass.Machilus calcicola - Itea yunnanensis
232038灰岩润楠、滇鼠刺、长叶水麻
Machilus calcicola, Itea yunnanensis, Debregeasia longifolia
B4南酸枣-阴香林
Ass.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 Cinnamomum
burmannii
211929南酸枣、阴香、长叶水麻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Cinnamomum burmannii, Debregeasia longifolia
B5南酸枣-簇叶新木姜子林
Ass. Cinnamomum burmannii - Neolitsea confertifolia
202832南酸枣、簇叶新木姜子、短萼长蒴苣苔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Neolitsea confertifolia, Didymocarpus glandulosus
B6掌叶木-构树林
Ass. 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192225掌叶木、构树、短萼长蒴苣苔
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Didymocarpus glandulosus
B7黄果厚壳桂-贵州鹅掌柴林
Ass. Cryptocarya concinnai - Schefflera guizhouensis
263234黄果厚壳桂、贵州鹅掌柴、糯米团
Cryptocarya concinna, Schefflera guizhouensis, Gonostegia hirta
B8黄果厚壳桂-近轮叶木姜子林
Ass. Cryptocarya concinna - Litsea elongata
263638黄果厚壳桂、近轮叶木姜子、长叶水麻
Cryptocarya concinna, Litsea elongata, Debregeasia longifolia
C1灰岩润楠-油桐林
Ass. Machilus calcicola - Vernicia fordii
212425灰岩润楠、油桐、接骨草
Machilus calcicola, Vernicia fordii, Sambucus javanica
C2黄果厚壳桂-灰岩润楠林
Ass. Cryptocarya concinna - Machilus calcicola
192325黄果厚壳桂、灰岩润楠、水苎麻
Cryptocarya concinna, Machilus calcicola, Boehmeria macrophylla
C3黄果厚壳桂-粗糠柴林
Ass. Cryptocarya concinnai - Mallotus philippensis
334447黄果厚壳桂、粗糠柴、中华锥花
Cryptocarya concinna, axillaris, Mallotus philippensis, Gomphostemma chinense
C4南酸枣-黄果厚壳桂林
Ass.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 Cryptocarya concinna
323943南酸枣、黄果厚壳桂、接骨草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Cryptocarya concinna, Sambucus javanica
C5掌叶木-簇叶新木姜子林
Ass. 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 Neolitsea
confertifolia
192727掌叶木、簇叶新木姜子、短齿楼梯草
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Neolitsea confertifolia, Elatostema brachyodontum
C6簇叶新木姜子-香木莲林
Ass. Neolitsea confertifolia - Manglietia aromatica
172526簇叶新木姜、香木莲、短萼长蒴苣苔
Neolitsea confertifolia, Manglietia aromatica, Didymocarpus glandulosus
D1朴树-异叶梁王茶林
Ass. Celtis sinensis - Metapanax davidii
253536朴树、异叶梁王茶、千里光
Celtis sinensis, Metapanax davidii, Senecio scandens
D2灰岩润楠-尾叶远志林
Ass. Machilus calcicola - Polygala caudata
243334灰岩润楠、尾叶远志、金丝草
Machilus calcicola, Polygala caudata, Pogonatherum crinitum
D3青皮槭-齿叶黄皮林
Ass. Acer cappadocicum - Clausena dunniana
312840青皮槭、齿叶黄皮、苍耳
Acer cappadocicum, Clausena dunniana, Xanthium strumarium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其中, 乔木层主要优势种有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灰岩润楠(Machilus calcicola)、朴树(Celtis sinensis), 高度在5.1-35 m, 林冠郁闭度65%-85%, 最大胸径达60 cm; 灌木层高0.5-5 m, 盖度20%-60%, 主要以乔木的幼木居多, 真正的灌木占少数。常见乔木幼木优势种有川钓樟(Lindera pulcherrima)、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ensis)、黄果厚壳桂、木姜子属。灌木优势种有异叶梁王茶(Metapanax davidii)、滇鼠刺(Itea yunnanensis)、尾叶远志(Polygala caudat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 草木层由于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作用, 加上坑内温湿的条件, 高度可达2 m, 盖度一般为20%-70%。物种组成以荨麻科、菊科和鳞毛蕨科植物为主, 常见的草本优势种有楼梯草属(Elatostema)、苦苣苔属(Conandron)、冷水花属(Pilea)等。

2.2.2 群落内部结构

表5可以看出, 所有样地中B5号样地林分密度最大达到0.69, B4号样地的平均树高最大为8.25, C4号样地的平均胸径最大为27.37, D3号样地的幼苗数量最多为62, 最少的为13, 分别为C3、C5、C6号样地。天坑不同位置的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 反映了天坑不同生境下植物群落的生长现状(程晶等, 2020; 赵昕等, 2020)。

Table 5
表5
表5大石围天坑群各群落内部结构
Table 5Internal structure of each community in Dashiwei Tiankeng group plots
样方号
Plot
林分密度
Stand density
(individual·m-2)
平均树高
Average tree
height (m)
平均胸径
Mean DBH
(cm)
幼苗数量
No. of
seedlings
A10.443.2418.5932
A20.493.3412.2335
A30.472.312.5345
A40.352.942.7241
A50.593.451.5134
A60.543.372.8738
A70.305.012.7317
A80.354.782.6818
B10.317.6321.5325
B20.326.3919.1635
B30.284.702.8839
B40.298.252.9840
B50.693.381.4928
B60.147.537.3029
B70.434.162.0925
B80.305.012.7334
C10.284.5125.3131
C20.243.739.0337
C30.245.4324.2113
C40.363.9727.3726
C50.166.322.8713
C60.117.785.0513
D10.423.241.0059
D20.452.970.9258
D30.662.470.8362
DBH,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2.3 群落生活型组成

采用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提出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对群落生活型谱进行区分和分析(高贤明和陈灵芝, 1998)。由表6图1可知, 群落中以高位芽植物种类居多, 占比高达55.76%, 其次为地上芽植物, 占比29.74%, 地面芽植物占比6.69%, 隐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占比较少, 分别占5.21%和2.60%。在高位芽植物中, 占比最大的为矮高位芽植物, 为19.7%, 其次是中高位芽植物和小高位芽植物, 分别占17.84%和17.1%, 大高位芽植物最少, 仅占1.12%。群落的生活型谱组成反映出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特征。

Table 6
表6
表6大石围天坑群样地植物群落生活型统计表
Table 6Life form statistics of different communities in Dashiwei Tiankeng group plots
生活型
Life form
种的数量
No. of
species
所占比例
Proportion
(%)
高位芽
High bud
大高位芽 Megastigma31.12
中高位芽 Medium high bud4617.10
小高位芽 Small high bud4817.84
矮高位芽 Dwarf high bud5319.70
高位芽小计 High bud subtotal15055.76
地上芽 Shoot on the ground8029.74
地面芽 Ground bud186.69
隐芽 Cryptic bud145.20
一年生 Annual72.60
合计 Total269100.00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图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大石围天坑群样地植物群落的生活型谱。Ch, 地上芽植物; Cr, 隐芽植物; He, 地面芽植物; Ph, 高位芽植物; Th, 一年生植物。

Fig. 1Life form spectrum of communities in Dashiwei Tiankeng group plots. Ch, above ground bud plant; Cr, crypto bud plant; He, ground bud plant; Ph, high bud plant; Th, annual plant.



