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1

熊星烁1,2, 蔡宏宇2, 李耀琪2, 马文红3, 牛克昌4, 陈迪马5, 刘娜娜2, 苏香燕2, 景鹤影2, 冯晓娟6, 曾辉,1,2,*, 王志恒,,2,*1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广东深圳 518055
2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1
3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呼和浩特 010021
4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 210023
5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2
6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

Seasonal dynamics of leaf C, N and P stoichiometry in plants of typical steppe in Nei Mongol, China

Xing-Shuo XIONG1,2, Hong-Yu CAI2, Yao-Qi LI2, Wen-Hong MA3, Ke-Chang NIU4, Di-Ma CHEN5, Na-Na LIU2, Xiang-Yan SU2, He-Ying JING2, Xiao-Juan FENG6, Hui ZENG,1,2,*, Zhi-Heng WANG,,2,*1Schoo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2Institute of Ecology, Key Laboratory for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3School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010021, China
4School of Life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5College of Biology and Pharmacy,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China
6State Key Laboratory of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通讯作者: *Zeng H:zengh@pkusz.edu.cn;王志恒: ORCID:0000-0003-0808-7780,Wang ZH:zhiheng.wang@pku.edu.cn

编委: 邓建明
责任编辑: 赵航
收稿日期:2020-04-15接受日期:2020-07-16网络出版日期:2020-11-20
基金资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A06061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88102)


Corresponding authors: *Zeng H:zengh@pkusz.edu.cn;ORCID:0000-0003-0808-7780,Wang ZH:zhiheng.wang@pku.edu.cn
Received:2020-04-15Accepted:2020-07-16Online:2020-11-20
Fund supported: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2018YFA0606104)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31988102)


摘要
分析植物叶片(C)、氮(N)、磷(P)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动态, 不仅有助于认识植物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等生理生态过程, 也有利于认识植物化学计量的动态平衡关系。该文选择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18种常见植物, 在生长季的6-9月, 每半月一次进行连续采样,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在生长季内的变化。主要结果: 1)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性变化在不同功能类群间不同步, 其中叶片N、P含量的季节变化体现了明显的稀释作用。2)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在不同功能类群间差异显著, 单子叶、多年生禾草类的叶片N、P含量显著低于双子叶和多年生杂类草植物, 而其叶片C:N、C:P则高于双子叶和多年生杂类草植物。3)叶片N、P含量显著正相关, 叶片C:N和C:P分别与N和P含量显著负相关, 可能体现了植物体内营养元素间的内在耦合机制。4)叶片N含量与C:N, 叶片P含量与C:P以及叶片N含量与P含量均呈现等速生长关系, 且等速生长关系在生长季保持稳定。
关键词: 季节动态;生态化学计量学;异速生长;叶片;典型草原

Abstract
Aims Exploring the seasonal dynamics in leaf carbon (C),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concentrations and their ecological stoich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will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about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nutrient uptake and utilization as well as dynamic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among plant stoichiometry.
Methods Here, we collected leaf samples of 18 dominant plant species semimonthly through growing season (i.e. from June 2nd to Sept. 2nd) from a long-term fenced site in a typical steppe in Xilinhot of Nei Mongol, China. Leaf C, N and P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Seasonal changes in leaf C, N and P concentrations and their ratios were explored and their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pecies groups were analyzed using one-way ANOVA.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f C, N and P concentrations and their ratios were analyzed using correlation analysis. Lastly, the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different elements were analyzed using Standardized Major Axis.
Important findings Seasonal trends in leaf C, N and P concentrations and their ratios were not consistent with each other and also differed between different functional groups. Specifically, the variation of leaf N and P concentrations for all functional groups showed obvious dilution effect. Monocotyledons and perennial grasses had lower leaf N and P concentrations but much higher leaf C:N and C:P mass ratio than dicotyledons and perennial forbs, respectively. Leaf N concentra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eaf P concentration while leaf C:N and C:P mass ratio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leaf N and P concentrations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e internal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nutrient elements in plants. Allometric analyses showed that leaf N concentration and C:N mass ratio, leaf P concentration and C:P mass ratio as well as leaf N and P concentrations all maintained the same growth rate respectively among species through most time of growing season.
Keywords:seasonal dynamic;stoichiometry;allometry;leaf;typical steppe


PDF (2196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引用本文
熊星烁, 蔡宏宇, 李耀琪, 马文红, 牛克昌, 陈迪马, 刘娜娜, 苏香燕, 景鹤影, 冯晓娟, 曾辉, 王志恒.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11): 1138-1153. DOI: 10.17521/cjpe.2020.0105
XIONG Xing-Shuo, CAI Hong-Yu, LI Yao-Qi, MA Wen-Hong, NIU Ke-Chang, CHEN Di-Ma, LIU Na-Na, SU Xiang-Yan, JING He-Ying, FENG Xiao-Juan, ZENG Hui, WANG Zhi-Heng. Seasonal dynamics of leaf C, N and P stoichiometry in plants of typical steppe in Nei Mongol,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20, 44(11): 1138-1153. DOI: 10.17521/cjpe.2020.0105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作为重要的生理指标, C、N、P三种元素的计量比值具有重要的指示功能。C:N和C:P常被用于表征植物利用单位养分(N、P)同化碳的能力, 即养分利用效率(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 而N:P则可以反映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受外界环境限制的情况。一般认为, 当叶片N:P小于10 (或14)时, 植物生长主要受N限制, N:P大于20 (或16)时则主要受P限制(Aerts & Chapin III, 2000; Elser et al., 2000a; Güsewell et al., 2003; Niklas et al., 2005)。此外, 研究表明, 植物C、N、P及其比值还可以用来反映生态系统整体的固碳能力及养分利用状态(Han et al., 2005; Wieder et al., 2015; 李瑞等, 2018), 以及解释群落内植物种间竞争与共存的关系(Elser et al., 2000b; Hu et al., 2019)。因此, 探索植物体内的C、N、P含量及其比值有助于认识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资源限制状况。叶片作为植物的重要营养器官, 元素含量易于测定, 成为了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随着生态学的快速发展, 其各个分支学科在日益细化的同时也在相互渗透和整合, 使得生态学研究方法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之下, 由生态化学计量学与生态学代谢理论(MTE)结合而衍生的异速生长理论, 尝试将生态学各层次的格局和过程联系起来, 对从个体水平到生态系统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进行了整合(Vanni et al., 2002; Elser et al., 2010), 推动了植物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研究。植物异速生长研究始于生物量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分配研究, 通常指不同器官相对生长速率不同的现象(Bertalanfy, 1999)。目前植物异速生长研究已扩展到从微观的基因水平到宏观的生态系统水平(West & Brown, 2005), 其中, 植物叶片性状的异速生长关系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Niinemets et al., 2007; Li et al., 2008)。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是重要的叶片性状, 其中叶片N、P含量作为叶经济谱所涵盖的功能性状而被广泛关注(Wright et al., 2004)。但目前有关叶片元素含量异速生长的研究多集中于较大空间尺度的格局分析(Wright et al., 2004; 祝介东等, 2011), 小尺度异速生长关系的季节动态研究则关注较少。

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是欧亚草原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全球变化极为敏感。本研究以锡林浩特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 采集了草原围封样地(自1979年起围封)常见物种植物的叶片样品, 研究了该地区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动态, 探讨了其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为生态化学计量学和异速生长研究在时间尺度上的拓展提供借鉴。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选择内蒙古锡林浩特典型温带草原为研究区。植物叶片样品均采集自距离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内蒙古草原站) 1 km处长期围封的温带典型草原样地, 地理坐标为43.63° N, 116.7° E, 海拔1 187 m。该样地地势平坦(坡度小于5°), 面积为25 hm2 (500 m × 500 m), 自1979年起开始围封至今。该地区是中国温带典型草原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属于半干旱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温暖湿润, 年平均气温(MAT)为0.9 ℃, 年降水量(MAP)为333 mm; 最冷月为1月份, 平均气温为-21.4 ℃, 最热月为7月份, 平均气温为19.5 ℃;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 约占全年降水的63% (图1)。典型植被为C3植物主导的温带草原, 群落优势种是当地广泛分布的多年生禾草, 例如羊草(Leymus chinensis)、大针茅(Stipa grandis)、羽茅(Achnatherum sibiricum)等。

图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内蒙古典型草原研究区生长季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平均值±标准偏差)。

Fig. 1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the study area in typical steppe in Nei Mongol (mean ± SD).



1.2 样品采集与元素测量

在2019年生长季的6-9月, 每隔15天进行一次样方调查(具体调查日期为6月2日、6月17日、7月2日、7月17日、8月2日、8月17日和9月2日)。每次调查时随机选取5个1 m × 1 m的小样方, 针对样方内共有的植物, 选取长势良好、向阳、无病害植株(每种5-10株), 每株采集5-15枚包含完整叶脉、基部以及顶端的整个叶片(不含叶柄、叶鞘)并混合为一个样品(Cornelissen et al., 2003)。具体采样物种的名称和物候期记录详见表1。将采集到的植物叶片以纸质信封保存并迅速运回实验室, 在65 ℃条件下烘干至恒质量。烘干后的植物样品用球磨仪研磨, 个别样品辅以手动研磨, 将磨细的样品过100目筛, 放在干燥离心管中加以标号保存。叶片C、N含量用元素分析仪(vario EL cube CHNOS Elemental Analyzer, Elementar Analysensysteme GmbH, Hanau, Germany)测定(江伟等, 2006); 叶片P含量采用HNO3消解- ICP-OES法(张金丽等, 2017)测定, 采用的仪器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AP 6300 ICP-OES Spectrometer, Thermo Fisher, Waltham, USA)。所有测试均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完成。

Table 1
表1
表1内蒙古典型草原采样物种(名称、功能类群、物候期)与采样时间
Table 1Sampling species (species names, functional group and phenology) and sampling time in typical steppe in Nei Mongol
物种 Species发育类群 Phylogenetic group生活型 Life form6月 June7月 July8月 Aug.9月 Sept.
羽茅 Achnatherum sibiricum单子叶 Monocotyledons多年生禾草 Perennial grassesAAB, CD
长柱沙参 Adenophora stenanthina双子叶 Dicotyledons多年生杂类草 Perennial forbsAA, BBB, C
冰草 Agropyron cristatum单子叶 Monocotyledons多年生禾草 Perennial grassesAB, CDD, E
矮韭 Allium anisopodium单子叶 Monocotyledons多年生杂类草 Perennial forbsA, BCDD
黄花葱 Allium condensatum单子叶 Monocotyledons多年生杂类草 Perennial forbsA, BCDD
山韭 Allium senescens单子叶 Monocotyledons多年生杂类草 Perennial forbsA, BCDD
细叶韭 Allium tenuissimum单子叶 Monocotyledons多年生杂类草 Perennial forbsA, BCDD
小叶锦鸡儿 Caragana microphylla双子叶 Dicotyledons-BCCD
糙隐子草 Cleistogenes squarrosa单子叶 Monocotyledons多年生禾草 Perennial grassesAAB, C, DD, E
狗娃花 Aster hispidus双子叶 Dicotyledons多年生杂类草 Perennial forbsB, CCC, DD, E
木地肤 Kochia prostrata双子叶 Dicotyledons-AB, CC, DD, E
[艹/洽]草 Koeleria macrantha单子叶 Monocotyledons多年生禾草 Perennial grassesB, CDDD, E
羊草 Leymus chinensis单子叶 Monocotyledons多年生禾草 Perennial grassesAB, CC, DD, E
裂叶荆芥 Nepeta tenuifolia双子叶 Dicotyledons多年生杂类草 Perennial forbsAB, CCD
二裂委陵菜 Potentilla bifurca双子叶 Dicotyledons多年生杂类草 Perennial forbsA, BB, CC, DD, E
麻花头 Klasea centauroides双子叶 Dicotyledons多年生杂类草 Perennial forbsB, CCC, DD
大针茅 Stipa grandis单子叶 Monocotyledons多年生禾草 Perennial grassesAAB, CC, D
展枝唐松草 Thalictrum squarrosum双子叶 Dicotyledons多年生杂类草 Perennial forbsAB, CCD
A, 营养期; B, 现蕾期; C, 花期; D, 果期; E, 枯黄期。
A, vegetative stage; B, unopened buds stage; C, flowers stage; D, fruit stages; E, senescence stage.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1.3 数据分析

估算每种植物的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平均值(叶片C、N、P含量采用质量含量, 各计量比值采用质量比)、标准偏差和变化范围。在此基础上, 将所调查的物种按系统发育类型分为单子叶和双子叶两类; 按生活型分为多年生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两类(具体划分结果参见表1)。然后, 分别计算每组两类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平均值并给出描述性统计值, 由于一、二年生草本和灌木/半灌木的生活型分别仅包含1个物种, 因此未包含在不同物种组比较分析中。

为探讨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间的耦合关系, 我们采用Person相关分析, 分析了叶片C、N、P含量之间及其与计量比值之间的关系。异速生长方程的表达式为y = αxβ, 方程两边经过对数转化后得到logy = logα + βlogx。其中xy代表不同的计量指标, β即异速生长指数。若β与1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则计量指标间为异速生长关系。故对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进行以10为底的对数转换, 使其满足正态分布后进行指标间异速生长分析。异速生长方程的拟合采用标准主轴回归(SMA)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检验斜率β与1的差异性(Warton et al., 2006)并估算异速生长方程斜率的置信区间(Pitman, 1939), 最后利用似然比检验方法, 检验斜率在生长季各个时期之间的异质性(Warton & Weber, 2002)。

为分析各功能类群植物的叶片化学计量指标随季节变化的趋势, 我们采用了普通最小二乘法(OLS) 进行回归分析, 以各化学计量指标作为因变量, 而取样时间(以儒略日表示)为自变量。为反映各化学计量指标随季节的非线性变化趋势, 我们采用了一元二次方程进行拟合。为分析同一类群的某一计量指标在生长季不同时期的差异, 我们使用了单因素方差分析, 并采用多重比较方法(Tukey’s HSD)进行显著性检验。为比较功能类群、取样时间及二者交互作用对植物叶片化学计量指标变异的贡献率, 我们采用了协方差分析(ANCOVA), 以各化学计量指标作为因变量, 以功能类群、取样时间(以儒略日表示)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作为自变量; 为反映各化学计量指标随季节的非线性变化趋势, 协方差分析中包含了取样时间的一次项和二次项。

所有分析和绘图均在Rstudio 3.6.1中完成。

2 结果

2.1 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值的总体特征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各元素的比值在不同物种及生长季不同时期间存在较大变异(表2; 附录I)。其中, 叶片N、P含量、C:N和C:P的变异最大, 其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3倍以上; 其次是N:P, 其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相差1倍; 而叶片C含量的变异最小。具体而言, 126个植物样本的叶片C含量分布范围为369.88-474.75 mg·g-1, 平均值为433.45 (±19.51) mg·g-1; 叶片N含量的分布范围为15.30-53.79 mg·g-1, 平均值为28.08 (±8.19) mg·g-1; 叶片P含量的分布范围为0.80-3.60 mg·g-1, 平均值为1.56 (±0.49) mg·g-1; 叶片C:N的分布范围为8.33-30.23, 平均值为16.67 (±4.58); 叶片C:P的分布范围为118.13-573.06, 平均值为302.60 (±88.31); 叶片N:P的分布区间为12.81-29.33, 平均值为18.32 (±3.24)(表2)。

Table 2
表2
表2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功能类群植物叶片碳(C)、氮(N)、磷(P)含量及计量比值
Table 2Leaf carbon (C),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concentrations and ratios among different functional groups of typical steppe in Nei Mongol
功能类群
Functional group
样本数
Sample number
平均值
Mean
最小值
Minimum
最大值
Maximum
标准偏差
Standard deviation
变异系数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碳含量
C concentration (mg·g-1)
发育类群
Phylogenetic group
单子叶 Monocotyledons70431.87a391.36468.8318.20.04
双子叶 Dicotyledons56435.43a369.88474.7521.030.05
生活型
Life form
多年生禾草 Perennial grasses42443.66a413.25468.8311.360.03
多年生杂类草 Perennial forbs70429.13b390.53474.7519.890.05
全部 All126433.45369.88474.7519.510.05
氮含量
N concentration (mg·g-1)
发育类群
Phylogenetic group
单子叶 Monocotyledons7024.69b15.3048.146.350.26
双子叶 Dicotyledons5632.33a20.9053.798.290.26
生活型
Life form
多年生禾草 Perennial grasses4223.50b15.3035.255.130.22
多年生杂类草 Perennial forbs7029.85a17.0053.798.420.28
全部 All12628.0815.3053.798.190.29
磷含量
P concentration (mg·g-1)
发育类群
Phylogenetic group
单子叶 Monocotyledons701.41b0.803.090.440.31
双子叶 Dicotyledons561.75a1.043.600.490.28
生活型
Life form
多年生禾草 Perennial grasses421.22b0.801.990.250.20
多年生杂类草 Perennial forbs701.75a1.083.600.510.29
全部 All1261.560.803.600.490.31
C:N发育类群
Phylogenetic group
单子叶 Monocotyledons7018.55a8.4830.234.430.24
双子叶 Dicotyledons5614.32b8.3321.853.590.25
生活型
Life form
多年生禾草 Perennial grasses4219.76a12.3630.234.280.22
多年生杂类草 Perennial forbs7015.44b8.3323.093.990.26
全部 All12616.678.3330.234.580.27
C:P发育类群
Phylogenetic group
单子叶 Monocotyledons70330.93a130.66573.0691.160.28
双子叶 Dicotyledons56267.19b118.13423.1470.720.26
生活型
Life form
多年生禾草 Perennial grasses42378.07a218.89573.0674.780.20
多年生杂类草 Perennial forbs70262.79b118.13423.1468.440.26
全部 All126302.60118.13573.0688.310.29
N:P发育类群
Phylogenetic group
单子叶 Monocotyledons7017.95a12.8129.333.520.20
双子叶 Dicotyledons5618.78a13.7626.992.800.15
生活型
Life form
多年生禾草 Perennial grasses4219.50a14.2629.333.590.18
多年生杂类草 Perennial forbs7017.16b12.8123.622.340.14
全部 All12618.3212.8129.333.240.18
平均值后的不同小写字母代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叶片C、N、P含量及计量比值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following mean values repres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leaf C, N, P contents and ratios of different functional groups (p < 0.05).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2 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值间的关系

叶片C含量与P含量、C:N及C:P之间存在显著但较弱的相关性(|r| < 0.45, p < 0.05), 而N含量与C:N、C:P, P含量与C:P、C:N, C:N与C:P以及N含量与P含量之间均呈显著且较强的负相关关系(|r| > 0.75, p < 0.05)(图2, 图3)。因为N含量与C:P、P含量与C:N及C:N与C:P之间的关系是N与P含量关系的间接体现, 故接下来的异速生长分析主要关注N含量与C:N、P含量与C:P以及N与P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物种间叶片N含量与C:N、叶片P含量与C:P以及叶片N与P含量间关系的斜率在生长季不同时期间均无显著差异(表3)。其中叶片N含量与C:N的共同斜率为-0.99 (95%置信区间: CI = -1.03- -0.95), 叶片P含量与C:P的共同斜率为-1.04 (95%置信区间: CI = -1.07- -1.01), 叶片N含量与P含量的共同斜率为1.11 (95%置信区间: CI = 0.97-1.26); 这三组关系斜率的绝对值均与1.0无显著差异(p > 0.05), 说明这三组关系均为等速生长关系。

图2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碳(C)、氮(N)、磷(P)含量及计量比值间的相关性。

Fig. 2Correlation between leaf carbon (C),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contents and their ratios in a typical steppe in Nei Mongol.



图3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碳氮比(C:N)与氮(N)含量(A)、碳磷比(C:P)与磷(P)含量(B)及N含量与P含量(C)间的关系。

Fig. 3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f C:N and nitrogen (N) concentration (A), C:P and phosphorus (P) concentration (B), and N and P concentration (C) among species in a typical steppe in Nei Mongol.



Table 3
表3
表3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碳氮比(C:N)与氮(N)含量、碳磷比(C:P)与磷(P)含量及氮(N)含量与磷(P)含量的标准主轴(SMA)回归参数在不同季节间的差异
Table 3Parameters for leaf C:N and nitrogen (N) concentration, C:P and phosphorus (P) concentration, N and P concentration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 of typical steppe in Nei Mongol analyzed by Standard Main Axis (SMA) regression
组别
Group
C:N-NC:P-PP-N
斜率 SlopeR2p斜率 SlopeR2p斜率 SlopeR2p
06-02-1.04 (-1.16, -0.93)0.96<0.001-1.04 (-1.11, -0.97)0.99<0.0011.68 (1.26, 2.23)0.70<0.001
06-17-1.00 (-1.10, -0.90)0.96<0.001-1.03 (-1.12, -0.95)0.97<0.0011.16 (0.87, 1.53)0.71<0.001
07-02-0.95 (-1.03, -0.88)0.98<0.001-0.98 (-1.06, -0.90)0.97<0.0010.98 (0.72, 1.32)0.67<0.001
07-17-0.97 (-1.07, -0.87)0.96<0.001-1.05 (-1.15, -0.96)0.97<0.0010.97 (0.68, 1.38)0.54<0.001
08-02-0.97 (-1.05, -0.89)0.98<0.001-1.02 (-1.12, -0.93)0.97<0.0010.90 (0.65, 1.24)0.62<0.001
08-17-1.03 (-1.17, -0.90)0.94<0.001-1.10 (-1.23, -0.98)0.95<0.0011.08 (0.76, 1.54)0.54<0.001
09-02-1.03 (-1.13, -0.93)0.97<0.001-1.08 (-1.16, -1.01)0.98<0.0011.13 (0.80, 1.60)0.55<0.001
共同斜率
Common slope
斜率异质性
Heterogeneity of slopes
共同斜率
Common slope
斜率异质性
Heterogeneity of slopes
共同斜率
Common slope
斜率异质性
Heterogeneity of slopes
全部 All-0.99 (-1.03, -0.95)p = 0.77-1.04 (-1.07, -1.01)p = 0.581.11 (0.97, 1.26)p = 0.10
括号内数值为斜率95%的置信区间。
Data in brackets is 95% confidence interval for the slope.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3 不同类群叶片C、N、P含量及计量比值的季节变化

将所调查的物种按系统发育类型分为单子叶和双子叶两类; 按生活型分为多年生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两类(表1)。结果显示, 叶片C含量在单、双子叶类群间无显著差异(p > 0.05), 而N、P含量在两类群间则均具有显著差异(p < 0.05)(表2), 其中, 单子叶植物的N、P含量显著低于双子叶植物(p < 0.05)。叶片C:N、C:P在单、双子叶植物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单子叶植物的C:N和C:P显著高于双子叶植物(p < 0.05); 相反, 叶片N:P在这两类植物间无显著性差异(表2)。

在生长季内, 双子叶植物的叶片C含量随生长季的推移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峰值出现在7月底8月初; 而单子叶植物的叶片C含量无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图4; 附录II)。单、双子叶植物的叶片N、P含量均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趋势, 但在两个类群间并不完全同步(图4; 附录II)。单、双子叶植物叶片N、P含量在整个生长季均呈下降趋势, 但单子叶植物叶片N、P含量均在7月底8月初达到最低, 而8月中旬之后又有所上升; 双子叶植物叶片N、P含量则随季节持续下降, 在9月初达到最低。

图4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内蒙古典型草原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叶片碳(C)、氮(N)、磷(P)含量(A、B、C)及计量比值(D、E、F)的季节动态(平均值±标准偏差)。回归图中的实线表示特定功能类群的特定计量指标随生长季的推移有显著变化(p < 0.05), 虚线表示特定功能类群的特定计量指标随生长季的推移有边缘显著变化趋势(0.05 < p < 0.1)。

Fig. 4Seasonal dynamics of leaf carbon (C),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concentrations (A, B, C) and their ratios (D, E, F) in monocotyledons and dicotyledons in a typical steppe in Nei Mongol (mean ± SD). The solid line in the regression diagram indicates that the specific index of certain group has a significant change trend with growing season (p < 0.05). The dashed line indicates that the specific index of certain group has a marginal significant change trend with growing season (0.05 < p < 0.1).



