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隐喻:表征还是真谛? 杨贝;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法律领域大量出现的隐喻提示我们,隐喻与法学的联姻可能不只是基于修辞的需要。隐喻在法律领域的出现有三重原因:其一,隐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模式;其二,隐喻缘自语言的局限性;其三,隐喻迎合了法学的需要。尽管隐喻存在语焉不详、非理性等特征,但在分析了科学与知识、真理的关系,以及隐喻与真理的关系之后,隐喻与科学的共存性可以得到确认。法律的隐喻不止是一种表征,也是承载、彰显法律真谛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KeyWords): 隐喻;;共识性真理;;文化桎梏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杨贝;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德]魏德士:《法理学》,丁晓春、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颜一、崔延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4][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郑成良、杜景义、宋金娜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5][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6][法]保罗·利科:《活的隐喻》,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7][德]米歇尔·施托莱斯:《法律的眼睛》,杨贝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8][德]汉斯·波塞尔著:《科学:什么是科学》,李文潮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9]苏力:《“法”的故事》,载《读书》1998年第7期。[10]王人博:《水:中国法思想的本喻》,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3期。①Heig Bosmajian,Metaphor and Reason in Judicial Opinions,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p.7(1992).②参见杜登辞源词典“Meta”、“Metapher”、“Peripherie”词条。Das Herkunftswoerterbuch rterbuch Etymologie der Deutschen Sprache,4.Aufl.,Bd.7,Duden Verlag,1989,S.523,599.感谢傅广宇博士提供本项重要信息及文献资料。①L.David Ritchi,Context and Connection in Metaphor,Palgrave Macmillan,p.217(2006).②Miriam Taverniers,Metaphor and Metaphorology,Akademia Press,pp.175-176(2002).③详情请参见庄世同:“法律的图像:一种人文主义的分析与诠释”,载《第一届海峡两岸法理学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7月2-3日),第44-69页。①参见Finn Makela,Metaphors and Models in Legal Theory,in Les Cahiers de droit,vol.52,nos3-4,2011,pp.397-415.②参见Jacques Derrida;F.C.T.Moore,White Mythology:Metaphor in the Text of Philosophy,in New Literary History,Vol.6,No.1,On Metaphor.(Autumn,1974),p.28.③Iris Murdoch,Satre,Cambridge:Bowes and Bowes,1953,p.27,转引自Linda L.Berger,Metaphor in Law as Poetic and Propositional Language,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196087(2013-4-12)④参见J.Christopher Rideout,Penumbral Thinking Revisited:Metaphor in Legal Argumentation,in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Legal Writing Directors,Volume 7,pp.155-191(2010).⑤L.David Ritchi,Context and Connection in Metaphor,Palgrave Macmillan,p.217(2006).⑥On Metaphor,ed.by Sheldon Sack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1(1978),转引自汪堂家:“隐喻诠释学:修辞学与哲学的联姻”,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4期。①Heig Bosmajian,Metaphor and Reason in Judicial Opinions,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p.49(1992).①参见维基百科辞典,“knowledge”词条,https://en.wikipedia.org/wiki/Knowledge(2013-4-15)。①佩雷尔曼将听众分为普遍听众与特殊听众,前者由所有理性人组成,是普遍理性的抽象化身,后者则是真实存在的,言说者在特定时刻试图影响的特定的一群人,这些人受特定文化环境的影响。通常情形下,特殊听众的接受就是判断真理的标准。但为了防止真理被特殊利益和立场“绑架”,佩雷尔曼又不得不借助普遍听众(的接受)来实施制衡。由于佩雷尔曼在普遍听众问题上纠结反复,因此普遍听众的制衡作用常常可以忽略。②新修辞学的研究一般将隐喻视为类比推理的一种特殊形式。③Chaim Perelman,The Philosophy of Pluralism,in The New Rhetoric and the Humanities,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p.71(1979).④汪堂家:“读保罗·利科的《活的隐喻》”,http://www.people.com.cn/GB/14738/41428/3026196.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3-02-14。⑤Heig Bosmajian,Metaphor and Reason in Judicial Opinions,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p.200(1992).