3 小结

从所调查的天坑样地植物群落总体情况来看, 大石围天坑植物资源丰富, 共有89科176属269种, 其中双子叶植物67科135属203种, 单子叶植物8科18属22种, 裸子植物只有1科1属1种, 蕨类植物13科22属43种; 乔木植物21科35属89种, 灌木植物30科58属64种, 草本植物33科74属100种, 藤本植物5科9属16种。种的优势科主要有樟科、蔷薇科、菊科、荨麻科等, 统计各个样地总的植物种类数量, 发现大部分群落在30种以上。

在调查样地中大部分群落属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分布海拔在1 120-1 330 m之间, 主要有樟科的樟属和润楠属、榆科、无患子科的掌叶木等, 属于典型的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群落常林冠郁茂, 参差不齐, 多呈波状起伏, 具有较为明显的季相变化, 因有落叶阔叶树, 在落叶季节, 林冠呈现一种季节性的间断现象。坑底部分有季雨林化常绿阔叶林的分布, 海拔在1 135 m左右, 主要由樟科、木兰科和壳斗科植物组成的簇叶新木姜子-香木莲(Manglietia aromatica)林等, 天坑底部因具备充分水热条件, 林冠四季常绿, 这一类型季相变化不明显。以及坑口有部分落叶阔叶林, 由干季落叶的阳性阔叶树种构成, 草本以地上部分枯死和种子的形式越过干季, 季相随四季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植物群落中乔木层主要优势种有南酸枣、掌叶木、黄果厚壳桂、灰岩润楠、朴树, 高度在10-35 m, 林冠郁闭度65%-85%, 最大胸径达60 cm; 灌木层高2-5 m, 盖度20%-60%, 主要以乔木的幼木居多, 真正的灌木少数。常见乔木幼木优势种有川钓樟、粗糠柴、黄果厚壳桂、木姜子属。灌木优势种有异叶梁王茶、滇鼠刺、尾叶远志、构树; 草木层由于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作用, 加上坑内水分条件适宜, 高度可达2 m, 盖度一般为20%-70%。物种组成以荨麻科、菊科和鳞毛蕨科植物为主, 常见的草本优势种有楼梯草属、苦苣苔属、冷水花属等。这些优势种大多是喜阴、保水植物, 这反映了植物对天坑气候以低温、阴湿为主要特点的生境相适应的特征。

对群落生活型组成的研究表明, 群落中高位芽植物的种类最多, 而在高位芽植物中占比最大的是矮高位芽植物, 其次是小高位芽植物。群落的生活型谱组成反映出天坑植物群落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特征。

附录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样方数据

Supplement Plot data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Dashiwei Tiankeng group in Leye, Guangxi

https://www.plant-ecology.com/fileup/1005-264X/PDF/cjpe.2020.0237-D1.xlsx

致谢

感谢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基金(ERESEP2019Z04)的资助。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Bao SD (2020). Soil Agrochemical Analysis. China Agricultural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本文引用: 1]

[ 鲍士旦 (2020). 壤农化分析.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
[本文引用: 1]

Cheng J, Liu JM, Xiong H, Wang D, Li LX, Wang S (2020). Plant communities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microhabitats of karst moderate rocky desertification
Journal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38,272-279.

[本文引用: 1]

[ 程晶, 刘济明, 熊华, 王灯, 李丽霞, 王姝 (2020). 喀斯特中度石漠化不同小生境的植物群落特征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38,272-279.]

[本文引用: 1]

Fan BB (2014). The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and Succession of Karst Tiankeng Community in Dashiwei, Guangxi. Master degree dissert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本文引用: 2]

[ 范蓓蓓 (2014). 广西大石围天坑群天坑植物群落特征及演替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本文引用: 2]

Feng HZ (2015). The Study on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Karst Tiankeng Flora in Dashiwei, Guangxi. Master degree dissert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本文引用: 1]

[ 冯慧喆 (2015). 广西大石围天坑群植物区系的起源和演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本文引用: 1]

Gao XM, Chen LZ (1998). The revision of plant life-form system and an analysis of the life-form spectrum of forest plants in the warm temperate zone of China
Acta Botanica Sinica, 40,553-559.

[本文引用: 1]

[ 高贤明, 陈灵芝 (1998). 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的修订及中国暖温带森林植物生活型谱分析
植物学报, 40,553-559.]

[本文引用: 1]

Lin Y (2005). Species Diversity of Karst Tiankeng Forest in Dashiwei Tiankengs, Guangxi. Master degree dissert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本文引用: 3]

[ 林宇 (2005). 广西大石围天坑群天坑森林物种多样性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本文引用: 3]

Shen LN, Hou MF, Xu WB, Huang YF, Liang SC, Zhang YH, Jiang ZZ, Chen WH (2020). Reaserch on flora of seed plants in Dashiwei Karst Tiankeng Group in Leye, Guangxi
Guihaia, 40,751-764.

[本文引用: 1]

[ 沈利娜, 侯满福, 许为斌, 黄云峰, 梁士楚, 张远海, 蒋忠诚, 陈伟海 (2020).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广西植物, 40,751-764.]

[本文引用: 1]

Shui W, Chen YP, Wang YW, Su ZA, Zhang S (2015). Origination, study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karst tiankeng research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70,431-446.

PMID:5939DECF-B60F-4F5D-BEAB-D9804636D4EF [本文引用: 1]

[ 税伟, 陈毅萍, 王雅文, 苏正安, 张素 (2015). 中国喀斯特天坑研究起源、进展与展望
地理学报, 70,431-446.]

DOI:10.11821/dlxb201503007PMID:5939DECF-B60F-4F5D-BEAB-D9804636D4EF [本文引用: 1]
喀斯特天坑是20世纪末首先在中国南方峰丛和峰林喀斯特地区中发现的一种特殊且宏大的地表负地形,由于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自被发现以来便引起了国内外地貌****和地质****的高度关注。对于喀斯特天坑(tiankeng)能否显著区别于其它普通漏斗,而成为一种独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国内外****已从形态学、成因学、演化发生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但仍未取得完全共识。国内外****在其分类、形成与演化机制、发育条件、地质年代判定、岩溶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上,也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与激烈的争论。同时,对于喀斯特天坑价值的讨论以及开发与保护方面的研究也正引起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此,论文围绕中国喀斯特天坑的研究阶段、研究进展、价值和开发与保护等主要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评述,进而提出中国喀斯特天坑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Su YQ, Xue YG, Fan BB, Mo FY, Feng HZ (2016).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pecies diversity in Liuxing Tiankeng of Guangxi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 36,2300-2306.

