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国际人权法视野下文化权利的考量与辨析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国际人权法视野下文化权利的考量与辨析
黄晓燕; 1:山西大学法学院 2: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摘要(Abstract):

文化和人权间错综复杂关系造成了文化权利要领的淡化和模糊,文化权利是文化与人权关系的核心和最为集中的体现,人权的文化维度和文化权利外围和其他人权是确定文化权利规范性内容的背景。文化权利是一种基本人权,并具有积极人权和消极人权、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的二元性。

关键词(KeyWords): 人权;;文化权利;;积极人权;;集体人权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黄晓燕;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See Elsa Stamatopoulou,Cultural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Law Article27of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Beyond,Mar-tinus Nijhoff Publishing,Leiden and Boston,p.1(2007).[2]See Jessica Almqvist,Human Rights,Culture,and the Rule of Law,Oxford and Portland,Oregon,p.20(2005).[1]Advisory Opinion regarding Minority Schools in Albania,6April1935,PICJ Reports,Series A/B,No64,1935.[2]Julie Ringelheim,Integrating Cultural Concer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General Individual Rights-Less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Case Law,E/C.12/40/4.[1]South Africa:refusal to allow Hindu school-girl(Pillay)to wear nose stud a breach of cultural rights guaranteed by South African consti-tution,Public Law,p.397(2008).[2]Klaus Dieter Beiter,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Education by International Law,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p.28(2005).[3]CESCR,General Comment No.13,The right to education,UN Doc.E/2000/22,para.1.[4]CESCR,General Comment No.11,Plans of Action for Primary Education,UN Doc.E/C.12/1999/4,para.2.[5]UN Doc.E/C.12/1998/17.[1]UN Doc.E/CN.4/Sub.2/1998/10.[2]Ana Filipa Vrdoljak,Self-Determination and Cultural Rights,in Francesco Francioni,Martin Scheinin,Cultural Human Rights,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p.42(2008).[1]《欧洲人权公约》第5(2),《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3(a)。[2]Conka v.Belgium,5February2002(Appl.No.51564/99),Rep.2002-I.[3]Julie Ringelheim,Integrating Cultural Concer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General Individual Rights-Less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Case Law,E/C.12/40/4.[4]Coeriel and Aurik v.The Netherlands,Human Rights Committee,Communication No.453/1991,UN Doc.CCPR/C/52/D/453/1991.[5]CESCR,General Comment No.21,Right of everyone to take part in cultural life,paras.43.UN Doc.E/C.12/GC/21.[1]L.V.Prot,t“Cultural Rights as Peoples’Rights in International Law”,in J.Crawford(ed.),The Rights of Peoples,pp.93-106(1988),转引自[挪]A.艾德,[芬]C.克洛斯,[比]A.罗萨斯编,黄列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2]联合国大会第3384号决议《利用科学和技术进步以促进和平并造福人类宣言》第6条。[3][美]奥德丽.R.查普曼,“将知识产权视为人权:与第15条第1款第3项有关的义务,”http://www.ncac.gov.cn/cms/html/205/2089/200304/671891.html[1]Drafting History of the Article15(1)(c)of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Background Paper sub-mitted by Maria Green,International Anti-Poverty Law Center,New York,NY,USA,E/C.12/2000/15[2]CESCR,General Comment No.17,The right of everyone to benefit from the protection of the moral and material interests resulting from any scientific,literary or artistic production of which he or she is the author,para.1-4,UN Doc.E/C.12/GC/17.[3]ld.[4]See Maurice Cranston,What Are Human Rights?London:The Bodley Head,pp.65-68(1973).Maurice Cranston,“Human Rights,Real and Supposed”,in D.D.Raphael,(ed.),Political Theory and the Rights of Man,Bloomington and Lond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pp.43-53(1967).[5]See E.Vierdag,The Legal Nature of the Rights Gran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Social and Political Rights,Netherlands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67,103(1978).转引自龚向和:“论社会、经济权利的可诉性——国际法与宪法视角透析”,载《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3期,第86页。[1]CESCR,General Comment No.3,The nature of States parties obligations,paras.10,13,14.UN Doc.E/1991/23.[2]黄金荣:“权利理论中的经济和社会权利”,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5626[1]内在价值指事物内在的、本身固有的价值,不需要任何参照物来体现其价值,内在价值相对具有永久性。工具价值指事物可以有利于或促进其他事物的作用,当作为一种工具的目的最终实现时,工具价值就不存在了。参见易显河:“多样性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及相关冲突的解决:一些哲学和法律的思考”,载《法学评论》2010年第6期。[2]See Theodor Meron,The Human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Martinus Nijhoff,p.2(2006).[3]关于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的表述方式,参见杨成铭:《人权法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83-86页。Also see Sandra Fredman,Human Rights Transformed:Positive Rights and Positive Dut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2008.[1]See Amartya Sen,Development as Freedom,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p.18(1999).[2]See Sandra Fredman,Human Rights Transformed:Positive Rights and Positive Dut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p.3(2008).[1]HRC,General Comments No.23,Indigenous Peoples,paras.6,9.UN Doc.Hri Gen1Rev.7,158.[2]See Francesco Francioni,Martin Scheinin,Cultural Human Rights,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p.60(2008).[1][新]阿努拉.古纳锡克拉、[荷]塞斯.汉弥林克、[英]文卡特.耶尔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权利》,张毓强等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波]雅努兹.西摩尼迪斯:“文化权利:一种被忽视的人权”,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9年第4期。[3]罗艳华:“传统文化对东盟国家人权观的影响”,载《当代亚太》1996年第6期。[4]夏清瑕:“普遍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在国际人权领域的实践”,载《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5][墨]R.斯塔文黑根:“文化权利:社会科学的视角”,载[挪]艾德等编著,《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6][奥]曼佛雷德.诺瓦克:《国际人权制度导论》,柳华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李步云主编:《人权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8]艺衡、任珺、杨立青著:《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9]李步云:“论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年第6期。

