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儒家思想与礼乐文明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儒家思想与礼乐文明
Confucianism and the Civilization of Rites and Music 邵方; 1: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 摘要(Abstract):

《论语·先进》篇记录了孔子所向往的礼乐之治。礼源于上古时代的祭祀与习俗,用于规范行为、区别是非;乐则用于协调秩序、促进和谐、陶冶情操,即"用乐之和弥补礼之分"。"礼乐"不只是为了满足耳目之欢,而是引领人心向善。孔子在文化上继承并超越了周公的制礼作乐,提出仁政思想以及"仁"和"礼"的治国原则。在礼与乐的关系中,儒家认为,礼为德之端,乐为德之华。礼的根本在乐和诗,礼要靠乐和诗来风行天下,"美善合一"是孔子所推崇礼乐文明的最高境界。礼乐文明就是"乐至则无怨,礼至则无争"。儒家仁政思想的实行途径就是在"礼乐"中达到的"仁道"和在人间实现的"仁政",而仁政的实行必须是仁者和良法的结合,即仁政是由有仁心者去实践先王之道。

关键词(KeyWords): 儒家思想;;礼乐文明;;仁政;;良法;;论语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的法制与秩序:一统与自治相结合的民族秩序”(课题批准号:10JJD820002)的阶段成果

作者(Author): 邵方;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喻中:“礼乐秩序的萌生——《尚书·虞书》的法文化阐释”,载《中国古代法制与秩序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2011年。[2]姚中秋:“重新思考礼乐社会”,载《文化纵横》2012年第4期。[3]徐复观:“释《论语》的‘仁’”,载《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4]俞艳庭、李梅:“周代礼乐文化背景下的政治诗学”,载《学术论坛》2011年第9期。[5]张祥龙:《先秦儒家哲学九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6]张飞舟:“中国古代的乐与法”,载《法律科学》2005年第4期。[7]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何金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8]韩星:“郭店楚简儒家礼乐文化精义辨析”,载《人文杂志》2000年第5期。[9]《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10][美]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国翔、张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1]颜世安:“原始儒学中礼观念神圣性价值的起源”,载《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4期。[12]邵方:“儒家思想与礼制”,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13]庞朴:“话说‘五至三无’”,载《文史哲》2004年第1期。(1)《礼记·孔子闲居》,注:“五至”谓志、诗、礼、乐、哀达到的最高境界。(2)《诗经·小雅·车辖》:“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3)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4)司马迁:《史记·乐书》。(5)《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1)周少川、毛瑞芳:“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载2011年2月17日《光明日报》。

相关话题/文化 法律 人文 礼乐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