[本文引用: 1]

[ 苏宇乔, 薛跃规, 范蓓蓓, 莫佛艳, 冯慧喆 (2016). 广西流星天坑植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西北植物学报, 36,2300-2306.]

[本文引用: 1]

Wang GH, Fang JY, Guo K, Xie ZQ, Tang ZY, Shen ZH, Wang RQ, Wang XP, Wang DL, Qiang S, Yu D, Peng SL, Da LJ, Liu Q, Liang CZ (2020). Contents and protocol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Vegetation Formations, Alliances and Associations of vegetation of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4,128-178.

DOI:10.17521/cjpe.2019.0272URLPMID:6E53B520-CA06-42B0-BF6E-21F35BB8F47B [本文引用: 1]

[ 王国宏, 方精云, 郭柯, 谢宗强, 唐志尧, 沈泽昊, 王仁卿, 王襄平, 王德利, 强胜, 于丹, 彭少麟, 达良俊, 刘庆, 梁存柱 (2020). 《中国植被志》研编内容与规范
植物生态学报, 44,128-178.]

DOI:10.17521/cjpe.2019.0272PMID:6E53B520-CA06-42B0-BF6E-21F35BB8F47B [本文引用: 1]
植被志是基于植被(或植物群落)调查资料, 全面记叙植被的外貌、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 以及地理分布和生境条件等特征, 并对同类植被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志书。《中国植被志》是第一部对中国植被进行全面记述的志书, 预计完成约48卷110册。在借鉴《中国植被》(1980)(简称“80方案”)植被分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中国植被志》将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高级分类单位(植被型组、植被型和植被亚型)进行归纳和总结, 对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群系组、群系、亚群系, 群丛组、群丛)进行详细描述。植被高级分类单位的描述具有概括性质, 是在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描述的基础上, 对其在全球和中国境内的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群落外貌、植被类型及多样性、优势种或共优势种、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以及资源现状等进行概述, 并对“80方案”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和拓展, 将提供对中国植被基本特征客观、准确的记述。在植被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中, 群系组描述的内容包括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群落外貌、植被类型以及价值与保育等内容; 群系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生态特征、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群丛组和群丛的分类与描述、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生物量与生产力、植被动态与演替以及价值与保育等方面。作为植被志研编的核心内容, 群丛组和群丛的分类与描述主要基于植被调查资料, 采用数量分类方法, 根据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的差异划分出不同的植被类型, 并对其基本特征进行定量描述和归纳。其中, 群落的层片结构、特定植被分类单元的特征种或特征种组的筛选与甄别是植被类型划分的关键环节; 而群落外貌, 群落结构, 物种组成, 各类物种的生长习性、生境的偏适性等是群丛组和群丛描述与归纳的重点内容。该文提出了中国植被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的命名方案, 其特点在于植被类型的科学名称中同时体现了植被分类单元特征种或优势种的名称及其所属的高级植被分类单位(植被型组或植被型)的名称, 兼顾了植被名称的规范性与实用性。《中国植被志》的研编工作由文献整编、群落调查、数据分析与整理、文本撰写等环节组成。该文对植被样方的调查与收集, 文献收集与整编, 气候、土壤、地形等相关数据的来源及其整理方法, 植被分类方法, 植被命名, 植被分类单元描述的内容, 植被志章节编写大纲、体裁及撰写等多个规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或示例。

Yang SX (2014). The Econogical tourism Planning of Yachang Orchid Nature Reserve in Guangxi. Master degree dissertatio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本文引用: 1]

[ 杨胜学 (2014). 广西雅长兰科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 硕士学位论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长沙.]
[本文引用: 1]

Zhang JY, Liu JR (2008). Discussion on the formation age and related issues of Dashiwei Tiankeng
Southern Land and Resources, (2),32-34.

[本文引用: 1]

[ 张继淹, 刘金荣 (2008). 大石围天坑形成时代及相关问题探讨
南方国土资源, (2),32-34.]

[本文引用: 1]

Zhao X, Chang JL, Zhou SB, Wang XY, Wang Z (2020).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of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in Yaoluop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43,258-263.

[本文引用: 1]

[ 赵昕, 常锦利, 周守标, 王晓英, 王智 (2020).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群落特征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3,258-263.]

[本文引用: 1]

Zhu XW (2009). Discussions on fenglin karst in China
Carsologica Sinica, 28,155-168.

[本文引用: 1]

[ 朱学稳 (2009). 我国峰林喀斯特的若干问题讨论
中国岩溶, 28,155-168.]

[本文引用: 1]

Zhu XW, Waltham T (2006). Tiankeng definition and description
Carsologica Sinica, (S1),35-42.

[本文引用: 1]

[ 朱学稳, Waltham T (2006). 天坑释义
中国岩溶, (S1),35-42.]

[本文引用: 1]

1
2020

... 调查内容: 1)对样方内所有的物种进行木检, 记录内容为乔木层物种的种名、高度、胸径、冠幅, 灌木层物种的种名、高度、基径、冠幅, 草本层物种的种名、高度、数量、盖度.2)生境因子包括海拔、坡向、坡度、坡位、郁闭度等.3)土壤调查: 用土钻按照5点取样法在每个样地内四个角和中心以20 cm分层获取土样, 取至母质层处(60-100 cm), 装入采样袋.同时用环刀取不同层次的土样称质量后立即放入干燥的铝盒, 一起带回实验室进行土样分析.土壤水分用烘干法; 土壤pH用pH计测定(鲍士旦, 2000). ...

1
2020

... 调查内容: 1)对样方内所有的物种进行木检, 记录内容为乔木层物种的种名、高度、胸径、冠幅, 灌木层物种的种名、高度、基径、冠幅, 草本层物种的种名、高度、数量、盖度.2)生境因子包括海拔、坡向、坡度、坡位、郁闭度等.3)土壤调查: 用土钻按照5点取样法在每个样地内四个角和中心以20 cm分层获取土样, 取至母质层处(60-100 cm), 装入采样袋.同时用环刀取不同层次的土样称质量后立即放入干燥的铝盒, 一起带回实验室进行土样分析.土壤水分用烘干法; 土壤pH用pH计测定(鲍士旦, 2000). ...