单、双子叶植物叶片C:N、C:P在生长季前期均表现为上升趋势, 但单子叶植物叶片C:N、C:P均在7月底8月初达到最高, 而在之后又有所下降; 双子叶植物叶片C:N、C:P则持续上升, 在9月初达到最高(图4; 附录II)。双子叶植物的N:P无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趋势; 单子叶植物的N:P随生长季的推移呈单调下降趋势(图4; 附录II)。

叶片C、N、P含量和叶片C:N、C:P、N:P在多年生禾草、多年生杂类草两种生活型间均差异显著(p < 0.05)(表2)。其中, 多年生禾草叶片N、P含量显著低于多年生杂类草(p < 0.05), 而叶片C含量和C:N、C:P、N:P显著高于多年生杂类草(p < 0.05)(表2)。

叶片C、P含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多年生禾草与多年生杂类草之间并不同步(图5; 附录II)。多年生禾草叶片C、P含量均无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趋势; 而随生长季的推移, 多年生杂类草叶片C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峰值出现在7月底8月初, P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在7月底8月初达到最低。叶片N含量的季节变化在多年生禾草与多年生杂类草植物间大致同步, 具体表现为叶片N含量在生长季前期逐渐下降, 在7月底至8月初达到最低, 而在之后又有所上升(图5; 附录II)。

图5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内蒙古典型草原多年生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叶片碳(C)、氮(N)、磷(P)含量(A、B、C)及计量比值(D、E、F)的季节动态(平均值±标准偏差)。回归图中的实线表示特定功能类群的特定计量指标随生长季的推移有显著变化趋势(p < 0.05), 虚线表示特定功能类群的特定计量指标随生长季的推移有边缘显著变化趋势(0.05 < p < 0.1)。

Fig. 5Seasonal dynamics of leaf carbon (C),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concentrations (A, B, C) and their ratios (D, E, F) in perennial grasses and perennial forbs of typical steppe in Nei Mongol (mean ± SD). The solid line in the regression diagram indicates that the specific index of certain group has a significant change trend with growing season (p < 0.05). The dashed line indicates that the specific index of certain group has a marginal significant change trend with growing season (0.05 < p < 0.1).



植物叶片C:N的季节变化在多年生禾草与多年生杂类草间大致同步, 具体表现为叶片C:N在生长季前期逐渐上升, 在7月底至8月初达到最高, 而在之后又略有下降(图5; 附录II)。相反, 叶片C:P、N:P随季节的变化在多年生禾草与多年生杂类草间并不同步。随生长季推移, 多年生禾草叶片C:P无显著变化趋势, N:P呈下降趋势, 而多年生杂类草叶片C:P、N:P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底8月初和7月中旬(图5; 附录II)。

2.4 叶片C、N、P含量及计量比值的整体变异分解

叶片C、N、P含量及计量比值受采样时间和功能类群影响的程度不同(表4)。在单子叶和双子叶两个类群间, 采样时间是叶片C、N、P含量变异的最大来源(p < 0.05); 叶片N、P含量也受发育类群以及采样时间和发育类群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叶片C:N、C:P的变异主要受采样时间的影响, 其次为发育类群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叶片N:P的变异主要来自采样时间, 其次为采样时间和发育类群的交互作用(表4A)。

Table 4
表4
表4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发育类群和生活型植物叶片碳(C)、氮(N)、磷(P)含量及其比值的协方差分析(ANCOVA)参数
Table 4Parameters for leaf carbon (C),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concentrations and ratios among different phylogenetic groups and life forms of typical steppe in Nei Mongol analyzed by Analysis of Covariance (ANCOVA)
参数 Parameter发育类群 Phylogenetic group
变异来源 Source of variation离差平方和 SS均方 MSF
碳含量
C concentration (mg·g-1)
发育类群 Phylogenetic group396395.91.15
采样日期2 Sampling date22 8672 867.28.33**
采样日期 Sampling date1 7411 740.65.06*
发育类群×采样日期2 Phylogenetic group × Sampling date2169168.60.49
发育类群×采样日期 Phylogenetic group × Sampling date1 0881 088.43.16?
氮含量
N concentration (mg·g-1)
发育类群 Phylogenetic group1 8151 815.261.89***
采样日期2 Sampling date2491490.716.73***
采样日期 Sampling date2 2802 279.777.73***
发育类群×采样日期2 Phylogenetic group × Sampling date29393.13.17?
发育类群×采样日期 Phylogenetic group × Sampling date184183.76.26*
磷含量
P concentration (mg·g-1)
发育类群 Phylogenetic group3.483.4822.78***
采样日期2 Sampling date22.182.1814.25***
采样日期 Sampling date4.864.8631.82***
发育类群×采样日期2 Phylogenetic group × Sampling date20.030.030.20
发育类群×采样日期 Phylogenetic group × Sampling date1.401.409.18**
C:N发育类群 Phylogenetic group554.8554.856.52***
采样日期2 Sampling date2135.2135.213.78***
采样日期 Sampling date696.9696.970.80***
发育类群×采样日期2 Phylogenetic group × Sampling date247.847.84.87*
发育类群×采样日期 Phylogenetic group × Sampling date5.55.50.56
C:P发育类群 Phylogenetic group126 456126 45623.29***
采样日期2 Sampling date242 93442 9347.91**
采样日期 Sampling date118 984118 98421.92***
发育类群×采样日期2 Phylogenetic group × Sampling date25 7985 7981.07
发育类群×采样日期 Phylogenetic group × Sampling date29 43929 4395.42*
N:P发育类群 Phylogenetic group20.920.92.13
采样日期2 Sampling date20.20.220.02
采样日期 Sampling date51.551.55.26*
发育类群×采样日期2 Phylogenetic group × Sampling date214.714.751.51
发育类群×采样日期 Phylogenetic group × Sampling date46.946.94.80*
参数 Parameter生活型 Life form
变异来源 Source of variation离差平方和 SS均方 MSF
碳含量
C concentration (mg·g-1)
生活型 Life form5 5425 54220.83***
采样日期2 Sampling date22 5122 5129.44**
采样日期 Sampling date1 8101 8106.80*
生活型×采样日期2 Life form × Sampling date210100.04
生活型×采样日期 Life form × Sampling date38380.14
氮含量
N concentration (mg·g-1)
生活型 Life form1 0601 059.631.75***
采样日期2 Sampling date2526525.515.75***
采样日期 Sampling date1 8331 832.854.92***
生活型×采样日期2 Life form × Sampling date233.10.09
生活型×采样日期 Life form × Sampling date7878.12.34
磷含量
P concentration (mg·g-1)
生活型 Life form7.547.5459.98***
采样日期2 Sampling date22.282.2818.17***
采样日期 Sampling date3.533.5328.10***
生活型×采样日期2 Life form × Sampling date20.580.584.58*
生活型×采样日期 Life form × Sampling date0.760.766.07*
C:N生活型 Life form490.9490.948.07***
采样日期2 Sampling date2149.0149.014.58***
采样日期 Sampling date614.6614.660.17***
生活型×采样日期2 Life form × Sampling date22.12.10.21
生活型×采样日期 Life form × Sampling date3.33.30.32
C:P生活型 Life form348 869348 86988.98***
采样日期2 Sampling date249 51049 51012.63***
采样日期 Sampling date82 88182 88121.14***
生活型×采样日期2 Life form × Sampling date21 1571 1570.30
生活型×采样日期 Life form × Sampling date3 3773 3770.86
N:P生活型 Life form143.7143.7419.92***
采样日期2 Sampling date20.50.460.06
采样日期 Sampling date73.373.310.16**
生活型×采样日期2 Life form × Sampling date234.834.824.83*
生活型×采样日期 Life form × Sampling date32.832.804.55*
分析中所用回归模型为: y ~发育类群+采样日期2 +采样日期+发育类群×采样日期2 +发育类群×采样日期; 或y ~生活型+采样日期2 +采样日期+生活型×采样日期2 +生活型×采样日期。SS, 离差平方和; MS, 均方。F值右上角的不同符号代表不同变异来源对特定计量指标影响的显著程度: ***, p < 0.001; **, p < 0.01; *, p < 0.05; ?, p > 0.05。
Regression models used are: y ~ Phylogenetic group + Sampling date2 + Sampling date + Phylogenetic group × Sampling date2 + Phylogenetic group × Sampling date; or y ~ Life form + Sampling date2 + Sampling date + Life form × Sampling date2 + Life form × Sampling date. SS, sum of squares; MS, mean squares. Different symbols in the upper right corner of F value represen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ources of variation on a particular index: ***, p < 0.001; **, p < 0.01; *, p < 0.05; ?, p > 0.05.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在多年生禾草、多年生杂类草两个类群间, 叶片C、P含量和C:P、N:P的变异主要来自生活型, 其次为采样时间; 其中, 叶片P含量和N:P的变异还受生活型和采样时间的交互作用的影响(表4B)。叶片N含量和C:N的变异主要来自采样时间, 其次为生活型(表4B)。

3 讨论

3.1 叶片C、N、P含量及计量比值的总体特征

C、N和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其化学计量特征能反映植物的养分利用状况和元素平衡特征。本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18种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值的季节性变化。结果发现, 全部物种的叶片平均C、N、P含量分别为433.45 (±19.51)、28.08 (±8.19)和1.56 (±0.49) mg·g-1。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C含量与中国北方草地植物叶片平均C含量(438 mg·g-1, He et al., 2006)基本一致, 低于全球陆生植物叶片平均C含量((464 ± 32.1) mg·g-1,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这表明我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叶片C含量显著低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平均水平, 碳储存能力较弱。而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N含量显著高于我国平均水平((20.2 ± 8.4) mg·g-1, Han et al., 2005; p < 0.05), 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6 ± 12.2) mg·g-1, Elser et al., 2000b; p < 0.05)。这可能是因为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量相对较少, 从而减少了移动性较强的有效氮的淋溶, 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相对充足的氮。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即在全国乃至全球尺度上高纬度地区植物叶片的N含量较高(Elser et al., 2000a; Han et al., 2005)。本研究中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P含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6 ± 0.99) mg·g-1, 韩文轩等, 2009), 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 > 0.05); 二者均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99 ± 1.49) mg·g-1,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有研究(Aerts & Chapin III, 2000; Han et al., 2005)认为, 植物叶片P含量主要受土壤P含量主导, 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P含量处在全球平均水平之下, 这可能是我国植物叶片P含量整体偏低的原因之一(Han et al., 2005; 任书杰等, 2007)。

植物叶片C:N和C:P表征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用来同化C的能力, 因而常被用作反映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指标(Sterner & Elser, 2002; 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本研究发现,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平均C:N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67 ± 4.58 vs. 22.5 ± 10.6;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而C:P则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02.60 ± 88.31 vs. 232 ± 145;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说明我国典型草原区植物N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低, 而P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高。植物叶片的N、P营养元素主要来自土壤, 其中土壤N的来源较为广泛, 而土壤P的获得途径则比较单一(阎恩荣等, 2008), 主要源于岩石母质的风化和淋溶。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处高纬度干旱-半干旱区, 降水量较低, 在保存土壤有效氮的同时减缓了土壤P的释放(He et al., 2008; 宋彦涛等, 2012)。因此, 该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N较为充足而P相对匮乏, 这可能是该地区植物P利用效率较高而N利用效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N和P一般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 因此植物叶片N:P常被用来评价植物受N或P相对限制的情况, 但不同研究采用不同的N:P阈值来判定植物营养元素限制情况。例如, Koerselman和Meuleman (1996)指出, N:P小于14的植物受N的限制, N:P大于16的植物受P的限制。而Güsewell (2004)则通过短期施肥实验发现, N:P小于10时, 植物生长受N限制, N:P大于20时则主要受P限制。这些研究说明, 用来表征植物N、P限制特征的N:P临界比存在不确定性。近期研究表明, 使用临界比为10和20比使用14和16的误差风险低(Yan et al., 2017)。在本研究中, 内蒙古典型草原的18种常见植物中不存在叶片N:P低于10的物种, 也不存在叶片N:P低于14且叶片N含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植物(附录I); 同时, 叶片N:P大于16且叶片P含量低于全球平均值的植物为12种, 占所研究物种的72%, 叶片N:P大于20且叶片P含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植物为3种, 占所研究物种的17% (附录I)。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 相比其他地区的植物来说,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可能更易受P限制。

以往有研究指出, 虽然植物叶片N、P含量随生长季推移存在较大变异, 但N:P则表现出较强的保守性, 支持了利用N:P临界比反映植物营养元素限制情况的可靠性(Santa et al., 1997; ?gren, 2008)。但我们的结果显示, 叶片N:P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在不同类群间具有显著差异。其中, 双子叶植物和多年生杂类草的叶片N:P随季节的变化不显著, 与以往研究的结论一致, 说明其营养元素限制情况未随季节发生显著变化。但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则随季节呈显著下降趋势,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不同。其中, 单子叶植物的N:P由生长季早期的约20下降至生长季后期的约16; 而多年生禾草的N:P由生长季早期的22.5下降至生长季后期的约17。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禾草叶片N:P的季节性趋势说明, 虽然这两类植物的限制性营养元素在生长季不同时期未发生转变(均为P限制), 但营养元素限制程度则随生长季推移而显著减弱。这些结果说明, 当采用N:P判断植物营养元素限制情况时, 应注意研究的类群及数据采集的季节。

以往研究发现, 植物组织中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值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反映了植物体内营养元素间内在的耦合机制(Elser et al., 2010), 本文结果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其中, 叶片N含量与C:N、叶片P含量与C:P以及叶片N含量与P含量都呈显著的强相关关系, 说明植物叶片N、P元素本身表现出很强的耦合关系, 而植物叶片C含量与N、P含量之间并未表现出直接的关系, 而是通过C:N、C:P计量比值来体现C-N、C-P的耦合关系, 而且这种耦合关系由叶片N、P含量主导。这一结果与牛得草等(2013)杨阔等(2010)张文彦等(2010)的发现一致。尽管叶片N、P含量和C:N、C:P均随季节而变化, 在不同功能类群间也有显著差异, 但叶片N含量与C:N、叶片P含量与C:P以及叶片N含量与P含量都呈现出等速生长关系, 且在生长季的不同时期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这一结果进一步印证了植物叶片C-N、C-P、N-P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

3.2 不同类群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值的季节变化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值不仅随生长季节而变化, 在不同功能类群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在单子叶和双子叶两个类群间, 叶片C、N、P含量及C:N、C:P、N:P的变异均主要来自采样时间的不同, 而在多年生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间, 除叶片N含量和C:N的变异主要受采样时间的影响之外, 叶片C、P含量和C:P、N:P的变异则主要来自生活型的不同。由于采样时间的不同而导致的叶片化学计量指标的差异主要反映了植物自身在不同物候期的生物学特征, 而功能类群对叶片化学计量指标的影响则主要体现了功能类群对营养元素吸收利用的特异性表现。我们的结果显示, 多年生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两种生活型类群间具有较为不同的营养元素吸收利用特性。

糖类等有机物是C在植物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 在生长季前期叶片光合作用强, 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糖类等有机物大量积累, 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叶片C含量在生长季前期均呈上升趋势; 而在生长季后期, 叶片光合作用减弱, 从而使叶片积累的有机物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耗, 因而不同类群叶片C含量均有所下降。虽然叶片C含量在生长季不同时期具有一定的变化, 但与叶片N、P含量相比, 叶片C含量的季节变异最小。这一结果印证了在其他生态系统类型中的发现。例如: 牛得草等(2013)对阿拉善荒漠区6种主要灌木植物叶片元素含量的研究发现, 叶片C含量的季节变异显著小于N、P含量; 而刘万德等(2015)研究了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6种优势植物种叶片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随植物生长发育的变化, 也发现C含量的整体变异最小。这些结果均表明了C作为植物体生长发育最主要的结构性物质, 其季节变异相对于作为功能性元素的N、P较小。

作为功能性元素, 叶片N、P含量会随植物生长各个阶段所进行的主要生理功能而发生变化, 因而在生长季的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异。以往基于一次性采样得到的大尺度化学计量学结果, 通常忽略了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性差异, 这可能增加以往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在生长季前期, 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叶片N、P含量均较高, 随着生长季节的推移呈下降趋势。吴统贵等(2010b)研究了杭州湾滨海湿地3种草本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的季节变化, 发现叶片N、P含量均在生长初期显著大于其他生长季节; 而李征等(2012)发现滨海盐地碱蓬叶片N含量随生长季节的推移呈显著减小的趋势, 本研究结果与之类似。

在生长季前期, 植物叶片细胞具有快速分裂能力, 通过大量吸收N、P物质合成蛋白质和核酸来实现细胞快速增殖, 所以生长季前期植物叶片N、P含量最高(孙书存和陈灵芝, 2001; 吴统贵等, 2010b)。随着植物的生长, 叶片细胞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快速积累有机物, 导致叶片N、P浓度被逐渐稀释, 叶片N、P含量快速降低(吴统贵等, 2010b; 牛得草等, 2013)。在生长季中后期, 单子叶植物叶片N、P含量又略有回升, 这一现象在多年生杂类草类群中同样存在, 但在双子叶植物中不明显。不同功能类群在生长季中后期所表现出来的营养元素的差异性变化可能是因为不同功能类群物候期的异步性, 也可能是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吸收根系自身的功能差异。比如, 单子叶和多年生杂类草两个功能类群共有的百合科葱属(Allium)植物根系在8、9月份会对营养元素进行奢侈吸收(吴统贵等, 2010b), 这可能使得这两类物种叶片N、P含量在生长季后期有所升高。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重吸收作用是指植物在落叶前将养分转移到其他活性组织中从而有效保存养分的现象, 从而造成叶片营养元素浓度会在落叶期出现明显的下降, 因而是影响植物叶片化学计量指标季节动态的重要过程。但本研究发现, 植物叶片N、P含量并没有表现出这一现象。对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杂类草, 其叶片N、P含量均在生长季后期有升高现象。这种现象可能说明养分重吸收现象在温带草原植物中不显著, 或者是因为采样时养分重吸收过程尚未发生。在锡林浩特地区, 大部分研究物种在9月初仍处在花果期, 9月末10月初才进入枯黄、落叶期, 因而本文的研究时间可能未涵盖植物养分重吸收的阶段, 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评估养分重吸收对叶片营养元素季节动态的影响。此外, 本研究发现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叶片C:N、C:P在生长季前期均较低, 随着生长季节的推移呈上升趋势, 与叶片N、P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Santa et al., 1997; ?gren, 2008; 牛得草等, 2013)一致, 进一步表明植物叶片C:N、C:P的季节变化主要由叶片N、P含量主导。叶片N:P随生长季的变化在不同功能类群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其中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随生长季推移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说明对于这两类植物而言, 由于叶片细胞伸长扩大所造成的N的稀释效应强于P, 这可能和不同植物类群对N、P的特异性吸收有关。

本研究显示, 单子叶植物的叶片N、P含量低于双子叶植物, 而叶片C:N、C:P则高于双子叶植物; 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含量低于多年生杂类草, 而叶片C含量和C:N、C:P、N:P则高于多年生杂类草, 这些结果与以往的研究一致。例如, Thompson等(1997)指出, 与单子叶植物相比, 双子叶植物叶片养分含量更高。Aerts (1996)研究发现, 禾本科植物叶片N、P含量一般较低。李玉霖等(2010)的研究表明, 非禾本科草本植物叶片N、P含量显著高于禾本科植物。以上结果均说明, 不同功能类群植物因养分适应策略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营养生态位分化。Tilman (1982)在竞争资源比例模型里指出营养元素含量较低的物种容易在养分匮乏的环境中长期生存。在本研究中, 叶片营养元素含量较低的单子叶、多年生禾草类植物有较强的养分利用效率, 能高效利用N、P营养元素同化更多的C, 具有较低的光合速率和生长速率, 在受贫瘠养分环境胁迫时的抵抗能力较强; 而营养元素含量较高的双子叶、多年生杂类草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强, 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生长速率, 对外界环境养分的竞争能力较强(Poorter & Bongers, 2006; Shipley et al., 2006)。综上所述, N、P含量较低的植物会倾向于在N限制或P限制的环境中成为优势种(Tilman, 1997)。在我国内蒙古典型草原, 占单子叶植物主体的多年生禾草类植物, 例如大针茅、羊草等, 因其较低的叶片N、P含量, 从而成为草地的主要优势种。

附录I

内蒙古典型草原18种常见植物叶片碳(C)、氮(N)、磷(P)含量的季节变化

Supplement I Seasonal variation of leaf leaf carbon (C),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concentrations in 18 common plants of typical steppe in Nei Mongol, China

https://www.plant-ecology.com/fileup/1005-264X/PDF/cjpe.2020.0105-S1.pdf

附录II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碳(C)、氮(N)、磷(P)含量及其比值季节变化趋势的普通最小二乘回归(OLS)分析参数

Supplement II Parameters of seasonal trends for leaf carbon (C),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concentrations and ratios of typical steppe in Nei Mongol, China, analyzed by Ordinary Least Square (OLS) regression

https://www.plant-ecology.com/fileup/1005-264X/PDF/cjpe.2020.0105-S2.pdf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Aerts R (1996). Nutrient resorption from senescing leaves of perennials: Are there general patterns?
Journal of Ecology, 84, 597-608.

DOI:10.2307/2261481URL [本文引用: 1]

Aerts R, Chapin Ⅲ FS (2000). The mineral nutrition of wild plants revisited: a re-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patterns
Advances in Ecological Research, 30, 1-67.

[本文引用: 3]

?gren GI (2008). Stoichiometry and nutrition of plant growth in natural communitie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39, 153-170.

[本文引用: 2]

Bertalanfy LV (1999). Problems of Life: An Evaluation of Modern Biological Thought. The Commercial Press, Beijing. 141-168.
[本文引用: 1]

Cheng B, Zhao YJ, Zhang WG, An SQ (2010). The research advances and prospect of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Acta Ecologica Sinica, 30, 1628-1637.

[本文引用: 1]

[ 程滨, 赵永军, 张文广, 安树青 (2010).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30, 1628-1637.]

[本文引用: 1]

Cornelissen JHC, Lavorel S, Garnier E, D??az S, Buchmann N, Gurvich DE, Reich PB, Steege H, Morgan HD, van der Heijden MGA, Pausas JG, Poorter H (2003). A handbook of protocols for standardised and easy measurement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worldwide
Australian Journal of Botany, 51, 335-380.

[本文引用: 1]

Dawson TP, Curran PJ (1998). A new technique for interpolating the reflectance red edge pos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19, 2133-2139.

[本文引用: 1]

Elser JJ, Fagan WF, Denno RF, Dobberfuhl DR, Folarin A, Huberty A, Interlandi S, Kilham SS, McCauley E, Schulz KL, Siemann EH, Sterner RW (2000a). Nutritional constraints in terrestrial and freshwater food webs
Nature, 408, 578-580.

URLPMID:11117743 [本文引用: 6]

Elser JJ, Fagan WF, Kerkhoff AJ, Swenson NG, Enquist BJ (2010). Biological stoichiometry of plant production: metabolism, scaling and ecological response to global change
New Phytologist, 186, 593-608.