①有关隐喻理解程序的内容请参见布莱克提出的理解诸如“M is a wolf”这样的名词性谓语隐喻的程序。[美]E.C.斯坦哈特:《隐喻的逻辑———可能世界中的类比》,黄华新、徐慈华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213页。②Richard E.Vatz&Lee S.Weinberg,Metaphor and Law,in Law&Society Review,Volume 21.Number 5,p.846(1988).③比利时学者Miriam Taverniers深入分析了文化对隐喻的决定性影响。她认为文化在喻体的选择,以及意义由喻体迁移至本体的过程中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参见Miriam Taverniers,Metaphor and Metaphorology,pp.173-174.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法律的隐喻:表征还是真谛?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相关话题/法律 科学 文化 上海 法学
金融监管边界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
金融监管边界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 王怀勇; 1: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金融市场自由的相对性隐含了金融监管相对性的结论,正当的金融监管必须是有限度的监管。通过法学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解读金融监管边界限定的理论基础,考量金融监管边界的限定依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法律移植、法律工具主义与制度异化——以近代著作权立法为背景
法律移植、法律工具主义与制度异化——以近代著作权立法为背景 夏扬; 1: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法律移植是现代社会法律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和主要方式。对于法律移植是否可能的讨论仍不绝于耳,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激烈的争论,是因为学者们普遍忽视了移植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法律的性质:一个法律经济学视角
法律的性质:一个法律经济学视角 凌斌; 1: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法律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共同的理论错误,是将法律的性质误认为一种定价体制,将法治的代价错归为一种交易成本,将法律的边界依照与市场等定价体制的替代关系来确定。究其原因,在于没能在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探究 田艳; 1: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代表性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当前我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过程中四个部门的四级认定体系同时并存,存在着缺少对普通传承人权利的保护、对团体性项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台湾法学学术作品专题
台湾法学学术作品专题 摘要(Abstract): 王泽鉴民法研究系列(16本)《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是著名民法学家王泽鉴先生的经典著作,是先生多年来从事民法教学与研究的成果体现,《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论述了现行台湾民法自制定以来的民法实务与理论的演变,尤其是里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论对话的法律全球化
论对话的法律全球化 谢晖; 摘要(Abstract): 法律全球化不但是一个既成的事实,而且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法律全球化过程中,存在压制的法律全球化和对话的法律全球化之别。我们正处在对话的法律全球化过程中,这是由于经济的全球贸易及各国独具的经济资本、文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国际人权法视野下文化权利的考量与辨析
国际人权法视野下文化权利的考量与辨析 黄晓燕; 1:山西大学法学院 2: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摘要(Abstract): 文化和人权间错综复杂关系造成了文化权利要领的淡化和模糊,文化权利是文化与人权关系的核心和最为集中的体现,人权的文化维度和文化权利外围和其他人权是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反垄断法中的消费者福利标准:理论确证与法律适用
反垄断法中的消费者福利标准:理论确证与法律适用 张永忠; 1: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2: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摘要(Abstract): 保护消费者利益是各国反垄断法的重要目标。消费者福利标准具有独立性、正当性、适用的简便性,有利于实现公平分配的整体经济效率目标,已成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瑕疵出资股权转让的法律效力
瑕疵出资股权转让的法律效力 肖海军; 1:湖南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瑕疵出资源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其对公司的出资义务,若瑕疵出资股东转让该股权,除非瑕疵出资股权的受让第三人能举证证明出让股东故意隐瞒其出资瑕疵而提起合同撤销之诉,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唐代判词的法律特征与文学特征——以白居易“百道判”为例
唐代判词的法律特征与文学特征——以白居易“百道判”为例 朱洁琳; 1: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作为应试举士为科考而历练笔力的科判,白居易"百道判"文情并茂,表现出一定个性的法审美价值,为唐判法律与文学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判词中衡情酌理分析论证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