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分嫁娶”及其法律实践——国家与社会二元结构下的规则之治 顾元; 1: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 摘要(Abstract):
"干分嫁娶"是指中国古代违反辈份原则和亲属间名分的婚姻。干分嫁娶立法是自然的和社会的要求。考察古代干分嫁娶的主要类型及其立法的历史变迁,阐释其司法及社会实践的变化理路,可从一个侧面揭示传统婚姻法律文化的运作机制、实践效果及内在精神。律法与现实相脱节的情形较为常见,民间风习往往起着实际的法律调整作用,而法律则不得不退让妥协,否则难逃具文。在实践层面,司法官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将律典作为一种伦理教条和历史资源加以参考,而不愿僵守其条文,以实现衡平理断与治世和谐的价值理想。国家律法与民间风习之间既存疏离与矛盾,又有博弈与互动,从而推动了法律变革,实现国家与社会二元结构下的规则之治。
关键词(KeyWords): 干分嫁娶;;婚姻禁忌;;国家律法;;社会风习;;衡平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FX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Author): 顾元;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前苏]谢苗诺夫:《婚姻和家庭的起源》,蔡俊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2]王玉波:“人类初期有过杂乱性交阶段吗?——摩尔根模式刍议”,载《中国性科学》2004年第6期。[3][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第2卷),张祖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美]摩尔根:《古代社会》第三编“家庭观念的发展”,杨东莼等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5]王国维:《观堂集林(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6]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7]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影印版。[8]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9][英]罗素:《婚烟革命》,靳建国译,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10][奥]弗罗伊德:《图腾与禁忌》,杨庸一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11]张德苏:“‘同姓不婚’的实质”,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12]常金仓:“周人同姓不婚为优生说辨”,载《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13]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1990年版。[14]陈顾远:《中国古代婚姻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15]刘晓东:“先秦同姓不婚观考索”,载《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16]王跃生:“从同姓不婚、同宗不婚到近亲不婚——一个制度分析视角”,载《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17][美]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18]刘启益:“西周金文中所见的周王后妃”,载《文物与考古》1980年第4期。[19]张晋藩总主编,蒲坚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20]陈顾远:《中国婚姻史》,上海书店1992年影印本。[21]戴炎辉:《中国法制史》,台北三民书局1979年版。[22]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3]林明峪:《台湾民间禁忌》,台湾联亚出版社1981年版。[24]陈顾远:《中国婚姻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25]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26]薛平:“论‘姑舅表婚制’的历史存在”,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27]左宏阁:“中表婚探源”,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2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9]张晋藩总主编,乔伟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30]洪迈:《夷坚志》补卷十《杨三娘子》,中华书局1981年版。[31]周密:《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版。[3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33]童书业:《春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34]顾颉刚:“由‘烝’、‘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载《文史》1982年第14、15辑。[35]刘宗棠、张泰:“论春秋时期‘烝’婚制的合‘礼’性”,载《学术论坛》2006年第2期。[36]《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四“罗棫乞将妻前夫田产没官”,中华书局1987年版。[37]陈垣:“汤若望与木陈”,载《陈垣学术论文集》第1集,中华书局1980年报。[38]王跃生:《十八世纪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建立在1781—1791年个案基础上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39]冯尔康:《生活在清朝的人们》,中华书局2005年版。[40]张研,毛立平:《19世纪中国家庭的社会经济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1]襟霞阁主编:《袁子才判牍》,中央书店1935年版。[42]柏桦:“从收继婚风俗看明代的律例”,载《北京行政学院》2003年第3期。[43]王志强:“清代的丧娶、收继婚及其法律实践”,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44]蔡登秋:“钟理和研究中的‘原乡’与‘同姓不婚’理解的偏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9期。[45]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46]王铭铭、王斯福:《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7][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48]朱苏力:“变法、法治建设及其本土资源”,载《中外法学》1995年第2期。[49]顾元:《衡平司法与中国传统法律秩序——兼与英国衡平法相比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0]侯欣一:“从伦理规则到生活规则——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史的另类解读”,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6期。①转引自蒋立山:“从原始禁忌看社会规范的起源——读谢苗诺夫《婚姻和家庭的起源》”,载《中外法学》1996年第5期。①杜佑:《通典》卷六十《同姓婚议》。①据学者对汉代344个婚姻的研究表明,同姓婚者6例,仅占1.7%,异姓为婚者占98.3%。参见彭卫:《汉代婚姻形态》,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页。②赵翼:《陔余丛考》卷三。③杜佑:《通典》卷六十。④薛允升:《唐明律合编》卷十四。①王士性:《广志绎》卷二。②《无极县志·风俗》民国二十五年。①《通制条格》卷三《户令·婚姻礼制》;《元典章》卷十八《户部》四《嫁娶·同姓不得为婚》。②《典章新集·户部·婚姻·嫁娶·年幼过房难比同姓为婚》。③清道光年间刑部说帖,转引自瞿同祖:《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④《清律例汇辑便览》“同姓为婚”条附。⑤《大清律例刑案汇纂集成》卷十五《户律·婚姻》。