[本文引用: 3]

Elser JJ, Hayakawa K, Urabe J (2001). Nutrient limitation reduces food quality for zooplankton: daphnia response to seston phosphorus enrichment
Ecology, 82, 898-903.

[本文引用: 1]

Elser JJ, Sterner RW, Gorokhova E, Fagan WF, Markow TA, Cotner JB, Harrison JF, Hobbie SE, Odell GM, Weider LJ (2000b). Biological stoichiometry from genes to ecosystems
Ecology Letters, 3, 540-550.

[本文引用: 1]

Field C, Mooney HA (1986). The photosynthesis-nitrogen relationship in wild plants//Givnish TJ. On the Economy of Plant Form and Fun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25-55.
[本文引用: 1]

Gao SP, Li JX, Xu MC, Chen X, Dai J (2007). Leaf N and P stoichiometry of common species in successional stages of th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Tiantong National Forest Park,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7, 947-952.

[本文引用: 2]

[ 高三平, 李俊祥, 徐明策, 陈熙, 戴洁 (2007). 天童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常见种叶片N、P化学计量学特征
生态学报, 27, 947-952.]

[本文引用: 2]

Güsewell S (2004). N:P ratios in terrestrial plants: variation and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New Phytologist, 164, 243-266.

[本文引用: 1]

Güsewell S, Koerselman W, Verhoeven JTA (2003). Biomass N:P ratios as indicators of nutrient limitation for plant populations in wetlands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3, 372-384.

[本文引用: 1]

Han WX, Fang JY, Guo DL, Zhang Y (2005). Lea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across 753 terrestrial plant species in China
New Phytologist, 168, 377-385.

[本文引用: 11]

Han WX, Wu Y, Tang LY, Chen YH, Li LP, He JS, Fang JY (2009). Leaf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across plant species in Beijing and its periphery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45, 855-860.

[本文引用: 4]

[ 韩文轩, 吴漪, 汤璐瑛, 陈雅涵, 李利平, 贺金生, 方精云 (2009). 北京及周边地区植物叶的碳氮磷元素计量特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 855-860.]

[本文引用: 4]

He JS, Fang J, Wang Z, Guo D, Flynn DFB, Geng Z (2006). Stoichiometry and large-scale patterns of leaf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grassland biomes of China
Oecologia, 149, 115-122.

DOI:10.1007/s00442-006-0425-0URLPMID:16639565 [本文引用: 4]
Nitrogen (N) and carbon-nitrogen (C:N) ratio are key foliar traits with great ecological importance, but their patterns across biomes have only recently been explored. We conducted a systematic census of foliar C, N and C:N ratio for 213 species, from 41 families over 199 research sites across the grassland biomes of China following the same protocol, to explore how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affect leaf N and C:N stoichiometry. Leaf C:N stoichiometry is stable in three distinct climatic regions in Inner Mongolia,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despite considerable variations among co-existing species and among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Our results also show that life form and genus identity explain more than 70% of total variations of foliar N and C:N ratio, while mean growing season temperature and growing season precipitation explained only less than 3%. This suggests that, at the biome scale, temperature affects leaf N mainly through a change in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rather than via temperature itself. When our data were pooled with a global dataset, the previously observed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eaf N and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MAT) at very low MATs, disappeared. Thus, our data do not support the previously proposed biogeochemical hypothesis that low temperature limitations on mineraliza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N availability in soils lead to low leaf N in cold environments.

He JS, Han XG (2010).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searching for unifying principles from individuals to ecosystems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4, 2-6.

[本文引用: 1]

[ 贺金生, 韩兴国 (2010). 生态化学计量学: 探索从个体到生态系统的统一化理论
植物生态学报, 34, 2-6.]

[本文引用: 1]

He JS, Wang L, Flynn DFB, Wang XP, Ma WH, Fang JY (2008). Leaf nitrogen: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across Chinese grassland biomes
Oecologia, 155, 301-310.

URLPMID:18278518 [本文引用: 6]

Hu CC, Lei YB, Tan YH, Sun XC, Xu H, Liu CQ, Liu XY (2019). Plant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utilization under invasive pressure in a montane ecosystem of tropical China
Journal of Ecology, 107, 372-386.

[本文引用: 1]

Hu YS, Yao XY, Liu YH (2014). N and P stoichiometric traits of plant and soil in different forest succession stages in Changbai Mountains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5, 632-638.

URLPMID:24984477 [本文引用: 1]

[ 胡耀升, 么旭阳, 刘艳红 (2014). 长白山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与土壤氮磷的化学计量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25, 632-638.]

PMID:24984477 [本文引用: 1]

Huang JY, Lai RS, Yu HL, Chen WM (2013). Responses of plant and soil C:N:P stoichiometry to N addition in a desert steppe of Ningxia, Northwest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32, 2850-2856.

[本文引用: 1]

[ 黄菊莹, 赖荣生, 余海龙, 陈卫民 (2013). N添加对宁夏荒漠草原植物和土壤C: N: 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32, 2850-2856.]

[本文引用: 1]

Jiang W, Li XQ, Jiang Q, Huang DK, Cheng HG (2006). Kjeldahl method and the elemental analyzer method in measurement of total nitrogen in sediments: comparison and its significance
Geochimica, 35, 319-324.

[本文引用: 1]

[ 江伟, 李心清, 蒋倩, 黄代宽, 程红光 (2006). 凯氏蒸馏法和元素分析仪法测定沉积物中全氮含量的异同及其意义
地球化学, 35, 319-324.]

[本文引用: 1]

Kerkhoff AJ, Enquist BJ, Elser JJ, Fagan WF (2005). Plant allometry, stoichiometry and the temperature-dependence of primary productivity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14, 585-598.

[本文引用: 1]

Koerselman W, Meuleman AFM (1996). The vegetation N:P ratio: a new tool to detect the nature of nutrient limit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33, 1441-1450.

[本文引用: 1]

Lambers H, Chapin III FS, Pons TL (1998). Plant Physiological Ecology. Spinger-Verlag, New York.
URLPMID:30756385 [本文引用: 1]

Li GY, Yang DM, Sun SC (2008).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mina area, lamina mass and petiole mass of 93 temperate woody species vary with leaf habit, leaf form and altitude
Functional Ecology, 22, 557-564.

[本文引用: 1]

Li R, Hu CC, Xu SQ, Wu D, Dong YP, Sun XC, Mao R, Wang XW, Liu XY (2018). Leaf C, N, and P concentrations and their stoichiometry in peatland plants of Da Hinggan Ling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2, 1154-1167.

[本文引用: 1]

[ 李瑞, 胡朝臣, 许士麒, 吴迪, 董玉平, 孙新超, 毛瑢, 王宪伟, 刘学炎 (2018). 大兴安岭泥炭地植物叶片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42, 1154-1167.]

[本文引用: 1]

Li YL, Mao W, Zhao XY, Zhang TH (2010). Lea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in typical desert and desertified regions, north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31, 1716-1725.

[本文引用: 1]

[ 李玉霖, 毛伟, 赵学勇, 张铜会 (2010). 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环境科学, 31, 1716-1725.]

[本文引用: 1]

Li Z, Han L, Liu YH, An SQ, Leng X (2012). C, N and P stoich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in leaves of Suaeda salsa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phase in coastal wetlands of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6, 1054-1061.

[本文引用: 3]

[ 李征, 韩琳, 刘玉虹, 安树青, 冷欣 (2012). 滨海盐地碱蓬不同生长阶段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36, 1054-1061.]

[本文引用: 3]

Liu WD, Su JR, Li SF, Lang XD, Zhang ZJ, Huang XB (2015). Leaf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in dominant tree species of a monsoon broad-leaved evergreen forest in Pu’er, Yunnan Province,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9, 52-62.

[本文引用: 3]

[ 刘万德, 苏建荣, 李帅锋, 郎学东, 张志钧, 黄小波 (2015). 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优势物种不同生长阶段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39, 52-62.]

[本文引用: 3]

Liu WD, Su JR, Li SF, Zhang ZJ, Li ZW (2010). Stoichiometry study of C, N and P in plant and soil at different successional stages of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Pu’er, Yunnan Province
Acta Ecologica Sinica, 30, 6581-6590.

[本文引用: 2]

[ 刘万德, 苏建荣, 李帅锋, 张志钧, 李忠文 (2010). 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植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生态学报, 30, 6581-6590.]

[本文引用: 2]

Liu XZ, Zhou GY, Zhang DQ, Liu SZ, Chu GW, Yan JH (2010). N and P stoichiometry of plant and soil in lower subtropical forest successional series in souther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4, 64-71.

[本文引用: 1]

[ 刘兴诏, 周国逸, 张德强, 刘世忠, 褚国伟, 闫俊华 (2010). 南亚热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与土壤中N、P的化学计量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34, 64-71.]

[本文引用: 1]

Moe SJ, Stelzer RS, Forman MR, Harpole WS, Daufresne T, Yoshida T (2005). Recent advances in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insights for population and community ecology
Oikos, 109, 29-39.

[本文引用: 1]

Niinemets ü, Portsmuth A, Tena D, Tobias M, Matesanz S, Valladares F (2007). Do we underestimate the importance of leaf size in plant economics? Disproportional scaling of support costs within the spectrum of leaf physiognomy
Annals of Botany, 100, 283-303.

[本文引用: 1]

Niklas KJ, Owens T, Reich PB, Cobb ED (2005). Nitrogen/ phosphorus leaf stoichiometry and the scaling of plant growth
Ecology Letters, 8, 636-642.

[本文引用: 2]

Ning ZY, Li YL, Yang HL, Sun DC, Bi JD (2017).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in leaves and fine roots of dominant plants in Horqin Sandy Land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1, 1069-1080.

[本文引用: 1]

[ 宁志英, 李玉霖, 杨红玲, 孙殿超, 毕京东 (2017). 科尔沁沙地主要植物细根和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41, 1069-1080.]

[本文引用: 1]

Niu DC, Li Q, Jiang SG, Chang PJ, Fu H (2013). Seasonal variations of leaf C:N:P stoichiometry of six shrubs in desert of China’s Alxa Plateau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7, 317-325.

[本文引用: 6]

[ 牛得草, 李茜, 江世高, 常佩静, 傅华 (2013). 阿拉善荒漠区6种主要灌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变化
植物生态学报, 37, 317-325.]

[本文引用: 6]

Pitman EJG (1939). A note on normal correlation
Biometrika, 31, 9-12.

[本文引用: 1]

Poorter L, Bongers F (2006). Leaf traits are good predictors of plant performance across 53 rain forest species
Ecology, 87, 1733-1743.

URLPMID:16922323 [本文引用: 1]

Redfield AC (1958).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chemical factors in the environment
American Scientist, 46, 205-221.

[本文引用: 1]

Reich PB, Oleksyn J (2004). Global patterns of plant leaf N and P in relation to temperature and latitud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1, 11001-11006.

URLPMID:15213326 [本文引用: 2]

Reich PB, Tjoelker MG, Machado JL, Oleksyn J (2006). Universal scaling of respiratory metabolism, size and nitrogen in plants
Nature, 439, 457-461.

URLPMID:16437113 [本文引用: 1]

Reiners WA (1986). Complementary models for ecosystems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27, 59-73.

[本文引用: 1]

Ren SJ, Yu GR, Jiang CM, Fang HJ, Sun XM (2012). Stoich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leaf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of 102 dominant species in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the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3, 581-586.

URLPMID:22720597 [本文引用: 1]

[ 任书杰, 于贵瑞, 姜春明, 方华军, 孙晓敏 (2012).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102个优势种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统计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23, 581-586.]

PMID:22720597 [本文引用: 1]

Ren SJ, Yu GR, Tao B, Wang SQ (2007). Lea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across 654 terrestrial plant species in NSTEC
Environmental Science, 28, 2665-2673.

[本文引用: 2]

[ 任书杰, 于贵瑞, 陶波, 王绍强 (2007).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654种植物叶片氮和磷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环境科学, 28, 2665-2673.]

[本文引用: 2]

Santa RI, Rico M, Rapp M, Gallego HA (1997). Seasonal variation in nutrient concentration in leaves and branches of Quercus pyrenaica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8, 651-654.

[本文引用: 2]

Shipley B, Lechowicz MJ, Wright I, Reich PB (2006). Fundamental trade-offs generating the worldwide leaf economics spectrum
Ecology, 87, 535-541.

URLPMID:16602282 [本文引用: 1]

Song YT, Zhou DW, Li Q, Wang P, Huang YX (2012). Lea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in 80 herbaceous plant species of Songnen grassland in Northeast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6, 222-230.

[本文引用: 1]

[ 宋彦涛, 周道玮, 李强, 王平, 黄迎新 (2012). 松嫩草地80种草本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36, 222-230.]

[本文引用: 1]

Sterner RW, Elser JJ (2002).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the Biology of Elements from Molecules to the Biosphe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USA.
[本文引用: 1]

Sun SC, Chen LZ (2001). Leaf nutrient dynamics and resorption efficiency of Quercus liaotungensis in the Dongling mountain region
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 25, 76-82.

[本文引用: 1]

[ 孙书存, 陈灵芝 (2001). 东灵山地区辽东栎叶养分的季节动态与回收效率
植物生态学报, 25, 76-82.]

[本文引用: 1]

Thompson K, Parkinson JA, Band SR, Spencer RE (199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eaf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a regional herbaceous flora
New Phytologist, 136, 679-689.

[本文引用: 1]

Tilman D (1982). Resource Competition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USA. 139-177.
[本文引用: 1]

Tilman D (1997). Mechanisms of plant competiton//Crawley MJ
Plant Ecology. Blackwell Science, Oxford. 239-261.

[本文引用: 1]

Vanni MJ, Flecker AS, Hood JM, Headworth JL (2002). Stoichiometry of nutrient recycling by vertebrates in a tropical stream: linking species identity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processes
Ecology Letters, 5, 285-293.

[本文引用: 1]

Vitousek P (1982). Nutrient cycling and nutrient use efficiency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19, 553-572.

[本文引用: 1]

Wang DM, Yang HM (2011). Carbon and nitrogen stoichiometry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in legumes and grasses
Pratacultural Science, 28, 921-925.

[本文引用: 1]

[ 王冬梅, 杨惠敏 (2011). 4种牧草不同生长期C、N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草业科学, 28, 921-925.]

[本文引用: 1]

Warton DI, Weber NC (2002). Common slope tests for bivariate errors-in-variables models
Biometrical Journal, 44, 161-174.

[本文引用: 1]

Warton DI, Wright I, Falster DS, Westoby M (2006). Bivariate line-fitting methods for allometry
Biological Reviews, 81, 259-291.

URLPMID:16573844 [本文引用: 1]

West GB, Brown JH (2005). The origin of allometric scaling laws in biology from genomes to ecosystems: towards a quantitative unifying theory of biologic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08, 1575-1592.

[本文引用: 1]

Westheimer FH (1987). Why nature chose phosphates
Science, 235, 1173-1178.

URLPMID:2434996 [本文引用: 1]

Wieder WR, Cleveland CC, Smith WK, Todd-Brown K (2015). Future productivity and carbon storage limited by terrestrial nutrient availability
Nature Geoscience, 8, 441-444.

[本文引用: 1]

Wright IJ, Reich PB, Westoby M, Ackerly DD, Baruch Z, Bongers F, Cavender-Bares J, Chapin T, Cornelissen JHC, Diemer M, Flexas J, Garnier E, Groom PK, Gulias J, Hikosaka K, et al. (2004). The worldwide leaf economics spectrum
Nature, 428, 821-827.

URLPMID:15103368 [本文引用: 2]

Wu TG, Chen BF, Xiao YH, Pan YJ, Chen Y, Xiao JH (2010a). Leaf stoichiometry of trees in three forest types in Pearl River Delta, South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4, 58-63.

[本文引用: 2]

[ 吴统贵, 陈步峰, 肖以华, 潘勇军, 陈勇, 萧江华 (2010a). 珠江三角洲3种典型森林类型乔木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
植物生态学报, 34, 58-63.]

[本文引用: 2]

Wu TG, Wu M, Liu L, Xiao JH (2010b). Seasonal variations of lea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of three herbaceous species in Hangzhou Bay coastal wetlands,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4, 23-28.

[本文引用: 4]

[ 吴统贵, 吴明, 刘丽, 萧江华 (2010b). 杭州湾滨海湿地3种草本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学的季节变化
植物生态学报, 34, 23-28.]

[本文引用: 4]

Yan ER, Wang XH, Zhou W (2008). N:P stoichiometry in secondary succession i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Tiantong, East China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Chinese Version), 32, 13-22.

[本文引用: 1]

[ 阎恩荣, 王希华, 周武 (2008). 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植物群落的N:P化学计量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32, 13-22.]

[本文引用: 1]

Yan ZB, Kim NY, Han TS, Fang JY, Han WX (2013). Effect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ertilization on leaf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7, 551-557.

[本文引用: 1]

[ 严正兵, 金南瑛, 韩廷申, 方精云, 韩文轩 (2013). 氮磷施肥对拟南芥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37, 551-557.]

[本文引用: 1]

Yan ZB, Tian D, Han WX, Tang ZY, Fang JY (2017). An assessment on the uncertainty of the nitrogen to phosphorus ratio as a threshold for nutrient limitation in plants
Annals of Botany, 120, 937-942.

URLPMID:29028870 [本文引用: 1]

Yang K, Huang JH, Dong D, Ma WH, He JS (2010). Canopy leaf N and P stoichiometry in grassland communities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4, 17-22.

[本文引用: 1]

[ 杨阔, 黄建辉, 董丹, 马文红, 贺金生 (2010). 青藏高原草地植物群落冠层叶片氮磷化学计量学分析
植物生态学报, 34, 17-22.]

[本文引用: 1]

Yin XR, Liang CZ, Wang LX, Wang W, Liu ZL, Liu XP (2010).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of plant nutrients at different restoration succession stages in typical steppe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4, 39-47.

[本文引用: 1]

[ 银晓瑞, 梁存柱, 王立新, 王炜, 刘钟龄, 刘小平 (2010). 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恢复演替阶段植物养分化学计量学
植物生态学报, 34, 39-47.]

[本文引用: 1]

Zeng DH, Chen GS (2005).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a science to explore the complexity of living systems
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 29, 1007-1019.

[本文引用: 1]

[ 曾德慧, 陈广生 (2005). 生态化学计量学: 复杂生命系统奥秘的探索
植物生态学报, 29, 1007-1019.]

[本文引用: 1]

Zhang JL, Li XN, Zhou ZF, Mang CL (2017). Determination of mineral elements by ICP-OES in different parts of Gordonia longicarpa
Botanical Research, 6, 1-5.

[本文引用: 1]

[ 张金丽, 李向楠, 周稚凡, 马长乐 (2017). ICP-OES法测定长果大头茶不同部位的矿质元素
植物学研究, 6, 1-5.]

[本文引用: 1]

Zhang K, He MZ, Li XR, Tan HJ, Gao YH, Li G, Han GJ, Wu YY (2014). Foliar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of typical desert plants across the Alashan Desert
Acta Ecologica Sinica, 34, 6538-6547.

[本文引用: 3]

[ 张珂, 何明珠, 李新荣, 谭会娟, 高艳红, 李刚, 韩国君, 吴杨杨 (2014). 阿拉善荒漠典型植物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生态学报, 34, 6538-6547.]

[本文引用: 3]

Zhang WY, Fan JW, Zhong HP, Hu ZM, Song LL, Wang N (2010). The nitrogen: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of different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for dominant species of typical steppes in China
Acta Agrestia Sinica, 18, 503-509.

[本文引用: 3]

[ 张文彦, 樊江文, 钟华平, 胡中民, 宋璐璐, 王宁 (2010). 中国典型草原优势植物功能群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草业学报, 18, 503-509.]

[本文引用: 3]

Zhou ZH, Wang CK (2016). Change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and microbes in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during ecosystem succession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0, 1257-1266.

[本文引用: 1]

[ 周正虎, 王传宽 (2016). 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土壤与微生物碳氮磷化学计量关系的变化
植物生态学报, 40, 1257-1266.]

[本文引用: 1]

Zhu JD, Meng TT, Ni J, Su HX, Xie ZQ, Zhang SR, Zheng YR, Xiao CW (2011). Within-leaf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of mature forests in different bioclimatic zones vary with plant functional types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5, 687-698.

[本文引用: 1]

[ 祝介东, 孟婷婷, 倪健, 苏宏新, 谢宗强, 张守仁, 郑元润, 肖春旺 (2011). 不同气候带间成熟林植物叶性状间异速生长关系随功能型的变异
植物生态学报, 35, 687-698.]

[本文引用: 1]

Nutrient resorption from senescing leaves of perennials: Are there general patterns?
1
1996

... 本研究显示, 单子叶植物的叶片N、P含量低于双子叶植物, 而叶片C:N、C:P则高于双子叶植物; 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含量低于多年生杂类草, 而叶片C含量和C:N、C:P、N:P则高于多年生杂类草, 这些结果与以往的研究一致.例如, Thompson等(1997)指出, 与单子叶植物相比, 双子叶植物叶片养分含量更高.Aerts (1996)研究发现, 禾本科植物叶片N、P含量一般较低.李玉霖等(2010)的研究表明, 非禾本科草本植物叶片N、P含量显著高于禾本科植物.以上结果均说明, 不同功能类群植物因养分适应策略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营养生态位分化.Tilman (1982)在竞争资源比例模型里指出营养元素含量较低的物种容易在养分匮乏的环境中长期生存.在本研究中, 叶片营养元素含量较低的单子叶、多年生禾草类植物有较强的养分利用效率, 能高效利用N、P营养元素同化更多的C, 具有较低的光合速率和生长速率, 在受贫瘠养分环境胁迫时的抵抗能力较强; 而营养元素含量较高的双子叶、多年生杂类草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强, 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生长速率, 对外界环境养分的竞争能力较强(Poorter & Bongers, 2006; Shipley et al., 2006).综上所述, N、P含量较低的植物会倾向于在N限制或P限制的环境中成为优势种(Tilman, 1997).在我国内蒙古典型草原, 占单子叶植物主体的多年生禾草类植物, 例如大针茅、羊草等, 因其较低的叶片N、P含量, 从而成为草地的主要优势种. ...

The mineral nutrition of wild plants revisited: a re-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patterns
3
2000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 作为重要的生理指标, C、N、P三种元素的计量比值具有重要的指示功能.C:N和C:P常被用于表征植物利用单位养分(N、P)同化碳的能力, 即养分利用效率(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 而N:P则可以反映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受外界环境限制的情况.一般认为, 当叶片N:P小于10 (或14)时, 植物生长主要受N限制, N:P大于20 (或16)时则主要受P限制(Aerts & Chapin III, 2000; Elser et al., 2000a; Güsewell et al., 2003; Niklas et al., 2005).此外, 研究表明, 植物C、N、P及其比值还可以用来反映生态系统整体的固碳能力及养分利用状态(Han et al., 2005; Wieder et al., 2015; 李瑞等, 2018), 以及解释群落内植物种间竞争与共存的关系(Elser et al., 2000b; Hu et al., 2019).因此, 探索植物体内的C、N、P含量及其比值有助于认识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资源限制状况.叶片作为植物的重要营养器官, 元素含量易于测定, 成为了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

... C、N和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其化学计量特征能反映植物的养分利用状况和元素平衡特征.本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18种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值的季节性变化.结果发现, 全部物种的叶片平均C、N、P含量分别为433.45 (±19.51)、28.08 (±8.19)和1.56 (±0.49) mg·g-1.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C含量与中国北方草地植物叶片平均C含量(438 mg·g-1, He et al., 2006)基本一致, 低于全球陆生植物叶片平均C含量((464 ± 32.1) mg·g-1,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这表明我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叶片C含量显著低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平均水平, 碳储存能力较弱.而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N含量显著高于我国平均水平((20.2 ± 8.4) mg·g-1, Han et al., 2005; p < 0.05), 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6 ± 12.2) mg·g-1, Elser et al., 2000b; p < 0.05).这可能是因为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量相对较少, 从而减少了移动性较强的有效氮的淋溶, 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相对充足的氮.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即在全国乃至全球尺度上高纬度地区植物叶片的N含量较高(Elser et al., 2000a; Han et al., 2005).本研究中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P含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6 ± 0.99) mg·g-1, 韩文轩等, 2009), 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 > 0.05); 二者均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99 ± 1.49) mg·g-1,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有研究(Aerts & Chapin III, 2000; Han et al., 2005)认为, 植物叶片P含量主要受土壤P含量主导, 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P含量处在全球平均水平之下, 这可能是我国植物叶片P含量整体偏低的原因之一(Han et al., 2005; 任书杰等, 2007). ...