喀斯特中度石漠化不同小生境的植物群落特征
1
2020

... 由表5可以看出, 所有样地中B5号样地林分密度最大达到0.69, B4号样地的平均树高最大为8.25, C4号样地的平均胸径最大为27.37, D3号样地的幼苗数量最多为62, 最少的为13, 分别为C3、C5、C6号样地.天坑不同位置的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 反映了天坑不同生境下植物群落的生长现状(程晶等, 2020; 赵昕等, 2020). ...

喀斯特中度石漠化不同小生境的植物群落特征
1
2020

... 由表5可以看出, 所有样地中B5号样地林分密度最大达到0.69, B4号样地的平均树高最大为8.25, C4号样地的平均胸径最大为27.37, D3号样地的幼苗数量最多为62, 最少的为13, 分别为C3、C5、C6号样地.天坑不同位置的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 反映了天坑不同生境下植物群落的生长现状(程晶等, 2020; 赵昕等, 2020). ...

2
2014

... 天坑是喀斯特地区石灰岩地层经过地下河阶段发育到地下大厅阶段(范蓓蓓, 2014), 最终地表塌陷形成的一种“负岛屿”结构.2003年被朱学稳研究团队命名为喀斯特天坑(朱学稳和Waltham T,2006).随着越来越多的天坑被发现和命名, 掀起了天坑研究的热潮.喀斯特天坑植物群落是指天坑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 这些植物随着天坑的发育经历定居、适应、竞争一系列生态过程, 最终形成与天坑环境相互适应的植物群落.天坑植物群落主要分布于天坑底部碎石斜坡、崖壁和坑口边缘(林宇, 2005), 是喀斯特石山地区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原生植被类型. ...

... 大石围天坑群是研究最早最系统的天坑群,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当地的雅长林场工作人员就对黄猄洞的林业、生态进行了考察, 受到民间组织和媒体的关注, 引来了许多考察队先后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探险(杨胜学, 2014).其中朱学稳研究团队阐明了天坑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景观旅游与科研价值(朱学稳, 2009; 税伟等, 2015).张继淹和刘金荣(2008)揭示了该天坑群发育早期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并提出天坑底部主要植被为森林.林宇(2005)揭示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天坑内生境有密切关系, 以及苏宇桥等(2016)在流星天坑植物群落调查中揭示了天坑相对孤立的负地形对生物多样性具有保育作用.范蓓蓓(2014)和冯慧喆(2015)结合天坑区系组成特征和天坑发育特点将天坑区系划分为演化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进一步揭示植物多样性和天坑发育之间的关系.沈利娜等(2020)揭示大石围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 其中野生兰科植物有67种.由于天坑四周是悬崖, 环境险峻, 开展坑内调查工作十分艰难, 调查数据仅来源于部分容易进入的天坑, 天坑植物群落数据仍需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植物样方调查一直是研究植物群落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本研究在2019年7-8月份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野外样方调查, 描述其植物群落特征, 为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

2
2014

... 天坑是喀斯特地区石灰岩地层经过地下河阶段发育到地下大厅阶段(范蓓蓓, 2014), 最终地表塌陷形成的一种“负岛屿”结构.2003年被朱学稳研究团队命名为喀斯特天坑(朱学稳和Waltham T,2006).随着越来越多的天坑被发现和命名, 掀起了天坑研究的热潮.喀斯特天坑植物群落是指天坑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 这些植物随着天坑的发育经历定居、适应、竞争一系列生态过程, 最终形成与天坑环境相互适应的植物群落.天坑植物群落主要分布于天坑底部碎石斜坡、崖壁和坑口边缘(林宇, 2005), 是喀斯特石山地区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原生植被类型. ...

... 大石围天坑群是研究最早最系统的天坑群,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当地的雅长林场工作人员就对黄猄洞的林业、生态进行了考察, 受到民间组织和媒体的关注, 引来了许多考察队先后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探险(杨胜学, 2014).其中朱学稳研究团队阐明了天坑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景观旅游与科研价值(朱学稳, 2009; 税伟等, 2015).张继淹和刘金荣(2008)揭示了该天坑群发育早期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并提出天坑底部主要植被为森林.林宇(2005)揭示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天坑内生境有密切关系, 以及苏宇桥等(2016)在流星天坑植物群落调查中揭示了天坑相对孤立的负地形对生物多样性具有保育作用.范蓓蓓(2014)和冯慧喆(2015)结合天坑区系组成特征和天坑发育特点将天坑区系划分为演化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进一步揭示植物多样性和天坑发育之间的关系.沈利娜等(2020)揭示大石围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 其中野生兰科植物有67种.由于天坑四周是悬崖, 环境险峻, 开展坑内调查工作十分艰难, 调查数据仅来源于部分容易进入的天坑, 天坑植物群落数据仍需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植物样方调查一直是研究植物群落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本研究在2019年7-8月份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野外样方调查, 描述其植物群落特征, 为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

1
2015

... 大石围天坑群是研究最早最系统的天坑群,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当地的雅长林场工作人员就对黄猄洞的林业、生态进行了考察, 受到民间组织和媒体的关注, 引来了许多考察队先后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探险(杨胜学, 2014).其中朱学稳研究团队阐明了天坑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景观旅游与科研价值(朱学稳, 2009; 税伟等, 2015).张继淹和刘金荣(2008)揭示了该天坑群发育早期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并提出天坑底部主要植被为森林.林宇(2005)揭示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天坑内生境有密切关系, 以及苏宇桥等(2016)在流星天坑植物群落调查中揭示了天坑相对孤立的负地形对生物多样性具有保育作用.范蓓蓓(2014)和冯慧喆(2015)结合天坑区系组成特征和天坑发育特点将天坑区系划分为演化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进一步揭示植物多样性和天坑发育之间的关系.沈利娜等(2020)揭示大石围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 其中野生兰科植物有67种.由于天坑四周是悬崖, 环境险峻, 开展坑内调查工作十分艰难, 调查数据仅来源于部分容易进入的天坑, 天坑植物群落数据仍需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植物样方调查一直是研究植物群落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本研究在2019年7-8月份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野外样方调查, 描述其植物群落特征, 为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

1
2015

... 大石围天坑群是研究最早最系统的天坑群,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当地的雅长林场工作人员就对黄猄洞的林业、生态进行了考察, 受到民间组织和媒体的关注, 引来了许多考察队先后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探险(杨胜学, 2014).其中朱学稳研究团队阐明了天坑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景观旅游与科研价值(朱学稳, 2009; 税伟等, 2015).张继淹和刘金荣(2008)揭示了该天坑群发育早期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并提出天坑底部主要植被为森林.林宇(2005)揭示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天坑内生境有密切关系, 以及苏宇桥等(2016)在流星天坑植物群落调查中揭示了天坑相对孤立的负地形对生物多样性具有保育作用.范蓓蓓(2014)和冯慧喆(2015)结合天坑区系组成特征和天坑发育特点将天坑区系划分为演化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进一步揭示植物多样性和天坑发育之间的关系.沈利娜等(2020)揭示大石围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 其中野生兰科植物有67种.由于天坑四周是悬崖, 环境险峻, 开展坑内调查工作十分艰难, 调查数据仅来源于部分容易进入的天坑, 天坑植物群落数据仍需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植物样方调查一直是研究植物群落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本研究在2019年7-8月份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野外样方调查, 描述其植物群落特征, 为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