相关话题/文化 社会 国际 法学 经济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国际人权条约与宪法的关系
    国际人权条约与宪法的关系 张伟; 1: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 摘要(Abstract): 正确处理国际人权条约与宪法的关系,是完善国内人权保护制度、最大限度地确保每个人的权利得到有效的法律和政治保障的关键。由于各国法律体系和传统不尽相同,引发的国家实践也各不相同。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国际能源争议解决中的专家裁决
    国际能源争议解决中的专家裁决 黄振中; 1: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专家裁决作为一种有250多年历史的独立的争议解决方法,以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在欧美国家被广泛适用于专业性、时效性较强的众多领域,尤其是国际能源领域,发挥着诉讼和仲裁无法比拟的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国际社会契约:法治理念的现实涵摄
    国际社会契约:法治理念的现实涵摄 何志鹏; 1:吉林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从历史发展上看,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开辟了国家之间签订契约的可能,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则进行了全球性国际社会契约的两度试验。国际社会契约在各方面、各层次的实践凝聚了国家的共识,积累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目的、立场与体系——中欧人权法学教科书的比较性评论
    目的、立场与体系——中欧人权法学教科书的比较性评论 程梦婧; 1:西南政法大学 摘要(Abstract): 在人权法学教育的过程中,教科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世界各地所使用的人权教科书各有不同。如中国和欧洲的一些人权法学教科书,在其编写的目的、立场以及内容体系三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排除合理怀疑的经济分析
    排除合理怀疑的经济分析 肖沛权; 1: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排除合理怀疑"正式写入了我国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53条中,意味着排除合理怀疑成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有罪证明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国基于成本收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法律理学:跨越法学与理学
    法律理学:跨越法学与理学 胡水君; 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要(Abstract): 中国法理学正处于重铸和衔接古今中西学术的历史关口,需要经历一个从法学向理学跨越的历史过程。将中国文化传统与近代西学系统综合起来看,在"古今中外"时空背景下,中国法理学既可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法律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批判
    法律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批判 陈景辉; 1: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 摘要(Abstract): 法律与社会科学运用的方法论,最为重要的是如下三个部分:由"中国概念"带来的中国法律实践特殊化的效果,由"价值中立"获取的客观描述中国特殊实践得以形成的所有要素,以及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1982年宪法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关系
    1982年宪法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关系 张吕好; 1: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Abstract): 宪法是近现代国家法律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宪法以极具根本性的条文与结构形式,为国家政权规定一整套根本性的组织架构和运行规则,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国家特定的政体与国家结构、选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作为契机的危机——制度变迁视域下的“大萧条”之于经济法
    作为契机的危机——制度变迁视域下的“大萧条”之于经济法 王红霞; 1:中南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危机是制度变迁的非根本性因素,但在变迁进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蕴藏巨大破坏性的经济危机,基于其紧迫性、不确定性、系统性等特点,能够降低制度变革的各项成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公有领域制度与传统文化利用
    公有领域制度与传统文化利用 李斯特; 1: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公有领域的设立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反对呼声最高的知识财产制度。因为根据公有领域制度,年代久远的发展中国家的全部传统文学艺术、生产知识、遗传资源都将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被无偿使用,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