Stoichiometry and nutrition of plant growth in natural communities
2
2008

... 以往有研究指出, 虽然植物叶片N、P含量随生长季推移存在较大变异, 但N:P则表现出较强的保守性, 支持了利用N:P临界比反映植物营养元素限制情况的可靠性(Santa et al., 1997; ?gren, 2008).但我们的结果显示, 叶片N:P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在不同类群间具有显著差异.其中, 双子叶植物和多年生杂类草的叶片N:P随季节的变化不显著, 与以往研究的结论一致, 说明其营养元素限制情况未随季节发生显著变化.但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则随季节呈显著下降趋势,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不同.其中, 单子叶植物的N:P由生长季早期的约20下降至生长季后期的约16; 而多年生禾草的N:P由生长季早期的22.5下降至生长季后期的约17.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禾草叶片N:P的季节性趋势说明, 虽然这两类植物的限制性营养元素在生长季不同时期未发生转变(均为P限制), 但营养元素限制程度则随生长季推移而显著减弱.这些结果说明, 当采用N:P判断植物营养元素限制情况时, 应注意研究的类群及数据采集的季节. ...

... 在生长季前期, 植物叶片细胞具有快速分裂能力, 通过大量吸收N、P物质合成蛋白质和核酸来实现细胞快速增殖, 所以生长季前期植物叶片N、P含量最高(孙书存和陈灵芝, 2001; 吴统贵等, 2010b).随着植物的生长, 叶片细胞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快速积累有机物, 导致叶片N、P浓度被逐渐稀释, 叶片N、P含量快速降低(吴统贵等, 2010b; 牛得草等, 2013).在生长季中后期, 单子叶植物叶片N、P含量又略有回升, 这一现象在多年生杂类草类群中同样存在, 但在双子叶植物中不明显.不同功能类群在生长季中后期所表现出来的营养元素的差异性变化可能是因为不同功能类群物候期的异步性, 也可能是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吸收根系自身的功能差异.比如, 单子叶和多年生杂类草两个功能类群共有的百合科葱属(Allium)植物根系在8、9月份会对营养元素进行奢侈吸收(吴统贵等, 2010b), 这可能使得这两类物种叶片N、P含量在生长季后期有所升高.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重吸收作用是指植物在落叶前将养分转移到其他活性组织中从而有效保存养分的现象, 从而造成叶片营养元素浓度会在落叶期出现明显的下降, 因而是影响植物叶片化学计量指标季节动态的重要过程.但本研究发现, 植物叶片N、P含量并没有表现出这一现象.对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杂类草, 其叶片N、P含量均在生长季后期有升高现象.这种现象可能说明养分重吸收现象在温带草原植物中不显著, 或者是因为采样时养分重吸收过程尚未发生.在锡林浩特地区, 大部分研究物种在9月初仍处在花果期, 9月末10月初才进入枯黄、落叶期, 因而本文的研究时间可能未涵盖植物养分重吸收的阶段, 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评估养分重吸收对叶片营养元素季节动态的影响.此外, 本研究发现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叶片C:N、C:P在生长季前期均较低, 随着生长季节的推移呈上升趋势, 与叶片N、P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Santa et al., 1997; ?gren, 2008; 牛得草等, 2013)一致, 进一步表明植物叶片C:N、C:P的季节变化主要由叶片N、P含量主导.叶片N:P随生长季的变化在不同功能类群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其中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随生长季推移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说明对于这两类植物而言, 由于叶片细胞伸长扩大所造成的N的稀释效应强于P, 这可能和不同植物类群对N、P的特异性吸收有关. ...

1
1999

... 随着生态学的快速发展, 其各个分支学科在日益细化的同时也在相互渗透和整合, 使得生态学研究方法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之下, 由生态化学计量学与生态学代谢理论(MTE)结合而衍生的异速生长理论, 尝试将生态学各层次的格局和过程联系起来, 对从个体水平到生态系统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进行了整合(Vanni et al., 2002; Elser et al., 2010), 推动了植物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研究.植物异速生长研究始于生物量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分配研究, 通常指不同器官相对生长速率不同的现象(Bertalanfy, 1999).目前植物异速生长研究已扩展到从微观的基因水平到宏观的生态系统水平(West & Brown, 2005), 其中, 植物叶片性状的异速生长关系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Niinemets et al., 2007; Li et al., 2008).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是重要的叶片性状, 其中叶片N、P含量作为叶经济谱所涵盖的功能性状而被广泛关注(Wright et al., 2004).但目前有关叶片元素含量异速生长的研究多集中于较大空间尺度的格局分析(Wright et al., 2004; 祝介东等, 2011), 小尺度异速生长关系的季节动态研究则关注较少. ...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1
2010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1
2010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A handbook of protocols for standardised and easy measurement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worldwide
1
2003

... 在2019年生长季的6-9月, 每隔15天进行一次样方调查(具体调查日期为6月2日、6月17日、7月2日、7月17日、8月2日、8月17日和9月2日).每次调查时随机选取5个1 m × 1 m的小样方, 针对样方内共有的植物, 选取长势良好、向阳、无病害植株(每种5-10株), 每株采集5-15枚包含完整叶脉、基部以及顶端的整个叶片(不含叶柄、叶鞘)并混合为一个样品(Cornelissen et al., 2003).具体采样物种的名称和物候期记录详见表1.将采集到的植物叶片以纸质信封保存并迅速运回实验室, 在65 ℃条件下烘干至恒质量.烘干后的植物样品用球磨仪研磨, 个别样品辅以手动研磨, 将磨细的样品过100目筛, 放在干燥离心管中加以标号保存.叶片C、N含量用元素分析仪(vario EL cube CHNOS Elemental Analyzer, Elementar Analysensysteme GmbH, Hanau, Germany)测定(江伟等, 2006); 叶片P含量采用HNO3消解- ICP-OES法(张金丽等, 2017)测定, 采用的仪器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AP 6300 ICP-OES Spectrometer, Thermo Fisher, Waltham, USA).所有测试均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完成. ...

A new technique for interpolating the reflectance red edge position
1
1998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Nutritional constraints in terrestrial and freshwater food webs
6
2000

... 作为重要的生理指标, C、N、P三种元素的计量比值具有重要的指示功能.C:N和C:P常被用于表征植物利用单位养分(N、P)同化碳的能力, 即养分利用效率(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 而N:P则可以反映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受外界环境限制的情况.一般认为, 当叶片N:P小于10 (或14)时, 植物生长主要受N限制, N:P大于20 (或16)时则主要受P限制(Aerts & Chapin III, 2000; Elser et al., 2000a; Güsewell et al., 2003; Niklas et al., 2005).此外, 研究表明, 植物C、N、P及其比值还可以用来反映生态系统整体的固碳能力及养分利用状态(Han et al., 2005; Wieder et al., 2015; 李瑞等, 2018), 以及解释群落内植物种间竞争与共存的关系(Elser et al., 2000b; Hu et al., 2019).因此, 探索植物体内的C、N、P含量及其比值有助于认识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资源限制状况.叶片作为植物的重要营养器官, 元素含量易于测定, 成为了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

... C、N和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其化学计量特征能反映植物的养分利用状况和元素平衡特征.本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18种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值的季节性变化.结果发现, 全部物种的叶片平均C、N、P含量分别为433.45 (±19.51)、28.08 (±8.19)和1.56 (±0.49) mg·g-1.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C含量与中国北方草地植物叶片平均C含量(438 mg·g-1, He et al., 2006)基本一致, 低于全球陆生植物叶片平均C含量((464 ± 32.1) mg·g-1,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这表明我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叶片C含量显著低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平均水平, 碳储存能力较弱.而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N含量显著高于我国平均水平((20.2 ± 8.4) mg·g-1, Han et al., 2005; p < 0.05), 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6 ± 12.2) mg·g-1, Elser et al., 2000b; p < 0.05).这可能是因为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量相对较少, 从而减少了移动性较强的有效氮的淋溶, 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相对充足的氮.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即在全国乃至全球尺度上高纬度地区植物叶片的N含量较高(Elser et al., 2000a; Han et al., 2005).本研究中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P含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6 ± 0.99) mg·g-1, 韩文轩等, 2009), 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 > 0.05); 二者均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99 ± 1.49) mg·g-1,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有研究(Aerts & Chapin III, 2000; Han et al., 2005)认为, 植物叶片P含量主要受土壤P含量主导, 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P含量处在全球平均水平之下, 这可能是我国植物叶片P含量整体偏低的原因之一(Han et al., 2005; 任书杰等, 2007). ...

... < 0.05).这可能是因为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量相对较少, 从而减少了移动性较强的有效氮的淋溶, 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相对充足的氮.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即在全国乃至全球尺度上高纬度地区植物叶片的N含量较高(Elser et al., 2000a; Han et al., 2005).本研究中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P含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6 ± 0.99) mg·g-1, 韩文轩等, 2009), 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 > 0.05); 二者均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99 ± 1.49) mg·g-1,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有研究(Aerts & Chapin III, 2000; Han et al., 2005)认为, 植物叶片P含量主要受土壤P含量主导, 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P含量处在全球平均水平之下, 这可能是我国植物叶片P含量整体偏低的原因之一(Han et al., 2005; 任书杰等, 2007). ...

... ,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有研究(Aerts & Chapin III, 2000; Han et al., 2005)认为, 植物叶片P含量主要受土壤P含量主导, 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P含量处在全球平均水平之下, 这可能是我国植物叶片P含量整体偏低的原因之一(Han et al., 2005; 任书杰等, 2007). ...

... 植物叶片C:N和C:P表征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用来同化C的能力, 因而常被用作反映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指标(Sterner & Elser, 2002; 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本研究发现,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平均C:N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67 ± 4.58 vs. 22.5 ± 10.6;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而C:P则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02.60 ± 88.31 vs. 232 ± 145;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说明我国典型草原区植物N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低, 而P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高.植物叶片的N、P营养元素主要来自土壤, 其中土壤N的来源较为广泛, 而土壤P的获得途径则比较单一(阎恩荣等, 2008), 主要源于岩石母质的风化和淋溶.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处高纬度干旱-半干旱区, 降水量较低, 在保存土壤有效氮的同时减缓了土壤P的释放(He et al., 2008; 宋彦涛等, 2012).因此, 该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N较为充足而P相对匮乏, 这可能是该地区植物P利用效率较高而N利用效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

... < 0.05), 而C:P则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02.60 ± 88.31 vs. 232 ± 145;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说明我国典型草原区植物N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低, 而P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高.植物叶片的N、P营养元素主要来自土壤, 其中土壤N的来源较为广泛, 而土壤P的获得途径则比较单一(阎恩荣等, 2008), 主要源于岩石母质的风化和淋溶.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处高纬度干旱-半干旱区, 降水量较低, 在保存土壤有效氮的同时减缓了土壤P的释放(He et al., 2008; 宋彦涛等, 2012).因此, 该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N较为充足而P相对匮乏, 这可能是该地区植物P利用效率较高而N利用效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

Biological stoichiometry of plant production: metabolism, scaling and ecological response to global change
3
2010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 随着生态学的快速发展, 其各个分支学科在日益细化的同时也在相互渗透和整合, 使得生态学研究方法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之下, 由生态化学计量学与生态学代谢理论(MTE)结合而衍生的异速生长理论, 尝试将生态学各层次的格局和过程联系起来, 对从个体水平到生态系统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进行了整合(Vanni et al., 2002; Elser et al., 2010), 推动了植物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研究.植物异速生长研究始于生物量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分配研究, 通常指不同器官相对生长速率不同的现象(Bertalanfy, 1999).目前植物异速生长研究已扩展到从微观的基因水平到宏观的生态系统水平(West & Brown, 2005), 其中, 植物叶片性状的异速生长关系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Niinemets et al., 2007; Li et al., 2008).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是重要的叶片性状, 其中叶片N、P含量作为叶经济谱所涵盖的功能性状而被广泛关注(Wright et al., 2004).但目前有关叶片元素含量异速生长的研究多集中于较大空间尺度的格局分析(Wright et al., 2004; 祝介东等, 2011), 小尺度异速生长关系的季节动态研究则关注较少. ...

... 以往研究发现, 植物组织中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值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反映了植物体内营养元素间内在的耦合机制(Elser et al., 2010), 本文结果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其中, 叶片N含量与C:N、叶片P含量与C:P以及叶片N含量与P含量都呈显著的强相关关系, 说明植物叶片N、P元素本身表现出很强的耦合关系, 而植物叶片C含量与N、P含量之间并未表现出直接的关系, 而是通过C:N、C:P计量比值来体现C-N、C-P的耦合关系, 而且这种耦合关系由叶片N、P含量主导.这一结果与牛得草等(2013)杨阔等(2010)张文彦等(2010)的发现一致.尽管叶片N、P含量和C:N、C:P均随季节而变化, 在不同功能类群间也有显著差异, 但叶片N含量与C:N、叶片P含量与C:P以及叶片N含量与P含量都呈现出等速生长关系, 且在生长季的不同时期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这一结果进一步印证了植物叶片C-N、C-P、N-P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 ...

Nutrient limitation reduces food quality for zooplankton: daphnia response to seston phosphorus enrichment
1
2001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Biological stoichiometry from genes to ecosystems
1
2000

... 作为重要的生理指标, C、N、P三种元素的计量比值具有重要的指示功能.C:N和C:P常被用于表征植物利用单位养分(N、P)同化碳的能力, 即养分利用效率(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 而N:P则可以反映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受外界环境限制的情况.一般认为, 当叶片N:P小于10 (或14)时, 植物生长主要受N限制, N:P大于20 (或16)时则主要受P限制(Aerts & Chapin III, 2000; Elser et al., 2000a; Güsewell et al., 2003; Niklas et al., 2005).此外, 研究表明, 植物C、N、P及其比值还可以用来反映生态系统整体的固碳能力及养分利用状态(Han et al., 2005; Wieder et al., 2015; 李瑞等, 2018), 以及解释群落内植物种间竞争与共存的关系(Elser et al., 2000b; Hu et al., 2019).因此, 探索植物体内的C、N、P含量及其比值有助于认识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资源限制状况.叶片作为植物的重要营养器官, 元素含量易于测定, 成为了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

1
1986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天童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常见种叶片N、P化学计量学特征
2
2007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天童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常见种叶片N、P化学计量学特征
2
2007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N:P ratios in terrestrial plants: variation and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1
2004

... N和P一般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 因此植物叶片N:P常被用来评价植物受N或P相对限制的情况, 但不同研究采用不同的N:P阈值来判定植物营养元素限制情况.例如, Koerselman和Meuleman (1996)指出, N:P小于14的植物受N的限制, N:P大于16的植物受P的限制.而Güsewell (2004)则通过短期施肥实验发现, N:P小于10时, 植物生长受N限制, N:P大于20时则主要受P限制.这些研究说明, 用来表征植物N、P限制特征的N:P临界比存在不确定性.近期研究表明, 使用临界比为10和20比使用14和16的误差风险低(Yan et al., 2017).在本研究中, 内蒙古典型草原的18种常见植物中不存在叶片N:P低于10的物种, 也不存在叶片N:P低于14且叶片N含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植物(附录I); 同时, 叶片N:P大于16且叶片P含量低于全球平均值的植物为12种, 占所研究物种的72%, 叶片N:P大于20且叶片P含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植物为3种, 占所研究物种的17% (附录I).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 相比其他地区的植物来说,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可能更易受P限制. ...

Biomass N:P ratios as indicators of nutrient limitation for plant populations in wetlands
1
2003

... 作为重要的生理指标, C、N、P三种元素的计量比值具有重要的指示功能.C:N和C:P常被用于表征植物利用单位养分(N、P)同化碳的能力, 即养分利用效率(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 而N:P则可以反映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受外界环境限制的情况.一般认为, 当叶片N:P小于10 (或14)时, 植物生长主要受N限制, N:P大于20 (或16)时则主要受P限制(Aerts & Chapin III, 2000; Elser et al., 2000a; Güsewell et al., 2003; Niklas et al., 2005).此外, 研究表明, 植物C、N、P及其比值还可以用来反映生态系统整体的固碳能力及养分利用状态(Han et al., 2005; Wieder et al., 2015; 李瑞等, 2018), 以及解释群落内植物种间竞争与共存的关系(Elser et al., 2000b; Hu et al., 2019).因此, 探索植物体内的C、N、P含量及其比值有助于认识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资源限制状况.叶片作为植物的重要营养器官, 元素含量易于测定, 成为了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

Lea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across 753 terrestrial plant species in China
11
2005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 ;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 作为重要的生理指标, C、N、P三种元素的计量比值具有重要的指示功能.C:N和C:P常被用于表征植物利用单位养分(N、P)同化碳的能力, 即养分利用效率(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 而N:P则可以反映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受外界环境限制的情况.一般认为, 当叶片N:P小于10 (或14)时, 植物生长主要受N限制, N:P大于20 (或16)时则主要受P限制(Aerts & Chapin III, 2000; Elser et al., 2000a; Güsewell et al., 2003; Niklas et al., 2005).此外, 研究表明, 植物C、N、P及其比值还可以用来反映生态系统整体的固碳能力及养分利用状态(Han et al., 2005; Wieder et al., 2015; 李瑞等, 2018), 以及解释群落内植物种间竞争与共存的关系(Elser et al., 2000b; Hu et al., 2019).因此, 探索植物体内的C、N、P含量及其比值有助于认识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资源限制状况.叶片作为植物的重要营养器官, 元素含量易于测定, 成为了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C、N和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其化学计量特征能反映植物的养分利用状况和元素平衡特征.本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18种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值的季节性变化.结果发现, 全部物种的叶片平均C、N、P含量分别为433.45 (±19.51)、28.08 (±8.19)和1.56 (±0.49) mg·g-1.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C含量与中国北方草地植物叶片平均C含量(438 mg·g-1, He et al., 2006)基本一致, 低于全球陆生植物叶片平均C含量((464 ± 32.1) mg·g-1,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这表明我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叶片C含量显著低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平均水平, 碳储存能力较弱.而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N含量显著高于我国平均水平((20.2 ± 8.4) mg·g-1, Han et al., 2005; p < 0.05), 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6 ± 12.2) mg·g-1, Elser et al., 2000b; p < 0.05).这可能是因为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量相对较少, 从而减少了移动性较强的有效氮的淋溶, 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相对充足的氮.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即在全国乃至全球尺度上高纬度地区植物叶片的N含量较高(Elser et al., 2000a; Han et al., 2005).本研究中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P含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6 ± 0.99) mg·g-1, 韩文轩等, 2009), 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 > 0.05); 二者均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99 ± 1.49) mg·g-1,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有研究(Aerts & Chapin III, 2000; Han et al., 2005)认为, 植物叶片P含量主要受土壤P含量主导, 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P含量处在全球平均水平之下, 这可能是我国植物叶片P含量整体偏低的原因之一(Han et al., 2005; 任书杰等, 2007). ...

... ; Han et al., 2005).本研究中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P含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6 ± 0.99) mg·g-1, 韩文轩等, 2009), 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 > 0.05); 二者均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99 ± 1.49) mg·g-1,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有研究(Aerts & Chapin III, 2000; Han et al., 2005)认为, 植物叶片P含量主要受土壤P含量主导, 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P含量处在全球平均水平之下, 这可能是我国植物叶片P含量整体偏低的原因之一(Han et al., 2005; 任书杰等, 2007). ...

... ; Han et al., 2005)认为, 植物叶片P含量主要受土壤P含量主导, 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P含量处在全球平均水平之下, 这可能是我国植物叶片P含量整体偏低的原因之一(Han et al., 2005; 任书杰等, 2007). ...

... )认为, 植物叶片P含量主要受土壤P含量主导, 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P含量处在全球平均水平之下, 这可能是我国植物叶片P含量整体偏低的原因之一(Han et al., 2005; 任书杰等, 2007). ...

北京及周边地区植物叶的碳氮磷元素计量特征
4
2009

... 作为重要的生理指标, C、N、P三种元素的计量比值具有重要的指示功能.C:N和C:P常被用于表征植物利用单位养分(N、P)同化碳的能力, 即养分利用效率(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 而N:P则可以反映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受外界环境限制的情况.一般认为, 当叶片N:P小于10 (或14)时, 植物生长主要受N限制, N:P大于20 (或16)时则主要受P限制(Aerts & Chapin III, 2000; Elser et al., 2000a; Güsewell et al., 2003; Niklas et al., 2005).此外, 研究表明, 植物C、N、P及其比值还可以用来反映生态系统整体的固碳能力及养分利用状态(Han et al., 2005; Wieder et al., 2015; 李瑞等, 2018), 以及解释群落内植物种间竞争与共存的关系(Elser et al., 2000b; Hu et al., 2019).因此, 探索植物体内的C、N、P含量及其比值有助于认识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资源限制状况.叶片作为植物的重要营养器官, 元素含量易于测定, 成为了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C、N和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其化学计量特征能反映植物的养分利用状况和元素平衡特征.本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18种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值的季节性变化.结果发现, 全部物种的叶片平均C、N、P含量分别为433.45 (±19.51)、28.08 (±8.19)和1.56 (±0.49) mg·g-1.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C含量与中国北方草地植物叶片平均C含量(438 mg·g-1, He et al., 2006)基本一致, 低于全球陆生植物叶片平均C含量((464 ± 32.1) mg·g-1,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这表明我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叶片C含量显著低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平均水平, 碳储存能力较弱.而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N含量显著高于我国平均水平((20.2 ± 8.4) mg·g-1, Han et al., 2005; p < 0.05), 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6 ± 12.2) mg·g-1, Elser et al., 2000b; p < 0.05).这可能是因为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量相对较少, 从而减少了移动性较强的有效氮的淋溶, 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相对充足的氮.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即在全国乃至全球尺度上高纬度地区植物叶片的N含量较高(Elser et al., 2000a; Han et al., 2005).本研究中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P含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6 ± 0.99) mg·g-1, 韩文轩等, 2009), 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 > 0.05); 二者均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99 ± 1.49) mg·g-1,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有研究(Aerts & Chapin III, 2000; Han et al., 2005)认为, 植物叶片P含量主要受土壤P含量主导, 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P含量处在全球平均水平之下, 这可能是我国植物叶片P含量整体偏低的原因之一(Han et al., 2005; 任书杰等, 2007). ...