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的修订及中国暖温带森林植物生活型谱分析
1
1998

... 采用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提出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对群落生活型谱进行区分和分析(高贤明和陈灵芝, 1998).由表6图1可知, 群落中以高位芽植物种类居多, 占比高达55.76%, 其次为地上芽植物, 占比29.74%, 地面芽植物占比6.69%, 隐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占比较少, 分别占5.21%和2.60%.在高位芽植物中, 占比最大的为矮高位芽植物, 为19.7%, 其次是中高位芽植物和小高位芽植物, 分别占17.84%和17.1%, 大高位芽植物最少, 仅占1.12%.群落的生活型谱组成反映出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特征. ...

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的修订及中国暖温带森林植物生活型谱分析
1
1998

... 采用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提出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对群落生活型谱进行区分和分析(高贤明和陈灵芝, 1998).由表6图1可知, 群落中以高位芽植物种类居多, 占比高达55.76%, 其次为地上芽植物, 占比29.74%, 地面芽植物占比6.69%, 隐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占比较少, 分别占5.21%和2.60%.在高位芽植物中, 占比最大的为矮高位芽植物, 为19.7%, 其次是中高位芽植物和小高位芽植物, 分别占17.84%和17.1%, 大高位芽植物最少, 仅占1.12%.群落的生活型谱组成反映出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特征. ...

3
2005

... 天坑是喀斯特地区石灰岩地层经过地下河阶段发育到地下大厅阶段(范蓓蓓, 2014), 最终地表塌陷形成的一种“负岛屿”结构.2003年被朱学稳研究团队命名为喀斯特天坑(朱学稳和Waltham T,2006).随着越来越多的天坑被发现和命名, 掀起了天坑研究的热潮.喀斯特天坑植物群落是指天坑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 这些植物随着天坑的发育经历定居、适应、竞争一系列生态过程, 最终形成与天坑环境相互适应的植物群落.天坑植物群落主要分布于天坑底部碎石斜坡、崖壁和坑口边缘(林宇, 2005), 是喀斯特石山地区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原生植被类型. ...

... 大石围天坑群是研究最早最系统的天坑群,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当地的雅长林场工作人员就对黄猄洞的林业、生态进行了考察, 受到民间组织和媒体的关注, 引来了许多考察队先后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探险(杨胜学, 2014).其中朱学稳研究团队阐明了天坑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景观旅游与科研价值(朱学稳, 2009; 税伟等, 2015).张继淹和刘金荣(2008)揭示了该天坑群发育早期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并提出天坑底部主要植被为森林.林宇(2005)揭示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天坑内生境有密切关系, 以及苏宇桥等(2016)在流星天坑植物群落调查中揭示了天坑相对孤立的负地形对生物多样性具有保育作用.范蓓蓓(2014)和冯慧喆(2015)结合天坑区系组成特征和天坑发育特点将天坑区系划分为演化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进一步揭示植物多样性和天坑发育之间的关系.沈利娜等(2020)揭示大石围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 其中野生兰科植物有67种.由于天坑四周是悬崖, 环境险峻, 开展坑内调查工作十分艰难, 调查数据仅来源于部分容易进入的天坑, 天坑植物群落数据仍需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植物样方调查一直是研究植物群落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本研究在2019年7-8月份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野外样方调查, 描述其植物群落特征, 为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

... 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类型表现出相似性低、重现性差的特点, 主要分为落叶阔叶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季雨林化常绿阔叶林, 暖性针叶林(含针阔叶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冠林灌丛等5个植被类型(林宇, 2005).天坑群大部分植物群落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常绿阔叶树种主要有樟科的润楠属(Machilus)、山胡椒属(Lindera)、樟属(Cinnamomum)、木姜子属(Litsea), 壳斗科青冈属(Cyclobalanopsis), 其次是蔷薇科石楠属(Photinia), 木兰科的木莲属(Manglietia), 五加科的鹅掌柴属(Schefflera), 芸香科黄檗属(Phellodendron), 木犀科的女贞属(Ligustrum), 柿树科的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等.落叶树种主要有无患子科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青皮槭(Acer cappadocicum), 漆树科的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八角枫科的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 桑科榕属(Ficus), 桦木科鹅耳枥属(Carpinus), 榆科榆属(Ulmus)、朴属(Celtis)等. ...

3
2005

... 天坑是喀斯特地区石灰岩地层经过地下河阶段发育到地下大厅阶段(范蓓蓓, 2014), 最终地表塌陷形成的一种“负岛屿”结构.2003年被朱学稳研究团队命名为喀斯特天坑(朱学稳和Waltham T,2006).随着越来越多的天坑被发现和命名, 掀起了天坑研究的热潮.喀斯特天坑植物群落是指天坑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 这些植物随着天坑的发育经历定居、适应、竞争一系列生态过程, 最终形成与天坑环境相互适应的植物群落.天坑植物群落主要分布于天坑底部碎石斜坡、崖壁和坑口边缘(林宇, 2005), 是喀斯特石山地区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原生植被类型. ...

... 大石围天坑群是研究最早最系统的天坑群,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当地的雅长林场工作人员就对黄猄洞的林业、生态进行了考察, 受到民间组织和媒体的关注, 引来了许多考察队先后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探险(杨胜学, 2014).其中朱学稳研究团队阐明了天坑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景观旅游与科研价值(朱学稳, 2009; 税伟等, 2015).张继淹和刘金荣(2008)揭示了该天坑群发育早期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并提出天坑底部主要植被为森林.林宇(2005)揭示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天坑内生境有密切关系, 以及苏宇桥等(2016)在流星天坑植物群落调查中揭示了天坑相对孤立的负地形对生物多样性具有保育作用.范蓓蓓(2014)和冯慧喆(2015)结合天坑区系组成特征和天坑发育特点将天坑区系划分为演化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进一步揭示植物多样性和天坑发育之间的关系.沈利娜等(2020)揭示大石围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 其中野生兰科植物有67种.由于天坑四周是悬崖, 环境险峻, 开展坑内调查工作十分艰难, 调查数据仅来源于部分容易进入的天坑, 天坑植物群落数据仍需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植物样方调查一直是研究植物群落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本研究在2019年7-8月份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野外样方调查, 描述其植物群落特征, 为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