①杜佑:《通典》卷六十《内表不可婚议》。①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婚姻上》注卷三。②袁采:《袁氏示范》卷之上《睦亲·因亲结亲尤当尽礼》。③《艺文类聚》。④《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大儿娶舅氏女婚书》。⑤《潼川府志》(光绪年间)卷十。①《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三十《前燕》。②参见李衡眉:“‘妻后母、执嫂’原因探析”,载《东岳论丛》1991年第3期;周莎:“‘收继婚’的法理探析”,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③《元典章》卷十八《户部》四《不收继·侄儿不得收婶母》。①《元典章》卷十八《户部》四《不收继·兄收弟妻断离》。②《元典章》卷十八《户部》四《不收继·姑舅小叔不收嫂》。③《清太宗实录稿本》卷十四。④《清史稿》卷三一;《清太宗实录》卷一一。⑤《宝山县续志·风俗》民国二十年。⑥《陵川县志·风俗》民国二十二年。①赵翼:《檐曝札记》卷四“甘省陋俗”。②《来安县志·户口》(道光年间)。①《元典章》卷十八《户部》四《不收继》。②《元典章》卷十八《户部》四《不收继·小叔收阿嫂例》。③参见《元典章》卷十八《户部》四《婚姻·收继》之“叔收兄嫂”、“田长宜强收嫂”、“叔收嫂又婚原定例”、“定婚收继”以及“定婚夫亡小叔再下财求娶”。④《元典章》卷十八《户部》四《不收继·守志妇不收继》。⑤参见《元典章》卷十八《户部》四《婚姻·不收继》之“汉儿人不得接续”、“叔嫂年甲争悬不收继”、“抱乳小叔不收继”、“姑舅小叔不收继”、“两户不得收继”,以及《通制条格》卷三《户令·收嫂》。①《刑案汇览》卷七《户律·婚姻·娶亲属妻妾》。②陈宏谋:《培远堂文檄》卷二三,二七,光绪六年刻本。③薛允升:《读例存疑》卷十一《户律·婚姻》。④郑端:《政学录》卷五,清光绪五年王氏谦德堂刻本。⑤张萱:《西园闻见录》卷九七,卷九八。⑥黄六鸿:《福惠全书》卷二五。⑦樊增祥:《樊山集·樊山批判》卷一三《批史国安呈词》。⑧汪辉祖:《学治续说》“法贵准情”条。⑨陈弘谋:《在官法戒录》(清汇文堂本)卷一“总论”。①《皇明条法事类纂》卷十三《户部类·违律为婚依律问断例》。②方大湜:《平平言》卷二《本案用何律何例须考究明白》,光绪十八年资州官廨本。③樊增祥:《樊山政书》卷二《批拣选知县马象雍等秉》。④转引自苏力:“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法治”,载苏力、贺卫方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法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①《俞廉三等奏编辑民律前三编草案告成缮册呈览折》(宣统三年九月初五日)。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干分嫁娶”及其法律实践——国家与社会二元结构下的规则之治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相关话题/社会 法律 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 社会科学
法律的隐喻:表征还是真谛?
法律的隐喻:表征还是真谛? 杨贝;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法律领域大量出现的隐喻提示我们,隐喻与法学的联姻可能不只是基于修辞的需要。隐喻在法律领域的出现有三重原因:其一,隐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模式;其二,隐喻缘自语言的局限性;其三,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金融监管边界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
金融监管边界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 王怀勇; 1: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金融市场自由的相对性隐含了金融监管相对性的结论,正当的金融监管必须是有限度的监管。通过法学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解读金融监管边界限定的理论基础,考量金融监管边界的限定依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法律移植、法律工具主义与制度异化——以近代著作权立法为背景
法律移植、法律工具主义与制度异化——以近代著作权立法为背景 夏扬; 1: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法律移植是现代社会法律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和主要方式。对于法律移植是否可能的讨论仍不绝于耳,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激烈的争论,是因为学者们普遍忽视了移植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法律的性质:一个法律经济学视角
法律的性质:一个法律经济学视角 凌斌; 1: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法律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共同的理论错误,是将法律的性质误认为一种定价体制,将法治的代价错归为一种交易成本,将法律的边界依照与市场等定价体制的替代关系来确定。究其原因,在于没能在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社会权保障视野下的我国公共财政制度转型
社会权保障视野下的我国公共财政制度转型 姚国建; 1: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社会权的保障依赖于国家的财政给付,包括财政给付的制度构建和资金给付。财政制度的价值选择、财政决策机制、财政收入分配取向以及财政给付责任在央地政府间的分配影响着公民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台湾法学学术作品专题
台湾法学学术作品专题 摘要(Abstract): 王泽鉴民法研究系列(16本)《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是著名民法学家王泽鉴先生的经典著作,是先生多年来从事民法教学与研究的成果体现,《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论述了现行台湾民法自制定以来的民法实务与理论的演变,尤其是里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论对话的法律全球化
论对话的法律全球化 谢晖; 摘要(Abstract): 法律全球化不但是一个既成的事实,而且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法律全球化过程中,存在压制的法律全球化和对话的法律全球化之别。我们正处在对话的法律全球化过程中,这是由于经济的全球贸易及各国独具的经济资本、文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反垄断法中的消费者福利标准:理论确证与法律适用
反垄断法中的消费者福利标准:理论确证与法律适用 张永忠; 1: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2: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摘要(Abstract): 保护消费者利益是各国反垄断法的重要目标。消费者福利标准具有独立性、正当性、适用的简便性,有利于实现公平分配的整体经济效率目标,已成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国际社会契约:法治理念的现实涵摄
国际社会契约:法治理念的现实涵摄 何志鹏; 1:吉林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从历史发展上看,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开辟了国家之间签订契约的可能,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则进行了全球性国际社会契约的两度试验。国际社会契约在各方面、各层次的实践凝聚了国家的共识,积累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瑕疵出资股权转让的法律效力
瑕疵出资股权转让的法律效力 肖海军; 1:湖南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瑕疵出资源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其对公司的出资义务,若瑕疵出资股东转让该股权,除非瑕疵出资股权的受让第三人能举证证明出让股东故意隐瞒其出资瑕疵而提起合同撤销之诉,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