... 植物叶片C:N和C:P表征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用来同化C的能力, 因而常被用作反映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指标(Sterner & Elser, 2002; 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本研究发现,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平均C:N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67 ± 4.58 vs. 22.5 ± 10.6;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而C:P则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02.60 ± 88.31 vs. 232 ± 145;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说明我国典型草原区植物N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低, 而P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高.植物叶片的N、P营养元素主要来自土壤, 其中土壤N的来源较为广泛, 而土壤P的获得途径则比较单一(阎恩荣等, 2008), 主要源于岩石母质的风化和淋溶.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处高纬度干旱-半干旱区, 降水量较低, 在保存土壤有效氮的同时减缓了土壤P的释放(He et al., 2008; 宋彦涛等, 2012).因此, 该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N较为充足而P相对匮乏, 这可能是该地区植物P利用效率较高而N利用效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

北京及周边地区植物叶的碳氮磷元素计量特征
4
2009

... 作为重要的生理指标, C、N、P三种元素的计量比值具有重要的指示功能.C:N和C:P常被用于表征植物利用单位养分(N、P)同化碳的能力, 即养分利用效率(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 而N:P则可以反映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受外界环境限制的情况.一般认为, 当叶片N:P小于10 (或14)时, 植物生长主要受N限制, N:P大于20 (或16)时则主要受P限制(Aerts & Chapin III, 2000; Elser et al., 2000a; Güsewell et al., 2003; Niklas et al., 2005).此外, 研究表明, 植物C、N、P及其比值还可以用来反映生态系统整体的固碳能力及养分利用状态(Han et al., 2005; Wieder et al., 2015; 李瑞等, 2018), 以及解释群落内植物种间竞争与共存的关系(Elser et al., 2000b; Hu et al., 2019).因此, 探索植物体内的C、N、P含量及其比值有助于认识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资源限制状况.叶片作为植物的重要营养器官, 元素含量易于测定, 成为了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C、N和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其化学计量特征能反映植物的养分利用状况和元素平衡特征.本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18种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值的季节性变化.结果发现, 全部物种的叶片平均C、N、P含量分别为433.45 (±19.51)、28.08 (±8.19)和1.56 (±0.49) mg·g-1.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C含量与中国北方草地植物叶片平均C含量(438 mg·g-1, He et al., 2006)基本一致, 低于全球陆生植物叶片平均C含量((464 ± 32.1) mg·g-1,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这表明我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叶片C含量显著低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平均水平, 碳储存能力较弱.而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N含量显著高于我国平均水平((20.2 ± 8.4) mg·g-1, Han et al., 2005; p < 0.05), 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6 ± 12.2) mg·g-1, Elser et al., 2000b; p < 0.05).这可能是因为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量相对较少, 从而减少了移动性较强的有效氮的淋溶, 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相对充足的氮.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即在全国乃至全球尺度上高纬度地区植物叶片的N含量较高(Elser et al., 2000a; Han et al., 2005).本研究中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P含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6 ± 0.99) mg·g-1, 韩文轩等, 2009), 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 > 0.05); 二者均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99 ± 1.49) mg·g-1,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有研究(Aerts & Chapin III, 2000; Han et al., 2005)认为, 植物叶片P含量主要受土壤P含量主导, 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P含量处在全球平均水平之下, 这可能是我国植物叶片P含量整体偏低的原因之一(Han et al., 2005; 任书杰等, 2007). ...

... 植物叶片C:N和C:P表征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用来同化C的能力, 因而常被用作反映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指标(Sterner & Elser, 2002; 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本研究发现,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平均C:N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67 ± 4.58 vs. 22.5 ± 10.6;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而C:P则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02.60 ± 88.31 vs. 232 ± 145;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说明我国典型草原区植物N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低, 而P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高.植物叶片的N、P营养元素主要来自土壤, 其中土壤N的来源较为广泛, 而土壤P的获得途径则比较单一(阎恩荣等, 2008), 主要源于岩石母质的风化和淋溶.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处高纬度干旱-半干旱区, 降水量较低, 在保存土壤有效氮的同时减缓了土壤P的释放(He et al., 2008; 宋彦涛等, 2012).因此, 该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N较为充足而P相对匮乏, 这可能是该地区植物P利用效率较高而N利用效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

Stoichiometry and large-scale patterns of leaf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grassland biomes of China
4
2006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C、N和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其化学计量特征能反映植物的养分利用状况和元素平衡特征.本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18种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值的季节性变化.结果发现, 全部物种的叶片平均C、N、P含量分别为433.45 (±19.51)、28.08 (±8.19)和1.56 (±0.49) mg·g-1.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C含量与中国北方草地植物叶片平均C含量(438 mg·g-1, He et al., 2006)基本一致, 低于全球陆生植物叶片平均C含量((464 ± 32.1) mg·g-1,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这表明我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叶片C含量显著低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平均水平, 碳储存能力较弱.而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N含量显著高于我国平均水平((20.2 ± 8.4) mg·g-1, Han et al., 2005; p < 0.05), 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6 ± 12.2) mg·g-1, Elser et al., 2000b; p < 0.05).这可能是因为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量相对较少, 从而减少了移动性较强的有效氮的淋溶, 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相对充足的氮.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即在全国乃至全球尺度上高纬度地区植物叶片的N含量较高(Elser et al., 2000a; Han et al., 2005).本研究中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P含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6 ± 0.99) mg·g-1, 韩文轩等, 2009), 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 > 0.05); 二者均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99 ± 1.49) mg·g-1,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有研究(Aerts & Chapin III, 2000; Han et al., 2005)认为, 植物叶片P含量主要受土壤P含量主导, 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P含量处在全球平均水平之下, 这可能是我国植物叶片P含量整体偏低的原因之一(Han et al., 2005; 任书杰等, 2007). ...

生态化学计量学: 探索从个体到生态系统的统一化理论
1
2010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生态化学计量学: 探索从个体到生态系统的统一化理论
1
2010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Leaf nitrogen: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across Chinese grassland biomes
6
2008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植物叶片C:N和C:P表征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用来同化C的能力, 因而常被用作反映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指标(Sterner & Elser, 2002; 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本研究发现,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平均C:N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67 ± 4.58 vs. 22.5 ± 10.6;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而C:P则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02.60 ± 88.31 vs. 232 ± 145;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说明我国典型草原区植物N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低, 而P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高.植物叶片的N、P营养元素主要来自土壤, 其中土壤N的来源较为广泛, 而土壤P的获得途径则比较单一(阎恩荣等, 2008), 主要源于岩石母质的风化和淋溶.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处高纬度干旱-半干旱区, 降水量较低, 在保存土壤有效氮的同时减缓了土壤P的释放(He et al., 2008; 宋彦涛等, 2012).因此, 该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N较为充足而P相对匮乏, 这可能是该地区植物P利用效率较高而N利用效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

Plant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utilization under invasive pressure in a montane ecosystem of tropical China
1
2019

... 作为重要的生理指标, C、N、P三种元素的计量比值具有重要的指示功能.C:N和C:P常被用于表征植物利用单位养分(N、P)同化碳的能力, 即养分利用效率(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 而N:P则可以反映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受外界环境限制的情况.一般认为, 当叶片N:P小于10 (或14)时, 植物生长主要受N限制, N:P大于20 (或16)时则主要受P限制(Aerts & Chapin III, 2000; Elser et al., 2000a; Güsewell et al., 2003; Niklas et al., 2005).此外, 研究表明, 植物C、N、P及其比值还可以用来反映生态系统整体的固碳能力及养分利用状态(Han et al., 2005; Wieder et al., 2015; 李瑞等, 2018), 以及解释群落内植物种间竞争与共存的关系(Elser et al., 2000b; Hu et al., 2019).因此, 探索植物体内的C、N、P含量及其比值有助于认识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资源限制状况.叶片作为植物的重要营养器官, 元素含量易于测定, 成为了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

长白山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与土壤氮磷的化学计量特征
1
2014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长白山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与土壤氮磷的化学计量特征
1
2014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N添加对宁夏荒漠草原植物和土壤C: N: 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
2013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N添加对宁夏荒漠草原植物和土壤C: N: 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
2013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凯氏蒸馏法和元素分析仪法测定沉积物中全氮含量的异同及其意义
1
2006

... 在2019年生长季的6-9月, 每隔15天进行一次样方调查(具体调查日期为6月2日、6月17日、7月2日、7月17日、8月2日、8月17日和9月2日).每次调查时随机选取5个1 m × 1 m的小样方, 针对样方内共有的植物, 选取长势良好、向阳、无病害植株(每种5-10株), 每株采集5-15枚包含完整叶脉、基部以及顶端的整个叶片(不含叶柄、叶鞘)并混合为一个样品(Cornelissen et al., 2003).具体采样物种的名称和物候期记录详见表1.将采集到的植物叶片以纸质信封保存并迅速运回实验室, 在65 ℃条件下烘干至恒质量.烘干后的植物样品用球磨仪研磨, 个别样品辅以手动研磨, 将磨细的样品过100目筛, 放在干燥离心管中加以标号保存.叶片C、N含量用元素分析仪(vario EL cube CHNOS Elemental Analyzer, Elementar Analysensysteme GmbH, Hanau, Germany)测定(江伟等, 2006); 叶片P含量采用HNO3消解- ICP-OES法(张金丽等, 2017)测定, 采用的仪器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AP 6300 ICP-OES Spectrometer, Thermo Fisher, Waltham, USA).所有测试均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完成. ...

凯氏蒸馏法和元素分析仪法测定沉积物中全氮含量的异同及其意义
1
2006

... 在2019年生长季的6-9月, 每隔15天进行一次样方调查(具体调查日期为6月2日、6月17日、7月2日、7月17日、8月2日、8月17日和9月2日).每次调查时随机选取5个1 m × 1 m的小样方, 针对样方内共有的植物, 选取长势良好、向阳、无病害植株(每种5-10株), 每株采集5-15枚包含完整叶脉、基部以及顶端的整个叶片(不含叶柄、叶鞘)并混合为一个样品(Cornelissen et al., 2003).具体采样物种的名称和物候期记录详见表1.将采集到的植物叶片以纸质信封保存并迅速运回实验室, 在65 ℃条件下烘干至恒质量.烘干后的植物样品用球磨仪研磨, 个别样品辅以手动研磨, 将磨细的样品过100目筛, 放在干燥离心管中加以标号保存.叶片C、N含量用元素分析仪(vario EL cube CHNOS Elemental Analyzer, Elementar Analysensysteme GmbH, Hanau, Germany)测定(江伟等, 2006); 叶片P含量采用HNO3消解- ICP-OES法(张金丽等, 2017)测定, 采用的仪器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AP 6300 ICP-OES Spectrometer, Thermo Fisher, Waltham, USA).所有测试均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完成. ...

Plant allometry, stoichiometry and the temperature-dependence of primary productivity
1
2005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The vegetation N:P ratio: a new tool to detect the nature of nutrient limitation
1
1996

... N和P一般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 因此植物叶片N:P常被用来评价植物受N或P相对限制的情况, 但不同研究采用不同的N:P阈值来判定植物营养元素限制情况.例如, Koerselman和Meuleman (1996)指出, N:P小于14的植物受N的限制, N:P大于16的植物受P的限制.而Güsewell (2004)则通过短期施肥实验发现, N:P小于10时, 植物生长受N限制, N:P大于20时则主要受P限制.这些研究说明, 用来表征植物N、P限制特征的N:P临界比存在不确定性.近期研究表明, 使用临界比为10和20比使用14和16的误差风险低(Yan et al., 2017).在本研究中, 内蒙古典型草原的18种常见植物中不存在叶片N:P低于10的物种, 也不存在叶片N:P低于14且叶片N含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植物(附录I); 同时, 叶片N:P大于16且叶片P含量低于全球平均值的植物为12种, 占所研究物种的72%, 叶片N:P大于20且叶片P含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植物为3种, 占所研究物种的17% (附录I).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 相比其他地区的植物来说,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可能更易受P限制. ...

1
1998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mina area, lamina mass and petiole mass of 93 temperate woody species vary with leaf habit, leaf form and altitude
1
2008

... 随着生态学的快速发展, 其各个分支学科在日益细化的同时也在相互渗透和整合, 使得生态学研究方法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之下, 由生态化学计量学与生态学代谢理论(MTE)结合而衍生的异速生长理论, 尝试将生态学各层次的格局和过程联系起来, 对从个体水平到生态系统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进行了整合(Vanni et al., 2002; Elser et al., 2010), 推动了植物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研究.植物异速生长研究始于生物量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分配研究, 通常指不同器官相对生长速率不同的现象(Bertalanfy, 1999).目前植物异速生长研究已扩展到从微观的基因水平到宏观的生态系统水平(West & Brown, 2005), 其中, 植物叶片性状的异速生长关系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Niinemets et al., 2007; Li et al., 2008).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是重要的叶片性状, 其中叶片N、P含量作为叶经济谱所涵盖的功能性状而被广泛关注(Wright et al., 2004).但目前有关叶片元素含量异速生长的研究多集中于较大空间尺度的格局分析(Wright et al., 2004; 祝介东等, 2011), 小尺度异速生长关系的季节动态研究则关注较少. ...

大兴安岭泥炭地植物叶片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
1
2018

... 作为重要的生理指标, C、N、P三种元素的计量比值具有重要的指示功能.C:N和C:P常被用于表征植物利用单位养分(N、P)同化碳的能力, 即养分利用效率(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 而N:P则可以反映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受外界环境限制的情况.一般认为, 当叶片N:P小于10 (或14)时, 植物生长主要受N限制, N:P大于20 (或16)时则主要受P限制(Aerts & Chapin III, 2000; Elser et al., 2000a; Güsewell et al., 2003; Niklas et al., 2005).此外, 研究表明, 植物C、N、P及其比值还可以用来反映生态系统整体的固碳能力及养分利用状态(Han et al., 2005; Wieder et al., 2015; 李瑞等, 2018), 以及解释群落内植物种间竞争与共存的关系(Elser et al., 2000b; Hu et al., 2019).因此, 探索植物体内的C、N、P含量及其比值有助于认识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资源限制状况.叶片作为植物的重要营养器官, 元素含量易于测定, 成为了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

大兴安岭泥炭地植物叶片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
1
2018

... 作为重要的生理指标, C、N、P三种元素的计量比值具有重要的指示功能.C:N和C:P常被用于表征植物利用单位养分(N、P)同化碳的能力, 即养分利用效率(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 而N:P则可以反映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受外界环境限制的情况.一般认为, 当叶片N:P小于10 (或14)时, 植物生长主要受N限制, N:P大于20 (或16)时则主要受P限制(Aerts & Chapin III, 2000; Elser et al., 2000a; Güsewell et al., 2003; Niklas et al., 2005).此外, 研究表明, 植物C、N、P及其比值还可以用来反映生态系统整体的固碳能力及养分利用状态(Han et al., 2005; Wieder et al., 2015; 李瑞等, 2018), 以及解释群落内植物种间竞争与共存的关系(Elser et al., 2000b; Hu et al., 2019).因此, 探索植物体内的C、N、P含量及其比值有助于认识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资源限制状况.叶片作为植物的重要营养器官, 元素含量易于测定, 成为了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

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1
2010

... 本研究显示, 单子叶植物的叶片N、P含量低于双子叶植物, 而叶片C:N、C:P则高于双子叶植物; 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含量低于多年生杂类草, 而叶片C含量和C:N、C:P、N:P则高于多年生杂类草, 这些结果与以往的研究一致.例如, Thompson等(1997)指出, 与单子叶植物相比, 双子叶植物叶片养分含量更高.Aerts (1996)研究发现, 禾本科植物叶片N、P含量一般较低.李玉霖等(2010)的研究表明, 非禾本科草本植物叶片N、P含量显著高于禾本科植物.以上结果均说明, 不同功能类群植物因养分适应策略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营养生态位分化.Tilman (1982)在竞争资源比例模型里指出营养元素含量较低的物种容易在养分匮乏的环境中长期生存.在本研究中, 叶片营养元素含量较低的单子叶、多年生禾草类植物有较强的养分利用效率, 能高效利用N、P营养元素同化更多的C, 具有较低的光合速率和生长速率, 在受贫瘠养分环境胁迫时的抵抗能力较强; 而营养元素含量较高的双子叶、多年生杂类草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强, 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生长速率, 对外界环境养分的竞争能力较强(Poorter & Bongers, 2006; Shipley et al., 2006).综上所述, N、P含量较低的植物会倾向于在N限制或P限制的环境中成为优势种(Tilman, 1997).在我国内蒙古典型草原, 占单子叶植物主体的多年生禾草类植物, 例如大针茅、羊草等, 因其较低的叶片N、P含量, 从而成为草地的主要优势种. ...

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1
2010

... 本研究显示, 单子叶植物的叶片N、P含量低于双子叶植物, 而叶片C:N、C:P则高于双子叶植物; 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含量低于多年生杂类草, 而叶片C含量和C:N、C:P、N:P则高于多年生杂类草, 这些结果与以往的研究一致.例如, Thompson等(1997)指出, 与单子叶植物相比, 双子叶植物叶片养分含量更高.Aerts (1996)研究发现, 禾本科植物叶片N、P含量一般较低.李玉霖等(2010)的研究表明, 非禾本科草本植物叶片N、P含量显著高于禾本科植物.以上结果均说明, 不同功能类群植物因养分适应策略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营养生态位分化.Tilman (1982)在竞争资源比例模型里指出营养元素含量较低的物种容易在养分匮乏的环境中长期生存.在本研究中, 叶片营养元素含量较低的单子叶、多年生禾草类植物有较强的养分利用效率, 能高效利用N、P营养元素同化更多的C, 具有较低的光合速率和生长速率, 在受贫瘠养分环境胁迫时的抵抗能力较强; 而营养元素含量较高的双子叶、多年生杂类草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强, 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生长速率, 对外界环境养分的竞争能力较强(Poorter & Bongers, 2006; Shipley et al., 2006).综上所述, N、P含量较低的植物会倾向于在N限制或P限制的环境中成为优势种(Tilman, 1997).在我国内蒙古典型草原, 占单子叶植物主体的多年生禾草类植物, 例如大针茅、羊草等, 因其较低的叶片N、P含量, 从而成为草地的主要优势种. ...

滨海盐地碱蓬不同生长阶段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
3
2012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作为功能性元素, 叶片N、P含量会随植物生长各个阶段所进行的主要生理功能而发生变化, 因而在生长季的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异.以往基于一次性采样得到的大尺度化学计量学结果, 通常忽略了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性差异, 这可能增加以往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在生长季前期, 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叶片N、P含量均较高, 随着生长季节的推移呈下降趋势.吴统贵等(2010b)研究了杭州湾滨海湿地3种草本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的季节变化, 发现叶片N、P含量均在生长初期显著大于其他生长季节; 而李征等(2012)发现滨海盐地碱蓬叶片N含量随生长季节的推移呈显著减小的趋势, 本研究结果与之类似. ...

滨海盐地碱蓬不同生长阶段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
3
2012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作为功能性元素, 叶片N、P含量会随植物生长各个阶段所进行的主要生理功能而发生变化, 因而在生长季的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异.以往基于一次性采样得到的大尺度化学计量学结果, 通常忽略了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性差异, 这可能增加以往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在生长季前期, 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叶片N、P含量均较高, 随着生长季节的推移呈下降趋势.吴统贵等(2010b)研究了杭州湾滨海湿地3种草本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的季节变化, 发现叶片N、P含量均在生长初期显著大于其他生长季节; 而李征等(2012)发现滨海盐地碱蓬叶片N含量随生长季节的推移呈显著减小的趋势, 本研究结果与之类似. ...

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优势物种不同生长阶段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3
2015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糖类等有机物是C在植物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 在生长季前期叶片光合作用强, 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糖类等有机物大量积累, 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叶片C含量在生长季前期均呈上升趋势; 而在生长季后期, 叶片光合作用减弱, 从而使叶片积累的有机物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耗, 因而不同类群叶片C含量均有所下降.虽然叶片C含量在生长季不同时期具有一定的变化, 但与叶片N、P含量相比, 叶片C含量的季节变异最小.这一结果印证了在其他生态系统类型中的发现.例如: 牛得草等(2013)对阿拉善荒漠区6种主要灌木植物叶片元素含量的研究发现, 叶片C含量的季节变异显著小于N、P含量; 而刘万德等(2015)研究了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6种优势植物种叶片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随植物生长发育的变化, 也发现C含量的整体变异最小.这些结果均表明了C作为植物体生长发育最主要的结构性物质, 其季节变异相对于作为功能性元素的N、P较小. ...

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优势物种不同生长阶段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3
2015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糖类等有机物是C在植物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 在生长季前期叶片光合作用强, 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糖类等有机物大量积累, 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叶片C含量在生长季前期均呈上升趋势; 而在生长季后期, 叶片光合作用减弱, 从而使叶片积累的有机物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耗, 因而不同类群叶片C含量均有所下降.虽然叶片C含量在生长季不同时期具有一定的变化, 但与叶片N、P含量相比, 叶片C含量的季节变异最小.这一结果印证了在其他生态系统类型中的发现.例如: 牛得草等(2013)对阿拉善荒漠区6种主要灌木植物叶片元素含量的研究发现, 叶片C含量的季节变异显著小于N、P含量; 而刘万德等(2015)研究了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6种优势植物种叶片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随植物生长发育的变化, 也发现C含量的整体变异最小.这些结果均表明了C作为植物体生长发育最主要的结构性物质, 其季节变异相对于作为功能性元素的N、P较小. ...

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植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2
2010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植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2
2010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南亚热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与土壤中N、P的化学计量特征
1
2010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南亚热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与土壤中N、P的化学计量特征
1
2010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Recent advances in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insights for population and community ecology
1
2005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Do we underestimate the importance of leaf size in plant economics? Disproportional scaling of support costs within the spectrum of leaf physiognomy
1
2007

... 随着生态学的快速发展, 其各个分支学科在日益细化的同时也在相互渗透和整合, 使得生态学研究方法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之下, 由生态化学计量学与生态学代谢理论(MTE)结合而衍生的异速生长理论, 尝试将生态学各层次的格局和过程联系起来, 对从个体水平到生态系统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进行了整合(Vanni et al., 2002; Elser et al., 2010), 推动了植物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研究.植物异速生长研究始于生物量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分配研究, 通常指不同器官相对生长速率不同的现象(Bertalanfy, 1999).目前植物异速生长研究已扩展到从微观的基因水平到宏观的生态系统水平(West & Brown, 2005), 其中, 植物叶片性状的异速生长关系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Niinemets et al., 2007; Li et al., 2008).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是重要的叶片性状, 其中叶片N、P含量作为叶经济谱所涵盖的功能性状而被广泛关注(Wright et al., 2004).但目前有关叶片元素含量异速生长的研究多集中于较大空间尺度的格局分析(Wright et al., 2004; 祝介东等, 2011), 小尺度异速生长关系的季节动态研究则关注较少. ...

Nitrogen/ phosphorus leaf stoichiometry and the scaling of plant growth
2
2005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 作为重要的生理指标, C、N、P三种元素的计量比值具有重要的指示功能.C:N和C:P常被用于表征植物利用单位养分(N、P)同化碳的能力, 即养分利用效率(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 而N:P则可以反映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受外界环境限制的情况.一般认为, 当叶片N:P小于10 (或14)时, 植物生长主要受N限制, N:P大于20 (或16)时则主要受P限制(Aerts & Chapin III, 2000; Elser et al., 2000a; Güsewell et al., 2003; Niklas et al., 2005).此外, 研究表明, 植物C、N、P及其比值还可以用来反映生态系统整体的固碳能力及养分利用状态(Han et al., 2005; Wieder et al., 2015; 李瑞等, 2018), 以及解释群落内植物种间竞争与共存的关系(Elser et al., 2000b; Hu et al., 2019).因此, 探索植物体内的C、N、P含量及其比值有助于认识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资源限制状况.叶片作为植物的重要营养器官, 元素含量易于测定, 成为了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

科尔沁沙地主要植物细根和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1
2017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科尔沁沙地主要植物细根和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1
2017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阿拉善荒漠区6种主要灌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变化
6
2013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以往研究发现, 植物组织中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值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反映了植物体内营养元素间内在的耦合机制(Elser et al., 2010), 本文结果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其中, 叶片N含量与C:N、叶片P含量与C:P以及叶片N含量与P含量都呈显著的强相关关系, 说明植物叶片N、P元素本身表现出很强的耦合关系, 而植物叶片C含量与N、P含量之间并未表现出直接的关系, 而是通过C:N、C:P计量比值来体现C-N、C-P的耦合关系, 而且这种耦合关系由叶片N、P含量主导.这一结果与牛得草等(2013)杨阔等(2010)张文彦等(2010)的发现一致.尽管叶片N、P含量和C:N、C:P均随季节而变化, 在不同功能类群间也有显著差异, 但叶片N含量与C:N、叶片P含量与C:P以及叶片N含量与P含量都呈现出等速生长关系, 且在生长季的不同时期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这一结果进一步印证了植物叶片C-N、C-P、N-P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 ...