... 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类型表现出相似性低、重现性差的特点, 主要分为落叶阔叶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季雨林化常绿阔叶林, 暖性针叶林(含针阔叶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冠林灌丛等5个植被类型(林宇, 2005).天坑群大部分植物群落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常绿阔叶树种主要有樟科的润楠属(Machilus)、山胡椒属(Lindera)、樟属(Cinnamomum)、木姜子属(Litsea), 壳斗科青冈属(Cyclobalanopsis), 其次是蔷薇科石楠属(Photinia), 木兰科的木莲属(Manglietia), 五加科的鹅掌柴属(Schefflera), 芸香科黄檗属(Phellodendron), 木犀科的女贞属(Ligustrum), 柿树科的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等.落叶树种主要有无患子科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青皮槭(Acer cappadocicum), 漆树科的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八角枫科的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 桑科榕属(Ficus), 桦木科鹅耳枥属(Carpinus), 榆科榆属(Ulmus)、朴属(Celtis)等. ...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1
2020

... 大石围天坑群是研究最早最系统的天坑群,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当地的雅长林场工作人员就对黄猄洞的林业、生态进行了考察, 受到民间组织和媒体的关注, 引来了许多考察队先后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探险(杨胜学, 2014).其中朱学稳研究团队阐明了天坑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景观旅游与科研价值(朱学稳, 2009; 税伟等, 2015).张继淹和刘金荣(2008)揭示了该天坑群发育早期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并提出天坑底部主要植被为森林.林宇(2005)揭示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天坑内生境有密切关系, 以及苏宇桥等(2016)在流星天坑植物群落调查中揭示了天坑相对孤立的负地形对生物多样性具有保育作用.范蓓蓓(2014)和冯慧喆(2015)结合天坑区系组成特征和天坑发育特点将天坑区系划分为演化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进一步揭示植物多样性和天坑发育之间的关系.沈利娜等(2020)揭示大石围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 其中野生兰科植物有67种.由于天坑四周是悬崖, 环境险峻, 开展坑内调查工作十分艰难, 调查数据仅来源于部分容易进入的天坑, 天坑植物群落数据仍需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植物样方调查一直是研究植物群落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本研究在2019年7-8月份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野外样方调查, 描述其植物群落特征, 为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1
2020

... 大石围天坑群是研究最早最系统的天坑群,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当地的雅长林场工作人员就对黄猄洞的林业、生态进行了考察, 受到民间组织和媒体的关注, 引来了许多考察队先后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探险(杨胜学, 2014).其中朱学稳研究团队阐明了天坑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景观旅游与科研价值(朱学稳, 2009; 税伟等, 2015).张继淹和刘金荣(2008)揭示了该天坑群发育早期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并提出天坑底部主要植被为森林.林宇(2005)揭示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天坑内生境有密切关系, 以及苏宇桥等(2016)在流星天坑植物群落调查中揭示了天坑相对孤立的负地形对生物多样性具有保育作用.范蓓蓓(2014)和冯慧喆(2015)结合天坑区系组成特征和天坑发育特点将天坑区系划分为演化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进一步揭示植物多样性和天坑发育之间的关系.沈利娜等(2020)揭示大石围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 其中野生兰科植物有67种.由于天坑四周是悬崖, 环境险峻, 开展坑内调查工作十分艰难, 调查数据仅来源于部分容易进入的天坑, 天坑植物群落数据仍需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植物样方调查一直是研究植物群落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本研究在2019年7-8月份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野外样方调查, 描述其植物群落特征, 为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

中国喀斯特天坑研究起源、进展与展望
1
2015

... 大石围天坑群是研究最早最系统的天坑群,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当地的雅长林场工作人员就对黄猄洞的林业、生态进行了考察, 受到民间组织和媒体的关注, 引来了许多考察队先后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探险(杨胜学, 2014).其中朱学稳研究团队阐明了天坑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景观旅游与科研价值(朱学稳, 2009; 税伟等, 2015).张继淹和刘金荣(2008)揭示了该天坑群发育早期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并提出天坑底部主要植被为森林.林宇(2005)揭示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天坑内生境有密切关系, 以及苏宇桥等(2016)在流星天坑植物群落调查中揭示了天坑相对孤立的负地形对生物多样性具有保育作用.范蓓蓓(2014)和冯慧喆(2015)结合天坑区系组成特征和天坑发育特点将天坑区系划分为演化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进一步揭示植物多样性和天坑发育之间的关系.沈利娜等(2020)揭示大石围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 其中野生兰科植物有67种.由于天坑四周是悬崖, 环境险峻, 开展坑内调查工作十分艰难, 调查数据仅来源于部分容易进入的天坑, 天坑植物群落数据仍需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植物样方调查一直是研究植物群落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本研究在2019年7-8月份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野外样方调查, 描述其植物群落特征, 为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

中国喀斯特天坑研究起源、进展与展望
1
2015

... 大石围天坑群是研究最早最系统的天坑群,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当地的雅长林场工作人员就对黄猄洞的林业、生态进行了考察, 受到民间组织和媒体的关注, 引来了许多考察队先后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探险(杨胜学, 2014).其中朱学稳研究团队阐明了天坑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景观旅游与科研价值(朱学稳, 2009; 税伟等, 2015).张继淹和刘金荣(2008)揭示了该天坑群发育早期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并提出天坑底部主要植被为森林.林宇(2005)揭示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天坑内生境有密切关系, 以及苏宇桥等(2016)在流星天坑植物群落调查中揭示了天坑相对孤立的负地形对生物多样性具有保育作用.范蓓蓓(2014)和冯慧喆(2015)结合天坑区系组成特征和天坑发育特点将天坑区系划分为演化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进一步揭示植物多样性和天坑发育之间的关系.沈利娜等(2020)揭示大石围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 其中野生兰科植物有67种.由于天坑四周是悬崖, 环境险峻, 开展坑内调查工作十分艰难, 调查数据仅来源于部分容易进入的天坑, 天坑植物群落数据仍需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植物样方调查一直是研究植物群落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本研究在2019年7-8月份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野外样方调查, 描述其植物群落特征, 为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

广西流星天坑植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1
2016

... 大石围天坑群是研究最早最系统的天坑群,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当地的雅长林场工作人员就对黄猄洞的林业、生态进行了考察, 受到民间组织和媒体的关注, 引来了许多考察队先后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探险(杨胜学, 2014).其中朱学稳研究团队阐明了天坑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景观旅游与科研价值(朱学稳, 2009; 税伟等, 2015).张继淹和刘金荣(2008)揭示了该天坑群发育早期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并提出天坑底部主要植被为森林.林宇(2005)揭示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天坑内生境有密切关系, 以及苏宇桥等(2016)在流星天坑植物群落调查中揭示了天坑相对孤立的负地形对生物多样性具有保育作用.范蓓蓓(2014)和冯慧喆(2015)结合天坑区系组成特征和天坑发育特点将天坑区系划分为演化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进一步揭示植物多样性和天坑发育之间的关系.沈利娜等(2020)揭示大石围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 其中野生兰科植物有67种.由于天坑四周是悬崖, 环境险峻, 开展坑内调查工作十分艰难, 调查数据仅来源于部分容易进入的天坑, 天坑植物群落数据仍需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植物样方调查一直是研究植物群落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本研究在2019年7-8月份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野外样方调查, 描述其植物群落特征, 为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

广西流星天坑植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1
2016

... 大石围天坑群是研究最早最系统的天坑群,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当地的雅长林场工作人员就对黄猄洞的林业、生态进行了考察, 受到民间组织和媒体的关注, 引来了许多考察队先后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探险(杨胜学, 2014).其中朱学稳研究团队阐明了天坑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景观旅游与科研价值(朱学稳, 2009; 税伟等, 2015).张继淹和刘金荣(2008)揭示了该天坑群发育早期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并提出天坑底部主要植被为森林.林宇(2005)揭示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天坑内生境有密切关系, 以及苏宇桥等(2016)在流星天坑植物群落调查中揭示了天坑相对孤立的负地形对生物多样性具有保育作用.范蓓蓓(2014)和冯慧喆(2015)结合天坑区系组成特征和天坑发育特点将天坑区系划分为演化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进一步揭示植物多样性和天坑发育之间的关系.沈利娜等(2020)揭示大石围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 其中野生兰科植物有67种.由于天坑四周是悬崖, 环境险峻, 开展坑内调查工作十分艰难, 调查数据仅来源于部分容易进入的天坑, 天坑植物群落数据仍需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植物样方调查一直是研究植物群落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本研究在2019年7-8月份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野外样方调查, 描述其植物群落特征, 为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

《中国植被志》研编内容与规范
1
2020

... 根据《中国植被》的植物生活分类系统(王国宏等, 2020), 以高度≥5 m的乔木划分为乔木层、高度<5 m的乔木为灌木层, 并以乔木层优势种-灌木层优势种命名群落, 共划分25个群落, 如表4, 植物群落的物种数最多的是A2号样地, 共50种, 其次是A6和C3号样地, 共47种, 最少的是B6、C1和C2号样地,仅有25种.比较所有样地的物种数, 发现40种以上的样地有8个, 占所有样地的32%; 30-40种之间的样地有11个, 占所有样地的44%; 30种以下的样地有6个, 占所有样地的24%. ...

《中国植被志》研编内容与规范
1
2020

... 根据《中国植被》的植物生活分类系统(王国宏等, 2020), 以高度≥5 m的乔木划分为乔木层、高度<5 m的乔木为灌木层, 并以乔木层优势种-灌木层优势种命名群落, 共划分25个群落, 如表4, 植物群落的物种数最多的是A2号样地, 共50种, 其次是A6和C3号样地, 共47种, 最少的是B6、C1和C2号样地,仅有25种.比较所有样地的物种数, 发现40种以上的样地有8个, 占所有样地的32%; 30-40种之间的样地有11个, 占所有样地的44%; 30种以下的样地有6个, 占所有样地的24%. ...

1
2014

... 大石围天坑群是研究最早最系统的天坑群,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当地的雅长林场工作人员就对黄猄洞的林业、生态进行了考察, 受到民间组织和媒体的关注, 引来了许多考察队先后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探险(杨胜学, 2014).其中朱学稳研究团队阐明了天坑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景观旅游与科研价值(朱学稳, 2009; 税伟等, 2015).张继淹和刘金荣(2008)揭示了该天坑群发育早期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并提出天坑底部主要植被为森林.林宇(2005)揭示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天坑内生境有密切关系, 以及苏宇桥等(2016)在流星天坑植物群落调查中揭示了天坑相对孤立的负地形对生物多样性具有保育作用.范蓓蓓(2014)和冯慧喆(2015)结合天坑区系组成特征和天坑发育特点将天坑区系划分为演化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进一步揭示植物多样性和天坑发育之间的关系.沈利娜等(2020)揭示大石围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 其中野生兰科植物有67种.由于天坑四周是悬崖, 环境险峻, 开展坑内调查工作十分艰难, 调查数据仅来源于部分容易进入的天坑, 天坑植物群落数据仍需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植物样方调查一直是研究植物群落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本研究在2019年7-8月份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野外样方调查, 描述其植物群落特征, 为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

1
2014

... 大石围天坑群是研究最早最系统的天坑群,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当地的雅长林场工作人员就对黄猄洞的林业、生态进行了考察, 受到民间组织和媒体的关注, 引来了许多考察队先后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探险(杨胜学, 2014).其中朱学稳研究团队阐明了天坑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景观旅游与科研价值(朱学稳, 2009; 税伟等, 2015).张继淹和刘金荣(2008)揭示了该天坑群发育早期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并提出天坑底部主要植被为森林.林宇(2005)揭示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天坑内生境有密切关系, 以及苏宇桥等(2016)在流星天坑植物群落调查中揭示了天坑相对孤立的负地形对生物多样性具有保育作用.范蓓蓓(2014)和冯慧喆(2015)结合天坑区系组成特征和天坑发育特点将天坑区系划分为演化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进一步揭示植物多样性和天坑发育之间的关系.沈利娜等(2020)揭示大石围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 其中野生兰科植物有67种.由于天坑四周是悬崖, 环境险峻, 开展坑内调查工作十分艰难, 调查数据仅来源于部分容易进入的天坑, 天坑植物群落数据仍需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植物样方调查一直是研究植物群落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本研究在2019年7-8月份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野外样方调查, 描述其植物群落特征, 为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

大石围天坑形成时代及相关问题探讨
1
2008

... 大石围天坑群是研究最早最系统的天坑群,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当地的雅长林场工作人员就对黄猄洞的林业、生态进行了考察, 受到民间组织和媒体的关注, 引来了许多考察队先后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探险(杨胜学, 2014).其中朱学稳研究团队阐明了天坑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景观旅游与科研价值(朱学稳, 2009; 税伟等, 2015).张继淹和刘金荣(2008)揭示了该天坑群发育早期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并提出天坑底部主要植被为森林.林宇(2005)揭示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天坑内生境有密切关系, 以及苏宇桥等(2016)在流星天坑植物群落调查中揭示了天坑相对孤立的负地形对生物多样性具有保育作用.范蓓蓓(2014)和冯慧喆(2015)结合天坑区系组成特征和天坑发育特点将天坑区系划分为演化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进一步揭示植物多样性和天坑发育之间的关系.沈利娜等(2020)揭示大石围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 其中野生兰科植物有67种.由于天坑四周是悬崖, 环境险峻, 开展坑内调查工作十分艰难, 调查数据仅来源于部分容易进入的天坑, 天坑植物群落数据仍需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植物样方调查一直是研究植物群落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本研究在2019年7-8月份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野外样方调查, 描述其植物群落特征, 为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