... 糖类等有机物是C在植物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 在生长季前期叶片光合作用强, 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糖类等有机物大量积累, 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叶片C含量在生长季前期均呈上升趋势; 而在生长季后期, 叶片光合作用减弱, 从而使叶片积累的有机物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耗, 因而不同类群叶片C含量均有所下降.虽然叶片C含量在生长季不同时期具有一定的变化, 但与叶片N、P含量相比, 叶片C含量的季节变异最小.这一结果印证了在其他生态系统类型中的发现.例如: 牛得草等(2013)对阿拉善荒漠区6种主要灌木植物叶片元素含量的研究发现, 叶片C含量的季节变异显著小于N、P含量; 而刘万德等(2015)研究了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6种优势植物种叶片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随植物生长发育的变化, 也发现C含量的整体变异最小.这些结果均表明了C作为植物体生长发育最主要的结构性物质, 其季节变异相对于作为功能性元素的N、P较小. ...

... 在生长季前期, 植物叶片细胞具有快速分裂能力, 通过大量吸收N、P物质合成蛋白质和核酸来实现细胞快速增殖, 所以生长季前期植物叶片N、P含量最高(孙书存和陈灵芝, 2001; 吴统贵等, 2010b).随着植物的生长, 叶片细胞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快速积累有机物, 导致叶片N、P浓度被逐渐稀释, 叶片N、P含量快速降低(吴统贵等, 2010b; 牛得草等, 2013).在生长季中后期, 单子叶植物叶片N、P含量又略有回升, 这一现象在多年生杂类草类群中同样存在, 但在双子叶植物中不明显.不同功能类群在生长季中后期所表现出来的营养元素的差异性变化可能是因为不同功能类群物候期的异步性, 也可能是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吸收根系自身的功能差异.比如, 单子叶和多年生杂类草两个功能类群共有的百合科葱属(Allium)植物根系在8、9月份会对营养元素进行奢侈吸收(吴统贵等, 2010b), 这可能使得这两类物种叶片N、P含量在生长季后期有所升高.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重吸收作用是指植物在落叶前将养分转移到其他活性组织中从而有效保存养分的现象, 从而造成叶片营养元素浓度会在落叶期出现明显的下降, 因而是影响植物叶片化学计量指标季节动态的重要过程.但本研究发现, 植物叶片N、P含量并没有表现出这一现象.对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杂类草, 其叶片N、P含量均在生长季后期有升高现象.这种现象可能说明养分重吸收现象在温带草原植物中不显著, 或者是因为采样时养分重吸收过程尚未发生.在锡林浩特地区, 大部分研究物种在9月初仍处在花果期, 9月末10月初才进入枯黄、落叶期, 因而本文的研究时间可能未涵盖植物养分重吸收的阶段, 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评估养分重吸收对叶片营养元素季节动态的影响.此外, 本研究发现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叶片C:N、C:P在生长季前期均较低, 随着生长季节的推移呈上升趋势, 与叶片N、P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Santa et al., 1997; ?gren, 2008; 牛得草等, 2013)一致, 进一步表明植物叶片C:N、C:P的季节变化主要由叶片N、P含量主导.叶片N:P随生长季的变化在不同功能类群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其中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随生长季推移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说明对于这两类植物而言, 由于叶片细胞伸长扩大所造成的N的稀释效应强于P, 这可能和不同植物类群对N、P的特异性吸收有关. ...

... ; 牛得草等, 2013)一致, 进一步表明植物叶片C:N、C:P的季节变化主要由叶片N、P含量主导.叶片N:P随生长季的变化在不同功能类群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其中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随生长季推移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说明对于这两类植物而言, 由于叶片细胞伸长扩大所造成的N的稀释效应强于P, 这可能和不同植物类群对N、P的特异性吸收有关. ...

阿拉善荒漠区6种主要灌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变化
6
2013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以往研究发现, 植物组织中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值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反映了植物体内营养元素间内在的耦合机制(Elser et al., 2010), 本文结果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其中, 叶片N含量与C:N、叶片P含量与C:P以及叶片N含量与P含量都呈显著的强相关关系, 说明植物叶片N、P元素本身表现出很强的耦合关系, 而植物叶片C含量与N、P含量之间并未表现出直接的关系, 而是通过C:N、C:P计量比值来体现C-N、C-P的耦合关系, 而且这种耦合关系由叶片N、P含量主导.这一结果与牛得草等(2013)杨阔等(2010)张文彦等(2010)的发现一致.尽管叶片N、P含量和C:N、C:P均随季节而变化, 在不同功能类群间也有显著差异, 但叶片N含量与C:N、叶片P含量与C:P以及叶片N含量与P含量都呈现出等速生长关系, 且在生长季的不同时期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这一结果进一步印证了植物叶片C-N、C-P、N-P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 ...

... 糖类等有机物是C在植物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 在生长季前期叶片光合作用强, 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糖类等有机物大量积累, 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叶片C含量在生长季前期均呈上升趋势; 而在生长季后期, 叶片光合作用减弱, 从而使叶片积累的有机物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耗, 因而不同类群叶片C含量均有所下降.虽然叶片C含量在生长季不同时期具有一定的变化, 但与叶片N、P含量相比, 叶片C含量的季节变异最小.这一结果印证了在其他生态系统类型中的发现.例如: 牛得草等(2013)对阿拉善荒漠区6种主要灌木植物叶片元素含量的研究发现, 叶片C含量的季节变异显著小于N、P含量; 而刘万德等(2015)研究了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6种优势植物种叶片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随植物生长发育的变化, 也发现C含量的整体变异最小.这些结果均表明了C作为植物体生长发育最主要的结构性物质, 其季节变异相对于作为功能性元素的N、P较小. ...

... 在生长季前期, 植物叶片细胞具有快速分裂能力, 通过大量吸收N、P物质合成蛋白质和核酸来实现细胞快速增殖, 所以生长季前期植物叶片N、P含量最高(孙书存和陈灵芝, 2001; 吴统贵等, 2010b).随着植物的生长, 叶片细胞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快速积累有机物, 导致叶片N、P浓度被逐渐稀释, 叶片N、P含量快速降低(吴统贵等, 2010b; 牛得草等, 2013).在生长季中后期, 单子叶植物叶片N、P含量又略有回升, 这一现象在多年生杂类草类群中同样存在, 但在双子叶植物中不明显.不同功能类群在生长季中后期所表现出来的营养元素的差异性变化可能是因为不同功能类群物候期的异步性, 也可能是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吸收根系自身的功能差异.比如, 单子叶和多年生杂类草两个功能类群共有的百合科葱属(Allium)植物根系在8、9月份会对营养元素进行奢侈吸收(吴统贵等, 2010b), 这可能使得这两类物种叶片N、P含量在生长季后期有所升高.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重吸收作用是指植物在落叶前将养分转移到其他活性组织中从而有效保存养分的现象, 从而造成叶片营养元素浓度会在落叶期出现明显的下降, 因而是影响植物叶片化学计量指标季节动态的重要过程.但本研究发现, 植物叶片N、P含量并没有表现出这一现象.对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杂类草, 其叶片N、P含量均在生长季后期有升高现象.这种现象可能说明养分重吸收现象在温带草原植物中不显著, 或者是因为采样时养分重吸收过程尚未发生.在锡林浩特地区, 大部分研究物种在9月初仍处在花果期, 9月末10月初才进入枯黄、落叶期, 因而本文的研究时间可能未涵盖植物养分重吸收的阶段, 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评估养分重吸收对叶片营养元素季节动态的影响.此外, 本研究发现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叶片C:N、C:P在生长季前期均较低, 随着生长季节的推移呈上升趋势, 与叶片N、P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Santa et al., 1997; ?gren, 2008; 牛得草等, 2013)一致, 进一步表明植物叶片C:N、C:P的季节变化主要由叶片N、P含量主导.叶片N:P随生长季的变化在不同功能类群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其中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随生长季推移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说明对于这两类植物而言, 由于叶片细胞伸长扩大所造成的N的稀释效应强于P, 这可能和不同植物类群对N、P的特异性吸收有关. ...

... ; 牛得草等, 2013)一致, 进一步表明植物叶片C:N、C:P的季节变化主要由叶片N、P含量主导.叶片N:P随生长季的变化在不同功能类群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其中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随生长季推移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说明对于这两类植物而言, 由于叶片细胞伸长扩大所造成的N的稀释效应强于P, 这可能和不同植物类群对N、P的特异性吸收有关. ...

A note on normal correlation
1
1939

... 为探讨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间的耦合关系, 我们采用Person相关分析, 分析了叶片C、N、P含量之间及其与计量比值之间的关系.异速生长方程的表达式为y = αxβ, 方程两边经过对数转化后得到logy = logα + βlogx.其中xy代表不同的计量指标, β即异速生长指数.若β与1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则计量指标间为异速生长关系.故对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进行以10为底的对数转换, 使其满足正态分布后进行指标间异速生长分析.异速生长方程的拟合采用标准主轴回归(SMA)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检验斜率β与1的差异性(Warton et al., 2006)并估算异速生长方程斜率的置信区间(Pitman, 1939), 最后利用似然比检验方法, 检验斜率在生长季各个时期之间的异质性(Warton & Weber, 2002). ...

Leaf traits are good predictors of plant performance across 53 rain forest species
1
2006

... 本研究显示, 单子叶植物的叶片N、P含量低于双子叶植物, 而叶片C:N、C:P则高于双子叶植物; 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含量低于多年生杂类草, 而叶片C含量和C:N、C:P、N:P则高于多年生杂类草, 这些结果与以往的研究一致.例如, Thompson等(1997)指出, 与单子叶植物相比, 双子叶植物叶片养分含量更高.Aerts (1996)研究发现, 禾本科植物叶片N、P含量一般较低.李玉霖等(2010)的研究表明, 非禾本科草本植物叶片N、P含量显著高于禾本科植物.以上结果均说明, 不同功能类群植物因养分适应策略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营养生态位分化.Tilman (1982)在竞争资源比例模型里指出营养元素含量较低的物种容易在养分匮乏的环境中长期生存.在本研究中, 叶片营养元素含量较低的单子叶、多年生禾草类植物有较强的养分利用效率, 能高效利用N、P营养元素同化更多的C, 具有较低的光合速率和生长速率, 在受贫瘠养分环境胁迫时的抵抗能力较强; 而营养元素含量较高的双子叶、多年生杂类草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强, 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生长速率, 对外界环境养分的竞争能力较强(Poorter & Bongers, 2006; Shipley et al., 2006).综上所述, N、P含量较低的植物会倾向于在N限制或P限制的环境中成为优势种(Tilman, 1997).在我国内蒙古典型草原, 占单子叶植物主体的多年生禾草类植物, 例如大针茅、羊草等, 因其较低的叶片N、P含量, 从而成为草地的主要优势种. ...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chemical factors in the environment
1
1958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Global patterns of plant leaf N and P in relation to temperature and latitude
2
2004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Universal scaling of respiratory metabolism, size and nitrogen in plants
1
2006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Complementary models for ecosystems
1
1986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102个优势种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统计特征
1
2012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102个优势种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统计特征
1
2012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654种植物叶片氮和磷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2
2007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C、N和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其化学计量特征能反映植物的养分利用状况和元素平衡特征.本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18种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值的季节性变化.结果发现, 全部物种的叶片平均C、N、P含量分别为433.45 (±19.51)、28.08 (±8.19)和1.56 (±0.49) mg·g-1.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C含量与中国北方草地植物叶片平均C含量(438 mg·g-1, He et al., 2006)基本一致, 低于全球陆生植物叶片平均C含量((464 ± 32.1) mg·g-1,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这表明我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叶片C含量显著低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平均水平, 碳储存能力较弱.而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N含量显著高于我国平均水平((20.2 ± 8.4) mg·g-1, Han et al., 2005; p < 0.05), 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6 ± 12.2) mg·g-1, Elser et al., 2000b; p < 0.05).这可能是因为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量相对较少, 从而减少了移动性较强的有效氮的淋溶, 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相对充足的氮.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即在全国乃至全球尺度上高纬度地区植物叶片的N含量较高(Elser et al., 2000a; Han et al., 2005).本研究中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P含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6 ± 0.99) mg·g-1, 韩文轩等, 2009), 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 > 0.05); 二者均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99 ± 1.49) mg·g-1,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有研究(Aerts & Chapin III, 2000; Han et al., 2005)认为, 植物叶片P含量主要受土壤P含量主导, 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P含量处在全球平均水平之下, 这可能是我国植物叶片P含量整体偏低的原因之一(Han et al., 2005; 任书杰等, 2007). ...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654种植物叶片氮和磷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2
2007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C、N和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其化学计量特征能反映植物的养分利用状况和元素平衡特征.本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18种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值的季节性变化.结果发现, 全部物种的叶片平均C、N、P含量分别为433.45 (±19.51)、28.08 (±8.19)和1.56 (±0.49) mg·g-1.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C含量与中国北方草地植物叶片平均C含量(438 mg·g-1, He et al., 2006)基本一致, 低于全球陆生植物叶片平均C含量((464 ± 32.1) mg·g-1,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这表明我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叶片C含量显著低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平均水平, 碳储存能力较弱.而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N含量显著高于我国平均水平((20.2 ± 8.4) mg·g-1, Han et al., 2005; p < 0.05), 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6 ± 12.2) mg·g-1, Elser et al., 2000b; p < 0.05).这可能是因为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量相对较少, 从而减少了移动性较强的有效氮的淋溶, 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相对充足的氮.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即在全国乃至全球尺度上高纬度地区植物叶片的N含量较高(Elser et al., 2000a; Han et al., 2005).本研究中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植物叶片P含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6 ± 0.99) mg·g-1, 韩文轩等, 2009), 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 > 0.05); 二者均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99 ± 1.49) mg·g-1,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有研究(Aerts & Chapin III, 2000; Han et al., 2005)认为, 植物叶片P含量主要受土壤P含量主导, 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P含量处在全球平均水平之下, 这可能是我国植物叶片P含量整体偏低的原因之一(Han et al., 2005; 任书杰等, 2007). ...

Seasonal variation in nutrient concentration in leaves and branches of Quercus pyrenaica
2
1997

... 以往有研究指出, 虽然植物叶片N、P含量随生长季推移存在较大变异, 但N:P则表现出较强的保守性, 支持了利用N:P临界比反映植物营养元素限制情况的可靠性(Santa et al., 1997; ?gren, 2008).但我们的结果显示, 叶片N:P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在不同类群间具有显著差异.其中, 双子叶植物和多年生杂类草的叶片N:P随季节的变化不显著, 与以往研究的结论一致, 说明其营养元素限制情况未随季节发生显著变化.但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则随季节呈显著下降趋势,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不同.其中, 单子叶植物的N:P由生长季早期的约20下降至生长季后期的约16; 而多年生禾草的N:P由生长季早期的22.5下降至生长季后期的约17.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禾草叶片N:P的季节性趋势说明, 虽然这两类植物的限制性营养元素在生长季不同时期未发生转变(均为P限制), 但营养元素限制程度则随生长季推移而显著减弱.这些结果说明, 当采用N:P判断植物营养元素限制情况时, 应注意研究的类群及数据采集的季节. ...

... 在生长季前期, 植物叶片细胞具有快速分裂能力, 通过大量吸收N、P物质合成蛋白质和核酸来实现细胞快速增殖, 所以生长季前期植物叶片N、P含量最高(孙书存和陈灵芝, 2001; 吴统贵等, 2010b).随着植物的生长, 叶片细胞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快速积累有机物, 导致叶片N、P浓度被逐渐稀释, 叶片N、P含量快速降低(吴统贵等, 2010b; 牛得草等, 2013).在生长季中后期, 单子叶植物叶片N、P含量又略有回升, 这一现象在多年生杂类草类群中同样存在, 但在双子叶植物中不明显.不同功能类群在生长季中后期所表现出来的营养元素的差异性变化可能是因为不同功能类群物候期的异步性, 也可能是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吸收根系自身的功能差异.比如, 单子叶和多年生杂类草两个功能类群共有的百合科葱属(Allium)植物根系在8、9月份会对营养元素进行奢侈吸收(吴统贵等, 2010b), 这可能使得这两类物种叶片N、P含量在生长季后期有所升高.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重吸收作用是指植物在落叶前将养分转移到其他活性组织中从而有效保存养分的现象, 从而造成叶片营养元素浓度会在落叶期出现明显的下降, 因而是影响植物叶片化学计量指标季节动态的重要过程.但本研究发现, 植物叶片N、P含量并没有表现出这一现象.对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杂类草, 其叶片N、P含量均在生长季后期有升高现象.这种现象可能说明养分重吸收现象在温带草原植物中不显著, 或者是因为采样时养分重吸收过程尚未发生.在锡林浩特地区, 大部分研究物种在9月初仍处在花果期, 9月末10月初才进入枯黄、落叶期, 因而本文的研究时间可能未涵盖植物养分重吸收的阶段, 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评估养分重吸收对叶片营养元素季节动态的影响.此外, 本研究发现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叶片C:N、C:P在生长季前期均较低, 随着生长季节的推移呈上升趋势, 与叶片N、P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Santa et al., 1997; ?gren, 2008; 牛得草等, 2013)一致, 进一步表明植物叶片C:N、C:P的季节变化主要由叶片N、P含量主导.叶片N:P随生长季的变化在不同功能类群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其中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随生长季推移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说明对于这两类植物而言, 由于叶片细胞伸长扩大所造成的N的稀释效应强于P, 这可能和不同植物类群对N、P的特异性吸收有关. ...

Fundamental trade-offs generating the worldwide leaf economics spectrum
1
2006

... 本研究显示, 单子叶植物的叶片N、P含量低于双子叶植物, 而叶片C:N、C:P则高于双子叶植物; 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含量低于多年生杂类草, 而叶片C含量和C:N、C:P、N:P则高于多年生杂类草, 这些结果与以往的研究一致.例如, Thompson等(1997)指出, 与单子叶植物相比, 双子叶植物叶片养分含量更高.Aerts (1996)研究发现, 禾本科植物叶片N、P含量一般较低.李玉霖等(2010)的研究表明, 非禾本科草本植物叶片N、P含量显著高于禾本科植物.以上结果均说明, 不同功能类群植物因养分适应策略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营养生态位分化.Tilman (1982)在竞争资源比例模型里指出营养元素含量较低的物种容易在养分匮乏的环境中长期生存.在本研究中, 叶片营养元素含量较低的单子叶、多年生禾草类植物有较强的养分利用效率, 能高效利用N、P营养元素同化更多的C, 具有较低的光合速率和生长速率, 在受贫瘠养分环境胁迫时的抵抗能力较强; 而营养元素含量较高的双子叶、多年生杂类草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强, 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生长速率, 对外界环境养分的竞争能力较强(Poorter & Bongers, 2006; Shipley et al., 2006).综上所述, N、P含量较低的植物会倾向于在N限制或P限制的环境中成为优势种(Tilman, 1997).在我国内蒙古典型草原, 占单子叶植物主体的多年生禾草类植物, 例如大针茅、羊草等, 因其较低的叶片N、P含量, 从而成为草地的主要优势种. ...

松嫩草地80种草本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1
2012

... 植物叶片C:N和C:P表征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用来同化C的能力, 因而常被用作反映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指标(Sterner & Elser, 2002; 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本研究发现,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平均C:N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67 ± 4.58 vs. 22.5 ± 10.6;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而C:P则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02.60 ± 88.31 vs. 232 ± 145;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说明我国典型草原区植物N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低, 而P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高.植物叶片的N、P营养元素主要来自土壤, 其中土壤N的来源较为广泛, 而土壤P的获得途径则比较单一(阎恩荣等, 2008), 主要源于岩石母质的风化和淋溶.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处高纬度干旱-半干旱区, 降水量较低, 在保存土壤有效氮的同时减缓了土壤P的释放(He et al., 2008; 宋彦涛等, 2012).因此, 该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N较为充足而P相对匮乏, 这可能是该地区植物P利用效率较高而N利用效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

松嫩草地80种草本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1
2012

... 植物叶片C:N和C:P表征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用来同化C的能力, 因而常被用作反映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指标(Sterner & Elser, 2002; 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本研究发现,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平均C:N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67 ± 4.58 vs. 22.5 ± 10.6;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而C:P则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02.60 ± 88.31 vs. 232 ± 145;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说明我国典型草原区植物N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低, 而P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高.植物叶片的N、P营养元素主要来自土壤, 其中土壤N的来源较为广泛, 而土壤P的获得途径则比较单一(阎恩荣等, 2008), 主要源于岩石母质的风化和淋溶.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处高纬度干旱-半干旱区, 降水量较低, 在保存土壤有效氮的同时减缓了土壤P的释放(He et al., 2008; 宋彦涛等, 2012).因此, 该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N较为充足而P相对匮乏, 这可能是该地区植物P利用效率较高而N利用效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

1
2002

... 植物叶片C:N和C:P表征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用来同化C的能力, 因而常被用作反映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指标(Sterner & Elser, 2002; 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本研究发现,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平均C:N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67 ± 4.58 vs. 22.5 ± 10.6;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而C:P则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02.60 ± 88.31 vs. 232 ± 145;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说明我国典型草原区植物N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低, 而P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高.植物叶片的N、P营养元素主要来自土壤, 其中土壤N的来源较为广泛, 而土壤P的获得途径则比较单一(阎恩荣等, 2008), 主要源于岩石母质的风化和淋溶.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处高纬度干旱-半干旱区, 降水量较低, 在保存土壤有效氮的同时减缓了土壤P的释放(He et al., 2008; 宋彦涛等, 2012).因此, 该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N较为充足而P相对匮乏, 这可能是该地区植物P利用效率较高而N利用效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

东灵山地区辽东栎叶养分的季节动态与回收效率
1
2001

... 在生长季前期, 植物叶片细胞具有快速分裂能力, 通过大量吸收N、P物质合成蛋白质和核酸来实现细胞快速增殖, 所以生长季前期植物叶片N、P含量最高(孙书存和陈灵芝, 2001; 吴统贵等, 2010b).随着植物的生长, 叶片细胞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快速积累有机物, 导致叶片N、P浓度被逐渐稀释, 叶片N、P含量快速降低(吴统贵等, 2010b; 牛得草等, 2013).在生长季中后期, 单子叶植物叶片N、P含量又略有回升, 这一现象在多年生杂类草类群中同样存在, 但在双子叶植物中不明显.不同功能类群在生长季中后期所表现出来的营养元素的差异性变化可能是因为不同功能类群物候期的异步性, 也可能是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吸收根系自身的功能差异.比如, 单子叶和多年生杂类草两个功能类群共有的百合科葱属(Allium)植物根系在8、9月份会对营养元素进行奢侈吸收(吴统贵等, 2010b), 这可能使得这两类物种叶片N、P含量在生长季后期有所升高.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重吸收作用是指植物在落叶前将养分转移到其他活性组织中从而有效保存养分的现象, 从而造成叶片营养元素浓度会在落叶期出现明显的下降, 因而是影响植物叶片化学计量指标季节动态的重要过程.但本研究发现, 植物叶片N、P含量并没有表现出这一现象.对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杂类草, 其叶片N、P含量均在生长季后期有升高现象.这种现象可能说明养分重吸收现象在温带草原植物中不显著, 或者是因为采样时养分重吸收过程尚未发生.在锡林浩特地区, 大部分研究物种在9月初仍处在花果期, 9月末10月初才进入枯黄、落叶期, 因而本文的研究时间可能未涵盖植物养分重吸收的阶段, 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评估养分重吸收对叶片营养元素季节动态的影响.此外, 本研究发现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叶片C:N、C:P在生长季前期均较低, 随着生长季节的推移呈上升趋势, 与叶片N、P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Santa et al., 1997; ?gren, 2008; 牛得草等, 2013)一致, 进一步表明植物叶片C:N、C:P的季节变化主要由叶片N、P含量主导.叶片N:P随生长季的变化在不同功能类群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其中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随生长季推移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说明对于这两类植物而言, 由于叶片细胞伸长扩大所造成的N的稀释效应强于P, 这可能和不同植物类群对N、P的特异性吸收有关. ...

东灵山地区辽东栎叶养分的季节动态与回收效率
1
2001

... 在生长季前期, 植物叶片细胞具有快速分裂能力, 通过大量吸收N、P物质合成蛋白质和核酸来实现细胞快速增殖, 所以生长季前期植物叶片N、P含量最高(孙书存和陈灵芝, 2001; 吴统贵等, 2010b).随着植物的生长, 叶片细胞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快速积累有机物, 导致叶片N、P浓度被逐渐稀释, 叶片N、P含量快速降低(吴统贵等, 2010b; 牛得草等, 2013).在生长季中后期, 单子叶植物叶片N、P含量又略有回升, 这一现象在多年生杂类草类群中同样存在, 但在双子叶植物中不明显.不同功能类群在生长季中后期所表现出来的营养元素的差异性变化可能是因为不同功能类群物候期的异步性, 也可能是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吸收根系自身的功能差异.比如, 单子叶和多年生杂类草两个功能类群共有的百合科葱属(Allium)植物根系在8、9月份会对营养元素进行奢侈吸收(吴统贵等, 2010b), 这可能使得这两类物种叶片N、P含量在生长季后期有所升高.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重吸收作用是指植物在落叶前将养分转移到其他活性组织中从而有效保存养分的现象, 从而造成叶片营养元素浓度会在落叶期出现明显的下降, 因而是影响植物叶片化学计量指标季节动态的重要过程.但本研究发现, 植物叶片N、P含量并没有表现出这一现象.对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杂类草, 其叶片N、P含量均在生长季后期有升高现象.这种现象可能说明养分重吸收现象在温带草原植物中不显著, 或者是因为采样时养分重吸收过程尚未发生.在锡林浩特地区, 大部分研究物种在9月初仍处在花果期, 9月末10月初才进入枯黄、落叶期, 因而本文的研究时间可能未涵盖植物养分重吸收的阶段, 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评估养分重吸收对叶片营养元素季节动态的影响.此外, 本研究发现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叶片C:N、C:P在生长季前期均较低, 随着生长季节的推移呈上升趋势, 与叶片N、P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Santa et al., 1997; ?gren, 2008; 牛得草等, 2013)一致, 进一步表明植物叶片C:N、C:P的季节变化主要由叶片N、P含量主导.叶片N:P随生长季的变化在不同功能类群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其中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随生长季推移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说明对于这两类植物而言, 由于叶片细胞伸长扩大所造成的N的稀释效应强于P, 这可能和不同植物类群对N、P的特异性吸收有关.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eaf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a regional herbaceous flora
1
1997

... 本研究显示, 单子叶植物的叶片N、P含量低于双子叶植物, 而叶片C:N、C:P则高于双子叶植物; 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含量低于多年生杂类草, 而叶片C含量和C:N、C:P、N:P则高于多年生杂类草, 这些结果与以往的研究一致.例如, Thompson等(1997)指出, 与单子叶植物相比, 双子叶植物叶片养分含量更高.Aerts (1996)研究发现, 禾本科植物叶片N、P含量一般较低.李玉霖等(2010)的研究表明, 非禾本科草本植物叶片N、P含量显著高于禾本科植物.以上结果均说明, 不同功能类群植物因养分适应策略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营养生态位分化.Tilman (1982)在竞争资源比例模型里指出营养元素含量较低的物种容易在养分匮乏的环境中长期生存.在本研究中, 叶片营养元素含量较低的单子叶、多年生禾草类植物有较强的养分利用效率, 能高效利用N、P营养元素同化更多的C, 具有较低的光合速率和生长速率, 在受贫瘠养分环境胁迫时的抵抗能力较强; 而营养元素含量较高的双子叶、多年生杂类草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强, 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生长速率, 对外界环境养分的竞争能力较强(Poorter & Bongers, 2006; Shipley et al., 2006).综上所述, N、P含量较低的植物会倾向于在N限制或P限制的环境中成为优势种(Tilman, 1997).在我国内蒙古典型草原, 占单子叶植物主体的多年生禾草类植物, 例如大针茅、羊草等, 因其较低的叶片N、P含量, 从而成为草地的主要优势种. ...

1
1982

... 本研究显示, 单子叶植物的叶片N、P含量低于双子叶植物, 而叶片C:N、C:P则高于双子叶植物; 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含量低于多年生杂类草, 而叶片C含量和C:N、C:P、N:P则高于多年生杂类草, 这些结果与以往的研究一致.例如, Thompson等(1997)指出, 与单子叶植物相比, 双子叶植物叶片养分含量更高.Aerts (1996)研究发现, 禾本科植物叶片N、P含量一般较低.李玉霖等(2010)的研究表明, 非禾本科草本植物叶片N、P含量显著高于禾本科植物.以上结果均说明, 不同功能类群植物因养分适应策略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营养生态位分化.Tilman (1982)在竞争资源比例模型里指出营养元素含量较低的物种容易在养分匮乏的环境中长期生存.在本研究中, 叶片营养元素含量较低的单子叶、多年生禾草类植物有较强的养分利用效率, 能高效利用N、P营养元素同化更多的C, 具有较低的光合速率和生长速率, 在受贫瘠养分环境胁迫时的抵抗能力较强; 而营养元素含量较高的双子叶、多年生杂类草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强, 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生长速率, 对外界环境养分的竞争能力较强(Poorter & Bongers, 2006; Shipley et al., 2006).综上所述, N、P含量较低的植物会倾向于在N限制或P限制的环境中成为优势种(Tilman, 1997).在我国内蒙古典型草原, 占单子叶植物主体的多年生禾草类植物, 例如大针茅、羊草等, 因其较低的叶片N、P含量, 从而成为草地的主要优势种. ...

Mechanisms of plant competiton//Crawley MJ
1
1997

... 本研究显示, 单子叶植物的叶片N、P含量低于双子叶植物, 而叶片C:N、C:P则高于双子叶植物; 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含量低于多年生杂类草, 而叶片C含量和C:N、C:P、N:P则高于多年生杂类草, 这些结果与以往的研究一致.例如, Thompson等(1997)指出, 与单子叶植物相比, 双子叶植物叶片养分含量更高.Aerts (1996)研究发现, 禾本科植物叶片N、P含量一般较低.李玉霖等(2010)的研究表明, 非禾本科草本植物叶片N、P含量显著高于禾本科植物.以上结果均说明, 不同功能类群植物因养分适应策略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营养生态位分化.Tilman (1982)在竞争资源比例模型里指出营养元素含量较低的物种容易在养分匮乏的环境中长期生存.在本研究中, 叶片营养元素含量较低的单子叶、多年生禾草类植物有较强的养分利用效率, 能高效利用N、P营养元素同化更多的C, 具有较低的光合速率和生长速率, 在受贫瘠养分环境胁迫时的抵抗能力较强; 而营养元素含量较高的双子叶、多年生杂类草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强, 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生长速率, 对外界环境养分的竞争能力较强(Poorter & Bongers, 2006; Shipley et al., 2006).综上所述, N、P含量较低的植物会倾向于在N限制或P限制的环境中成为优势种(Tilman, 1997).在我国内蒙古典型草原, 占单子叶植物主体的多年生禾草类植物, 例如大针茅、羊草等, 因其较低的叶片N、P含量, 从而成为草地的主要优势种. ...

Stoichiometry of nutrient recycling by vertebrates in a tropical stream: linking species identity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processes
1
2002

... 随着生态学的快速发展, 其各个分支学科在日益细化的同时也在相互渗透和整合, 使得生态学研究方法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之下, 由生态化学计量学与生态学代谢理论(MTE)结合而衍生的异速生长理论, 尝试将生态学各层次的格局和过程联系起来, 对从个体水平到生态系统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进行了整合(Vanni et al., 2002; Elser et al., 2010), 推动了植物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研究.植物异速生长研究始于生物量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分配研究, 通常指不同器官相对生长速率不同的现象(Bertalanfy, 1999).目前植物异速生长研究已扩展到从微观的基因水平到宏观的生态系统水平(West & Brown, 2005), 其中, 植物叶片性状的异速生长关系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Niinemets et al., 2007; Li et al., 2008).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是重要的叶片性状, 其中叶片N、P含量作为叶经济谱所涵盖的功能性状而被广泛关注(Wright et al., 2004).但目前有关叶片元素含量异速生长的研究多集中于较大空间尺度的格局分析(Wright et al., 2004; 祝介东等, 2011), 小尺度异速生长关系的季节动态研究则关注较少. ...

Nutrient cycling and nutrient use efficiency
1
1982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4种牧草不同生长期C、N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
2011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4种牧草不同生长期C、N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
2011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Common slope tests for bivariate errors-in-variables models
1
2002

... 为探讨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间的耦合关系, 我们采用Person相关分析, 分析了叶片C、N、P含量之间及其与计量比值之间的关系.异速生长方程的表达式为y = αxβ, 方程两边经过对数转化后得到logy = logα + βlogx.其中xy代表不同的计量指标, β即异速生长指数.若β与1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则计量指标间为异速生长关系.故对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进行以10为底的对数转换, 使其满足正态分布后进行指标间异速生长分析.异速生长方程的拟合采用标准主轴回归(SMA)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检验斜率β与1的差异性(Warton et al., 2006)并估算异速生长方程斜率的置信区间(Pitman, 1939), 最后利用似然比检验方法, 检验斜率在生长季各个时期之间的异质性(Warton & Weber, 2002). ...

Bivariate line-fitting methods for allometry
1
2006

... 为探讨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间的耦合关系, 我们采用Person相关分析, 分析了叶片C、N、P含量之间及其与计量比值之间的关系.异速生长方程的表达式为y = αxβ, 方程两边经过对数转化后得到logy = logα + βlogx.其中xy代表不同的计量指标, β即异速生长指数.若β与1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则计量指标间为异速生长关系.故对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进行以10为底的对数转换, 使其满足正态分布后进行指标间异速生长分析.异速生长方程的拟合采用标准主轴回归(SMA)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检验斜率β与1的差异性(Warton et al., 2006)并估算异速生长方程斜率的置信区间(Pitman, 1939), 最后利用似然比检验方法, 检验斜率在生长季各个时期之间的异质性(Warton & Weber, 2002). ...

The origin of allometric scaling laws in biology from genomes to ecosystems: towards a quantitative unifying theory of biologic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
1
2005

... 随着生态学的快速发展, 其各个分支学科在日益细化的同时也在相互渗透和整合, 使得生态学研究方法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之下, 由生态化学计量学与生态学代谢理论(MTE)结合而衍生的异速生长理论, 尝试将生态学各层次的格局和过程联系起来, 对从个体水平到生态系统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进行了整合(Vanni et al., 2002; Elser et al., 2010), 推动了植物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研究.植物异速生长研究始于生物量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分配研究, 通常指不同器官相对生长速率不同的现象(Bertalanfy, 1999).目前植物异速生长研究已扩展到从微观的基因水平到宏观的生态系统水平(West & Brown, 2005), 其中, 植物叶片性状的异速生长关系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Niinemets et al., 2007; Li et al., 2008).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是重要的叶片性状, 其中叶片N、P含量作为叶经济谱所涵盖的功能性状而被广泛关注(Wright et al., 2004).但目前有关叶片元素含量异速生长的研究多集中于较大空间尺度的格局分析(Wright et al., 2004; 祝介东等, 2011), 小尺度异速生长关系的季节动态研究则关注较少. ...

Why nature chose phosphates
1
1987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Future productivity and carbon storage limited by terrestrial nutrient availability
1
2015

... 作为重要的生理指标, C、N、P三种元素的计量比值具有重要的指示功能.C:N和C:P常被用于表征植物利用单位养分(N、P)同化碳的能力, 即养分利用效率(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 而N:P则可以反映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受外界环境限制的情况.一般认为, 当叶片N:P小于10 (或14)时, 植物生长主要受N限制, N:P大于20 (或16)时则主要受P限制(Aerts & Chapin III, 2000; Elser et al., 2000a; Güsewell et al., 2003; Niklas et al., 2005).此外, 研究表明, 植物C、N、P及其比值还可以用来反映生态系统整体的固碳能力及养分利用状态(Han et al., 2005; Wieder et al., 2015; 李瑞等, 2018), 以及解释群落内植物种间竞争与共存的关系(Elser et al., 2000b; Hu et al., 2019).因此, 探索植物体内的C、N、P含量及其比值有助于认识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资源限制状况.叶片作为植物的重要营养器官, 元素含量易于测定, 成为了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

The worldwide leaf economics spectrum
2
2004

... 随着生态学的快速发展, 其各个分支学科在日益细化的同时也在相互渗透和整合, 使得生态学研究方法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之下, 由生态化学计量学与生态学代谢理论(MTE)结合而衍生的异速生长理论, 尝试将生态学各层次的格局和过程联系起来, 对从个体水平到生态系统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进行了整合(Vanni et al., 2002; Elser et al., 2010), 推动了植物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研究.植物异速生长研究始于生物量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分配研究, 通常指不同器官相对生长速率不同的现象(Bertalanfy, 1999).目前植物异速生长研究已扩展到从微观的基因水平到宏观的生态系统水平(West & Brown, 2005), 其中, 植物叶片性状的异速生长关系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Niinemets et al., 2007; Li et al., 2008).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是重要的叶片性状, 其中叶片N、P含量作为叶经济谱所涵盖的功能性状而被广泛关注(Wright et al., 2004).但目前有关叶片元素含量异速生长的研究多集中于较大空间尺度的格局分析(Wright et al., 2004; 祝介东等, 2011), 小尺度异速生长关系的季节动态研究则关注较少. ...

... ).但目前有关叶片元素含量异速生长的研究多集中于较大空间尺度的格局分析(Wright et al., 2004; 祝介东等, 2011), 小尺度异速生长关系的季节动态研究则关注较少. ...

珠江三角洲3种典型森林类型乔木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
2
2010

... 作为重要的生理指标, C、N、P三种元素的计量比值具有重要的指示功能.C:N和C:P常被用于表征植物利用单位养分(N、P)同化碳的能力, 即养分利用效率(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 而N:P则可以反映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受外界环境限制的情况.一般认为, 当叶片N:P小于10 (或14)时, 植物生长主要受N限制, N:P大于20 (或16)时则主要受P限制(Aerts & Chapin III, 2000; Elser et al., 2000a; Güsewell et al., 2003; Niklas et al., 2005).此外, 研究表明, 植物C、N、P及其比值还可以用来反映生态系统整体的固碳能力及养分利用状态(Han et al., 2005; Wieder et al., 2015; 李瑞等, 2018), 以及解释群落内植物种间竞争与共存的关系(Elser et al., 2000b; Hu et al., 2019).因此, 探索植物体内的C、N、P含量及其比值有助于认识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资源限制状况.叶片作为植物的重要营养器官, 元素含量易于测定, 成为了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

... 植物叶片C:N和C:P表征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用来同化C的能力, 因而常被用作反映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指标(Sterner & Elser, 2002; 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本研究发现,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平均C:N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67 ± 4.58 vs. 22.5 ± 10.6;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而C:P则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02.60 ± 88.31 vs. 232 ± 145;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说明我国典型草原区植物N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低, 而P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高.植物叶片的N、P营养元素主要来自土壤, 其中土壤N的来源较为广泛, 而土壤P的获得途径则比较单一(阎恩荣等, 2008), 主要源于岩石母质的风化和淋溶.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处高纬度干旱-半干旱区, 降水量较低, 在保存土壤有效氮的同时减缓了土壤P的释放(He et al., 2008; 宋彦涛等, 2012).因此, 该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N较为充足而P相对匮乏, 这可能是该地区植物P利用效率较高而N利用效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

珠江三角洲3种典型森林类型乔木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
2
2010

... 作为重要的生理指标, C、N、P三种元素的计量比值具有重要的指示功能.C:N和C:P常被用于表征植物利用单位养分(N、P)同化碳的能力, 即养分利用效率(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 而N:P则可以反映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受外界环境限制的情况.一般认为, 当叶片N:P小于10 (或14)时, 植物生长主要受N限制, N:P大于20 (或16)时则主要受P限制(Aerts & Chapin III, 2000; Elser et al., 2000a; Güsewell et al., 2003; Niklas et al., 2005).此外, 研究表明, 植物C、N、P及其比值还可以用来反映生态系统整体的固碳能力及养分利用状态(Han et al., 2005; Wieder et al., 2015; 李瑞等, 2018), 以及解释群落内植物种间竞争与共存的关系(Elser et al., 2000b; Hu et al., 2019).因此, 探索植物体内的C、N、P含量及其比值有助于认识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资源限制状况.叶片作为植物的重要营养器官, 元素含量易于测定, 成为了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

... 植物叶片C:N和C:P表征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用来同化C的能力, 因而常被用作反映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指标(Sterner & Elser, 2002; 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本研究发现,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平均C:N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67 ± 4.58 vs. 22.5 ± 10.6;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而C:P则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02.60 ± 88.31 vs. 232 ± 145;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说明我国典型草原区植物N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低, 而P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高.植物叶片的N、P营养元素主要来自土壤, 其中土壤N的来源较为广泛, 而土壤P的获得途径则比较单一(阎恩荣等, 2008), 主要源于岩石母质的风化和淋溶.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处高纬度干旱-半干旱区, 降水量较低, 在保存土壤有效氮的同时减缓了土壤P的释放(He et al., 2008; 宋彦涛等, 2012).因此, 该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N较为充足而P相对匮乏, 这可能是该地区植物P利用效率较高而N利用效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

杭州湾滨海湿地3种草本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学的季节变化
4
2010

... 作为功能性元素, 叶片N、P含量会随植物生长各个阶段所进行的主要生理功能而发生变化, 因而在生长季的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异.以往基于一次性采样得到的大尺度化学计量学结果, 通常忽略了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性差异, 这可能增加以往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在生长季前期, 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叶片N、P含量均较高, 随着生长季节的推移呈下降趋势.吴统贵等(2010b)研究了杭州湾滨海湿地3种草本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的季节变化, 发现叶片N、P含量均在生长初期显著大于其他生长季节; 而李征等(2012)发现滨海盐地碱蓬叶片N含量随生长季节的推移呈显著减小的趋势, 本研究结果与之类似. ...

... 在生长季前期, 植物叶片细胞具有快速分裂能力, 通过大量吸收N、P物质合成蛋白质和核酸来实现细胞快速增殖, 所以生长季前期植物叶片N、P含量最高(孙书存和陈灵芝, 2001; 吴统贵等, 2010b).随着植物的生长, 叶片细胞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快速积累有机物, 导致叶片N、P浓度被逐渐稀释, 叶片N、P含量快速降低(吴统贵等, 2010b; 牛得草等, 2013).在生长季中后期, 单子叶植物叶片N、P含量又略有回升, 这一现象在多年生杂类草类群中同样存在, 但在双子叶植物中不明显.不同功能类群在生长季中后期所表现出来的营养元素的差异性变化可能是因为不同功能类群物候期的异步性, 也可能是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吸收根系自身的功能差异.比如, 单子叶和多年生杂类草两个功能类群共有的百合科葱属(Allium)植物根系在8、9月份会对营养元素进行奢侈吸收(吴统贵等, 2010b), 这可能使得这两类物种叶片N、P含量在生长季后期有所升高.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重吸收作用是指植物在落叶前将养分转移到其他活性组织中从而有效保存养分的现象, 从而造成叶片营养元素浓度会在落叶期出现明显的下降, 因而是影响植物叶片化学计量指标季节动态的重要过程.但本研究发现, 植物叶片N、P含量并没有表现出这一现象.对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杂类草, 其叶片N、P含量均在生长季后期有升高现象.这种现象可能说明养分重吸收现象在温带草原植物中不显著, 或者是因为采样时养分重吸收过程尚未发生.在锡林浩特地区, 大部分研究物种在9月初仍处在花果期, 9月末10月初才进入枯黄、落叶期, 因而本文的研究时间可能未涵盖植物养分重吸收的阶段, 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评估养分重吸收对叶片营养元素季节动态的影响.此外, 本研究发现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叶片C:N、C:P在生长季前期均较低, 随着生长季节的推移呈上升趋势, 与叶片N、P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Santa et al., 1997; ?gren, 2008; 牛得草等, 2013)一致, 进一步表明植物叶片C:N、C:P的季节变化主要由叶片N、P含量主导.叶片N:P随生长季的变化在不同功能类群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其中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随生长季推移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说明对于这两类植物而言, 由于叶片细胞伸长扩大所造成的N的稀释效应强于P, 这可能和不同植物类群对N、P的特异性吸收有关. ...

... ).随着植物的生长, 叶片细胞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快速积累有机物, 导致叶片N、P浓度被逐渐稀释, 叶片N、P含量快速降低(吴统贵等, 2010b; 牛得草等, 2013).在生长季中后期, 单子叶植物叶片N、P含量又略有回升, 这一现象在多年生杂类草类群中同样存在, 但在双子叶植物中不明显.不同功能类群在生长季中后期所表现出来的营养元素的差异性变化可能是因为不同功能类群物候期的异步性, 也可能是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吸收根系自身的功能差异.比如, 单子叶和多年生杂类草两个功能类群共有的百合科葱属(Allium)植物根系在8、9月份会对营养元素进行奢侈吸收(吴统贵等, 2010b), 这可能使得这两类物种叶片N、P含量在生长季后期有所升高.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重吸收作用是指植物在落叶前将养分转移到其他活性组织中从而有效保存养分的现象, 从而造成叶片营养元素浓度会在落叶期出现明显的下降, 因而是影响植物叶片化学计量指标季节动态的重要过程.但本研究发现, 植物叶片N、P含量并没有表现出这一现象.对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杂类草, 其叶片N、P含量均在生长季后期有升高现象.这种现象可能说明养分重吸收现象在温带草原植物中不显著, 或者是因为采样时养分重吸收过程尚未发生.在锡林浩特地区, 大部分研究物种在9月初仍处在花果期, 9月末10月初才进入枯黄、落叶期, 因而本文的研究时间可能未涵盖植物养分重吸收的阶段, 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评估养分重吸收对叶片营养元素季节动态的影响.此外, 本研究发现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叶片C:N、C:P在生长季前期均较低, 随着生长季节的推移呈上升趋势, 与叶片N、P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Santa et al., 1997; ?gren, 2008; 牛得草等, 2013)一致, 进一步表明植物叶片C:N、C:P的季节变化主要由叶片N、P含量主导.叶片N:P随生长季的变化在不同功能类群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其中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随生长季推移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说明对于这两类植物而言, 由于叶片细胞伸长扩大所造成的N的稀释效应强于P, 这可能和不同植物类群对N、P的特异性吸收有关. ...