大石围天坑形成时代及相关问题探讨
1
2008

... 大石围天坑群是研究最早最系统的天坑群,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当地的雅长林场工作人员就对黄猄洞的林业、生态进行了考察, 受到民间组织和媒体的关注, 引来了许多考察队先后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探险(杨胜学, 2014).其中朱学稳研究团队阐明了天坑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景观旅游与科研价值(朱学稳, 2009; 税伟等, 2015).张继淹和刘金荣(2008)揭示了该天坑群发育早期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并提出天坑底部主要植被为森林.林宇(2005)揭示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天坑内生境有密切关系, 以及苏宇桥等(2016)在流星天坑植物群落调查中揭示了天坑相对孤立的负地形对生物多样性具有保育作用.范蓓蓓(2014)和冯慧喆(2015)结合天坑区系组成特征和天坑发育特点将天坑区系划分为演化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进一步揭示植物多样性和天坑发育之间的关系.沈利娜等(2020)揭示大石围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 其中野生兰科植物有67种.由于天坑四周是悬崖, 环境险峻, 开展坑内调查工作十分艰难, 调查数据仅来源于部分容易进入的天坑, 天坑植物群落数据仍需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植物样方调查一直是研究植物群落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本研究在2019年7-8月份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野外样方调查, 描述其植物群落特征, 为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群落特征
1
2020

... 由表5可以看出, 所有样地中B5号样地林分密度最大达到0.69, B4号样地的平均树高最大为8.25, C4号样地的平均胸径最大为27.37, D3号样地的幼苗数量最多为62, 最少的为13, 分别为C3、C5、C6号样地.天坑不同位置的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 反映了天坑不同生境下植物群落的生长现状(程晶等, 2020; 赵昕等, 2020). ...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群落特征
1
2020

... 由表5可以看出, 所有样地中B5号样地林分密度最大达到0.69, B4号样地的平均树高最大为8.25, C4号样地的平均胸径最大为27.37, D3号样地的幼苗数量最多为62, 最少的为13, 分别为C3、C5、C6号样地.天坑不同位置的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 反映了天坑不同生境下植物群落的生长现状(程晶等, 2020; 赵昕等, 2020). ...

我国峰林喀斯特的若干问题讨论
1
2009

... 大石围天坑群是研究最早最系统的天坑群,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当地的雅长林场工作人员就对黄猄洞的林业、生态进行了考察, 受到民间组织和媒体的关注, 引来了许多考察队先后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探险(杨胜学, 2014).其中朱学稳研究团队阐明了天坑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景观旅游与科研价值(朱学稳, 2009; 税伟等, 2015).张继淹和刘金荣(2008)揭示了该天坑群发育早期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并提出天坑底部主要植被为森林.林宇(2005)揭示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天坑内生境有密切关系, 以及苏宇桥等(2016)在流星天坑植物群落调查中揭示了天坑相对孤立的负地形对生物多样性具有保育作用.范蓓蓓(2014)和冯慧喆(2015)结合天坑区系组成特征和天坑发育特点将天坑区系划分为演化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进一步揭示植物多样性和天坑发育之间的关系.沈利娜等(2020)揭示大石围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 其中野生兰科植物有67种.由于天坑四周是悬崖, 环境险峻, 开展坑内调查工作十分艰难, 调查数据仅来源于部分容易进入的天坑, 天坑植物群落数据仍需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植物样方调查一直是研究植物群落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本研究在2019年7-8月份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野外样方调查, 描述其植物群落特征, 为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

我国峰林喀斯特的若干问题讨论
1
2009

... 大石围天坑群是研究最早最系统的天坑群,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当地的雅长林场工作人员就对黄猄洞的林业、生态进行了考察, 受到民间组织和媒体的关注, 引来了许多考察队先后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探险(杨胜学, 2014).其中朱学稳研究团队阐明了天坑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景观旅游与科研价值(朱学稳, 2009; 税伟等, 2015).张继淹和刘金荣(2008)揭示了该天坑群发育早期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并提出天坑底部主要植被为森林.林宇(2005)揭示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天坑内生境有密切关系, 以及苏宇桥等(2016)在流星天坑植物群落调查中揭示了天坑相对孤立的负地形对生物多样性具有保育作用.范蓓蓓(2014)和冯慧喆(2015)结合天坑区系组成特征和天坑发育特点将天坑区系划分为演化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进一步揭示植物多样性和天坑发育之间的关系.沈利娜等(2020)揭示大石围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 其中野生兰科植物有67种.由于天坑四周是悬崖, 环境险峻, 开展坑内调查工作十分艰难, 调查数据仅来源于部分容易进入的天坑, 天坑植物群落数据仍需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植物样方调查一直是研究植物群落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本研究在2019年7-8月份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野外样方调查, 描述其植物群落特征, 为大石围天坑群植物群落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

天坑释义
1
2006

... 天坑是喀斯特地区石灰岩地层经过地下河阶段发育到地下大厅阶段(范蓓蓓, 2014), 最终地表塌陷形成的一种“负岛屿”结构.2003年被朱学稳研究团队命名为喀斯特天坑(朱学稳和Waltham T,2006).随着越来越多的天坑被发现和命名, 掀起了天坑研究的热潮.喀斯特天坑植物群落是指天坑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 这些植物随着天坑的发育经历定居、适应、竞争一系列生态过程, 最终形成与天坑环境相互适应的植物群落.天坑植物群落主要分布于天坑底部碎石斜坡、崖壁和坑口边缘(林宇, 2005), 是喀斯特石山地区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原生植被类型. ...

天坑释义
1
2006

... 天坑是喀斯特地区石灰岩地层经过地下河阶段发育到地下大厅阶段(范蓓蓓, 2014), 最终地表塌陷形成的一种“负岛屿”结构.2003年被朱学稳研究团队命名为喀斯特天坑(朱学稳和Waltham T,2006).随着越来越多的天坑被发现和命名, 掀起了天坑研究的热潮.喀斯特天坑植物群落是指天坑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 这些植物随着天坑的发育经历定居、适应、竞争一系列生态过程, 最终形成与天坑环境相互适应的植物群落.天坑植物群落主要分布于天坑底部碎石斜坡、崖壁和坑口边缘(林宇, 2005), 是喀斯特石山地区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原生植被类型. ...




相关话题/植物 数据 工作 基础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