... )植物根系在8、9月份会对营养元素进行奢侈吸收(吴统贵等, 2010b), 这可能使得这两类物种叶片N、P含量在生长季后期有所升高.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重吸收作用是指植物在落叶前将养分转移到其他活性组织中从而有效保存养分的现象, 从而造成叶片营养元素浓度会在落叶期出现明显的下降, 因而是影响植物叶片化学计量指标季节动态的重要过程.但本研究发现, 植物叶片N、P含量并没有表现出这一现象.对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杂类草, 其叶片N、P含量均在生长季后期有升高现象.这种现象可能说明养分重吸收现象在温带草原植物中不显著, 或者是因为采样时养分重吸收过程尚未发生.在锡林浩特地区, 大部分研究物种在9月初仍处在花果期, 9月末10月初才进入枯黄、落叶期, 因而本文的研究时间可能未涵盖植物养分重吸收的阶段, 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评估养分重吸收对叶片营养元素季节动态的影响.此外, 本研究发现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叶片C:N、C:P在生长季前期均较低, 随着生长季节的推移呈上升趋势, 与叶片N、P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Santa et al., 1997; ?gren, 2008; 牛得草等, 2013)一致, 进一步表明植物叶片C:N、C:P的季节变化主要由叶片N、P含量主导.叶片N:P随生长季的变化在不同功能类群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其中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随生长季推移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说明对于这两类植物而言, 由于叶片细胞伸长扩大所造成的N的稀释效应强于P, 这可能和不同植物类群对N、P的特异性吸收有关. ...

杭州湾滨海湿地3种草本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学的季节变化
4
2010

... 作为功能性元素, 叶片N、P含量会随植物生长各个阶段所进行的主要生理功能而发生变化, 因而在生长季的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异.以往基于一次性采样得到的大尺度化学计量学结果, 通常忽略了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性差异, 这可能增加以往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在生长季前期, 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叶片N、P含量均较高, 随着生长季节的推移呈下降趋势.吴统贵等(2010b)研究了杭州湾滨海湿地3种草本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的季节变化, 发现叶片N、P含量均在生长初期显著大于其他生长季节; 而李征等(2012)发现滨海盐地碱蓬叶片N含量随生长季节的推移呈显著减小的趋势, 本研究结果与之类似. ...

... 在生长季前期, 植物叶片细胞具有快速分裂能力, 通过大量吸收N、P物质合成蛋白质和核酸来实现细胞快速增殖, 所以生长季前期植物叶片N、P含量最高(孙书存和陈灵芝, 2001; 吴统贵等, 2010b).随着植物的生长, 叶片细胞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快速积累有机物, 导致叶片N、P浓度被逐渐稀释, 叶片N、P含量快速降低(吴统贵等, 2010b; 牛得草等, 2013).在生长季中后期, 单子叶植物叶片N、P含量又略有回升, 这一现象在多年生杂类草类群中同样存在, 但在双子叶植物中不明显.不同功能类群在生长季中后期所表现出来的营养元素的差异性变化可能是因为不同功能类群物候期的异步性, 也可能是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吸收根系自身的功能差异.比如, 单子叶和多年生杂类草两个功能类群共有的百合科葱属(Allium)植物根系在8、9月份会对营养元素进行奢侈吸收(吴统贵等, 2010b), 这可能使得这两类物种叶片N、P含量在生长季后期有所升高.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重吸收作用是指植物在落叶前将养分转移到其他活性组织中从而有效保存养分的现象, 从而造成叶片营养元素浓度会在落叶期出现明显的下降, 因而是影响植物叶片化学计量指标季节动态的重要过程.但本研究发现, 植物叶片N、P含量并没有表现出这一现象.对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杂类草, 其叶片N、P含量均在生长季后期有升高现象.这种现象可能说明养分重吸收现象在温带草原植物中不显著, 或者是因为采样时养分重吸收过程尚未发生.在锡林浩特地区, 大部分研究物种在9月初仍处在花果期, 9月末10月初才进入枯黄、落叶期, 因而本文的研究时间可能未涵盖植物养分重吸收的阶段, 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评估养分重吸收对叶片营养元素季节动态的影响.此外, 本研究发现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叶片C:N、C:P在生长季前期均较低, 随着生长季节的推移呈上升趋势, 与叶片N、P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Santa et al., 1997; ?gren, 2008; 牛得草等, 2013)一致, 进一步表明植物叶片C:N、C:P的季节变化主要由叶片N、P含量主导.叶片N:P随生长季的变化在不同功能类群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其中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随生长季推移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说明对于这两类植物而言, 由于叶片细胞伸长扩大所造成的N的稀释效应强于P, 这可能和不同植物类群对N、P的特异性吸收有关. ...

... ).随着植物的生长, 叶片细胞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快速积累有机物, 导致叶片N、P浓度被逐渐稀释, 叶片N、P含量快速降低(吴统贵等, 2010b; 牛得草等, 2013).在生长季中后期, 单子叶植物叶片N、P含量又略有回升, 这一现象在多年生杂类草类群中同样存在, 但在双子叶植物中不明显.不同功能类群在生长季中后期所表现出来的营养元素的差异性变化可能是因为不同功能类群物候期的异步性, 也可能是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吸收根系自身的功能差异.比如, 单子叶和多年生杂类草两个功能类群共有的百合科葱属(Allium)植物根系在8、9月份会对营养元素进行奢侈吸收(吴统贵等, 2010b), 这可能使得这两类物种叶片N、P含量在生长季后期有所升高.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重吸收作用是指植物在落叶前将养分转移到其他活性组织中从而有效保存养分的现象, 从而造成叶片营养元素浓度会在落叶期出现明显的下降, 因而是影响植物叶片化学计量指标季节动态的重要过程.但本研究发现, 植物叶片N、P含量并没有表现出这一现象.对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杂类草, 其叶片N、P含量均在生长季后期有升高现象.这种现象可能说明养分重吸收现象在温带草原植物中不显著, 或者是因为采样时养分重吸收过程尚未发生.在锡林浩特地区, 大部分研究物种在9月初仍处在花果期, 9月末10月初才进入枯黄、落叶期, 因而本文的研究时间可能未涵盖植物养分重吸收的阶段, 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评估养分重吸收对叶片营养元素季节动态的影响.此外, 本研究发现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叶片C:N、C:P在生长季前期均较低, 随着生长季节的推移呈上升趋势, 与叶片N、P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Santa et al., 1997; ?gren, 2008; 牛得草等, 2013)一致, 进一步表明植物叶片C:N、C:P的季节变化主要由叶片N、P含量主导.叶片N:P随生长季的变化在不同功能类群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其中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随生长季推移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说明对于这两类植物而言, 由于叶片细胞伸长扩大所造成的N的稀释效应强于P, 这可能和不同植物类群对N、P的特异性吸收有关. ...

... )植物根系在8、9月份会对营养元素进行奢侈吸收(吴统贵等, 2010b), 这可能使得这两类物种叶片N、P含量在生长季后期有所升高.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重吸收作用是指植物在落叶前将养分转移到其他活性组织中从而有效保存养分的现象, 从而造成叶片营养元素浓度会在落叶期出现明显的下降, 因而是影响植物叶片化学计量指标季节动态的重要过程.但本研究发现, 植物叶片N、P含量并没有表现出这一现象.对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杂类草, 其叶片N、P含量均在生长季后期有升高现象.这种现象可能说明养分重吸收现象在温带草原植物中不显著, 或者是因为采样时养分重吸收过程尚未发生.在锡林浩特地区, 大部分研究物种在9月初仍处在花果期, 9月末10月初才进入枯黄、落叶期, 因而本文的研究时间可能未涵盖植物养分重吸收的阶段, 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评估养分重吸收对叶片营养元素季节动态的影响.此外, 本研究发现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叶片C:N、C:P在生长季前期均较低, 随着生长季节的推移呈上升趋势, 与叶片N、P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Santa et al., 1997; ?gren, 2008; 牛得草等, 2013)一致, 进一步表明植物叶片C:N、C:P的季节变化主要由叶片N、P含量主导.叶片N:P随生长季的变化在不同功能类群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其中单子叶植物和多年生禾草的叶片N:P随生长季推移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说明对于这两类植物而言, 由于叶片细胞伸长扩大所造成的N的稀释效应强于P, 这可能和不同植物类群对N、P的特异性吸收有关. ...

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植物群落的N:P化学计量特征
1
2008

... 植物叶片C:N和C:P表征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用来同化C的能力, 因而常被用作反映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指标(Sterner & Elser, 2002; 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本研究发现,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平均C:N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67 ± 4.58 vs. 22.5 ± 10.6;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而C:P则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02.60 ± 88.31 vs. 232 ± 145;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说明我国典型草原区植物N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低, 而P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高.植物叶片的N、P营养元素主要来自土壤, 其中土壤N的来源较为广泛, 而土壤P的获得途径则比较单一(阎恩荣等, 2008), 主要源于岩石母质的风化和淋溶.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处高纬度干旱-半干旱区, 降水量较低, 在保存土壤有效氮的同时减缓了土壤P的释放(He et al., 2008; 宋彦涛等, 2012).因此, 该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N较为充足而P相对匮乏, 这可能是该地区植物P利用效率较高而N利用效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

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植物群落的N:P化学计量特征
1
2008

... 植物叶片C:N和C:P表征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用来同化C的能力, 因而常被用作反映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指标(Sterner & Elser, 2002; 韩文轩等, 2009; 吴统贵等, 2010a).本研究发现,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平均C:N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67 ± 4.58 vs. 22.5 ± 10.6;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而C:P则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02.60 ± 88.31 vs. 232 ± 145; Elser et al., 2000a; p < 0.05), 说明我国典型草原区植物N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低, 而P利用效率较全球植物偏高.植物叶片的N、P营养元素主要来自土壤, 其中土壤N的来源较为广泛, 而土壤P的获得途径则比较单一(阎恩荣等, 2008), 主要源于岩石母质的风化和淋溶.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处高纬度干旱-半干旱区, 降水量较低, 在保存土壤有效氮的同时减缓了土壤P的释放(He et al., 2008; 宋彦涛等, 2012).因此, 该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N较为充足而P相对匮乏, 这可能是该地区植物P利用效率较高而N利用效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

氮磷施肥对拟南芥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
2013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氮磷施肥对拟南芥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
2013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An assessment on the uncertainty of the nitrogen to phosphorus ratio as a threshold for nutrient limitation in plants
1
2017

... N和P一般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 因此植物叶片N:P常被用来评价植物受N或P相对限制的情况, 但不同研究采用不同的N:P阈值来判定植物营养元素限制情况.例如, Koerselman和Meuleman (1996)指出, N:P小于14的植物受N的限制, N:P大于16的植物受P的限制.而Güsewell (2004)则通过短期施肥实验发现, N:P小于10时, 植物生长受N限制, N:P大于20时则主要受P限制.这些研究说明, 用来表征植物N、P限制特征的N:P临界比存在不确定性.近期研究表明, 使用临界比为10和20比使用14和16的误差风险低(Yan et al., 2017).在本研究中, 内蒙古典型草原的18种常见植物中不存在叶片N:P低于10的物种, 也不存在叶片N:P低于14且叶片N含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植物(附录I); 同时, 叶片N:P大于16且叶片P含量低于全球平均值的植物为12种, 占所研究物种的72%, 叶片N:P大于20且叶片P含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植物为3种, 占所研究物种的17% (附录I).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 相比其他地区的植物来说,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可能更易受P限制. ...

青藏高原草地植物群落冠层叶片氮磷化学计量学分析
1
2010

... 以往研究发现, 植物组织中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值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反映了植物体内营养元素间内在的耦合机制(Elser et al., 2010), 本文结果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其中, 叶片N含量与C:N、叶片P含量与C:P以及叶片N含量与P含量都呈显著的强相关关系, 说明植物叶片N、P元素本身表现出很强的耦合关系, 而植物叶片C含量与N、P含量之间并未表现出直接的关系, 而是通过C:N、C:P计量比值来体现C-N、C-P的耦合关系, 而且这种耦合关系由叶片N、P含量主导.这一结果与牛得草等(2013)杨阔等(2010)张文彦等(2010)的发现一致.尽管叶片N、P含量和C:N、C:P均随季节而变化, 在不同功能类群间也有显著差异, 但叶片N含量与C:N、叶片P含量与C:P以及叶片N含量与P含量都呈现出等速生长关系, 且在生长季的不同时期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这一结果进一步印证了植物叶片C-N、C-P、N-P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 ...

青藏高原草地植物群落冠层叶片氮磷化学计量学分析
1
2010

... 以往研究发现, 植物组织中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值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反映了植物体内营养元素间内在的耦合机制(Elser et al., 2010), 本文结果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其中, 叶片N含量与C:N、叶片P含量与C:P以及叶片N含量与P含量都呈显著的强相关关系, 说明植物叶片N、P元素本身表现出很强的耦合关系, 而植物叶片C含量与N、P含量之间并未表现出直接的关系, 而是通过C:N、C:P计量比值来体现C-N、C-P的耦合关系, 而且这种耦合关系由叶片N、P含量主导.这一结果与牛得草等(2013)杨阔等(2010)张文彦等(2010)的发现一致.尽管叶片N、P含量和C:N、C:P均随季节而变化, 在不同功能类群间也有显著差异, 但叶片N含量与C:N、叶片P含量与C:P以及叶片N含量与P含量都呈现出等速生长关系, 且在生长季的不同时期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这一结果进一步印证了植物叶片C-N、C-P、N-P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 ...

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恢复演替阶段植物养分化学计量学
1
2010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恢复演替阶段植物养分化学计量学
1
2010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生态化学计量学: 复杂生命系统奥秘的探索
1
2005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生态化学计量学: 复杂生命系统奥秘的探索
1
2005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ICP-OES法测定长果大头茶不同部位的矿质元素
1
2017

... 在2019年生长季的6-9月, 每隔15天进行一次样方调查(具体调查日期为6月2日、6月17日、7月2日、7月17日、8月2日、8月17日和9月2日).每次调查时随机选取5个1 m × 1 m的小样方, 针对样方内共有的植物, 选取长势良好、向阳、无病害植株(每种5-10株), 每株采集5-15枚包含完整叶脉、基部以及顶端的整个叶片(不含叶柄、叶鞘)并混合为一个样品(Cornelissen et al., 2003).具体采样物种的名称和物候期记录详见表1.将采集到的植物叶片以纸质信封保存并迅速运回实验室, 在65 ℃条件下烘干至恒质量.烘干后的植物样品用球磨仪研磨, 个别样品辅以手动研磨, 将磨细的样品过100目筛, 放在干燥离心管中加以标号保存.叶片C、N含量用元素分析仪(vario EL cube CHNOS Elemental Analyzer, Elementar Analysensysteme GmbH, Hanau, Germany)测定(江伟等, 2006); 叶片P含量采用HNO3消解- ICP-OES法(张金丽等, 2017)测定, 采用的仪器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AP 6300 ICP-OES Spectrometer, Thermo Fisher, Waltham, USA).所有测试均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完成. ...

ICP-OES法测定长果大头茶不同部位的矿质元素
1
2017

... 在2019年生长季的6-9月, 每隔15天进行一次样方调查(具体调查日期为6月2日、6月17日、7月2日、7月17日、8月2日、8月17日和9月2日).每次调查时随机选取5个1 m × 1 m的小样方, 针对样方内共有的植物, 选取长势良好、向阳、无病害植株(每种5-10株), 每株采集5-15枚包含完整叶脉、基部以及顶端的整个叶片(不含叶柄、叶鞘)并混合为一个样品(Cornelissen et al., 2003).具体采样物种的名称和物候期记录详见表1.将采集到的植物叶片以纸质信封保存并迅速运回实验室, 在65 ℃条件下烘干至恒质量.烘干后的植物样品用球磨仪研磨, 个别样品辅以手动研磨, 将磨细的样品过100目筛, 放在干燥离心管中加以标号保存.叶片C、N含量用元素分析仪(vario EL cube CHNOS Elemental Analyzer, Elementar Analysensysteme GmbH, Hanau, Germany)测定(江伟等, 2006); 叶片P含量采用HNO3消解- ICP-OES法(张金丽等, 2017)测定, 采用的仪器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AP 6300 ICP-OES Spectrometer, Thermo Fisher, Waltham, USA).所有测试均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完成. ...

阿拉善荒漠典型植物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3
2014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 ;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阿拉善荒漠典型植物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3
2014

... 碳(C)、氮(N)、磷(P)是所有植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贺金生和韩兴国, 2010), 对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Westheimer, 1987; Elser et al., 2001; Han et al., 2005; 曾德慧和陈广生, 2005).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 C、N、P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生化过程, 而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06; 张珂等, 2014).C是植物干物质的最主要元素, 约占植物生物量的一半, 对植物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王冬梅和杨慧敏, 2011;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 ; 张珂等, 2014; 刘万德等, 2015).而N和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限制性营养元素(Vitousek, 1982; Elser et al., 2010).其中, N是植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 并参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合成, 因而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紧密相关(Field & Mooney, 1986); P则是植物细胞核酸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细胞分裂增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Dawson & Curron, 1998; Lambers et al., 1998).植物的元素组成会受自身遗传特性、所处的环境(气候、土壤养分)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异性(Aerts & Chapin III, 2000; Reich & Oleksyn, 2004; Han et al., 2005; Kerkhoff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中国典型草原优势植物功能群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3
2010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以往研究发现, 植物组织中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值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反映了植物体内营养元素间内在的耦合机制(Elser et al., 2010), 本文结果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其中, 叶片N含量与C:N、叶片P含量与C:P以及叶片N含量与P含量都呈显著的强相关关系, 说明植物叶片N、P元素本身表现出很强的耦合关系, 而植物叶片C含量与N、P含量之间并未表现出直接的关系, 而是通过C:N、C:P计量比值来体现C-N、C-P的耦合关系, 而且这种耦合关系由叶片N、P含量主导.这一结果与牛得草等(2013)杨阔等(2010)张文彦等(2010)的发现一致.尽管叶片N、P含量和C:N、C:P均随季节而变化, 在不同功能类群间也有显著差异, 但叶片N含量与C:N、叶片P含量与C:P以及叶片N含量与P含量都呈现出等速生长关系, 且在生长季的不同时期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这一结果进一步印证了植物叶片C-N、C-P、N-P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 ...

中国典型草原优势植物功能群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3
2010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 以往研究发现, 植物组织中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值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反映了植物体内营养元素间内在的耦合机制(Elser et al., 2010), 本文结果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其中, 叶片N含量与C:N、叶片P含量与C:P以及叶片N含量与P含量都呈显著的强相关关系, 说明植物叶片N、P元素本身表现出很强的耦合关系, 而植物叶片C含量与N、P含量之间并未表现出直接的关系, 而是通过C:N、C:P计量比值来体现C-N、C-P的耦合关系, 而且这种耦合关系由叶片N、P含量主导.这一结果与牛得草等(2013)杨阔等(2010)张文彦等(2010)的发现一致.尽管叶片N、P含量和C:N、C:P均随季节而变化, 在不同功能类群间也有显著差异, 但叶片N含量与C:N、叶片P含量与C:P以及叶片N含量与P含量都呈现出等速生长关系, 且在生长季的不同时期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这一结果进一步印证了植物叶片C-N、C-P、N-P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 ...

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土壤与微生物碳氮磷化学计量关系的变化
1
2016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土壤与微生物碳氮磷化学计量关系的变化
1
2016

...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Reiners, 1986), 其优势是以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手段, 通过探索生态系统中能流与多种化学元素(如C、N、P)间的平衡关系, 将生态系统过程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统一起来(程滨等, 2010).生态化学计量学最早主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Redfield, 1958),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ich & Oleksyn, 2004; Moe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任书杰等, 2007, 2012; 韩文轩等, 2009).在我国,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迅速, 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时空尺度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取得了很大进展(Han et al., 2005; 高三平等, 2007; He et al., 2008; 刘万德等, 2010; 刘兴诏等, 2010; 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宁志英等, 2017),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尺度植物叶片C、N、P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6, 2008), 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营养元素计量分析(高三平等, 2007; 阎恩荣等, 2008; 刘万德等, 2010; 银晓瑞等, 2010; 胡耀升等, 2014; 周正虎和王传宽, 2016), 养分添加对植物养分计量关系的影响(黄菊莹等, 2013; 严正兵等, 2013)以及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功能类群植物间的差异(Han et al., 2005; He et al., 2008; 张文彦等, 2010; 张珂等, 2014)等.近期研究发现, 在不同发育阶段, 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存在差异, 因而叶片C、N、P的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期之间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李征等, 2012; 牛得草等, 2013; 刘万德等, 2015).然而,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或多年平均情况, 忽视了植物叶片元素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 而叶片C、N、P计量特征的季节波动可能增加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 相同功能群的植物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上具有相似性(张文彦等, 2010), 因而, 叶片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变化趋势在同一功能群植物间倾向于一致, 而在不同功能群植物间则可能不同(Han et al., 2005).然而, 关于叶片元素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趋势在不同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仍有待研究. ...

不同气候带间成熟林植物叶性状间异速生长关系随功能型的变异
1
2011

... 随着生态学的快速发展, 其各个分支学科在日益细化的同时也在相互渗透和整合, 使得生态学研究方法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之下, 由生态化学计量学与生态学代谢理论(MTE)结合而衍生的异速生长理论, 尝试将生态学各层次的格局和过程联系起来, 对从个体水平到生态系统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进行了整合(Vanni et al., 2002; Elser et al., 2010), 推动了植物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研究.植物异速生长研究始于生物量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分配研究, 通常指不同器官相对生长速率不同的现象(Bertalanfy, 1999).目前植物异速生长研究已扩展到从微观的基因水平到宏观的生态系统水平(West & Brown, 2005), 其中, 植物叶片性状的异速生长关系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Niinemets et al., 2007; Li et al., 2008).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是重要的叶片性状, 其中叶片N、P含量作为叶经济谱所涵盖的功能性状而被广泛关注(Wright et al., 2004).但目前有关叶片元素含量异速生长的研究多集中于较大空间尺度的格局分析(Wright et al., 2004; 祝介东等, 2011), 小尺度异速生长关系的季节动态研究则关注较少. ...

不同气候带间成熟林植物叶性状间异速生长关系随功能型的变异
1
2011

... 随着生态学的快速发展, 其各个分支学科在日益细化的同时也在相互渗透和整合, 使得生态学研究方法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之下, 由生态化学计量学与生态学代谢理论(MTE)结合而衍生的异速生长理论, 尝试将生态学各层次的格局和过程联系起来, 对从个体水平到生态系统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进行了整合(Vanni et al., 2002; Elser et al., 2010), 推动了植物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研究.植物异速生长研究始于生物量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分配研究, 通常指不同器官相对生长速率不同的现象(Bertalanfy, 1999).目前植物异速生长研究已扩展到从微观的基因水平到宏观的生态系统水平(West & Brown, 2005), 其中, 植物叶片性状的异速生长关系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Niinemets et al., 2007; Li et al., 2008).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是重要的叶片性状, 其中叶片N、P含量作为叶经济谱所涵盖的功能性状而被广泛关注(Wright et al., 2004).但目前有关叶片元素含量异速生长的研究多集中于较大空间尺度的格局分析(Wright et al., 2004; 祝介东等, 2011), 小尺度异速生长关系的季节动态研究则关注较少. ...




相关话题/植物 化学 生态 环境 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